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議賽前減量兩週、減少40-60%訓練量
針對有作賽前減量訓練跟沒做減量,2007年Bosquet的統合分析和後續劑量分析有幾個發現
以強度為標準,運動表現沒有統計上的顯著差異
以頻率為標準,運動表現沒有統計上的顯著差異
以訓練量為標準,運動表現有統計上的顯著差異,建議減量40-60%,差異最明顯...
建議賽前減量兩週、減少40-60%訓練量
針對有作賽前減量訓練跟沒做減量,2007年Bosquet的統合分析和後續劑量分析有幾個發現
以強度為標準,運動表現沒有統計上的顯著差異
以頻率為標準,運動表現沒有統計上的顯著差異
以訓練量為標準,運動表現有統計上的顯著差異,建議減量40-60%,差異最明顯
以減量時間為標準,運動表現有統計上的顯著差異,建議減量時間為兩週,差異最明顯
逐步減量方式(linear and exponential taper) 在游泳跟路跑比賽,都比階梯式(step taper)的好,但自行車的部份兩者沒有顯著差異
目前研究認為賽前減量訓練在很多運動類型都證實有助益,包括游泳、跑步、自行車、鐵人三項、舉重、划船等,平均可以增加3%運動表現,範圍落在0.5-6%,有些因素會影響賽前減量訓練帶來的效果,例如到跨時差的國家比賽、在炎熱環境、不同高度的比賽,這些在做賽前減量訓練時要考慮進去。
而近幾年的研究除了上述運動項目之外,足球、橄欖球等也開始有研究結果呈現賽前減量訓練帶來的益處。
恢復期是近幾年的熱門話題
恢復期代表一段讓身體生理、心理狀況再次恢復到可以比賽或訓練程度的時間,恢復期可以減少過度訓練的風險、增加訓練品質、減少運動傷害的發生、改善多日賽時的運動表現。
運動造成的疲勞與恢復之間的關係一直是運動科學感興趣的研究,目前研究知道恢復有助於防止過度訓練的發生,但是對於恢復多久、不同運動訓練方式後的恢復,仍存在很多個體差異,在2018年許多國際專家學者一起擬定共識,提出幾項建議,更多細節可以參考論文內容
賽季中的恢復期有助於恢復得更好與增加後續訓練品質
心理層面的厭倦需要中長期以上的恢復時間
恢復計畫應該個人化,是每個人的需求訂定
有哪些方法可能促進恢復?
睡覺
營養
適度運動與伸展
水療、按摩、壓縮褲、電療、心理治療等
在2015年的研究已經指出,睡眠和運動的關係涉及多種生理和心理複雜途徑,兩者相互影響,這種關係可能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例如性別、年齡、體能狀況、睡眠質量和運動特徵(強度、時間、環境),通常認為運動對幫助睡眠有益。相反的,睡眠障礙也可能損害一個人的認知能力或運動能力,且在極端長時間運動中增加受傷風險。
參考資料
Modeled responses to training and taper in competitive swimmers. Med Sci Sports Exerc. 1996 Feb;28(2):251-8.
Physiological changes associated with the pre-event taper in athletes. Sports Med. 2004;34(13):891-927.
Effects of tapering on performance: a meta-analysis. Med Sci Sports Exerc. 2007 Aug;39(8):1358-65.
Scientific bases for precompetition tapering strategies. Med Sci Sports Exerc. 2003 Jul;35(7):1182-7.
Sleep and exercise: a reciprocal issue? Sleep Med Rev. 2015 Apr;20:59-72.
Effects of training and competition on the sleep of elite athletes: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Br J Sports Med. 2019 Apr;53(8):513-522.
Performance modelling and tapering - ppt video online download: Mathematical modelling and systems theory Athlete = System + Fitness Σ Performance Training Fatigue - Banister & Fitz-Clarke J. Therm. Biol. 18: , 1993
在2019年BJSM有篇統合分析,收錄54篇研究,發現運動員在訓練或比賽期間通常無法獲得睡眠的建議。以總睡眠時數跟睡眠品質而言,比較會影響睡眠的因素包括:
晚於六點的夜間比賽
早於七點的清晨訓練
訓練負荷增加大於25%
旅行出發時間太早或太晚
有時差或高度增加
除了睡眠之外,教授也分享水療、按摩、壓縮褲等恢復方式的統合分析研究,從他所瞭解的研究來看,可以見識一位頂尖的運動生理學專家與運動科學家有的高度水平,不僅各種運動的生理狀況需要瞭解,更深入各種研究類型與討論,是這兩天研討會中最大的收穫。
跨性別運動員游泳 在 立法委員林為洲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接續奧運感動 帕運會激勵人心】
帕拉林匹克運動會(Paralympic Games)是專屬身心障礙者的國際體育賽事,自2000年與國際奧會達成協議,爾後皆於該屆奧運結束後,1個月內於同一城市舉行,每位帕奧參賽者都是令人敬佩不已的對象。而本次2020東京帕奧會於昨(8/24)正式開幕,我國共有10名選手取得6種運動參賽資格,將於桌球、游泳、健力、田徑、柔道以及羽球,展現他們超越身體極限、打破世俗框架,堅忍不拔的訓練成果,同時也有許多選手正努力精進中,期待2022亞帕運能為我國摘牌。
本次獲帕奧會參賽資格的選手有
#桌球 盧碧春、程銘志、田曉雯、林姿妤
#田徑 楊川輝、劉雅婷
#健力 林亞璇
#柔道 李凱琳
#羽球 方振宇
#游泳 陳亮達
每位選手的生命故事都激勵人心,他們讓人看到只要心無設限,身體的限制也無法阻止人追尋夢想,更消除普羅大眾對身障者無法運動的既定印象,展現運動是只要有心,就不分性別、種族、國籍、政治...等,更不限定只有身體健全者可做的,如同帕奧會紀錄片所述「帕奧會的舉行,其意義不僅是誰可以成為最快、最強或最好的,更重要的是傳達即使身體的條件和別人不同,你仍是強大、有能力的。」
致敬每一位站上帕奧會的運動員,也期待每一位愛運動的身障者能有「動無礙」的心,你們鼓舞了我們,讓人理解到只要願意跨出自我界線、愛自己,就已然是英雄。請大家一起為這群英雄喝采,也為正在帕奧會上全力以赴的中華隊選手們加油!預祝展現堅毅的訓練成果,在帕奧會上發光發熱,榮獲佳績。
#帕運 #帕奧會
#中華隊加油
#致敬每位身心障運動員
林為洲服務團隊
跨性別運動員游泳 在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帕運開幕 #Paralympic Games
#以身心障礙者為參賽者的國際綜合體育賽事
本次東奧台灣選手的傑出表現,讓大家相當感動,緊接著 #東京帕運 也將於今晚7點開幕,讓我們一起關注,共同為參與的台灣選手加油!
本屆帕運預計將有161個國家、地區及難民代表團約4500名選手參與,參賽人數是史上最多的一次。
今晚帕運將在日本國立競技場舉行開幕典禮,延續本屆東京奧運在 #性別平等 的推動,帕運同樣鼓勵各代表隊任命各一名女性及男性擔任掌旗官。
台灣本次由標槍選手劉雅婷及跳遠選手楊川輝掌旗,加上游泳選手陳亮達、健力選手林亞璇、桌球選手田曉雯與林姿妤、總領隊沈啟賓、副總領隊何維華、醫療官及教練,共同參與開幕。
#10位台灣選手參加6項目
#桌球田徑柔道羽球健力游泳
#一起為選手加油
台灣在帕運 #過去共獲24面獎牌(5金、6銀、13銅),這次台灣共有10名選手取得帕運的參賽資格,分別在桌球、田徑、健力、柔道、羽球、游泳6個項目。
🎖 桌球 女子 TT4 級單打 盧碧春
不同於許多選手年輕時便開始運動及訓練,先天性小兒麻痺的盧碧春,因為不方便行走,小時候多只能看其他人遊戲與運動。42 歲那年在另一半的鼓勵下,她決定開始打桌球,希望向桌球教父莊智淵的精神看齊,持續練習、挑戰自己。
曾獲2020西班牙帕拉桌球公開賽銀牌、2021世界排名第10名的盧碧春曾提到:「參與運動讓我生命找到出口,期盼更多國人一同支持愛運動動無礙的社會支持氛圍!讓更多身心障礙者能體驗運動的美好!」
🎖 桌球 男子 TT5 級單打 程銘志
在桌球世家長大的程銘志,從小就十分擅長桌球,從小學一路打到體大,畢業後也回到國小繼續教導學生。2011年程銘志不幸遭酒駕者撞傷,因此左腳截肢,後續努力復健練習,轉換成帕拉選手。
程銘志是2020年世界排行第1,上屆2016里約帕運獲得男子團體賽銀牌,單打上曾獲帕拉桌球埃及公開賽單打金牌等獎牌。他曾提到:「人總是要到一個階段,才會定下來省思自己,檢視自己的人生;除了自己努力外,也期待社會能夠提供支持的環境,讓更多身心障礙者享受愛運動動無礙的氛圍。」
🎖 桌球 女子 TT10 級單打與團體賽 田曉雯
田曉雯出生時因醫療疏失,右手神經萎縮,無法翻正、舉高,常因此遭遇不友善的對待。媽媽希望她能多嘗試不同事物,所以她從小被送去學桌球,但當時身體不協調、經常跌倒等狀況,也造成她打球上遇到許多困難。
田曉雯目前是女子單打世界排名第5,曾獲2018雅加達亞帕運銀牌等獎牌,且與另一位台灣選手林姿妤搭配極佳,曾在雅加達亞帕團體賽聯手摘銀。兩人本次也一起參與了帕運團體賽,並期盼大家一同支持所有帕運選手:「打入帕運是每一位選手的夢想。帕拉運動員,需要你、妳、您的支持與陪伴!」。
🎖 桌球 女子 TT10 級單打與團體賽 林姿妤
林姿妤國小參加桌球社,國中時因車禍,右手腕韌帶斷裂,傷後右腕翻轉的角度受限。當時醫生、家人都建議她領取身心障礙手冊,但她內心仍是抗拒,認為自己只是手受傷。直到有次觀看身障桌球賽,讓她徹底改觀:「許多身障選手在肢體上雖無法與一般選手比擬,卻依然奮力拚搏、程度也不輸一般選手,反觀自己受得傷沒有那麼嚴重,更覺得自己不努力說不過去!」
林姿妤在許多帕拉賽事的單打及團體賽都有傑出表現,像是2020帕拉桌球埃及公開賽就獲得單打銀牌及團體金牌,本次和田曉雯的繼續搭檔也讓許多人相當期待。
🎖 田徑 男子 T11 級跳遠 楊川輝
楊川輝出生時視力正常,直到7歲時,有次睡醒後突然失明,最後才被診斷出是急性視神經萎縮。失明並未遮蔽住楊川輝的田徑天份,他一路訓練參賽,高中後並開始練習跳遠。
2013年,楊川輝首度參加法國IPC田徑世界錦標賽就獲銀牌;2014年仁川亞帕運在田徑100公尺破大會紀錄摘金、跳遠摘銅,2018年北京IPC田徑大獎賽中更以6公尺60締造亞洲跳遠紀錄、獲得金牌。楊川輝曾提到:「我看不見世界,但透過跳遠,我要讓台灣被世界看見!」
🎖 田徑 女子 F12 級標槍 劉雅婷
劉雅婷小四時被診斷出先天性黃斑部病變,視力因此明顯退化,在難以治療復原的情況下,她和家人都受到很大的打擊,不只學業成績下滑,更覺生活漫無目標。直到有天,視障巡迴輔導老師得知她喜歡運動後,積極幫忙尋找專門的教練,最後找到田徑教練張福生,對劉雅婷來說:「我的人生就此展開不一樣的旅程。」
2018亞帕運獲得標槍銀牌的劉雅婷提到:「不管什麼人都會有不同的障礙需要跨越。所以我們要做的,不是想辦法隱瞞缺陷,而是在障礙中竭盡全力用心體會,世界上沒有絕望的處境,只有對處境絕望的人,只要一點點的調整,身心障礙者也可以和一般人從事一樣的活動、享受一樣的樂趣、擁有一樣的夢想。」
🎖 柔道 女子 B2 級、48 公斤量級 李凱琳
李凱琳的父親、叔叔都是視障柔道選手,2020年世界48KG排名第2的她,也在2012年倫敦帕運及2014韓國仁川亞帕運拿下銀牌。因為家族遺傳的視神經萎縮症,李凱琳視力和聽力都受到影響,對第三度參加帕運的她來說:「不是柔道裡有人生,是人生裡有柔道」,她並提到自己的期望:「很期待,也很開心自己能夠堅持到現在!也希望自己的堅持能夠讓更多人看見帕拉選手的努力!」
🎖 羽球 男子 SU5 級單打 方振宇
方振宇出生時因難產,左手肩膀神經叢受損,左側上肢肌肉萎縮,在多次手術、復健以及諸多協助下,目前手部仍無法精細抓握,但肩膀與手肘已可維持身體協調。
方振宇從小就希望當運動員,儘管家人剛開始時並不贊同,但他並未放棄,雖然因為身體的狀況,造成訓練上相當痛苦,讓他一度想放棄,但他仍努力克服,在許多公開賽事中都獲得好成績,包含2020祕魯帕拉羽球公開賽銀牌、2019泰國帕拉羽球公開賽銀牌。因為羽球是本屆帕運新增的項目,方振宇也成為台灣首位參賽者。
🎖 健力 女子 61 公斤量級 林亞璇
林亞璇3歲時不慎從5樓墜下,胸部以下完全癱瘓,必須依靠輪椅行走。曾有復健師對她說,「有哪個脊椎損傷,傷的這麼高位,可以拿到世界前三的,舉一舉啊,每次舉到這裡就會停住對不對,因為你少了中間腰的力量,你真的不要再舉了,舉一輩子都拿不到金牌的。」但她認為:「如果沒有辦法放棄,那就要更努力的去證明自己的存在!」
林亞璇一路走來相當辛苦,從高中開始便開始練習健力,即使面對沒能選上國手也未放棄。2021總統教育獎得主的林亞璇是第六次參與帕運,她提到:「只要願意為自己努力,老天一定會給我們驚喜! 一起加油!也邀請您一起支持帕拉運動員!」
🎖 游泳 男子 SM7 級 200 公尺混合、S7 級 100 公尺仰式、S7 級 400 公尺自由式 陳亮達
陳亮達出生時便沒有小腿,加上右手手指併指,因此沒辦法使用靈活的右手學習。因為擔心他大腿萎縮,家人開始找游泳教練,讓他當成復健運動。陳亮達因此開始跟著教練參加各種賽事,屢創佳績。
時常帶著笑容的陳亮達曾提到:「希望受到挫折或身心障礙的人,一定要熱愛自己、疼惜自己,這樣也等於回報無限的愛給身旁所愛你的人。」
--------
帕運小教室
#與奧運平行的帕拉林匹克運動會
帕運的全名是 #帕拉林匹克運動會(Paralympic Games),字首「Para」源自希臘語,意思為「在⋯⋯旁邊」,再加上Olympic的lympic,代表帕運是和奧運平等且平行舉辦的「另一個奧運」。
帕運的起源來自一名脊柱損傷中心的醫師路德維希.古特曼,他針對戰爭造成脊髓受傷的軍人進行整體性的復健治療,在過程中他發現各種復健運動,能帶來肌力、肌耐力及協調上的顯著進步,而這治療復健運動也逐漸發展為競技運動。
1948年倫敦奧運會開幕式當天,古特曼醫師組織脊髓損傷軍人,舉行首次史托克曼戴維爾運動會,成為帕運的起源。
第一屆夏季帕運於1960年開始舉辦,共有23國、400多位運動員參與;冬季帕運則從1976年開始舉辦。
#賽事分級確保公平及準確
大家在上面看到許多賽事「分級」的標注,是因為就和奧運一樣,帕運各個運動項目都設有不同的分級制度,務求達到公平競爭。
為了確保公平性及準確性,分級時會由醫師、物理治療師、職能治療師、運動教練等人一起進行,且每屆都要重新檢查,重新確認選手的狀況及級別。
跨性別運動員游泳 在 PanSci 科學新聞網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體操不是一切,心理健康比運動更重要!」
運動員背負的不只有個人名次,還有國家榮譽、民族精神、贊助商的期待和關注,他們承受超乎常人想像的壓力。
拜爾絲被公認為 #有史以來最偉大的運動員,當她宣布退出賽事後,許多媒體在第一時間紛紛 #讚賞 她的決定。
不只拜爾絲積極為心理健康公開發聲,日本網球選手大坂直美和過去游泳名將「飛魚」菲爾普斯、短跑運動員諾亞萊爾等運動員,都曾公開自身患有憂鬱症等經驗……
#請一起好好愛護並支持這些國家的寶藏
延伸閱讀:
跨越運動場上無形的障礙:性別
https://pansci.asia/archives/124834
為什麼我一開電視看球賽就掉分、關電視就得分?
https://pansci.asia/archives/884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