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年以來金融市場探討的熱門議題不外乎是以通膨(inflation)情勢為首,首先我們先概述通膨的內涵及一些常用的通膨觀察指標。
通貨膨脹(inflation),簡稱通膨,指在一段期間內一般物價水準全面持續上漲的現象。通膨的衡量是建立在加權平均的物價指數(price index)上,相關指標如:消費...
本年以來金融市場探討的熱門議題不外乎是以通膨(inflation)情勢為首,首先我們先概述通膨的內涵及一些常用的通膨觀察指標。
通貨膨脹(inflation),簡稱通膨,指在一段期間內一般物價水準全面持續上漲的現象。通膨的衡量是建立在加權平均的物價指數(price index)上,相關指標如:消費者物價指數(Consumer Price Index, CPI)、核心CPI、躉售物價指數(Wholesale Price Index, WPI)、個人消費支出物價指數(Personal Consumption Expenditure Price Index, PCE)、核心PCE。其中,所謂的核心通膨,亦即CPI、PCE指標前加上「核心」二字,意義為將原指標一籃子內的若干項目予以剃除,通常是剃除短期波動大(食物、能源)及政府主導的公用費率等項目。而由於核心通膨已扣除這些短期波動大、央行無力控制的項目,且面對貨幣政策的調整有較快的反應,因此就政策涵義而言較有意義,這也是美國FED主要關注核心PCE的主要原因。另外,通膨的類型又可分為demand-pull inflation與cost-push inflation,顧名思義前者為需求帶動物價上漲造成的通膨,總和需求AD曲線不斷右移,而後者為供給面的因素,AS曲線不斷左移,譬如生產、供應鏈的停擺造成供給短缺物價上漲。補充說明:查詢這類經濟數據會發現每月公布前都會有所謂的「預期值」,這些預期值是由經濟學家預測取出中位數作為最終預期值。
至於其他通膨的間接觀察指標,如: 1. 抗通膨債券ETF(iShares TIPS Bond ETF),該ETF是用來追蹤美國抗通膨債券(TIPS)加權指數。2. 黃金價格走勢,黃金與美元具有抵換關係,當通膨率愈高時,貨幣相對較不具價值,黃金商品因而成為資金的避風港,簡言之,以上兩種商品皆與通膨呈正相關。
事實上,我們對於觀察現階段通膨率並無太大的興趣,而是擔憂未來的通膨是否持續走高,因此實務上較感興趣的應是通膨的「預測」,FED最關注的也同樣是長期的通膨預測,我們以下介紹幾個高端的通膨預測指標: 1. 美國五年期預期通膨(5-Year, 5-Year Forward Inflation Expectation Rate),它是採用10年期及5年期的美債殖利率計算而成,可以做為市場對未來5年內的通膨預期。2. PCE SPF 5Y5Y,是FED對於專業預測者調查。3. 密大預期通膨率,為密西根大學對一般民眾的調查。4. PCE US 5Y5Y,為 inflation swap trade出來的值。個人對於指標1和4是較為推崇。
最後,簡單概述本年全球通膨率情況。由於國際商品價格走高、運輸成本大增、全球需求增加、部分供應鏈短期仍面臨瓶頸(如晶片供不應求),以及低基期效應等因素,IHS Markit 預測全球通膨率由去年之2.1%升至 3.0%。主要經濟體本年通膨率預測值皆高於去年,雖Yellen及Fed主席Powell等多位官員(包括兩位 Fed 副主席Clarida與Quarles及Fed理事Brainard等人)大抵認為通膨上揚係疫後經濟重啟、供給趕不上需求的暫時現象,惟不少學者持不同看法(美國前財長Summers及前IMF首席經濟學家Blanchard為代表),後續走勢還須密切觀察。值得注意的一點是,雖大多數國家今年通膨皆為正的年增率,但少數國家如:日本因電信公司配合政府政策大幅調降通訊費,中國大陸因上年豬肉價格高漲之高基期效應,二者本年通膨率預測值低於去年。
躉售物價指數計算 在 民意論壇:聯合報。世界日報。udn tv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高通膨將至 別再仇富反商
林建山/環球經濟社社長(台北市)
中央銀行六月決議利率「連八凍」,持續貨幣政策適度寬鬆,但總裁楊金龍(左)特別提醒,未來是升息循環。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愈來愈多論述指出,新一波高通膨浪潮即將來襲,遍及資本投資市場,也擴散到市井街巷。的確,六、七月連續兩個月明顯看出,只要有超過二%的物價變動水準,就會對台灣民生經濟及下半年,乃至明年經濟景氣造成影響。
政府主計機關八月初發布台灣通膨情勢統計,採用的是較能夠映現國家真實通膨水準的「核心消費者物價(Core CPI)」,顯示到七月底的通膨年率不過一.七五%,儘管比起六月底的一.五%上下水準略有浮升,但相對於整個上半年GDP成長率三.○八%,祇略過半而已,表示台灣經濟仍處於「正數實質成長」,這是相當偏低的通貨膨脹狀況,不足為慮。
不過,「核心CPI」計算時,排除蔬果食料品、旅運費率、能源價格,加以回納核計,真正通貨膨脹年率高達三.五到四%之間,超過國際通則之「應警戒水準」。
從躉售物價指數(WPI)的變化,更可看到高通膨;WPI反映一國產業經濟及機構經濟的動力或能量變化,一般而言,WPI會帶動三至五個月後的CPI走勢變化。七月底WPI年增率七.○二%,較諸六月底的六.五六%已見攀升;若再加關注「進口WPI」情勢,更可看到台灣通膨潛在性的另一個重要面向。
對台灣GDP成長貢獻度高達一.五二個百分點的「輸入WPI」,若以美元計算,其實僅上升四.三九%,正好映現當前國際大宗物資及能源價格波動現況;若改以新台幣價格計算,則輸入WPI將飆升到十一%左右,其對「內銷物價」所產生的轉嫁衝擊力,不能忽視。
再設想三到四個月後,其對台灣CPI效應,讓人更加寢食難安。面對通膨壓力,識者最關心的是,以今天台灣經濟體質狀況,有沒有解方來應對這一嚴苛挑戰?
從高通膨的防禦戰略看,首要面對的是「輸入型通膨」挑戰,依國際物價走勢,此還可控制,除非未來爆發國際油價飆升等衝擊,否則國際物價危機離台灣尚遠。而台灣「輸入WPI」跳升乃另類「貨幣政策推高型通膨」之典型,是則,穩健不高估不低估的「市場價格新台幣政策」,是解題良方。
掌握在央行手中的「匯率政策」與「利率政策」,正是對總裁楊金龍與閣揆賴清德的莫大挑戰。
再從高通膨的攻勢戰略看,經濟學家王作榮曾比喻:「當遇到顛簸路段時,不應停車熄火坐待路面變平,而是應該加足馬力加速度通過顛簸路段,才能再見坦途大道!」以台灣情境,就是應加強加大「投資」,激發更高實質經濟成長率,才足以不必害怕高通膨來襲。
問題是,蔡政府從經濟法規、勞動法規、環保法規等,一味仇富反商,整個經濟又如何能「用大投資對抗高通膨」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