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軍艦鳥特徵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軍艦鳥特徵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軍艦鳥特徵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軍艦鳥特徵產品中有2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14萬的網紅每天為你讀一首詩,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以〈巴拉基列夫的夢(1905) 〉、〈卡利隆〉兩首詩,淺析瑞典詩人,托馬斯·特朗斯特羅默,詩中「立體視野景觀」的構成因素 ◎王信益 前言 瑞典詩人,托馬斯·特朗斯特羅默於2011年獲得諾貝爾文學獎,頒獎辭稱「他以凝練,簡潔的形象,以全新的視角帶我們接觸現實。」。23歲的托馬斯·特朗...

軍艦鳥特徵 在 GOtrip.hk Instagram 的最佳貼文

2020-05-01 23:37:08

【#GOtrip日本】日本全國遍布優美大自然景色,除咗shopping,更不能錯過自然靚景!睇睇日本九州地區有咩大自然絕景,令日本人都話:「人生一定要睇一次!」下次到訪九州,記得必去以下15個九州絕景! . 1|河內藤園【福岡縣】 🏮坐落於福岡縣嘅「河內藤園」,每年春天都會被紫色、白色、粉紅色等垂藤...

  • 軍艦鳥特徵 在 每天為你讀一首詩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2021-02-02 21:00:00
    有 97 人按讚

    以〈巴拉基列夫的夢(1905) 〉、〈卡利隆〉兩首詩,淺析瑞典詩人,托馬斯·特朗斯特羅默,詩中「立體視野景觀」的構成因素  ◎王信益
      
      
    前言

    瑞典詩人,托馬斯·特朗斯特羅默於2011年獲得諾貝爾文學獎,頒獎辭稱「他以凝練,簡潔的形象,以全新的視角帶我們接觸現實。」。23歲的托馬斯·特朗斯特羅默,出版了第一本詩集《詩十七首》,便在瑞典文壇造成轟動。

    特朗斯特羅默的詩節制、凝練,從不虛擲字詞,就如他的詩觀,他要「做一個詩的禁欲主義者。」,他勇於創新且風格多變,彷彿煉金術士般,總是淘洗出最精純的詩句,極有耐心,他認為「完成一首詩需要很長時間。詩不是表達『瞬間情緒』就完了。更真實的世界是在瞬間消失後的那種持續性和整體性,對立物的結合。」

    特朗斯特羅默的好友,美國詩人羅伯特·布萊(Robert Bly)曾說:「特朗斯特羅默的詩最出色的品質是其空間感。」,因此,筆者將以〈巴拉基列夫的夢(1905) 〉、〈卡利隆〉兩首詩來淺析托馬斯·特朗斯特羅默,詩歌當中的特性--「立體的視野景觀」。

    然而,筆者個人能力有限,淺析兩首特氏之詩或有失準之處,敬祈海涵。

    一、立體的視野景觀

    特朗斯特羅默如此自述:「我常常從一個物體或狀態著手,為詩建立一個『基礎』。這基礎有時是一個地點。詩從一個意象中漸漸誕生……我用清晰的方法描述我感受到的神秘的現實世界。」

    他慣常於詩中形塑出空間感,一個可觸且流動的,能直抵生命內核的視野景觀。這景觀帶給我們一種「立體」的感受,其中的人物、風景、事件、心靈神秘宇宙的象徵隱喻,在閱讀的當下,讓我們全然地浸入這景觀裡。

    在〈巴拉基列夫的夢(1905) 〉、〈卡利隆〉兩首詩中,特氏建構出的,「立體的視野景觀」,筆者認為主要有以下四個因素,即「動態感」、「通感連結的修辭」、「夢境與醒的疊合」、「主客體的交融互視」。

    (一)動態感

    特朗斯特羅默的詩,經常帶有強烈的動態感。綜觀其詩,他在動詞上經常使用「上升」、「下沉」、「降」、「墜」、「飛」、「滾」、「爬」與「震顫」等詞。

    以〈巴拉基列夫的夢(1905) 〉而言:

    首段「黑色大鋼琴,這閃亮的蜘蛛/顫抖著站在它的音樂之網中。」,以有生命的動物類比無生命的鋼琴,「顫抖」一詞同時扣合蜘蛛的生物性,讓平面的視覺影像,轉為富有生機的景觀。並以「音樂之網」,將抽象的音樂具體化,扣以蜘蛛吐絲、織網的特性,造成十足的動態感。

    「馬車在鵝卵石上向前滾動/筆直闖進烏鴉叫喚的黑暗。」,以「滾動」、「闖進」,帶出動態感。又如「掌聲的翅膀在大廳裡咯咯作響。」,將掌聲比作鳥類的翅膀,帶出一種群集紛雜的動態感。

    又如〈卡利隆〉一詩,「卡利隆!麻袋在接縫處裂開而/音調在弗蘭德平原上滾過。」,麻袋「裂開」、音調「滾過」,均有強烈的視覺動態感。

    富有力度的動態感在〈卡利隆〉一詩裡屢見不鮮,諸如:「地下室將自己拖上樓梯。」、「我的岸很低,只要死亡上漲兩分米/我就會被淹沒。」、「我躺在床上雙臂伸開。/我是個實實在在挖下去的錨」等等。

    (二)通感連結的修辭

    白居易〈琵琶行〉裡,「間關鶯語花底滑」一句,是以「觸覺寫聽覺」。這是通感連結的修辭,其效果是讓一首詩更具有多層次的感官體驗。在特氏的詩裡也常見通感連結的修辭。

    以〈巴拉基列夫的夢(1905) 〉而言:

    「馬車在鵝卵石上向前滾動/筆直闖進烏鴉叫喚的黑暗。」,馬車在鵝卵石上為視覺影像,接續的「滾動」一詞,兼具有視覺與聽覺的效果。「烏鴉叫喚」兼有視覺與聽覺的感受,接續著的「黑暗」一詞,則瞬轉為視覺影像。

    又如:「馬車在冰上滑向那邊,而車輪/轉了又轉,帶著一種絲綢聲音。」

    車輪反覆轉動的畫面,較凸顯的是視覺影像,並以後句的「絲綢聲音」作為類比,帶出聽覺感受,原先車輪轉動的視覺影像,瞬轉成聽覺感受。「絲綢聲音」,在「絲綢」接續的語詞「聲音」,隱含著絲綢被撕裂的狀態,高明且凝練地讓兩組語詞並置。在閱讀的感受上,如下:

    1.車輪轉了又轉(偏向視覺)--2.絲綢(視覺)--3.聲音(聽覺)--

    4.(車輪轉動的視覺影像轉為聽覺感受、顯出絲綢拉扯的影像)

    然則,如此劃分只能儘量逼近,在以秒計的閱讀時間感裡,這些聽覺與視覺的感受經常是疊合且同時顯現的,此僅是筆者個人閱讀體驗上的分析。

    在〈卡利隆〉一詩裡:

    「花園的過道上石化的眼淚/在鞋跟的下面劈啪作響……」,「石化的眼淚」是視覺影像,後接續的在鞋跟下「劈啪作響」,將視覺影像收束成強烈的聽覺感受。像是「卡利隆!麻袋在接縫處裂開而/音調在弗蘭德平原上滾過。」,「麻袋在接縫處裂開」,雖有聽覺感受,然則因「裂開」一詞畫面感過於強烈,仍視為視覺影像,下句接續的「音調」,讓視覺轉為聽覺感受。接續的「滾過」一字,又將聽覺感受收束於強烈的視覺影像。

    (三)夢境與醒的疊合

    特朗斯特羅默於23歲出版第一本詩集,詩集第一首詩的首句:「醒來是一次從夢中跳傘。」,他的詩經常給人在「夢境與醒」之間游移的感受,但卻不是鮮明地處於「夢」或「醒」的狀態,而是疊合在一起。就像特朗斯特羅默說的:「一首詩是我讓它醒著的夢。」

    有論者認為1「他的詩立足於醒與夢,即『我們熟悉的日常世界』和另一個『我們一無所知,又無法否認其存在的世界』的邊界上。」

    以〈巴拉基列夫的夢(1905) 〉而言:

    首段的「黑色大鋼琴,這閃亮的蜘蛛/顫抖著站在它的音樂之網中。」,讓現實感的音樂廳有了超現實的成分。接著詩中人物出現,俄國作曲家巴拉基列夫,在音樂廳裡演奏,將歷史人物與現下場景作結合,他演奏的當下,「音樂廳裡奏出一個國度/那裡石頭不重於露珠。」,將現實的音樂廳疊合並開展另一個非現實的夢境般的空間。接著又帶回到現實,「但巴拉基列夫在音樂中睡著/做著一個有關沙皇馬車的夢。」,俄羅斯沙皇為(1547年至1721間的三任皇帝),詩中主角在1905年的音樂廳裡做著夢,這夢境也是一個歷史人物,一個歷史人物的音樂家在做著更遠年代的歷史人物的夢,然而卻是在現場感強的音樂廳裡,這現場感強的音樂廳又帶有超現實的成分,夢境與現實層層疊疊,交織融合,迷離又活現。接著,巴拉基列夫夢中的「馬車在鵝卵石上向前滾動/筆直闖進烏鴉叫喚的黑暗。」「他獨自坐在馬車裡觀看/卻又在旁邊的路上奔跑。」,對於夢中人而言所做的夢是現實,這裡增強了夢境裡的現實感。接續的,「他知道這次旅行已經很漫長/而他的錶顯示年頭而非小時。」,這裡特氏讓時間感偏離日常性,帶出一種異質空間裡的夢境感。正當讀者被多層夢境幻迷住時,下段,詩人讓物件偏離音樂廳的現場,「在一片田野裡躺著那張犁/而那張犁是一隻墜地的鳥。」,出現了極其現實感的事物,(「墜地之鳥」的隱喻須於後段作為對照:「掌聲的翅膀在大廳裡咯咯作響。」),方可明白這是象徵聽眾掌聲停落的描寫。接著,「在一片水灣裡躺著那艘船/封凍,熄燈,甲板上有人。」,同樣的逸離音樂廳的場景,忽然出現「船」的意象,在視覺上音樂廳特徵與船甲板的外觀,有類同之處,然而這推論較為薄弱。此段的敘述應是為了鋪述,現實中的巴拉基列夫經歷的事件。接著,「馬車在冰上滑向那邊,而車輪/轉了又轉,帶著一種絲綢聲音。」,在偏離主軸敘述的沙皇之夢後,將其帶回來,並以「冰」來疊合主軸敘述的沙皇馬車夢。另一夢境--「戰艦水手之夢」於是展開來:

    一艘較小戰艦:瑟瓦斯托普爾號。

    他上了船。船員們走上前來。

    「如果你會演奏你就免得一死。」

    他們出示了一件奇怪的樂器。

    它像一個圓號,或一個留聲機,

    或者某台未知機器的一個部件。

    恐懼而無助中他已明白:正是

    這樂器曾驅動這艘海軍艦艇。

    他轉向最靠近的一個水手,

    絕望地做著手勢並懇求:

    「像我一樣畫十字,畫十字!」

    水手哀傷地凝視,仿佛一個盲人,

    瑟瓦斯托普爾號,是一艘俄羅斯戰艦,於1895年下水,並歷經日俄戰爭。至於「畫十字」的意象來自於,巴拉基列夫在歷經宗教危機後,晚年的他要求所有來見他的人,跟隨著他「畫十字」。身為演奏家的巴拉基列夫,在自己的夢中,面對個人的生命或集體利益須做出選擇,然而他無從選擇,因面對的是一個未知樂器,他恐懼而無助。

    此段結合歷史上的真實事件、物件。讓「戰艦水手之夢」,疊合了極強的現實性。接著:

    伸出雙臂,低垂著頭——

    他吊著就像被釘在了空中。

    在水手之夢裡,他全然地無助,而「他吊著就像被釘在了空中。」,這形象也符合巴拉基列夫在夢外,現實中音樂廳裡睡著的樣態(雙手放在較遠間隔的琴鍵上的他,垂下頭沉睡的形象)。此段像是一個隱性的甦醒的暗示,將夢裡與夢外的形象疊合起來。

    於是我們看到:

    鼓在敲打。鼓在敲打。鼓掌!

    巴拉基列夫從他的夢中醒來。

    掌聲的翅膀在大廳裡咯咯作響。

    他看見大鋼琴邊的男人站起來。

    在戰艦水手之夢裡,2「死刑的鼓催動」。詩中主角巴拉基列夫醒來在音樂廳裡。將掌聲比作翅膀,融合超現實的意象形成一種夢境感。末段的:

    外面躺著被罷工弄暗的街道。

    在黑暗中那些馬車迅速滾過。

    場景盪離至音樂廳外,一個極具現實性的景觀出現--「罷工中的街道」。對比之下,現實感強的,音樂廳裡的演奏會,彷彿只是一場夢境。但特朗斯特羅默沒有讓語句收束在「醒」的天秤一端。他將巴拉基列夫在音樂廳裡做著的馬車之夢疊合,讓「夢境與醒」交融在一起。

    (四)主客體的交融互視

    以〈巴拉基列夫的夢(1905) 〉而言:

    但巴拉基列夫在音樂中睡著

    做著一個有關沙皇馬車的夢。

    馬車在鵝卵石上向前滾動

    筆直闖進烏鴉叫喚的黑暗。

    他獨自坐在馬車裡觀看

    卻又在旁邊的路上奔跑。

    在這夢裡,馬車上的是沙皇,而在旁邊奔跑的應是偏向現實裡巴拉基列夫的化身。在現實裡,沙皇是客體,巴拉基列夫是主體。然在夢裡,巴拉基列夫化身成沙皇,沙皇於是成為主體,而他觀看的現實中的巴拉基列夫在夢裡的化身,於是成為客體。

    以〈卡利隆〉為例:

    我的房間在二樓的角落:一張破床,

    屋頂一盞點燈泡的燈。

    ……

    外面有一條步行街經過

    有慢慢踱步的遊客,匆匆忙忙的小學生,

    穿工作服的男人推著叮噹作響的腳踏車。

    前段點出,在房間裡的主體的我,望向窗外的景觀,而窗外可見的客體,是實體的人事物。主體的我、客體的窗外事物,均是清晰的。

    房間唯一的窗戶朝著另外的東西:

    狂野的廣場,

    一塊發酵的土地,一塊巨大而震顫的空地,

    有時擠滿了人,有時荒涼無人。

    我的內心世界在那裡化為物質,一切恐懼,一切

    希望。

    所有不可想像卻還會發生的事情。

    仍是以房間內的主體的我,觀看窗外的客體--廣場。「巨大而震顫的空地,/有時擠滿了人,有時荒涼無人。」,詩中的主角想像廣場不同時刻的景觀樣態,而主角的內心世界飛盪至廣場上,化為物質。主體的我,分離成「我」、「我的內心世界」兩者。「我的內心世界」--精神性的部分主體,飛至廣場上,由精神性轉為物質性,「我的內心世界」於是成為客體,而原先的部分主體--「我」,轉為明晰的主體,觀看著成為客體的「我的內心世界」。

    我的岸很低,只要死亡上漲兩分米

    我就會被淹沒。

    鏡頭再次拉回房裡,「我的岸很低」,是內心世界精神性的象徵,此句為「弱化的主體」。「只要死亡上漲兩分米」,死亡是客體。「我就會被淹沒。」,我的主體性轉成「微小」狀態--即「微小的主體」,死亡因「淹沒」一詞,瞬間轉為極大--即「巨大強勁的客體」。在閱讀感官上,「巨大強勁的客體」--死亡,佔據大部分的視覺畫面,「微小的主體」--我,則被大大地削減其焦點。於是,死亡之浪在視覺畫面上,彷彿成為主體,我--彷彿成為了客體。

    但「我就會被淹沒。」,此句,仍以「我」來敘述,以句法而言,「我」仍是主體,「死亡」仍是客體。於是,閱讀視覺畫面、句法敘述的不一致性,形成一種矛盾統合,閱讀時卻沒有一絲違和感,主體與客體交融在一起,形成極大的張力。

    ……

    我也是穿著工作服的男人,推著叮噹作響的腳踏車

    走上這條街。

    我也是那個看得見的人,那個走走停停

    又走走停停的遊客

    對比前段的,在房間裡的清晰的主體的我,看見窗外的工作服男人、遊客--清晰的客體而言。此段的「我」既是主體也是客體,「街上的男人、遊客」亦同時是主體與客體,交融在一起,形成一種主客體相互對視之感。

    結論

    綜以上所述,「立體的視野景觀」是托馬斯·特朗斯特羅默詩中的特性,讀者彷彿可伸手觸摸到他所建構的詩中世界。以〈巴拉基列夫的夢(1905) 〉、〈卡利隆〉兩首詩而言,構成詩中「立體的視野景觀」的閱讀感受,有四個因素。

    「動態感」:特氏以有力度的語詞構成動態感的效果;「通感連結的修辭」:在凝練句式裡,瞬間轉換視覺與聽覺,形成多層次的閱讀感官體驗;「夢境與醒的疊合」:或以超現實手法、或在現實感強的場景與夢境感的景觀裡,反覆游移,形成一種迷離活現之感;「主客體的交融互視」:或以夢境翻轉主客體的認知、或將主體分離後異變成客體、或以視覺畫面的極大對比,讓主客體認知彷彿對換,並因句法的不一致性,形成矛盾統合並達到極大張力、或讓主客體交融形成相互對視之感。

    參考文獻

    專書:

    托馬斯.特朗斯特羅默《早晨與入口:漢瑞對照》「譯者:萬之」

    (譯林出版社,2017年10月01日)

    期刊:

    一、王劍果〈偉大的精神探索者——評托馬斯·特朗斯特羅姆詩歌創作特色〉

    (河南商業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15年03期)

    二、張冠男〈特朗斯特羅姆的「邊界」主題〉

    (齊魯師范學院學報,2020年01期)

    三、白洋本〈論特朗斯特羅姆詩歌中的「相遇點」〉

    (科學經濟社會,2020年03期)

    四、陳興〈特朗斯特羅姆的詩境與夢境〉,(當代文壇,2016年01期)

    註:

    1 張冠男〈特朗斯特羅姆的「邊界」主題〉,(齊魯師范學院學報,2020年01期)

    2 托馬斯.特朗斯特羅默《早晨與入口:漢瑞對照》「譯者:萬之」,(譯林出版社,2017年10月01日), 頁5,譯者前言

    --

    美術設計:Sorrow沙若
    圖片來源:Sorrow沙若

    --
    https://cendalirit.blogspot.com/2021/02/20210202.html
    #每天為你讀一首詩 #特朗斯特羅姆 #巴拉基列夫的夢(1905) #卡利隆 #立體視野景觀

  • 軍艦鳥特徵 在 The Travel Lovers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2019-01-27 21:00:01
    有 32 人按讚


    【環遊二人世界 Day 139-1 - 天上的紅色氣球 - 軍艦鳥】
    如果有一天,你抬起頭來,見到科隆群島的天上有一個紅色氣球飛過🎈,不要以為有人在島上開派對,其實是有可愛的軍艦鳥 (Frigatebird)飛過!

    科隆群島有兩個品種的軍艦鳥,一種叫Great Frigatebird,另一種叫Magnifient Frigatebird。牠們最明顯的特徵是脹起的喉囊,像一個紅色的氣球,非常有趣!牠們利用這個特徵來嚇怕敵人,同時也用來吸引異性,所以即使站在樹上無事幹,也會脹起喉囊,show off 一下。你們覺得它雀如其名,長得像軍艦嗎🤔?

    #雀原來都鍾意大波
    #吹到咁脹好驚佢會爆
    ___________________
    👍🏼在專頁按 Like,然後在Following 按鈕選擇「搶先看」/'See First’👍🏼
    📷Follow我們的IG看更多靚相 http://instagr.am/thetraveloversblog/ 📷
    👫閱讀更多旅遊文章 http://www.thetravelovers.com/👫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