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這篇超音波測距應用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超音波測距應用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超音波測距應用產品中有3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3萬的網紅Analog Devices台灣亞德諾半導體股份有限公司,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ADI 2018 智慧物聯應用方案巡展」重磅登場 ! - 業界首見ToF 於工業自動化、智慧建築及汽車應用助力,實現以智慧連接未來 - Analog Devices, Inc. (ADI) 宣布於今(23)日開啟「智慧連接未來 - ADI 2018 智慧物聯應用方案巡展」(Connect ...
超音波測距應用 在 Analog Devices台灣亞德諾半導體股份有限公司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ADI 2018 智慧物聯應用方案巡展」重磅登場 !
- 業界首見ToF 於工業自動化、智慧建築及汽車應用助力,實現以智慧連接未來 -
Analog Devices, Inc. (ADI) 宣布於今(23)日開啟「智慧連接未來 - ADI 2018 智慧物聯應用方案巡展」(Connect What’s Possible - ADI IoT/ToF Solutions Roadshow 2018),將攜手業界夥伴於全省北、中、南四地 (10/23-10/26) 實機展示ADI創新物聯網應用、以及本次最受矚目的亮點 : ToF(Time of Flight ; 飛行測距)技術如何突破性地率先在各式應用情境中提供客戶完整、可快速開發的方案,共同掌握龐大物聯網商機。
「ADI 2018 智慧物聯應用方案巡展」將以工業自動化、智慧建築、汽車應用及設計工具四大展區全面涵蓋業界最關注的物聯網應用場景,同時介紹ToF技術如何將更快、更精準的測距功能落實於物聯網模組化系統級軟硬體解決方案。透過現場技術交流與專業趨勢分享,協助客戶實現簡易開發與降低總體開發成本的目標,加速產品上市。
ADI 亞太區應用工程總監 Charles Lee表示:「ADI多年來深耕物聯網領域,瞭解客戶對於在地化軟硬體技術支援的需求。「ADI 2018 智慧物聯應用方案巡展」不但將呈現最新的物聯網技術方案,協助克服物聯網開發挑戰,更將聆聽系統整合與開發設計業者的需求,以驅動者的角色引領生態體系夥伴發揮技術與產業整合優勢,共同實現物聯網應用的無限可能 – 正如同我們不斷精進創新,將ToF技術帶入更廣泛的智慧物聯世界中。」
ADI ToF 技術的獨特之處,在於能達到VGA影像解析度及精準度,同時具備更低的功耗及佔位空間,其深度資料可有效地增加影像辨識度,達到物件判斷的精準度。例如 : 於工業自動化應用中,ToF 電子圍籬方案便能建置安全防護Virtual Wall,當以ADI的ADDI9033 搭配ToF感測元件時,採用ToF 測距技術的元件解析度可達 640x480 像素;而在智慧建築領域,具人臉辨識的ADI ToF 3D 立體影像感測解決方案可辨識空間中人與物體的相對位置距離,以摒除非人類 ( 動物 ) 進入商業賣場;當ToF應用於商業空間的3D人流統計時,則可利用影像技術分辨身高,有效分辨進出人流,並計數總量。
此外,ADI並於汽車應用區展示了結合Full HD CMOS影像感測器和VGA ToF感測器模組與內建影像處理器,其能準確測量物體與汽車的距離,相較於傳統超音波感測方案具備更佳的感測角度,因此能提供倒車系統更大範圍的碰撞偵測預防。
除ToF 嶄新應用,「ADI 2018智慧物聯網應用方案巡展」完整的物聯網方案展示並包含 : 結合ADI IIoT模組的高準確率煙霧探測器 (工業自動化應用展區) ; 雲端語音識別系統、結合無線技術的智能氣體傳感器類比前端、電子貨架標籤(ESL)2.0應用(智慧建築展區 ),以及LTspice 、LTpowerCAD等免費設計工具展區。巡展從10 月 23 (二)至 26 日(五)分別於台北 (美福大飯店)、新竹(國賓大飯店)、台中(林酒店)及台南(香格里拉台南遠東國際飯店)舉行。詳細活動內容、展示方案及線上影片資訊請參閱: http://www.analog.com/tw-iot-roadshow
超音波測距應用 在 COMPOTECHAsia電子與電腦 - 陸克文化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智慧家庭 #投影顯示 #微機電MEMS #數位光源處理DLP #數位微型反射鏡元件DMD #語音遠端控制 #Bluetooth #ZigBee #RF4CE #Wi-Fi #片上物聯網Internet- on-a-chip
【數位投影「按需」顯示+語音遠端控制,智慧操控居家設備】
在家電大廠宣示將「電視」作為智慧家庭核心的同時,不禁讓人思考:所謂的「顯示」(Display),一定只能依託在有形螢幕上?其實,投影技術亦能被應用於智慧廚房中,例如,直接將食譜投射在流理台,或是將正在烹飪的訊息投射在烤箱/微波爐既有玻璃面板上,不僅可節省安裝有形螢幕的空間,又能防水、防污。將投影技術整合至智慧家庭,可取代按鈕、LCD 面板或平板,讓居家環境變得更加智慧化、更具互動性並提供「隨選即用」服務。
基於微機電 (MEMS) 元件的「數位光源處理」(DLP) 技術,是重要觸媒。承襲數位微型反射鏡元件 (DMD) 發展而來的 DLP 技術,能接收數位影像,產生一系列數位光脈衝訊號。這些光脈衝訊號進入眼睛後,人類的眼睛會將它解譯為彩色類比影像;只要將 DMD 與適當光源、投影光學系統結合,反射鏡就會把入射光反射進入或移開投影鏡頭的透光孔,利用二位元脈衝寬度調變得到灰階效果;若使用固定式或旋轉式彩色濾鏡搭配一顆或三顆 DMD 晶片,具彩色顯示效果。
DLP 還有一個最吸睛的特點是:可在任意表面、以任意形狀「按需」顯示——權衡最佳功率與亮度表現做進階光學控制,正逐漸向工業、汽車、醫療及消費等「嵌入式光學感測」市場滲透,較知名的案例有:用於物質或食安檢測的光譜儀、3D 機器視覺、3D 印表機及血管顯像儀。DLP 技術除了為家裡增加美感外——例如,將燈泡和嵌入式投影安裝至標準燈座、分享行動裝置內容;將不同風格的影像投射至牆上/天花板當作裝飾、變換調和居家氣氛。
運用「超短焦投影」技術可提供「即時互動式控制台」人性化介面,方便監控操作、配置智慧家居設備或執行「點播」功能,加速上手。就中樞控制而言,無螢幕顯示 (screenless display) 未嘗不是一個好選擇。若將 DLP 與無線技術、行動作業系統連結,就可擺脫固定螢幕或顯示載具限制;無論是辦公室或居家牆壁、桌面、廚房工作台、臥室天花板,甚至車庫大門,隨處都可作為控制中樞,可與紅外線 (IR)、飛行時間 (ToF) 測距、超音波、手勢辨識等多種異質介面妥善相容。
智慧家庭的驅動因素和需求度存在很強的地域性,而物聯網正是串聯這些應用的必要基石。有廠商提出「片上物聯網」(Internet- on-a-chip) 概念,將互聯網與Wi-Fi 局網集於一身,用戶可取得快速連接、雲端支援和安全協定;經由應用程式或多配置選項,能為 WPS 和 AP 模式的網路瀏覽器,輕鬆而安全地完成 Wi-Fi 連接;加上各種套件和軟體工具、參考設計、範例應用、開發文檔和社群支援,以及低成本評估套件和插入式模組 MCU 生態系統相助,即使不具連網產品開發經驗的工程師,也能從事嵌入式 IoT 簡易開發。
延伸閱讀:
《TI:無螢幕投影,任何角落都可以是控制中樞》
http://compotechasia.com/a/____/2017/0219/34687.html
(點擊內文標題即可閱讀全文)
#德州儀器TI #DLP Pico #IntelliBright演算法套件 #DLP開發設計網路 #SimpleLink #SmartConfig #CC2620 #CC2640 #CC2650 #CC3100 #CC3200 #E2E社群 #LaunchPad評估套件 #BoosterPack插入式模組MCU
〔本文將於發佈次日下午轉載至 LinkedIn、Twitter 和 Google+ 公司官方專頁,歡迎關注〕:
https://www.linkedin.com/company/compotechasia
https://twitter.com/lookCOMPOTECH
https://goo.gl/YU0rHY
超音波測距應用 在 台灣物聯網實驗室 IOT Labs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主動安全系統 未來車用電子成長動力
2016/11/07-DIGITIMES企劃
奇美車電(Chimei Motor)副工程師徐秉民先生,以「主動安全系統簡介」主題,介紹車輛主動安全控制系統概況,與自動緊急煞車(AEB)系統的設計重點。因應AEB已漸成為各國法規強制安裝的配備,而且不同車速下也會有不同的感測、決策、控制、驗證等需求。車廠紛紛選擇合適的感測器或採融合設計,並搭配良好的防撞決策與控制設計,以達到人、車、物的防撞目標。
從被動到主動 提升行車駕駛安全
現在汽車安全的設計概念,已經從被動減少碰撞造成傷亡的範疇(例如安全帶、安全氣囊),演進到主動避免車輛碰撞事故發生機會的階段,也就是越來越強調「主動安全」的自動防撞設計。包括車體前後方/側邊碰撞的預警(FCW)、車道偏離示警(LDW)、倒車影像系統(RVC)、盲點警示(BDS)、駕駛疲勞警示(SDM)和自動煞車控制等。因此主動式安全系統,將是未來車用電子成長的主要動力之一。
由於Euro-NCAP(歐盟新車安全評鑑協會)在2014年將AEB將列為車身安全評分的標準之一,該協會將AEB分成:City Safety system(市區安全系統,針對時速50公里以下的低速情況)、Inter-urban system(高速道路系統,針對時速30~80公里的高速情況)、Pedestrians system(行人偵測系統,針對時速20~60公里),因應這三種偵測訴求與速度皆不同,因此會有不同的感測、決策、控制、驗證等設計需求與應用。
採用融合技術 提升感測效率
為導入AEB,新的車款開始內建先進的車用感測器,以達到防撞的目標。目前大多運用到的感測器,包括相機(Camera)、毫米波雷達(MMW Radar)、光達(LIDAR)、超音波(Ultrasonic)等等,各技術都有其優缺點,像是雷達偵測距離很遠、感測效果穩定;光達可做到3D效果與物件辨識,但成本高;相機門檻低,辨識強,但會因天氣影響感測效果;超音波方向性差、距離短,大多運用在後方防撞。
正由於不同感測器有不同優缺,因此不同車廠會選用不同的感測器來設計AEB。若要導入具備高偵測穩定性與物件辨識能力的感測器,那就可以採用感測融合技術(例如同時搭配使用MMW Radar+Camera,或是Lidar+Camera),以提升感測效果。以前方防撞為例,一些原本配置Radar或Lidar感測器的車款,在2015年後也開始融合影像感測器,以偵測加辨識來提升AEB性能。甚至有些車廠還透過4種感測器進行感知融合,並以並聯融合的方式,塑造出ADAS(先進駕駛輔助系統)的感測模組,以提供位置、偵測信心度、障礙分類等資訊。
決策、控制與驗證技術
有了感測器之後,再來是決策與控制設計。對車廠來說,當系統收到感測器傳來的數據中,偵測到可能有事故發生時,何時該主動介入踩煞車、而煞車力限制需要多少,還有安全性和舒適性通常是互斥的,兩者之間要如何做拿捏。另外像是斷油設計,以及其他警示手段(如安全帶束緊、踏板回壓、警示燈號/方向盤震動),還有系統於彎道的作動極限。還有何時該歸還煞車控制權給駕駛,這些都是AEB系統設計時必須考量的因素。
最後在驗證技術方面,以Euro-NCAP的驗證程序為例,必須通過CCRs (前方靜止車輛)、CCRm (前方行進中車輛)、CCRb (前方行進中車輛正在煞車)等狀況下的AEB標準測試場景,才算過關。
總之,因應AEB已漸成為各國法規強制安裝的配備,由於不同速度下會有不同的感測、決策、控制、驗證等需求。因此AEB系統的設計重點,在於多感知融合、警示設計、煞車力設計、失效防護,並要在安全性與舒適性之間做取捨,以達到人、車、物的防撞目標。
附圖:奇美車電副工程師徐秉民。
資料來源: http://www.digitimes.com.tw/tw/dt/n/shwnws.as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