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鴉片戰爭日誌 林維喜案事件簿
時間:1839年4月15日
地點:廣東
事件:
(今日風平浪靜。)
#知史討論
在中國近代史上,林則徐是第一個重要的愛國政治家;在中國近代史文學史上,林則徐也不愧為鴉片戰爭時期愛國文壇中地位重要的愛國詩人之一。
「赴戌登程,口占示家人(二首)
其一
出門一笑莫心...
#鴉片戰爭日誌 林維喜案事件簿
時間:1839年4月15日
地點:廣東
事件:
(今日風平浪靜。)
#知史討論
在中國近代史上,林則徐是第一個重要的愛國政治家;在中國近代史文學史上,林則徐也不愧為鴉片戰爭時期愛國文壇中地位重要的愛國詩人之一。
「赴戌登程,口占示家人(二首)
其一
出門一笑莫心哀,浩蕩襟懷到處開。
時事難從無過立,達官非自有生來。
風濤回首空三島,塵壤從頭數九垓。
休信兒童輕薄語,嗤他趙老送燈檯。
林則徐於1842年5月中旬,由長子汝舟陪同抵達西安。由於『河上積勞,感受時瘟,頓成瘧疾』,他到達西安後就臥床不起,於是就地賃房僑居。隨後,妻子鄭夫人和兩個孩子三子聰彝、四子拱樞,也從南京遷往洛陽,又從洛陽顛簸來到西安。經過兩個多月的治療修養,林則徐病情好轉,就告別妻子和家人,登程赴戌。
道光二十二年七月六日(1842年8月11日),在他起程西行之時,前往送行的有將軍、院、司、道、府及州縣30餘人,送於郊外。由於長子汝舟有職,沒有前往,因而由聰彝、拱樞陪同西行赴戌。『口占示家人』是說在西安留別家中親人時,隨口呤誦的兩首詩,即不擬草稿。口占,為作詩術語。
『出門一笑莫心哀,浩蕩襟懷到處開。』詩人告示家人,我離家出門遠行,無論走到哪裡,都會敞開胸懷,笑對生活,沒有哀愁,你們也要樂觀曠達,心裡且莫難過悲傷。『時事難從無過立,達官非自有生來』自古以來,時事紛紜,國家民族都得很很難從沒有任何錯誤中成功的,是非成敗都屬正常。『王侯將相甯有種乎』,一切達官貴人也沒有一個是天生的,都是從實踐中磨練出來的。『風濤回首空三島,塵壤從頭數九垓』。『三島』即英倫三島,『九垓』亦指九州,泛指中國。回想起抗英禁煙運動,我蔑視英國侵略者。從此之後,我決心要遍遊神州大地,指點江山,激揚文字。『休信兒童輕薄語,嗤他趙老送燈檯』。民間有諺語雲:『趙老送燈檯,一去不回來。』詩人勸慰家人不要輕信那些兒童的話語,認為我這一去就回不來了。我會回來的。這裡實際上是暗示那些幸災樂禍人的冷嘲熱諷。
全詩詼諧風趣,隨口誦來,自然貼切。開頭兩句詩體現了作者的開朗胸懷,樂觀豁達。『風濤回首空三島』,林則徐不怕洋人,不怕戰爭,對英帝國主義輕視有加;同時非常熱愛神州的大好河山,表現了詩人的愛國主義胸襟。詩人『出口成詩』,告慰家人,也是告慰自己,沒有絲毫的羈旅淒涼之情。即使遠走天涯,也沒有愁腸段緒,離別之苦。君子坦蕩蕩,詩人遣詞造句都把握的很有分寸。
詩人雖然是口占,但絕不等同於順口溜,而是用詩的語言,詩的藝術,表達了親人送別的情和境,很有感染力。
其二
力微任重久神疲,再竭衰庸定不支。
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
謫居正是君恩厚,養拙剛於戍卒宜。
戲與山妻談故事,試吟斷送老頭皮。
詩人認為自己能力低微,而擔當重任已久,早就感到筋疲力盡了;又加之現在年老體衰,平庸之才,是定然支撐不住了,應該好好休息休息了。這是一種自謙,自我解嘲而已。『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此二句為經典之語。首先他引用了春秋『子產受謗』的典故:鄭國大夫子產改革軍賦,受到誹謗,坦然對曰:『何害?苟利社稷,死生以之。』還有胡正華著《西陲話舊》有『苟利國家,豈避禍福。』這兩句是林則徐最為喜愛的名句,並作為自己的座右銘。這時林則徐發覺自己的處境和子產受謗相仿佛,自己的心情也和子產一樣。禁煙抗英於國家,他不顧生死全力以赴,並不計較個人的榮辱禍福而看風轉舵,因此招了禍又何值掛齒?『戲與山妻談故事,試吟斷送老頭皮』。這裡林則徐引用了宋代楊朴、蘇軾的故事,來安慰痛傷離別的妻子。宋代楊樸善作詩,宋真宗在召見他時問:『你這次來,有沒有人贈詩了』,楊樸回答:『屋妻倒有一首,她說:』更休落魄耽杯酒,且莫倡狂愛詠詩;今日捉將官裡去,這回斷送老頭皮。』宋真宗聽後大笑,見楊朴無意做官,即放他還山。其次,東坡赴詔獄,見《東坡志林》,妻子相送皆哭,東坡幽默的對夫人說:『你不能像楊處士的妻子那樣送我一首詩嗎?』於是,蘇夫人面對丈夫這種臨危鎮靜、意趣風生的態度,不禁淚中露笑,坦然告別。『山妻』,是古代隱士對妻子的尊稱。男的為山人,女的則為山妻。這裡體現了詩人幽默風趣的樂觀主義,同老妻談起楊朴和蘇軾的故事,說你不妨吟誦一下『這回斷送老頭皮』的那首詩來為我送行,那多好啊,豈不快哉!
兩首『口占示家人』詩,體現了林則徐因為堅持了民族大義而心安理得的精神,體現了他為國家民族利益不避個人禍患,將個人生死置之度外的精神。清人對於林則徐的『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是這樣評價的:『跡其生平,無愧斯語。』(見郭則雲《十朝詩乘》卷15)。林則徐是這樣說的,也是這樣做的。
一代偉人林則徐,臨行之際,談笑風生,烘雲托月,詩情意趣,躍然紙上,響譽古今。雖為口占如行雲流水,自然通達,非一般人可為也。
(知史討論中的文章來源:
路闊:《林則徐流放詩詞賞析》,《明清海防研究》第一輯,網址: http://www.ypzz.cn/f/news-xs?p=8ec18e35918845798b31412fc6ca90bc-c0927d419d9844c5b32924b4856f9887)
#知史 #長知史 #歷史 #中國歷史 #鴉片戰爭 #林維喜案 #林維喜 #林則徐 #禁煙 #禁毒 #日誌 #知史討論
躍然紙上造句 在 知史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鴉片戰爭日誌 林維喜案事件簿
時間:1839年4月15日
地點:廣東
事件:
(今日風平浪靜。)
#知史討論
在中國近代史上,林則徐是第一個重要的愛國政治家;在中國近代史文學史上,林則徐也不愧為鴉片戰爭時期愛國文壇中地位重要的愛國詩人之一。
「赴戌登程,口占示家人(二首)
其一
出門一笑莫心哀,浩蕩襟懷到處開。
時事難從無過立,達官非自有生來。
風濤回首空三島,塵壤從頭數九垓。
休信兒童輕薄語,嗤他趙老送燈檯。
林則徐於1842年5月中旬,由長子汝舟陪同抵達西安。由於『河上積勞,感受時瘟,頓成瘧疾』,他到達西安後就臥床不起,於是就地賃房僑居。隨後,妻子鄭夫人和兩個孩子三子聰彝、四子拱樞,也從南京遷往洛陽,又從洛陽顛簸來到西安。經過兩個多月的治療修養,林則徐病情好轉,就告別妻子和家人,登程赴戌。
道光二十二年七月六日(1842年8月11日),在他起程西行之時,前往送行的有將軍、院、司、道、府及州縣30餘人,送於郊外。由於長子汝舟有職,沒有前往,因而由聰彝、拱樞陪同西行赴戌。『口占示家人』是說在西安留別家中親人時,隨口呤誦的兩首詩,即不擬草稿。口占,為作詩術語。
『出門一笑莫心哀,浩蕩襟懷到處開。』詩人告示家人,我離家出門遠行,無論走到哪裡,都會敞開胸懷,笑對生活,沒有哀愁,你們也要樂觀曠達,心裡且莫難過悲傷。『時事難從無過立,達官非自有生來』自古以來,時事紛紜,國家民族都得很很難從沒有任何錯誤中成功的,是非成敗都屬正常。『王侯將相甯有種乎』,一切達官貴人也沒有一個是天生的,都是從實踐中磨練出來的。『風濤回首空三島,塵壤從頭數九垓』。『三島』即英倫三島,『九垓』亦指九州,泛指中國。回想起抗英禁煙運動,我蔑視英國侵略者。從此之後,我決心要遍遊神州大地,指點江山,激揚文字。『休信兒童輕薄語,嗤他趙老送燈檯』。民間有諺語雲:『趙老送燈檯,一去不回來。』詩人勸慰家人不要輕信那些兒童的話語,認為我這一去就回不來了。我會回來的。這裡實際上是暗示那些幸災樂禍人的冷嘲熱諷。
全詩詼諧風趣,隨口誦來,自然貼切。開頭兩句詩體現了作者的開朗胸懷,樂觀豁達。『風濤回首空三島』,林則徐不怕洋人,不怕戰爭,對英帝國主義輕視有加;同時非常熱愛神州的大好河山,表現了詩人的愛國主義胸襟。詩人『出口成詩』,告慰家人,也是告慰自己,沒有絲毫的羈旅淒涼之情。即使遠走天涯,也沒有愁腸段緒,離別之苦。君子坦蕩蕩,詩人遣詞造句都把握的很有分寸。
詩人雖然是口占,但絕不等同於順口溜,而是用詩的語言,詩的藝術,表達了親人送別的情和境,很有感染力。
其二
力微任重久神疲,再竭衰庸定不支。
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
謫居正是君恩厚,養拙剛於戍卒宜。
戲與山妻談故事,試吟斷送老頭皮。
詩人認為自己能力低微,而擔當重任已久,早就感到筋疲力盡了;又加之現在年老體衰,平庸之才,是定然支撐不住了,應該好好休息休息了。這是一種自謙,自我解嘲而已。『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此二句為經典之語。首先他引用了春秋『子產受謗』的典故:鄭國大夫子產改革軍賦,受到誹謗,坦然對曰:『何害?苟利社稷,死生以之。』還有胡正華著《西陲話舊》有『苟利國家,豈避禍福。』這兩句是林則徐最為喜愛的名句,並作為自己的座右銘。這時林則徐發覺自己的處境和子產受謗相仿佛,自己的心情也和子產一樣。禁煙抗英於國家,他不顧生死全力以赴,並不計較個人的榮辱禍福而看風轉舵,因此招了禍又何值掛齒?『戲與山妻談故事,試吟斷送老頭皮』。這裡林則徐引用了宋代楊朴、蘇軾的故事,來安慰痛傷離別的妻子。宋代楊樸善作詩,宋真宗在召見他時問:『你這次來,有沒有人贈詩了』,楊樸回答:『屋妻倒有一首,她說:』更休落魄耽杯酒,且莫倡狂愛詠詩;今日捉將官裡去,這回斷送老頭皮。』宋真宗聽後大笑,見楊朴無意做官,即放他還山。其次,東坡赴詔獄,見《東坡志林》,妻子相送皆哭,東坡幽默的對夫人說:『你不能像楊處士的妻子那樣送我一首詩嗎?』於是,蘇夫人面對丈夫這種臨危鎮靜、意趣風生的態度,不禁淚中露笑,坦然告別。『山妻』,是古代隱士對妻子的尊稱。男的為山人,女的則為山妻。這裡體現了詩人幽默風趣的樂觀主義,同老妻談起楊朴和蘇軾的故事,說你不妨吟誦一下『這回斷送老頭皮』的那首詩來為我送行,那多好啊,豈不快哉!
兩首『口占示家人』詩,體現了林則徐因為堅持了民族大義而心安理得的精神,體現了他為國家民族利益不避個人禍患,將個人生死置之度外的精神。清人對於林則徐的『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是這樣評價的:『跡其生平,無愧斯語。』(見郭則雲《十朝詩乘》卷15)。林則徐是這樣說的,也是這樣做的。
一代偉人林則徐,臨行之際,談笑風生,烘雲托月,詩情意趣,躍然紙上,響譽古今。雖為口占如行雲流水,自然通達,非一般人可為也。我們拜讀林則徐的詩詞,處處可見其睿智和風趣。開口即為詩,典故隱藏其中,如同狗不理包子一樣令人喜愛,毫無生澀作秀之感。林則徐詩的藝術感染力,每每來自他的風趣和豐厚的文學功底,以及旁徵博引得知識淵藪。」
(知史討論中的文章來源:
路闊:《林則徐流放詩詞賞析》,《明清海防研究》第一輯,網址: http://www.ypzz.cn/f/news-xs?p=8ec18e35918845798b31412fc6ca90bc-c0927d419d9844c5b32924b4856f9887)
#知史 #長知史 #歷史 #中國歷史 #鴉片戰爭 #林維喜案 #林維喜 #林則徐 #禁煙 #禁毒 #日誌 #知史討論
躍然紙上造句 在 Dung Kai-cheung 董啟章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傾力推薦!黎紫書最新長篇小說《流俗地》!
台灣麥田版,王德威寫序
馬華有人版,我寫序
買邊本?自己揀 👆🏼
董序:〈世事如棋,俗流滿地〉
讀完黎紫書的新作《流俗地》,不知為何耳邊響起許冠傑的一首舊歌〈世事如棋〉,歌詞是這樣的:
倉卒歲月,世事如棋,每局都光怪陸離,
驟晴驟雨,人事天天變,有喜亦有悲。
恩怨愛恨,世事如棋,每局都充滿傳奇,
若顰若笑,難辨心中意,似比幕前做戲。
苦衷抛萬里,今天慶幸有知己;
捉番盤棋共行樂,衝破內心藩籬。
張眼遠望,世事如棋,每局應觀察入微,
但求共你棋藝相比較,了解做人道理。
這首廣東歌紫書一定聽過,喜不喜歡則不得而知。我引流行曲來開局,好像是刻意附和「流俗」的主題,搞不好很可能會變成「媚俗」。我一直在想,黎紫書為甚麼會選這樣的一個書名?甚麼是「流俗」?「俗事」總不免是「下流」的,但流動的「俗事」卻又有它的生命力和吸引力,形成一個「明媚」的「俗世」。人可媚俗,俗也可以媚人。這就是《流俗地》動人的地方吧。
上次替紫書的書寫序,是二零一四年的短篇小說集《未完.待續》。當時我對她的創作發展作了兩個判斷:離鄉流徙和自我身分探索。前者指她脫離手到拿來的馬華本土題材,書寫在世界各地的異文化中漂泊的經驗;後者指她以自我為寫作焦點,不斷以分身的方式尋找安身立命的可能。我把這形容為令人目瞪口呆的華麗轉身。沒料到六年後紫書再交出新作,竟又是另一次轉身,把我當年的預言完全粉碎,教我連眼鏡也保不住了。
黎紫書這次轉身,看來並不華麗,相反顯得非常樸實。跟她二零一零年出版的上一本長篇《告別的年代》相比,更加有洗盡鉛華,反璞歸真之感。那就好像一個被定性為擅長形式實驗的畫家,突然繪畫出一幅逼真無比的寫實風格素描,以向世人宣示:你們以為我做不到嗎?我們可以把《流俗地》視為這樣的一本,小說家大展毫無花巧的敘事基本功,卻可以做到出神入化的作品。在小說閱讀本身來說,肯定是個賞心悅目、滋味無窮的經驗。
《流俗地》沒有《告別的年代》那種立傳寫史的偉大意圖,好像完全是為了說好一個故事和說一個好故事,所以在主題和形式兩方面也貫徹了「流俗」的宗旨。表面上看,小說家的文學企圖心降低了,不再擺出開天闢地、捨我其誰的高姿態。她選擇低調地「回鄉」,回到自己熟悉的馬華城鎮生活題材;她也不再自我中心,去除主觀的視覺,置身於眾多小人物之間,與他們同喜同悲。敘述者有時像個說書人、講古佬,以娓娓道來的語氣綜論全局,有時卻又縮短距離,投入人物的內心世界。主觀客觀出入自如,不著痕跡。無論遠近,都感覺到作者對人物不傷感、不氾濫的同情。這份淡然的同情,並不排除必要的嘲諷,甚至是狠心的誠實。所以除了人物的喜怒哀樂,他們的善惡長短也同時躍然紙上、歷歷在目。
小說開場的一段對於山城錫都的石窟寺廟的描寫,看似是純粹的地方風物介紹,但其實深富寓意。「壁上許多山洞像被史前巨大的白蟻蛀空作巢,無盡縱深……櫛比鱗次,各路神仙像是佔山為王,一窟窿一廟宇,裡頭都像神祇住的城寨,擠著滿天神佛。……七十二家房客似的各居其所:肩挨肩,各抱香爐,排排坐食果果。」諸神下流,污煙瘴氣,仙凡一體。這些神靈的居住環境,不就像小說中的主要場景舊組屋樓上樓一樣,有如一座錯縱複雜的蟻窩?眾多人物和家族的故事,就在這幢蟻窩般的樓房裡交織,再隨著時代的變遷,往四方八面擴展開去,猶如蛀蝕進歷史時空的隧道和洞窟。
《流俗地》雖然是長篇小說,但卻運用了短篇的寫法。每一章都以特定人物為重心,可以作為相對獨立的短篇般看待,有其各自的起承轉合和筆法變化。總體來說時序是直線發展的,由最核心的一對人物銀霞和細輝的童年說起,一直到三十多年後二零一八年大馬變天。但是,因為每一章的敘述流程都是重新開始,而不是連接上一章的結尾,所以不少事件和細節都出現多次繁簡不同的處理。這不但沒有造成重複和累贅,反而形成一種時空縱橫移動的動態,就像棋盤上的棋步,馬而後車,車而後炮,或左或右,有進有退。用音樂的說法,則是韻律結構和節奏鬆緊的變化。這些不外露的章法,猶如武俠小說講的「手中無劍,心中有劍」,是不見形式的形式。與其說是技巧,不如說是寫作和人生歷練所培養出來的藝術直覺。
通過《流俗地》,我讀到一個舉棋若定、氣靜神閒的小說家黎紫書。書中寫到下棋,我認為不是隨意的,也不只是一個細節。盲女銀霞、鄰居細輝和樓下理髮店印度老闆的兒子拉祖,三個人以中國象棋對賽的場面,處於整個小說的核心。細輝棋藝一般,遠遠不及印度仔拉祖,但拉祖又不及盲女銀霞。銀霞天賦過人,只需背下棋譜便學懂下棋,能以盲棋的形式打敗開眼的對手。三人的情誼深厚,多年後在一次相聚中,再以一盤棋局重溫舊夢,但世事卻已面目全非。後來,拉祖甚至身遭橫禍。再後來,銀霞以下棋和退休的顧老師結緣,發現小時候的棋譜原來是細輝向年輕的顧老師借取的。最初的一步,造就了最後的結局。作者描寫棋局的爭持和下棋者的心思固然精彩絕倫,但棋局本身作為意象,更加令人拍案叫絕。
我不妨大膽地說,《流俗地》是一本小說棋譜。它的四十個章節,就是四十個棋局示範。每一個字是一下棋步,每一個造句、每一章的謀篇,也是變化多端的棋藝展演。這樣欣賞《流俗地》,就解釋了它看似平平無奇的講故事方式為何如此引人入勝,令人步步留神、着着讚嘆。雖然小說人物眾多、焦點分散、線索紛歧,但隱藏的重心其實落在銀霞身上。故事以銀霞開始(當德士呼叫台廣播員的她接到失蹤多年的大輝的電話),也以銀霞結束(和顧老師結婚後的她,在眾人歡天喜地慶祝大馬變天的當晚,悄悄獨自睡去。)作者對銀霞投入最深的同情,也從銀霞身上得到最大的啟發。她借助銀霞失明者的角度,摹描出錫都生活的感官世界,測繪出馬華庶民社會流動的時空座標。低調而技藝高超的棋手銀霞,就是小說家黎紫書的寫照。
人生如棋局,是個甚為俗氣的比喻。但它的俗,正切合《流俗地》的平民百姓經驗和視覺。人物絕對不只是作者的棋子,他們有血有肉的人生,各自展現出不同的棋局。而且,下棋必有對手。人際關係,如親情、愛情、友情、鄰里關係,統統都是博弈。勝局、敗局、和局、殘局,局勢千變萬化。在個人的局之上,還有社會的局,政治的局。也許,覺醒是由棋子變成棋手的過程。除了看人物的應對,也看作者的運籌,小說內外,各有精彩,相得益彰。
我說了這麼多,好像也沒有對《流俗地》作深層分析,既沒有談它的時代意義,也沒有討論它的文學史定位。一來是由於,我不是馬華文學專家,沒有資格在脈絡承傳方面置喙。二來則因為,經過上次的判斷失誤,我實在不敢再對黎紫書的創作方向說三道四。她一定不會願意被定型,下一次又會再來個甚麼轉身,甩走人們加在她身上的標籤。我唯一能肯定的是,黎紫書是個永遠能為讀者帶來驚奇的作家。用廣東俗語說就是:「唔聲唔聲,嚇你一驚。」
除了作為讀者,我同時以一個寫小說的人的角度,去閱讀紫書這部新作。一邊讀一邊感覺好像是跟她在切磋棋藝,思索著她的棋步是如何推敲,戰術是如何鋪排,哪一下是虛招,哪一下是殺著。其實在下棋之外,環繞著盲女銀霞還有許多細節,既具有生活寫實的功能,又同時可以作為意象解讀,例如編織、廣播、地圖、點字書等。為免剝奪讀者自行領會的樂趣,我便在此打住不說了。
為別人寫序,最忌喧賓奪主,呈自己的智慧,搶作者的威風。我非學術中人,也不宜在這裡妄加導讀。最理想的序莫如開胃前菜,引起讀者的食欲,令他們能好好享受主菜的美味。我但願自己沒有辜負紫書的厚託,倒行逆施,破壞大家的胃口。
我和紫書是同行的關係,既是惺惺相惜,也是棋逢敵手。〈世事如棋〉這首歌雖然頗多陳腔,但唱到「今天慶幸有知己」、「捉番盤棋共行樂」、「但求共你棋藝相比較」,還是令人有所觸動的。希望紫書不嫌歌詞通俗難耐,接受我憑歌寄意,並賀《流俗地》馬華版的推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