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軍常服軍便服差異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軍常服軍便服差異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軍常服軍便服差異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軍常服軍便服差異產品中有3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6,330的網紅蕭家怡,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港澳大不同:解放軍出動】 「如果真係出解放軍,我哋會Be Water,返屋企瞓覺。」8月6日,首場民間記者會上,記者會代表回應記者有關「解放軍出動」的提問時,交出了這個幽默無比的答案。結果,三個多月後的今天,解放軍真的出來了。 今日下午,一隊駐港解放軍走出九龍軍營,清理浸會大學對出馬路的路障,只...

軍常服軍便服差異 在 仔仔是坨馬鈴薯 Instagram 的精選貼文

2021-08-18 20:33:47

#大手拉小手高中介紹 台中市 惠文高中 aka.明星高中、七期一中(因為位於七期附近)、貴族學校(校長真的都會這樣說) - 考進來的成績是3A6+以上,通常考不上興附、文華會選擇惠文或二中(聽說二中有男女分班,但惠文沒有ㄛ😂) 因為每年的成績都會有點小差異所以如果成績在3A4+的都可以填填看哦...

  • 軍常服軍便服差異 在 蕭家怡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2019-11-16 22:42:43
    有 75 人按讚

    【港澳大不同:解放軍出動】
    「如果真係出解放軍,我哋會Be Water,返屋企瞓覺。」8月6日,首場民間記者會上,記者會代表回應記者有關「解放軍出動」的提問時,交出了這個幽默無比的答案。結果,三個多月後的今天,解放軍真的出來了。

    今日下午,一隊駐港解放軍走出九龍軍營,清理浸會大學對出馬路的路障,只是他們這次出動,沒有如大多數人想像的軍裝、荷槍實彈,反而真如陶傑口中那樣,以背心、短褲、不帶裝備,不蒙面的樣子走出來。

    但比起預測局勢是否真如才子沙盤推演的一樣,我反而更想借「解放軍出來了」一事,來淺談一下港澳兩地在起因上、做法上、民情上的不同,事關在2017年,颱風「天鴿」襲澳,造成嚴重傷亡時,駐澳的解放軍也曾步出軍營,走在澳門街頭。

    首先,在起因上的不同。2017年的「天鴿」是天災在先,管治班子通報有誤、無力處理狀態的人禍在後,但名目上總算能以「救災」為名,解決「外來」的問題;但今日的香港,明顯是社會內部問題——不論是示威者與警察的對抗,抑或不同政治立場的民眾互鬥,都是內部問題,也正因如此,估計亦解釋了何以有做法上的不同。

    當年,澳門特首崔世安乃是根據《澳門特別行政區基本法》以及《澳門特別行政區駐軍法》,提請中央政府批准駐澳門解放軍協助澳門救助災害,後獲批准,故促成了「解放軍協助澳門人清除路障雜物」一事,所以駐澳部隊是一身整齊軍服,名正言順地出動;反觀香港,則是以自發義務性質、身穿便服,試圖以「義工」的名義,減低爭議。但事實證明,重點不是解放軍穿的是甚麼,而是「義工」這做法根本有問題(哪怕「山竹」時的出動亦然),有違《駐軍法》,亦隨即在網上引起極大爭議。

    但其實,隨了起因、做法以外,我覺得最顯著的差異,在於兩地民眾反應:當年澳門的解放軍出動救災,議員區錦新曾以《小題大造》為題,指動用解放軍來執垃圾是小題大造,認為澳門政府應該自立,自行解決問題,結果被罵至狗血淋頭,反而「一國兩制被破壞」的擔憂只是少數,究其根本,在於澳門人對澳門政府的徹底失信,認為「與其等政府,不如靠解放軍」,所以「辛苦了」、「感激祖國」等話語不絕於耳。澳門政府的窩囊為解放軍的行動提供了一定的正當性,令後者成了澳門人在災難中的倚靠。不過,這套邏輯在香港完全失效,箇中原因,在於香港政府的低能量狀態並不能有效轉化成解放軍行動的依據,加上過去幾個月以來,一眾國家領導人面對香港問題時的強硬態度、駐港解放軍在7月尾時的「後果自負」,令香港人在不滿香港政府的同時,對解放軍,甚至背後的中共政權都有著戒人和抗拒,所以,「今日可以自發清路障、聽日可以自發開實彈」、「無視法制」、「踩緊底線」等言論,多如牛毛。

    成因不同、做法不同,但解放軍在港澳兩地都曾經出動,卻是客觀結果。但假如你問我事件中最大的不同是甚麼,我會答你:其實是兩地人對於「一國兩制」想像的根本差異。

    ========================

    本文的Medium 連結:http://bit.ly/33S2k1H,歡迎入內支持

    ========================
    其他文章
    非常時期,非常手法?: http://bit.ly/2NTJtxZ
    澳門的「六四」: http://bit.ly/2OoGxIK

  • 軍常服軍便服差異 在 喬靖夫 刀筆志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2018-11-05 14:10:28
    有 166 人按讚


    《自衛術與鞋》

    我所屬的綜合武館裡,有教授Krav Maga以色列軍警自衛術的課程,不時也會觀看他們訓練偷偷師。坊間不少人把軍警格鬥術神話化,其實軍人搏鬥最講求就是簡單易學與成功率高,最常用是直接攻打人體要害,尤以撩陰腿為最,因成功率和擊倒敵人的功效都較高,我們那位教練更常打趣說「No Groin, No Krav Maga」(沒有下陰就沒有Krav Maga)。

    其實更早以前就見識過這類直接簡單的軍隊格鬥術。記得第一次是在97之前,某次美軍戰艦到訪並開放予公眾參觀,有特種部隊成員表演,他們的撩陰腿不止踢得猛,還穿着沉重的軍靴來踢,每記踢得「砰砰聲」,雖然說對手必定戴着高保護性的護陰,還是覺得頗危險,因此印象很深刻。

    之後我就對一些傳統武術的練習重點有所疑問。許多中、日、韓的傳統徒手武術都赤着腳練,或者穿很薄的功夫布鞋,當然這本身是一種傳統,但從實際防身自衛的應用角度來看,今時今日我們其實是否更應該習慣穿着便服鞋來活動移步呢?

    還有因為赤腳的關係,一些傳統武術的踢擊,很講究用腳部某些接觸面去命中敵人,而要避免使用趾尖或腳背等軟弱部位,否則踢中對手反而可能自傷。但其實今日人們大多時間都穿着鞋子,這些部位受到一定的保護,甚至如果穿着硬頭的皮鞋或靴子時,用趾尖踢可能殺傷力還更大。

    這當然只是武術上一個小節,舉出這個例子是想指出,我們的現代生活習慣和環境,已經跟武術門派最初創設時有很大差異,訓練者在保存傳統之餘,亦該思考是否需要作一些的調整。

    (原載於2014年9月10日《都市日報》)

    #手戰之道 #ArtOfWar

  • 軍常服軍便服差異 在 宗佑-文字慾的囚徒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2016-05-26 11:58:21
    有 646 人按讚


    對於服裝儀容,我個人還是傾向於穿制服。
    這則新聞中說的有道理『是保護經濟能力相對弱勢的一方,如果學校沒有制服,很可能有錢人的小孩會被每天穿戴名牌、雍容華貴般地來上課,而不成熟的心態下、就會嘲笑永遠穿同一套便服的小孩,所以只要大家都穿同一套"制服",至少上述經濟差異所突顯出來的外部形象就可以達到平衡。』

    或許,有人會認為這是危言聳聽、誇大其辭。但事實上學校中就是一堆中二病、小屁孩的同儕,會以各種方式來建立族群、排除異己。其中包括限定式的語言、口頭禪,或是知識,甚至是3C用品。
    小學生可能是炫耀新的玩具或文具,中學自然可能是新的手機、平板、機車,更何況是衣服?
    而且,手機平板這種東西還要拿出來才能知道高低,但是漂亮的、高貴的衣服就跟名牌包一樣,遠遠就能在人群中辨別出價格、等級。這其中自然可能帶來群分效應與隨之而來的壓力。
    簡單說:有制服的情況下,你家裡窮,不講話沒人知道;但大家都穿便服時,人家用看的就知道你家裡窮了。這對中學生的交際沒有幫助,只有傷害。

    不說的那麼遠。我想談的還是時間成本。
    看到最近的這些新聞跟新政令,我不由得想起有一則文章。
    文章裡面先問著:為什麼馬克.祖克柏、比爾.蓋茲、史帝夫.賈伯斯每天都穿一樣的衣服?
    最後引導出這個結論:這些人不把時間跟精力花在“今天穿什麼”,而是專心在自己的專業領域跟創意發想。

    從反方面來看,他們只想時間跟精力花在創意發想上,所以索性每天穿一樣的衣服,省去這部分的浪費。這種解讀雖然可能是自說自話,或是限定式解讀(因為或許他們就是喜歡這樣穿,或是根本不在乎也懶得想穿衣服這件事),但這種解讀也很有道理。

    我也唸過國高中跟大學,我覺得穿制服的好處是每個人不用特別打理也能差不多。這句話的重點不在“每個人差不多”,而是在於“不用特別打理"。
    在穿制服的年代,還是有人挖空心思要在大家看似一樣的服裝上做出區別:在下襬穿上鞋帶就可以不紮衣服、訂做特別質料的褲子之類的。目的就是要讓自己看起來跟人家不同。

    這件事跟髮禁一樣。有髮禁的時候,大家都一樣,無所謂花樣。但還是會有人要花時間在“前不覆眉、左右不遮耳、後腦向上推三公分。不燙不染、不奇形怪狀。不噴髮膠香水”的禁令下抓個頭髮、留個中分麥當勞。那同樣也是要花上時間、挖空心思的。
    但對於髮禁,我還是認為男生大平頭、女生西瓜皮,大家一起鴨屁股的禁令不合理。畢竟,髮式牽扯到的,還是關於個人的自尊心與自我認同。

    但對於服裝儀容,我個人還是傾向於穿制服。
    從觀感來看。制服是專業的表徵。
    你去醫院會想看到醫生跟護理師穿便服嗎?
    去銀行會想看到裡面的行員全部穿便服嗎?
    上飛機想看到空姐穿便服嗎?
    進餐廳,吃一客800塊的餐點,然後裡面的人都穿便服,你觀感如何?
    他們也想要穿衣服的自由,來表彰個人風格。而他們也認為穿著便服也不會影響自己的專業能力跟態度啊。
    而一切現在學生們爭取擺脫制服的訴求,在他們身上也通通成立,但你接受嗎?

    我認為,穿著制服會讓你想起你是誰。你會知道自己的身分,做出跟自己身分相匹配的事情,以維護你身分的尊嚴。
    之前念大學,有一個女教官其實我很受不了,但她說過一段話讓我非常尊重。
    『我穿制服的時候,不會抱小孩。因為我代表國家跟軍官身分,但不穿制服的時候,我跟大家一樣,跟一般媽媽沒甚麼不同,我會殺價,穿的很隨便狼狽。』
    我當時一下沒弄懂軍人身分跟抱小孩能有甚麼衝突,但我很快就能了解這是她對她制服,延伸至她的身分所展現的尊重。
    制服在提醒她的身分、責任,還有她應該維護起的尊嚴。

    再從另一方面來想。有制服的情況下,大家不用每天起床後拿出五件衣服來擺床上,考慮今天要穿什麼上衣搭甚麼褲子,配甚麼裙子,搭甚麼襪子,手鍊、腳鍊、項鍊、戒指、髮帶、髮夾要甚麼系列。
    但是沒有制服的時候,可能有60%以上的人要多花幾十分鐘的時間去處理這件事。

    曾經有一個女人這麼對我說:上班族的女生,兩個禮拜衣服不重複是基本的條件,一件衣服只穿兩季是正常的汰換頻率。
    我心裡想著兩件事:你有那麼多時間浪費,但你有這麼多錢嗎?
    是的。有人說制服貴、制服醜,還有貪汙回扣的問題。
    但事實上,制服再醜也不過是一次穿三年(回扣的錯在於人,不是制服),但如果不給穿制服,那三年下來要花去多少治裝費,才能換來同學之間的平等對待或是贏得尊重?

    當然,自由派的人會認為,衣服髮型是個人的事,不影響學習,所以沒資格管。
    這是事實。但我只是覺得去學校是為了學習,不是要去選美或表彰個人風格,與其把時間跟金錢放在這方面,還要挖空心思的在意別人的感受與審美,或是歧視與排擠,是否就讓一套制服解決這其中大部分的問題會比較理想?

    何況,你當學生能幾年?
    畢業後你可以從18歲美到81歲,那時候愛怎麼花枝招展都是個人喜好問題;又何必非要去爭取這12年(包含國小)的“自由"與美醜。
    把這些錢省下來作為它用,把這些時間省下來念書,不是比較好嗎?

    我也認為穿制服這件事,跟我5月8號那篇文章談的是同一件事。
    如果要去大學裡面睡覺泡妞,然後抱怨揹學貸很可憐……不要念囉,沒人強迫你念大學啊。
    同觀點。如果真的覺得學校體制中穿制服是一種強迫……不要念囉,沒人強迫你唸中學啊。
    因為外面的世界很寬闊,沒有人會管你穿不穿制服,沒人管你睡不睡覺、泡不泡妞。

    或許,有人會說:不唸高中或大學,以後找不到工作;或是沒念高中大學,在同儕間會顯得很奇怪,家庭也會給壓力。
    關於前者,我覺得:自己創業就不需要學歷。員工不會在乎發薪水的人是博士還是小學畢業生(台塑的人會在意創業的老闆只有念小學嗎?)
    關於後者,我就犯疑了。你敢頂著校方壓力爭取不穿制服,就頂不住家人或同儕的壓力嗎?這不同樣也是個人風格的爭取與表徵嗎?

    穿制服是一種限制無誤,但這並非是惡意的限制。這就如同我們贊成捕抓、絕育,再放養,可以控制流浪動物的數量。也可以說,應該順著牠們的天性,讓牠們愛走就走、愛交配就交配、愛便溺就便溺。
    這都是基於愛動物的出發點所產生的兩種論述,但哪一種才合理?

    就如同控制飲食或運動一樣,放縱決不是好事,而控制正是因為某個更大的、更正確的前景。
    控制,不一定都是不好的。端看目的為何。

    爭取自由是對的。但在你不斷爭取自由的過程中,有時也要想想你到底是為了某個更好的前景而爭取自由,還是只是為了不想被束縛而爭取。

    前者是無私的、有目的的優化,後者只是自私的、無邊際的氾濫。這個道理,在包含政治之中的各方面都是說得通的。


    http://www.appledaily.com.tw/…/article/new/20160525/8702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