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赫爾辛基 玻璃屋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赫爾辛基 玻璃屋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赫爾辛基 玻璃屋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赫爾辛基產品中有2414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0的網紅,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芬分鐘 芬兰总理桑娜·马林政府剛剛宣布了一项改革,芬兰的家庭育嬰假将变得更长、更灵活。在芬蘭原本就有12個月的育嬰假,這還不夠長,這次要延長到14個月! 這麼長的育嬰假,芬蘭政府不是給了就算,這裡面的規定是很有學問和意義的。這次新改革當中首先讓懷孕的一方,可以在寶寶出生前四十天就開始帶薪休假。有...

 同時也有78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49萬的網紅啾啾鞋,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最近芬蘭的赫爾辛基大學研究團隊發表了一篇研究,他們利用AI演算法比對大腦的腦電圖,找出了專屬於每個人心目中最完美對象的外貌,其中很多人的結果非常類似,但也有人非常特立獨行! 支持啾啾鞋▶https://goo.gl/JzXgfv 啾啾鞋整理資料的秘訣 ▶ https://bit.ly/2vi0urX...

  • 赫爾辛基 在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2021-09-29 04:33:28
    有 58 人按讚

    #芬分鐘 芬兰总理桑娜·马林政府剛剛宣布了一项改革,芬兰的家庭育嬰假将变得更长、更灵活。在芬蘭原本就有12個月的育嬰假,這還不夠長,這次要延長到14個月!

    這麼長的育嬰假,芬蘭政府不是給了就算,這裡面的規定是很有學問和意義的。這次新改革當中首先讓懷孕的一方,可以在寶寶出生前四十天就開始帶薪休假。有了政府的政策支持,媽媽們不用工作到最後一天,等到陣痛才被老闆准假。

    這樣剛剛提到的14個月假期,先扣掉這四十天,接下來的12.8個月平分給父母,以工作日不含週日來算,父母就是各休160天,這比過去規定各增加了43天。休假期間,不能領到全部的薪水,但是政府會根據你的年薪補助企業費用,讓公司在你休育嬰假的期間,可以支付你育嬰津貼。你放幾天,這津貼就拿幾天。

    而且新的規定當中,可以轉讓育嬰假給另外一半,而且延長使用假期的年限為兩年。所以將會讓育嬰假的使用更加靈活,父親的參與度也會因此變多。

    而詳細育嬰假的規定也展現了芬蘭平等平權的國家價值觀,怎麼執行?為什麼?看視頻喔!

    資料來源:赫爾辛基時報中文網/ This is Finland 這就是芬蘭公眾號 / Yle / 芬蘭Kela官方網站

  • 赫爾辛基 在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2021-09-27 01:14:05
    有 463 人按讚

    一個有著美麗天空和秋色的星期天,我決定去附近的小城湖邊走走。其實同一天還有另一個選擇: 搭火車去赫爾辛基,再坐船,去一個小島上看今天閉幕的赫爾辛基雙年展。

    昨天一個朋友趕在展覽結束前去參觀,還特別提醒我,只要不去需要排隊入場的室內,光在室外走動看展也很不錯。

    然而對此刻的我來說,還是自家附近的大湖有吸引力。

    如果是十多年前的自己,一定會做另一種選擇: 再怎麼樣都要趕去看難得的藝術設計展。

    當年的自己,著迷於芬蘭設計,一頭栽入她的世界,什麼展覽活動都不想錯過,東跑西跑,累積了很多看展經驗,寫了不少東西,也著實樂在其中。

    然而現在的自己,已經不再在乎,什麼展是否一樣要看到,沒有看到什麼是不是很可惜。我開始覺得,其實美的感官體驗,都會為生活帶來很多豐富跟感動,有些展覽固然很傑出很難得,但是對於來說,更重要的是: 今天這一天,我想要怎麼過? 我想體驗怎麼樣的一日?

    而且很多東西,其實就在眼前,不用遠求。

    大概是因著這樣的心情,僅管跑一趟赫爾辛基看展也不是難事,我卻少了那股湊熱鬧的動機。我相信展覽一定很有特色,美麗小島自然美景加上動人藝術,想必會是很棒的體驗,然而,我更想要過的一日是: 散步到離住家10分鐘的大湖邊,看看秋色,呼吸自然裡的新鮮空氣,看兒子餵野鴨吃飯,然後再緩緩散步回家,坐在客廳的躺椅上,晒著窗邊灑進來的陽光,看書。

    看來,同樣是喜歡感受美的自己,十年前與十年後,已然有了些改變。

    少了需要向外追求的體驗,多了少即是多的自在。

    藝術,無所不在,沒去看藝術展,觀察湖畔公園的動植物和每一個瞬間的光線景觀,也是美的體驗。

    這是我的星期天,很平凡,很舒服。

    希望你也度過一個舒服自在的週末,迎接新的一週。

  • 赫爾辛基 在 百工裡的人類學家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2021-09-23 16:20:57
    有 105 人按讚

    珍珠奶茶已經不只是臺灣各地手搖店必備品項,而成為國際知名、儼然是代表臺灣文化的飲品。我們也不難注意到,在其他國家,珍珠奶茶成為日常消費文化一部分的在地化過程中,發展出許多反應當地社會文化特色的創意料理方式。珍珠奶茶全球化現象的視角,也提供我們從中進一步看見物與文化認同動態交織過程。讓我們藉由 端傳媒 記者 張妍 的這篇報導,了解珍珠奶茶在美國興起與普及的過程,以及這項飲品對於亞裔美國人思考認同的不同意涵。

    --------
    在芬蘭赫爾辛基大學研究珍珠奶茶全球化的學者張馨瑋對端傳媒說,珍珠奶茶在世界上遍地開花與台灣的資本和移民密不可分。「有一批台灣移民,最初跟著資本的走向,走到了香港和大陸,用加盟等形式開奶茶店,教育出第一批消費者,並為大陸後來誕生本土奶茶品牌提供靈感。這些消費者出國之後,依然將奶茶當作他們的日常消費選項,帶動了全球市場的興旺。」

    「另外一批台灣移民,在上世紀60年代美國移民政策更開放之後來到美國,從事餐飲謀生。珍珠奶茶曾經是台菜小吃店裏的『隱藏菜單』,只有熟客才會點——就是台灣移民二代小時候喝奶茶的樣子。」張馨瑋補充,「台二代介紹了自己的同學、朋友喝,越傳越廣。他們也開始借奶茶思考自己的身份,創造關於奶茶的歌、MV。這和2000年左右亞裔文化向北美流動一樣,包括Kpop、壽司、日本拉麵,都成為潮流文化。」

    美國西海岸的珍珠奶茶被叫做「Boba Tea」,諧音台灣俗語「波霸」,因加州是台灣移民最初聚居的地方,恰印證了張馨瑋指出的路徑之一。在東海岸紐約、波士頓等地,由連鎖品牌做起來的珍珠奶茶叫做「Bubble Tea」,「bubble」源自手搖杯產生的泡沫。
    ...
    珍珠奶茶沒有亞裔移民的苦痛形象,而是時髦的、中產式的消費品,吸引了不同背景的亞裔移民向它靠攏。「所謂亞裔美國人(Asian American)包括55個國家移民過來的人,最高收入和最低收入的族群都有。有錢人家的華人小孩,和過來打工的紐約非法移民的小孩,他們的共鳴,變成珍珠奶茶,變成在臉書裏大家都按讚的東西。不牽扯任何政治,不牽扯社會階層。」周成蔭說。
    ...
    張馨瑋在歐洲做調研時發現,歐洲消費者潛意識裏已將珍珠奶茶看作是「北美的」,「人們雖隱約知道這是亞裔飲料,但他們覺得這是美國的流行產品」。一方面因珍奶的形象通過Instagram、TikTok等社交軟件在英文世界傳播,被全球受眾看到;另一方面,它確實沒有在強調「東方吸引力」。

    「如果珍珠奶茶沒有進入美國,沒有成為許多美國年輕人的記憶,我不覺得它能夠全球化的這麼快。」張馨瑋補充。

    與此同時,人們製造了一個關於珍珠奶茶的新詞:波霸自由主義(Boba Liberalism)。這個詞是負面的,是對某一種喝著珍奶長大的亞裔年輕人的貶低。這些年輕人會用潮流文化符號來定義自己的身份,但在其他地方又尋求白人主流文化的接納,對於真正的亞裔議題,缺乏清晰的政治立場。
    (引用自https://theinitium.com/article/20210922-international-us-taiwan-milk-te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