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這篇資料夾工具列不見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資料夾工具列不見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資料夾工具列不見產品中有9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2萬的網紅蕭詒徽,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晨熙離開 BIOS monthly 之前 ,坐在我的對面。 ⠀ ⠀ 編輯會議上,晨熙是隨時能逗笑大家的那個人。有次他模仿我回座位後習慣性把桌上手機挪正的動作,「詒徽就會這樣啊,」他伸出拇指和中指,捏著空氣中一塊看不見的長方體,瞇著眼對準不存在的水平線 —— 大家大笑,真的是我。 ⠀ ⠀ 那時我的辦公...
資料夾工具列不見 在 蕭詒徽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晨熙離開 BIOS monthly 之前 ,坐在我的對面。
⠀
⠀
編輯會議上,晨熙是隨時能逗笑大家的那個人。有次他模仿我回座位後習慣性把桌上手機挪正的動作,「詒徽就會這樣啊,」他伸出拇指和中指,捏著空氣中一塊看不見的長方體,瞇著眼對準不存在的水平線 —— 大家大笑,真的是我。
⠀
⠀
那時我的辦公桌面拿掉筆電可以說空無一物,只有排成一列的五個玻璃杯放文具、一具電話、一疊背面空白的 A4 紙。這對編輯來說不太尋常,我們這行通常忙到桌面如疊疊樂。事實上我確實花費了不少動作成本,來做各種「歸位」:文件全部歸進資料夾抽屜、結案電郵全部分類封存、打字打到一半挪正筆電水平、甚至瀏覽器上用固定頁籤來統整常用網頁。
⠀
⠀
與我的桌徒四壁相反,晨熙的辦公桌號稱 BIOS 最亂(電腦桌面似乎也是)。我一直很想知道,他要如何在圖示根本已經重疊在一起的資料夾中找到他修好的照片,然而這對他而言顯然不成困擾,和晨熙工作,我們從來不曾因為找不到東西發生過什麼問題。
⠀
⠀
當我們決定以「混亂對創作心靈的積極意義」作為這一期封面故事主題,我第一個想到的就是晨熙。想到他離職前從三層櫃裡翻出一具桌面分類收納盤,說「這很適合你欸,送你」。看著那具收納盤,我想到這個用來整理東西的工具,被晨熙放在抽屜裡不知道幾年、其自身反而變成了需要被整理的東西之一。它其實就是我之於世界的樣子,不是嗎?
⠀
⠀
當社會以斷捨離為尚,以各種教學說明矯正我們的收納行為,那就像考卷一樣,把生活變成題目,霸道地限縮了存活於世的正解。偶爾也想像晨熙那樣活著⋯⋯當然,性格和習慣使我可能做不到,但,我覺得那樣也很好。
⠀
⠀
做不到,但是那樣也很好。混亂並不一定是失控或無能的代稱,它僅僅只是混亂而已,或好或壞,是每個人的賦予。我們希望將這一點傳達給讀者。
⠀
⠀
晨熙離開之後,我一直想讓我的桌面活潑一點,至少看起來不要像連續殺人魔的辦公桌。終於,今年春節後我買了一群盆栽。現在它們在桌上隨便地長葉子。
⠀
⠀
不過,我還是把它們的盆子對齊著一條看不見的線。或許對它們而言,我依然像連續殺人魔吧。
⠀
⠀
⠀
⠀
⠀
⠀⠀
BIOS monthly
封面故事 2021 輯一:亂有才華的
https://bit.ly/3cUUdai
⠀
房間掃完會亂,何必斷捨離?近十年被壟斷的房間整理學,我大亂室兒女不得不為亂房自由捍衛一番:世界難以收納,我亦然。
⠀
⠀
▍音樂人林奕碩專訪
⠀
用正常人的收納邏輯,我就會找不到東西
https://bit.ly/3lGkSvF
⠀
⠀
▍藝術家吳美琪專訪
⠀
Filthy is beautiful. 我想要更多漂亮的廢物
https://bit.ly/3s4OEg8
⠀
⠀
▍藝術家吳權倫專訪
⠀
買它,就是喜歡它不好的一面
https://bit.ly/3lyGXvY
⠀
⠀
▍專文觀點
⠀
心理師想跟你說:人在混亂的環境,更願意打破傳統
https://bit.ly/310Mwdh
⠀
⠀
▍精選書摘
⠀
計劃太周詳,失敗率更高:《亂,但是更好》
https://bit.ly/3s6nANu
⠀
⠀
⠀
封面統籌_ 蕭詒徽
視覺統籌_ 潘怡帆 Crystal Pan
採訪撰稿 (林奕碩專訪)_ 熊一蘋
採訪撰稿 (吳美琪專訪)_ 李姿穎 Abby Lee
採訪撰稿 (吳權倫專訪)_ 溫若涵
專文撰稿_ 心理師想跟你說
專訪攝影_ 潘怡帆 Crystal Pan
專文視覺設計_ 黃詩婷
社群企劃_ 曾勻之
⠀
BIOS monthly
www.biosmonthly.com
instagram.com/bios_monthly
youtube.com/channel/UCckydP8ziXknEtPcySOlDTw
line.me/R/ti/p/@bios_monthly
資料夾工具列不見 在 張珮歆Carey Chang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 北一女校慶聊天十分鐘45元的新聞,還可以怎麼討論?】
﹏﹏﹏﹏﹏﹏﹏﹏
▍輿論怎麼開始的?
﹋﹋﹋﹋﹋﹋﹋﹋
.
北一女中12月12日舉行117周年校慶和園遊會,其中一個攤位提供「聊天」項目,消費者可以從街舞社社長、民謠吉他教學、流行音樂社社長、合唱團團長等學姐中,選擇拍照、點歌、聊天、打球等活動。
.
引發網路熱議,有人認為有商業頭腦、有人則認為不妥,更多的是在網絡平台的批評和羞辱。
.﹏﹏﹏﹏﹏﹏﹏﹏﹏﹏﹏
▍可以用什麼方式更深討論?
﹋﹋﹋﹋﹋﹋﹋﹋﹋﹋﹋
.
1、標籤拆解:
.
將主角多重身份背後標籤拆解,通常輿論都是從標籤的衝突之中產生
比如「你是xxx就應該要ooo」,而當沒有做到ooo時,就會引起輿論
所以將標籤拆解,以便理解「預設概念衝突」是怎麼發生的
.
2、三種觀點:
.
這件事的社群輿論主要從三種觀點切入,分別為 #社會 #商業 #教育
我會以第一人稱口吻,描述各持這三種不同觀點的人會怎麼表達
.
3、先後因果:
.
先發生「園遊會」,才有「網路熱議」,然後才有「新聞報導」
所以不能直接看到「新聞」來反推「辦這種活動」的起心
「是為了賺錢才辦活動」
.
🚩標籤拆解
.
北一女學生同時背負 #女性 #名校 #高中生 的標籤
.
🚩三種觀點
.
▍社會觀點
.
著重在 #女性 #名校 的討論
.
►為什麼這麼多活動,「拍照」「點歌」「打球」可以,唯獨「陪聊」被特別放大?
.
►「女性」與「盈利」掛鉤,潛意識便會跳出「性交易」「八大行業」?
這是這社會還不願正視的問題所致,#污名化 和 #歧視 普遍散落。
.
一來不明白八大行業真正內容為何,而直接認為這是下賤、骯髒的,事實上,並不是所有酒店從業人員都是在賣身、賣感情,會上酒店的人也不是每個都想亂搞。
.
酒店客群主要分成商業客和兄弟客,商業客就是一般西裝領帶的商務人士而已。
.
酒店又依照服裝樣式開放程度分成 制服店、禮服店、便服店。
以最單純的禮服店而言,就只是倒酒、整理桌面、唱歌聊天,僅此。
.
再有更多的接觸,如果自己不能接受,是可以拒絕並換桌/換台的,看每個人程度到哪(當然有些人就是想找人包養,用自己去交換未來,用話術和身體去勾引客人,但大部分不是。)
(btw我前男友幹上的那個就是這種典型,但不是每個人都這樣。感謝前男友讓我對酒店行業了解透徹。)
.
當感受到被侵犯時,每個小姐會有求救暗號,打暗號讓少爺/行政/幹部知道,就可以被保護離開。
.
二來是對於女性的「貞潔」要求凌駕於「身體自主權」,女性應是屬於另一個主體的,不是自己的,這種「自己」除了身體,還上崗到了包括「時間」「談心裡話」
當這樣的行為被作為獲利工具,就如同出賣自己的靈魂約契
.
►名校背後的品德枷鎖
.
大家對於這種社會新聞「xx高材生竟然犯了oo罪」不陌生,這種就是標籤的概念衝突。
背後假定了「會讀書就應該品行優良」
.
或者穿著小綠綠制服,走在路上就應該要舉止端莊賢淑、在公車上要坐有坐相等等。
(短褲夾腳拖是我高中的基本配備,想來也是對於這種標籤的微小反抗。)
.
今天當「應該品行優良的高材生」與「八大從事人員的陪聊工作」碰上了,標籤的衝突因而產生。
.
►物化自己、販賣父權紅利?
.
如果說酒店公關是物化女性和販賣父權紅利的終極體現,那在灰色地帶的直播主、「線上聊天平台」算不算是?
她們都知道「我是漂亮的/性感的/甜美可愛的」「女人」正是收益來源,因此從事此行業。
.
但北一女學妹一開始辦這攤販的起心,是「因為我知道男人會付我錢」而去辦的嗎?
.
什麼是物化自己?
用身體作為契約的客體,主動的成為從屬者/商品化,又因性別權力不對等而失衡。
.
就我與學妹們聊天的過程中,她們的起心本意與「仗著自己是女生來賺取男生的錢」而且「我就是要成為商品本身附加在男生身上」恐怕相去甚遠。
.
▍商業觀點
.
著重在 #名校 與 #高中生 的討論
.
►如果說市場機制裡,有需求就有供應,有客群願意掏錢買單,交易便成立
但這個需求是被創造出來的、還是本來就存在?
.
這個需求內涵是什麼?
是社會上無處可去的焦慮。
.
對高中生而言,就是升學壓力、同時處理課業、人際、社團、家庭的滿腹辛酸,師長的不理解或高壓要求
因此他們有了「只有年紀相近的學長姊能體會、並針對當前環境給予建議」的需求。
.
對校外而言,是對光環的想像與追逐。
人們對於自己未到過的地方,會有加成的想像附著,例如,能出國讀書/旅行,一定很有國際觀/一定家裡很有錢,那他們是怎麼做到/從中習得什麼,無論他們到底是靠自己的努力達成還是靠爸(能考上名校,也是有一定程度的文化資本落差)
.
不一定是升學主義學歷至上,根本而言,出於人性的基本好奇使然。
.
►園遊會本質:娛樂性的進行學生商業行為賺取班費
.
這邊有兩種輿論聲音:分享心得經驗怎麼可以拿來賺錢/怎麼可以用無成本的方式賺錢
.
但首先,沒有人會在園遊會時候做公益,什麼家裡的破布娃娃都可以拿來賣個三五十塊
.
與其說為了賺大錢來辦活動,不如說為了符合園遊會性質加減產生一些金錢流動
.
大家都有辦園遊會的經驗,通常都先問班上有沒有人家裡是賣什麼吃的喝的,再來設計一些遊戲或服務
這就是練習如何在資源稀缺的情況下,盤點現有資本設計商業模式
.
對高中生而言,他們的資本並不多
「知識」和「經驗」正是他們最大的資產
.
呈上,當他們發現有市場需求,而他們正好能以現有資本作出供給,且現實面呈現供不應求情形,證明這樣的價格符合市場機制並未超過
.
但為什麼知識可以賣錢?
.
►知識經濟、知識變現
.
有位知名網紅表示「女學生要想啊,你憑什麼賺取這個錢,律師和心理諮詢靠講話可以收那個錢,是因為他們的專業」
.
憑什麼賺這個錢,就是對於這個「知識」和「經驗」的質疑。
.
坊間職能培訓、升學求職經驗分享、家教、線上課程、一堆冬夏令營培訓、之前紅極一時的醫學生面試工作坊爭議,之間的差別是什麼?
.
知識經濟是近幾年才蔚為風潮的商業模式,最初因著互聯網從中國大陸崛起,2017年被稱作知識經濟元年
.
除了打破原本實體物換取收益的模式,也包括縮短知識變現歷程(產品-營銷-交付),轉變為擁有知識的主體獨立完成這個流程,實質經濟性價值判斷就來自「知識的不可取代性」
.
衝突點在於他們認為,高中的知識,大家攝取的大部分相同,不可取代性低、「專業性」低,有課綱、有老師,就能觸及這塊知識
.
但「師傅引進門,修行在個人」,已經脫離全民教育的階段,高中課程更深更廣,無法妥善吸收而載浮載沉於知識苦海的學生才是多數
.
北一女學生的專業,不止在於課業本身,更是「學習如何學習」這件事,「如何有效率的、有系統性的」張羅和梳理浩瀚陌生知識,這才是她們的不可取代性。
.
►「零成本、高收益」
.
這則新聞被放上網時,那個筆者用這句話來形容這個攤販,這個「零成本」恐怕未估計得到這些知識和經驗時間的隱形成本
.
在跌跌撞撞中所獨自承受的心理壓力,在沒有人提攜和引領時的惶恐和迷茫,這些對高中生而言,都是很沈重的成本
.
在這過程中,學習如何去找前輩解決種種心理與精神困境,如何與同儕相處互動待人處事、在社團上當幹部,學習如何做一個領導者
.
要同時兼顧家庭、課業、社團、人際,這些是成本,也是經驗的獨特性
.
►業界前輩怎麼說
.
我從前輩板上截取的,但資料太多混淆來源了,如果有人知道麻煩告訴我!
.
原文如下:「
【怎樣是門好生意】
有一年的期末報告主題是老師給每一組學生一百美元的基金,要他們去創造最高的收入,並在期末報告時上台分享。
.
大部分同學都是去買東西來賣,靠各種加工或銷售方式賺取差價。但最後獲勝的那一組根本沒有買任何東西來賣,卻獲得了最高收入跟超高利潤率。你猜他們怎麼做的?
.
這組同學仔細分析了所有手上擁有的元素,發現這次報告最有增值空間的不是那一百元能買來的東西,而是他們自己花在這件事上的工作時間、全班同學在期末報告時專注聆聽的十分鐘,以及這些準畢業生的未來。
.
於是他們把期末報告的上台時段賣給了徵才企業跟獵才公司,最後選了出價最高的一家,不僅沒有花到那一百元,還賺了好幾千元的收入,甚至可以獲得未來獵才成功的抽成機會。
.
這就是商業頭腦,懂得從資源稀有角度出發。我要是天使投資人,還會想從當中談一輪找出是誰發想跟執行這個計畫的(當然要付錢給他們),長期輔導跟追蹤這一群孩子。
#時間才是最值錢的資產 #年輕人的未來更是」
.
▍教育觀點
.
著重在 #名校 #高中生 的討論
.
►誠如前面所述,能夠上名校的,有一定程度的社會背景和文化資本,這些是幸運,而不單靠「自己多努力」
.
有些人認為,這是販賣光環,是忽視了作為社會族群中佔優勢的位置,將功勞佔為己有的自大行徑
.
但不只北一女有標籤,其他學校各自有各自的原罪要背負,這邊的問題,我想,是會持續在有人有文明的社會持續存在的
.
►身分,資格論,17歲怎麼談108課綱?
.
高二,才經歷新課綱一年,可能連自己學習歷程都還搞不定、甚至連老師、學校都還摸不清楚課綱到底在做什麼,有什麼資格談、甚至收錢?
.
理念者與實踐者,很多時候是不同人。
.
在坊間教育組織裡,是因為認同了同一個理念而湊在一起,但在國民教育的教學場域,一個政策的實施,不是每個人都認同,迫使大家開始群起討論這個方向,需要更多的激盪和問題反饋,才是推動下一個進程、或是將遇見所阻呈報回政府機關並再修正的重要過程。
.
更多的討論,應是被鼓勵、而非以資格審查而禁止的。
.
另外,新課綱大家都還在摸索,教學者與當事者,會有不同的摸索經驗,是只有那個位置能看見的視角和困境、新想法和新的焦慮
.
各自有各自獨特經驗,就值得被提出來探討,跨越了身份審查的問題
.
►教育資訊落差,是可以販賣的嗎?
.
現實是,北一女的資源肯定比其他學校優渥。(我在TFT徵才那篇有詳細談)
.
她們有的資訊、管道、組織、計畫,其他學校可能不見得有、或老師不見得重視,阻斷許多機會流入學生手中的可能。
有些人認為,名校學生經歷這些活動營隊後的心得,販賣給其他學校沒有參加過的學生
.
衝突點在於,這樣的資源落差,是大多數教育(含NGO)工作者致力想解決的問題,當這種落差被用作盈利時,是一種「傾銷」之既視感
.
在國際衛生場域上,曾發生過一件事:
某A大國獲得B小國的共用病毒株後,回去研發出疫苗,再高價賣給B國
.
這個共用病毒株可視為總體教育資源,名校(A國)從總體資源中拿取站比較多的資源後,有能力產製出知識結晶(視做疫苗),再賣給原本被剝奪資源的那些學校學生(B國人民)
.
雖然行為無本意,但在結構上問題油然而生,高中生或許不明白這件事還藏有這一層問題在,但每個角色在社會上,都同時擁有壓迫與被壓迫者的位置。
.
.﹏﹏﹏﹏﹏﹏﹏﹏﹏﹏﹏
▍為什麼先後因果關係重要?
.﹋﹋﹋﹋﹋﹋﹋﹋﹋﹋﹋
.
有段話如下:
.
「顧客清一色是男性,恐怕賣的都還是“女高中生”甚至“北一女”相關的概念,所以“成本”並不是零,而賺取的就是“父權紅利”,所以這件事的本質其實是“父權經濟”。
.
“父權經濟”在任何男性掌握資本而且有貧富差距的社會都存在,程度多少的問題而已,因為“愛慾”是人類最基本的需求,而且女性天生可以在生理和心理上供給,所以市場必定存在。父權經濟的光譜很廣,從單純的陪伴經濟到性產業都是。」
.
►這是很典型「用新聞來看事情」
.
看似振振有詞,實質為 #倒果為因 的謬論例子。
.
再次強調,是先有園遊會,才有新聞。
不能看到新聞註解「顧客清一色都是男性」,就認為學生是為了招攬男性而做。
.
🚩那新聞媒體怎麼報的呢?
.
▍標題:「真香」「暴動」「懂賺」「清一色男性」
.
▍內文:
.
「有沒有照片?正的話馬上驅車前往」
「便宜還保證女高中生」
「不早講,我在火車上了」
「直播主出道預備」
「良心事業,人美心美」
.
►著重顏值、外貌,而非舉辦活動初心,強化「只有漂亮的我才要去」
.
是她們在物化自己、還是新聞出來後,社會在物化她們?
.
▍這是對事實的描寫、還是變相鼓勵風潮?
.
是對社會反應的記載,還是以明知可能的眾矢之的作為標題博眼球?
.
記者知不知道可能會產生的輿論和社會問題、對當事者、北一女的傷害?
.
記者有沒有這個責任要知道後續可能影響?
.
有沒有攔截問題的責任?
.
▍刻板印象的強化與新的標籤
在議題被鼓動到大家一窩蜂去搜尋時,「陪聊」「台女」在搜尋度暴增,新的標籤就產生了,成為「熱門關鍵字」,永遠留在網路平台上。
.
▍媒體少了什麼?
.
所有新聞文章都是互抄,片面之詞呈現,但網絡的反撲、指責、甚至對女學生的羞辱卻視而不見。
.
所謂的不客觀,不是因為主觀意識表示支持與否,而是少了不同聲音。
.
在後續造成的輿論有哪些、校長回那封信的前提是什麼、大家在意的關鍵點是哪些、為社麼會有這個現象、當事者受網路攻擊後的反應如何?
甚至用數據分析網路聲量、正負面比例、搜尋關鍵字圍繞哪些問題
.
這些也都是客觀事實,並不是主觀認定,是可以同時呈現在報導裡的。
.
但媒體都少寫了。
是不知道、不在意、不想花時間研究,還是就是打定了想要賺流量?
.
但這是記者本身、媒體自己本身的錯嗎?
.
要在媒體生態下生存,高工時、低薪資,內部編制導致落在記者個人身上負擔過高,生態惡性競爭即時性和煽動性,廣告與流量定勝負
.
導致產能和品質降低,又得成為千夫所指之人,這是記者自願的嗎?
.
.﹏﹏﹏﹏﹏﹏﹏
▍報導後的低級輿論
.﹋﹋﹋﹋﹋﹋﹋
黃士修在留言處寫道「有加S嗎?」(掏皮夾)
.
我先來解釋台灣的性交易生態,雖然是非法,但其實到處都有檯面下的交易,而且相當頻繁。
不一定要從酒店,只要有經濟帶、有群組門路、有學長姐或朋友,只要有「媒合人」,一場交易就能達成。
(感謝拿我爸的錢去嫖妓的前男友again)
.
如果是自己狩獵型的,遇見有解時的通關密語,就是「S?」
「掏皮夾」的意思是:「性交易的錢直接給現金」就不會有金流、留證據。
.
.﹏﹏﹏﹏﹏﹏
▍校長怎麼回?
.﹋﹋﹋﹋﹋﹋
1. 校慶當天,本校所有園遊會的擺攤學生沒有回報任何負面訊息,也沒有任何外賓反映攤位問題。
2.以"聊天"為項目的攤位,該班級當初設定的客群是高一學妹,針對108課綱的選課問題、如何製作學習檔案、社團幹部的工作內容等等。想法單純且正向,導師及學務處都支持。
3. 園遊會現場為公開場合,人潮眾多、教官巡場,未發現任何不妥現象,當天的活動除了學妹外,也有本校家長、大學教授、外校學生等外賓參加,外賓詢問的內容多以本校學業、社團活動、時間管理、校園生活為主。
4.針對那些沒在校慶現場,只憑臆測去描述自己觀點,並連結負面意象的網友留言,本校表示遺憾。
.
親愛的同學們,校長相信你們有足夠的智慧,去判斷事情的真相與是非,也相信你們有足夠的勇氣,去面對莫須有的不實流言。這個世界雖不美好,但我們仍要正面以對。
.
校長 陳智源敬上
.
.﹏﹏﹏﹏﹏﹏﹏﹏
⚠️⚠️我們可以怎麼做?
.﹋﹋﹋﹋﹋﹋﹋﹋
當媒體無法進到守門人角色時,這個責任就落在閱聽眾身上。
除了上網跟大家辯論之外,還有哪些是我們能做的?
.
1、不要搜尋「被固化的標籤」增加流量和搜尋引擎排行
.
🈲️尤其「北x女 陪聊」這種直接綁死的關鍵字,最直接的讓大家在搜尋時會跳到最前面
.
2、條列式舉例、分段思辨
先區分議題,如我前面所提,要討論社會觀點、商業觀點、還是教育觀點?
要論證舉例,是在哪個區塊、要舉反例,又是不是在相同的社會背景下?
如果想到什麼講什麼、爆氣式論述,容易讓雙方語言沒有交集
.
3、不要讓學生在這場風波中受的傷白費
這一起輿論能夠鬆動、或喚起社會怎樣的關注和討論,後續如何延續動能?
既然大家已經發現前述污名化與歧視問題,那可以在自己能力所及之中,做出哪些改變與影響?
.
4、面對學生,理解取代羞辱、批判取代批評。
如果可以,讓孩子們知道這個社會會這樣評判一件事情,何妨不是一次機會教育。
.
5、傾聽與尊重。
不是說支持這種行為(你當然可以不認同、可以批判)
但可以試著告訴孩子們,這場風暴是一堂課,理解了可能的優缺點與風險之後,在下一次她思考後並做出選擇時,我們會尊重他們、但他們也必須自行承擔後續的社會輿論成本
.
.﹏﹏﹏﹏﹏﹏
▍我自己的註解
.﹋﹋﹋﹋﹋﹋
不是她們自己要販賣父權紅利,看似既得利益,其實是被社會的需求,被迫推向了供給的一方,讓原本立意良善的初心被扭曲、認為他們就是為了這樣的目的而去主動供給,而且被固化為標籤,而且這標籤會跟著所有北一女學生、甚至包括其他女高中生,至少數年。
資料夾工具列不見 在 梅姬LU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總是 #存不了錢?五招式改變消費習慣,不用苦省就能把錢存下!》
本文刊登於 知識家 https://reurl.cc/q80dkn
助我存下 #第一桶金 的最大功臣是儲蓄鐵律,收入-儲蓄=支出,當處在「收入固定」的階段時,想要「增加儲蓄」,就只能透過「減少支出」的方法來達成,故能不能存下錢的關鍵,在於有沒有掌控好你的消費習慣。攤開姊從真少女到真偽少女這十幾年來完整的消費經驗,回過頭去,才終於從血淚中大澈大悟,參透「減少支出」其實並不是要你只能悲情的省吃儉用,手法太憨直,良好的消費習慣不是刻板印象中那套只管進不准出,而是要「將浪費的機率降至最低」,才是平衡 #存錢 動力與生活品質的箇中真諦!
花錢不一定尋得著開心的招式一,療癒你的不是花錢這個舉動。
靠「純粹花掉錢」來撫慰受傷的心靈,我真心不能理解,真的太純了(笑)。在受負面情緒騷擾的當下,潛意識會無聲無息的開啟自我防衛機制來使心靈好過些,會將你此時此刻的購物標準偷偷降低,而心煩意亂的你根本無暇顧及,大多數在這種情況所買下的東西都不會是你真正所想所要的,明明只是覺得還可以,就會胡亂塞個理由說服自己買得有道理,等到心情平復,看清楚又親手製造個爛攤後才悔恨無限,竟被自己的慾念趁火打了一場劫,錢沒花在刀口上,對不起平時的恪守律己,你事後的心情肯定會比花掉錢之前還要更低落,當然囉,把辛苦才存下的錢隨隨便便的花在一點都不值得的地方,怎麼可能會開心?
不是不能花錢,也不是錢花了就開心,而是要將錢花在開心上。我自己在心情不好的時候,也會稍稍放縱自己去做一些能讓自己開心起來的事情,為了這件開心,我願意付費。譬如說去享受一下全身按摩,藉由放鬆身體來放鬆心情,或是看場揪心動人的電影趁機流點眼淚好好發洩,也能大量補進正能量,若真想要買點實質物品,就努力想想有什麼是之前很想買但卻一直下不了手的?滿足自己真正的慾望才能達到慰勞的實際效果,並且不留下任何後悔的空間。
就像自行把錢包打開任人宰割的招式二,花錢越容易就越容易花錢。
曾經在排隊等著要結帳時,忽然想起這幾天的消費全都偷懶沒記過帳,等會要從記憶裡一筆一筆回想到腦死,現在竟然還要自找麻煩的多添加一項,想著想著,腦筋煩到都要打結了,便轉過身把東西放回架上,不買了;我也曾經待在家軟爛時,被網路廣告燒到把自己從沙發上鏟起來,步履維艱的走去拿出皮夾裡的信用卡,不知是否有神祕力量暗暗牽引,在輸入卡片資料時異常的一直按錯,得整段反覆重來,到了第三次我已經興致全失,氣力耗盡,直接宣布老娘放棄(笑),當我們耐不住囉嗦繁雜而取消購物,就代表原本打算要消費的,根本就不是經得起考驗的真愛,只能說聲恭喜你,又成功防守了一回合。
商人為了促進經濟繁榮(笑),不斷研發出更便捷的付款方式,從最早的現金、信用卡,到現在一切虛擬化的手機支付,買與賣之間越來越暢行無阻,交易越來越容易進行,想一想你有多少購物經驗是來自其他國家的網購平台?如果這些網拍沒有爆紅進台灣來,這一堆東西你真的會去購買嗎?我們對於「貨幣」的概念,漸漸從銅板、鈔票變成看得見卻摸不著的數字組合,這樣的演變只帶給我們便利性嗎?做個情境模擬測試,假若現在你剛提領出來的萬元鈔票在眼前無端被拋進海裡,跟你盯著網路銀行畫面裡的餘額,萬位的數字莫名的從2變成1,哪一種會更觸動你的不捨?使你抓狂加劇?
業者為了更新顧客的消費習慣,不斷想方設法推出更吸引眼球的優惠進攻你腦波最脆弱的那一塊,若尚未修練出高段的消費定性,我只能苦口婆心的勸世金錢遊戲是很危險的請快逃吧(笑),回饋率有5%超高嗎?回饋金有10,000元很多嗎?先從實招來你消費了20萬元是買了什麼夭壽商品!不要看到超高回饋率就覺得怎麼消費都划算,就安心的買買買下去,請問到底是在安什麼心啦!?利用各種優惠來購入應該買的東西就是聰明消費,你好棒棒,但為了要賺10,000元白白花了完全沒必要的20萬元則歸屬因小失大,頭殼跟口袋都狠狠的一起破幾康(笑)!我們是要隨著時代進步,跟著走在世界前端,但若是連根基都沒有穩固,腳就踮在尖端兒上,你只會更輕易就失去平衡,離萬劫不復的窮困深淵更靠近些而已!
與「魔鬼我」心理諜對諜的招式三,領錢。
「錢又被我花完了!?」每一回從皮夾裡抽出最後一張鈔票時,總是能一再印證失去才會感到心痛這個道理,在走到這最後一步之前,只要打開皮夾,眼角餘光瞥到鈔票層裡非空蕩蕩,就會下意識的認為「還有鈔票在那,沒有亂花掉很多錢。」感覺不到絲毫壓力,於是想買什麼就買什麼,卻悄悄加速了你花錢的節奏…
控制金流本來就是一場自我對抗之戰,原本只是想著一次領多點才可以省去要一直領錢的麻煩,直到受到幾次驚嚇後,才發覺原來一次領出五千元和一次只領三千元,花光光的速度根本是不相上下,痛定思痛,從此以後我開始限制每一次領鈔的張數,除非發生特殊狀況,否則日常提款我一律只領死豬價三千元,自我創造生於憂患的環境,逆向反制死於安樂的人性,惰性越堅強效果越突出,不敢大意的懶人我甚至維持這個習慣至今。
是不是偶爾幾次在操作ATM時,會頓時覺得眼前的畫面好熟悉?同樣的動作及場景似乎不久前才發生過?來來來,哩來哩來,這可不是夢境真實發生在現實世界的那種謎,而是你花錢花得太兇,才會領錢領到像在走灶咖如此自然!第一次站在ATM前親身經歷這記當頭棒喝時,那感覺就像是當場被「天使我」罪證確鑿抓包一樣,羞愧到低著頭走出去,挺住,矜持點,這些扯後腿的種種慾望,其實都只是在害你越晚達成真正心願的障眼法!
重質?重量?浪費鬼才需要做選擇的招式四,相似的東西不要重複購買。
可否請教「什麼樣的情況下會同時使用到十瓶化妝水?」有需求但尚未添購的東西當然可以買,甚至就該買,你可以把保養流程的化妝水、精華液、乳液、面霜等全都買齊,但同樣功能的東西會有什麼樣的理由要重複買進?原本的擦起來沒效果,所以沒等用完就只好再購入新的?基於欲多金、愛地球、世界和平的做人原則(笑),不好用的東西既然都屬於你了,你就有責任要將它消化殆盡,張狂的拿來塗抹全身都算是種仁至義盡,在衝動波及無辜的荷包後,你還能給出的最後溫柔就只剩吃乾抹淨,讓它光榮的戰死在沙場上。好好記取沒做功課才買到劣質又不符合需求的教訓,謹記入門品味生活的第一條守則,「懂得入手值得花錢的好東西,比只有買得起的財力更高了一個等級。」
類似的東西一直添購,就會造成用不完而產生多餘,完全沒有使用過就放到過期只好丟棄則等同於白買,就屬於浪費,即使是日常生活的消耗品,在斂財的市場不斷推陳翻新下,出現功能更強大的新款後你就不可能再回頭去用舊款,從節儉好意出發的囤貨,反倒成為消費習慣中最容易落入的陷阱。買回家才發現已經有近乎一模一樣的同款,才想起還有這些東西的存在嗎?來,立即捲起你的袖子,讓我們來把家中所有東西都整治一頓!整理只有一個大方向,只要把相同性質的物品整齊排列在一起,有邏輯性的擺放,找東西時就不會因為早已四散各處根本忘記擱在哪,或是不夠全面性而有所遺漏,更不會因為物品亂七八糟的堆積而遮擋視線,深處藏有什麼根本看不見。
我的衣服不算多但是個重度洋裝控,衣櫥裡掛有近百件依照裙長、樣式規矩排放的洋裝系列,不但一眼望去一目了然有什麼款式,喜歡裙裝的女生看了也會興奮的想尖叫,心花怒放,只是每一次逛街時,還是會忍不住被新款燒得內心激戰不已,拿不定主意更搞不定自己究竟還能不能出手?最終的結果,往往是待時間消化掉些慾望後,理性便會默默浮出水面,冷面無情的烙下殺手鐧「你已經有一件花色剪裁跟這件看不出有什麼兩樣的洋裝了。」成功及時滅火,只好清醒清醒,拎著自己走人。
人人都知道,卻非人人都有耐心做得到的招式五,#記帳。
我將記帳分為初階和進階兩段,都是在記錄花費但呈現的意義不一樣。現在就請下載一個喜歡的免費APP吧,「…你該不會嘴裡說著想存錢,卻病入膏肓連記帳的工具都想花錢購買吧?」(笑)初階記帳,要將每筆開銷都仔細記錄下來,花在哪裡、什麼時候、花了多少?要使APP記載的數字跟現實金額零落差,準確性越高越能洞悉錢去哪兒了的真相,我在執行基礎記帳時,只要明細中瀏覽到單筆大於五百元的消費,就會一項一項揪出來拿放大鏡審視,再利用各種月結算的圖表分析功能,找出誘使我花最多錢的、花太頻繁的、根本不該花的三大罪魁禍首,靈魂拷問自己這一筆筆帳是否最終都流於浪費?好好懺悔,記錄至少要維持半年以上,便能抽絲剝繭出各種五花八門的案情(笑)。
信用卡帳單更是一種無所遁形的被動記帳。還不懂控制虛擬消費時,每個月都會被單子上高額的刷卡費嚇到脫口「我是誰?我在哪?帳單你要對我幹嘛?」(笑)「印象中我刷的金額都只有幾百元而已啊…怎麼可能這麼多…」消失的記憶非要等到所有被遺忘的帳目一一核對後,才肯心甘情願的接受原來這一切都不是幻覺,當時間一拉長,曾經刷過些什麼一定都會日漸模糊,更何況是我們根本不想承認不想面對不想記起來的行為,毋須再懷疑,經本人多次實驗證實,30天的時間裡確確實實是可以累積為數可觀的刷卡次數的(笑)。我甚至在存第一桶金時是堅持不辦任何信用卡的呢!因為信用卡是一種負債式的消費,是「先借來花,晚點再還。」,不僅增加記帳的麻煩,無感的刷卡更是容易在神不知鬼不覺中過度消費,十分母湯!
在確認自己不當的消費慣性、一場痛哭流涕認錯後就要實際去做改善,單價太貴的,請愛用高CP值的方案替代,花費過度頻繁的,請把每一次的間距拉長來降低次數,根本就不應該花的,請深思熟慮這筆帳的必要性及副作用,當你能做到不靠記帳就可以自律控管消費時,初階段就在此正式告一段落,記帳的習慣就能半功臣身退了。
進階段的記帳十分簡易,只要每次提款時紀錄一下就好,例如領出了三千元,直接在APP裡的活存帳戶那一項記上支出三千元即可,純粹抓帳,讓資產現狀能一目了然便行。
【讓自己值得你想要的一切】#投資理財
梅姬LU✍ #maggielulumaggie
國立臺北大學金融與合作經營學系碩士班畢,橫跨銀行、證券、人壽八年金融界業務資歷,從本土龍頭銀行年度排名中嶄露頭角,躍升前三大外商銀行客戶關係維護經理,攢夠經驗值,匯聚能力,決定成就翻新。抓住那一亮閃,頓點的體悟,雕琢創作,關於自我成長,兩性相處,投資理財,工作職場,滑雪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