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路加福音第二章查經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路加福音第二章查經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路加福音第二章查經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路加福音第二章查經產品中有5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4萬的網紅百工裡的人類學家,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思考「活著」二連貼1】不同社會或許對於如何確認一個人「離世」的定義與儀式不盡相同,但現代社會時常會透過生命徵象檢測儀器等西方醫療視角的判讀來界定人的狀態與宣告人「死亡」的時間。讓我們透過這篇蘇上豪醫師在 故事:寫給所有人的歷史「復活」概念的認知與對「活埋」的恐懼,如何演變成為安全棺木的發明。 ...

  • 路加福音第二章查經 在 百工裡的人類學家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2019-01-25 16:55:00
    有 56 人按讚


    【思考「活著」二連貼1】不同社會或許對於如何確認一個人「離世」的定義與儀式不盡相同,但現代社會時常會透過生命徵象檢測儀器等西方醫療視角的判讀來界定人的狀態與宣告人「死亡」的時間。讓我們透過這篇蘇上豪醫師在 故事:寫給所有人的歷史「復活」概念的認知與對「活埋」的恐懼,如何演變成為安全棺木的發明。

    ---------

    在寫到十九世紀風行歐美「Waiting Morgues (中途停屍間)」的文章時(見拙著暗黑醫療史『守靈與中途停屍間』一文),心中一直有個很大的疑問,為何西方社會的有些醫師會在這段時間將「Premature burial(過早的埋葬)」的恐懼升到最高點?

    首先,要談到西方世界的宗教觀,不可否認「死而復活」是信仰中不可或缺的奇蹟。根據耶大雅聖經園地所做的整理,光是在聖經中曾經提到死而復活的地方就有 172 次之多,其中舊約有 5 次,而新約聖經則是 167 次,尤其耶穌基督不止讓很多人復活,自己更是在死後不斷向人們顯現他的復活(散見於馬太福音、約翰福音、路加福音等等)。所以今日的「復活節」,據稱就是為了紀念耶穌基督在十字架上被釘死後第三天復活的奇蹟。

    第二個是一直環繞在西方世界揮之不去的致死傳染病,如鼠疫、天花等等,很多人可能只是狀似「死亡」就被送去埋葬,因此後人在整理其墳墓時,發現棺材裡盡是混亂的抓痕,判斷其實是「未死亡」就被埋葬;尤其在十九世紀,倫敦發生的霍亂大流行,很多脫水的、只是虛弱到無法發出聲音,或以人力測量不出生命徴象的病患,所以應該有不少病患是在這種狀況下被「活生生」送去埋掉了。

    ...
    從十八世紀末開始,陸陸續續有人想辦法,希望即便是人裝進棺材、或甚至下葬了,都還有補救的機會。
    ...

    不過,我覺得這種檢查「來自往生者的訊息」沒有我們中華文化那麼有內涵。我們有「守靈」的習俗,讓死而復活的人在下葬前還有機會可以「拍棺」求救,真的到了陰曹地府,還可以有「觀落陰」的方式和亡者溝通,這可是比什麼靈媒、碟仙還厲害,法師的鈴聲,加上兩片被紅布條綁著遮住眼睛的冥紙,就能讓活著的人看到朝思暮想、已經過世的親人,這大概是當今設計出 VR 工程師靈感的來源吧?

    (引用自https://gushi.tw/waiting-morgues/?fbclid=IwAR3B5SvqHlmYnSx_lW9gFseNo2xp377TRedTPtLJzFb1TGPqS3nuEd32i3Y)

  • 路加福音第二章查經 在 Sam Tsang 曾思瀚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2018-09-20 05:10:25
    有 57 人按讚


    A brief summary of my John Stott Memorial Lectures in Taiwan at the end of July. Photo credit Campus Publishing Taiwan. Report below:

    大歷史學家‧路加」2018斯托得紀念講座回顧
    讓經文和生活應用之間,不再跳接──
    從聖經神學角度,閱讀路加筆下的聖靈論、基督論、教會論、終末論 /陳曉玫(校園書房出版社行銷企劃)

    2018年的斯托得紀念講座,校園書房出版社邀請到香港浸信會神學院客座教授曾思瀚來台。圍繞最新兩本路加福音相關著作《天國演說家》、《耶穌的讀心術》,曾思瀚老師應用聖經神學近年的研究成果,帶領讀者閱讀過去較少被關注的路加寫作。

    有別於去年斯托得紀念講座的「系統神學8堂課」,今年的「路加神學10堂課」著重聖經神學,內容包括路加研究導論、研經培靈,以及路加神學主題三部分,曾思瀚老師親自示範從聖經神學出發的研經方式,提供讀者新的思考出發點。

    「來台灣之前,很多朋友看了演講的題目,以為我要講系統神學,但系統神學關注的主題,其實也可以用聖經神學來談。」在開始談路加神學主題之前,曾思瀚老師首先統整了系統神學與聖經神學的異同:系統神學跨時代、跨學科領域,針對「聖經中沒有講清楚的事」,統整羅列思考的可能性;聖經神學則針對文本寫作的時代,進行歷史性的查考,重現文本對當時聽眾的意義。

    透過聖經神學的研究,我們得以貼近一世紀的教會文化、處境,更深刻明白經文如何回應當時信仰群體所面對的問題。這一段過程,幫助讀者在讀經、釋經,到生活應用之間,銜接一座橋梁,先有扎實的理解,才進而應用在現代倫理或生活信仰議題上。以下為讀者摘要曾思瀚老師以聖經神學角度談聖靈論、基督論、教會論、終末論的內容:

    聖靈論──指向耶穌身分的記號
    「聖靈在路加福音和使徒行傳中的行動是什麼?」透過聖經鑑別方法,我們會發現聖靈像是一個記號。每個記號都指向某個方向,也存在「指向」的目的。路加在他的寫作中,將聖靈視為一個記號,指向耶穌的身分:將上帝的應許帶給人,可以去傳福音、釋放還有醫治。而門徒透過聖靈獲得的能力和權柄,也指向耶穌,以及神國度的工作。

    若以使徒行傳第三章為例,透過聖經神學的研究,我們會發現在當時瘸腿的人被剝奪的不只是生存的尊嚴或是工作的權利,同時也被禁止進入聖殿。在此,使徒藉著聖靈所做的「醫治」和「釋放」,是指向耶穌所做的,不僅賦予人新的身分,也使人從原本社會和宗教的地位中得釋放。

    基督論──耶穌究竟是誰?
    路加以很多不同手法表達有關基督論的信息,其中包括以利亞、主、人子、救主等主題,顯示耶穌的身分。聖經裡記載,有人曾認為耶穌是先知以利亞顯現;近代知名聖詩的歌詞則告訴我們耶穌是我們的「恩友」。但事實上在新約中,「主」才是最多次出現對耶穌的稱謂。

    在路加福音和使徒行傳中,路加也多次使用「主」來稱呼耶穌。對路加寫作的原初讀者提阿非羅而言,這是非常大的挑戰。因為在希臘羅馬時代,提阿非羅作為一位軍官,他的「主」是凱撒。「耶穌是主」對提阿非羅而言,具有相當的顛覆性。路加透過他的寫作,向提阿非羅的世界觀提出挑戰:耶穌在羅馬的帝國意識之外,設立了自己的王國;跟隨耶穌的人,必須決定是要跟隨耶穌的價值觀,還是地上的帝國價值觀。

    教會論──耶穌的群體
    路加的寫作中有相當篇幅,都與耶穌基督的使命以及教會有密切的關係。現代基督教群體的做事方式、倫理實踐、對教會的定義也許可能脫離耶穌,但教會本身永遠不可能脫離耶穌基督。

    曾思瀚引用了使徒行傳四處經文來展現路加筆下的教會論。其中一段是在使徒行傳第二章42~47節,有關「擘餅」的經文。過去許多人都將擘餅視為禮儀,是一件特別進行、為要紀念主的事情。但在初代教會,擘餅是每天吃飯都要做的事情。可能是日常的吃飯時間,透過一頓飯來服事身邊有需要的人。它意味遵行主話語,也意味著透過幫助人,使人真正看見神所賜的生命本質。「紀念主」在初代教會其實存在於日常生活裡面。

    終末論──跨文化事工更能展現終末性
    在聖經裡面,我們可以透過上帝在某些特並時期的獨特作為,看見指向歷史終點的終末觀。而路加在使徒行傳中,有多段寫作都指向終末。在使徒行傳第一章7~8節,我們可以發現聖靈的降臨,就指向了終末,並且在等待終末的這條歷史軸線上,我們的終極使命就是持續不斷的為主作見證。也就是說,宣教是終末的印證。

    對於這段經文很多人有不同詮釋,甚至在華人教會中,容易強調宣教要從自己的教會開始。但透過使徒行傳第十到十一章的哥尼流事件,可以發現上帝甚至「強迫」彼得,要開始跨文化的宣教事工,透過很特別的方式肯定外邦人的身分。這段經文中,路加的寫作帶出非常重要的終末信息,那就是宣教不是一種理念或教導,而是一種典範。跨文化宣教無法自然而然發生,他是一種刻意的行動。當我們經歷了、體驗了,我們也能得著信心相信之後將要經歷的。

    https://shop.campus.org.tw/ReadingBanqu…/18.9-10/Report.htm…

  • 路加福音第二章查經 在 銀色快手(Silverquick)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2016-08-30 16:27:11
    有 19 人按讚


    韓文的「哭聲」和「谷城」發音相同,帶有一種雙關的意味,「谷城」是環繞著全羅南道的一座山中小鎮,長滿了各種迷人的捕蠅草,居民大多純樸善良,卻連續發生駭人聽聞的滅門血案。
     
    「哭聲」這部電影在短時間內引起網路熱烈迴響,劇情相當緊湊,又融合了多種戲劇元素,將「驅魔」此一類型片推向全新的境界,被譽為神片不是沒有道理的,想學習分鏡、剪接的人,這是一部相當好的範本。中國有句成語叫做「環環相扣」意思是一個環節緊扣另一個環節,每個環節或者過程之間相互關聯。想要理解這個成語的意境很簡單,進戲院看完「哭聲」立刻秒懂。
       
    片頭引述一段新約聖經路加福音有關耶穌復活的經文,這段話是解開全片謎團最關鍵的鑰匙,第二串鑰匙出現在片尾的五分鐘。導演羅泓軫花了很久的時間琢磨劇本,他運用一種文學上所謂「後設」的寫法,將觀眾可能的觀影反應也納入故事情節裡,也就是說觀眾買票進電影院的那個瞬間,就已經默許了自己扮演故事其中的角色,即便是捕蠅草裡的獵物也活得很開心。
      
    「你以為你走進這裡還能全身而退嗎?」這句台詞不僅是對著信仰不堅定的教會神職人員說的,同時也是對觀眾說的,那種渾身不對勁毛骨悚然的後勁,會一直持續到你離開電影院還陰魂不散,這就是終極的恐怖!眼見不一定為憑,但若非親眼所見,你會相信那是真的嗎?全片緊扣著宗教符碼,在信與不信,迷悟之間,真相早已經離我們遠去,當善與惡沒有明顯的分際時,人性面臨了最大的考驗。韓國神秘的薩滿巫俗與西方傳入的基督教天主教在本片中撞擊出精采的火花與交鋒,你不能不說這是一部宗教意味極為濃厚的片子,它或多或少挑戰了我們的價值觀,卻沒有被南韓宗教界抗議列為禁片也真是令人嘖嘖稱奇。
      
    筆者出生於一九七三年,那年發生了很多關鍵性的事,包括驅魔片類型的始祖「大法師」The Exorcist在美國上映,該片根據一九七一年的同名小說改編而成,而小說則是改編自一九四九年一位驅魔神父Roland Doe 在美國的馬里蘭州親身體驗的一宗驅魔案件。
     
    只不過主角從男孩變成女孩。電影講述一對母女生活愁雲慘霧,住在位於華盛頓的舊公寓裡。家中不知為何連續發生怪現象,先是出現閣樓上的奇怪撞擊聲音,當女孩在母親面前玩過現今年輕人很流行的「碟仙」之後,發生在小女孩身上的各種奇怪事件接踵而至,她會在宴會賓客面前說出「你們全部都得死。」之後開始尿失禁,小女孩的睡床某天晚上突然劇烈搖晃,接著小女孩性情丕變。母親到處苦尋各種現代醫學治療卻不得其門而入,最後決定尋求驅魔儀式為小女孩進行治療。
      
    這故事有沒有感覺很熟悉?沒錯它就是驅魔類型片主要的故事架構,今天把同樣的架構移植到南韓全羅南道的山中小鎮,再加上一些懸案類型片的哏,以下是延伸閱讀克林伊斯威特主演的《緊急追捕令》Dirty Harry(1971)、《罪魁禍首》Suspect Zero(2004)、《殺人回憶》Memories of Murder(2003)、《索命黃道帶》Zodiac(2007)這些電影主要是參考美國著名的連續殺人魔黃道十二宮殺手Zodiac Killer,或譯為星座殺手、黃道帶殺手,可以上維基百科查閱詳細內容。
      
    因為這起發生在美國六零年代的殺人事件,衍生出一種假設性的「零度懷疑理論」Suspect Zero。或名為「最低懷疑理論」。在《罪魁禍首》片中湯瑪斯曾經拜訪一位專家,他提出了最低懷疑理論,以解釋嫌疑犯奧萊安留下的“ф”符號。
     
    我們不妨舉個例子解釋:你曾經見過50英尺的鯊魚嗎?假設你的答案是沒有。目前我們捕捉到最大的鯊魚有24英尺,這就能證明不存在50英尺的鯊魚嗎?一群生物學家便如此解答了這個問題。你知道饑腸轆轆的鯊魚會接近人類,但對於一隻50英尺的鯊魚來說,海洋永遠是藏滿美味佳餚的餐桌,它可以靠鯨魚和大章魚維持生活,它可以永遠不用浮出水面威脅人類。因此這些生物學家認為,即使有50英尺的鯊魚,我們也不會見到它們,所以應該有50英尺的鯊魚,只是我們從來沒看到罷了。最低懷疑理論與此相似,假設有一個連環殺手足夠聰明,可以在某個特定時期躲過追捕,並且隨時隨地出現在我們的眼前而不被懷疑。
     
    因為我們的心裡面有疑惑,所以不敢相信眼前所見是真實的。可以被合理懷疑的事,因為各種因素我們在自己心裡面去編織它理由,而且深信不疑;因為我們對於神明或天使或魔鬼有著既定的印象,所以我們也容易被類似的形象所迷惑,去相信不可能相信的事就是信仰嗎?還是植入我們腦海中的意念呢?我們所祭祀的所崇拜的那些真的是神明嗎?神明就應該要有求必應嗎?導演透過電影狠狠甩了觀眾一巴掌,有時候惡意是沒有理由的,只要放出誘餌,就會有魚兒來吃,但上鉤的獵物真的是受害者嗎?
     
    「他們卻驚慌害怕,以為所看見的是魂。耶穌說:你們為什麼愁煩?為什麼心裡起疑念呢?你們看我的手,我的腳,就知道實在是我了。摸我看看!魂無骨無肉,你們看,我是有的。」路加福音24:37-39
     
    另外私心推薦一部蘇珊莎蘭登主演的《連環殺手》The Calling(2014)個人超愛這部片的宗教氛圍與早期的基督教神秘主義。
     
    文/銀色快手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