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這篇跌倒風險評估表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跌倒風險評估表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跌倒風險評估表產品中有65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97萬的網紅日本自助旅遊中毒者,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英國研究:疫苗突破性感染較多無症狀 症狀較輕 較少後遺症和住院 近來國人對於所謂突破性感染聞之色變,但突破性感染真的有這麼恐怖嗎?讓我們來看看英國對於施打疫苗後再突破性感染患者的研究。主要想探討會突破性感染的危險因子,還有感染後的症狀為何。 1.刺胳針感染醫學期刊9月1日刊登英國倫敦國王學院的研...
同時也有4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5,220的網紅Mark Sir 教室,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Credit: 感謝 Katrinauntie 提供繁體中文字幕! 當講到長者運動處方時,離不開三個字:功能性 Functionality。不同於一般醫院常用的 ADL 日常生活活動量表(Activity of Daily Livings),功能性檢查評估的項目,很多時候是針對生活相關的身體活動,...
「跌倒風險評估表」的推薦目錄
- 關於跌倒風險評估表 在 李奇峰 Instagram 的精選貼文
- 關於跌倒風險評估表 在 李奇峰 Instagram 的最佳貼文
- 關於跌倒風險評估表 在 吳皓宇 營養師/教練 Instagram 的最佳貼文
- 關於跌倒風險評估表 在 日本自助旅遊中毒者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 關於跌倒風險評估表 在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 關於跌倒風險評估表 在 林志豪醫師 腦神經內科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 關於跌倒風險評估表 在 Mark Sir 教室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 關於跌倒風險評估表 在 范琪斐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 關於跌倒風險評估表 在 風傳媒 The Storm Media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跌倒風險評估表 在 李奇峰 Instagram 的精選貼文
2021-04-17 11:20:23
🔥2021農曆三月各生肖運勢(4/4-5/4) ㊙農曆三月最旺生肖:牛蛇羊 ㊙農曆三月破財生肖:虎馬龍 ㊙農曆三月桃花生肖:雞豬兔 ㊙農曆三月運弱生肖:鼠猴狗 即將來到2021的清明時節,除了文化傳統上的飲水思源、掃墓倍思親外,也會趁這時間點好好的踏青旅遊一番,正好清明是交接農曆三月運的時間點,在...
跌倒風險評估表 在 李奇峰 Instagram 的最佳貼文
2021-03-04 17:18:47
🔥李奇峰老師金牛年農曆二月生肖運勢🔥 ㊙桃花旺的生肖:鼠、虎、龍、馬、猴、狗 ㊙整體運旺的生肖:鼠、虎、馬 ㊙犯五鬼白虎生肖:豬、羊、兔,宜麒麟制煞 ㊙犯小破財生肖:狗、馬、龍、虎,宜補財 ㊙犯大破財生肖:牛、兔、龍、蛇、雞,宜補財 ☯辛丑年是濕土長養珠寶辛金,但辛同時也代表著雲霧以及病毒,再加上...
跌倒風險評估表 在 吳皓宇 營養師/教練 Instagram 的最佳貼文
2021-09-03 21:36:28
大家最近是否很常在報章雜誌、電視新聞中看到肌少症這個名詞呢? 肌少症是最近幾年在全球興起的文明病,而在台灣又屬中高齡族群的比例最高,此外肌少症的年齡層也逐漸下降,許多沒有運動習慣的年輕人也有了肌少症的症狀。 肌少症一詞起源於希臘語,原意是「poverty of flesh」,在1989年由Dr....
-
跌倒風險評估表 在 Mark Sir 教室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2020-03-05 13:27:24Credit: 感謝 Katrinauntie 提供繁體中文字幕!
當講到長者運動處方時,離不開三個字:功能性 Functionality。不同於一般醫院常用的 ADL 日常生活活動量表(Activity of Daily Livings),功能性檢查評估的項目,很多時候是針對生活相關的身體活動,簡化後進行量化測試,有較為精確數值,能客觀統一評估個人能力
今次《與區議員居家運動系列》的嘉賓 東區樂翠區議員 曾健成 (阿牛) ,正巧是一位年逾六十的長者,其選區構成亦係以老人較多
一同介紹 美國疾病管制與預防中心 CDC 採用的 「30秒椅子坐站評估 30-Second Chair Stand Test」,就是再也適合不過了。
這是一個既安全簡單,亦稍具遊戲性質的測試,適用於六十歲或以上的長者。 方法係準備一穩固的椅子,邀請長者坐於椅上,雙手交叉於胸前,僅使用雙腳站起,計時三十秒鐘,紀錄總共站起來的次數
儘管安全,我們仍建議有他人輔佐陪伴,一來可防止意外,二來可協助紀錄次數,三來可確保動作執行正確,四來可增加互動,鼓勵受測者
測試應用於生活的場面極廣,包括任何從坐到站起來的日常情況 (椅子、馬桶、床邊等)。目的係量度下肢肌耐力,同時評估跌倒風險
舉例以 60-64 歲長者而言,平均水準係十四次,如次數小於 8 次則歸類為有初略危險
當然,不是每位長者都能像片中 阿牛議員 一樣老當益壯,不需使用扶手就能站起的。 受測者依靠扶手才能站起的次數,雖然不能計分,但亦可以用於評估長者復康及下肢肌肉訓練的效果,係一個兼具日常用途、容易執行、安全低風險的功能性檢查項目。
參考資料:
https://www.cdc.gov/steadi/pdf/STEADI-Assessment-30Sec-508.pdf -
跌倒風險評估表 在 范琪斐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2019-12-21 22:00:12治療師法從立法到現在已經超過20幾年了,今年好不容易舉辦了公聽會要進行修法,也在各種協調下通過了一審,沒想到卻在最後關頭受到復健醫學會的阻擋,沒辦法送到院會審理,得要全部重新來過。
這個法案看似不重要,但其實這可能影響到每個人!
因為過去是以疾病治療為目的來制定法規,治療師在執行所有業務前,都必須有醫師診斷、醫囑才能執行。但這幾年通過了長照2.0之後,長照需求大增,加上健康促進、傷病預防等等概念越來越受到重視,很多非醫療場所和不是病人的人,都需要借重治療師的專業,BUT!目前的法規就是,沒有醫囑,你就是違法。
所以如果治療師在社區中心帶老人家做運動,教他們怎樣避免跌倒、訓練他們平衡感,這些老人也都得先去給醫生診斷,但他們其實根本沒有生病,醫生到底要開立怎樣的診斷證明?
其實治療師的專業是促進健康與生活品質,所以不只是病人需要。而且大家都知道「預防勝於治療」,在病痛還沒發生之前介入,其實更有效。我們可以想像健康是個光譜,從健康到疾病,中間的灰色地帶也被稱為「亞健康」,就是說沒那麼健康,但也還沒生病的一群人,比如說你可能會忘東忘西,但又還不到失智的狀況或是血壓、血糖偏高但又還沒到疾病的數值。
如果能在亞健康的時期就教你如何保護關節、評估你做哪些姿勢不良、運ㄟ動如何避免運動傷害,還能節省更多醫療資源呢!也可以避免很多人求助無門,只好去找一些沒有執照的民俗療法,可能越「喬」越糟。
但現在其實因為還是有很多相關的需求,治療師們只能冒著被舉報就要罰錢的風險在做,或者是要繞一大圈用間接的方式提供建議。像是我們的國手運動員,會需要借助物理治療師的幫忙,讓他們的身體狀況維持在最好的狀態,增進比賽表現,但目前法規其實也需要醫囑。職能治療師也會去幫一些健康的勞工上課,幫助他們預防累積性的創傷或是優化、簡化工作步驟,或到學校、特教體系中去協助特教老師處理一些特殊生學習、但非醫療的問題。
而這次修法主要是在職能治療師法第12條、和物理治療師法第12條,也就是要求治療師進行所有業務前須有醫師醫囑或診斷證明的條文中,加上「以健康促進、傷病預防、運動防護、延緩失能照護或特殊教育為目的,且與傷病治療無涉者,不在此限。」也就是說,跟醫療無關的,就不用再通過醫生了。
因為照顧民眾的健康,本來就沒有「獨佔性」,讓各個專業領域的醫護人員,從不同面向多管齊下更能達到健康的最大值。而且台灣現在已經進入高齡社會,加上長照2.0上路,非常需要治療師投入健康促進、傷病預防、延緩失能等,來降低醫療支出與國家負擔。
雖然這次修法沒通過,但依然是個很好的機會,讓我們一起討論未來台灣的健康產業該怎麼走。
健康觀念不斷進步,法規是不是也應該因時制宜呢?在底下留言告訴我們你的看法。
--------------------------------------
《#范琪斐ㄉ寰宇漫遊》每周四晚間十點在 #寰宇新聞台 播出,沒跟上的也沒關係,歡迎訂閱我們的 YouTube 頻道 🔔#范琪斐ㄉ寰宇漫遊 🔔https://reurl.cc/ZvKM3 1030pm準時上傳完整版!
暫停
-5:25
其他視覺設定
進入浮動視窗模式點擊放大 取消靜音 -
跌倒風險評估表 在 風傳媒 The Storm Media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2019-08-05 11:30:00誰說投資一定要口袋深?今年才大四的投資達人空總,雖然一開始只有小小10萬塊本金,卻讓自己在短短的1年半內,在股票市場滾出3桶金,他是怎樣做到的?
01:14 大學生四訣竅投資權證!用十萬就翻出三桶金!
04:19 鬼迷心竅挑戰當沖!沒賺錢還一天賠掉十萬元!
06:38 老本都快被吃完!悟出玩當沖慘敗的三條啟發!
09:25 快速判斷大盤趨勢!用乖離率分類出三種操作!
11:48 華爾街交易員只用這條線!教你挑短線賺錢股!
13:35 蓄勢待發就等這一刻! 1關鍵抓住進出場時機!
16:19 專家神操作電子股!竟能避開中美貿易戰波及?
17:34 第一次操作放空就上手!股票大跌照樣賺飽飽!
21:13 要做空不要被軋空!注意提醒你警訊的兩指標!
21:50 跌倒後再次嘗試當沖!悟出三點全新當沖策略!
【用技術指標簡單選股!】
40歲靠存股提早退休 5招心法教你不看盤投資術 ft.股魚
https://youtu.be/ShNI41_rFv4
除權息旺季到 三招挖飆股勝率超過六成 別再傻傻存牛皮股!
https://youtu.be/u26JEtKIeng
不看盤也能賺大錢?他靠簡單「一線兩面」選股 一年獲利30%!
https://youtu.be/-duG8__ykMs
⚠本節目與來賓所推介個股無不當財務利益關係,資料僅供參考,投資人應獨立判斷,審慎評估並自負投資風險
✓ 點我加入《風傳媒》Line 好友(ID:@dyp8323m) http://bit.ly/2hETgWE
✓ 點我訂閱《風傳媒》YouTube 頻道 http://bit.ly/2grkAJ6
✓ 點我追蹤《下班經濟學》IG頻道(ID:@worked_money) https://bit.ly/2WZ1Dnb
【Facebook粉絲團】
風傳媒►► https://www.facebook.com/stormmedia
風生活►► https://www.facebook.com/SMediaLife
下班經濟學►►https://www.facebook.com/workedmoney
飲酒過量 有礙健康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頻道立場
跌倒風險評估表 在 日本自助旅遊中毒者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英國研究:疫苗突破性感染較多無症狀 症狀較輕 較少後遺症和住院
近來國人對於所謂突破性感染聞之色變,但突破性感染真的有這麼恐怖嗎?讓我們來看看英國對於施打疫苗後再突破性感染患者的研究。主要想探討會突破性感染的危險因子,還有感染後的症狀為何。
1.刺胳針感染醫學期刊9月1日刊登英國倫敦國王學院的研究指出,疫苗仍能提供保護力,防止重症、住院及後遺症,突破性感染的風險極低。
2.這項研究採用病例對照研究方法,資料來自英國超過100萬名成年人在應用程式「covid症狀研究」(COVID Symptom Study)上所記錄的疫苗施打狀況及染疫記錄。突破性感染者是在2020年12月8日到2021年7月4日間接種至少一劑疫苗,並去抓出在注射疫苗後陽性確診者。然後再以年齡,性別,醫護人員與否,來抓出有打疫苗檢查陰性的對照組,和沒打疫苗檢查陽性的對照組。
3.結果在124萬名打完一劑疫苗的成年人,發現有6030人(0.5%)出現「突破性感染」。
在97萬多名打完兩劑疫苗的成年人,發現只有2370人(0.2%)出現「突破性感染」。
4.容易發生突破性感染的風險因子:
超過60歲較衰弱的年長者在接種第一劑疫苗後: 風險是1·93倍
生活在較貧困地區的人接種第一劑疫苗後:風險是1·11倍
沒有肥胖的人接種第一劑疫苗後出現突破性感染的機率較低:風險是0·84倍
p.s.衰弱frailty是在老人醫學中很重要的一個概念,不是所有老人家都衰弱,也有很健康的老人!老人衰弱是有評估量表的,這群人可能容易失能,跌倒,住院等等。
5.受試者施打的疫苗為輝瑞BNT、莫德納以及AZ
第一劑:BNT 44萬,AZ 75萬,莫德納一萬七千人
第二劑:BNT 33萬,AZ 62萬,莫德納3417人
6.在出現突破性感染的人當中,和沒打疫苗感染者相比:所有的症狀都比較少。
無症狀感染的機率打一劑增加了63%,打二劑增加了94%
所有急性症狀打一劑減少了26%,打二劑減少了31%
住院的機率打一劑減少了69%,打二劑減少了73%
出現長期副作用(Long COVID)的機率,打兩劑減少了49%
7.有快兩倍的機會即使感染也是無症狀感染,特別是在60歲以上老人。這個對於個人來說應該算是好事,但對整體防疫來說比較麻煩,就是無症狀感染者比例變多。
8.結論指出,對於放鬆NPI的措施,特別是這篇找到容易突破感染的三個族群,即使在打過疫苗後可能都要小心。此外這三個族群可能值得考慮施打加強針。
04b解讀:
1.首先要強調突破性感染本來就是可能出現的。即使是BNT,保護力95%,也是指相對於沒打疫苗的人降低你95%的得病機率呀。而英國這篇研究已經是Delta開始流行的時間,打完兩劑疫苗發生突破性感染也不過千分之2。你不能只放大這個2,忘記那998人還是沒有染疫的呀。
2.打疫苗後即使突破性感染,所有症狀都比較輕,也有近兩倍無症狀感染的這件事,對個人來說是好事,但對整體防疫來說當然就比較麻煩了。
對高風險已接種疫苗者,比方說這次台灣的機師,應該還是要定期檢測,避免因為無症狀感染而讓Delta溜進來。
未來如果Delta進社區,對打疫苗後的長照機構服務人員或是醫護人員來說定期檢測也很重要,避免傳給病人。
3.接種第一劑疫苗後到第二劑之前,在這三群人比較容易發生突破性感染,對於目前我們台灣多半人衝第一劑的政策也有啟示。在一定的覆蓋率後應該要回頭衝第二劑覆蓋率了,且可能該從老人家,肥胖者開始。
4.英國近來也要準備公布其加強針(booster)的政策了,這個針對突破性感染的分析可說是目前為止規模最大的,內容也很重要,告訴我們哪些人是比較容易發生突破性感染的族群。未來應該要針對這群人優先考慮施打加強針的政策。但這些人施打加強針是否能夠有效增加保護力,則有待更進一步的研究了。
跌倒風險評估表 在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肌少型肥胖症】:肌少成疾 — 獨立自主的第二人生,從練肌力開始
住在隔壁已邁入68歲的楊婆婆自從有糖尿病後,這 10 多年來,飲食都吃的很清淡,因為牙齒不好,所以肉都不太吃,四肢很瘦,走路蹣跚緩慢,年紀大了,也不敢到處跟家人朋友去旅遊,因為走一小段路,腳就會酸,更別說走有樓梯的步道了。
最近走路越來越緩慢,回診時聽醫師講解,才知道自己患了肌少症,因為肌肉量太少,才會導致走不動。為了不要跟楊婆婆一樣,讓我們一起來認識肌少症和學習如何預防吧!
■獨立自主的第二人生,從練肌力開始
其實生活中有太多機會需要舉超過兩公斤的重量,例如週末去菜市場買一週的菜並提回家,或是腳一拐卻能平衡回來沒有摔倒,這些都需要肌力。
肌力還能幫助你保持自主獨立,能夠上市場買菜,能到社區花園和老鄰居聊天,能抱起朝你衝來的孫子,這是每個人活到生命最終,都不想失去的生命品質。
相反地,萬一肌力退化,連上下樓梯、上廁所、穿衣等日常生活都變成考驗,活動能力退化造成生活處處不便,甚至危險,萬一跌倒,陷入失能臥床,需要花一筆錢找照護,從此人生變黑白。
更糟的是,許多人肌力愈來愈弱,並不是去運動強化肌力,而是逐漸減少活動或尋求省力的方式,例如二樓就不爬了,遠一點的地方也懶得去了,形成惡性循環[1]。
■肌少成疾
根據國民健康署106年「國民健康訪問調查」3,280位65歲以上老人中,約每6人,就有1位在一年內有跌倒的經驗(占15.5%)[2],也就是說,每六個老人就有一人有跌倒經驗,同一份調查中更顯示,在他們跌倒後,竟然有六成的老人不採取任何的措施來防止下一次的跌倒。
對於青年或是壯年人口來說,跌倒對於他們不會有太大的風險與傷害,重新站起來,拍一拍灰塵就能繼續往前走下去,就算發現身體有異狀,我們也能迅速發現並且迅速就醫。但是對於65歲以上的老人就不是那麼簡單的事。
嚴重跌到可能會造成老人長期臥床甚至死亡,或出現骨折、頭部受傷等情形,而且曾經跌倒的長者可能會因為害怕再度跌倒而更加依賴家人,家庭往往也會需要花費更多的心力與時間陪伴他們。
試想,如果這樣的情形不斷發生,在少子與高齡化趨勢難以逆轉的台灣,如何對抗衰老,讓家中的年長者遠離「失能」,是我們將會面臨的難關與挑戰。
■什麼是肌少症?與跌倒有何關聯?
肌少症是一種老化的現象。隨著年齡增加,各項生理器官功能都會逐漸降低,而肌肉的質量更是如此,當肌肉量與其強度、功能都呈現衰退,就是所謂的「肌少症」。
如果你有以下的症狀,就必須多加注意,例如:相較於過去,走路時是否比較不穩,容易腿軟無力?從椅子上起身是否變得吃力,需要依靠手的幫助?無法一口氣走樓梯上樓?
醫師表示,老人家常常說跌到骨頭斷掉是因為骨質疏鬆,其實原因常常是肌肉不夠,他沒有辦法平衡自己。人之所以能活動,是依靠著肌肉、骨骼與關節,而肌肉是帶動關節及骨骼的關鍵,如果肌肉強健有力,便能走得穩,也能夠減少骨骼、關節的負擔。所以「肌少症」的確牽動著年長者是否會跌倒的主因之一。
老年人如果同時擁有肥胖以及肌肉量不足時,稱為「肌少型肥胖症」。對於年長者健康的影響,比單純肥胖症或是肌少症更容易引發心血管疾病、代謝症候群、骨質密度減少等症狀,接著可能會讓老年人的面臨失能的困境,死亡率也會上升[3]。
■肌少型肥胖
肥胖會影響健康已是社會大眾普遍知道的常識。身體質量指數(body mass index, BMI)愈高,罹患肥胖相關疾病如心血管疾病、糖尿病、慢性腎病、甚至癌症等的機率也就愈高。
近年來,骨骼肌肉量對健康的影響逐漸意識抬頭。骨骼肌肉質與量的下降,若合併肌肉強度或功能的衰退則為肌少症(sarcopenia),會增加身體失能、罹病率與死亡率。
特別是在老人族群,自然老化過程身體組成會逐漸改變,肌肉質量減少伴隨脂肪組織增加。肌少症被認為是老年病症候群(geriatric syndrome)的表現,若同時併有肥胖則為肌少性肥胖(sarcopenic obesity, SO),對健康更是有加成負面的影響。老年人肌少性肥胖為近年重視及討論度高的議題。
同時符合肥胖及肌少症定義者,為肌少性肥胖患者。目前尚無統一的診斷共識,最常使用的標準為使用身體質量指數及身高或體重校正的四肢骨骼肌肉量(appendicular skeletal muscle mass divided by body height squared in meters,
ASM/ht2 或appendicular skeletal muscle mass divided by weight, ASM/wt) [4]。
■老人的肌少型肥胖症
肌少型肥胖症,屬於老年症候群的一種,隨著人口老化,盛行率也逐漸提升,增加疾病與失能風險。
當肌少症 (sarcopenia) 與肥胖症(obesity)同時存在時,便稱為SO。目前尚無SO的統一診斷標準。
肥胖指的是身體脂肪過多,常用指標包括身體質量指數(body mass index, BMI)、腰圍、脂肪質量(fat mass)百分比。WHO將肥胖定義為BMI>30,老人因為身高減少,BMI會高估老人肥胖的情形,特別是≧85歲的女性。老人可能同時有體脂肪比例增加及肌肉減少,但BMI無變化的情形[5]。
■研究顯示,肌少症造成老人健康之影響可分為三方面:
(1)肌少症對功能障礙和身體失能的影響:肌肉力量減少,下肢功能變差,因此較易跌倒、增加失能風險。
(2)因肌肉與身體的新陳代謝例如人體蛋白質的儲存、調整血糖的代謝等有關,故肌少症與糖尿病、代謝症候群等有相關性。
(3)老年人若同時存在肥胖與肌肉不足時,稱之為肌少型肥胖症,其對健康之不利影響比單一存在的肥胖症或肌少症更易引發心血管相關疾病、代謝症候群、骨質密度減少等,使老人的失能增加、死亡率上升[6]。
■肌少型肥胖四項自我檢測
日本國立長壽醫療研究中心院長荒井秀典在日本NHK健康頻道上提出若有以下徵兆,提高警覺:
•走路比別人慢
•曾經有過無法在交通號誌轉變前過馬路
•曾經無法打開寶特瓶
•無法單腳穿襪子[7]
■肌少性肥胖症的臨床挑戰
銀髮族罹患肌少症 (sarcopenia)者,外觀上體弱多病、步履蹣跚、齒危髮禿、行動遲緩、搖晃不穩等,這些外觀常被認為是年老後的必然後果,一般人認為年邁體衰只是想當然而的老年無奈,對於肌肉無力的抱怨,常常給予平淡的回應,令病患徒呼負負;近年來許多專家期望從多方面改善銀髮族的體適能和生理機能,以防治肌少症。
臨床上除檢測肌肉量及肌力、步行速度外,目前並無明確的生化檢查指標可供評估肌少症,肌肉量檢測可用雙能量X光吸收儀(dual energy x-ray absorptiometry, DXA)、生物電阻抗分析儀(bioeletrical impedance analysis, BIA),肌力測定可採用手握力 (男性<26kg;女性<18kg),身體機能可評估行走速度(<0.8m/s)或起立速度,用以評量病患的肌少症程度;但各團隊定義肌少症程度的標準不同,且前述檢測項目未能完全反應出療效,因此治療難有共識,唯有及早預防保健,落實保健養生觀念,才是根本防治之道。
原則上防治須增加病患的活動量和改善營養,但應考量個別病患的最佳劑量需求;防治上需同時注意針對潛在病因和併發症的防治。最好諮詢相關醫事人員和營養師,共同從增加身體活動量、攝取適量蛋白質和營養著手。
可是高齡病患較難安全地完成足量運動,且其代謝和消化系統已較退化,平日食量較小,食慾減退,如果為了要提高肌肉量而要求他們去攝取大量蛋白質,是否會使老年人的腎臟超載,都是很大的挑戰。近年來雖然有些特殊營養品或藥物被開發出來,但在驗證療效的實證醫學得到證實之前,仍應先諮詢,才能安全[8]。
【Reference】
1.來源
➤➤資料
[1](大人社團 - 與你一起實踐美好生活)「從走路痛到穿高跟鞋參加健美!76歲阿嬤4招打敗肌少症、練出好肌力」:https://club.commonhealth.com.tw/article/3168
[2] (衛生福利部 - 國民健康署)「五」功秘笈學起來 防跌大師就是你!:https://www.hpa.gov.tw/Pages/Detail.aspx?nodeid=4141&pid=13090
[3] (小世界新聞)「肌少成疾 肌少症與重訓迷思」:https://bit.ly/3CCIzgG
[4] (台灣家庭醫學醫學會)(家庭醫學與基層醫療 第三十五卷 第九期)「肌少性肥胖診斷及治療建議」: https://www.tafm.org.tw/ehc-tafm/s/viewDocument?documentId=324cce8c973e4834b8c519d52e769cd2
[5] (台灣家庭醫學醫學會)「老人的肌少型肥胖症」(家庭醫學與基層醫療-第三十二卷第二期):https://bit.ly/37tDTeH
[6] (長庚醫訊-第四十二卷第八期 110年8月1日發刊)「肌少症」:
https://www.cgmh.org.tw/cgmn/category.asp?id_seq=1903012
[7] (天下雜誌)比肥胖還恐怖的「肌少型肥胖」:40歲後身體充滿霜降牛肉油花:https://www.cw.com.tw/article/5101453
[8] (健康遠見 - 對身體好!)「肌少性肥胖症的臨床挑戰」:https://health.gvm.com.tw/article/74778
➤➤照片
(台北榮民總醫院Taipei Veterans General Hospital高齡醫學中心)「失能及衰弱之預防」-黃安君醫師 An-chun Hwang M.D.:https://www.slideshare.net/tchang101/201708-0819-for
2. 【國衛院論壇出版品 免費閱覽】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出版品(電子書免費線上閱覽)
https://forum.nhri.edu.tw/publications/
3. 【國衛院論壇學術活動】
▶https://forum.nhri.org.tw/events/
#衛生福利部 #國家衛生研究院 #國衛院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 #國衛院論壇 #國民健康署
#肌少型肥胖症 #肌少症 #失能 #老年症候群
衛生福利部 / 國民健康署 / 財團法人國家衛生研究院 /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
跌倒風險評估表 在 林志豪醫師 腦神經內科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認識巴金森氏症
#巴金森氏症的治療方法
在患者被診斷 #巴金森氏症 的時候,家屬和患者本人往往會突然面臨生活的失落感,不知道未來該如何是好。
最近一位患有巴金森氏症的阿嬤回來門診,她手拿著拐杖,面帶些許微笑緩緩走進診間。 半年前她是坐在輪椅上來的。 把時光再倒回兩年前,其實她有來找過我,因為走路不穩,我那時看出她有動作緩慢,手微微顫抖,診斷是巴金森氏症,阿嬤當時有點不知所措,之後就沒有回到門診。直到半年前女兒推著輪椅帶她進來,因為走路越來越慢,常跌倒,因此有點害怕走路。我問阿嬤這些年來她有治療嗎? 她說因為害怕,不知道她得了什麼怪病,她聽說這病是不會好了,所以她沒有真正的做什麼治療。
回想起來,當初如果再多花點時間跟阿嬤解釋清楚,阿嬤是不是比較有機會接受治療? 很多可能覺得的理所當然,對阿嬤來說可能是一個完全未知的世界。 因此我認真地跟阿嬤及女兒再說明一次巴金森氏症雖然是個退化性的疾病,但透過適當的治療以及輔助,還是能大幅改善生活品質。
經過藥物的治療,阿嬤走路可以比較不會那麼僵硬,步伐也可以比較大步,另外鼓勵阿嬤去復健,阿嬤慢慢的可以越走越遠,越走越有信心。 心情也開始比較開闊,甚至願意跟其他患者分享她的經歷。 因此我更常提醒自己,對於患者衛教的重要性。
📌 #巴金森氏症治療
▶️ #藥物治療:
👉 巴金森氏症的治療主要以 #改善生活品質 與 #減緩病程惡化為主,因此藥物治療時醫師會以 #漸進式的方式調整劑量以及藥物種類來達到治療效果 ,所以在初期接受藥物治療時要有一些耐心,必須按時規律依照醫囑服用藥物,並觀察服用藥物後的反應與副作用,經過醫師與患者不斷地溝通調整藥物。才能達到最適當的效果。
▶️ #復健治療:
👉 因為多巴胺的缺乏,讓巴金森氏症的患者逐漸有動作障礙,例如:不自主地抖動、行動遲緩、肌肉關節僵硬等等症狀,可以利用復健治療的方式來鍛鍊身體,透過不斷地學習動作轉換,來增加患者對於動作反應的靈敏度。
如果患者因巴金森氏症導致在語言表達能力上逐漸無法正確表述或可能有吞嚥困難,也可以透過語言治療,或相關職能治療的方式來訓練。
同時建議患者家屬可以協助安排手工藝、畫畫等課程,讓患者可以在訓練自己的同時,也不會因為生病宅在家,讓心靈也跟著生病。
▶️ #團體治療:
👉 慢性疾病的患者往往更需要接觸人群,一個人待在家的面對疾病容易讓心靈也跟著生病,建議患者家屬可以篩選適合的病友團體或社區課程,讓患者可以維持社交圈,透過與人的良性互動,交換自身經驗與互相協助彼此接受治療。
在各大醫院與社區設有大大小小的病友團體,若有相關資訊也可以上網查詢 #巴金森氏症之友協會,查詢相關照護、醫療資源與活動。
▶️ #手術治療:
👉 當巴金森氏症的藥物治療開始導致患者出現 #異動症 或 效果變差,可以考慮選擇外科手術來減緩症狀,不過患者是否需要進行外科手術,需要透過醫師的專業判斷以及家屬的風險評估來決定。
🔔最後提醒大家若需要專業醫療協助,可以於大醫院詢問相關資源,慢性疾病需要長期抗戰,讓我們同心協力一起努力!
#帕金森氏症
#讓我們一起了解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