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跨文化差異例子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跨文化差異例子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跨文化差異例子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跨文化差異例子產品中有82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0的網紅,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好書推薦《#造局者》部落格文末抽獎贈書 2 本 這是我今年讀過最喜歡的書之一,作者探討在這個 AI 崛起和時局飄渺動盪的年代,人類已經無法跟演算法和電腦的計算速度競爭。但是,身為人類的我們仍然擁有一項電腦無法取代的優勢:「懂得建立、想像、創造各種思考框架的能力」,掌握這項能力的人在未來會愈來愈有優勢...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4萬的網紅啟點文化,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線上課程】《人際斷捨離》~ 安裝心靈防毒軟體,提升自己的「人際免疫力」! 課程連結:https://pse.is/E5MW5 第一講免費試聽:https://youtu.be/YyLvd1cNcDw 【人際維基】桌遊體驗會~讓你一玩就懂別人的在乎~05/04(六)或 06/16(日)14:00 ...

跨文化差異例子 在 ??ALLY??? Amsterdam Instagram 的最佳解答

2021-08-18 12:30:46

十個唔住荷蘭嘅理由 (更多歐洲/荷蘭生活資訊,立即到https://www.patreon.com/allyblahblah) 上一次講咗十個住荷蘭嘅理由,形容到荷蘭好似天上有地下無咁。做人要中肯少少,今次就講一講十個唔住荷蘭嘅理由,平衡一下大家過度興奮嘅心情啦! 1. 稅高 荷蘭堪稱歐洲嘅...

跨文化差異例子 在 Simon Shen 沈旭暉 Instagram 的最讚貼文

2020-05-01 07:06:30

曾幾何時,網絡被認為是年輕人的世界,但近年長者成為網絡新移民的主要來源,乃至壟斷了不少論述,衍生了形形色色的「長輩圖」。在這個年代,只要我們在虛擬世界有一個身份,就會被拉進各式各樣的家庭群組,繼而收到不少由長輩轉發的圖片。雖然很多人都對這類圖片一笑置之,但只要仔細研究,長輩圖其實表達了很多訊息,對各...

  • 跨文化差異例子 在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2021-08-16 07:50:31
    有 157 人按讚

    好書推薦《#造局者》部落格文末抽獎贈書 2 本
    這是我今年讀過最喜歡的書之一,作者探討在這個 AI 崛起和時局飄渺動盪的年代,人類已經無法跟演算法和電腦的計算速度競爭。但是,身為人類的我們仍然擁有一項電腦無法取代的優勢:「懂得建立、想像、創造各種思考框架的能力」,掌握這項能力的人在未來會愈來愈有優勢。
    部落格文章 https://readingoutpost.com/framers/
    Podcast 用聽的 https://readingoutpost.soci.vip/
    .
    【這本書在說什麼?】
    《造局者》這本書的作者是三位學者共筆,他們都是在 AI 和 大數據領域有卓越的成就,分別是《經濟學人》雜誌資深編輯庫基耶(Kenneth Cukier)、英國牛津大學網路研究所教授麥爾.荀伯格(Viktor Mayer-Schönberger)、歐洲管理科技學院教授,決策、模型暨數據中心主任德菲爾利科德(Francis de Véricourt)。

    他們發現在 AI 崛起和世局動盪的現在,人類最無可取代的能力之一就是「決策能力」,而要擁有好的決策能力就必須掌握許多不同的「思考框架」。因為當一個人能提出正確的思考框架,就能找出更多的選項,做出更好的決策,創造更好的局勢。深諳此道的人就被稱之為「造局者」。

    這本書從人類如何做出好的決策出發,談到建立思考框架的重要性,也提供我們三種最重要的建立思考框架的方式。在書本中段,則說明了遇到瓶頸的時候,如何重啟另一個思考框架。在後半段則說明了我們該如何學習更多的思考框架,以及讓自己擁抱更加多元性的策略,並且培養敏銳的心智。

    如同這本書的介紹影片裡談到的:生活中一切都需要抉擇,而做出更好抉擇的秘訣,就在於思考框架。駕馭這種思考方式可以讓你更瞭解世界、改善工作表現和人際關係、促進社會進步。這也是人類之所以能夠勝過機器和 AI 的因素。成為「造局者」正是未來人才必不可缺的關鍵技能。
    .
    【什麼是造局者?】
    以標準的定義來說,「造局者」(Framer)指的就是起草美國憲法的那一群人,他們建立了聯邦政府的框架。因為美國憲法就像是一個思考框架,用來定義和界定聯邦政府的職權及程序。而在這本書中,造局者指的就是那些「懂得建立和運用思考框架的能手」。

    這本書要講的重點之一,就是無論人們的地位高低,每個人都可以成為造局者:「能夠發揮和建立思考框架,或是重啟思考框架的能力,讓自己的生活乃至於整個世界有所不同。」作者也不斷強調建立思考框架所需要的技巧,可以靠著訓練與經驗不斷進步。這本書就像是一本操作指南。
    .
    【什麼是思考框架?】
    在1970年代,「心智模型」(Mental Model)的概念開始流行,人類的推理並非以邏輯形式在運作,反而更像是在模擬現實:人們評估各種選項的方式,是去想像可能發生的種種情況。我們對於世界萬物的思考方式,會受到你「相信」這個世界如何運作而影響。因此,面對同樣一件事情,用不同心智模型在思考的人會有不同的觀點。

    而在這本書中所謂的「思考框架」(Frame)就是我們選擇和應用的心智模型,這會決定我們如何理解世界、決定我們如何行動。面對一個新的情境,我們也可以用思考框架去歸納和歸類,並且想出一個抽象的概念,在應用到這個全新的情境裡面。

    舉例來說,當我們要畫地圖的時候,經常會採取「笛卡爾直角坐標」的思考框架,這上面有X軸和Y軸的維度可以幫我們用2D的觀念畫出相對的距離和位置。可是當你要在台北市搭捷運從A地到B地的時候,反而採用「捷運地圖」的思考框架比較有效,雖然捷運地圖的站點之間,距離和位置都不是真實的呈現,可是卻能幫助乘客直覺地理解:下一站要去哪裡。這時的重點就不是距離和位置,而是清楚地辨認出目的地的站點該搭乘哪一條線。

    所以當我們問:「哪一種地圖最好?」這個問題本身並沒有意義,而是會因為使用的情境和目的的不同,而產生不同的答案。所以,也沒有什麼叫做最正確的思考框架,都是要看情況和目的而定。讓自己成為建立思考框架的能手——也就是造局者,就能懂得如何選擇並且應用思考框架,這會是各種決定與行動的基礎。
    .
    【思考框架的轉變】
    在聊主動建立思考框架之前,讓我們先看一個被動轉換思考框架的真實故事,這是書中提到一段關於朗讀到默讀的閱讀框架轉變。在西元11世紀之前,歐洲大部分都是在教堂才會有閱讀的行為,而且都是以「集體朗誦」的方式在進行,主要的目的是讓大家參與一個讚頌神的集體活動。但是到了11世紀之後,開始出現另外一種閱讀的框架,也就是「默讀」。

    默讀讓閱讀這件事情不再是集體的體驗,而是一種個人的經歷。每個讀者都可以控制自己要讀快一點或慢一點,你也可以重複閱讀某一些篇章,自己可以慢慢思考書裡面的內容,產生新的點子,促進獨立思考。到底,是什麼東西造成了人們從朗讀的閱讀框架,轉移到默讀的閱讀框架呢?

    在早期的書籍和文章裡面,常常沒有標點符號,字跟字之間也沒有空格,就像是一連串的字母之間不斷地延續。這種情況下光是要閱讀就非常困難了,想要默讀更是不可能的任務。這個時候集體朗讀就有它的功能,因為在一群人裡面,總會有人過去曾經讀過這篇本文,還記得某些字跟段落該怎麼念,就可以帶領大家一起朗讀下去。

    在後來才出現了一項創新,書籍的字裡行間,開始有了「空格」和簡單的「標點符號」,這個時候就不再需要有人帶領,許多讀者可以自己進行斷句,獨自閱讀一本書了。於是,在這個時候人們就可以切換到另外一種閱讀框架。這件事情的影響非常的深遠,因為這一整個新世代的讀者都可以自行默讀,有助於人們自己的獨立思考,進而激發出更多元的思考框架。
    .
    【建立思考框架的三個方式】
    建立思考框架的方式有三個:想清楚因果關係,想像出平行現實,運用物理學定律制定適合的限制條件。這三個特色正是應用思考框架的時候最重要的因素。值得注意的是,思考框架本身並不是解決方案,而且是尋找解決方案的工具。以下分別介紹這三個方式:
    .
    1.#因果關係
    人類運用因果思維來看待這個世界,可以更容易理解世界,也有助於預測未來可能發生的事情,可以說人類是天生「因果推理」的機器。相較起來,AI 科技就無法擁有自己的因果思維,而是需要人類幫忙設定。舉經典的 Dota 電腦遊戲來說,這是一個兩隊人馬 5 vs. 5 互相廝殺,力求破壞對方大本營的遊戲。

    科學家找來遊戲高手擔任 AI 策略的開發人員,設計了一些獎勵因素,讓 AI 跟自己進行的數百萬次的對戰,反覆嘗試錯誤,找出最好的操作手法。但是當 AI 跟人類正式交鋒的時候,人類還是取得了上風,尤其在團隊合作上面 AI 顯得像一團散沙。

    後來,開發人員發現說,一般玩家會分成三個階段來安排戰鬥,所以開發人員就依照這樣的順序安排程式,在不同的階段給予不同的策略,調整獎勵的優先次序。然後開發人員就發現說一開始機器人通常只會照顧自己,所以還得幫他們建立「團隊合作」精神的框架。他們建立起了一些跨越個人遊戲角色的「超參數」,調整成一隻要達成共同獎勵的團隊。經過這一些修改之後,AI 反過來把人類打得落花流水。

    值得注意的是,電腦不是自己學會這些事情的,而是因為人類先輸入了一些「因果框架」的獎勵因素,才可以讓這些運算發揮它的功效。同樣的現象發生在其他像是圍棋和西洋棋遊戲的對決,真正的突破並不在於機器高速的數字運算,而在於人類調整了 AI 對於因果關係(獎勵)的思考框架。
    .
    2.#平行現實
    書中的說法是「反事實思考」,但我認為有點難懂,用「想像出另一個平行現實」比較好理解。這個方法可以讓我們跳脫當下對世界的認知,想像出一個全新的情境,問自己:「如果……會怎樣?」就像是小孩子在玩扮家家酒,或者是科學家透過抽象理論設計出全新的實驗。透過想像出一個平行現實,我們可以將因果關係轉換成實際行動,測試看看可能有什麼影響,帶來什麼後果。

    心理學家高普尼克(Gopnik)認為這種能力其實在人類孩童時期就已經具備了,他還把嬰兒稱為「搖籃裡的科學家」,她設計過一個很有趣的實驗名叫「贊多測試」的假裝遊戲(贊多指的是顏色鮮豔、形狀可愛的物體)。

    實驗的第一階段,高普尼克和孩童待在同一個房間,孩童會學到一個因果關係:把贊多放到一個機器上面,機器就會播放生日快樂歌,幫一隻猴子玩偶慶生。然後,在實驗的第二階段,會有實驗人員走進來把機器和贊多拿走,高普尼克和孩童一起露出失望的表情。

    這時候高普尼克會拿出一個「盒子」、兩個不同顏色的「積木」,並對孩童說:「我們假裝這個盒子是機器,這塊積木是贊多,另一塊積木不是贊多。」接著她鼓勵孩童繼續幫猴子玩偶慶生。此時,孩童挑選了正確的積木,放到盒子上。即使她把兩塊積木的定義互相對調,孩童都能夠選到正確的積木。

    這個假裝遊戲的實驗,證實了人類自幼就擁有了反事實思考的能力,也就是有能力可以想像出另一個平行現實。高普尼克發現,更會玩假裝遊戲的孩子,就能對平行現實做出更好的推論。她說:「嬰兒和幼兒就像人類社會的研發部門,至於成人這是那些單調無聊的製造與行銷部門。」許多人在成年之後,反而容易落入單一現實的思考方式,而忘記了我們天生就有想像平行現實的能力。
    .
    3.#限制條件
    作者提到,所謂的建立思考框架,並不是任由想像力無邊無際地飛翔,也不是像斷了線的氣球到處亂飄,而是要有一定程度的「條件限制」,有助於約束我們的想像力,讓平行現實的想像維持在可以執行的程度,這才能讓思考光架真正發揮效用。

    書中舉了一個很像電影裡才會發生的真實故事「恩德培行動」,這是一個以色列精銳部隊在恩德培機場的行動中,從恐怖分子手裡救出人質的戰鬥情節。1976年,恐怖分子綁架了飛機上106名人質,關押在烏干達的恩德培機場航廈中。當時烏干達獨裁者跟以色列當局並不友好,出動軍隊肯定不是好的選項。另一個方案是讓突擊隊員假裝成獲釋的巴基斯坦犯人,但太容易被看穿了。還有人提議讓突擊隊員降落在機場旁的湖裡,但是湖裡有許多鱷魚,而且任務結束之後這麼多人該怎麼全身而退?

    評估了各種可能選項後,在種種條件限制之下,以色列想出了一個奇招:讓突擊隊搭乘運輸機在夜間降落到機場,搭乘機場內常見的車輛前往航廈,消滅恐怖份子、救出人質之後搭乘運輸機直接回國。他們在空軍基地搭建了航廈的等比例模型,透過少數獲釋的人質口中知道人質的大約位置,並且一次又一次地排練所有行動,講究到每一秒、每一步該怎麼進行。

    在一個沒有烏雲的午夜,29位突擊隊員搭乘運輸機降落機場,他們身穿烏干達軍隊的服裝開著機場車輛前往航廈。突擊隊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突擊航廈,只花了十分鐘就解決所有的恐怖分子,然後就帶著人質直接搭乘運輸機返回以色列。整場行動中只有三位人質喪生,而且連烏干達政府都還來不及反應。這個故事從天馬行空的平行現實裡,限縮了各種條件,找出了最可行的方案,最後成功執行了這次任務。
    .
    【重啟另一種思考框架】
    當你想要解決一個全新問題的時候,尤其是還沒有人曾經解決過的問題,你可能會感到不知所措。這個時候,先透過兩個步驟來思考:(1) 先從自己腦袋裡的框架庫找找看,有沒有其他適用和類似的框架、(2) 檢查其他不同領域的框架庫,看看有沒有能夠直接借用,小幅度調整就可以使用的框架。

    如果這兩個步驟都找不到適合的框架庫,那麼才嘗試最困難、也是最後的殺手鐧:「發明新的思考框架」。作者提醒道:「切換到不同的思考框架,能讓你對世界有不同的觀點,但這也有風險。」一旦你重新找到一個新的思考框架,帶來的報酬可以是相當可觀的。

    書中有一個重啟框架的例子很值得我們參考,美國紐澤西南邊的小城市康登市為了改善當地的犯罪率,直接解散整個警察隊伍並且重整執勤策略。當時城市的治安非常糟糕,市容也很破舊,到處都會發生大小程度不同的犯罪。這還不是最慘的,警方栽贓、造假、暴力執法的情況更是屢見不鮮。民眾除了害怕黑道,也非常害怕警察。

    當地首長找來社區領袖和居民共同商討,最後決定放棄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貼膏藥方式,採取全新的執法策略。解散警隊之後,他們精挑細選和新聘任的警察,改變了巡邏的方式。他們逐家登門拜訪、自我介紹、談談可以幫忙居民什麼。警察在街頭舉辦派對,和民眾聚餐,和小孩打籃球。

    過去的思考框架是「警方將人民視為罪犯」,但是新的思考框架則是「警民一家親」的社區群體,警察從原本打擊犯罪的戰士,搖身一變成了社區當中親切的守護者。最後,康登市的犯罪率下少了一半,謀殺率少了六成,警方過度使用武力的案件少了九成五。重啟思考框架的方式,獲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功。
    .
    【創造多元性的四種策略】
    作者指出,很多人可能會認為,想要擁有多元性就代表要接觸大量的想法和觀點,其實那是抓錯了重點。多元性的優勢不是來自於數量,而是來自於差異。找出七百個類似的想法,不如找出七個不同的想法來得有價值。如果一個工具箱可以有七種不同的工具,絕對會比擁有七百把錘子的工具箱更加實用。

    如果我們想要擁有多元的思考框架,就是要刻意的去營造,以及一起維護,這並不是一次的成功就可以高枕無憂。如同貝佐斯在《創造與漫想》書中提到的:「這個世界要你與眾無異,千方百計把你拉向跟大家一樣,別讓它得逞。」人類本能的從眾傾向,以及社會自然而然的同質化趨勢,都需要我們自己刻意地、有意識地選擇,才能夠擺脫與眾趨同的自然發展,擁抱更加多元化的觀點和想法。

    如果你想為自己的生活、家庭、工作環境創造出多元性的樣貌,可以採取以下四種策略:擁抱變化,運用教育,鼓勵遷徙,容許摩擦。
    .
    1.#擁抱變化
    如果一個思考框架一直以來都行不通,最好的做法就是擁抱改變,試試看別種思考框架。書中舉例同性戀婚姻的推動者,把美國從1995年支持同婚的人從25%提高到2020年將近70%。以前的同志運動一直把婚姻當成是核心議題,也一直把爭取這種「法律權利」當作是重點。但是進展並不顯著。

    當時那種法律思考的框架,講究的是「法律權利」,但就是沒有效果。那種框架太缺乏想像力、太唯物主義,沒有說服力。到了2000年,他們研究很多民意調查還有焦點團體的意見,想弄清楚大家到底還有什麼疑慮。他們去思考說要怎麼樣用大眾的思考模式來談。最後他們選定了一個價值觀的思考框架,鎖定大部分的人結婚的原因:「愛、奉獻、家庭」。

    他們把同性戀婚姻不再當成一種自由或者是權利,而是對於愛的表達與承諾。他們漸漸的讓大家知道,世界上有許許多多不同的框架,而且都同樣正當。到了2011年,第一次出現的黃金交叉,支持的人數正式超過了反對的人數。根據調查,只有14%的人會說這是一種「自由」,而有32%的人會說這是一種「愛」,是一種人類的情感。最後在2015年聯邦最高法院正式裁定的用憲法來保障同性伴侶的結婚權利。這並不是強迫民眾接受某種特定的思考框架,而是讓各種不同的思考方式能夠共存。
    .
    2.#運用教育
    要建立起多元的思考框架,從教育著手是非常有效的模式。美國有一個很有趣的研究,就是去看美國的白人父母和黑人父母怎麼跟孩子談論種族。發自內心一片好意的白人父母,通常不會去刻意談到種族議題,因為他們相信「種族色盲」這種做法比較能夠讓孩子避免成為種族主義者。

    另一方面,黑人父母卻常常和孩子討論種族議題,在他們看來,這種種族色盲的做法就是在故意忽視各種明顯的歧視現象。例如逛超市的黑人被懷疑是小偷,開著車子卻無緣無故被警察攔下來,黑人孩子的家庭教育就是要強調看到「種族的各種顏色」在日常生活的各種影響。

    最後,這些社會學家發現,種族色盲的框架正好是種族歧視的主要來源,白人父母雖然出自於好意不想強調種族之間的差異,但也在無意之間,否認了有色人種遭受到歧視的真實狀況。這種教育方式忽略了差異,抹去了多元性。要培養多元的思考,就必須認識到差異的存在,承認仍然存在的落差。
    .
    3.#鼓勵遷徙
    如果我們能夠鼓勵遷徙及流動,人們會把自己的文化和思考方式帶到別的地方,促進融合和變化。曾經有學者研究各個區域和城市的經濟成敗因素,發現了這些地區成功背後的原因有三個主要的因素:「科技、人才、寬容」。作者認為,「寬容」是其中最關鍵的一項,那些現在最開放的地方,經濟表現就最好。因為這些地方有更大的思考地圖,會讓人能夠放手冒險,這也是思考框架多元化所造成的經濟紅利。

    像是美國被譽為一個民族「熔爐」,但是最近比較像一個「燉湯」,也就是讓裡面的好料都還維持各自的形狀。像是韓國人會住在洛杉磯的韓國城,華人會住在舊金山的唐人街,拉丁美洲的族群住在德州南方,古巴人住在佛羅里達州,巴西人就住在波士頓。雖然這種文化融合的速度不像我們想像中的快速,但是不同的文化激盪之下,也為美國社會注入了很多元的觀點和看法。
    .
    4.#容許摩擦
    把社會上的摩擦,看成是這個社會的優勢、而非缺點。作者說到:「如果在社會裡面維持思考框架的多元化,確實會讓人們彼此之間感覺到不安很衝突,就是因為大家要看到彼此的不同,而且還要可以彼此互動。但畢竟,大家觀點不同、意見相對,本來就是正常生活該有的模樣。」

    哈佛法律學院的昂格(Unger)教授認為,如果要讓政治進一步的去中心化,就必須要用一些反事實的模型來做思考。他說:「當社會很果斷地沿著一條路前進的時候,應該要多方下注,以避免損失,也就是要允許在特定的地點或部門,跳脫一般的解決方案,實驗看看不同的國家走向會怎樣。」

    昂格鼓勵讓社會充滿摩擦,也鼓勵教育上面要用辯證式的討論方式,不要讓社會被束縛在單一的版本,而是可以嘗試其他的社會組織方式。運用和擁抱多元的思考框架,才能擁有多樣化的各種策略,再從中選取適合的方案。
    .
    【對思考框架保持警覺】
    這本書告訴我們,幾乎沒有錯誤的思考框架,只有不適合某種情況的思考框架。而且各種框架應該要有共同存在的權利。但是作者們提醒我們要保持一個警覺,他們說:「唯一要注意的是,這種慷慨的態度要有一個前提,也就是說:『唯一』的一種錯誤的思考框架,就是拒絕其他的思考框架。」

    要讓框架多元性的目的,就是為了讓各種框架可以彼此競爭、互補、對抗、共存。然而,如果有某一套思考框架的目的在於完全抹煞其他框架的存在,這就是不可被接受的。所以作者們才說:「如果你聽到有任何人或團體,說只有自己的思考框架放諸四海皆準,只有自己說的是真理的時候,千萬別相信。」
    .
    【後記:拓展想像的邊界】
    如果說另一本我很喜歡的《超級思維》那本書是心智模型的「百科全書」,那麼《造局者》就像是心智模型的「使用指南」。書中有清楚的概念和步驟,讓我們了解為什麼要學習更多的心智模型,以及該怎麼樣活用各種心智模型,並且在必要的時刻推翻自己的假設,重新啟動一個新的心智模型。

    這本書是今年我讀過的書裡面感到非常印象深刻,也讓我的思考方式深受啟發的。作者們把故事和理論的比例搭配得恰到好處,從一則又一則的故事和研究案例當中,會自然而然地理解作者們要帶給我們的觀點,也讓我感受到什麼叫做多元性,以及為何要擁抱差異。

    從書中也可以發現,AI 並不會削弱心智模型的重要性,反而是增強了心智模型的重要性。因為 AI 無法自己建立思考框架,仍然只能依靠人類。人類最重要的特色就是可以處理「假設之外」的新問題,能夠把心智模型的空間拓展到可以親身體驗的範圍之外,也就是能夠做到抽象與推理。人類只靠著極少數的資料,甚至是完全沒有新的資料,就能夠適應全新的、過去從來沒有體驗過的情境。

    作者最後提醒到:「這是一個救贖也是一個警訊:一個人如果擁有建立思考框架的能力,就會保有價值。但要是放棄了努力,沒有辦法做好這件事情,就會失去現在人類的特權地位。」我們能夠想像的邊界,就是我們世界的邊界。
    .
    Kobo 購書連結:https://bit.ly/3rRI8Kg
    Kobo 電子書7折代碼:WAKIFRAMER
    使用期限:8/15~8/21
    .
    感謝 天下文化 提供贈獎抽書

  • 跨文化差異例子 在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2021-07-21 06:00:01
    有 153 人按讚

    【Part Ⅰ:「輕鬆」訓練非常「不輕鬆」】

    2019年11月曾在 Leader經理人 分享KFCS 教練培訓課程的初衷與想法,當時是從《ENDURE(耐力)》這本書開始帶大家思考「耐力」是什麼?我曾問過身旁的人,一想到「耐力」或「耐力運動」、「馬拉松」、「鐵人三項」,你立即會聯想到什麼?很多人會想到的是辛苦、忍耐、意志力、流很多汗、抽筋、鐵腿、撞牆、硬撐……等字眼。只有少數人會提到喜歡、愉快、樂愛、享受、幸福、美妙、好玩。為什麼?

    我個人認為不只跟東西方文化差異有關,也跟訓練理論與方式有關。當我們太過強調最大攝氧量、耐乳酸、意志力、吃苦是通往金牌唯一的道路,讓這些念頭跟耐力訓練強力綁定在一起,久而久之,「耐力運動」就變成「忍耐痛苦的運動」。當我們談享受訓練時,很多時候變成口頭說說而已,每次訓練還是大都在痛苦中度過,或以痛苦作結。

    並不是說最大攝氧量、耐乳酸、意志力、忍耐和吃苦不重要,我認為需要的是「平衡」,不能「只有」痛苦、「只有」體能,訓練也要有輕鬆的元素,要有力量和技巧。我們必須更全面地看待耐力運動,更深刻地認識它,才會更喜歡它,在那次五十多分鐘的分享中是我想讓投身耐力運動圈的人能對「耐力運動」與「耐力訓練」有另一層看見的嘗試。

    當時分享的感覺很好,但不久就忘了。剛好光佑這次花了六七個小時的時間幫我上字幕與重新剪輯這個影片,讓我有機會再溫故與知新,從中我也為自己上了一課,也把這些影片分享出來(總共會剪成4部),這是第1部分,討談論的主題如下:

    ● 何謂盡力?為什麼頂尖選手在進終點時看起來不會喘、還能舉手微笑致意?他/她們到底有沒有盡力?

    過去我所以為的「盡力」是跑到表情猙獰、齜牙裂嘴,盡終點前要剛好用盡全身的力氣才對得起自己和比賽。但每當我看到亞奧運的跑者進終點時還能舉手致意、並沒有非常喘,而且還笑得出來,我就很想知道他/她們到底有沒有盡力。經過這幾年的研究,我得出的結論是:他/她們盡力了,只是那種盡力不只是把體能催到底,而是「心→體能→力量→技術」之間能量通暢無阻地流動的一種狀態,只要其中一環(一個箭頭)卡住了,肌肉和動作就會開始掙扎,痛苦會浮現,表現也會開始下降。所以痛苦與掙扎並非「盡力」的必要元素,反而是阻擋全力發揮的障礙。當然,速度愈慢愈容易順暢流動,速度愈快愈容易會卡住,而頂尖選手就是可以在高速下用這種方式盡力。

    ● 耐力 vs 持續力:最頂尖的選手是最懂得「放鬆」的選手。

    我們常會把「耐力」當作「忍耐力」,也就是比誰最能忍受痛苦、看誰忍比較久。但若調整一下視角,把「耐力」解釋成「持續力」,比得時誰能在同樣的速度下持續更久時,路徑就打開了,不只有忍耐痛苦一條路,還有一條路是比誰最能在該速度下「放鬆」。例如三分速,菁英選手可以在騰空時放鬆,但沒有髖關節活動度腳掌拉不起來的人,一跑這麼快,腿一騰空就會很緊繃,根本放鬆不了,也來不及回來,所以會跑到很掙扎,自然無法用三分速跑太久。也就是說菁英選手可以在高速下,該用力時用力,該放鬆時放鬆,所以才能有持續力……用同樣的速度跑完半馬或全馬。

    ● 「適應(adaption)」是訓練與進步的重要機制,但我們該「適應痛苦」還是「適應輕鬆」?

    舒適圈的概念大部分都聽過。任何進步都是從「適應」來的。原本不會、不習慣,但做久了/練久了不舒服的事(或速度)就慢慢被納進自己的舒適圈裏。適應就好比跨出舒適圈。但問題是,不少人總是跨得太大步了,所以一開始很辛苦,進步之後還想立刻再進步,所以再繼續往前跨,又繼續痛苦…如此反覆不斷地去「適應痛苦」,這個過程會進步沒錯,但也很容易碰到瓶井,因為一直處在痛苦的狀態中,人的潛意識(打從心底)並不喜歡!沒有人會喜歡痛苦,這種內在衝突的狀態會限制技術知覺的開發,很多人的成績就是卡在這種內在的衝突中。KFCS的建議是大部分的訓練應是「適應輕鬆」,從四分速進步到三分五十之後,三分半已經納入舒適圈的範圍了,此時應在舒適圈的外圍再多待一會,讓這種有點苦又有點舒服的狀態再多適應一會,把該速度所需的力量和技術知覺打穩後再往前走,進步的路會走得比較遠。

    ● 「練心」與科學化訓練之間的關係。
    那不同距離下,何種速度才是舒適圈的外圍呢?也就是「適應輕鬆」的配速到底該設定在在多少?例如八百八趟的間歇,我的每一趟要跑多少?這些問題在KFCS的訓練體系中都有明確的答案,我已經設計一套計算方式來把不同間歇與節奏跑訓練的配速區間計算出來。

    ● 「輕鬆」訓練非常「不輕鬆」。
    適應輕鬆的訓練並不容易。以間歇訓練來說,今天要跑八趟八百,前兩趟跑得不錯,都跑得比上星期快(上星期都跑3分整附近,今天都快了十秒,跑到2分50,感覺卻差不多),所以第三趟就想跑更快,也真的跑更快,跑到2分45,狀況極好,但跑完很喘,接下來五趟為了想繼續看到2分50秒以內的數字,所以逼自己要盡力,也真的每趟都跑到2分40~45秒,但每次跑完都喘到快把肺都吐出來了,極為辛苦。這種就是「適應痛苦」的練法,雖然辛苦,但很快、很爽。「快」除了指錶上的速度很快所以會讓人很愉快之外,也是指訓練時間會比較短了。但另一種「適應輕鬆」的練法時間會拉得很長,因為要花時間磨……回到上面的例子,今天前兩趟跑2分50秒,比上週快,但也比上週喘,要怎麼跑得跟上週一樣是在3分速附近但更輕鬆了,此時第二趟結速最好要調整一下,做個技術、讓心情平靜下來,休息足夠後短衝個10~20公尺抓一下跑感,等到狀態來了再跑第三趟,跑到2分55秒,而且比前兩趟和上週都輕鬆許多,你很滿意。接著就是要延續這種輕快跑到速度的狀態,讓後面五趟都能做到,那就不能急,一趟一趟把好的狀態跑出來,中間的休息也要花時間去讓好的跑感沉澱下來。最後的訓練時間可能會是前一種一趟接一趟衝完的方式還要多出0.5~1小時,但哪種訓練品質比較好我們都知道。這種追求輕鬆的練法,一點也不輕鬆。

    ● 訓練時不能貪心。
    進步時或狀況好時,切勿貪進;若太急著跑更快或想進步更多,有時的確會有速效,但更可能提高受傷或碰到瓶井的機率。所以,進步應該慢一點比較好。這個觀念也跟「適應輕鬆」的練法一致:不跨大步,才能減少阻力,反而之後可以跑更快。這個原則說來容易,做起來很難,跑者要去掉對速追求的執著心,不然在練間歇時「還覺得很輕鬆、還能跑更快為什麼不跑呢?」對速度和進步的追求是人人都有的執著心,但在許多訓練現場,必須「忍」住,去掉貪進的心,「守」在規劃好的配速區間裡。這通常要有教練帶比較容易做到。我們在教練課時也會從多方面提及這一點。
    --

    KFCS 自行車、游泳與跑步教練的培訓班在前兩年已在台灣各辦了一梯次,今年(2021年)八月將在台灣開辦跑步教練培訓第二梯(加上大陸是第三梯),下面是課程大綱與簡章,有興趣的人可以參考。

    #課程大綱
    第一課:整體的訓練框架與理論說明
    第二課:重新認識速度:各距離最快速度之間的關係
    第三課:跑者最關心的跑量該如何量化與個人化
    第四課:跑者的體能
    第五課:跑者的力量
    第六課:週期化訓練的本質與原則
    第七課:跑者的技術
    第八課:跑者之心:教練如何在線上引導跑者
    第九課:把全部整合在一起並學習使用線上一對一的教練工具
    第十課:作業與申論題總檢討並說明後續報告與認證流程

    上述安排是在理想情況下的課程進度,會再依實際課程情況動態調整,有興趣從事跑步教練工作或帶跑團的人可以參考簡章。

    #課程簡章:https://lihi1.cc/h4xVj
    --

    #RQ線上教練 完成培訓後可以自行選擇是否上架到RQ擔任一對一教練,去年參加培訓的12位,都已參與實習或自行對外教學的經驗,目前有5位通過銅牌教練,2位升到銀牌教練。比較欣慰的是,看到他們能開始落實課表中的算法來計算學員的配速區間,並落實「適應輕鬆」的中心思想,有興趣從事一對一線上教練工作者,可以先到RQ上了解一下:https://www.runningquotient.com/course/online

  • 跨文化差異例子 在 Ally Blah Blah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2021-07-11 18:20:21
    有 44 人按讚

    十個唔住荷蘭嘅理由

    (更多歐洲/荷蘭生活資訊,立即到https://www.patreon.com/allyblahblah)

    上一次講咗十個住荷蘭嘅理由,形容到荷蘭好似天上有地下無咁。做人要中肯少少,今次就講一講十個唔住荷蘭嘅理由,平衡一下大家過度興奮嘅心情啦!

    1. 稅高
    荷蘭堪稱歐洲嘅「萬稅國」。呢一邊嘅稅率比起絕大部份歐洲國家都要高。喺呢邊生活嘅人,除咗要交高昂嘅薪俸稅,另外都要交差餉(有物業的話)、垃圾稅、任何購物要俾VAT等等。荷蘭嘅稅高到,要倚靠30%ruling 嘅稅項優惠吸引外籍嘅高技術人才。

    不過,荷蘭稅率對於高科技嘅跨國公司來講,係非常優惠;另外亦都唔會收capital gain tax。但對於一般打工仔來講,交稅真係可以交到手軟。

    2. 生活費高
    荷蘭嘅物價,比起其他歐洲國家高。若然你習慣咗香港嘅生活方式,經常行街睇戲食飯直落的話,想喺荷蘭有同樣嘅生活真係會有難度。

    3. 冇嘢好食
    呢個之前講過,荷蘭真係冇咩好食,或者你要識地方/願意俾高價錢先會享受得到高質量嘅食物。個人來講,喺荷蘭試過幾次食物中毒。所以如果遇到質量好嘅餐廳,通常會好快變成忠實粉絲哈哈。

    4. 放工做咩好?
    即使係大城市,大部份嘅舖頭會下晝6:00閂門,星期六日都唔例外。如果係冬天,太陽好咗落山,呢個營業時間都幾正常。不過如果係夏天,夜晚11點先開始天黑的話,你會發覺放工之後有幾個鐘唔知做乜好。一般都只係同朋友出去食飯、飲嘢就算;如果你想行街shopping,我勸你都係請一日假會好好多。

    5. 天氣差
    一年裏面,除咗夏天可能好彩有幾星期陽光普照,荷蘭一般嘅天氣都非常差。經常落雨、陰天居多、風大雨大、寒風刺骨⋯⋯因為天氣關係,唔少住荷蘭嘅人衣着都係以實用為主。可能係因為呢個原因,好多荷蘭人一有機會就去南歐或者天氣好嘅國家放假,吸收多啲陽光吖嘛!

    6. 好⋯慢⋯呀
    荷蘭文化好 consensus-based (注重共識),結果就所有嘢,特別係決策相關(decision-making)嘅事情,都搞到好慢。若然習慣咗生活節奏比較快,過到嚟荷蘭需要一段時間適應。但唔好誤會,去到一啲執行(execution)上嘅事情,荷蘭人效率都係好高嘅。

    7. 醫療系統嚇親人
    亞洲社會係醫療系統方面,一般會採取「預防勝於治療」嘅策略。但係荷蘭人就剛剛相反,好聽啲講就係「船到橋頭自然直」,難聽啲講就係出咗事再算。普遍荷蘭醫生唔鼓勵定期做身體檢查;你有病痛,醫生會叫你食兩粒止痛藥 (paracetamol)休息多啲,過兩個星期仲係唔舒服再返嚟;甚至有啲醫生會覺得,年青人身壯力健,還重病嘅機會好低,有病痛都未必會轉介你去專科。呢種做法導致「大病應該死唔去,小病就有排你煩」嘅局面。

    喺肺炎爆發初期,荷蘭政府亦係用呢個做法去抗疫。關於荷蘭醫療系統,可以講嘅實在太多。有興趣嘅朋友記得留意之後文章!

    8. 「過度」推崇個人主義
    普遍西方社會同華人社會最大分別,就係西方國家比較崇尚個人主義(individualism)。本身個人主義唔係大問題,但荷蘭人似乎將個人主義推崇到極致,簡單啲講就係自私。比較常見嘅係隨地掉垃圾、狗主會比啲狗隨地大小便、年青人夜晚喺屋企開party完全唔理噪音污染等等。肺炎抗疫亦係一個好好嘅例子,荷蘭似乎特別多人以個人權利為理由,唔理抗疫措施(喺其他歐洲國家情況會好啲),又或者覺得自己去旅行緊要過確診等等。

    9. 荷蘭卓異主義
    大家可能聽過Dutch Exceptionalism 呢個詞語(荷蘭卓異主義/例外出義)。簡單啲講,即係話荷蘭好「例外」或者「與別不同」,伸延到荷蘭獨特優越嘅意思。雖然荷蘭人唔一定會兜口兜面講,覺得荷蘭(人)比其他國家高人一等,但上至政府領導人(同公共政策),下至普通平民百姓,偶爾都會顯露出「荷蘭與別不同」嘅態度。三言兩語比較難講清楚,有興趣嘅朋友不妨上網Google下呢個字,睇吓相關嘅新聞。想知多啲嘅都可以話我知。

    10. 真正融入有難度
    要真正融入荷蘭,會有一定嘅難度。文化差異可以係其中一個重要因素。另一方面,荷蘭人對雖然外國人非常友善,但一部份人總會覺得你係「外地人/過客」。又或者,即使你好努力用荷蘭文同當地人溝通,如果當嘅人聽得出你有口音,就會即刻轉英文同你溝通。除非你有屋企人係荷蘭人,否則需要一段頗長嘅時間先至可以真正融入荷蘭嘅社會。

    講到尾,針冇兩頭利,冇一個地方係完美。到底一個國家好唔好住、移居係唔係利多於弊,有時真係好視乎個人際遇。無論你想嚟荷蘭又好,或者想移居其他國家都好。記得要好好衡量利弊,唔好盲目做決定啊!

    #荷蘭
    #荷蘭生活
    #歐洲
    #歐洲生活
    #海外職場
    #香港人在歐洲
    #香港人在荷蘭

  • 跨文化差異例子 在 啟點文化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2019-04-01 19:00:07

    【線上課程】《人際斷捨離》~
    安裝心靈防毒軟體,提升自己的「人際免疫力」!
    課程連結:https://pse.is/E5MW5
    第一講免費試聽:https://youtu.be/YyLvd1cNcDw

    【人際維基】桌遊體驗會~讓你一玩就懂別人的在乎~05/04(六)或 06/16(日)14:00
    活動資訊課程:https://www.koob.com.tw/contents/3072

    【哈克工作坊】~讓你的存在,成為別人想親近的禮物~06/29(六) & 06/30(日)
    課程資訊:https://www.koob.com.tw/contents/3897

    [ 7/21 開課!]【寫作小學堂】~寫出專屬風格,找回文字悸動
    打造一盞自己的聚光燈,建立起專屬於你的品牌印象
    課程資訊:https://www.koob.com.tw/contents/3655

    【08/10開課!】《人際回應力-看懂情緒,輕鬆對談》~第20期
    一個人的命運,是回應力的總和!
    課程資訊:http://www.koob.com.tw/contents/157
    更多學員心得分享:http://goo.gl/Guc6V6

    【線上課程】《時間駕訓班》~
    學會提升效率,擺脫瞎忙人生,做自己時間的主人
    課程連結:https://pse.is/DDDHB
    第一講免費試聽:https://youtu.be/flfm52T6lE8

    線上課程【不用開口,就讓你擁有人際好感】
    啟動人際溝通的關鍵影響力 https://goo.gl/v3ojdo

    桌遊【人際維基】~一玩就懂得別人的在乎:https://goo.gl/Ej4hjQ
    到蝦皮購買【人際維基】:https://goo.gl/ASruqR
    =============================
    以下為本段內容文稿:

    歡迎來到「一天聽一點」,今天我們來解決一個,幾乎是上班族,或者是習慣熬夜的人,經常面對的問題,那就是沒有辦法集中「注意力」。

    你會不會常常有一種感覺喔,就是經過一夜的休息、睡眠,照道來理講當你起床的時候,應該要神清氣爽、精神抖擻。

    但是呢,偏偏你一大早起來,老是覺得頭重腳輕,魂不附體,做什麼都卡卡的…。可能是呢,好不容易一起床,腳去踢到門板,痛得哇哇大叫,還留血見紅。

    再不然就是呢,睡眼惺忪底下,倒個水還打翻,然後弄髒了衣服,為了要再換一套新的衣服,還延遲了出門的時間,甚至於是後面的行程。

    就算呢,到了公司沒有遲到,但也不知道怎麼搞的,就是坐在會議室裡面,還是昏昏沉沉。主管問你開會相關的數字,你昨天晚上明明很認真、很努力的去做了準備,但是在這眼前當下,就是結結巴巴,回答不出來。

    一大早呢,在主管面前出包也就算了,更慘的是,你還要花更大、更多的力氣,去重新贏回主管對你的信任。

    當我說到這裡的時候喔,讓我想到一個老笑話。就是有一對兄弟喔,相約要去馬術場去騎馬。

    在跨上馬鞍的同時,哥哥是精神飽滿,神清氣爽的坐上去。而這弟弟呢,是有氣無力,一臉昏沉的坐上了馬背。

    等到兩兄弟都開始騎馬奔馳的時候,哥哥大老遠就看見,前面有一個很大的坑洞。所以呢拉了拉韁繩,讓這個馬兒的速度慢下來;而這弟弟呢,卻沒有看見這個大坑洞,繼續呢一馬當先的往前衝啊。

    那這時候你是哥哥,是不是一定會提醒弟弟?所以呢,哥哥眼看危險快要發生,情急之下,很快的大喊:「弟弟,你快勒馬!」

    結果呢,弟弟雖然聽見了,但是因為精神不好,所以理解錯誤,一時半刻聽成:「弟弟,你快樂嗎?」

    於是呢,他回頭笑著跟他的哥哥說:「我很快樂~」。於是這個時候,悲劇就發生了,弟弟就栽到洞裡面了…。

    好的,毫無疑問,這個悲劇的結果,就是弟弟的精神不好,缺乏必要的「注意力」,所以才會連人帶馬,重重的摔到大坑洞裡面。

    那你一定聽過一句話囉:「一日之計在於晨」;但是你可能不知道,究竟要怎麼樣計畫,讓自己的專注力才會變好?

    事實上呢,要順利啟動自己的「注意力」是有SOP的。今天呢,我提供四個經過科學實驗,能夠幫助你在每天起床之後,很快的啟動自己專注力、注意力的有效方法。

    相信呢,你要是能夠在每天早上,都順利的啟動自己的「注意力」,提高自己的效率,讓自己呈現最佳狀態;那你這一整天就會特別的有成就感,做起事來都可以事半功倍。

    我先說第一個方法喔,你可以在每天早上起床之後,「先喝一杯水」。

    我們人的身體喔,在經過長時間的睡眠,滴水不沾的狀況底下,我們的身體在起床的時候,我們的水份其實會透過呼吸,和皮膚的蒸發,呈現一種有點脫水的狀態。

    所以,在我們脫水的時候,會有的生理現象,就是會昏昏沉沉、沒辦法集中注意力;所以每天早上起床,第一件事情先喝一杯水,幫自己的身體解渴。而且呢,還能夠暫時去控制自己空腹的飢餓感,讓你大腦可以慢慢的開機。

    而第二個方法,就是在你剛起床的時候,「不要馬上喝咖啡」。

    這是因為呢,當我們剛起來之後,我們的身體會開始分泌,叫做「皮質醇」這樣的內分泌物質。

    「皮質醇」呢,是一種壓力的賀爾蒙,讓你能夠在醒來、昏昏沉沉的狀況底下,慢慢的打起精神。

    更直接的說喔,「皮質醇」其實就是讓我們變得更專心,變得更有精神的關鍵。

    所以,舉個例子來說,你一定有看電影的經驗,當你在螢幕上面,看到男主角快要被壞人勒死的時候;這時候你知道他不能死,要不然這戲就演不下去了嘛。
    可是呢你又想不出來,他到底有什麼辦法能夠脫困,特別是這樣的一個狀況底下,你整個人喔,會非常的緊張跟專注,而且有一點興奮,你的眼睛沒辦法移開,完全被電影吸引。

    這個時候你體內的「皮質醇」,就會處在強烈分泌的狀態;所以你會有很高的專注力,讓你全神貫注、目不轉睛。可是咖啡呢,會干擾你皮質醇的自然成生。
    這就像是喔,你有一點提前「預支」了自己的注意力;幫自己強制開機,而不是自然暖機之後的順暢運作。

    這樣子的狀況底下,長此以往,在你真的需要注意力的時候,反而會因為皮質醇沒有辦法正常的分泌。

    也就是會讓你慢慢的變成一種,你「知道」自己要專心,但是你卻怎麼樣也「做不到」專注的尷尬的情況。

    所以,當你一大早起床的時候,就直接喝咖啡,這個是有一點殺雞取卵的提神方法。短期之內有效果,但長此以往,其實是破壞你內分泌,自然開機的自然機制。

    所以,比較好的方法就是,在你起床的一個小時之後再喝咖啡。這個時候,你的皮質醇分泌會達到高峰,而咖啡也能夠順勢的幫助你,提升你的專注力。

    再來呢,第三個啟動「注意力」的方法,就是「感受早晨的陽光」。

    如果你剛好是那種喔,很容易在早上覺得沒有精神的人,那你就應該要多利用這個方法。早上一起床,多曬曬早晨的太陽。

    太陽光喔,和大部份的燈泡光線,其實是不一樣的。它能夠散發出更廣的色彩光譜。當這些特殊的色彩波長,透過眼睛,把訊號傳到大腦的時候,它就會去抑制你睡眠賀爾蒙的產生,讓皮質醇有更好的發揮。

    所以呢,請你在早上起床的時候,善用早上的陽光。

    而最後一個方法,就是讓你盡可能的「把重要的會議,都安排在上午」。

    一般來說,我們大部分的人,都是在上午的「注意力」比較好,工作效率也比較好。原因沒有別的,還是因為前面一直提到「皮質醇」的功效。

    另外一方面,在你的夥伴、對手皮質醇比較高的水平況狀底下,無論你要進行腦力激盪,或者是商業的洽談。

    雙方都會因為彼此擁有比較好的「注意力」,比較容易專注,所以比較能夠聽得懂你的意思、比較容易聽進你的建議。

    事實上呢,有很多大型的企業,早就觀察到一個很特別的現象。就是如果會議安排在下午,特別是快下班之前的那個時間的會議喔。

    通常就會造成會議品質不好,沒有能夠達成共識;然後呢,還很容易在會議的進行過程當中,在言語之間擦槍走火,造成會議與會人員,彼此之間產生很多衝突跟嫌隙。

    這也就是喔,在全球的各大企業,通常會把重要會議,安排在早上的原因。因為會議需要大量的表達跟傾聽,才能夠去理解各個不同的立場、跟各個不同的想法。

    所以,當我們在面對觀念、想法的差異的時候,需要滿大的腦力跟注意力,才能夠讓自己把心、把大腦打開來,去聽進各種不同的建議。

    所以,我想邀請你喔,試著想像一個情境。如果你忙了一整天,已經又餓又累,你的皮質醇和注意力,早就全部消耗殆盡。

    偏偏這個時候,有一個二百五還來跟你說一個,跟你意見相左的事情,你覺得你自己聽得下去嗎?

    就算他說得再有道理、再好,你會不會不由自主的覺得非常的刺耳,因為你已經沒有多餘的心力去好好的聽他說、去理解他、去承接他了。

    所以呢,我們說:「人類的『注意力』是很有限的資源」。每天的總量,是有總量管制的;就像是當季限量的水果一樣啊。你當季現採當然是最新鮮的,而如果擺得太久,是不是就很容易走味?

    就像是你明明知道西瓜是夏天的水果,但是如果你偏偏要堅持,在冬天買西瓜、吃西瓜,那你是不是在跟自己過不去呢?

    這種逆天而行的事情,真的有必要幹嗎?你可以好好的想一想喔。

    所以,你聽到這裡,相信喔不用我再多去陳述;你已經知道,什麼時候是「注意力」最好的時機。

    如果你想要擁有美好的一天,你可以刻意為自己量身打造,只要你記得這四個小方法,再提醒一下~

    第一個「起床先喝水」;第二個「不要一起床就喝咖啡」,起碼一個小時之後再喝咖啡;第三個「多曬曬早晨的陽光」;第四個「把重要的會議安排在早上」。

    如果你掌握這四個原則,你就可以用最簡單的方法,擁有省時省力又美好的一天。

    很希望今天的分享,能對你產生一些啟發與幫助,我是凱宇。

    如果你喜歡我製作的內容,請在影片裡按個喜歡,並且訂閱我們的頻道,別忘訂閱旁邊的小鈴鐺,按下去,這樣子你就不會錯過,我們所製作的內容。

    那麼如果你對於啟點文化的商品,或課程有興趣的話;我們在每一段影片的說明裡,都有相關的連結。

    不管是我們的線上課程,還是實體課程,我都很期待能夠跟你一起學習、跟你一起前進,謝謝你的收看,我們再會。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