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軟體測試工程師特質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軟體測試工程師特質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軟體測試工程師特質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軟體測試工程師特質產品中有5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1萬的網紅91 敏捷開發之路,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我在 2021 年的其中一個新嘗試:跟同行的專業講師 相互交流求進步。 心裡很感謝 六角學院院長 洧杰 在今年初先參加了 極速開發 的培訓,然後還創下一個壯舉:「在課前四個月,就先把上課的內容範圍摸了一遍,而且動手練習。」 (搞得後面報名的學員每個人都很早就很擔心,是不是要提前練習很多東西,才不...

  • 軟體測試工程師特質 在 91 敏捷開發之路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2021-04-23 12:24:33
    有 38 人按讚

    我在 2021 年的其中一個新嘗試:跟同行的專業講師 相互交流求進步。

    心裡很感謝 六角學院院長 洧杰 在今年初先參加了 極速開發 的培訓,然後還創下一個壯舉:「在課前四個月,就先把上課的內容範圍摸了一遍,而且動手練習。」

    (搞得後面報名的學員每個人都很早就很擔心,是不是要提前練習很多東西,才不會在上課跟不上 XD)

    一般學生學完能用在實務上就已經很了不起了,學完用在實務上,再演變成自己的內容,去擴大影響力,這樣的能力就更少了。

    做到這樣的成果,還願意提及與感謝自己的學習來源,讓我可以一起沾沾光,一起感到榮耀,這就不只是能力卓越,而是還包含了人格特質值得相交。

    六角學院的學習系統很有趣,也很用心,對於許多想轉職、入行當軟體工程師或是前端工程師是個很不錯的選擇。

    當然,如果是已經工作幾年,想要更進階加強各種基本功與設計、軟體工程能力,就可以接著參加我的各門培訓啦!

    期待 洧杰 後續在 商業思維學院 的主題講座分享,也期待今年後面梯次的「針對遺留代碼加入單元測試的藝術」以及「TDD與持續重構」兩門課的交流。

  • 軟體測試工程師特質 在 DavidKo Learning Journey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2020-05-28 08:24:19
    有 58 人按讚

    上次引用到 Joey Chen 對 測試人員 目前的看法(在下面), 今天繼續聊聊 XD

    ”測試人員應該需要具備自動化的能力,但撰寫自動化測試程式不應該是他們投入最多時間與心力的著力點。
    他們應該去自動化那些過去很花他們時間的 routine 工作(不只是程式,可能還有文件),讓他們能擁有更多的時間聚焦在產品,對產品品質能有發散的觀點,捕捉風險項目,實例化情境,幫助開發人員、甚至需求人員把需求的輪廓跟邊界切出來。
    這是測試人員把特質發揮到極致的價值“

    去年在 Agile Summit 2019 中有分享 agile testing strategy, 和 Joey 上面提的想法是類似的, 個人覺得包含以下重點:
    https://www.slideshare.net/ssusere62027/agile-summit-taipei-2019-agile-testing-strategy

    A. 測試左移
    測試不應該是一個階段, 不該再開發完後才做, 要在前面就融入開發流程, 也就是 test left. 像是需求檢視, 參與設計討論, pair testing, static testing 等等都是.

    B. 源頭錯, 後面自動化再好還是錯
    很多團隊認為 QA 後來在進來測就好, 前面討論需求不用進來, 進來了也聽不懂. 事實上, 軟體開發最怕的是做錯需求, 如果一開始 QA 可以幫忙把需求弄的完整, 把一些錯誤處理狀況討論好, 讓 RD 一開始就有考慮到, 就有處理到, 後面就不會說改這個要動搖國本, 或者是之後改 bug 再來修修改改, 這樣的程式架構才會比較漂亮. 當然啦, QA 也是要培養出能跟 PM , RD 談需求和設計的能力.

    C. 工具很重要
    工具很重要這件事, 對 RD or QA 來說都是很重要的. 我很少看到資深厲害的工程師, 手頭上沒有一堆軍火庫. 如果有工具可以幫你產生測試資料, 模擬某些測試環境, 或者是當 fake server 等等, 都會讓日後的生活好過很多.

    D. 測試自動化的重心.
    就如之前 LInkedIn 那篇, 自動化的主力應該是放在高價值, 低維護成本的 happy path, 讓主要價值都有被保護, 並且也不會花工程師太多時間去維護測試程式, 須知測試程式的維護往往是最大的夢魘, 通常占自動化成本 80% 以上. 如果能做到上述原則, QA 就可以利用 exploratory testing, 去探索更多未知領域, 而不是在撿那些立馬就錯的爛 bug.

  • 軟體測試工程師特質 在 91 敏捷開發之路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2019-01-27 20:06:14
    有 168 人按讚


    很多人以為,測試人員「只靠測試」,來測出 bug,但事實上他們負責的是「品質」,他們的價值不只是測試本身,更多的是:

    ☆ 找出哪一些東西需要測試

    ☆ 說明哪一些東西不測試可能會有什麼樣的風險

    ☆ 哪一些東西雖然在開發人員的定義不是 bug,卻影響到使用者用起來的感受與品質

    ☆ 甚至他們需要在短時間內快速探索、學習「新產品」或「新領域」的能力,了解這樣的產品提供了怎樣的功能,是為了解決使用者的什麼問題。

    這是我覺得「真正專業的測試/品質工程師」所具備的專業價值與能力,而且這很吃天賦、個人特質,不是每個人都適合或做好的。

    很多專業的 QA 才是真正的 domain expert,他們的天性是發散、建立關聯、探索、聚焦、學習。

    然而,如果把一般功能的驗證,產品開發的邏輯 bug,也都交給 QA 來一概承擔,那我覺得這產品的極限可能是「沒有 bug」,但「品質」不一定是高水準的,因為 QA 的能力被用在低效的產出上。

    ▍開發人員怎麼跟測試人員相輔相成

    開發上大部分的 bug,都是因為「寫的跟想的不一樣」,想的沒 bug,寫出來卻有 bug。

    ※ QA 是幫忙解決:「想錯」的 bug。

    這問題適合用「#單元測試」來解決,夠多扎實、涵蓋程度夠廣的單元測試,可以避免這類「低級錯誤」。

    當正式環境產品出錯的時候,透過單元測試可以快速定位出問題的位置與原因。

    ※ 如何在賺錢的 legacy code 上,優雅地加入【單元測試】,請參考:https://dotblogs.com.tw/…/201905-unit-testing-effectively-w…

    另一種 bug 是每個人寫的都沒問題,但串起來的部份沒做好。這類就適合依靠「#驗收測試」來模擬,站在使用者的角度,用使用者的情境,自動化的去「走」這些情境,驗證功能、情境、資料是否如同預期。

    該怎麼確認我們的「驗收測試」沒有想法上的問題,會不會我們覺得是對的,但跟需求單位想要的不一樣?

    當然有可能,而且很常發生。這問題通常透過「#實例化需求」來避免。在實例化需求過程,有需求單位、有 BA、有 QA、有 Dev (當然,這只是指團隊有人可以 cover 該角色所具備的技能即可)

    那有沒有可能, #實例化需求 仍然不夠?例如:開發團隊做出來的,既符合當初的驗收情境,也通過 QA 的品質要求,PO 也認為這是當初講的東西,但看完之後,PO 覺得當時想錯了,他有更好的想法,或是需要更好的想法呢?

    當然有可能!而且這才是「正常」。在看不到實際的功能、使用的情境,只有空想、文字、圖片或雛型,事實上是很難出現「更好的想法」。

    但一旦看到了產品功能,一旦試著使用,就更容易激發出更好的想法、更多改善的方式。

    所以,Agile 的「#快速迭代交付產品增量」、「#MVP / #MMF」、ATDD/TDD 的「#可行走的骨架」、「#曳光彈式開發」,都是為了能用最小的付出,獲得最大的 outcome。(這個 outcome 不只是功能本身,也包含了發現我們的功能根本是無用的廢物,或是發生了不同的 event 而產出更棒的作法)

    最後,有沒可能上面的理想狀況都做好了,但產品卻因為功能頻繁修改,而越來越慢、越來越肥、問題越來越多?

    當然有可能!所以,從一開始的設計,就要 #即時重構,要重構前要有測試的保護,如果一樣都要寫測試,那 #TDD 會比候補測試來得更加「事半功倍」,用測試來描述情境、驅動開發、維持易用性,搭配重構來穩定設計、確保彈性、夯實品質,讓開發與維護的成本曲線是緩慢上升、斜率趨近於0的直線。

    ※ 想要用測試描述需求、探索需求、分析需求,並找到核心的情境,適當的開發順序,請參考【TDD與持續重構】:https://dotblogs.com.tw/…/201907-evolutionary-development-t…

    ※ 想要從軟體架構設計上達到「職責、關注點分離」,讓團隊能依循這樣的設計規範來達到「消除重複」,可以善用【DI與AOP】的設計,請參考:https://dotblogs.com.tw/…/201905-dependency-injection-and-a…

    如果該具備的基礎建設都有,該了解的功能實踐基本也都能掌握,但你的產品開發的瓶頸,最後是卡在「時間不夠」、「時程太趕」,那其實問題有兩種。

    第一種,需求沒照價值的優先順序排列,且不具備「捨棄」低價值功能的勇氣,想要的太多,需要的太少,當然快不起來。另外這一類問題常見的還有,無法把需求 end-to-end 的切細切小。

    第二種,就是開發能量的不足。老話一句,加人是沒用的。在產品開發的領域,scale-up 遠比 scale-out 實際多了。三四個精英可以抵得上兩三個團的戰力。

    如我最近最常講的一句話:「我認同沒有時間是個問題,那你做了什麼來改善這個問題呢?」

    ※ 很多人的開發方式、開發環境、開發工具,根本是原始人等級的,想要往【極速開發】的領域邁進,請參考:https://dotblogs.com.tw/…/2…/11/29/201905-extreme-developing

    最後,有沒可能講了那麼多,都只有自己會,但團隊不買單、老闆不買單?

    當然有可能,導入變革本來就是軟硬技能的綜合體,如何發揮影響力,如何幫助大家無感,如何找到對的 roadmap,如何讓大家嚐到甜頭,如何讓大家自己想要?

    這是敏捷教練+技術教練的職能範圍。

    ※ 想要 train 出自己團隊的 internal coach? 請參考【工程實踐與流程規範導入實務】https://dotblogs.com.tw/…/engineering-practice-and-process-…

    ▍Road Map
    上述雖然好像是打廣告,但我真心希望各位產品開發的朋友們想一想,整個產品開發事實上真的要具備很多專業的技能。

    我在 2018 年、2019 年所開立的課程,就是希望把這條 road map 拉出來,幫助大家打通。

    每一塊都是不可缺少的拼圖,一環扣一環,你能找到兩塊拼圖拼起來,就可以獲得 1+1 > 2 的綜效。

    最後,還有幾門主題是這條 road map 上我正在準備的內容:
    ① 實例化需求
    ② 敏捷落地 (agile, scrum, lean, kanban, XP 揉在一起的綜合技)
    ③ Exception and Error handling

    希望能在 2019 年下半年,幫助大家開地圖,帶著大家一起砍怪升級練技能。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