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車尾天幕搭法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車尾天幕搭法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車尾天幕搭法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車尾天幕搭法產品中有2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0的網紅,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Ford Tourneo Connect旅玩家 歐系7人座MPV 百變空間靈活登場】 (3/4)福特六和發表在台全新車型Tourneo Connect旅玩家 為近期疲弱的MPV市場注入一股新活力 全車共有3種編成 玩心版售價104.8萬(接單生產) 玩樂版售價106.8萬 玩咖版售價119.8萬 ...

  • 車尾天幕搭法 在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2021-03-04 23:55:59
    有 469 人按讚

    【Ford Tourneo Connect旅玩家 歐系7人座MPV 百變空間靈活登場】
    (3/4)福特六和發表在台全新車型Tourneo Connect旅玩家
    為近期疲弱的MPV市場注入一股新活力
    全車共有3種編成
    玩心版售價104.8萬(接單生產)
    玩樂版售價106.8萬
    玩咖版售價119.8萬
    全車系標配Copilot 360 Technology系統
    並且在台首度推出1.5升柴油渦輪引擎
    -
    外觀部分
    車頭採用馬丁頭設計的水箱護罩
    與3.5代Focus相當類似
    在頭燈組的部分搭配HID魚眼式頭燈
    在這類車型上相當少見
    而車身曲線從A柱急速向上拉
    從A柱到車尾都是廂型式設計
    也讓內部空間寬敞不少
    車側部分前門支援Keyless免鑰匙進出
    後門則是使用手動側滑門設計
    底盤配置也相當低
    所以進出車門相當方便
    輪圈則是搭配16吋的五幅式鋁圈
    車尾的部分顯得相當方正
    尾門為手動開啟的方式
    後座空間在7/5/2人座的空間為
    322/1287/2620公升
    並且座椅支援Ford Flat百變平整系統
    所以在2人座時後廂空間為完全平整的
    要載貨載人都相當方便
    -
    內裝部分
    可以看得出來並非新世代的福特設計
    相當凸出的T字造型
    方向盤為四幅式的設計
    儀錶板為傳統雙圓式儀錶中間有彩色資訊幕
    上方可以打開裡面有收納空間與12V充電孔
    中間有6吋的觸控螢幕搭載SYNC3系統
    支援Apple Carplay以及Android Auto
    螢幕下方的手機收納孔支援無線充電
    遮陽板上方也提供收納空間來利用
    座椅全車皆為布椅並且為手動調整
    第二排座椅為不可滑移設計
    但空間也相當足夠
    第三排座椅為可前後滑移設計
    若是第二排沒座人可將第二排座椅翻摺
    坐在第三排可將腳完全伸直
    空間相當寬敞
    車輛整體視野相當寬敞
    由於較高的A柱讓駕駛視野相當清晰
    在車頂的部分也有玻璃天幕
    坐在旅玩家車內完全不會有壓迫感
    -
    動力部分
    搭載通過歐洲6.2期環保1.5升柴油渦輪引擎
    最大馬力120匹 最大扭力27.5公斤米
    搭配8速的手自排變速箱
    平均油耗可達誇張的18.8km/L
    懸吊形式為前麥花臣後扭力梁
    在舒適性上面會比葉片彈簧來得好一些
    -
    安全部分搭載
    6氣囊包含超長氣簾
    Copilot 360 Technology系統
    並非新世代Focus/Kuga上面那套Copilot360
    而是非全速域ACC主動式定速巡航系統
    PCA前方碰撞預警系統
    AEB全速域輔助煞停系統
    TSR路標辨識系統
    LDW車道偏移警示系統
    LKA車道偏移輔助系統
    BLIS車側盲點系統等
    雖不到全新世代但也還算夠用
    -
    這次旅玩家算是做足了相當的準備
    其實從2019年底的車展就已經露面
    而今年要在MPV這塊市場殺出一道重圍
    這台旅玩家我們也已經試駕完畢
    試駕影片預計會在下週上線
    影片內可以看到怡塵示範Ford Flat空間機能變化
    以及對於這顆1.5升柴油渦輪增壓引擎的感想
    所以請各位敬請期待啦
    對於這次福特推出7人座旅玩家有什麼看法
    也歡迎大家在下面留言討論哦
    By熊子

    #全民瘋車Bar #廖怡塵 #熊子 #新車發表
    #Ford #Tourneo #TourneoConnect #旅玩家
    #MPV #7人座

  • 車尾天幕搭法 在 已成年登山隊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2020-06-30 02:13:58
    有 69 人按讚

    轉自張八千大大 #張元植 在靠北登山寫的,
    好文共賞,希望大家花點時間看完。

    然後看完之後,
    還不會用離線地圖的趕快學,
    要知道現在揪團主流都是

    『必需要能自理以及會看離線地圖』,
    別說你沒爬百岳不用啦,
    郊山其實才是大魔王。

    -------------------我是分隔線------------

    《參雜一點靠北的百岳單攻攻略》

    上班日第一天大家可blue?連假終於平安結束了,感謝飛天小女警的幫忙,沒什麼重大山難事件。

    肥宅我有在嘉明湖兼差當山屋管理員應該是個眾所皆知的事情了。之前排班時,完全忘記六月底是端午連假,於是人群恐懼症的我,就這麼在可怕的連假,在上頭值班......

    不過也是讓我看到各種以前沒看過的神奇現象,算是開了眼界。

    這次想來跟大家聊聊單攻。

    首先嘉明湖自從總量管制後難抽到爆已經是個既定事實,山屋床位就這麼多,想要來爬的人則是那~~~麼多。於是許多山友就把腦筋動到單攻頭上。

    剛好林管處這幾年大幅度開放單攻限制,只要事前在網路申請,沒有任何名額限制,也不會審核,申請就讓你來單攻。

    於是我這幾天就這樣看到各種世界奇觀:

    這兩天連假,每天單攻人數都破百人,路上根本人潮絡繹不絕。但光是26-27這兩天,我就收容了兩組奮勇衝到湖邊,結果最後衝不下山的山友。然後還有一組是凌晨三點從向陽遊樂區起登,結果最後回到向陽遊樂區已是隔天早上八點。現在是怎樣?嘉明湖當八千在爬?

    這還不論每天都有好幾組是從天黑走到天亮,再走到天黑的,看到我都捏把冷汗,腦中都響起忠孝東路走九遍的旋律了。也為我駐守登山口管制站的同事感到疲倦,每天都要等人下山等到十點以後......

    至於那種不帶頭燈不帶雨衣,跟我說有手機燈光就ok的我就不想講了。還有完全不做功課,來到山屋第一句就問嘉明湖在哪個方向的......講完方向之後,順口提醒說事前要研究地圖唷,結果回我一句:「呵呵我們都free style。」我臉上笑笑的但是腦中閃過的是free你老師...

    -------抱怨完畢分隔線-------

    看完抱怨還有耐心看下去的,我下面想簡單分享一下,如果想要來一趟這類的百岳單攻,需要準備些什麼。

    裝備:

    1. 頭燈。

    這個不用說了吧?拿手機或手電筒照路都得佔用一隻手,非常不方便。手機電力寶貴,我寧願你拿手機來打卡,也不要用它當主要照明啊啊啊!

    在單日行程,備用電池倒是不一定。如果你對使用的頭燈與電池品質有信心,且出發前檢查過確定滿電,那不帶也還好。

    2. 雨具。

    這邊說的是兩件式,分成雨衣雨褲的東西。嘉明湖路很寬,沒啥植物會勾,所以用斗篷式雨衣問題也不大,可以接受。

    不過斗篷式雨衣拜託不要便利商店的輕便小飛俠,那東西你舉個手抬個腳就撕裂了.......然後水一樣流進來。27號中午爆炸豪雨,我巡查步道回來路上就看到一堆便利商店小飛俠在哀嚎...

    然後拜託不要只帶把傘就衝上來,現在午後熱對流的雷陣雨常常伴隨起風,稜線上風更大,你撐著傘一樣濕。然後跑到山屋抖得跟篩糠一樣在那邊跟廚師要熱水......瓦斯不用錢膩?

    3. 適當的保暖衣物。

    這個比較沒有固定標準,端看你行走速度而定。走得夠快的話,只要有雨衣褲,身體產熱就足夠維持溫暖。但速度慢點的話,如果又碰到下雨摸黑,可能至少一件刷毛外套較好。

    要注意的是:保暖衣物建議不要羽絨,因為單攻時,會需要穿保暖層的狀況,一般都是下雨淋濕。而羽絨淋濕就喪失保暖效果。建議是刷毛或化纖填充材質。

    4. 個人藥物&簡單外傷處理耗材。

    個人藥物很簡單,你在平地有什麼病,上山還是都有可能發作。平常會備什麼藥,建議單攻時就都備著。

    外傷處理也很簡單,OK繃幾個、中size紗布一包、小棉棒一包、抗生素藥膏小條一條、小管生理食鹽水一管、透氣膠帶、大力貼若干。這樣大概100公克上下,很輕,夠你處理95%以上外傷跟水泡。

    嘉明湖這邊是好在我們山屋都有醫藥箱,但如果你各位今天去沒山屋或是山屋沒醫藥的地方單攻呢?醫藥包還是要備啊啊啊!

    5. 水、路上吃的

    拜託不要都單攻了還一直來我們廚房要飲用水。我們這邊廚師人都很好,但有些人經過一直要免費的水,要那些付錢包餐才能裝飲用水的山友情何以堪?

    要準備水有兩個思路:一是出發就背著全程需要的水,不過這樣一定很重。二是自行攜帶飲水處理的器具。

    飲水處理的器具最簡單又輕的就是濾水器,現在個人用的一個1000多塊而已,有帶就自己去我們水塔裝生水過濾。

    如果你有打算中間吃熱食,比如泡麵,那就順便把水煮開就能喝了。不一定需要濾水。

    當然如果你很相信自己的鐵胃,水塔直接裝著喝我也管不著。不過我只能說,在知道那些山屋水塔裡面可能有什麼鬼東西後,我是不會生喝的科科。

    吃的就看大家喜歡,這種長時間活動建議以碳水化合物為主要能量補給,較有效率。可以算一下大卡,人體一小時「最多最多」吸收400大卡熱量,再多也沒意義。帶太多也不要一直跑來塞給管理員跟廚房,我們雖然在上面待滿多天的,但不是饑民ok?

    6. 定位裝置。

    這個在現在意義底下應該都是在講手機離線地圖了,會用紙本地圖跟指北針定位的,應該也不需要看這篇。

    不過我個人認為,有手機跟安裝離線地圖之外,還有兩件事情更重要:一是事前的資料收集(後面講),二是去學怎麼用(去上阿牛老師課,或是自己在網路上研究好使用教程)。這次才發現真的有人手機離線地圖跟航跡是當裝飾的。

    7. 天幕或緊急避難帳。

    這個是選配,而且是大約3-6人準備一張就好(看天幕大小),算是團體裝備。

    主要是如果意外碰到致災性暴雨,或是出乎意料的低溫,而保暖衣物不夠時,還有最後手段可以與惡劣環境隔絕,避免失溫。

    這個的使用方式不是搭起來,而是整張直接罩在自己頭上,底下用屁股坐著壓住。這樣就能形成一個密閉空間,溫度會跟外界有一大段差距。如果有帶爐頭,在裡面開小火,甚至可以直接露宿。為啥我知道?我跟三個夥伴用這個方式在零下30度c的地方露宿過一晚,現在還活著打這些字。(但爐頭開一下,溫度有上來就要停唷,不然一氧化碳中毒會先弄死人XD)

    不過就像前面說的,這個算是最後大絕招。事前的天氣資料蒐集,還有對體能的估計,是更為重要的前置作業,非不得已不要把自己搞到要動用這招,能下山泡湯多好?幹嘛在山上露宿對吧XD

    ------裝備結束的分隔線-------

    事前準備:

    1. 地圖:對單攻目標的地理相對位置、路線的了解。

    這個很重要,你去隨便哪個城市玩當觀光客,都會做資料收集,拿張城市地圖畫來畫去,安排景點順序,憑什麼以為來山上不需要?憑什麼以為來這邊可以free style?

    登山不是說走就走的旅行,更不是某些幹話說的一條路走到底就會到。

    如果以嘉明湖為例,你不需要會看等高線地圖這種高深的東西。但至少要弄一個有步道上各地標資訊的地圖。上面會顯示這條步道上,在多少里程數的地方,會出現岔路、這個岔路會通往哪裡。還有在幾k處會有什麼重要地標。

    只要稍微花半小時做這件事情,你就不會在三叉山那個岔路問我,請問這兩條路哪一條會通到嘉明湖?

    在找地圖資訊的時候,有一點務必注意:時效性。其實這個是蒐集任何登山資訊都要注意的,資訊越新越好,最好是同一年度的。

    這兩天至少有五組單攻的山友,從湖邊回來嘉明湖山屋,然後跟我抱怨說,為什麼向陽山頂直接往北那條路這麼難走,害他們差點迷路走不出來.......但是只要有稍微查近一兩年的資料,應該都能查到,那條路現在已經甚少有人走,而且路跡不明顯了。大部分人都是從向陽山登山口那個岔路原路來回向陽山頂。

    2. 腳程估計

    很多人來嘉明湖山屋第一句話問我,這邊到嘉明湖還要多久?說實話我根本很難回答。因為我過去最快只要40分鐘,但我也看過走4小時的。你屬於這個光譜的哪一端呢?

    其實你只要稍微做一下腳程估計,就不用問這個了。怎麼做呢?

    查閱至少三份,能夠到五份最好,別人單攻的紀錄,這個紀錄要包含抵達每個重要地點的時間。

    然後你在走的時候,就要從第一個段落(也就是起點到第一個重要地標)開始,比較自己跟紀錄的時間差異。假設你蒐集了3-5份紀錄,那應該會有至少一份的時間,跟你的速度是接近的。比較個兩三段後,你就知道能不能使用那份紀錄的時間,作為你估計自己之後還需要走多久的參考了。

    3. 設定停損點

    這兩天,我看到太多山友,就是滿腦子:我一定要去看嘉明湖!!!然後就一發衝到底。我常常在山屋門口看啊看,哪些人狀況不太妙其實看得出來。但我個性不是那種喜歡勸退的人,我只會提醒:要評估一下自己的狀態跟腳程唷,不行就不要勉強。大家都會回:好的我們會評估。結果呢?最後還是摸到深夜才下山,或乾脆就在我們山屋迫降一晚......幹根本沒有人真的在評估啊啊啊!

    單攻很重要的一點,叫做時間風險控管。這甚至比過夜行程還重要,原因是單攻本身是輕裝,不一定有足夠的裝備應付非預期過夜。

    而這個時間風險控管,要跟前面的腳程估計一起做。

    首先,你要先想好:你能夠接受自己走到幾點。

    這個因人而異沒有標準答案。我之前去一日北大武兩趟的時候,就知道自己會走15-18小時,鐵定摸到黑。但因為這本來就是我的計畫,本身就是以這個來準備。

    但對一般大眾來說,我會建議底線設定成以下兩個:1 不要摸到晚黑 2 最多不要超過15小時(12小時內較好)

    理由是,摸晚黑跟過長時間的行走,都是讓風險大幅提高的因素。黑夜能見度差;而人在過長時間行走累積的疲累下,判斷力跟肌肉控制力都大幅下降,這時候發生意外的機會就更高(跌倒、走錯...等等)

    有了底線後,加上前面收集好幾份的時間紀錄,你應該對於單攻一趟大概要花多少時間有初步概念。比如五份紀錄的時間,分別是10小時、12小時兩份、14小時兩份。那你就能合理推估,腳程快的山友大概要10小時,中等是12,慢一點是14。

    此時,出發前,你就可以依據你對自己體能的了解,對照紀錄的時間,去預估「你可能會走多久」。比如你以前登山的經驗,都是走比別人還慢,殿後吊車尾,那就不要以為你能10小時搞定,請準備至少14小時。

    這時候就能以這個最初的預估,來倒推出發時間。如果你預估自己單攻一趟需要14小時,然後你希望在天黑前下山,那就來算:現在天黑是19:00,減掉14,你最晚得在凌晨5點開始走。但我通常不會抓那麼剛好,會再預留10%左右的預備時間,以避免自己身體狀況差,或估計不準。以14小時的10%來看,就是大概一個半小時。所以我會再把凌晨5點提早一個半小時,也就是凌晨三點半出發。反正早出發早好,提早下山也是賺到,寧願早也不要晚。

    開始走後,就要定時定點,去對照自己實際的速度,跟自己原先預估的,以及拿來當作參考基準的那份紀錄,有多少差距。是比自己預估的快,還是慢呢?差多少?

    這件事情在每個重要地標都要做。舉個例子,假設當你來到嘉明湖山屋,你發現你原先拿來當作預估參考的那份紀錄,用了6小時抵達,但你到這邊已經花了8小時。那這時候就不用猶豫了,回頭吧。因為如果你繼續走,那就可以清楚預見到,下山一定大大超過自己預估的時間,而且會大摸黑。

    上面這段比較複雜,我用一個簡化的流程,來概括上面講到的東西
    1. 設定幾點下山
    2. 對照自己的體能,以及蒐集到的紀錄
    3. 訂出一個最初的預估總耗時
    4. 倒推回去,設定幾點出發
    5. 實際開始走後,在每一段去印證自己的實際速度,跟預估差多少。
    6. 若符合預估,或比預估快,則繼續
    7. 若比預估慢,且已可預見繼續下去,會超過當初設定的下山底線,撤退。

    4. 天氣資訊

    單攻的天氣資訊算好掌控,因為你直到出發前一天,都還能查看天氣預報。現在的氣象其實到三天內都算準了。

    知道那天大概的天氣後,就看個人對天氣的容忍度。對我來說,除非是梅雨那種下整天雨的,或是颱風,這兩種我會乾脆就在家裡耍廢。

    但像這幾天算是典型夏季氣候,也就是早上晴朗,下午開始雷陣雨,傍晚前會停然後放晴。那就可以依據自己的接受度,看要不要衝。如果要衝,那就做好面對天氣的最佳準備。

    以這個連假的夏季氣候模式來看,可以有兩種思路,一種是早點出發,走快一點,下雨前就給他結束。但這種想法總有一天會失準,像是27號,山上應該很少人算到早上十點多就下雨。所以這種時候,第二個思路,也就是充足的裝備就很重要,可以回去參看前面的準備部分。

    然後提醒一下,雷陣雨的天氣,最怕的其實不是下雨,而是打雷。聽到雷聲或是看到閃電很近的話,就不要繼續待在空曠的稜線高處了,趕快烙跑實在。比如說嘉明湖後半段,從向陽北峰到三叉山這大段,碰到熱對流旺盛的時候,雷擊風險都不小。

    ----------很雞婆的分隔線----------

    好啦打很長了,不過真心希望打這些內容,可以在這個山林解禁的年代,讓更多想嘗試這門運動的人有些幫助。

    我相信很多人不是天兵,只是不得要領。希望大家都能安全的享受登山的快樂,也希望知識的傳播,能讓山林開放的陣痛期短一點。

    如果有大大覺得我有沒寫清楚的,歡迎補充。也歡迎到處轉載,註明作者即可。

    啊對了,補充一點:單攻也是可以請嚮導的。如果你就是不想花心思想那麼多,那至少雇個專業的嚮導,幫你做上述這些事情。而不是傻傻的衝去找虐送死。《參雜一點靠北的百岳單攻攻略》

    上班日第一天大家可blue?連假終於平安結束了,感謝飛天小女警的幫忙,沒什麼重大山難事件。

    肥宅我有在嘉明湖兼差當山屋管理員應該是個眾所皆知的事情了。之前排班時,完全忘記六月底是端午連假,於是人群恐懼症的我,就這麼在可怕的連假,在上頭值班......

    不過也是讓我看到各種以前沒看過的神奇現象,算是開了眼界。

    這次想來跟大家聊聊單攻。

    首先嘉明湖自從總量管制後難抽到爆已經是個既定事實,山屋床位就這麼多,想要來爬的人則是那~~~麼多。於是許多山友就把腦筋動到單攻頭上。

    剛好林管處這幾年大幅度開放單攻限制,只要事前在網路申請,沒有任何名額限制,也不會審核,申請就讓你來單攻。

    於是我這幾天就這樣看到各種世界奇觀:

    這兩天連假,每天單攻人數都破百人,路上根本人潮絡繹不絕。但光是26-27這兩天,我就收容了兩組奮勇衝到湖邊,結果最後衝不下山的山友。然後還有一組是凌晨三點從向陽遊樂區起登,結果最後回到向陽遊樂區已是隔天早上八點。現在是怎樣?嘉明湖當八千在爬?

    這還不論每天都有好幾組是從天黑走到天亮,再走到天黑的,看到我都捏把冷汗,腦中都響起忠孝東路走九遍的旋律了。也為我駐守登山口管制站的同事感到疲倦,每天都要等人下山等到十點以後......

    至於那種不帶頭燈不帶雨衣,跟我說有手機燈光就ok的我就不想講了。還有完全不做功課,來到山屋第一句就問嘉明湖在哪個方向的......講完方向之後,順口提醒說事前要研究地圖唷,結果回我一句:「呵呵我們都free style。」我臉上笑笑的但是腦中閃過的是free你老師...

    -------抱怨完畢分隔線-------

    看完抱怨還有耐心看下去的,我下面想簡單分享一下,如果想要來一趟這類的百岳單攻,需要準備些什麼。

    裝備:

    1. 頭燈。

    這個不用說了吧?拿手機或手電筒照路都得佔用一隻手,非常不方便。手機電力寶貴,我寧願你拿手機來打卡,也不要用它當主要照明啊啊啊!

    在單日行程,備用電池倒是不一定。如果你對使用的頭燈與電池品質有信心,且出發前檢查過確定滿電,那不帶也還好。

    2. 雨具。

    這邊說的是兩件式,分成雨衣雨褲的東西。嘉明湖路很寬,沒啥植物會勾,所以用斗篷式雨衣問題也不大,可以接受。

    不過斗篷式雨衣拜託不要便利商店的輕便小飛俠,那東西你舉個手抬個腳就撕裂了.......然後水一樣流進來。27號中午爆炸豪雨,我巡查步道回來路上就看到一堆便利商店小飛俠在哀嚎...

    然後拜託不要只帶把傘就衝上來,現在午後熱對流的雷陣雨常常伴隨起風,稜線上風更大,你撐著傘一樣濕。然後跑到山屋抖得跟篩糠一樣在那邊跟廚師要熱水......瓦斯不用錢膩?

    3. 適當的保暖衣物。

    這個比較沒有固定標準,端看你行走速度而定。走得夠快的話,只要有雨衣褲,身體產熱就足夠維持溫暖。但速度慢點的話,如果又碰到下雨摸黑,可能至少一件刷毛外套較好。

    要注意的是:保暖衣物建議不要羽絨,因為單攻時,會需要穿保暖層的狀況,一般都是下雨淋濕。而羽絨淋濕就喪失保暖效果。建議是刷毛或化纖填充材質。

    4. 個人藥物&簡單外傷處理耗材。

    個人藥物很簡單,你在平地有什麼病,上山還是都有可能發作。平常會備什麼藥,建議單攻時就都備著。

    外傷處理也很簡單,OK繃幾個、中size紗布一包、小棉棒一包、抗生素藥膏小條一條、小管生理食鹽水一管、透氣膠帶、大力貼若干。這樣大概100公克上下,很輕,夠你處理95%以上外傷跟水泡。

    嘉明湖這邊是好在我們山屋都有醫藥箱,但如果你各位今天去沒山屋或是山屋沒醫藥的地方單攻呢?醫藥包還是要備啊啊啊!

    5. 水、路上吃的

    拜託不要都單攻了還一直來我們廚房要飲用水。我們這邊廚師人都很好,但有些人經過一直要免費的水,要那些付錢包餐才能裝飲用水的山友情何以堪?

    要準備水有兩個思路:一是出發就背著全程需要的水,不過這樣一定很重。二是自行攜帶飲水處理的器具。

    飲水處理的器具最簡單又輕的就是濾水器,現在個人用的一個1000多塊而已,有帶就自己去我們水塔裝生水過濾。

    如果你有打算中間吃熱食,比如泡麵,那就順便把水煮開就能喝了。不一定需要濾水。

    當然如果你很相信自己的鐵胃,水塔直接裝著喝我也管不著。不過我只能說,在知道那些山屋水塔裡面可能有什麼鬼東西後,我是不會生喝的科科。

    吃的就看大家喜歡,這種長時間活動建議以碳水化合物為主要能量補給,較有效率。可以算一下大卡,人體一小時「最多最多」吸收400大卡熱量,再多也沒意義。帶太多也不要一直跑來塞給管理員跟廚房,我們雖然在上面待滿多天的,但不是饑民ok?

    6. 定位裝置。

    這個在現在意義底下應該都是在講手機離線地圖了,會用紙本地圖跟指北針定位的,應該也不需要看這篇。

    不過我個人認為,有手機跟安裝離線地圖之外,還有兩件事情更重要:一是事前的資料收集(後面講),二是去學怎麼用(去上阿牛老師課,或是自己在網路上研究好使用教程)。這次才發現真的有人手機離線地圖跟航跡是當裝飾的。

    7. 天幕或緊急避難帳。

    這個是選配,而且是大約3-6人準備一張就好(看天幕大小),算是團體裝備。

    主要是如果意外碰到致災性暴雨,或是出乎意料的低溫,而保暖衣物不夠時,還有最後手段可以與惡劣環境隔絕,避免失溫。

    這個的使用方式不是搭起來,而是整張直接罩在自己頭上,底下用屁股坐著壓住。這樣就能形成一個密閉空間,溫度會跟外界有一大段差距。如果有帶爐頭,在裡面開小火,甚至可以直接露宿。為啥我知道?我跟三個夥伴用這個方式在零下30度c的地方露宿過一晚,現在還活著打這些字。(但爐頭開一下,溫度有上來就要停唷,不然一氧化碳中毒會先弄死人XD)

    不過就像前面說的,這個算是最後大絕招。事前的天氣資料蒐集,還有對體能的估計,是更為重要的前置作業,非不得已不要把自己搞到要動用這招,能下山泡湯多好?幹嘛在山上露宿對吧XD

    ------裝備結束的分隔線-------

    事前準備:

    1. 地圖:對單攻目標的地理相對位置、路線的了解。

    這個很重要,你去隨便哪個城市玩當觀光客,都會做資料收集,拿張城市地圖畫來畫去,安排景點順序,憑什麼以為來山上不需要?憑什麼以為來這邊可以free style?

    登山不是說走就走的旅行,更不是某些幹話說的一條路走到底就會到。

    如果以嘉明湖為例,你不需要會看等高線地圖這種高深的東西。但至少要弄一個有步道上各地標資訊的地圖。上面會顯示這條步道上,在多少里程數的地方,會出現岔路、這個岔路會通往哪裡。還有在幾k處會有什麼重要地標。

    只要稍微花半小時做這件事情,你就不會在三叉山那個岔路問我,請問這兩條路哪一條會通到嘉明湖?

    在找地圖資訊的時候,有一點務必注意:時效性。其實這個是蒐集任何登山資訊都要注意的,資訊越新越好,最好是同一年度的。

    這兩天至少有五組單攻的山友,從湖邊回來嘉明湖山屋,然後跟我抱怨說,為什麼向陽山頂直接往北那條路這麼難走,害他們差點迷路走不出來.......但是只要有稍微查近一兩年的資料,應該都能查到,那條路現在已經甚少有人走,而且路跡不明顯了。大部分人都是從向陽山登山口那個岔路原路來回向陽山頂。

    2. 腳程估計

    很多人來嘉明湖山屋第一句話問我,這邊到嘉明湖還要多久?說實話我根本很難回答。因為我過去最快只要40分鐘,但我也看過走4小時的。你屬於這個光譜的哪一端呢?

    其實你只要稍微做一下腳程估計,就不用問這個了。怎麼做呢?

    查閱至少三份,能夠到五份最好,別人單攻的紀錄,這個紀錄要包含抵達每個重要地點的時間。

    然後你在走的時候,就要從第一個段落(也就是起點到第一個重要地標)開始,比較自己跟紀錄的時間差異。假設你蒐集了3-5份紀錄,那應該會有至少一份的時間,跟你的速度是接近的。比較個兩三段後,你就知道能不能使用那份紀錄的時間,作為你估計自己之後還需要走多久的參考了。

    3. 設定停損點

    這兩天,我看到太多山友,就是滿腦子:我一定要去看嘉明湖!!!然後就一發衝到底。我常常在山屋門口看啊看,哪些人狀況不太妙其實看得出來。但我個性不是那種喜歡勸退的人,我只會提醒:要評估一下自己的狀態跟腳程唷,不行就不要勉強。大家都會回:好的我們會評估。結果呢?最後還是摸到深夜才下山,或乾脆就在我們山屋迫降一晚......幹根本沒有人真的在評估啊啊啊!

    單攻很重要的一點,叫做時間風險控管。這甚至比過夜行程還重要,原因是單攻本身是輕裝,不一定有足夠的裝備應付非預期過夜。

    而這個時間風險控管,要跟前面的腳程估計一起做。

    首先,你要先想好:你能夠接受自己走到幾點。

    這個因人而異沒有標準答案。我之前去一日北大武兩趟的時候,就知道自己會走15-18小時,鐵定摸到黑。但因為這本來就是我的計畫,本身就是以這個來準備。

    但對一般大眾來說,我會建議底線設定成以下兩個:1 不要摸到晚黑 2 最多不要超過15小時(12小時內較好)

    理由是,摸晚黑跟過長時間的行走,都是讓風險大幅提高的因素。黑夜能見度差;而人在過長時間行走累積的疲累下,判斷力跟肌肉控制力都大幅下降,這時候發生意外的機會就更高(跌倒、走錯...等等)

    有了底線後,加上前面收集好幾份的時間紀錄,你應該對於單攻一趟大概要花多少時間有初步概念。比如五份紀錄的時間,分別是10小時、12小時兩份、14小時兩份。那你就能合理推估,腳程快的山友大概要10小時,中等是12,慢一點是14。

    此時,出發前,你就可以依據你對自己體能的了解,對照紀錄的時間,去預估「你可能會走多久」。比如你以前登山的經驗,都是走比別人還慢,殿後吊車尾,那就不要以為你能10小時搞定,請準備至少14小時。

    這時候就能以這個最初的預估,來倒推出發時間。如果你預估自己單攻一趟需要14小時,然後你希望在天黑前下山,那就來算:現在天黑是19:00,減掉14,你最晚得在凌晨5點開始走。但我通常不會抓那麼剛好,會再預留10%左右的預備時間,以避免自己身體狀況差,或估計不準。以14小時的10%來看,就是大概一個半小時。所以我會再把凌晨5點提早一個半小時,也就是凌晨三點半出發。反正早出發早好,提早下山也是賺到,寧願早也不要晚。

    開始走後,就要定時定點,去對照自己實際的速度,跟自己原先預估的,以及拿來當作參考基準的那份紀錄,有多少差距。是比自己預估的快,還是慢呢?差多少?

    這件事情在每個重要地標都要做。舉個例子,假設當你來到嘉明湖山屋,你發現你原先拿來當作預估參考的那份紀錄,用了6小時抵達,但你到這邊已經花了8小時。那這時候就不用猶豫了,回頭吧。因為如果你繼續走,那就可以清楚預見到,下山一定大大超過自己預估的時間,而且會大摸黑。

    上面這段比較複雜,我用一個簡化的流程,來概括上面講到的東西
    1. 設定幾點下山
    2. 對照自己的體能,以及蒐集到的紀錄
    3. 訂出一個最初的預估總耗時
    4. 倒推回去,設定幾點出發
    5. 實際開始走後,在每一段去印證自己的實際速度,跟預估差多少。
    6. 若符合預估,或比預估快,則繼續
    7. 若比預估慢,且已可預見繼續下去,會超過當初設定的下山底線,撤退。

    4. 天氣資訊

    單攻的天氣資訊算好掌控,因為你直到出發前一天,都還能查看天氣預報。現在的氣象其實到三天內都算準了。

    知道那天大概的天氣後,就看個人對天氣的容忍度。對我來說,除非是梅雨那種下整天雨的,或是颱風,這兩種我會乾脆就在家裡耍廢。

    但像這幾天算是典型夏季氣候,也就是早上晴朗,下午開始雷陣雨,傍晚前會停然後放晴。那就可以依據自己的接受度,看要不要衝。如果要衝,那就做好面對天氣的最佳準備。

    以這個連假的夏季氣候模式來看,可以有兩種思路,一種是早點出發,走快一點,下雨前就給他結束。但這種想法總有一天會失準,像是27號,山上應該很少人算到早上十點多就下雨。所以這種時候,第二個思路,也就是充足的裝備就很重要,可以回去參看前面的準備部分。

    然後提醒一下,雷陣雨的天氣,最怕的其實不是下雨,而是打雷。聽到雷聲或是看到閃電很近的話,就不要繼續待在空曠的稜線高處了,趕快烙跑實在。比如說嘉明湖後半段,從向陽北峰到三叉山這大段,碰到熱對流旺盛的時候,雷擊風險都不小。

    ----------很雞婆的分隔線----------

    好啦打很長了,不過真心希望打這些內容,可以在這個山林解禁的年代,讓更多想嘗試這門運動的人有些幫助。

    我相信很多人不是天兵,只是不得要領。希望大家都能安全的享受登山的快樂,也希望知識的傳播,能讓山林開放的陣痛期短一點。

    如果有大大覺得我有沒寫清楚的,歡迎補充。也歡迎到處轉載,註明作者即可。

    啊對了,補充一點:單攻也是可以請嚮導的。如果你就是不想花心思想那麼多,那至少雇個專業的嚮導,幫你做上述這些事情。而不是傻傻的衝去找虐送死。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