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這篇路加福音背景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路加福音背景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路加福音背景產品中有6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1,352的網紅像我一樣會上班,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如何從沒人要,到人人搶著要? 】 今天分享一個真人真事的勵志故事。 為了豐富我粉絲頁的內容,上週邀請了幾位我前同事來分享在他們的工作生涯裡看過的感人小故事,而有位我前同事目前在大陸上海的一個上市上櫃公司做業務,她說到一個大陸三線城市鄉下來的小女生到上海找工作的感人職場求生的心路歷程。 這個小...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4萬的網紅Dd tai,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耶利哥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城市,至少已有八千年之久。它的遺址在約旦河谷,在海平面以下,離今日以色列和約旦交界處不遠,在艾倫比橋的西邊,緊扼以色列人進入應許之地的門戶。耶利哥在《舊約‧聖經》佔很重要的地位,它是若蘇厄過約旦河後,第一個佔領之城。在《新約‧聖經》有關慈善的撒瑪利亞人的故事,《路加福音》( 1...
路加福音背景 在 老黃/ 低階多拿脂 Instagram 的最佳貼文
2021-03-05 03:47:38
#二二八 現在還有多少人記得二二八事件當時的背景呢? 無論你是從課本裡還是新聞媒體得知 都不能忘記 沒有民主自由的社會會使政府變得多麼腐敗 詳細的資料上網都找得到 大致上就是因為 當時的行政長官陳儀將軍結合 #欺騙 與 #恐怖 的政權 來壓制台灣人民對於政府的不信任及反抗 保守估計殺害了5000...
-
路加福音背景 在 Dd tai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2017-09-18 08:00:00耶利哥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城市,至少已有八千年之久。它的遺址在約旦河谷,在海平面以下,離今日以色列和約旦交界處不遠,在艾倫比橋的西邊,緊扼以色列人進入應許之地的門戶。耶利哥在《舊約‧聖經》佔很重要的地位,它是若蘇厄過約旦河後,第一個佔領之城。在《新約‧聖經》有關慈善的撒瑪利亞人的故事,《路加福音》( 10:25 -37)就是以此作為題材:「有一個人從耶路撒冷下來,到耶利哥去,遭遇了強盜…」此外,相傳耶穌在耶利哥的一個山上接受魔鬼的試探,所以亦有試探山(Mount Tempt)之稱。由於考古學者一度找不到這個古城的遺址,十九世紀的學者甚至懷疑《聖經》提及耶利哥故事的真實性。十九世紀以後,考古學家不斷湧來,探尋這座古城遺址。1867-70年間,歐洲人沃倫率先在耶路撒冷及其周圍地區展開調查發掘工作,但一無所獲。二十世紀初,德國的沙林教授(Prof Ernst Sellin)和屈申格教授(Prof Karl Watzinger) 揭開了耶利哥城的發掘序幕。他們發掘出耶利哥城的裡外兩面城牆,相隔10-12尺,內牆有12尺厚,外牆則有6尺厚和25-30尺高。由於當時學者還未熟悉銅器時代的防禦設計,兩個考古學家不能確定整個防禦工事的運作。直至二十世紀中葉,耶利哥古城被兩位考古學者,英國的加斯唐(Prof John Garstang)和凱揚女士(Kathleen M Kenyon),分別率領一支考古隊繼續發掘此一古城,揭示出從新石器時代直至《聖經‧約書亞記》第六章所描述的毀城時代為止的完整序列。原來耶利哥城比五千年前在幼發拉底河與底格裡斯河之間的閃族(Sumeria)城還早四千年! 從耶利哥遺址豐富的文化層來看,可以推想過去在這裡曾怎樣的地方。最古老的耶利哥,是在前陶新石器文化層,這一層發現有直徑五米左右的圓形豎穴居室,和厚二米、高四米的石砌城牆。到陶新石器時代,繁盛一時的耶利哥城在耶穌前七千三百年左右突然沒落。在耶穌前四千五百年左右,這裡又重現人類活動的蹤影。居民已會製作陶器。到古青銅時代,即耶穌前三千年的青銅時代,這裡開始形成一座城市,居民用乾土砌的城牆,在地震和外敵的攻擊下,屢廢屢興,最終被阿摩利人的一把火燒掉。
廣義上的死海古卷,包括在死海沿岸陸續發現的古洞中所發掘出的文卷。狹義上的死海古卷,則就是我們通常所指的,在死海西北沿岸,昆蘭地區的一條乾涸的河岸旁十一個古洞中所發現的古卷。從1947年開始,有近四萬個書卷或書卷的碎片被找到。這些書卷大都儲存在瓦罐中,大部份是以希伯來文寫在羊皮上的,少數用亞蘭文(阿拉米語)寫成。據估計,古卷的成書時間約在西元前1到2世紀期間(從耶穌之前一百七十年到耶穌之前五十八年),古卷經過了兩千年後,大部分都已變成碎片,只有少數的書卷比較完整地保留下來。又經過專家們大約五十多年的努力,近五百卷書卷部分或全部的復原,其中保存最完整的是《以賽亞書》。從古卷的內容中,大部份學者認為其原收藏者,是當時附近昆蘭社區(Khirbet Qumran)的隱士派的猶太人。西元70年,如日中天的羅馬帝國佔領了耶路撒冷,放火燒毀了猶太的聖殿。在這種背景下,當時住在附近昆蘭社區的隱士派的猶太人,可能由於攜帶不便,或為了避免珍貴書卷的毀壞或遺失,將他們一大部分珍貴的藏書,收藏入洞穴,以便保留。
馬薩大Masada是猶太人的聖地,世界遺產之一。位於猶地亞沙漠與死海穀底交界處的一座岩石山頂,北距En Gedi約25公里。其東側懸崖高約450米,從山頂直下死海之濱;西側懸崖高約100米。山頂平整,呈便菱形,南北長約600米,東西寬約300米,周圍城牆長約1400米。通向馬薩達的自然道路都極為險峻,最主要的是東側的「蛇行路」(Snake Path)。西元72年,羅馬人調動了15000名士兵將這裡團團圍住。雖然馬薩達堡壘上只有區區1000多人,而且還有很多婦女兒童,但他們堡壘準備充分,山裡不缺吃喝,只要羅馬士兵攻上來,就會有巨石扔下來將人砸成肉泥。羅馬人毫無進展,圍困了孤城一年。次年,羅馬人想到了新的方法,驅趕成千上萬名猶太奴隸打造雲梯,通過巨型的雲梯直接登上城牆。馬薩達的勇士們面對同胞時猶豫了,他們不忍心用石頭砸自己人,眼看著雲梯一天天建成。當雲梯最後建成,馬薩達上的猶太人已經知道大勢已去。儘管如此,在頭像和死亡面前,他們選擇了後者。以下這段話是公元73年4月15日,反抗軍首領愛力阿沙爾說的一段話:“勇敢忠誠的朋友們!我們是最先起來反抗羅馬的猶太人,也是堅持到最後一刻的人。感謝上帝給了我們這個機會,當我們從容就義時,我們是自由人!為了讓我們的妻子不受蹂躪而死,讓我們的孩子不做奴隸,我們要把所有財物連同整個城堡一起燒毀。不過一樣東西要除外——那就是我們的糧食。它將告訴敵人,我們選擇死亡不是由於缺糧,而是自始至終,我們寧願為自由而死,不願做奴隸而生!” 因為猶太教裡不允許自殺。如果自殺,這個人上不了天堂,只能下地獄。於是,他們選擇了抽籤的方式。最後的960人,抽出了10個人,他們每個人負責殺死其他的人。人們在地上躺成一排,抽中簽的人要一個個殺死他們,殺完之後還要檢查是否真的殺死,沒有殺死還會補刀。餘下的10個人再進行抽籤,抽出最後一個人,然後再殺死其他9個人。當只剩下他自己後,他檢查是否所有人都死了,然後放火燒了宮殿,最後選擇自殺,他是那個“下地獄”的人。殺死敵人並不可怕,但是殺死身邊的戰友、老婆和孩子,是何等的勇氣。據說,最後僅有兩個大人和五個小孩躲在一處蓄水池裡得以倖免,也因此得知了羅馬破城前發生的故事。
路加福音背景 在 像我一樣會上班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如何從沒人要,到人人搶著要? 】
今天分享一個真人真事的勵志故事。
為了豐富我粉絲頁的內容,上週邀請了幾位我前同事來分享在他們的工作生涯裡看過的感人小故事,而有位我前同事目前在大陸上海的一個上市上櫃公司做業務,她說到一個大陸三線城市鄉下來的小女生到上海找工作的感人職場求生的心路歷程。
這個小女生當初因剛大學畢業沒有經驗,面試業務時被刷掉,但她不死心地一直追著面試她的人說,她願意做任何事情,只要進得了這個公司就好,結果感動了那個人,就給了她一個臨時約聘工作,但毫無專業可言,是幫業務部每一份訂單、合約用印蓋章的小事,因為這是沒有人想做的無聊的差事。
小女生於是開始在公司業務部每天重複的蓋章,就是個不需要大學學歷的粗活兒,但她仍然認真地把章好好蓋在最正確的位置,且每天都很熱情開心,這樣日復一日,直到某天該業務部門某大客戶的一個業務要請產假,臨時缺人,於是她從蓋章小妹變成了暫代業務,她當然把握機會認真表現,任何時候,既使不關她的事情,但是是沒人做的,她統統主動撿來負責,例如部門聚餐訂餐廳、公司年會團體舞練習召集大家、部門訓練教室集合....這每件小事她都做得非常開心,而且在公司的一個有五十多人的業務微信群組裡面,她永遠是最常出來提醒大家的,不但口氣熱情:「各位小哥哥小姐姐們!動起來吧⋯⋯」,而且她不怕生,不會不好意思,後來公司每一個主管都好希望這個小女生能夠轉到他們的單位去,還跟人力資源部的招募主管說:「以後幫我招人,我就是要以她為範本!」。
這是不是一個很簡單的方法出人頭地?
給沒有雄厚背景、沒有顯赫學歷、沒有經驗、沒有人脈....,但仍想出人頭地的你,學學!
"人在最小的事上忠心,在大事上也忠心,在最小的事上不義,在大事上也不義。" 路加福音16:10
路加福音背景 在 張哲生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2020年1月24日,臺北市萬華區西昌街168號,「珍珠家園」婦女中心。(張哲生 攝)
以下關於「珍珠家園」的介紹,刊登於2018年5月5日之基督教論壇報。
走進萬華社會邊緣巷弄
將耶穌的愛帶進心靈角落
【記者蔡明憲台北報導】台北萬華龍山寺周圍有許多茶室,夜夜燈紅酒綠、飲食男女出入,是很多人不曾甚至不敢踏進去的巷弄。2005年聖誕節,從一位女宣教士及本地基督徒姊妹開始,上帝興起一些基督徒,每個禮拜走進裏頭探訪,與這群社會邊緣生活的婦女建立友誼,將上帝的愛帶進這些巷弄及心靈角落。
2008年,「珍珠家園婦女中心」成立,持續倚靠上帝的愛來陪伴茶室上班的婦女及街頭上的性工作者。原本沒預期能建立起來的事工,神親自動工成就了!並帶領珍珠家園於五月6日主日下午舉行十週年感恩禮拜,來見證祂奇妙作為!
阿真來台宣教30年恩典時刻
基督教內地會荷蘭籍宣教士「阿真」林迪真(Tera van Twillert),是神使用建立珍珠家園的第一個器皿。而且神很特別,這個週末不僅是珍珠家園十週年感恩,五月5日這天,也是神帶領阿真來台宣教滿30年的恩典時刻。
1988年五月5日,當時台北車站的鐵路還沒地下化、西門町中華商場也還在,這天,阿真興奮的踏上台灣這塊土地。因為15歲信主、16歲領受宣教呼召的她,為這一刻預備、等待了多年,來到台灣,她正式成為「宣教士」。儘管那時還不清楚上帝為什麼帶她來台灣?要她做什麼?
完成語言學習及頭四年在真理堂的學生工作後,神帶領阿真投入萬華服事的第一步,是參與活水泉教會的團隊,關心街友、上癮者或幫派等對象。從外表來看,身材纖瘦、個性溫柔的「阿督仔」阿真要去服事這群人,上帝有沒有搞錯?沒想到阿真對於能夠「關心社會邊緣人」很有負擔,而這正是在荷蘭信主時,神就給她宣教以外的第二個呼召。
轉眼活水泉服事14個年頭後,神帶領阿真開始新階段的任務—服事茶室工作婦女。14年前阿真剛搬到萬華,住家周遭天天都可看到這些婦女,有一次颱風天,阿真看位一位婦女在風雨中講公共電話,而主動與對方聊天,之後碰面都會互相微笑示意;還有一次在教會禱告會中,阿真身旁剛好坐了一位邊緣婦女,趴在她身上痛哭。回頭來看,原來神早已將服事這群婦女的感動放在她心裡。
差會對於阿真的負擔,同意讓她試試看,做不起來也沒關係,但要求不能單獨一人去服事,需要保護安全。那時阿真到萬華一間教會兩堂主日傳遞負擔,神奇妙興起一堂各有一位姊妹願意回應呼召,阿真就與兩位本地姊妹走進茶室巷弄探訪。
是想傳教,還是真正關心她們?
第一年,阿真與同工就是土法煉鋼每週探訪,邊探訪邊為這地禱告。她去探訪,其實這些婦女也在「看」她,看阿真這個外國人本來不屬於這裡,為什麼常常來看她們?也在觀察,阿真與同工只是想跟她們傳教,還是真正關心她們?
阿真與婦女互動,很強調對她們的「尊重」,因為知道這些婦女都是逼不得已才從事這個行業,她們都是上帝所愛的姊妹。阿真與同工會送小禮物給婦女們,有的婦女會將這些小禮物一直留在身邊,感受到有人真心關心她們。
曾有一位婦女,多次看到阿真穿梭茶室間的身影,就主動問阿真:「妳是不是基督徒?」原來,這位婦女已經受洗,迫於生計在此工作,與阿真分享時不禁難過哭了。彼此在禱告中,求神憐憫安慰。
慢慢地,當地茶室都知道阿真跟同工是「耶穌的」、「阿們的」。阿真很感恩,多年探訪下來,每一次走進這些巷弄,拒絕她們的不少,但總是會有一些婦女願意跟她們聊聊,神讓同工們的服事沒有落空。
2006年,阿真奇妙認識在當地開店的基督徒,願意支持這樣的服事,更開放店裡舉辦了這項事工的第一次聚會。阿真邀請在林森北路關心酒店小姐的顏金龍牧師擔任講員,感謝主最後來了20多位婦女參加。
那天晚上,回想顏牧師會講信息,並有教會同工會帶敬拜,讓參加婦女靈裡很有收穫。阿真突然對自己的服事有了一些懷疑,「講信息、帶敬拜,這些我都不太會,那麼事工有辦法繼續下去嗎?」
阿真鼓起勇氣跟神禱告說:「主啊,今天所做的服事,你會高興嗎?」很少有這樣經驗的是馬上有話跟她說:「阿真,妳有沒有因我所做的,而感到高興嗎?」當下阿真清楚明白,「服事這些婦女,這是神的工作!」神不在乎我們會不會、能不能,祂只在乎願不願意為祂去做。
耶穌對邊緣婦女完全了解接納
神繼續開路,帶領阿真跟同工於2008年正式成立珍珠家園婦女中心,陸續有週四聚會、週五手工班、一對一門訓等聚會。神更親自帶領同工、志工加入團隊,一起關心這些婦女。而且這麼多年來,經費上神都親自動工供應。
阿真有感而發地說,受到傳統重男輕女觀念影響,這些婦女很多是為了賺錢養家,讓兄弟姊妹或自己的孩子能夠讀書(不少是離婚的單親媽媽),而從事這個行業。曾有次問卷了解她們認為自己「有價值嗎?」不少婦女回應,能拿錢回去供應給父母及家裡時,會感到有價值;但接客人到房間時,覺得自己很沒有價值。
珍珠家園希望幫助這些婦女,能重新用「上帝的眼光來看自己」,知道自己在上帝眼中是何等寶貴。如同聖經路加福音七章36-50節裡的婦女與耶穌,看見耶穌對婦女完全的了解與接納,也如同對我們每個人的接納。
神帶領阿真也有機會到其他縣市傳遞異象,邀請各地教會能關心當地從事這類型工作的婦女。感恩的是,目前已在基隆興起迦美地事工,而且是由當地教會為主體來投入服事。阿真拿起一張印有台灣地圖的明信片,裏頭串著萬華、基隆及其他各縣市,希望有天能串成一條屬神的「珍珠項鍊」。
阿真提醒,這10多年來,看到萬華地區從事這些行業的婦女人數沒有減少,服事的需要量很大,人力仍有限,邀請更多同工配搭服事,也希望有社工背景的同工加入。
讓阿真感恩的是,當聽到有婦女將珍珠家園當成是自己的「娘家」,是一定可以回來的地方,就讓她覺得這一切的服事都值得了!榮耀歸予耶穌!
路加福音背景 在 Sam Tsang 曾思瀚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Luke commentary, July, 2018. The biggest work so far. 608 pages.
三個充滿張力的治學重點影響我們今天運用正典福音書:一)希望依照當時的社會、歷史處境看待古代敘事。二)意識到敘事需要被視為一體,且特別留意當中的文學特色。三)把敘事應用到今天的處境。以上差異甚大的重點容易導致跟時代脫節的閱讀,未能把古代文字的威力傳遞給新一代讀者。著重歷史的閱讀會變成一種重新建構「歷史」事件的癖好,以為這些建構會隨之促成今天的應用。以純粹文學入手,則會依賴新約聖經世界所陌生的現代文學研究手法。把聖經應用在今天處境者,會把解釋文本化為表達自己對社會、政治的想法。未能把這三個重點融合成一個詮釋系統的話,會導致混亂、沮喪,甚至激起反對細讀古代文本的控訴。
曾博士不囿於以上困境,更力求突破,特意在整本《天國演說家:從言說行動理論看路加福音》提出耳目一新的方法來閱讀文本――言說行動理論(Speech Act Theory)。這方法超越文本的意思,著重文本意圖做出什麼效果。運用這方法,忠於文本歷史的閱讀就不會受限於現代主義(modernist)學理有關歷史準確度的概念;基於文本的閱讀就不會受制於跟文本無關的框架;讓文本對今天讀者說話的決心就不會給過時的研究前提和分類擺佈。總的來說,本書打破「屬靈」讀經和「政治」讀經這錯誤二分。這就好像神國度終末的介入,打破信徒群體內外的體制,這些體制控制著毀譽規條、權責問題、忠信生活的模式。
本書不求找出運用聖經的終極方法,反而意識到修辭的力量,開啟各種可以用來解經的方法。這修辭力量在文本跟古代帝國和今天後殖民(postcolonial)脈絡互動中發揮作用。我們不能再相信「西方」解經者會幫我們排除所有文化前提、「客觀地」讀經。同時,來自世界大多數地區的解經者不應遭貶斥為只會狹隘地讀經。提出以上各種可以用來解經的方法,曾博士功不可沒。
鮑維均
三一福音神學院新約系主任
若數近十年華人聖經研究界最多產的學者,想無人能出曾思瀚博士左右。據我了解,曾博士迄今已出版了逾五十本中英文作品,這一本《天國演說家:從言說行動理論看路加福音》繼續見證曾博士一直為開啟華人神學和教會聖經識見(biblical literacy)和眼界而付出的心力。開識見,是因為曾教授孜孜引導讀者進深認識聖經的文化和背景,以至能離開那習以為常、甚至理所當然,卻未經細想或信守的經文解釋。啟眼界,是因為曾博士致力引進西方研究最新的發展和成果,以讓未諳外語的讀者、聖經和神學入門者按圖索驥,提升閱讀聖經的能力。曾博士在《天國演說家》整合近年路加福音的研究,這是一本為那嘗試了解路加福音和最近研究發展的神學生、專職聖經宣講和教導的牧者而設的參考書,也是渴慕神話語的信徒所不能或缺的書籍。
曾博士在本書嘗試展現如何徵引聖經研究各種鑑別法,透視經文背後的世界(the world behind the text)、呈現經文的世界(the world in the text)、觸動經文前的世界(the world in front of the text),以讓讀者全面和具體明白經文、投入經文、並受經文塑造,實在難能可貴。在已經發表的福音書研究裡,曾博士成功展示敘事鑑別法對研讀福音書的貢獻和力量。在這本新作,除了敘事鑑別法,曾博士藉修辭鑑別法(rhetorical criticism)的觀點,更具體地探索作者的意圖,使讀者對路加福音的了解,並不止於歷史的陳述和記錄。近年學術界基於遠古「口傳」文化習俗,探討「口傳」對傳播經文目的和效果的作用。誠然,「口傳」不僅旨在傳遞文字資訊,更多的是塑造信念、激發行動――言說與行為緊密相連。曾博士引入言說行動理論(speech-act theories),以詮釋學理論說明經文的力量,在文字和生活之間架起了橋梁。的確,言說行動理論顯示語言的力量,並非紙張上的文字或腦袋裡的觀念,而是態度、決定、行動。曾博士的新作實在有建構新約倫理的貢獻和影響。最後,上世紀西方學界討論甚為熾熱的「後殖民觀點」(postcolonial perspective),鮮為華人福音派聖經學者所提及或徵引。這無疑是頗為諷刺的。畢竟,以亞洲處境而言,大部份華人所在的地方,都是曾經或依然、直接或間接「被殖民」。「後殖民」的詮釋觀點,無疑是開啟經文的一扇窗、一條鑰匙。然而,在華語聖經研究界,這扇窗似乎還是關閉著,鑰匙依然有待使用。曾博士的新作,不是象牙塔的夢囈,而是在具體生活裡面對權勢的論述。
我相信曾博士的新作,必定燃起熟悉路加福音的讀者的熱情和渴望,重新聆聽路加的信息。
孫寶玲
台灣神學院客座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