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越南再見發音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越南再見發音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越南再見發音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越南再見發音產品中有9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3萬的網紅尼克。泰國。流浪看 Nick. Thai. Look,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泰文歌 | 出租妻子的情書】 จดหมายรักจากเมียเช่า 哥曾經在酒吧點唱這首歌,結果前奏沒放完就被關掉了...... 懷舊的曲風卻配著英泰夾雜奇怪的歌詞,尼克偶然在電影《Pop Aye (親愛的大笨象)》中聽到這首歌,印象太深刻,馬上用歌詞搜尋,原來這真的不止是一首尋常電影配樂...

越南再見發音 在 尼克。泰國。流浪看 Nick. Thai. Look. Instagram 的最讚貼文

2020-05-17 00:29:45

【泰文歌 | 出租妻子的情書】 จดหมายรักจากเมียเช่า 哥曾經在酒吧點唱這首歌,結果前奏沒放完就被關掉了...... 懷舊的曲風卻配著英泰夾雜奇怪的歌詞,尼克偶然在電影《Pop Aye (親愛的大笨象)》中聽到這首歌,印象太深刻,馬上用歌詞搜尋,原來這真的不止是一首尋常電影配樂,...

  • 越南再見發音 在 尼克。泰國。流浪看 Nick. Thai. Look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2020-04-29 19:59:32
    有 79 人按讚

    【泰文歌 | 出租妻子的情書】 จดหมายรักจากเมียเช่า

    哥曾經在酒吧點唱這首歌,結果前奏沒放完就被關掉了......
    懷舊的曲風卻配著英泰夾雜奇怪的歌詞,尼克偶然在電影《Pop Aye (親愛的大笨象)》中聽到這首歌,印象太深刻,馬上用歌詞搜尋,原來這真的不止是一首尋常電影配樂,更訴說著一種保留至今的泰國文化側面。
    .
    跟前輩請教,聽到副歌部份大都會說「喔喔喔... Sad Movies」。原來副歌部份就改編自60年代名曲,Sue Thompson主唱的《Sad Movies》。而這首《จดหมายรักจากเมียเช่า (出租妻子的情書)》其實也是60年代產物,由泰國艷星มานี มณีวรรณ (Mani Maniwan) 主唱。
    .
    歌曲背景是越戰時期,美軍在泰國設置轟炸機基地以攻打越南,一眾兵哥遠走他方當然需要慰藉,「เมียเช่า 出租妻子」這種職業也應運而生,可說是 PTGF 的前身。泰妹跟兵哥一起,就像情人或妻子一樣,這樣兵哥得到慰藉 (心靈跟肉體上),而泰妹也得到金錢,各取所需其實沒有不妥。只是怎麼好端端的要寫信?
    .
    正因為這些兵哥服役完畢要回國,而他們往往就是不辭而別,更多的是中出即飛,遺下泰妹跟其腹中塊肉,泰妹銀根短缺於是想要寫家書給兵哥求救。對,這是個悲劇,可是歌詞卻是超級有趣.....
    .
    歌詞英泰夾雜,是作詞人把泰妹與不諳泰語的外國人的溝通方式真實呈現。相信交過泰國男/女朋友的應該會很明白。而歌者亦沒有刻意把英語發音糾正,歌中的泰式英語發音,數十年後的今天依然不變。只是不變的,其實又何止英語發音.....?
    .
    「出租妻子」的情況其實也是一樣。
    在武漢肺炎肆虐下,每天又有幾多「情書」從泰國寄出?

    有性趣的話可以聽一下: https://youtu.be/KzlZzsQ8lpA
    以下為歌詞翻譯,只譯泰文部份以盡量保持原汁原味。
    (尼克泰文很爛的)

    《จดหมายรักจากเมียเช่า》

    I เขียน(寫) Letter ถึงเธอ(給你) Dear John
    เขียนใน(信寫在) Flat ที่(that) you เคยนอน(睡過)
    จังหวัดอุดร ประเทศ Thailand (泰國烏隆府)

    I broken heart you must understand
    Johnจ๋า(啊)… John, dollar ขาดแคลน(短缺)
    เมีย second hand (二手老婆) ของ(of) you ยังคอย(依然在等待)

    You ทิ้งเมียเช่าหิ้วกระเป๋า(拋棄租來的老婆, 拿行李) go home
    ทิ้งรอยจูบ ลูบโลม (你在我身上留下吻痕)
    จน shape I โทรม(直到我身材走樣)) เพราะ(因為) you enjoy

    forget your wife กลับไป(回到) อยู่อินลินอยส์ (伊利諾伊州))
    I เสียใจจนเป็นไทฟรอยด์ (傷心到得了傷寒)
    เอา Tiger Oil มาทากันตาย (只能拿 Tiger oil 來搽)

    โศกเศร้ากว่า Sad Movie.. (比 Sad movie 更悲傷)
    Oh…John you make me cry..
    I lonely เสียจนผอมไป(茶飯不思) อยากตาย(想死) why you ทิ้ง(拋棄) me

    รอยน้ำตาหยด รดบนลายเซ็น (眼淚掉在簽名上)
    หาซองใส่ จ่าหน้าไม่เป็น (找到信封卻不知道你的地址)
    โธ่..เวรเอ๊ย..เวร who ช่วยเขียนที (天啊 誰來幫幫我寫)

    ฉีกทิ้ง (撕掉) letter หันไปเจอ DDT (卻找到一支 DDT*)
    goodbye สวัสดี 再見
    go meet กับ me ที่เมือง The End (來生見)

    *註: DDT 是殺蟲藥,暗示服毒自殺

    唱: #มานีมณีวรรณ
    詞: อาจินต์ ปัญจพรร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點擊尼克唉豬展開激情對話 👉 IG@ binthai.nick

    #泰國文化 #泰文歌 #ThaiSong #จดหมายรักจากเมียเช่า #เพลงไทย
    #尼克泰國流浪看 #binthainick

    (Photo Cr: จดหมายรักจากเมียเช่า)

  • 越南再見發音 在 鹿途中旅遊書店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2019-03-08 13:01:59
    有 75 人按讚


    也許因為剛從菲律賓回來,
    看到新聞及Roger Kuo的文章特別有感。
    我們和菲律賓朋友Glice Manlangit
    聊天時聊到因為工作機會不多,
    也不是大家都可以靠著觀光業過活,
    國內工作機會不多的情況下,
    大家紛紛離鄉背井為了尋找更好的發展
    及賺取更高的薪水來支持家中經濟。
    而每年海外工作的菲律賓人民匯回家鄉的金錢
    是菲律賓第2大外匯來源,僅次於出口,
    2018年更達到280億美元。
    菲總統杜特蒂稱呼這些海外工作的人民為英雄!

    在菲律賓雖然才短短幾天,
    就已經充分感受他們的友善及熱情。
    人和人之間需要互相理解及尊重,
    別因為國籍、性別、膚色、性向、宗教等
    來侷限了對於世界的認識。

    #我們都是瑪利亞
    #菲律賓

    #永遠的謝謝妳:「瑪莉亞」

    .
    這周,長年照料家裡的菲律賓籍移工媽媽阿琳合約期滿,我們必須跟她道別。送走家人的心情總是難捨的,但又很開心她終於能和自己的家人團聚,我想那是每個長照家庭都可能歷經的過程。她的全名叫瑪琳.拜爾奈格,還記得第一天到我們家時,謝謝她體恤長輩們不太會發音,主動用燦爛笑臉叫我們直接稱呼她阿琳就好。我們不曾叫過她「瑪莉亞」。

    .
    在她來之前,周遭鄰居、長輩交的朋友,耳聞我們家即將聘用一位菲律賓移工時,即不斷洗腦我們家人,說菲律賓人「很精明」,要防這要防那,你知道他們是出於善意的提醒,但字字句句都貼滿了令人不舒服的標籤,裡頭充斥著各種刻板印象、歧視與偏見。我自己去過21個國家,更曾在紐西蘭當國際褓姆、在澳洲打工度假兩年,我自己就曾是個他們口中的外勞,「外勞」兩個字本身並無任何問題,有問題的是被曲解後附加在上頭的惡意眼光;而面對鄰居親友的「好言提醒」,我是不為所動的,因為隻身待在異地時,接受過太多來自東南亞國家同事和朋友的援助和照顧,才得以度過一關又一關,我知道要評判一個人,應該是看他個人本身,而且必須經過長時間相處之後,而非究他的國籍和膚色等,但家人們沒有經歷過這些,聽多了閒言閒語難免受到影響而擔心這擔心那,那顯然是因為面對未知所誘發出的恐懼,因為不理解,所以無法包容和尊重。我只能先試著安撫他們,理解,需要投入時間,前提還得必須敞開心胸,我只問他們:「今天如果是我們面臨這個處境,會感覺舒服嗎?」而我慶幸我有一群很棒的家人。

    .
    菲律賓人真的是我看過最聰明的民族之一,反應快、非常懂得變通、天性歡樂開朗、因此常不畏挑戰,同時菲國也是世界上第五大英語系國家,當母國環境不足以支撐他們時,他們就帶著樂觀和語言優勢往外衝,常常都是整個家族地分散在全球各地找工賺錢,也由於民族性的關係,家人間的連結就我的觀察是比台灣家庭更緊更強的,能力好,就直接在先進國家嘗試拿到護照落地生根,再把父母家人接過來,或者賺了錢,就大量寄回家鄉,除了直系親屬,堂或表兄弟姊妹,以及他們的父母子女,有困難的也不分彼此能幫就幫。

    .
    還記得我在澳洲肉工廠時,外籍同事裡拿工作簽者就屬菲律賓人最多,而且是多非常多,他們勤奮,多數英文流利,找工作常佔盡優勢,女生就算在母國念到研究所畢業,刀子一拿,羊也是一天幾百幾千頭的殺,一年,兩年,五年……,不被鄉愁打倒,朝目標前進,無所畏懼。在我的書《大澳》裡有篇文章<汪情蘇也>曾提到那年和這群菲籍同事一起過的夏季耶誕節,我被熱情邀請去參加他們的趴踢,整屋都是對我友善親切的菲律賓人,塞給我滿滿菲律賓美食,麥克風一拿,就把我這陌生人抓進包廂一起歡唱,當時他們愛死了流星花園和F4,我帶他們唱著<流星雨>和<情非得已>,字幕是用羅馬拼音拼出來的,他們說其實不懂內容但就喜歡台灣流行文化,整晚我都是愉快的,沒有任何不自在,因為他們沒有看到我台灣人的身分就先任意貼上任何標籤。當時在澳洲也遇到過越南、印尼、柬埔寨、東帝汶的同事或朋友,相處時同樣讓我感覺非常愉快。

    .
    還有一件許多人不知道的事,就是當時有許多來自世界各國的背包客,特別是亞洲人,在結束打工度假後,會轉往菲律賓語言學校學英語順便旅行,一待就是三個月到半年,為什麼,因為當地的師資好,物價又便宜,這風潮至今依然持續著。我另一個非常感激阿琳媽媽來到我們家的原因,是她讓我不斷還有機會用英語對話,我的英文算好,和老外對話基本上沒問題,難的是要如何保持語感不退步,她大我8歲,到後來熟了我有時也會叫她Ate(發音近似「阿day」),菲律賓話的姐姐。她也去過中東工作,所以通阿拉伯語,中文和台語也能講,其實她的國際視野和語言能力,可能早就超越許多台灣人,我們偷學都來不及了,哪還有時間歧視。

    .
    澳打至今,9年一晃眼就過去了,那些在旅途上承接過的善意,我一直記在心裡,這是灌溉人生一輩子的養分,我也一直都準備好要再分享出去。謝謝我的家人們,在磨合的過程中都願意傾聽,也願意共同學習和成長,特別是對已高齡90多歲的長輩來說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雖然還是有不愉快,有衝突,有爭吵,有文化衝擊,但改變,一點,一滴,你待移工真的像家人,她們自然就願意為這個家多付出一些。曾為了克服阿嬤懷疑她會在外面亂交朋友的不安全感,我們邀請她住在附近的移工朋友們也推著她們的阿公阿嬤來家裡聚會,我訂比薩可樂,讓阿嬤也能認識她們;曾聽阿琳媽媽說,菲律賓單親媽媽的問題很嚴重,她們常常拿到薪水就幾乎要全部匯回家養孩子,於是我辦了巷弄二手市集,請她邀請朋友們來逛來買,也邀左鄰右舍共襄盛舉捐贈愛心;菲律賓人多一出生就是天主教徒,在她生日這天,我特別騎車帶她去市區吃了一頓大餐,再去愛河邊拜訪美麗的玫瑰聖母聖殿為她的家人祈福;我常常在夜間她的休息時間下樓找她聊天,關心她的家人近況,前年颱風夜,她的女兒疑似遭到侵害,她焦急如焚淚流滿面,人幾近崩潰,我們立刻幫她查了廉航機票,颱風一過,火速安排她返鄉善後(還好歹徒沒有得逞),自此我們的關係又更拉近了一些......幾年過去,鄰居那些婆婆媽媽也從懷疑的眼光變成超喜歡跟她喇賽。

    .
    她常常做超過她分內應該做的事,但她總是淡淡一句:「沒甚麼,因為我們是家人。」她甘願犧牲年假捨棄回鄉探親的機會,只為留下來協助人力不足的我們照顧家裡長輩,她兩個唸國小的孩子常在鏡頭前又哭又鬧找媽媽,酗酒的丈夫總不見人影,她心揪著也要試著解釋讓孩子們理解這是工作,只是電話一說完常自己偷偷窩在被窩裡哭,而在最需要媽媽的年紀,她的孩子們也跟著被迫提早獨立長大,我們只能以自動幫她加薪和增加休假來表達無盡的感激。

    .
    我還記得,某個演講周,我在重感冒下連講了5天,回到家已攤在床上完全失聲,只見她讓我睡了一陣後,敲了敲房門,門一打開,是整盤熱騰騰的飯菜,還有一大碗我愛吃的海鮮羹,和還冒著煙我教她煮的驅寒黑糖薑母茶……你知道那真正的是家人了,家人從來都不只是血緣上狹隘的定義,而這樣的家人,不只出現在一個家裡,在一個城市,它是一整座島嶼的縮影,瑪莉亞是你,瑪莉亞是我,瑪莉亞也是每個飄洋過海的他,我們和移工們其實並無不同,都是在用勞力為同一個家、同一個城市、同一座島嶼共同努力,使其得以運轉順暢,只是他們承擔了許多更辛苦更低薪的工作,瑪莉亞是奮進的代名詞,它不該背負著歧視。你能想像,當這座島嶼沒有了移工,沒有了這些新住民的加入,會變成甚麼樣嗎?

    .
    阿琳媽媽離開台灣前,家族長輩們紛紛包了紅包謝謝她,我也另外準備了兩個紅包,一個要給她三月生日的小女兒,一個要慶祝她小兒子四月即將小學畢業,其實我是想謝謝他們,非常謝謝他們用孤獨的童年把媽媽分給了我們這麼多年,上車前,阿琳媽媽已是淚流滿面,我給了她一個很深很深的擁抱,我告訴她,隨時都歡迎回來看看阿公,看看阿嬤,看看我們,雖然她說回去後,想好好休息暫時都不會再回來台灣了,而旅行過的人都知道,說了再見,不見得此生真的會有緣再見上一面,但我知道我們都沒有遺憾了。

    .
    且相信總會有再見面的那一天。

    .
    原文同步刊登於 西島撕落:旅行郭銘哲
    #我們都是瑪莉亞
    #WeAreFamily

  • 越南再見發音 在 飽島不藏:美食郭銘哲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2019-03-08 10:38:35
    有 103 人按讚


    #永遠的謝謝妳:「瑪莉亞」/ 瑪琳 · 拜爾奈格

    https://www.facebook.com/116001985097961/posts/2324401410924663/

    #永遠的謝謝妳:「瑪莉亞」

    __________________

    這周,長年照料家裡的菲律賓籍移工媽媽阿琳合約期滿,我們必須跟她道別。送走家人的心情總是難捨的,但又很開心她終於能和自己的家人團聚,我想那是每個長照家庭都可能歷經的過程。她的全名叫瑪琳.拜爾奈格,還記得第一天到我們家時,謝謝她體恤長輩們不太會發音,主動用燦爛笑臉叫我們直接稱呼她阿琳就好。我們不曾叫過她「瑪莉亞」。
    .
    在她來之前,周遭鄰居、長輩交的朋友,耳聞我們家即將聘用一位菲律賓移工時,即不斷洗腦我們家人,說菲律賓人「很精明」,要防這要防那,你知道他們是出於善意的提醒,但字字句句都貼滿了令人不舒服的標籤,裡頭充斥著各種刻板印象、歧視與偏見。
    .
    我自己去過21個國家,更曾在紐西蘭當國際褓姆、在澳洲打工度假兩年,我自己就曾是個他們口中的外勞,「外勞」兩個字本身並無任何問題,有問題的是被曲解後附加在上頭的惡意眼光;而面對鄰居親友的「好言提醒」,我是不為所動的,因為隻身待在異地時,接受過太多來自東南亞國家同事和朋友的援助和照顧,才得以度過一關又一關,我知道要評判一個人,應該是看他個人本身,而且必須經過長時間相處之後,而非究他的國籍和膚色等,但家人們沒有經歷過這些,聽多了閒言閒語難免受到影響而擔心這擔心那,那顯然是因為面對未知所誘發出的恐懼,因為不理解,所以無法包容和尊重。
    .
    我只能先試著安撫他們,理解,需要投入時間,前提還得必須敞開心胸,我只問他們:「今天如果是我們面臨這個處境,會感覺舒服嗎?」而我慶幸我有一群很棒的家人。
    .
    菲律賓人真的是我看過最聰明的民族之一,反應快、非常懂得變通、天性歡樂開朗、因此常不畏挑戰,同時菲國也是世界上第五大英語系國家,當母國環境不足以支撐他們時,他們就帶著樂觀和語言優勢往外衝,常常都是整個家族地分散在全球各地找工賺錢,也由於民族性的關係,家人間的連結就我的觀察是比台灣家庭更緊更強的,能力好,就直接在先進國家嘗試拿到護照落地生根,再把父母家人接過來,或者賺了錢,就大量寄回家鄉,除了直系親屬,堂或表兄弟姊妹,以及他們的父母子女,有困難的也不分彼此能幫就幫。
    .
    還記得我在澳洲肉工廠時,外籍同事裡拿工作簽者就屬菲律賓人最多,而且是多非常多,他們勤奮,多數英文流利,找工作常佔盡優勢,女生就算在母國念到研究所畢業,刀子一拿,羊也是一天幾百幾千頭的殺,一年,兩年,五年……,不被鄉愁打倒,朝目標前進,無所畏懼。
    .
    在我的書《#大澳》裡有篇文章<#汪情蘇也>曾提到那年和這群菲籍同事一起過的夏季耶誕節,我被熱情邀請去參加他們的趴踢,整屋都是對我友善親切的菲律賓人,塞給我滿滿菲律賓美食,麥克風一拿,就把我這陌生人抓進包廂一起歡唱,當時他們愛死了流星花園和F4,我帶他們唱著<流星雨>和<情非得已>,字幕是用羅馬拼音拼出來的,他們說其實不懂內容但就喜歡台灣流行文化,整晚我都是愉快的,沒有任何不自在,因為他們沒有看到我台灣人的身分就先任意貼上任何標籤。當時在澳洲也遇到過越南、印尼、柬埔寨、東帝汶的同事或朋友,相處時同樣讓我感覺非常愉快。
    .
    還有一件許多人不知道的事,就是當時有許多來自世界各國的背包客,特別是亞洲人,在結束打工度假後,會轉往菲律賓語言學校學英語順便旅行,一待就是三個月到半年,為什麼,因為當地的師資好,物價又便宜,這風潮至今依然持續著。
    .
    我另一個非常感激阿琳媽媽來到我們家的原因,是她讓我不斷還有機會用英語對話,我的英文算好,和老外對話基本上沒問題,難的是要如何保持語感不退步,她大我8歲,到後來熟了我有時也會叫她Ate(發音近似「阿day」),菲律賓話的姐姐。她也去過中東工作,所以通阿拉伯語,中文和台語也能講,其實她的國際視野和語言能力,可能早就超越許多台灣人,我們偷學都來不及了,哪還有時間歧視。
    .
    澳打至今,9年一晃眼就過去了,那些在旅途上承接過的善意,我一直記在心裡,這是灌溉人生一輩子的養分,我也一直都準備好要再分享出去。謝謝我的家人們,在磨合的過程中都願意傾聽,也願意共同學習和成長,特別是對已高齡90多歲的長輩來說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雖然還是有不愉快,有衝突,有爭吵,有文化衝擊,但改變,一點,一滴,你待移工真的像家人,她們自然就願意為這個家多付出一些。
    .
    曾為了克服阿嬤懷疑她會在外面亂交朋友的不安全感,我們邀請她住在附近的移工朋友們也推著她們的阿公阿嬤來家裡聚會,我訂比薩可樂,讓阿嬤也能認識她們;曾聽阿琳媽媽說,菲律賓單親媽媽的問題很嚴重,她們常常拿到薪水就幾乎要全部匯回家養孩子,於是我辦了巷弄二手市集,請她邀請朋友們來逛來買,也邀左鄰右舍共襄盛舉捐贈愛心;菲律賓人多一出生就是天主教徒,在她生日這天,我特別騎車帶她去市區吃了一頓大餐,再去愛河邊拜訪美麗的玫瑰聖母聖殿為她的家人祈福;我常常在夜間她的休息時間下樓找她聊天,關心她的家人近況,前年颱風夜,她的女兒疑似遭到侵害,她焦急如焚淚流滿面,人幾近崩潰,我們立刻幫她查了廉航機票,颱風一過,火速安排她返鄉善後(還好歹徒沒有得逞),自此我們的關係又更拉近了一些......幾年過去,鄰居那些婆婆媽媽也從懷疑的眼光變成超喜歡跟她喇賽。
    .
    她常常做超過她分內應該做的事,但她總是淡淡一句:「沒甚麼,因為我們是家人。」她甘願犧牲年假捨棄回鄉探親的機會,只為留下來協助人力不足的我們照顧家裡長輩,她兩個唸國小的孩子常在鏡頭前又哭又鬧找媽媽,酗酒的丈夫總不見人影,她心揪著也要試著解釋讓孩子們理解這是工作,只是電話一說完常自己偷偷窩在被窩裡哭,而在最需要媽媽的年紀,她的孩子們也跟著被迫提早獨立長大,我們只能以自動幫她加薪和增加休假來表達無盡的感激。
    .
    我還記得,某個演講周,我在重感冒下連講了5天,回到家已攤在床上完全失聲,只見她讓我睡了一陣後,敲了敲房門,門一打開,是整盤熱騰騰的飯菜,還有一大碗我愛吃的海鮮羹,和還冒著煙我教她煮的驅寒黑糖薑母茶……你知道那真正的是家人了,家人從來都不只是血緣上狹隘的定義,而這樣的家人,不只出現在一個家裡,在一個城市,它是一整座島嶼的縮影,瑪莉亞是你,瑪莉亞是我,瑪莉亞也是每個飄洋過海的他,我們和移工們其實並無不同,都是在用勞力為同一個家、同一個城市、同一座島嶼共同努力,使其得以運轉順暢,只是他們承擔了許多更辛苦更低薪的工作,瑪莉亞是奮進的代名詞,它不該背負著歧視。你能想像,當這座島嶼沒有了移工,沒有了這些新住民的加入,會變成甚麼樣嗎?
    .
    阿琳媽媽離開台灣前,家族長輩們紛紛包了紅包謝謝她,我也另外準備了兩個紅包,一個要給她三月生日的小女兒,一個要慶祝她小兒子四月即將小學畢業,其實我是想謝謝他們,非常謝謝他們用孤獨的童年把媽媽分給了我們這麼多年,上車前,阿琳媽媽已是淚流滿面,我給了她一個很深很深的擁抱,我告訴她,隨時都歡迎回來看看阿公,看看阿嬤,看看我們,雖然她說回去後,想好好休息暫時都不會再回來台灣了,而旅行過的人都知道,說了再見,不見得此生真的會有緣再見上一面,但我知道我們都沒有遺憾了。
    .
    且相信總會有再見面的那一天。

    __________________

    #我們都是瑪莉亞
    #WeAreFamily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