[爆卦]輔大研究所科系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輔大研究所科系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輔大研究所科系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輔大研究所科系產品中有12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4萬的網紅百工裡的人類學家,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百工裡的人類學家】2021暑期實習生招募 緣由: 【百工裡的人類學家】是ㄧ推動人類學民族誌方法跨領域應用的非營利FB專頁,由宋世祥老師(中山大學人科學程助理教授)創辦,目前與陳懷萱老師(台大創新設計學院專案助理教授)、王廷宇老師(輔大博物館所)共同經營。在過往幾年,持續透過講座、工作坊、出版推動...

輔大研究所科系 在 choo_yeh Instagram 的最佳貼文

2020-05-10 16:08:49

[地勤問答來了] 是不是覺得我很自以為憑什麼來講這些 不是啦~ 因為之前跟風玩了問問題的遊戲 發現有一半都在問地勤的問題 所以我才大概整理了一下 順便秀一下自己過往的水蛇腰(嗯?) - Q:面試要準備什麼 A:每次要準備的東西都會在公布考訓的時候宣布,基本上大學畢業證書跟多益成績是一定要有的 每年的...

輔大研究所科系 在 樂擎 Instagram 的最佳解答

2020-05-12 07:18:22

寫給大學新鮮人的話上篇 指考放榜了,慣例我都會打一篇長長的建議文 由於IG有字數限制的問題,我拆成了上下兩篇 希望以下建議能真的給到各位新鮮人一點幫助 _________ 1.請千萬不要po哀怨文 好比:嗚嗚嗚,可惡差0.XX分就可以上到OO系了 唉~早知道當初多努力一點,就差一點和OO...

  • 輔大研究所科系 在 百工裡的人類學家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2021-07-05 16:49:15
    有 43 人按讚

    【百工裡的人類學家】2021暑期實習生招募

    緣由:
    【百工裡的人類學家】是ㄧ推動人類學民族誌方法跨領域應用的非營利FB專頁,由宋世祥老師(中山大學人科學程助理教授)創辦,目前與陳懷萱老師(台大創新設計學院專案助理教授)、王廷宇老師(輔大博物館所)共同經營。在過往幾年,持續透過講座、工作坊、出版推動人類學的跨領域應用,希望能幫助人類學相關領域畢業生開拓職涯道路,也推動讓業界與一般民眾認識人類學民族誌方法的價值。

    本年度宋世祥老師捐出《百工裡的人類學家》與《百工裡的人類學家2:厚數據的創新課》版稅收入,希望能鼓勵新一代人類學或是相關科系學生與業界接觸,並一同為今年8月【百工裡的人類學家】夏季活動進行策劃與執行。

    實習工作內容:企劃舉辦【百工裡的人類學家】2021年8月底夏季活動,講座或是工作坊(線上or線下,活動經費NT20,000)

    實習工作期長:自7/12起至8/31,每週8-10小時,共七週。基本上線上工作,若疫情趨緩會約線下討論。

    實習期程規劃:
    Week 1-3 (7/12~30) 團隊建立、活動企劃與舉辦概述、相關業界資源轉介
    Week 4-7 (8/3~28) 活動籌備、活動行銷、活動執行、活動檢討反思

    名額:4名

    申請資格:目前正就讀人類學/民族學/博物館學/社會學相關系所,有志跨領域應用民族誌方法之學生。

    申請方式:請準備「履歷」、「申請自述」(statement of purpose)這兩項必備資料,另外作為加分項目的非必備資料可以附上申請人的「作品集或能證明能力作品」、「參與研究計畫、調查計畫相關資料成果」、「參與展覽或活動策劃之成果介紹」等。「申請自述」請簡述申請動機、自身優勢、人類學與民族誌方法之相關經歷、職涯想像、想於實習期間獲得之成長,並請一定要回答:「想要在八月嘗試舉辦的活動、原因與內容簡述」。

    福利:職涯諮詢、業界經驗分享、業界人脈引介、設計思考培力、贈書等

    提醒:本團隊為非營利、非正式組織,並不提供「支薪」與「勞健保」,僅邀請未來有心一起參與經營【百工裡的人類學家】的年輕夥伴一同加入。加入團隊之後,共同協力百工人類學家團隊推廣人類學大眾化的線上線下活動,本團隊將會盡力協助實習生團隊成長,提供資源(如業界人脈、策展經費、相關技術能力)與社群連結與實踐的舞台。

    面試資料投遞期程:請於7/6日中午12:00前將申請文件文件請寄宋世祥老師信箱 cafesea1020@gmail.com

    面試名單公佈:7/7 18:00 於【百工裡的人類學家】粉絲頁上

    面試時間:7/9 1900~2100 於Google Meet上進行

    【百工裡的人類學家】團隊成員簡介:
    宋世祥 國立中山大學人文暨科技跨領域學士學位學程助理教授、匹茲堡大學文化人類學博士、曾任《經理人》專欄作者。專長:人類學民族誌方法跨領域應用、設計思考等。

    陳懷萱 國立台灣大學創新設計學院專案助理教授,美國威斯康辛大學麥迪遜分校人類學博士。擅長人類學與戲劇跨領域應用。

    王庭宇 輔仁大學博物館研究所助理教授。國立清華大學人類學博士。美國維吉尼亞大學人類學系訪問研究者。專長:人類學博物館應用、策展規劃。

  • 輔大研究所科系 在 百工裡的人類學家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2021-06-30 16:12:28
    有 121 人按讚

    【百工裡的人類學家】2021暑期實習生招募

    緣由:
    【百工裡的人類學家】是ㄧ推動人類學民族誌方法跨領域應用的非營利FB專頁,由宋世祥老師(中山大學人科學程助理教授)創辦,目前與陳懷萱老師(台大創新設計學院專案助理教授)、王廷宇老師(輔大博物館所)共同經營。在過往幾年,持續透過講座、工作坊、出版推動人類學的跨領域應用,希望能幫助人類學相關領域畢業生開拓職涯道路,也推動讓業界與一般民眾認識人類學民族誌方法的價值。

    本年度宋世祥老師捐出《百工裡的人類學家》與《百工裡的人類學家2:厚數據的創新課》版稅收入,希望能鼓勵新一代人類學或是相關科系學生與業界接觸,並一同為今年8月【百工裡的人類學家】夏季活動進行策劃與執行。

    實習工作內容:企劃舉辦【百工裡的人類學家】2021年8月底夏季活動,講座或是工作坊(線上or線下,活動經費NT20,000)

    實習工作期長:自7/12起至8/31,每週8-10小時,共七週。基本上線上工作,若疫情趨緩會約線下討論。

    實習期程規劃:
    Week 1-3 (7/12~30) 團隊建立、活動企劃與舉辦概述、相關業界資源轉介
    Week 4-7 (8/3~28) 活動籌備、活動行銷、活動執行、活動檢討反思

    名額:4名

    申請資格:目前正就讀人類學/民族學/博物館學/社會學相關系所,有志跨領域應用民族誌方法之學生。

    申請方式:請準備「履歷」、「申請自述」(statement of purpose)這兩項必備資料,另外作為加分項目的非必備資料可以附上申請人的「作品集或能證明能力作品」、「參與研究計畫、調查計畫相關資料成果」、「參與展覽或活動策劃之成果介紹」等。「申請自述」請簡述申請動機、自身優勢、人類學與民族誌方法之相關經歷、職涯想像、想於實習期間獲得之成長,並請一定要回答:「想要在八月嘗試舉辦的活動、原因與內容簡述」。

    福利:職涯諮詢、業界經驗分享、業界人脈引介、設計思考培力、贈書等

    提醒:本團隊為非營利、非正式組織,並不提供「支薪」與「勞健保」,僅邀請未來有心一起參與經營【百工裡的人類學家】的年輕夥伴一同加入。加入團隊之後,共同協力百工人類學家團隊推廣人類學大眾化的線上線下活動,本團隊將會盡力協助實習生團隊成長,提供資源(如業界人脈、策展經費、相關技術能力)與社群連結與實踐的舞台。

    面試資料投遞期程:請於7/6日中午12:00前將申請文件文件請寄【百工裡的人類學家】信箱
    [電子郵件地址已隱藏]

    面試名單公佈:7/7 18:00 於【百工裡的人類學家】粉絲頁上

    面試時間:7/9 1900~2100 於Google Meet上進行

    【百工裡的人類學家】團隊成員簡介:
    宋世祥 國立中山大學人文暨科技跨領域學士學位學程助理教授、匹茲堡大學文化人類學博士、曾任《經理人》專欄作者。專長:人類學民族誌方法跨領域應用、設計思考等。

    陳懷萱 國立台灣大學創新設計學院專案助理教授,美國威斯康辛大學麥迪遜分校人類學博士。擅長人類學與戲劇跨領域應用。

    王庭宇 輔仁大學博物館研究所助理教授。國立清華大學人類學博士。美國維吉尼亞大學人類學系訪問研究者。專長:人類學博物館應用、策展規劃。

  • 輔大研究所科系 在 許景泰-Jerry粉絲團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2020-08-19 22:58:44
    有 188 人按讚

    揭露!回憶自己過去,那些年少時的故事

    試著串起過去的自己,對我造成的影響...做點回憶、反思和紀錄吧!
    .
    第一時期:幼稚園的自己(#冒險的心)

    1)拿到『國際兒童繪畫佳作』,那時我還是懞懂無知之年,以為自己未來會成為『漫畫家』。長大後:當然,我沒成為職場漫畫家(這個夢一直做到小學畢業才結束),但對美術、設計、漫畫總多了一點「高敏感」。回想這段過去,後來對於我大學做SOHO接網頁設計案,或是現在對於設計有一些想法,似乎直接和間接都有了影響!

    2)幼稚園中班某一天的下課,同學都跑出去玩了,我卻找了我一位從小到大的摯友,把全班抽屜內的圖畫紙,給全部摺成紙飛機,一上課同學傻了,老師火了。當場被揍了一頓!長大後:這段作為一直深刻在我腦海,偶爾還會拿出來想,我覺得這段小惡作為,讓我長大總想做些有點『冒險』的事情多少有些關係。
    .
    第二時期:小學的自己(#培養領袖特質)

    1)小學一年級到六年級,我就做了整整六年「班代」(也不知道為什麼壟斷了這個職位)。那時小學一個年級有四個班級(忠、孝、仁、愛),每過幾年就要換班,總共換了三次班級,一班50多個人,我依然還是做班代。長大後,我回數自己當班代的經歷,大學、碩士也都擔任過班代。這事到底造成了我什麼影響呢?創業、做領袖、顧問、老師...。

    2)小學一~四年級,我的功課都算不錯,一直有前五名,但五、六年級之後,我就開始代表學校參加各種競賽,從畫畫、躲避球、演講、田徑...一個禮拜上五天課,我因比賽緣故,經常有1天到2天就不在學校,雖然幫學校得了不少獎,又得了模範生,但無法趕上課業,功課從此就在第十名上下徘徊,這也影響我後來的國中學習狀況。長大後我有時會想,如果只要把書唸好,不要有這麼多比賽,會不會現在的我也會很不一樣?但往好的方面想,我之所以現在『上台』不會緊張,而且非常「習慣」,或許當時在比賽起跑線上,等候槍響時,我得適應每一刻的壓力與緊張有關。
    .
    第三時期:國中的自己(#聯考落榜是必然的)

    國中課業壓力大,成績一直在班上11~15名的我,其實有點不太在乎功課。我愛打籃球、打桌球,我拿了國中的桌球冠軍。當時學校沒有桌球校隊,還因此成立了校隊,我自然也代表比賽,當然練習不足,自然沒得名。課外,也愛打籃球,當時著迷『灌籃高手』,大家都愛模仿『公牛飛人喬登』,我自然也不例外。國中後來做了「能力分班」,我雖分到『A段班』但國三成績,基礎打不好,就早已趕不上了!後來高中聯考不佳,去讀了私立學校。長大回想這段歷史,我其實從不後悔,當時很快樂的過國中生活,我的導師不是那種填鴨式教育,我成績不算好,依然沒放棄我,我後來想,這也是我後來很能體會:「為什麼讀書很努力,為何始終讀不好的人?」因為,我當時就是如此。死磕書也不是沒有,但基礎就已不穩,學校課業也沒因人而異,我在A段班只是被拖著走,最終結果不佳,就機率來說,這是必然的結果,沒有奇蹟發生!
    .
    第四時期:高中的自己(#模糊的記憶)

    高中的回憶是最模糊的。我讀私立高中,全班男生,最快樂的還是下課可以打球,我算乖,不打架也不會做出脫軌的舉動,讀書雖不怎麼行,但成績還算過得去。高三那年,我想我注定會重考,結果上帝命運沒如我的安排,我考上了輔大夜校,爸爸雖對我失望,但想想畢竟我是他兒子,有個像樣的學校讀,只要不學壞,學有一技之長,我想爸爸也就欣慰了。

    我還記得,我填自願是大姐陪我填的。大姐從小功課就好,功課從不必爸媽擔心,而我就是那個唯一得擔心的兒子。大姐很有耐心的陪我選填我想讀的科系,說實在,當時我只想開心讀完大學,後來選填「大傳系」,一方面是是輔大夜校分數最高的科系,另一方面就是聽說『大眾傳播」真的比較有趣、好玩。長大後,我回想國中、高中聯考我都是感覺努力了,但最終都得到『落榜』結果。

    我想想,其實若這叫做短暫『失敗』,那麼現在創業十年多來,我之所以有這麼多勇氣,應該是我更珍惜擁有自己得來的成果,失敗不可怕,因為我曾經因為落榜被責難,也被自己看不起,但我從不失去信心,因為我媽總給我勇氣,我大姐、二姐也常給我這小弟鼓勵。爸爸後來,看我愈來愈有長進,也逐漸肯定我。 人生,早點遇到挫折是好的,這點事在當時看來蠻嚴重的,但後來回頭看看,只是笑笑,我自己當時只是看不懂自己為何?找不到人生方向罷了!還好,我沒放棄過自己,幸運的是,總有人在你身旁為你打氣,看好你的未來。
    .
    第五時期:大學的自己(#第一名畢業)

    讀輔大夜校當時改制成五年,因為晚上才上課,白天多的時間就屬自己的了!我立定心志,要修好三個學分:學業、愛情、社團。

    大一暑假,我去了最後一屆成功嶺,雖然只有不到30天,但我比較能感受自己該對自己負責,像個男人是什麼回事!大二暑假,爸媽讓我去了一個月紐約遊學,我發現自己是井底之蛙,這世界如此之大,我卻像青蛙一樣,以管窺天,從沒覺得自己應該好好闖一番事業。大二升大三那年,我把我的白天和晚上行程排得滿滿的,二、四去飛碟電台打工,一、三去巨匠電腦上課,然後其餘時間『玩社團』,後來還幫系主任,搞了輔大第一個電台『輔大之聲』。

    人開竅有時是一瞬間的,我大三開始,學業成績都是維持全班前3%,後來兼差做網頁設計,設計的電台網站成了全校第一,後來兼職到了媒體觀察基金會做事,搞了『電子報』,學會舉辦記者會、做大型活動,寫專欄文章...,當時從早忙到晚,就像自己開業一樣,社團、學業、打工...。對了!

    後來我又莫名其妙當上了班代,最終我畢業時,成了日夜間部,唯一考上政大廣電所得,同時我也考上了元智傳研所,台大新聞所差了0.7分。我拿了聯合報王惕吾獎學金,拿了文學院斐陶斐獎(每一學院,每屆得推選三人,最終我成了該年度第一位學院獲獎者)。

    我大學跟同學也拿了新生杯籃球冠軍,也圓了我的小小籃球夢,後來再一次三對三籃球時腿摔斷了,能力大減,上場時間也少,這也許是最大遺憾,但也因此,我少了一年多得兵役期。回頭想想這段人生,起伏挺有趣的,後來這段延續到我碩士,一樣精彩的再過了我政大碩士三年!
    .
    第六時期:碩士的自己(#無所不學)

    我雖攻讀的是政大廣電碩士學位,但研究所三年來,我去企管碩士班修行銷學,科管所旁聽溫肇東老師的創新創業課,還到了台北藝術大學修了9學分的研究所課,分別跨了傳統藝術、戲劇管理、電影創作三個研究所(各修3學分)。我為了確定我是否想繼續攻讀博士,也修了一門博士班的課(方念萱老師),後來我發現,博士班的人生實在太無聊了,高分修完,就知道自己不適合走上研究之路。

    碩士發表了三篇論文,其中最後一篇論文,我到了上海去做田野考察,當時還好有住在上海的表哥表嫂照應,讓我可以在上海生活一個月,每天感受上海快速奔飛的成長,可惜我沒留下來,我回台灣把論文寫完順利畢業了!口試很順利,大概是因為我的論文,跨了三個領域(城市史、電影史、政治經濟),感謝我的指導老師盧非易,二位口試委員馮建三老師、阮慶岳老師給予鼓勵。這段研究所生涯,給了我後來很多養分,特別是我懂得寫、懂得跨領域思考、懂得說,更懂得如何做!

    因為我還是在碩士期間,卻外面兼差工作,怕脫離社會太久,這讓我一直讓所學與工作一直有所交集,不至於不知道自己所學為何?如何學以致用?
    .
    最後,我想了蘋果創辦人.賈伯斯曾說的一段話:「你無法預先把現在所發生的點點滴滴串聯起來,只有在未來回顧今日時,你才會明白這些點點滴滴是如何串在一起的。所以你現在必須相信,眼前現在發生的點點滴滴,將來多少都會連結在一起。你得去相信,相信直覺也好、命運也好、生命也好、或甚至是輪迴。」

    #回憶紀錄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