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起點app無法下載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起點app無法下載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起點app無法下載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起點app無法下載產品中有23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0的網紅,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外帶外送是一門長期的生意 全國三級警戒延長至六月十四日,全國餐飲業一律外帶。 霎時間,餐廳的競爭者,從餐廳同儕,變成了調理食品、雲端廚房、家庭煮夫煮婦。 當然,餐廳原本就要和以上飲食選項競爭消費者的注意力與時間,然而,禁止內用,等於斬斷餐廳的主要命脈,也阻止「完全服務餐廳」(full-ser...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4萬的網紅啟點文化,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第一章---不滿,改變最好的起點 改變需要從「不滿」的情緒開始,隨時隨地留意它、觀照它,而不是累積到無法忍受時,才企圖用一些「似是而非」的目標,取代現在的困境,期待藉由達成那些急就章的目標,虛偽地告訴自己:「我已經盡了最大的努力改變了,我一切很好。」這只是一種「為了目標,而設定目標」的行為。 賽...

起點app無法下載 在 海苔熊 Instagram 的最佳貼文

2021-01-25 19:03:22

#認真推薦文 我常常說,認識自己是一輩子的課題。 認識對方也是,如果你想要經營一段伴侶關係的話,大概要花兩人相處的幾乎所有的時間,來觀察彼此的個性、動態、和相處。 可是,如果只用「認識」又會過於抽象,要怎樣才可以了解自己也了解對方呢?前幾年我和政大的修慧蘭教授以及一群研究者,共同研發出這個測驗...

  • 起點app無法下載 在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2021-05-31 21:57:05
    有 1,166 人按讚

    #外帶外送是一門長期的生意

    全國三級警戒延長至六月十四日,全國餐飲業一律外帶。

    霎時間,餐廳的競爭者,從餐廳同儕,變成了調理食品、雲端廚房、家庭煮夫煮婦。

    當然,餐廳原本就要和以上飲食選項競爭消費者的注意力與時間,然而,禁止內用,等於斬斷餐廳的主要命脈,也阻止「完全服務餐廳」(full-service restaurant)發揮其優勢— 創造現場體驗。一間餐廳的營收來源,假設原本有內用、外帶外送、外燴服務、活動包場,禁止內用與聚會,就只剩下外帶外送了,只能約莫涵蓋原本營收的二至三成,毛利還較低。

    外帶外送,該不該做,該怎麼做?

    #疫情迫使消費轉型

    很多人早早跳下來做了,先做再說,拼現金流,銷庫存。一時之間也無法細想成本結構和持續性。根據美國舊金山「Golden Gate Restaurant Association」調查四百間餐廳的數據,舊金山餐廳在疫情初期,去年三月封城到去年五月之間,有六成業者外帶外送是虧錢在做。台灣業者的情況,很可能也是這樣。

    也有人先按兵不動,熄燈休業。疫情存活率,比的是手骨粗,但手骨再粗,也會面臨消費轉型、人才流失的挑戰。我的意思是,這疫情不是一時半刻捱過去就行了。首先,病毒一旦進入社區,就很難走回頭路,看看鄰近的香港,即便目前屬於低風險,去年十一月初爆發的第四波疫情,也是到今年三月底、四月初才近尾聲,那是足足五個月;而即便高峰過去,也會有一段震盪期,每天都會有確診病例,只是看傳染鏈明不明確。

    即便之後開放內用,應也會有梅花座、客容量限制等等規定,繼續箝制營收,與消費者出門吃飯的信心。

    美國「國家餐廳協會」(National Restaurant Association)今年一月的統計資料顯示,53%的美國成年人將外帶外送視為「基本的生活方式」,並且有68%的受訪者表示,他們比疫情前更傾向消費外帶外送的食物;美國餐廳也回應以上需求,46%的家庭式餐廳或fine dining餐廳表示在去年三月至十二月之間增加了外送選項,casual dining和fast-casual餐廳的比例則是44%。即便美國正在推進疫苗施打,許多州解封,餐廳客流量回籠,外帶外送的趨勢也不會一夜逆轉。事實上,美國餐廳業者對於近在眼前的全面解封,仍然有疑慮,因為去年真的讓他們怕了,如果不小心再來一次封城怎麼辦?

    正在重啟營業的美國餐廳,還遇到另一個問題:徵不到人。先前疫情的失業潮,逆轉成為人才荒,許多餐廳員工不願意回到餐飲業,或者因為領取政府補助而未回應徵才需求(但許多州正在收緊失業救濟)。對於重視服務、強調手藝的餐廳而言,解僱了團隊,很難再把一樣有才華、有默契的成員組回來。

    #外帶外送是長期戰

    這是一場長期戰;病毒進入台灣社區後,趨勢更明顯了。解方是疫苗,沒有錯,但我們都知道那要花一段時間,目前餐飲業的作戰持續到今年底,都是樂觀的。

    餐廳經營者動起來,一方面回應消費趨勢;二方面保住團隊人才;三方面維繫供應鏈,食材生產者、進口商、酒商、餐具商等等等等,牽連範圍很廣。

    尤其,對於重視手藝與服務的餐廳來說,與疫情搏鬥的困境,其實是一個「去廚師化」的過程。外帶外送、調理食品、雲端廚房,越能標準化越好,越有一致性越好,即便會減損個性與才華的光亮,只要送到消費者手中具備穩定的水準,最妥當。各位廚師們,你們不會不服氣嗎?

    求生為先,很無奈地,外帶外送可能是眼下最直接的變現方式,如果要做,主廚與餐廳業主就要把外帶外送看成一門相對長期的生意。若著眼於調理食品,或也是做出更美味產品的契機。積極地想,這或許是正向循環的起點。

    把外帶外送建制化,相當於,開一間新餐廳。聽起來頭大,但是,餐廳不能一直仰賴熟客的愛心與義氣。我說的是,沒有電子支付,只能現金面交或者轉帳;外帶自取流程不便,外送時間難以控制;餐點打包冷熱不分,失溫衰退;餐點本身禁不住運送。

    這些都是痛點,都要解決,而一旦解決了,生意會更上層樓。

    #第三方外送平台的替代方案?

    我原本經常使用第三方外送平台,這陣子我刻意不用,直接支持餐廳的外帶外送。身為消費者,我希望外帶外送的體驗可以更流暢,我會更樂意訂購。就像,以前總會想一週挑個幾餐去餐廳吃,現在的情境,就是轉成外帶外送。

    此刻會讓我考慮是否選擇某家餐廳的外帶外送,有二大因素:付款方式、運送方式。最理想的狀況是,我可以線上付款,並有外送員直接將餐點送到我家門口,完全零接觸。

    第三方外送平台直接解決這二個問題,但餐廳付出較大代價,二大主流UberEats、Food Panda的高額抽成(35%),尤其對成本結構以內用為主的業者造成傷害。有什麼替代方案?概括來說,只要抽成沒那麼高(例如20%以內),卻能同時提供訂購介面、金流服務、物流服務,對於餐飲業者就比較有吸引力。例如新加坡商線上訂餐系統「Oddle」,或者開闢外帶外送服務的「inline」,都是抽成較低的方案。

    有沒有可能餐飲業者自己搞定第三方支付與物流呢?第三方支付如Line Pay、街口支付,手續費約莫2.3%,只有金流服務,沒有訂購介面、物流服務,餐廳老闆要自己斟酌;至於物流,Lalamove爆單的情況下,越來越難媒合司機,是否有可能將餐廳的閒置人力轉為物流服務?

    外送平台的替代方案,是不是有可能用「合作社」的模式來經營?這是我看到的一個美國案例:「Loco Co-Op」,一個由餐飲業者自己經營的外送平台。他們的做法是,設立一定數量的股份,假設一股二千美元,餐廳業者可以來認購,分店數量越多的業者,可以認購更多股。想加入的業者也未必要認購股份成為投資人,也可以單純加入成為會員。一旦成立,其運作就和一般外送平台沒什麼二樣:由承攬司機負責運送,用平板來操作後台;消費者則是下載app來訂購餐點。雖然期初仍要向使用服務的業者抽成15%,但希望隨著規模擴大而能降低抽成。

    和一般外送平台不一樣的地方是,這外送平台的盈餘,會分配給各該投資人,也就是餐廳老闆自己;若有剩餘,也會以回扣的方式,依照餐廳業績,發放給非投資人的餐廳會員。

    合作社的外送模式,是否有可能讓幾個相熟的餐廳老闆自己就組織起來呢?

    又或者,政府能積極介入?高雄市政府「高雄好家載—防疫互助經濟」紓困方案,讓閒置的計程車投入外送,就是很好的作法。根據自由時報5月29日的報導,此方案「整合餐飲業、點餐平台與一卡通,由14家計程車隊擔綱外送,民眾只要點餐滿499元,高市府就補貼85元基本車資,讓運將將美食送到家,預計下週上路。」

    #問題定義了生意

    最後,想與大家分享一段很棒的話。

    美國餐飲大亨、創辦Shake Shack漢堡、Union Square Cafe的Danny Meyer,在NPR的podcast節目《How I Built This》中,提到他的外祖父、也是一位成功企業家給他的建議:

    「別再抱怨問題;問題定義了生意。生意做得好的人,不是那些問題最少的人,而是那些善於解決問題、享受其過程,並和優秀的同僚一起面對的人。」

    ("Stop complaining about problems; problems are the definition of business. The people who do best in business aren’t the ones with the least problems, but are the ones who solve their problems better and have more fun doing it with better people.”)

    與大家共勉。

    (圖為Wildwood與Tart Taipei的外送餐點:牛排沙拉、酥脆中卷、貓耳朵麵、炙烤玉米、焦糖布蕾塔、班蘭咖椰塔、草莓香草塔。)

  • 起點app無法下載 在 敏迪選讀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2021-05-28 09:30:52
    有 662 人按讚

    前天,新加坡總理李顯龍對日本首相菅義偉說,
    新加坡打算完全廢除福島核災後對日本食品的進口管制。
    白話的說,就是新加坡同意進「核食」了。
    是的,我們台灣公投結果77%的人說不要進口的核食,
    新加坡總理願意主動跑去跟日本首相說我們可以進口。
    但在討論新加坡的做法之前,還得先問一個問題:
    「到底什麼是核食?」
    今天我們就來回顧,福島核災10年了,還有哪些國家像台灣一樣全面禁止日本五縣食品,又有哪些國家已經有條件進口了。
    (本文特別感謝協助校稿的石川カオリ)

    #還記得2018年公投題目嗎
    我們先回顧一下2018年那場排隊排超久的九合一公投。
    當時有一案的提案主文如下:

    「你是否同意政府維持禁止開放日本福島311核災相關地區,包括福島與周遭4縣市(茨城、櫪木、群馬、千葉)等地區農產品及食品進口?」

    因為題目太長,媒體和公眾人物就簡稱為「反核食」公投。
    意及,核食只是「那些地區產出的食物」的簡稱,並不是指食物裡有輻射物質。
    而且是台灣比較常說,國際間並不流行這樣一個名詞,至於台灣是誰先開始講的,已不可考。
    接著我們再仔細看,這個題目其實是定義「核災附近地區」的食物不要進來,
    而不是「銫含量高於某一標準」的食物不要進來。
    也就是說,我們是擋下那地區的「所有食物」,
    管你食物裡有沒有毒,通通不准進來。
    又有個問題,這個「農產品及食品進口」,
    是指從這五個縣市的土地上長出來的農產品或養殖業,
    還是連送到這裡加工的食物也包含在裡面?
    哇那可就多了唷。
    所以台灣這個公投題目的寫法,是國際間對日本核災地區食品的處置來說,最嚴格的辣種。
    我們就看看,現在國際間都怎麼審核「日本核災地區來的食物」。

    我們打開核災最嚴重的福島縣政府網站吧。
    這一頁寫說,目前福島縣所生產的食品,各國進口限制如下:

    #全面禁止:中國、香港、台灣、澳門
    #特定品項禁止:韓國、美國
    #只要檢驗合格就開放進口(有附檢驗證明書):印尼、法屬玻里尼西亞、歐盟和英國、冰島、挪威、瑞士、列支敦士登、俄羅斯、新加坡
    #完全解除國家或區域:39個,太多了我懶得翻
    (更新至2021.1.29)

    欸?啊?哪尼?
    全世界只有中港澳和我們台灣一樣全面禁止福島食物嗎?
    也太孤單寂寞了吧?
    那美國和韓國的「特定品項禁止」是怎樣特定?
    美國限定的品項大多是菇類和肉類,其他的則要抽驗,
    然後一定要檢附檢驗證明,沒有檢驗證明就不給過。
    韓國這邊鬧最大了。
    韓國2012年起先禁止福島、青森、茨城、岩手及宮城等五縣的「鱈魚」進口。
    後來東京電力公司坦承有輻射汙水流入海中後,韓國又擴大為八個縣市、共28項水產品進口。
    除此之外,韓國又在2013年額外增加一項條件,就是特定區域的「所有水產品」通通都要出示檢驗,沒問題了才能進口。
    這一層一層限制加上去,惹毛日本了,覺得這違反了WTO的「不歧視原則」,所以向WTO提起訴訟。
    結果後來韓國二審轉勝訴,就繼續維持這樣的限制狀態。
    不過我們仔細看,韓國其實是重點在於「高風險的水產品」,而不是那些縣市的食品通通不能進,所以跟台灣公投題目相比,韓國的限制至少不是全盤擋下。

    #中港澳和台灣禁止的原因其實差不多
    那到底為什麼台灣和中國都採取最嚴重的「全面禁止」。
    我們來看中國。
    中國禁止的範圍比台灣更廣,他總共禁止日本10個縣市的食品進口到中國。
    但是是為什麼呢?
    很大部分是 #國民的恐慌。
    他們於2018年就首度開放新潟縣的大米,新潟縣本來是在那10縣市裡頭的。
    結果宣布開放進口後,中國輿論一片譁然,多數民眾反應就算開放了自己也不會買,還說中國為了拉攏日本連國民健康都不要了。
    其實鄉民說的也沒錯,2018年中美貿易戰開打,中國的確想拉攏日本,擴大中日貿易量。
    但是李克強也只能委婉地說:「將會基於科學評估,積極考慮放寬。」
    所以中國對日本的禁止,並不是完全基於「食品安全科學」基礎去想,而是輿論的阻擋。
    而且,中國已經慢慢在開放了,恐怕最後只剩下台灣自己把日本食品擋在門外。
    至於我們台灣為什麼也要採取這麼嚴格的全面禁止?
    阿就是公投結果呀,你題目都寫得這麼嚴格了,又77%的人同意,那政府也只能照做了。
    那為什麼當時公投題目要這樣寫呢?
    這你就問一下提案人郝龍斌和賴士葆了。

    #李顯龍為什麼要主動提出開放
    我們總算要回到今天新聞主軸了。
    新加坡本來就是「只要檢驗合格就開放進口」的國家,
    所以李顯龍不像中國或台灣政府,有很大的心理障礙要克服。
    這一次他會主動提出,我想應該是因為他即將要在幾年內卸任。
    目前接班人未定(原本屬意的人主動退出),他希望趁這短暫的看守時間內完成更多外交任務。
    當然,菅義偉本身也是表定做到今年9月,9月後可能會換人,也可能不會。
    既然現在都熟面孔,國內也沒有太大反對聲浪,那就趁現在開一開,擴大兩國合作。

    另外一個原因是,李顯龍必須幫新加坡找一個 #新的東亞盟友。
    我們都知道,新加坡在外交上屬於「小國中立哲學」。
    如果能站中間,兩邊都不得罪,他幹嘛非要往某一邊撲火?
    李顯龍上週在全球經濟復甦論壇上主動說,
    「如果美中兩國發生軍事衝突,一切都完了。」
    再加上他兩個月前接受BBC專訪,說美中將會繼續摩擦,而新加坡無法選邊站。
    既然如此,他得趕緊找個新的盟友依靠。
    如果中美真的打起來,至少他還有世界第三大經濟體日本。
    所以在這通主動開放日本食品進口的電話中,
    更多的是李顯龍的政治考量。

    #敏迪選讀的起點就跟公投有關
    不知道你是否看過我之前的文章或採訪。
    其實,「敏迪選讀」會開始,正是因為2018年那場「反核食公投」。
    全台灣有779萬人投下同意票,
    但是我不確定,這當中有多少人真的知道這個標準合不合理,而這又將如何影響台灣和日本的外交關係。
    老實說,當時我也不太懂。
    所以在公投之後,我開始用每天1500字,寫我覺得重要、會影響台灣的國際新聞。
    一方面讓自己搞懂這些事,
    二方面把新聞用的有趣點,讓身邊朋友對國際新聞感興趣,跟著我一起讀。
    我希望身邊的親友在投下每一張票、做每個決策、傳遞每一段話之前,
    都充分理解自己正在做的決定,而這個決定又會怎麼影響台灣。
    我們一直自豪台灣的民主是亞洲第一名,但民主不是比投票率高、比誰開票比較快。
    民主,是每個人都有決定的權利,而且每個人都會為自己的決定負責。
    所以,我會繼續寫我覺得重要的國際新聞,繼續把我的想法講出來,
    幫助你我身邊的叔叔伯伯阿姨姐姐男友女友,輕鬆了解這些看起來高深莫測的國際大小事。

    畢竟啊,
    越認識外面的世界,
    越能明辨近在咫尺的危險。

    https://www.mindiworldnews.com/20210528-2/
    本篇文章和參考資料放在官網
    我一個禮拜寫五篇文章,只會轉個幾篇過來FB
    有興趣的人可以去App Store下載「敏迪選讀APP」(安卓也有)
    就可以一週五天通通都看到新聞了

  • 起點app無法下載 在 DJ 芳翎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2021-02-22 15:20:43
    有 254 人按讚

    【02/22 星期一 絕對音樂】

    「苦是生活的原味,累是人生的本質。
    你走得再遠,站得再高,得到的再多,都脫離不了苦與累的糾纏。
    人生就是一種承受,一種壓力,讓我們在負重中前行,在逼迫中奮進。
    無論走到哪裡,我們都要學會支撐自己,
    失敗時給自己多一些激勵,孤獨時給自己多一些溫暖,
    努力讓自己的心靈輕快些,讓自己的精神輕盈些。」

    下午4:00-6:00
    「絕對音樂」~~ON AIR))))))
    把耳朵借給我,
    芳翎和你/妳分享~~

    趕快下載南投廣播的APP,一起加入我們的行列!

    *************************
    《你和長者無話可說嗎?試著做顆「好球」給他打,他渴望被你們需要》

    也許我們都聽過,或是也遇到過類似的經驗:有時候跟外人溝通,反而比跟家人溝通容易。

    原因其實很簡單,我們跟外人可能是萍水相逢,彼此沒有太多期望,也沒有什麼責任或道義的約束,無論溝通的品質好壞,都不至於產生太嚴重的後果。

    但是跟家人,尤其是跟長輩溝通,就未必是那麼簡單的事了。長輩跟晚輩之間牽涉到養育之恩、彼此的期待、倫理、良知等等。如果你身邊的長輩,因為年老患病造成語言或有智力方面的損傷,溝通的難度就更高了。

    在歷經各種磨合之後,其實我們會發現,溝通的內容似乎都變得不太重要了,幾乎只剩下一個目的還存在:就是讓對方覺得他們還被愛,還有人照顧,活著,還有一點點價值。

    我跟我母親的溝通在最近的兩年當種產生很多變化,我們彼此都在學習適應對方。

    大約在十年前,母親已被診斷出患了巴金森症,她很配合治療,病情控制得還不錯,但在大約一年多前,我開始注意到她溝通方式和內容的改變。

    巴金森氏症的母親 到底在想些什麼呢?

    我跟她住在不同城市,每週會打一次電話,以前在電話中我們都是有問有答,但最近一年多,她在講電話時似乎忘記我的存在,滔滔不絕的獨白一個多小時,內容是千篇一律的複誦電視上的天災人禍,或是抱怨身邊的人讓她不開心等等。

    久而久之,聽她打電話對我來說變成一種負擔,不是我吝惜花電話費或時間,而是我對「怎樣可以讓她快樂一點」感到十分挫敗。
    2018年初放寒假,我回到父母的家,我被發派的任務是:每天早上6:30起床為母親準備早餐,因為她7:00必須吃好幾種藥。」

    通常她一醒來意識都有些朦朧,觀察數日後,我發現如果我不主動找話題跟她說話,她就會表情呆滯、默不作聲,或是開始抱怨訴苦;例如睡不好啦、皮膚過敏啦、哪個人又做錯什麼事啦……那些抱怨我已經聽過無數次,覺得既不健康,也不是適合開啟一天的好話題。

    如果我不主動開啟話題,她也會默默地,機械化似的吃完早餐,但那會讓我很難過。我在臺北就算餵我的狗,我都會摸摸牠,跟牠說說話,難道我的母親得到的關心還不如一隻狗嗎?那真是讓人傷心的事。

    我決定想想辦法,幫她展開一個比較開心一點的話題,找她擅長的事來讓她講,那就是做菜。


    ▍ 她的人生不是荒涼與蒼白 她的成就等著你去發掘

    母親年輕時是個教師,但她的廚藝相當高明,她會做一種牛肉乾,非常好吃,我們這一代的子女,在這道菜上還沒人能超越她,提到這事,她立刻思路清晰、精神百倍。我很高興我發了一記好球,而她接住了。

    我在跟她聊天時順便錄了一段,我無法想像這是連白天黑夜都搞不清楚的老人家說出來的話。
    除了驚訝於她清晰的條理和表達力之外,更讓我感動的是其他人的反應,當我把這段短片放到臉書之後,引起了許多原先沒料到的迴響。

    一位女作家的女兒,現在旅居英國,寫到:

    「家母83歲,體弱,現在連電話也講不久,唯有孫兒電話上跟她談中國哲學歷史時,才會興致勃勃。這其中有個故事:我兒子離台時才一歲半,中文能力較差,直到2006年我帶子女移居紐約與我媽同住, 兒子跟姥姥只能說中文,才把中文對話能力給帶出來。從那時起, 我媽媽就以「跟孫兒講中文,幫他加強中文能力」為己任。我的淺見: 讓長者有「仍被需要」的感覺,這對他們來極為重要。

    像是您這樣請伯母解說獨家美味牛肉乾的烹製,像是我媽媽跟外孫的中文對話,都讓他們覺得自己仍被需要。你這段「牛肉乾好好吃」,我反覆看了好幾回,愈看愈覺得有種年長者的可愛與逗趣,那種極為自然的認真與戲感絲絲入扣!」

    一位經常巡遊世界各地的傳教士,她母親已過世,她寫到:

    「當年我媽失智,記憶力退化時,我堅持讓媽媽參加洗衣服的工作,我倆拿著臉盆和小板凳,面對面的搓洗衣服,洗衣的時候媽媽會回憶我小時候的事,然後她會指揮我該怎樣晾衣服,我故意裝笨,讓她笑我。這種感覺很奇妙,好像她在教我洗衣服時,她失去的能力又回來一些……」

    一個位國中老師寫到:

    「我反覆看了大家的留言,覺得『做球給老人家打,讓老人家能夠發揮,覺得自己有被需要』,這真是我需要學習的功課。」

    另一位媒體工作者問:「牛肉裹粉是用麵粉嗎?我想學這道菜!」
    引導對話 讓長者感受「被需要」

    在這些往返的文字當中,人們被喚起了回憶、產生共鳴,在分享中彼此陪伴,也增進了原來就有的友誼。更令我驚訝的是,那篇簡單的發文和短片,產生了具體的後續效應。

    耕莘文教院的甘國棟神父,他是我的老友,對靈修和社會關懷都著力很深,在2月17日寫了這樣的回應:「今天這段王媽媽談如何做牛肉乾的影片是『談溝通』很好的示範,請問可以讓我使用在我的培育課程中嗎?」我說:『當然歡迎分享』。」

    人們可以看到您所用的『引導式的對話』能夠帶出怎様的面貌,這可以造福許多家庭。你現在能知道令堂在天主整個計劃的意義嗎?」甘國棟神父的話讓我很感動,我從未想到過在神的計畫中,我母親能扮演什麼角色。

    2月22日,神父寫給我另一個簡訊,內容是:

    「我邀請幾位對於生命教育有經驗的朋友,參加3/26日在康泰醫療教育基金會的個案研討,希望你可以把一些寶貴的經驗收集後,成為幫助他人的案例。」

    當然,我會接受神父的邀請去參加個案研討,說我母親的故事。

    至此,我對上天的奇妙安排感到不可思議,我那身體孱弱智力退的母親,竟然會因為講了一段「怎樣炒牛肉乾」…...開始了她的影響力!而且我也很難估計,她的故事將會觸動多少人。
    回顧這整個過程,我可以將現階段的結論分享給你:

    「溝通的起點,是為對方開啟個好話題。所謂的『好』是他們能發揮且導向正向思考的,當話題開啟後,用少少的話去幫襯和維繫談話,讓對方感受到喜樂和成就感。」

    如果你在能用某些方式,把這些好的經驗分享出去,即使一個人身體逐漸失能,他們發自心靈的力量還是能造福很多人。

    (文章來源:https://www.ilong-termcare.com/m/Article/Detail/2081)

    ***************************

  • 起點app無法下載 在 啟點文化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2012-04-22 11:45:00

    第一章---不滿,改變最好的起點

    改變需要從「不滿」的情緒開始,隨時隨地留意它、觀照它,而不是累積到無法忍受時,才企圖用一些「似是而非」的目標,取代現在的困境,期待藉由達成那些急就章的目標,虛偽地告訴自己:「我已經盡了最大的努力改變了,我一切很好。」這只是一種「為了目標,而設定目標」的行為。

    賽可樂姬精心為本書製作專屬的APP聲音書,請到手機軟體應用程式中,搜尋「賽可樂姬」。或至官網掃描QR Code前往下載。
    官網網址:http://www.koob.com.tw/

    欲購買此書,可前往:
    金石堂:http://bit.ly/IhTbQr
    博客來:http://bit.ly/I56Pt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