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足立美術館外國人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足立美術館外國人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足立美術館外國人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足立美術館外國人產品中有21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0的網紅,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足立美術館 #好一個極靜的心靈饗宴 #18年日本第一 #世界第一庭園 #日本島根旅遊記事簿 前兩天和幾位好朋友們相約吃印度菜,席間,我們聊起了在國外求學的日子。特別是當我提到我在美國的克里夫蘭州立大學選修「 #東方藝術史」,跟外國人學習他們眼中的東方美學和藝術哲理,在不同的觀點裡,重新打開了我以...

足立美術館外國人 在 Hanna はんな Instagram 的精選貼文

2020-05-17 02:46:26

日曜日の浅草探検記🌱 おしゃれなビーガン専門店「The Farm Cafe」😍 野菜天ぷらと大豆ミートの唐揚げ丼で大満足☺️ 「ふるさと交流ショップ」なす3本100円なんて安すぎる🍆 メロンソーダは温泉上がりに飲んでみたい‼ 各地の自治体が代わる代わる出店らしいよ🌝 「木版館」で初めての木版画体験🖐...

足立美術館外國人 在 DSPS Instagram 的最佳貼文

2020-05-03 20:56:17

「土耳其藍的夢後面的、是我的心跳聲,在一趟意外的旅程中錄下的」 FULLY I 高雄場倒數 6 天 ———⋯————————⋯— 土耳其藍的夢的旅程比我想像的更遠更玄秘。 做完土耳其藍的夢的demo後,我在歌的最後放了一段像在鯨魚肚子裡的音效,聽得到體內和心跳的聲音,試圖想要呈現母體內的情境。 ...

足立美術館外國人 在 SIDNEY Instagram 的最佳貼文

2020-08-12 04:42:17

早上因為貪吃晚出發去白金漢宮看交接,身為矮小的亞洲人,就只能透過別人的手機看世界,他們如果能像迪士尼一樣,限制前幾排的觀眾坐下或蹲下有多好🤔🤔🤔 - 第二個影片是我在國家美術館前的廣場遇到的街頭藝人,因為好奇他地上畫的國旗而駐足。 他馬上問「where are you from?」 我回 「Taiw...

  • 足立美術館外國人 在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2021-03-19 08:00:55
    有 265 人按讚

    #足立美術館 #好一個極靜的心靈饗宴
    #18年日本第一 #世界第一庭園
    #日本島根旅遊記事簿

    前兩天和幾位好朋友們相約吃印度菜,席間,我們聊起了在國外求學的日子。特別是當我提到我在美國的克里夫蘭州立大學選修「 #東方藝術史」,跟外國人學習他們眼中的東方美學和藝術哲理,在不同的觀點裡,重新打開了我以為裡所當然的另一扇門,才發現,我們住在台灣好幸福,因為我們擁有保存東方藝術最完善的「#故宮博物院!」此外,我們離日本很近,很容易就可以旅遊到日本的島根縣,去領略擁有全世界最美麗的花園頭銜,也是會呼吸的藝術品的「#足立美術館」的綺麗姿態!我們生活在一個被世界羨慕的東方精緻藝術國度裡。

    現在想起來,換位思考,真的是一件很有趣的事啊!

    我並不知道有多少朋友們知道,又或是去過足立美術館。但是我記得很清楚,當年在課堂上我的教授是這樣說的。「世上的藝術館很多,也各有專精,但是如果你到了歐洲,就不能錯過英國的British Museum(#大英博物館)及法國的Musée du Louvre(#羅浮宮);到了亞洲,則不能不拜訪台北的National Palace Museum(#故宮博物館)及日本的Adachi Museum of Art(#足立美術館)!」

    老實說,在上這堂東方藝術史之前,我並不把足立美術館放在心上,因為我根本不知道它在那?所以我去了大英博物館,我訪了羅浮宮,當然也參觀了故宮博物館,就是少了日本的足立美術館!直到後來我去了 #日本 #島根縣 旅遊,特別造訪了教授口中此生必遊的足立美術館時,當我站在足立美術館玻璃窗前,望著那窗外終極雅緻的庭園,宛若從畫冊中走出來的立體藝術品,我終於明瞭教授為何如此推崇它的原因了。

    因為真正的美,不需要任何的語言,便可以和任何人溝通,感動任何人!

    在過去求學和旅遊的日子裡,我造訪過許多的藝術館,然而對於碩大便是美的藝術館,通常是眼界開了許多,但是內心的感動,卻往往跟「碩大」不太成正比。倒是一些私人的藝術館,那種為藝術而執著的精神及收藏,反而更令我傾心及讚嘆!「足立美術館(あだちびじゅつかん)」,佔地一萬三千坪的私人美術館,先不說它的收藏及榮耀有多令人咋舌,單就是創立者只是為了替自已的收藏品建造一個最適合的展示空間,進而打造出足立美術館這座立體藝術品,便令人不得不為它鼓掌叫好!

    根據資料顯示,自2003起,每年均榮獲票選為日本庭園第一名(也是世界第一)的足立美術館,以枯山水庭、白砂青松庭、苔庭、池庭等主題造景,並善用大型落地玻璃窗或窗架成為畫框,讓每片窗都成為一幅最自然美麗的山水畫,不但窺見了屬於純日式的詩畫禪意,也將日本美的精神,發揮的淋漓盡致。

    根據館方服務人員的介紹,為了確保這如詩畫般的庭園以最佳姿態見客,每天在開館之前,所有的工作人員(約50多名員工)均需到戶外庭園進行清潔及整理工作,連一片葉子掉落都不行喔!非常嚴謹,這也難怪他們能年年蟬連第一名的寶座。(目前已經18年世界第一名了,還是沒有任何的庭園藝術可以超越它!)

    而1970年開館至今的美術館,至今維持共有3個展示室,一年4次換展,依花園當季所呈現的景緻選出合適的展出作品。館內收藏著日本名家横山大觀、川合玉堂、富岡鐵齋、平山郁夫、河井寛次郎、北大路魯山、林義雄、朝丘雪路、川端龍子、橋本關雪、上村松園及伊東深水等1300件作品。至於其中鎮館之寶為横山大觀的130多件作品,當年創館人「足立全康」之所以會打造足立美術館,其實就是為了他的横山大觀珍藏品而蓋的啦!

    美術館除了戶外庭園還有室內展示室外,尚設置了茶室及咖啡廳,在參觀完畫作後,可以在咖啡廳的一隅,點杯咖啡,悠閒的凝望著窗外禪意無限的庭園景緻,讓日本藝術及靜諡之美,在樹石、砂海間,洗淨你心靈上的紅塵俗事,許自已一個純淨的午后時光。

    如果,你還沒有去過足立美術館,那建議你把它收藏在口袋名單裡,當疫情結束後,就去看看什麼是世界第一極致之美和會呼吸的庭園吧!

    Information

    地址:島根縣安來市古川町320
    交通:搭乘JR於「JR安來車站」下,轉乘計程車約20分鐘車程。
    網址:www.adachi-museum.or.jp/ja/index.html

    #溫士凱玩樂島根
    #部份照片授權自足立美術館
    #日本關西觀光大使
    #日本 #島根 #藝術 #庭園 #美學 #枯山水 #旅遊

  • 足立美術館外國人 在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2021-02-07 20:07:34
    有 329 人按讚

    京都迷訪談計畫終於要進行到第二篇,是嫁到京都的Esther的故事和她的京都,因為內容太多,所以全文我分上下兩次分享,想一次全部看完整圖文的朋友可以直接點留言網址觀看喔。

    2021京都迷訪談計畫(2)-Esther從香港到京都的緣分。裏京都的生活與視角(上)

    網路的緣分是很微妙的,Esther是一位香港人,後來因緣分嫁到了日本,住在京都,Esther在美國唸建築,論文和茶室有關(這與她之後在京都生活似乎冥冥中連在了一起),老公是已經不多的京都数奇屋大工さん,Esther現在在京都大學任教,有一個可愛的男孩。

    我和Esther是因為我經營的京都粉絲團-癒旅京都而認識的,當時應該是要獨立出版一本京都散步的書而有所聯繫,後來,我和兒子剛好要回京都,那一趟的旅行,在京都碰到前所未有的大雨(2018),住在鈁屋(2020年1月準備停業),兒子每天都問我說,雨那麼大,房子會不會垮下來XD

    那年回京都時,原本和Esther有聯繫,說不定可以見面,也可以讓孩子認識玩耍,那時候才知道Esther原來住在高雄的古民家(超過百年),和Esther聯繫時覺得她是個誠懇熱情的人,本來她還問要不要她開車到京都市載我們去她家玩,後來因為天氣不佳,又覺得不太好意思,所以沒有見到面。(雖然其實很想去150年的古民家玩,哈)

    不過也因此後來因為臉書,常常知道對方的動態,看到Esther常常帶著自己端莊有氣質的孩子,四處在京都文化體驗與旅行的事情,而且做的事都是平常在台灣的孩子不太可能接觸的文化活動(不虧是京都的孩子,哈),像是茶道、書畫、騎馬等,去的很多店家也都很京都很厲害,很多都是自己還無法踏足的領域,Esther對孩子的教育很重視很投入,深感佩服。

    這次的京都迷訪談,我邀請Esther,她也二話不說的答應,而且因為她中文非常好(後來才知道,她在香港長大時,就會讀台灣出版的幼獅文藝,真是太厲害了),所以下面這些訪談文字幾乎都是她自己打的,從Esther的訪談與回答中,收穫很多,也大開眼界,她與孩子的京都生活,感覺都是很裏京都的,如果是外國人不容易接觸的,而且她喜歡谷崎潤一郎、壽岳章子和川端康成的書,我也覺得很有共鳴。

    1.請您簡單自我介紹一下,是學甚麼的?做過甚麼事情或工作呢?現在的狀態是?
    我是香港人,現於京大教建築,來京都前,我是在美國紐約及三藩市的。畢業論文和茶室有關,也令我找到畢業後的工作,有份設計森美術館。丈夫是数奇屋大工,最近的項目位於山梨県惠林寺,但不是只限於京都或茶室。

    香港雖不像台灣般曾被日本統治,,但自七、八十年代始有不少日本百貨公司林立於銅鑼灣,例如大丸, 雖然已經消失了幾十年,,那裏的小巴站仍是稱為「大丸」。以前還有不少日本餐廳, 例如水車屋以及大丸旁的食街, 回想起來就像是先斗町的縮影,木製格子裏透出來的燈光, 讓還年幼的我留下深刻印象。

    2.談談您和京都的緣分是何時開始的?何時在京都生活的?
    大學生時用JR Pass和妹妹從北海道玩起,只記得京都好熱,,巴士站的方向又難辨別,當時是抹茶雪糕不離手,也穿了自以為是的和服在清水寺一帶逛(其實是媽媽當年在機場買的日式睡衣。) 真是鬧出了不少笑話。有好心的店家送了飾物給我,但當時我不懂日文,別人想提醒我什麼也無從說起,當年住的是東山三条的青年旅舍,雖只是YH,但也有木造的大浴場,早餐的乳酪也令我很驚艶。當年旅行主要是吃拉麵,看旅行書常去京都駅東的本家第一旭。

    之後在美國留學,論文與日本茶室有關,在三藩市工作時的美國人同事是京都迷,曾於京都住過,也有本地朋友,其中一位是在三藩市的Asian Art Museum建築茶室時認識的年輕大工(後來的老公),之後我到京都旅行,難得彼此都那麼喜歡日本茶室建築,便結了婚,之後就在大學任教建築,一連串事件要多謝那位喜愛京都的美國同事,結婚時我還是不太懂日文,真是很多難處,也多得各方信任。

    3.可以談談您在京都一天的生活(工作)嗎?或是和家人在京都的一天?
    普通的一天真是和在任何地方差別不大,要說日常生活中感受到京都的時刻,那是每天駕車出入時會經過仁和寺的二王門、龍安寺、金閣寺及大德寺。返家的時候會看見高雄的北山杉林(與電線),家裏也有庭園,不同於香港或三藩市, 四季的變化很明顯,會下雪,也偶有地震,還有不少野生動物。

    4.談論一個你在京都難忘的經驗?或是一個你和京都的故事?
    結婚時,自己從未見識過日本婚禮,卻又要一邊聽一邊中英翻譯給來賓聽接下來會發生什麼事,有地方譯得不好還給有見識的日本長輩恥笑,那一刻還發生了地震,是在吉田神社,原本想偏僻些靜些, 卻也不幸在儀式中有人來參拜及投幣。我是想桜花盛開時結婚, 但老爺奶奶要大吉の日,結果是残桜都好過無。那天對我來說真是一期一會的世紀盛事,幸好天晴,日本的長輩,也有非常不贊成我嫁來京都這個全日本最傳統的地方,她們怕我會像雅子妃般患上抑鬱症,暫時還未有大問題。

    最初學懂穿和服時,曾熱心(及膽粗粗)在香港的日本領事館及理工大學借地方交流,之後有次不知是穿了和服還是浴衣走過銅鑼灣的鬧市,引起不少騷動,尤其是外國人指着我說 "Kimono! Kimono!" 還追着影相, 好像在花見小路見到舞妓さん一樣。相反在京都, 我們黃皮膚的穿和服才沒有人理會,裏千家的金髪碧眼或是黑人同學穿和服便會引起注目。

    以前,有幸參加過裏千家今日庵的新年茶會,我們外國人與一班美麗的年輕小姐同席,原來是本地名媛的菫會,人人穿着美麗的振袖,雖同席卻又不可交談,雖盛裝卻又只是曇花一現,沒有「個人」,和外國的派對很不同啊!

    5.在京都,有甚麼樣的人事物,對您來說,特別深刻或是有意義的呢?
    曾參加過的各式茶会及茶事,包括無隣菴、下鴨茶寮、関西Seminar House的紅葉茶会(曼殊院隔鄰)、高雄やまざき旅館的夜咄、建仁寺及北野天滿宮的月釜、梨木神社、大徳寺等等。我們也曾主辦過上賀茂神社的二葉葵展及川床茶会,京都的朋友可說是有不少身懷絕技又有創意,只是現在大家都為人父母或成了親方(師父), 很難像以前般聚在一起只為興趣,以前覺得很例牌又麻煩的義工性質的事,現在是珍貴的回憶。

    6.您最喜愛京都甚麼季節?為什麼呢?
    最喜愛當然是春秋的桜花與紅葉時節,桜花開一新氣象,我們主要是會經過上賀茂一帶,紅葉方面, 我們會四處去。其實丹波的不知名的寺的紅葉才是驚人的美,在京都, 氣候轉變大,天熱、天冷氣温十分極端,感覺和紐約差不多。香港雖是亞熱帶天氣, 天熱與天冷是比京都低高10度,家裏又是傳統木造的古民家(約150年歴史), 媽媽來探我是覺得和睡在街上也沒有什麼分別,所以,,只能於春秋最好天氣時,才可以邀請媽媽來。

    原本想像住在山裏, 孩子自自然然隨處可玩,卻原來又不是,秋天紅葉時期高雄嵐山金閣寺一帶一早便有車龍,,我們住在這裏的反而要想想有那裏可以去。難得少了外地遊客兼休校,我們便到了嵐山的竹林、賀茂川沿岸及広沢池周邊踏單車,若不是這樣極端的鎖國狀態根本不可能。

    7.您最喜歡或推薦用甚麼方式認識京都?為什麼?
    那要看歲數及和什麼人去,哲學之道一帶是較安全的選擇,可以從白沙村莊開始,河原町至祇園一帶有芸舞妓的地方也受歡迎,另外有不少外國朋友是只有一天半天卻又想認識「真正的京都文化」,我建議鶴屋吉信的菓遊茶屋至大德寺一帶。

    8.您最喜愛京都那個區域呢?為什麼?
    裏千家、表千家前面的那條小川通,每次去到我都會覺得「這就是我來京都的原因。」有一次我還與學生在裏千家的兜門遇見千宗室大宗匠,他還邀請了我們一衆烏合入內吃茶。可惜的是制度有變, 我也沒再學茶道。甚至老師也已榮休四散。(日本的退休年齡比較起市民的活躍度很低。)

    裏千家大宗匠年輕時在夏威夷講學的照片。1951年

    當時戰後不久,日本人在美國推廣日本文化是艱難的事。戰時大宗匠曾為戰鬥機機師,有好友為他而亡。他也見盡戰爭的殘酷。戰後他便用一生傳遞「一盌(いちわん)からピースフルネスを」“Peacefulness through a Bowl of Tea”的理念。他是日本的國連親善大使。

    此外, 千兩ケ辺一帶。大宮庵是我當年學穿和服的地方,每年9月23日有祭典還有可能見到攝影家水野克比古先生。

    9.可以推薦1~2個您最喜歡的京都地點嗎?(寺院、庭園或任何地點都可以)
    四君子苑、瑠璃光院。詩仙堂與野仏庵的組合。無鄰菴。陶々舎

    何必館、鶴屋吉信、細見美術館、六々堂等。都市中心的小型複合文化商業建築。現代建築中蘊含町屋的中庭設計,以及茶室的季節感。茶室的部分出自名工中村外二(丈夫的師父)。最近看到新聞記載樹木希林生前喜歡來何必館。我個人來說則是更喜歡六々堂的靈活。

    京都府北宮津與伊根一帶。令我想起香港的舊地。還可以釣到石班及連子鯛。孩子在香港學過基本的帆船操控, 在宮津與伊根的海上玩得很高興。比常會轉風向的琵琶湖理想。

    待續,或點下方連結看全文

  • 足立美術館外國人 在 陳允萍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2020-05-15 20:54:13
    有 103 人按讚


    台東的遊民收容所~
    今天閒閒沒有事再來講古
    今天講的是有關台東的遊民收容所的故事
    在我國小3年級的時侯(大約是民國65-68年),現在的台東警察分局並不是在該處(博愛路373號,與新生路交乂口),正確的位址應該是在信義路戶政所那個地方。而現在還沒有搬到新址(台東市桂林北路縣体育場旁)的台東分局,正是以前的遊民收容所。
    記得每次我從鐵花村那走到附小的路上就會經過這裡,而當時的門有一個洞(現在回憶起來應該是信件投遞的孔),我可以墊著腳往裡頭看,而建築物裡頭有人蓬頭垢面的樣子很恐怖,我們小朋友當時戲稱那裡是關囂人(台語瘋子)的,大人也告誡小孩子不要靠近那裡,所以後來我們上學時都會繞過去那裡。
    後來在民國81年進入社會時在警局外事課工作,因為就業服務法開始施行,各地警局急須收容外國人的處所,原來在大武分局的外國人臨時收容所也因為某種特殊的原因關閉(在公開版面就不方便再詳述),在因緣際會的情況下,奉命去整修當時的遊民收容所,改成臺東縣警察局外國人臨時收容所,因此我又再度接觸到台東的遊民收容所,當然而後來因為該處也發生了一連串的問題,加上移民署的成立,所以也就順勢關閉了該處至今。
    關於這個收容所的存在與遷移,我曾請教了二個警局資深的工友,有一個已退休很久了,他並沒有在收容所當工友,但是有印象是這樣子沒有錯。而台東分局現址上的建物誌也是這麼描述的,在台東分局興建同時,也蓋了這個新的遊民收容所。
    我訪問另一名是曾在現在照片中的這個被裁撤的遊民收容所中工作過的人,據描述:當時二個保安隊警察,一個工友顧長期的三個人,最多大概只有六個,後來兩個固定的長期老人死了,剩一個固定長期遊民,局長說三人顧一個人不像話,認為用三個公務員去顧2人遊民這樣實在是不太符合經濟效益,最後決定將這個當時只剩二人的遊民收容所給裁撤了!而當時該處收容兩個老人因為有人養,所以連出來走都不願意,所以最後是老死的,但不是死在收容所,是送到醫院,死在醫院。而最後一個收容的遊民叫阿貴,有兄弟姐妹,卻没人願意照顧他,收容收裁撤後他最後送到仁愛之家,有曾看見過他出來散步,很來已經很多年没看到他,可能走了。
    這個台東遊民收容所最後在民國77年裁撤。
    我曾聽老學長說過一個笑話,當時為了要應付上級來檢查遊民的業務,就有人想到一個花最少錢的方式解決,就是幫遊民買火車票到下一站,讓遊民消失在台東街頭,提高業務績效。不過更妙的是那個縣市的承辦人也不傻,比照辦理他又坐火車回來了~XD
    對比現今雖然沒有收容所,由縣政府接手辦理遊民業務,並發交給非營利組織去設點經營關懷遊民,如此一來遊民變的更多了,在文化中心、舊火車站及美術館等處,到處都可以看到他們的蹤影,人數反而備增許多,到底是社會資源給的太多了反而造成遊民數量的增加,還是社會長期不景氣而造成遊民數量的增加呢,這點也是見仁見智說法眾說紛紜。若有能力自給自足,我想沒有人要去當遊民,但遊民數量的增加,對環境與觀感及衛生等都會帶給當地居民的困擾,這點我想民族里的年輕里長就一定很有心得,我看他就時常里民陳情後到處去趕那些遊民回據點休息,也就又同情又好氣的~實在是很累
    我曾在大廣場上看到遊民拿著新的棉被在光天化日下睡覺,雖然看起來並沒有妨礙到誰,但看起來也令人心酸,另外在選舉時也看到附近的便當店到晚上8點半還在營業,好奇問店家才知道,他們都會多做一些留給那些街上的遊民,看起來現在的社會資源比較多,並不會讓他們餓肚子也不會讓他們冷到凍著了,只不過這些遊民們並不喜歡被管,雖然有給我們地方及床位,但他們許多人就不願意去就住。
    目前疫情嚴峻,在街上已少見到他們了,偶爾在美術館還有看到二個人,大都應該都回去關懷據點了吧!
    遊民的問題,就如同性工作者一樣,平時大家看不到他們,但他們一直存在~只是物換星移,用不同的方式存在而已!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