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軍校體檢標準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軍校體檢標準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軍校體檢標準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軍校體檢標準產品中有1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28萬的網紅知史,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國軍官兵抗戰每月拿多少錢? 作者: 諶旭彬 抗戰準備時期,底層二等兵年收入,相當於擁地50畝之半自耕農 抗戰14年,簡略言之,可區分為兩大階段。第一階段,自1931年至1937年,乃“抗戰準備時期”,期間雖有局部抗日戰事,但當局的主要精力仍集中于交通、金融、賦稅、軍制改革、秘密國防線構...

「軍校體檢標準」的推薦目錄
  • 軍校體檢標準 在 知史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2015-08-10 22:56:00
    有 0 人按讚


    國軍官兵抗戰每月拿多少錢?

    作者: 諶旭彬

    抗戰準備時期,底層二等兵年收入,相當於擁地50畝之半自耕農

    抗戰14年,簡略言之,可區分為兩大階段。第一階段,自1931年至1937年,乃“抗戰準備時期”,期間雖有局部抗日戰事,但當局的主要精力仍集中于交通、金融、賦稅、軍制改革、秘密國防線構築等事務。第二階段,自1937年至1945年,是謂“全面抗戰時期”。

    國軍官兵抗戰時的待遇,在這兩個階段,迥然不同。1931年“九一八事變”爆發時,國民政府蔣、汪、胡三派內鬥正酣;1932年初,中央政府恢復運轉,稍後即頒佈“國難餉章”,薪餉較之平時,有所削減。

    按:據學者陳志讓統計,1931-1935年間,四川農村,占地100畝以上的地主,其平均年淨收入為1068元;占地50畝以上的半自耕農,其平均年淨收入為103元。換言之,拿“國難薪餉”的中校及以上軍官,其年收入,相當於擁地百畝以上之地主;最底層的二等兵,其年收入,也相當於擁地50畝以上的半自耕農。②當局之所以制定如此優渥的官兵薪餉,乃是希望能夠吸引到盡可能多的有文化且體格健壯的優秀兵源,以應付“國難”。

    不過,因軍閥割據及派系政治的影響,上述薪餉標準在不同背景的部隊中,執行程度各異。譬如:宋子文財政部所屬稅警總團資金豐裕,不發放“國難薪餉”,仍發放“平時薪餉”;四川軍閥劉湘窮兵黷武擴軍不休,一度坐擁五十二團人馬,但川中一隅稅賦有限,故其部二等兵薪餉僅四元而已,遠低於中央所定“國難薪餉”標準。③

    全面抗戰時期,軍餉受通脹衝擊最為嚴重,過半國軍士兵營養不良

    及至1937年全面抗戰啟動,軍費消耗龐大,物價迅速上升,官兵薪餉標準也屢次變更。主要變化有二:1、實施糧、餉分離,伙食費由公家統一安排,不再包含於薪餉之中。2、薪餉隨通脹不斷上調,但始終趕不上物價上漲的速度——1937年,上將薪餉240元,1945年上升至5萬元,增漲208倍;1937年二等兵薪餉7元,1945年上升至900元,增長128倍。但同期物價已增漲了2100餘倍。④

    據1944年6月《四川經濟季刊》的一份調查報告,自1937年至1943年,各行業“購買力指數”,大致變化情形如下(以1937年統一預設為100)⑤:

    毋庸諱言,以當時情形,該調查絕非完善,但亦已足以反映當時的通脹,對各行業所產生的衝擊的巨大差異。相比農民、工人乃至雇工,士兵、公務員、教授所受通脹衝擊為最大。具體而言,1943年重慶豬肉限價,定為每斤14元,同年,一位上校的月薪不過290元;至於底層士兵,狀況自然要慘得多,中央軍校17期畢業生譚繼禹回憶,1940-1942年間,其每月薪餉,僅夠買肥皂與草鞋。考慮到欠薪幾乎是所有部隊的通病,其生存狀況之惡劣,可想而知。⑥

    薪金之外,伙食亦嚴重營養不足。據統計,二戰期間,美國陸軍戰地口糧,為每人每天6磅;日本陸軍為4磅,中國陸軍則不足1.6磅,且這1.6磅,還只是檔層面的數位,具體撥發、運輸過程中的貪汙、損耗等,並未計入。伙食狀況惡劣的直接後果是:1944年,美國專家抽調國軍1200名士兵進行體檢,發現57%的士兵營養不良。⑦

    即便國軍士兵困頓如此,軍費開支仍遠遠超出了國民政府財政收入所能承受的範圍。孔祥熙在一份1939年6月給蔣介石的“極密報告”裡透露:全面抗戰僅一年半,財政支出已高達“三十三萬萬元”,而這一年半裡,財政收入僅“七萬六千餘萬元”——“三十三萬萬元”財政支出中,軍餉、軍務、槍械購買經費,占到了70%。⑧

    綜上,自不難理解,何以抗戰期間,國軍官兵普遍走私,即便是待遇最好的雲南遠征軍,據戴笠秘查,亦走私成災;各部隊普遍“吃空餉”,按陳誠估計,“實際上吃軍糧者達七百二十萬人……能有三百萬可戰部隊就很不錯”⑨——國府財政實際上陷入了一種致命的惡性循環:軍費開支的龐大使得當局不敢提高部隊官兵薪餉待遇,以免陷入更惡劣的通脹;官兵薪餉待遇惡劣,則刺激空餉、走私愈演愈烈,進一步加重財政負擔,再刺激通脹,官兵薪餉再縮水……及至抗戰勝利,無論當局如何嚴申,亦無法阻止公務員及軍隊變“接收”為“劫收”。

    注釋:

    ①何應欽《軍政十五年》,(台)史政編譯局1981,P139-140。轉引自張瑞德:《抗戰時期陸軍的人事管理》,(台)中研院近史所集刊第21期。②陳志讓:《軍紳政權》,(台)穀風出版社1986,P169。轉引自《抗戰時期陸軍的人事管理》。③(台)中研院:《劉航琛先生訪問記錄》,九州出版社2012,P25。④⑥⑦張瑞德:《抗戰時期陸軍的人事管理》。⑤汪蔭元《四川戰時物價與各級人民之購買力》,《四川經濟季刊》1944年6月,P262-265。轉引自張瑞德:《抗戰時期陸軍的人事管理》。⑧《孔祥熙關於1937-1939年財政實況的密報》(上、下),《民國檔案》1992年第06期、1993年第01期。⑨《陳誠回憶錄:建設臺灣》,東方出版社2011年,P162。

    更多文章:https://peaceinhistory70.wordpress.com/…/%E5%9C%8B%E8%BB%8…/

    文章來源: http://view.news.qq.com/a/20140927/030398.htm

    鳴謝:騰訊歷史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