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質量體積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質量體積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質量體積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質量體積產品中有6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0的網紅,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推舊文】《進擊的巨人》物理學(下):巨人的密度和科幻的意義 編按:在上一篇文章「《進擊的巨人》物理學(上):變身巨人的那一刻就註定了人類的勝利?」討論了如果巨人和人類等密度的話,可能不只會被自己的體重壓垮,還會引發全球的能源危機!這次就讓我們來討論,如果巨人質量不變,他的密度又是多少呢? 指數...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46萬的網紅大膽科學 - What If Chinese,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如果你縮小到一顆原子的大小,那會是趟精彩的旅途嗎?或者是直接被判死刑?你能怎樣存活下來?你又能如何做到呢? 請多多支持和訂閱〜! 加入頻道會員: 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IG_f_x7GlHsLy18rkDUNrg/join 我們的的Facebook也在這...

質量體積 在 蕭永裕 Instagram 的最佳貼文

2021-09-03 18:29:27

那天有sheffield_lauda睽違兩周在頂樓的DJ直播, 我們在內湖的塔頂與老大連線, 立秋之際,蒙霧升降, 如果盧碧有照著計畫走, 那個晚上我就會跟K拍一組狂風暴雨迷霧驚魂, 放晴則是讓內臟休息的訊號。 // 上週五去照了人生第一次胃鏡, 「等等管子伸進去要記得保持呼吸,有口...

  • 質量體積 在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2021-04-13 17:26:28
    有 116 人按讚

    【推舊文】《進擊的巨人》物理學(下):巨人的密度和科幻的意義

    編按:在上一篇文章「《進擊的巨人》物理學(上):變身巨人的那一刻就註定了人類的勝利?」討論了如果巨人和人類等密度的話,可能不只會被自己的體重壓垮,還會引發全球的能源危機!這次就讓我們來討論,如果巨人質量不變,他的密度又是多少呢?

    指數比巨人更恐怖

    在我們的世界中,以現在人類對大自然的科學知識,還沒有辦法進行高維度的物質傳送。因此就必須要憑空產生出額外的物質,無可避免地用到愛因思坦的質能互換定律 E=mc2。可是,這又會引起另一個問題:產生質量的能量太過龐大。這是因為質量與高度立方成正比,所以變出越來越高大的巨人所需的能源是以指數上升的。

    讓我來說個比巨人更恐怖的故事。從前有個國王想要賞賜黃金萬貫給他的大臣。其中一位大臣說,我不要黃金萬貫,只要一個棋盤,第一個方格上放一粒米,希望國王能夠答應每天賞賜比前一格多一倍的米就足夠了。國王聽了說沒問題,這不太簡單了麼,我國糧食儲備十年也吃不完!就著人給了這位大臣第一天的賞賜:一粒米。

    第二天,大臣來領賞賜,於是拿到了第一天的兩倍:兩粒米。第三天,四粒。第四天,八粒。第五天,十六粒。就這樣,大臣每天都來領米,國王覺得這位大臣真的傻了,有黃金萬貫不要,只要區區的幾粒米!

    過了三個禮拜,負責糧倉的官員來找國王,說大事不妙了,我們快沒有糧食了。國王就問,怎麼可能?我們的儲備十年也吃不完啊!官員就說,沒錯,第一個禮拜,大臣只拿到了兩百五十四粒米,可是第二個禮拜就已經三萬二千七百六十六粒了。今天,他剛拿走了二百零九萬七千一百五十二粒米,總計已拿了四百一十九萬四千三百零二粒米了。棋盤有六十四格,可只是到了一半即第三十二天,他就會拿到共八十五億八千九百九十三萬四千五百九十粒米!到了最後一天,我們就得給他總共三千六百八十九京三千四百八十八兆一千四百七十四億一千九百一十萬三千二百三十粒米!

    然後國王就被嚇死了,這就是指數的力量。

    我們世界裡的巨人 竟然會比空氣密度更低?

    延續著上一篇文章「《進擊的巨人》物理學(上):變身巨人的那一刻就註定了人類的勝利?」的討論,就讓我們看看巨人究竟有多重吧!

    《進擊的巨人》的作者諫山創也曾想過巨人如果與一般人類密度相同是否會太重的問題。於是在漫畫之中,也曾明示過「巨人比想像中輕」。

    60 米高的超大型巨人身高是 1.7 米高的人類的 60/1.7=35.29 倍,即約 2 的 5 次方多一點。再把這數字立方,即是 2 的 15 次方,即是國王故事裡差不多兩個禮拜的倍數,大約就是幾萬。可是,E=mc2 帶來的能源問題,並不是把巨人變輕一點點、或者輕幾倍、幾十倍就能解決的。這是因為光速實在太快了:使用國際單位制時,光速的數值是 3 後面跟 8 個零。所以,即是變出每 1 公斤的質量,就需要 E=(1)c2,即 9 後面跟 16 個零這麼多的能量。

    所以,我們不要忘了還有 c2 這個因子,因此我們必須再在幾萬後面補上 16 個零(還要乘 9),得到的就是有 20 個零以上的天文數字了。我們就算有 20 個零好了,就算你把超大型巨人變得「比想像中輕十萬倍」,也還有 15 個零。

    結論是,我們的現實中沒有高維度物質傳送,也不可能用 E=mc2 去變出巨人。所以這次我們就不是假設密度不變,而是質量不變。跟上次一樣,我們只要使用密度=質量/體積,就能夠計算出各種巨人的密度。

    對於一個 3 米級的巨人,其體積是一個 1.7 米高的人類的 5.5 倍。如果要維持質量不變,那麼 3 米級巨人的密度就是人類的 1/5.5=0.18,即是只有人類的18%。以人類平均密度大約為 0.95 g/cc 去計算(g/cc 即是每立方厘米克),3 米級巨人的密度就是每平方米 0.17 g/cc。順帶一提,一個大氣壓力下、攝氏 15 度的水的密度是 1 g/cc,這就是為什麼人體是會浮在水面上的原因。而巨人受到的浮力就更加強了,想潛水基本上是不太可能的。

    那麼 15 米級的巨人呢?體積是人類的 687 倍,密度是人類的 0.1%,即是 0.0014 g/cc。一個大氣壓力下、攝氏 15 度的大氣密度是 0.0012 g/cc,所以 15 米級巨人的密度原來跟空氣差不多,被其打中應該就像颱風時站在街上的感覺吧⋯⋯

    最後,當然少不了大家最關心的超大型巨人了。體積是人類的 44,000 倍,密度就只有人類的 0.0022%,即 0.00002 g/cc。這不就是只有大氣密度的 1.8% 嘛⋯⋯這樣的話,如果超大型巨人真的出現,我們頂多也只會看見一團非常輕薄的肉色氣團,被打中也是不會有什麼感覺的。而且,因為其比空氣密度更低,所以會慢慢升上天空,很恐怖的說⋯⋯哇,什麼時候變成鬼故事了?

    科幻是科學的翅膀

    在前一篇的文章刊登後有許多的討論,有人曾評論我說「不尊重科幻作品」,我尊重他們發表意見的權利,亦欣賞他們對科幻作品的熱誠。我相信,這種熱情亦是推動好奇心的源動力。而我同時認為,如同《進擊的巨人》這樣好的科幻作品,是能夠激起人們思考科學、社會問題,再應用於我們所生存的這個世界之中的。

    我希望藉著有趣的動漫題目,吸引各位思考科學原理。這當然就不是說我要破壞原作者的創作。誰不知道在作品當中,作者就是神、就是物理定律?我們會不會把科普文中提到的科學問題傳給作者叫他修改作品?不會,因為我們明白探討的題目是「如果在我們這個世界打出一記認真拳/打出龜派氣功/變身成為巨人,會發生什麼事情呢?」

    就如同從前科學仍未發達的時候,登陸月球被視為幻想。有小說作家幻想登上月球,我們不會去攻擊他「不科學」,而是把這個幻想當成思考科學問題的機會,改善我們的科學技術。想必有些人曾經思考過「如果我們真的能夠飛上月球,會發生什麼事情呢?」

    最終,阿姆斯壯踏出了人類的一大步;幻想,成了真實。

    科幻絕不應只幻不科。其實,我自己也是《進擊的巨人》的粉絲。吸引我的,除是了那些刺激的戰鬥場面外,也是那些叫人反思現實的情節。高牆和巨人,都一一暗喻了許多發生在我們身邊的社會問題。我們會把作品中對社會的描寫化作現實的反思,為什麼我們不能把作品中的科幻化作現實科學的思考?這樣,科幻才能成就科學。

    我相信,這就是科幻的意義。

  • 質量體積 在 龍應台 - Lung Yingtai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2020-09-15 08:03:23
    有 1,619 人按讚

    金星,太亮了;月亮之外,夜空裡最明亮的就是它。人類茹毛飲血的時候就從荒野中抬頭仰望它。早晨出現在東方稱「啟明」,晚上出現在西方稱「長庚」。司馬遷在《史記‧天官書》裡把它命名為金星。

    它的大小、質量、體積、到太陽的距離,都跟地球相似,是地球的姊妹星。

    然而,金星可怕,它濃厚的大氣層超過96%都是二氧化碳,表層的平均溫度高達462 °C,是太陽系中最熱的行星,比最靠近太陽的水星還要熱,代表愛和美的金星,是一顆火熱的星。

    可是距離金星表層50公里的上面,是涼快的。2020年9月14日,天文學家說:天哪,金星上可能、可能,可能有生命......

    《黑洞捕手》,敘述了在國際天文探索的領域裡台灣科學家的參與和努力,是中學老師可以帶領學生開拓胸懷、擴大視野的入門好書。
    —————————————————
    今天科學界公佈了一件大發現:金星上有生命跡象。

    這裏說的生命跡象當然不是從望遠鏡看到金星人在跟我們招手,或是看到史前的金星文明留下來的遺跡。而是天文學家從金星的雲層中偵測到一種名為磷化氫(phosphine)的分子。據地球人的知識,自然界中的磷化氫只能透過一些非常特別的微生物產生。這類的微生物不喜歡氧氣,專門製造既毒又臭的磷化氫。所以結論是金星的雲層中可能有不少這類型的的生命體。如果接下來能夠送一台太空船進入金星的軌道,直接證明生命是存在的,那將會是人類史上的空前的成就。

    這次的天文觀測是由英國天文學家主導執行的。她們在 2017 年的時候,使用位在夏威夷的麥斯威爾望遠鏡(JCMT),最先發現磷化氫的訊號,然後再使用智利的阿爾瑪陣列做進一步詳細的確認。相關的細節,可以參考中央研究院天文所的新聞。(https://sites.google.com/asiaa.sinica.edu.tw/newsite/chinese/20200914)

    值得提一下的是:麥斯威爾望遠鏡和阿爾瑪陣列跟台灣的科學家與工程師有切身的關係。有興趣的讀者可以參考 #黑洞捕手 一書。書裡面有一些我們在這兩座電波望遠鏡有趣的故事。

    麥斯威爾望遠鏡差一點在 2015年 就被關門大吉了。要不是賀曾樸(Paul Ho)的堅持與周旋,讓麥斯威爾望遠鏡繼續運作下去,這次的科學發現肯定不會如此的順利。那是一段我親身經驗的歷史。

    ——-《黑洞捕手》作者陳明堂

    BBC報導:Is there life floating in the clouds of Venus? https://www.bbc.co.uk/news/science-environment-54133538

    陳明堂:https://www.facebook.com/100003644493685/posts/2032742480190549/?d=n

  • 質量體積 在 TechOrange 科技報橘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2020-07-03 14:10:55
    有 906 人按讚

    氣態行星的成因始終是個謎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