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跨域道路挖掘施工管理人員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跨域道路挖掘施工管理人員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跨域道路挖掘施工管理人員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跨域道路挖掘施工管理人員產品中有2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3,992的網紅台灣物聯網實驗室 IOT Labs,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善待做工的人!泛亞工程用智慧科技提升勞動安全 作者:高宜凡 攝影:池孟諭 日期:2021-01-25 公共電視改編作家林立青暢銷書的優質台劇《做工的人》,去年讓許多觀眾注意到營造業勞工的辛酸。事實上,儘管台灣房地產市場交易熱絡,這一行卻始終無法擺脫勞力密集和高風險的刻板印象,工傷頻繁和人力短缺的...

  • 跨域道路挖掘施工管理人員 在 台灣物聯網實驗室 IOT Labs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2021-01-26 17:13:21
    有 0 人按讚

    善待做工的人!泛亞工程用智慧科技提升勞動安全

    作者:高宜凡
    攝影:池孟諭
    日期:2021-01-25

    公共電視改編作家林立青暢銷書的優質台劇《做工的人》,去年讓許多觀眾注意到營造業勞工的辛酸。事實上,儘管台灣房地產市場交易熱絡,這一行卻始終無法擺脫勞力密集和高風險的刻板印象,工傷頻繁和人力短缺的新聞更未間斷。如何改善呢?泛亞工程的「智慧工地」科技專案,做了一次有趣嘗試。

    這幾年,跟營造業有關的新聞,大概不脫缺工、勞工受傷等範疇。雖然公視劇作《做工的人》引起收視熱潮,但家長應該還是不想讓孩子投入這一行,因為風險太高了。

    不過,甫獲2021年智慧城市創新應用獎肯定的「智慧工地/嘉義C602標勞安智慧管理系統」,卻用智慧科技提高從業人員的安全,並在565天的施工時間裡,成功締造「零工傷」的完美記錄!

    用科技守護勞安,創565天「零工傷」記錄

    上述方案的規劃者,是成立逾半世紀的老字號公司「泛亞工程」,多年來參與過石門水庫、高屏溪河川工程、多條高速公路和捷運等重大工程,業務版圖還擴及海外市場。

    為減少勞工發生意外事故,泛亞工程運用BIM(建築資訊模型)和RFID技術,並結合AI人工智慧及IoT物聯網,自行開發出一套智慧工地安全預警系統。並以鐵道局的C602標嘉義市博愛陸橋改建及排水臨時軌鋼橋工程,作為第一處使用場地,在長達565天的施工期間,從未發生一件工傷事故。

    事實上,這項工程並非簡單任務。

    負責現場指揮的泛亞嘉義施工所主任詹益京分析,由於施工區域緊臨台鐵縱貫線,每天有多達176班火車經過,還要維持道路(省道台一線)運行,而且仔細探勘後還發現,高壓電纜離橋梁底緣太近,只有47~56公分的間隔,不僅施工空間侷限多,周圍還有不少風險因子,相當需要科技來協助掌控。

    在舊有橋梁圖資不全的狀況下,公司透過LiDAR(光學雷達掃描儀)和BIM,完整建置現場的地理空間資訊,再以AI智能偵察危害因子,如掉落物體、機具侵入、車輛經過等,甚至建置虛擬的「電子圍籬」,一旦人員跨越虛擬牆的界線,系統便會即時推播警示,連未戴安全帽,也會立刻推播訊息給主管。

    「這樣就不用一天到晚派人在那邊看,不但提高安全,也節省人力成本,」泛亞工程總工程師周學瓏表示。

    此外,工地旁還架設微型氣象站,蒐集各種環境及氣候資訊,一旦溫度過高,便會按照勞動部職安署公告的「熱危害」等級,用即時廣播提醒勞工注意。

    「把安全做好,是企業的天職!」兩年前接下泛亞總經理一職的張子文,為貫徹工安決心,不僅擔任營造業北區職業安全衛生促進會會長,還擴編公司裡的環安衛單位和資訊中心,希望用科技的力量來提升工安。

    戶外環境干擾多!不斷嘗試才提高辨識率

    綜觀今年的智慧城市創新應用獎,泛亞是少數以智慧安全為主題的得獎案例。

    泛亞工程BIM中心經理陳哲仲觀察,過去同業多把智慧科技運用在特定需求,如人員管制、防止墜落,還沒有像泛亞這樣的全盤規劃。

    不過,實際執行的過程裡,困難可沒少過。

    比方,目前坊間號稱辨識度破9成的人工智慧CCTV影像方案,多是應用在廠房、賣場、或光源充足的室內空間。

    可是,營造業的工作環境幾乎都在戶外,必須面臨光影變化、颳風下雨、周遭物體阻擋等一堆干擾,常使系統無法精準判別、甚至發出誤判。一開始只要有工人脫帽、想擦個汗,就常出現假警報,「前後大概花了半年,請廠商不斷改演算法,餵了上萬張照片,才把辨識度提升到80%以上,」陳哲仲回想。

    再來,市面上的智慧方案百百種,如何選擇也是問題,況且還要符合實際需求和成本考量。

    光是感測元件的選擇,泛亞就評估過藍芽、BEACON、LoRA等多種技術,來回測試多次後,才選定兼具經濟性和傳輸效率的UHF RFID(超高頻無線射頻辨識)。

    最難得的是,這些智慧系統既非業主要求、更非投標必要條件,而是泛亞主動砸下近500萬自行開發的。不僅嘉義施工完畢後取得專利,之後更打算推廣到公司其他工程使用。

    即將動工的高雄興達電廠專案,泛亞還打算以MR技術(Mixed Reality,虛擬混合實境)輔助挖掘,用透地雷達探測地下管線分佈狀況,再用BIM建立完整的地底空間模型。

    為何需要這樣的科技投資?

    張子文解釋,國內房地產行業近年看似熱絡,但業者卻面臨長期缺工、建造需求日趨複雜、人員高齡化和技術斷層等挑戰,早就需要導入科技來改善。「這方面我們也才剛起步,如果大家願意來討教、分享,泛亞不會藏私!」

    的確,唯有提高工作安全和建設品質,台灣營造業才能擺脫高風險和勞力密集等刻板印象,讓「做工的人」不再是負面標籤。

    附圖:善待做工的人!泛亞工程用智慧科技提升勞動安全 泛亞工程以「智慧工地」一案拿下2021年智慧城市創新應用獎。(左二為總經理張子文)
    《做工的人》不僅引發收視熱潮,也讓大眾關注營造業勞工的困境。(圖片取自公共電視臉書)圖/《做工的人》不僅引發收視熱潮,也讓大眾關注營造業勞工的困境。(圖片取自公共電視臉書)
    智慧工地涵蓋:人員管制、災害預警、電子圍籬、環境監測等諸多功能。(資料來源:泛亞工程)圖/智慧工地涵蓋:人員管制、災害預警、電子圍籬、環境監測等諸多功能。(資料來源:泛亞工程)
    工地戶外環境的影像辨識干擾因子極多。(資料來源:泛亞工程)圖/工地戶外環境的影像辨識干擾因子極多。(資料來源:泛亞工程)
    營建業長年面臨缺工及人力斷層,有賴智慧科技協助改善。(圖片提供:泛亞工程)圖/營建業長年面臨缺工及人力斷層,有賴智慧科技協助改善。(圖片提供:泛亞工程)

    資料來源:https://city.gvm.com.tw/article/77296

  • 跨域道路挖掘施工管理人員 在 陳薇仲 基隆市議員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2020-06-03 19:06:10
    有 135 人按讚

    【業務報告Day6|稅務局、交通處、公車管理處、工務處】
     
    今天總質詢結束了,恢復刊登業務報告,明天就會迎來業務報告的大結局,後天是SP──我的總質詢報告啦!有非常多重要的討論,都會一一分享,也請大家多多關注,一起來監督市政!
     
    6月1日(周一)是稅務局、交通處與公車處、工務處的業務報告,討論到停車和人行道空間淨空,以及學生專車如何平衡服務與公車處營運成本,還有與工務處討論到下水道、橋梁資訊公開即時,還有非示範性道路品質如何提升,以及防治光害與工程前生態檢核避免傷害本市生態。
     
    💻業務報告影片💻
    稅務局、交通處、公車管理處:https://vod.kmc.gov.tw/k_video/video/1090601D_0.mp4
    工務處:https://vod.kmc.gov.tw/k_video/video/1090601D_1.mp4
     
    🚗 #交通處
    🚙非暫時性停車問題如何解決?
    市長的施政總報告提到市府最近幾年新建許多停車場、路外停車格,但這些停車位大多位於市中心,主要是解決觀光性停車和通勤的暫時性停車需求。然而基隆非市中心的社區仍然有嚴重找不到車位的問題,居民回到家時找不到足夠停車空間。而現在基隆市的平均每戶持有車輛數已經達到1.3輛以上,解決方法之一當然是透過詳實的調查,了解每一個區域、尤其是住宅區的平均違規停車數和目前可提供的車位為多少,清晰了解後,才能對症下藥,從鄰里的空間中找出可增加的停車空間。
     
    另外,在可能的停車空間上,有些住宅區附近可能會有新建案換取容積獎勵而開闢停車空間、或是轉換了使用分區而要回饋的停車,這些必須回饋的空間是真的有開放嗎?停管科有確實監督嗎?因為時間的關係,針對各區域的調查處長回覆去年已調查基隆市的停車供需調查,並公告在交通處的網站。(基隆市停車場整體規劃及可行性評估 https://tourism.klcg.gov.tw/tw/News/Detail1?NewsId=14310069&i=2)另外,處長表示停車空間有沒有開放,主要是建物管理單位(都發處)的職責,交通處是配合都發處查驗。
     
    這份停車需求的調查提供的安樂區幾個無附設停車場舊公寓社區停車數據,我想繼續問是否有我之前提案的「舊公寓社區停車改善」的「應用」規劃是否能基於這份調查開始展開?以及變更使用地分區的建案回饋停車空間的掌握?但都沒有時間QQ。
     
    🚧麥金路道路品質提升計畫:人行道變機車停車場?
    這幾個月麥金路在施作道路品質提升計畫的工程,包括路面改善和人行道拓寬,目標是讓麥金路的人行空間更加寬敞順暢,我非常期待這次的工程。但在幾個人行道路段完工的路段,開始有機車占用人行道、直接把公用的人行道當作停車場,行人要如何走在人行道上?而不論在麥金路審議會議還是在質詢中都講過非常多次「機車退出人行道」,也提案給交通處來協助流程設計,我再次向處長詢問提案機車退出人行道的方案及規劃?尤其是麥金路人行道的部分會如何執行?
     
    另外,交通處也規劃長庚醫院站的國道客運和市區公車站牌交換,但是看起來工務處已經先執行了人行道工程,但候車亭卻沒有互換,現在人行道上的路線標示已經重複塗銷、剝落,如果未來再次塗銷重新畫設,將造成民眾很難辨別標示。到底是甚麼時候候車亭要互換,在未來工程改善上,是否可以在前期溝通?
      
    交通處回覆麥金路人行道完工後,希望執行機車退出人行道政策。未來確實會交換長庚醫院站橘郡側的國道客運和市公車站牌,近期會到現場了解地面標示的問題。
     
    📊提升基隆市公車營運效能研究報告書的建議與未來規劃
    其實我也想談交通處發包給中華大學進行的研究──《提升基隆市公車營運效能研究報告書》中研究提到電子票證資料不全造成研究分析之困難,是否可以改善資料蒐集,例如向中央申請上下車公車刷卡機裝設費用,還有未來可能發展跨區公車與分段收票的可能。
     
    更重要的,我也想繼續問到該報告書中提到「將停車收入、違規停車規費收入成立基金,挹注大眾運輸」之可行性。「停車基金挹注大眾運輸」這件事很重要,除了能透過基金規劃來協助公車處財務,若有這個經費的設立,象徵著汽車持有人使用「公有」停車空間或違規費用等繳納給政府後,這些費用可以直接挹注大眾運輸,再加上相關的政策工具設計,也許能舒緩公車處的財務或促進公車品質。但以上都沒有時間討論到,非常可惜,有機會也會透過提案與質詢繼續和交通部門討論。 
      
    🚌 #公車管理處
    👧學生專車租費調整及營運改革
    學生專車調整路線班次在地方引起許多討論,在和公車處討論過後整理出學生專車的問題在於:
    1⃣️專車路線無法收足每車1500元的租車費用
    2⃣️目前保留平均搭乘人次16人以上的學生專車路線若未收取租車費用,問題仍然沒有解決
    3⃣️每趟車1500元的收費也不符合公車處的行車成本
    為解決以上問題,我請公車處計算精確的出車成本,並以里程、搭乘人數或適用車型等條件制定明確的租車收費標準,以利各局處確實編列預算租車,公車處也能確實收到租金。 
    接著,我以觀銷處轉型為DRTS需求反應式包車服務的「基隆觀光專車」為例,建議公車處針對客群、路線都更固定且易掌握的學生專車,與教育處合作設計月票或每學期固定收費的模式,例如:由各校於學期初統籌、登記搭乘人數,並由乘車者共同支付合理租車經費。
      
    公車處長回答目前的租車辦法是2004年左右訂定、2006年則跳整過票價,對於學生專車是否依照租車辦法租車,各校預算教育處預算編列,需要配合教育處、各校來開會研商,學生或家長是否要付費也要列入研究。希望公車處能確實和教育處及各校來積極討論。
      
    #工務處
    ⌨下水道、橋梁資訊即時更新
    由於非常多的民眾關心基礎工程如下水道和橋梁檢測的資訊公開,在這次工務處的業務報告紙本提問,我也詢問下水道資料的整合和建置進度(如人孔蓋、管線圖等),以及橋梁資訊的更新狀況。工務處在紙本回覆中說明只要下水道工程完工後,就會將資料彙整送內政部營建署並協助公開在圖資管線展示平台(http://sewergis.cpami.gov.tw/CMMEQP/OMapData.aspx),而基隆市的橋樑資訊也放上網。
     
    但民眾不一定知道營建署的下水道資訊網,因此我建議工務處可以在市府網站提供內政部連結,讓市民清楚管線布建到哪裡,另外是工務處網站的下水道資訊仍是二期的工程資訊,但現在已經進行到三期的工程,希望工務處盡快更新。而在橋梁資訊公開上,除了基礎的橋梁資訊,橋梁檢測頻率、最近檢測方法與結果公開,也能方便民眾查詢,所以我也建議工務處可以加上橋梁檢測資料。處長也回覆說工務處處網他也覺得很難用,今年開始府內會有網站改版,相關資訊公開他也會請同仁注意並加強資訊即時。
     
    🔧如何把關非示範道路的道路品質
    工務處目前主力推動道路品質提升計畫,以安樂區來說,目前正在進行工程的就是麥金路。但非示範道路或巷弄道路要如何維持道路品質?雖然道路的開挖能夠由開挖單位申請並要填報挖掘系統(https://kct.klcg.gov.tw/dig/Civilian/Default.aspx )並會有檢核流程,但是以去年為例,工務處抽查116案的道路開挖工程,無依照公共工程委員會標準回填作業的不合格的案件就有71件,高達61%。針對目前相當高的回填不合格率,我詢問工務處有沒有降低不合格率的相關規劃?如何把關非示範道路的品質?
      
    處長回覆說市政資源畢竟有限,目前是向中央申請經費、改善主要幹道的品質為主;非道路品質提升計畫的巷弄道路品質,工務處會盡量有效運用有限資源,也會以重罰來降低不合格率,並要求開挖管線單位確實執行。
      
    💡降低光害!智慧路燈裝設及評估
    環保署今年三月發布《光害防制指引》,提供各縣市主管單位處理光害問題時參考運用。也有許多科學證據提到光害對生態和人體的影響,而要減輕光害問題,方法之一就是調整路燈照射範圍和亮度。目前暖暖區和中山區都有裝設可調亮度的智慧路燈,但不只是暖暖區和中山區有調整路燈亮度、保護生態的需求。因此我詢問工務處在無智慧路燈的地區,未來有沒有裝設智慧路燈的計畫?工務處目前有沒有不同的工具,例如智慧路燈、矮燈柱、遮光罩等設計,可以兼顧照明、道路指引又不會因過亮而傷害生態而傷生態與人體?而在裝設路燈前,有沒有評估標準先評估當地的生態保護、居民需求甚至是觀星等需求?
     
    處長回覆智慧路燈是用經濟部補助的經費裝設在暖暖區和中山區,因為經費不足,因此還需要評估效益。在光害防治上,處長表示以路燈為例,多數以市民和民意代表、里長需求來執行,工務處沒有其他工具和光害防治專業相關替代方案,應由市府內主責單位統籌來訂定規範、研擬光害較少的替代方案,工務處一定會配合執行。
     
    🦅工程前生態影響評估很重要
    先前工務處在西定河的清淤工程,發生不當修剪樹木造成雛鳥掉落西定河的事件衍生許多爭議。整體而言,工務處的業務涵蓋許多工程,包括下水道清淤、河道清淤疏浚和人行道等,可能會牽涉到樹木,但即使施工地點是人為開發許久的地區,有些工程可能會影響樹木和相關生態,對此,我詢問工務處未來有沒有可能建立工程前的相關評估機制?
     
    處長說工務處、施作廠商可能也沒有生態保護的相關知識,未來會透過教育訓練的方式,與民間團體合作,培養承辦人員的生態保護知能,以減少工程影響生態的事件。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