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第一桶金 奮鬥中?
😔想存錢卻總是 #存不了錢?
🤔準備好你的 #未來責任 了嗎?
《#存錢 是為了能花更多的錢,這只是萬事起頭難的第一步》中集
你所認知的「存錢」是把每個月花剩的零頭再存起來就好嗎?你還沒突破弔詭的盲點發現這樣花錢月底根本都是零剩餘嗎?究竟要怎麼做才能擺脫...
🤧#存第一桶金 奮鬥中?
😔想存錢卻總是 #存不了錢?
🤔準備好你的 #未來責任 了嗎?
《#存錢 是為了能花更多的錢,這只是萬事起頭難的第一步》中集
你所認知的「存錢」是把每個月花剩的零頭再存起來就好嗎?你還沒突破弔詭的盲點發現這樣花錢月底根本都是零剩餘嗎?究竟要怎麼做才能擺脫每個月發薪水時都像重新站上敗部復活的殘酷舞台呢?當時的我盤算,既然在月領三萬多元時我都能生存下來,那麼現在大於三萬的部分總該可以存下來了吧?有了這樣的想法之後,只要一有「收入」進帳,我就會先把計畫要「儲蓄」的金額扣著不動,其餘的才是我能去運用消費的「支出」,「收入-儲蓄=支出」,打破從前的思維,培養出更有紀律的存錢習慣,終於讓我能開始慢慢的將錢存下。
無底薪的那兩年,我出了一場車禍,呃…好吧,應該說是我自己雷殘了(笑)。在最該吃苦的20+歲月裡,不論是風吹雨打我都是天天騎著機車來回上下班,奔波於整個台北跑客戶,我必須承認我騎車的技術並不是很優,以至於在一場塞整段橋的上班車陣中,邊走邊煞沒催好油門,莫名其妙的就連同車一起緩慢的倒在地上(笑),這一摔雖然沒有斷手斷腳,但兩腳膝蓋的新傷引發起多年前的舊傷,兩腿皆廢下,我將近一個月的時間都無法下床正常走路,一個月過去了,即使終於能出門,每一步行走也都需要麻煩別人攙扶,就算我燃起多大的雄心壯志,痊癒之前根本別想要去跑業務。還記得我是零業績零收入嗎?發生意外無法賺錢的那幾個月裡,我天天都在啃食自己為數不多的老本,焦急徬徨的不知道下一筆收入在哪裡?何時才能發生?眼看存簿餘額的位數越來越少,開頭的數字也越來越小,最終還是花到總資產只剩幾百塊錢,有一些戶頭裡的零錢甚至還要透過相互轉帳,才能勉強湊成一張領得出來的鈔票面額,實在萬不得已,只能先跟友人借來一小筆擋擋我已經燃燒殆盡的財與人,日日等著醫療險的理賠金入帳好拿去償債,這是我人生中最趨近於破產的一次,當然,我也只允許我自己這是唯一的一次。
不想存錢的人其實也都了解身為月光族的風險,哪天要是發生意外災害是會需要一大筆急用金的,可他們對旦夕禍福難以預料的意識卻相當模糊,我一直都這麼認為,整座台灣島天天都在上演各式各樣奇形怪狀的車禍,很多肇事原因都不是因為受害者的開車技術差,而是「運氣不好」的遇上危險駕駛,不用多,一次就可以支離破碎,如果你也是很難存下錢的人,我希望你能認真的思考,一次就好,存下一筆備用金對無常的人生究竟有多麼的必要,你絕對有權力過你想要的生活方式,但也請你不要忘記肩頭上該扛起的責任,為人子女的你上有兩老,有一天也將會下有妻小,現代人多數比例都是晚婚,當你的孩子呱呱落地來到這個世上時,你年邁的父母也都在過退休生活了,如果這時雙薪家庭的你們懷上第二胎,太太又因為身體的因素暫時無法工作只能靠你賺,突然被上中下三代開銷同時夾擊的你,立即就得繃緊神經調整好備戰狀態,要是在這最不容許出事的時刻,你又因為負荷不了兩頭燒的壓力病倒在床,唯一的收入來源就此終止,能怎麼辦?這時候就算你終於開竅,想要存錢了,但現實生活也早已把你榨到乾扁沒錢可存了,「才不會這麼衰?」這種情況在這個世代普遍到連屋漏偏逢連夜雨都算不上。
從低谷爬出來後,因為種種因素,我跳進銀行開始當起理專,這次更絕了,公司給我的底薪竟比我的第一份工作還要低,好的,就當我過往的資歷跟銀行差了一個銀河系不能被認可,只值這菜鳥身價,沒關係,給我舞台就行,我自己闖。這三份工作雖然也算是跨產業,但對於有相關背景經驗的我而言要做的內容其實很相似,迅速就能適應銀行環境,終於在這兒找到歸屬感,落腳生根,每一天我都幹勁十足的逼自己一定要想方設法產出今日業績,開張就開紅盤,獎金滾滾落袋,我也總算能正式啟動存第一桶金的計畫。
《待下集》
梅姬LU✍ #maggielulumaggie
國立臺北大學金融與合作經營學系碩士班畢,橫跨銀行、證券、人壽八年金融界業務資歷,從本土龍頭銀行年度排名中嶄露頭角,躍升前三大外商銀行客戶關係維護經理,攢夠經驗值,匯聚能力,決定成就翻新。抓住那一亮閃,頓點的體悟,雕琢創作,關於自我成長,兩性相處,投資理財,工作職場,滑雪學習。
車禍殘值理賠 在 商業周刊(商周.com)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你的保險買貴了嗎?一個方法判斷:沒發生不幸,還是收到保險公司寄來的錢】
記住,保險只是,保障用的手段,最佳的保護就是,擁有一個豐足的投資組合。別試圖想利用保險賺錢,說到底,你如果得到保險理賠,通常都意味著發生了不幸的事,出了車禍、身體傷殘、或是必須要住院治療。
受薪階級通常有能力以「儲蓄」支付因車禍擦撞帶來的修車費用,但最大的風險是因車禍受傷導致長期失能無法工作,後者才是應該透過保險轉嫁風險的情況。但如果並沒有發生什麼真正不幸的事,但你卻收到保險公司寄來的支票呢?那可能表示...⬇️⬇️⬇️
🧰加值工作與財富!讀好文抽大獎,立即下載商周Plus: https://bwnet.pse.is/T542G
車禍殘值理賠 在 傅家慶個人網頁:每天來點 FU 能量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已經2020年,柯媽媽還在拚】
(文長宜夜讀)
昨天任職新北市刑警大隊的高中同學傳訊息來,讓我剛起床就淚崩。當時她正在警大上課,教授公共行政的老師播放了我九年前,在東森時期的代表作品「媽媽為你活的22年、全民母親柯媽媽」。
這集介紹1989年,就讀東海大學企研所的兒子被砂石車撞死,化悲憤為力量,推動汽機車強制責任保險法的立法者、柯蔡玉瓊女士。
這集的回憶太多了!不但是從業以來拿到的第一個新聞獎,更是天時地利人和最大化的作品,同時還教會了我對這份工作的「一個心法」。
首先是企劃緣起,也是一個尋找題目的時期。那年民國一百年,我想著在這個國家百歲之際,除了政府官樣感謝的那些「偉人」以外,民間一定有很多素人英雄!他或她一定默默做了某件如今習以為常,卻是改變眾人命運,為國家墊底基石的事。
然後那年三十歲的我,想起來十五歲時,新聞裡介紹過的一位人物:柯媽媽。
在東森新聞的十三樓,我拿起電話,先打到柯媽媽後來曾就讀過的台南一中補校,經說明來意後,行政人員願意幫忙聯繫。
過了幾天,我收到柯媽媽的電話號碼。打電話去,實在嚇到了。
我說我們會到台南採訪,沒想到柯媽媽說「不用呀!我每個禮拜都要去台北...」
那年是強制險通過的第12年,柯媽媽還在拚!每週到台北開會,持續監督這筆大家累積十二年,每年所繳,當時已經兩百億的保費!她說不然大家都很覬覦這筆錢,要「挪做他用」。
以為是過去事的,沒想到還是進行式!
於是我們在電話中約好採訪行程,從台中開始。除了柯媽媽本身,我也循著諸多報導,一個一個找回她兒子車禍當時的眾多重要關係人。
首先是第一時間趕到車禍現場處理的員警陳效恭,他描述從被碾壓後書包,拿出成績單的慘況,真是不忍聽聞。
那年東海大學因為在往來台中港要道,砂石車眾多,車禍頻傳。
那年台灣還沒有強制險,被撞傷撞死,人命只能用「喊價的」!無奈的是,很多家屬如果不拿,連辦後事的錢都沒有。
如我當年文稿所寫「在法律之前人人皆不平等,法網恢恢卻補不全受難家庭的面目全非。」
「別人的孩子死未了」這句話就是當年車禍事件處理的真實寫照。肇事者不但沒有悔意,還嗆說撞死人如「家常便飯」。
如我當年文稿所寫「養兒育女到這一刻,卻端上一盤血淋淋的便飯,還對你說不吃拉倒,天理何在?」
沒想到偏偏遇上自幼工作,累積些財富的柯媽媽,她不缺錢,於是她嗆肇事者「你踢到鐵板了」,前後賣三棟房子,拚了!
拚立法!
喪子的柯媽媽,自稱兒子託夢,要她立法幫助更多人。不過她只有國小畢業,根本不懂什麼是那些穿西裝打領帶的人所談的「立法」。
沒想到她竟然自己翻字典,查六法全書,從最基礎的「草案」開始擬定起!
從零開始的這精神,真的無敵!
這位媽媽走出社會一看,才發現普天之下盡是受難者。此後,她展開「八年抗戰」,從不斷被站在客運業者立場反對的立委阻撓,再到絕食靜坐抗議,再到終於獲得當時李登輝總統接見,一個月後,當年立法院長劉松藩,終於將議事槌敲下通過。
我在文稿中最擲地有聲的一句話就是「一項法案由最基層的人民往上推動,得耗時八年,由政治最上位者一聲令下,只要三十天。」
這集是我從業以來,天助自助,正能量大噴發的作品,從約訪開始,一路順暢,順到同事正好提供一張授權音樂,許景淳唱的「雨後的彩虹」,一聽根本就是主襯樂!歌聲一下,不但寫稿時頻頻拭淚,更常深夜在剪接室一人低吟品味,品味著那股巨大的傷痛,怎麼變成這麼巨大的愛,從1989年一路席捲而來!
最重要的「順」是每位受訪者都很配合,一聽到這名字,無不是深深歎了一口氣,然後義不容辭,再難都要接受採訪,沒有例外。報導中出現最少的就是同樣第一時間趕往處理的員警陳作豪,我訪問時他時任台中市警局公關股長,當天從趕回台中已經晚上七點半,他還在開會,仍撥空在警察局外讓我們受訪十分鐘。
整集訪問中,我最深刻的畫面,是這張遠遠望著柯媽媽讀信。兒子過世的22年,她把和兒子的夢中對話都寫下,寫了42本,每篇開頭都是「前世母,您好」。
我看著她邊看邊喃喃自語,陶醉的模樣,真是不忍。
在經過自己一場生死車禍後我更是深感,車禍的傷害,延宕在整個家庭中的低壓。所以那自稱的托夢,都是療傷。尤其一位母親在立法院被那樣殘害,夢到兒子,是她多美的「舒壓」!
強制險究竟有何貢獻呢?在那之前,台灣社會保險概念還不足,當時全民健保也還沒實施,大家還沒有一起出錢分攤共同風險的觀念。另外當時沒有普遍裝設監視器,警察採證訓練也還不完備,肇事舉證難如登天,讓家屬弱勢更弱勢,多虧這條法案,「一位柯媽媽和一群柯媽媽,她們終結了在台灣,一條命只能被秤斤論兩的理所當然。」
在車禍半年後,我特別去台南再次拜訪柯媽媽,跟她說我生命中要感謝三「柯」:引進葉克膜的柯文哲、手術主治醫師柯玉誠,還有推動強制險立法的柯蔡玉瓊,因為強制險也理賠了我部分醫藥費用。
如文稿寫到「母性的光芒灑在福爾摩沙,要讓一條生命從哪裡殞落,就從哪裡換來共多生命的重生」
而後來在車禍後的理賠談判中,也深深感受到現實中,保險公司被制約成認為因為強制險理賠一條命的上限是220萬,就被當成「天花板」,這態度不啻是:你又沒死,不然你想怎樣?
於是我當場嗆「你們是曲解柯媽媽當年立法美意,強制險採無過失主義,不管肇事責任一律理賠,統一金額用意是讓家屬至少有錢處理後事或官司,不會陷入經濟困境,但不表示一條命只值220萬!」
如今回看當年的採訪,我最深的感觸是這集教會我一個心法:播出後我看到一則網路留言說「以前都繳得心不甘情不願的,現在我願意乖乖去繳保費」
我就知道這集很有意義,讓享受進步成果的人,了解進步的過程,這不正是建國百年的「意義」?
當年有立委嗆柯媽媽,你等到民國一百年吧!沒想到「等到民國一百年」,柯媽媽還在拚!(109年也還在拚)
此後我便不曾真正在乎,我做的內容有沒有被人看到?被誰看到?因為我知道在普天之下,一種善念已經被傳遞在角落,今晨那封訊息,更證明,即使九年後,有一群警察再次藉由我的作品,看見整個立法過程,而那一點點行善積德,是自己經歷車禍後,不解怎能深獲奇蹟的一點安慰。
受難家屬只能一輩子哭喪著臉嗎?那些批評柯媽媽、軍權會黃媽媽、小燈泡媽媽的人,你可知道「化悲憤為力量」這句話,多難?
那股深刻的力量,是批評者從未有過的「勇氣」。
這股勇氣就是母愛,這位媽媽為他逝去的兒子,已經活了31年:如文稿所寫「媽媽是永遠不會覺得累的,總想著孩子吃得飽,穿得暖嗎?就算天上的星星不會說話,地上的媽媽還是好想娃娃,好想再為娃娃多做點什麼?這是媽媽為你活的22年。」
再次品味這集,我唯一遺憾是缺少了一個畫面:在播出後某次,我在台北車站和柯媽媽約見,偶然瞥見她包包內,放著一張黑白護貝照片,露出一點的那頂「學士帽」讓我馬上就知道,那是她兒子的「遺照」。
在採訪中,我竟沒有觀察到她出門都帶著兒子隨行,因為她真的相信,孩子,在她身邊。
不管孩子在「哪」,愛,不止息。
這份深情,在為人父後再回味,怎能不再喜極而「潰」?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om3xqt6m60Y&t=1881s
車禍殘值理賠 在 鋼鐵媽媽的Andrew與山姆 Iron Mom’s Andrew & Sam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令人費疑竇的保險🏩
寫這篇,我非常的掙扎,很怕引起不必要的誤會或被扭曲。首先申明:1. 我沒有在賣保險,我是個失業的米蟲。2. 這不是業配文,我不會獲得任何酬勞。3. 我的部落格到目前為止,不牽涉利益、宗教,或是政治。這個部落格只是我分享這一路的過程與心得。
但這個議題我自己覺得挺重要的,所以還是寫了。
在我大學一畢業,我媽媽交給了我一份她剛買的保單,我看了看,那是份婦女險,只保障生小孩或是得到婦女疾病、癌症的險,而且保障的內容很有限。立刻,我請媽媽帶我去找她當時的保險業務員,我們坐下談。剛畢業的我,身體好的很,只知道這一張保險不夠,我需要醫療險,當時我並沒有考慮到癌症險,因為我們家爸爸媽媽兩邊的基因都非常好,沒有高血壓、糖尿病、整個家族沒有癌症病史,他們甚至連近視眼都沒有。
但是因為我什麼都不懂,那位阿姨幫我設計了一份她認為比較完整的保單,當然也加上了癌症險,她說,這種條件的保單很快就不會有了,因為 CP 值太高。我立馬簽名開始每年繳交保險。
這張保險,後來救了我。當我確診罹癌後,保險馬上理賠一筆金額,每次住院開刀我完全沒有後顧之憂:我的支架用最好的(十五萬)、我開完刀試驗了一個可能/或許/最後沒效的標靶治療,一個月七萬塊、止痛針 IV,不用擔心它一年比一年貴,打下去就對了、所有的敷料、需要自費才能用到最好的耗材,完全實支實付。
最多人的疑問是:我買保險繳的錢,等我萬一需要用到,那些錢就足夠付醫療費用了。
我一輩子都希望自己沒用到保險。當你生小病,還無所謂,但是沒有人知道自己的旦夕禍福。當你需要從自己的口袋拿出錢來支付醫療費用的時候,再有錢的人都不願意。我可以拿 30 萬去大吃大喝、去買 3C 產品、出去旅行,甚至買個名牌包,但當拿出的錢是要來付醫療費用的時候,真的是千百個不願意。
當生病的時候,尤其重病,金錢常常是家庭破碎、鬧不合的最主要原因。住院治療的時間有限,即使像我做了20多次的手術,住院的天數看起來很可觀,但是在我近20年的罹病期間,也是只一小段時光,最長的時間還是在家中的生活。而且回家才是金錢與挑戰的開始。
會認真想到要買保險的,大概都是 40 歲左右,身體漸漸退化,加上現代人吃喝太好,會緊張自己的身體,但年紀越大,紀錄越多,能保的項目越來越少,不然就是年費越來越貴。
現在醫院自費的項目越來越多,讓病人更安心、副作用少的藥品也一直在更新。有保險,除了有保障,它讓你無後顧之憂,生病的時候你可以有選擇,不用精打細算或甚至傾家蕩產。
我在神經再生中心這些年,每年暑假、寒假就會有一批新的年輕人進來,大多 20 歲上下,大部分都是因為車禍傷及脊椎,許多沒有保險,家裡的負擔無比沉重。在自己能獨立之前,大部分還是得花錢請外勞照顧。
保險越來越貴,但也日新月累。現在有所謂的失能險,在你失能無法工作的時候,保險公司會照顧你。二十年前,我買保險,並沒有這種保險。若有的話,山姆不用那麼辛苦,我的愧疚感也不用那麼重。因爲社會還是殘酷的,媽媽二度就業,再加上坐輪椅等=out out out!
若問我該保哪一家呢?我沒有答案,但根據護理師和病友的切磋,理賠時最會刁難的兩家就是,x和 x。
一定要找專業、負責、有同理心的業務人員。之前幫我規劃保險的阿姨,因為退休了,她交給了一位年輕人,也許她不清楚我保障內容,也沒仔細了解我這個個案,所以後來都是我先生的好同學,幫我發現我多繳了好多因為失能而不需要再繳的錢。
買保險,真的就是買一份「好險」。但有多少能力做多少事,不要硬著頭皮繳了幾年之後撐不下去,讓保單作廢,這是最可惜的。
我很慶幸自己有保險的觀念,也謝謝媽媽的朋友幫我加上癌症險,讓我還有錢去舊金山被騙(🤪 騙光光)遺憾的是,當時沒有失能、長照險,不然失業的四輪鋼鐵媽媽在家裡說話可以更大聲。😅
下次遇到「拉保險」的,請將心比心,他們是在拉我們一把,請尊重他們的工作。若你對自己的保險有疑問,或是不知道夠不夠,完不完全,全部交給他們吧!他們會整合所有的保險,再給你建議。
保險公司很重要,保險業務員也很重要!沒有專業的人依照各人的需求規劃、或是有理賠的申請,保險公司再好,買的保險再完整也是白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