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這篇資源回收換培養土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資源回收換培養土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資源回收換培養土產品中有18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0的網紅,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宜蘭縣有機廢棄物處理廠 #回收分類我最會沃土黑金免費兌 #10公斤有機培養土(每人限量5包) 有機培養土取之於民,用之於民,將廚餘變成沃土黑金,可以種菜又可以種花,民眾僅需以資源回收物即可兌換,一舉兩得,但仍請民眾惜食減量,在家烹調吃多少煮多少,在外用餐吃多少點多少,吃不完打包帶走,落實綠色...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43的網紅高雄市議員-林于凱,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質詢日記 #衛環 #20190417 【#空污基金不是市府大金庫 !】 今年高雄市電動車補助公告姍姍來遲、環保局向廠商募空氣清淨機…這些狀況,就是過去幾年環保基金嚴重透支的後遺症!2011年還有13億元結餘的空污資金,去年底只剩1億,今年初環保局僅剩5,000萬可用,所以電動機車補助也縮水了。...
-
資源回收換培養土 在 高雄市議員-林于凱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2019-06-02 10:30:00#質詢日記 #衛環 #20190417
【#空污基金不是市府大金庫 !】
今年高雄市電動車補助公告姍姍來遲、環保局向廠商募空氣清淨機…這些狀況,就是過去幾年環保基金嚴重透支的後遺症!2011年還有13億元結餘的空污資金,去年底只剩1億,今年初環保局僅剩5,000萬可用,所以電動機車補助也縮水了。
照規定,基金支用應於會計年度開始前一年內提報基金管理會審議、送市議會備查。但過去,竟然有很多送進議會審查的環保基金預算,在送出議會審查完後又追加預算,甚至有原本編列2,000萬預算的項目,年底決算卻達3億的情況,當然導致基金在過去幾年被快速用完。過去3年來超支近8億!
我要求,環保局應比照中央政府《預算法》第五章,在《高雄市環境保護基金收支管理及運用自治條例》訂定追加預算原則,落實專款專用,把錢花在空污減量的刀口上,而非把空污基金當作市府大金庫!
環保局長認同這樣的概念,坦承「媒合廠商認養」為思慮不周,由環保局出面向廠商募捐的確有疑慮,未來將改由教育局作為主導;也承諾環保基金將盡力撙節,以符合空氣污染防治目的之必要花費為支出。
【#電廠生煤標準寬鬆 遠超中火!】
高雄市的硫氧化物空氣污染在全國一枝獨秀,結果標準還比別人寬鬆!台中電廠煙煤許可最大含硫比例為0.5%,興達電廠則是寬鬆的1%。我們查詢過往的操作許可,發現至少從2013年至今,興達電廠許可的含硫份一直都是1%,多年不變,而1%的試算依據究竟為何,卻不得而知。
高屏雖有空污總量管制計畫,但對於生煤管制仍缺乏更明確的法律要求標準,而雲林縣、台中市則已針對生煤管制訂立自治條例,訂出含硫份的標準以及減量的期程,高雄也應針對生煤管制訂立更明確的規劃。
另外,高雄港區空污主要來自船舶, 對於原高雄市區的空污就佔了15%至30%,今年1月起高雄港船舶油料含硫量上限降為0.5%,我籲請局長需要落實稽查,確實達成空污減量,並且建置完善的港區即時連續監測測站;局長回覆會落實船舶油料的抽測、監測,而空氣品質測站今年一月已由港務公司在港區設置三處(第一信號台、南星行政中心、18號碼頭),預計今年七月會與環保局連線,讓高雄的監測網更完整綿密。
【#廚餘丟哪裡? 還是丟廚餘桶!】
近日許多市民朋友反應,不同的地方收運廚餘的方式不一樣,有些地方丟廚餘桶,有些則是直接丟入垃圾車。服務處同仁實地訪查,發現廚餘是否瀝乾、垃圾車是否擺放廚餘桶、廚餘丟入垃圾車還是廚餘桶等,出現了至少四種不同的做法。
質詢環保局時,我請局內必須統一廚餘收運的標準讓民眾跟清潔隊員可以有所依循。環保局袁局長表示,廚餘收運規範是瀝乾後,生廚餘、熟廚餘分桶回收,會再加強對清潔隊員的統一作法。
非洲豬瘟後,原本每日90噸的餵豬廚餘,有超過60噸無法再餵豬,目前環保局做法是瀝乾後送入焚化爐焚化,非常可惜。其實,廚餘的資源再利用,不只是因應非洲豬瘟所以必須思考朝廚餘作為生質能或是堆肥再製,而是廚餘本身就是循環經濟的一部分。我請環保局思考廚餘發展堆肥、培養土、生質能等可能性。以台中為例,2016年開始推動廚餘製作成的培養土供給農會試用及提供民眾兌換,並且訂出《廚餘堆肥化堆肥產品販售及領用要點》,讓廚餘變身培養土還可以販售。
局長回應,環保局已採購廚餘處理設備,並且會繼續與水利局溝通,希望能利用鳳山再生水廠的厭氧發酵槽作為廚餘生質能廠使用。
雖然目前大多數廚餘還是被送進焚化爐燒毀,但還是請市民們把廚餘瀝乾後,直接丟入廚餘桶中。瀝乾的廚餘,能夠減少焚化爐處理的負擔,也讓燃燒產生的廢氣減少戴奧辛的產生!
#質詢小知識
焚化爐的燃燒溫度,必須高於850℃,才能破壞戴奧辛的生成。若送進焚化爐之垃圾含水量太高,會讓燃燒溫度下降,增加戴奧辛生成的機會。所以廚餘再送進焚化爐前,必須先經過瀝乾的程序。
資源回收換培養土 在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宜蘭縣有機廢棄物處理廠
#回收分類我最會沃土黑金免費兌
#10公斤有機培養土(每人限量5包)
有機培養土取之於民,用之於民,將廚餘變成沃土黑金,可以種菜又可以種花,民眾僅需以資源回收物即可兌換,一舉兩得,但仍請民眾惜食減量,在家烹調吃多少煮多少,在外用餐吃多少點多少,吃不完打包帶走,落實綠色飲食,減少廚餘產生量。
因熟廚餘內含豐富有機物,具有再利用價值,以往本縣只有養豬一途,姿妙上任後即責成環保局研議並向中央申請補助款,設立「宜蘭縣有機廢棄物處理廠」,以增加熟廚餘處理管道,推動有機資源永續循環,熟廚餘分類回收再利用政策。
在永續發展的目標下,我們有責任讓後代子孫同享宜蘭良好環境資源,青山永翠綠水常流,就從日常生活開始做起,大家一起加油,打造潔淨安全健康生活的美麗宜蘭。
-
--
---
----指定資源回收物及兌換地點----
【鐵罐5公斤】、【玻璃容器5公斤】、【鋁罐3公斤】、【寶特瓶2公斤】、【手機1隻】、【乾電池2公斤】、【鍵盤1個】、【 燈泡燈管2個】、【螢幕顯示器1臺】、【電腦主機1臺】、【可攜式電腦含筆記型電腦和平板1臺】、【農藥瓶及一般環境用藥容器5瓶】;以上各回收物重量或數量為兌換1包有機培養土之量,如需兌換第2包重量及數量將以倍數計算。
01、宜蘭市:新東社區資源回收站
02、宜蘭市:思源社區資源回收站
03、宜蘭市:延平社區資源回收站
04、宜蘭市:成功社區資源回收站
05、羅東鎮:羅東鎮清潔隊
06、羅東鎮:新群社區資源回收站
07、羅東鎮:信義社區資源回收站
08、蘇澳鎮:長安社區資源回收站
09、蘇澳鎮:蘇西社區資源回收站
10、蘇澳鎮:永光社區資源回收站
11、蘇澳鎮:龍德社區資源回收站
12、頭城鎮:頭城鎮清潔隊
13、頭城鎮:下埔社區資源回收站
14、頭城鎮:中崙社區資源回收站
15、頭城鎮:港口社區資源回收站
16、礁溪鄉:礁溪鄉清潔隊
17、礁溪鄉:三民社區資源回收站
18、礁溪鄉:林美社區資源回收站
19、礁溪鄉:光武社區資源回收站
20、礁溪鄉:吳沙社區資源回收站
21、礁溪鄉:匏崙社區資源回收站
22、礁溪鄉:大忠社區資源回收站
23、壯圍鄉:壯圍鄉清潔隊
24、壯圍鄉:古亭社區資源回收站
25、壯圍鄉:功勞社區資源回收站
26、員山鄉:同樂社區資源回收站
27、員山鄉:湖東社區資源回收站
28、冬山鄉:冬山鄉清潔隊
29、冬山鄉:柯林社區資源回收站
30、冬山鄉:大興社區資源回收站
31、冬山鄉:清溝社區資源回收站
32、冬山鄉:順安社區資源回收站
33、五結鄉:孝威社區資源回收站
34、五結鄉:五結社區資源回收站
35、三星鄉:大義社區資源回收站
36、大同鄉:大同鄉清潔隊
37、大同鄉:松羅社區資源回收站
38、大同鄉:寒溪社區資源回收站
39、南澳鄉:南澳鄉清潔隊
40、南澳鄉:金岳社區資源回收站
41、南澳鄉:金洋社區資源回收站
資源回收換培養土 在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團購能力培養從零開始
開團,一個月增加幾千元零用錢,厲害的一個月賺到百萬元,是十分棒的兼差模式。
既本週斜槓能力培養的文寫完後,說好要繼續聊聊團購這件事。
如果你也想要用開團來斜槓,可以先想想自己是否熱愛網路購物,然後去回溯自己的團購經驗,這都是開團斜槓的養分。
開始跟團始於當媽媽後,大約是八年前。帶著新生兒哪都不好去,又很愛幫寶寶添購有的沒的玩具與民生日用品,於是開始愛上網路購物,連奶粉都上網買。後來發現小孩玩具,許多媽媽界KOL開的團購價,比百貨打折還便宜,網路商城也搜不到那樣的價格,於是愛上跟團;又後來發現有些團媽開的團,那玩具看都沒看過,只有他有,從此入坑到現在他們開團我照跟。
團購的初衷來自於「分享經濟」,我愛的粉專,分享了他們給孩子使用的商品,於是好生火,他們賣的商品我也想買,這就促成了團購。
自己是團購愛好者,電商愛好者,經營起這件事情才會更順手與理解客戶心理需求;想想你被什麼樣的團主吸引、想想自己的特質與身份,從自身特色去找尋開團商品、去經營個人的特色,這是開始小事業前要準備好的。
\
#粉專的素人怎麼開團
「從民以食為天開始」~有的朋友只是在個人臉書帳號,找自己想買的食物開團也能夠有不錯成績。
譬如我好朋友是在體適能產業工作的媽咪,因工作關係接觸到即時雞胸肉廠商;有一次公司舉辦研討會,午餐他就購買了即食雞胸肉給前來聽課的同學(當然食物費包含在研討會內);建立與廠商關係後,他開始不定時在私人臉書團購雞胸肉,他的朋友圈都很愛跟他購買,雖然教練圈很多朋友知道購買雞胸肉的管道,但媽媽圈不知道有這種好東西;後來我這位朋友還會找小農,自己要買什麼水果就順便團購一下;但是他的方式,是直接讓果農送到家裡後,再自己包裝分送給團購的朋友。雖然聽起來手續繁雜,但他因此也存了點私房錢。
你喜歡買東西的攤販、果農、小店,都可能有開團商機,可以嘗試與熟悉的店家聊聊,談好運送、付款方式;如果會用google表單,就能簡單做出團購的後台了。
有些朋友開立臉書社團做團購或者代購,現在有許多程式像是:+1系統,都可以幫助團主更容易管理後台,等到做出一些心得後就可以嘗試找找看這樣的服務。
\
老實說寫這篇我真的是在關公面前耍大刀,畢竟真的團團銷售百萬佳績的團主和KOL大有人在。
開始跟團的時候我還不是筋肉媽媽,也沒有任何社群經營;
開始經營社群後,團購中間商沒有很多,社群完全是分享媽媽與運動人生;
直到四、五年前,個人形象鮮明了,才開始固定開團業務。
今年以前我都只把開團當成加減賺零用錢的斜槓方式之一;居家防疫這段時間,事業再度轉換的念頭始終縈繞心頭,或許好好讓自己成為商人,還要是厲害的商人,我的人生就更全能了。
厲害的人會把開團變成電商事業,研發自己的SOP,這時候副業可能變成主業,我聽過一年賺到好幾千萬的例子;可能之後研究所畢業要去唸唸商學院,才能幫我這個門外漢接軌商業,任何有興趣的東西就去研究、去深造、去嘗試....管他人干涉什麼呢?
目前學習商業的方法就是找厲害的前輩學習,或許之後再來分享我這位厲害的師傅是誰。
她教會我:不藏私的去分享釣魚方法給身邊的人;
我體會:這不是樹立敵人,而是逐漸建立起更正向良好的人際圈,單打獨鬥永遠很難變成贏家,正向團體將幫助人生更美麗。
\
看到這邊可能還是許多人充滿疑問:
我又沒有認識廠商怎麼辦?
我又沒有粉專廠商怎麼會鳥我?
我哪來的時間去物流送貨包裝?
接下來我要聊東森電商,不喜歡的朋友就可以轉檯囉~不要覺得我騙你們進來看文章(前面的內容其實爆炸實用的,大家也可以思考自己可以著手練習開團的方法。)
#東森電商可以讓想要經營團購的初學者零成本練習開團
東森電商新連鎖有不少人聽過,一個月賺到幾十萬幾百萬的誇張故事;抱歉這邊沒有要講這種特殊案例,也不鼓勵大家一開始就花錢去加入,不然可能搞不清楚狀況最後成本難回收,就會怨氣沖天!坊間很多人用「賺大錢」去吸引他人加入東森新連鎖,也難怪在一些論壇有人把東森罵到臭頭。
東森其實滿無辜的,事實上東森集團把電商購物轉換了新模式,分享經濟這塊是可以讓許多人「練習去賺你平常賺不到的錢」,話講白一點,就是 #你可以利用東森購物當成開團練習的媒介。
東森集團(不包含電視頻道捏已經經營權轉手囉)包含現在常看到的東森購物、東森新聞雲、東森自然美(併購了自然美集團)、東森寵物雲、草莓網(買海外香氛保養品)、墨攻網路科技(買旅遊餐食等票券)、分眾傳媒(電梯外面的電視廣告與捷運廣告)、東森房屋、東森保代.....
加入東森的實習店主(不需要任何費用但是需要被邀請),就能在東森購物、草莓網、墨攻網路科技....等網站上面,看到平常看不到的介面,也就是「PV回饋」,是售價之外、東森幣折抵後,還能享有的額外折扣。
基本上加入實習店主,購買東森購物所有東西都可以更便宜了;但是好玩的地方是:網站會出現一個「#我要賣」的按鈕,只要你點選了該商品的我要賣,就會出現一個link,你把他分享在個人社群上面,三天之內朋友從連結點進去在東森購物的任何消費,你都可以分潤到現金收入。
沒有開團資源的朋友,十分建議可以從這媒介開始下手:
一來不用花到你的錢,二來你不需要囤貨出貨搞物流架設後台,三來你自己購物有額外折扣,最重要的是:只要練習找到有吸引力的商品,分享連結就可能分到現金。
\
東森新連鎖,指的就是東森集團在旗下電商導入的這樣的「分享行銷模式」,任何人都能參與,並且東森購物上面還有熊媽媽買菜網這樣民生必需的購物項目,想要跨足團購的人不妨從這樣簡單麽模式開始。
東森新連鎖需要花錢的:是 #加盟。加盟意味著正式在東森事業體中開自己的雲端商店,賣東森平台上所有商品,採用直銷模式,這塊會另外發文談;
直銷模式本身是十分聰明的商業模式,但往往搞壞在於人~其實只要摸清楚你將要投資與經營的是什麼,想好才加入,根本不會有糾紛困擾。糾紛之所以存在,是因為很多人打著「賺大錢」拉人進去,不清楚自己要幹嘛的人,當然會灰頭土臉。
東森電商基本上就是商業,所以你必須要練習導購、找商品、練習文筆...這些能力;這也是開團必須的能力;從實習店主開始根本不需要花錢,也能確定自己是否適合發展這一塊斜槓。
#東森購物新連鎖的實習店主申請必須找正式加盟商給予權限
當你變成我的實習店主,不表示未來你一定要找我的家族來加盟;你可以只是為了購物有折扣而保有這個免費身份一輩子。
我在東森體系的群體是屬於吳宗憲的憲憲家族,坊間許多人說自己的家族是吳宗憲的家族其實都是騙人的喔~但接下來我要發展自己的群體,也會有專屬的群組來幫大家建立這塊能力。
想加入我的話方式我會放在留言,請務必要按部就班完成。
(東森正式加盟後的利弊我會另外發文分析,不然現在坊間多數都只講有多好,很多沒那麼好的也沒人說;再好的東西都會有缺點,這我再另外發文)
\
第二天發文後補充:
當初就能想像得到會有人不喜歡我加入東森,甚至因此退追蹤;我的觀點上,東森只是我的小投資和斜槓嘗試,能賺錢的模式幹嘛不嘗試?
有的時候會與賺到錢失之交臂,就是因為有個人主觀意識而不是藉由理解後才決定觀點。
但大家請放心:
#我的粉專還是如同以往_好文_好團購_不時直播運動
對我來說,自己的主要工作不應該被斜槓篡位;
多餘的錢還是應該從保險配置、理財規劃開始;
接著你有多的錢才是考慮需要投入資金成本的斜槓。
因此我絕對不會在粉專鼓吹要大家付錢進入東森,有免費的可以嘗試幹嘛不免費先用?
至於要退追蹤的,就退掉吧~也不用先宣告要退才走。
(沒有任何一個KOL會在意這樣的宣告知道嗎?只是覺得你是不是對旁人也很愛情緒勒索啊?壞習慣要改掉)
反而你如果覺得我腦霧了才加入,不懂我在想什麼,我倒是很樂意跟你們說為什麼。
因為我相信有一直發摟的粉絲,就會知道我只是把自己的人生都分享出來,也能從很多文章中,去理解我的思考模式;
這個斜槓不會常常出現~請放心哈~
資源回收換培養土 在 媽媽監督核電廠聯盟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SDGs】地方庶民都比你懂電費帳單!臺灣的能源轉型實踐模範「庶民發電學習社區合作社」(05/06/2021 storystudio故事)
人類正站在全球氣候劇烈變遷、自然資源漸枯竭、生物多樣性耗損、疾病頻仍等關鍵十字路口上。為此,2015 年時,聯合國發布了「永續發展目標」(Sustainable Develpoment Goals, SDGs),敦促全世界在 2023 年以前為地球與人類社會努力,邁向永續。百靈佳殷格翰與故事 StoryStduio 攜手響應聯合國 SDGs,用故事來讓 SDGs 在臺灣的發展有根可尋,讓發展被記錄、被看見並可被壯大,與臺灣社會一同實現永續發展。
作者:鹹雜食
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訂定後,三大國際永續發展研究組織共同發表《2050 世界願景 (The World in 2050, TWI2050)》,根據《TWI2050》,國家要落實永續發展目標,需進行六大轉型,其中,加速能源系統去碳化,提供眾人潔淨與可負擔的能源是永續轉型關鍵之一,也就是臺灣政府宣示要進行的「能源轉型」。
即將來臨的夏季是臺灣的用電高峰之季,每到此時能源的議題總不時浮上新聞版面,但大多停留在「電費會不會漲價」、「會不會缺電」的表面層次。民眾儘管關心電費會不會漲,許多人卻連電費帳單也看不懂,在電子化的時代,以扣繳方式付款的人甚至很可能根本沒看過電費單;人們擔心是否缺電,許多人卻連臺灣目前的發電比重為何也說不清。
然而,有一群地方的「庶民」,他們從看懂無足輕重的電費單做起、到實際走訪臺灣所有電力設施,瞭解發電比重,甚至經營一座公民電場──他們是三重蘆狄社區的「庶民發電學習社區合作社」(下稱「合作社」)。
從無感到凝聚共同理念,始於公民參與經驗
”我這個歐巴桑以前覺得按一下開關,電就會來,參與後才發覺有的電已經危害到我們和下一代的生活,像是空氣汙染,我的孫子都有過敏體質。“ 合作社理事李麗卿坦言。
蘆狄社區居民與能源的緣分,始於 2015 年新北市經發局所舉辦的「節電參與式預算」。不同於過往由政府機關擬定政策,參與式預算讓民眾自己提案預算,自己的花費自己訂。主持此計劃的蘆狄社大積極鼓勵社區居民,包括在地攤商、新住民、甚至高中生依照自身經驗提出能運用在自己生活的節電提案,還規劃許多貼近生活的能源課程,「看懂電費單」就是他們進入能源世界的第一張門票。
貼近生活的開放式參與,成功吸引了社區民眾的注意以及投入,更開啟了他們對能源及公共參與的想像,也讓居民從無感到主動持續地學習。此後,社大還舉辦多次的「能源旅行」,帶著居民全臺走透透參觀各式發電設施,「我們參觀了差不多一百多種喔!」李麗卿驕傲的說。
參訪各地的能源廠區、社區公民電廠以及能源選址地點,再再都讓居民的親眼所見,成為紮紮實有感的學習體驗。後來,社大更成立「蘆荻社區光電特工隊」太陽能工班,計劃培養「社區內的光電醫生」。
一名學員在培訓後,直接在合作社的太陽能案場運用所學,準確地指出太陽能工程鋼構方向的問題,及時挽救了案場往後二十年的發電效率。這些學習經驗讓社區民眾漸漸凝聚共識,認為環境和能源議題至關重要,需要他們行動起來,促進改變。
能源轉型是國際趨勢,也是各國的功課
他們所期望的改變,正與「SDGs(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永續發展目標)」中的第 7 項不謀而合:「確保人人都能享有可負擔、穩定、永續及現代的能源。」
SDGs 是 2015 年的聯合國大會中提出的 17 項永續發展目標。這些目標觸及社會經濟、生態環境以及公共治理,呼籲跨領域的整合,也強調國家、組織、企業與公民等不同角色投入形成同盟夥伴,系統性的思考社會問題,並共同配合改進。
然而,回顧臺灣的能源轉型歷程,臺灣的能源改革並未與 SDGs 同步啟動,而是在 2016 年總統大選期間才做為政策內涵被候選人提及。因為牽涉到政治,在許多民眾的腦海中卻可能只剩下核能爭議的印象。然而,能源牽涉到民眾生活的許多面向,過度簡化的理解對於長遠的發展並非好事。
臺灣目前主要的發電來源是燃煤,是臺灣所有發電中造成最嚴重空氣汙染的發電方式。此外,發電次高者是燃氣,第三則是核能[1],三種主要能源的原料都仰賴進口,根據經濟部能源局的統計,臺灣 2020 年的進口能源依存度高達97.55%。我們日常中看似稀鬆平常的電力隱藏著不安的陰霾,亟待轉型。
如何平衡能源、土地以及環境?
政府於 2017 年核定「能源發展綱領」修正案,提出 2025 年達到再生能源佔比 20%以及「核電歸零」的政策目標,期望以永續乾淨的能源,取代不安定的燃煤以及核能。
事實上,臺灣推動再生能源有許多有利因素。首先,台灣環境規劃協會的理事長趙家緯表示,再生能源政策目標明確,吸引大量國內外資金投入綠能產業,也促成國內高耗能產業積極的投資,2019 年的綠能投資量甚至衝到全球第五;而臺灣的硬體高科技製造業非常發達,原本就是太陽能面板的前三大生產國,能夠迅速因應國內遽增的設備需求。最後,臺灣還有活力十足的社會參與力量,能夠推動政府有效修正其政策方向。
臺灣太陽光電的發展就有賴這些力量推動前行。地處亞熱帶、太陽能板生產力高、建置成本相對低廉、汰換回收的殘值高達 90%,這些都是臺灣適合開發太陽光電的條件。但光電卻有一項致命的缺點,那就是需要大量空間,很容易壓縮其他的土地使用權,甚至危害環境生態。
地價低廉的漁農地成為許多光電開發案標的,引發農地壓縮破碎化、環境破壞以及基層農民無法受惠的爭議;臺東知本溼地原本預計成為臺灣最大的光電案場,但經由部落民眾以及公民團體的抗爭以及法律維權,最終由法院裁定停止執行;苗栗石虎棲息的山坡保留地,光電開發案的抗爭也仍在進行中……。這類的「綠色衝突」層出不窮。
趙家緯說明,2015 年政府評估太陽光電開發潛力時,並未考慮到公民參與的的力量以及工業廠房的潛力,因此在太陽能的規劃中,屋頂型光電只佔了 15%。在政策壓力下,土地需求就造成許多有爭議的開發案件。
共學讓能源轉型也能很庶民
工業以及都市住宅要用電,卻要犧牲農地或是自然環境,種種的不合理激起蘆荻社大學員的思考以及討論。「土地沒辦法進口。好好的農地不種田,好好的魚塭不養魚,都算是亂象。」合作社的理事柯麟耀皺眉說道。他們觀察,雖然臺灣土地有限,但是都市屋頂是閒置空間,經由妥善利用能夠發揮更多效益。
這群庶民的特色就是知行合一,他們決定發展屋頂型的太陽光電公民電廠。結合了生產力、人的聚集以及票票等值的合作社特性,是他們組織型態的首選。因此,2019 年 3 月,庶民發電學習社區合作社正式成立。
在試算太陽能的發電效率以及會員的報酬後,合作社將股價訂在一股五千元。但是大多數的社員都認為這筆錢是共學的學費,反而不期待賺大錢。
開發案場的流程他們也當作是共學的過程,與居民溝通、尋找及評估案場,以及申請政府批准等,他們全部都堅持自己來。除了爬遍新北市二十幾座屋頂,跑公文也花了半年的時間,途中更遭受臺電的質疑,直接請專業廠商代為洽談不是更容易嗎?
案場的屋主也是他們共學的夥伴。除了充分與屋主溝通理念,也希望盡可能滿足屋主多元的生活需求,增強人與太陽能的互動關係。目前三個案場都因此有多元的嘗試。在林口的案場,他們另外架設了自發自用的小型太陽能板,讓屋主能夠自行生產部分的家戶用電;宜蘭的案場沒有蓋滿而空出了一條走道,讓屋主在晴天時能夠推出自製的欄杆推車曬棉被,雨天時就讓太陽能板成為遮雨棚;鷺江國小的案場則規劃成為社區的能源學習場地。
合作社相信,盡可能增加能源的互動以及親近感,能讓人對於自己的能源用電更有意識,也讓他們更願意學習理解,進而有所行動。
為此,合作社在 2020 年中成立「歐巴桑講師團」,在兩個月內走遍了新北市的 11 個社區,充分發揮自己身為「庶民」的親近性,以及曾經與聽眾在同一個位置上的經驗。
「我們的能源課歐巴桑也聽得懂,因為我們就是歐巴桑。他們曾經也是我們。」柯麟耀驕傲的說。因為親近,讓聽眾更願意與他們互動提問,也更有學習效果。這些經驗讓合作社認為,連結庶民經驗的學習,才會真正有作用,而這是目前政府在能源教育推廣方面仍需加強的一塊。
臺灣能源教育學習的模範
長久以來,臺灣關於能源的主流討論,都圍繞著核能、核四廠這類高度政治兩極化的議題。簡化為意識形態的對立,無助於真正改善臺灣的能源環境。讓基層的一般民眾更了解相關討論,甚或能夠參與討論,才真正能夠促進有效溝通,達成共識。趙家緯認為庶民發電合作社是很好的範例,讓臺灣推動能源教育有更具體的想像。
蘆荻社區中心執行長莊妙慈則認為:「促進能源轉型的關鍵還是庶民。」再好的政策如果沒有民眾的認同,當政黨輪替或是換了不同想法的上位者,很可能進度又會停滯不前,幾年來好不容易打好的基礎就浪費了。
如今合作社成立已經滿兩年,共吸納了近 70 名社員,也開發了三個小型的案場,不過目前合作社的案場規模都相當小,總共僅有不到 55 千瓦的發電量,而合作社本身的人力以及資金也不充裕。與許多其他公民電廠不同,目前合作社的資金都是社員的股金,並未另外融資。
案場貼近社區的在地性,也確保他們與案場的關係不僅止於資金與收益,更是生活中的一部份。執行長莊妙慈認為,合作社的下一步,就是要決定公民電廠的基本精神,是否該堅持小規模、社區與親近的特性。教育與共學仍然是大部分社員的共識,但是否在教育之餘擴大規模投資,是他們仍在討論的題目。
從零開始的合作社,走到如今,不僅是依靠一腔熱血,還有賴社員持續的溝通以及實踐。只要持續發揮開放以及學習的心態,合作社想必也能夠找到最適合自己的庶民步調,繼續朝他們理想的能源願景前進。
完整圖問內容請見:
https://storystudio.tw/article/s_for_supplement/sdgs-affordable-and-clean-energ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