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這篇資工系排名指考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資工系排名指考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資工系排名指考產品中有20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27萬的網紅台視新聞台,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TTV熱線追蹤】放榜排名之爭 多元入學指考比例低 #Y編:🤔🤔🤔 --- 指考放榜後,各校系的最低錄取分數也跟著出爐,今年在二類組排第一的依舊是台大電機工程學系,為415.6分;第二位是清大電機資訊學院甲組,為413.9分,兩個校系相差不到兩分,競爭相當激烈。不過有系所在指考部分只給一個錄取名...
資工系排名指考 在 歪歪 Instagram 的最佳解答
2021-07-11 09:58:49
/關於繁星🌟 放榜後一直想整理一篇關於繁星的文,結果放著放著就忘記了⋯⋯。前面先來一些QA,後面再補充一些我個人對繁星的想法(๑•̀ᄇ•́)و ✧ 。 · 📍所有科目都會採計嗎? 不會採計所有的科目🙅🏻♀️,校內採計的就是國文、英文、數學、物理、化學、生物、地球科學、公民與社會、歷史、地理而已。 ...
資工系排名指考 在 109學測∣企鵝讀書帳×企鵝工作坊 Instagram 的最佳貼文
2021-07-11 08:52:37
以下是企鵝整理的【繁星推薦】的重要資訊(僅挑特別重要的資訊,可能有疏漏!) 如果有誤請麻煩告知我,我會立即更正! . 這幾天企鵝在啃繁星的簡章,大致上整理一下幾個繁星的重要事項和流程~ . 🌝繁星意義 為了實現「高中均質、區域均衡」,所推行的大學甄選入學管道。 這個管道對各地明星高中、第一志願的非前...
資工系排名指考 在 樂擎 Instagram 的最佳貼文
2020-05-12 07:20:11
指考寫過很多了,以下主要是為了統測要分發的同學而寫 不過基本道理和指考生都是共同的,指考生姑且也可一看 1.志願到底怎麼分發的? 電腦會先將全體考生,依照加權後的分數來排名 排名在前就會錄取,直到這個校系收滿額為止 所以他在跑你的志願序時,就是從你填寫的第一志願開始跑 若輪到你時這個校系...
資工系排名指考 在 台視新聞台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TTV熱線追蹤】放榜排名之爭 多元入學指考比例低
#Y編:🤔🤔🤔
---
指考放榜後,各校系的最低錄取分數也跟著出爐,今年在二類組排第一的依舊是台大電機工程學系,為415.6分;第二位是清大電機資訊學院甲組,為413.9分,兩個校系相差不到兩分,競爭相當激烈。不過有系所在指考部分只給一個錄取名額,相對拉高錄取分數,讓家長團體認為當考試分發名額不斷調降,可能也會讓學測失利的考生有更大壓力,熱線追蹤帶您了解。
#指考 #放榜 #多元入學
---
【訂閱 #台視新聞 關心大小事】
資工系排名指考 在 彭菊仙之教養幸福又好玩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我的孩子學測考不好,卻不想指考,為什麼那麼沒有企圖心?】
最近好幾位爸媽都私訊給我,他們的問題都雷同,就是孩子的學測考得並不符原來的理想,但也可以申請到自己喜歡的科系,只是學校排名不是原來心目中的最佳選擇。
但是孩子都不願意再試試看指考,而寧願選擇已經錄取他們的學校,爸媽覺得很可惜,
但是幾經溝通,仍然無法打動孩子,因此,心裡非常焦急,甚至不是很能接受孩子缺乏企圖心,不太認同孩子放棄指考。
甚至也有家長說,現在連指考的企圖心都沒有,以後進大學恐怕也是混日子吧,為什麼自家孩子那麼沒有上進心呢?
我的回答是,如果都已為孩子蒐集各校系資訊、未來出路概況,也仔細為孩子做了情勢分析,甚至也請了相關的過來人予以建議、引導、開導,孩子仍無心進一步指考,那麼,是不是只剩最後一招,就是:
威逼孩子就是給我去指考呢?
然而,這個年紀,威逼孩子,接下來短短的兩三個月,他們真的就會好好用功嗎?特別是期待他們發自內心想要奮力一搏地專注衝刺呢?
我想,這個年紀,不是出於孩子自己想要的,怎麼逼都不會太有用,在他們沒有通透以前,或許願意被動地配合父母的要求,但是想要他們定靜、專注地準備指考,絕對就是奢望了。
以我自己孩子過去的經驗來說,學測成績出爐,發現差了自己心目中第一志願校系一兩級分,所以就退而求其次,選擇去甄試第二志願校系。
我也曾經問過他,難道不想再奮力一搏、試試指考嗎?
孩子的回答是:不想。
我以好奇而非失望的角度問問他為什麼。
他說,從客觀的因素來分析,準備學測的過程,他自覺已經很用心,但是程度就是只在這裡,離指考的時間並不多,他覺得再拚,也非常沒有把握能考上原來的第一志願校系。
再者,第二志願校系的名聲也算不錯,所以就先去讀讀看,如果真的後悔,還是有補救的機會,轉校考或重考,都是可以選擇的。
再來,孩子答以主觀的心理感受。他覺得準備學測的過程他已極度努力,但即便如此,某個科目的成果仍讓他感到很挫敗,所以當時的他感覺已經心力交瘁,很難再生出鬥志準備指考。
所以,我就尊重了孩子的選擇。
有爸媽覺得放棄指考就等同於沒有企圖心,是不是就是一個天生想混的孩子,這樣上了大學會努力嗎?不會就這樣渾渾噩噩混日子吧?
我曾在兒子上了一個多學期之後問過他,你喜歡現在讀的校系媽?如果從0到10,你喜歡的程度是多少呢?
他回答,7.5-8之間。
他說,他念得挺有興趣,最重要的一個專業科目竟然拿到全班高標組分數,學期末也領到了獎學金。
媽媽我知道,他雖然沒有如願進入當年心目中的第一校系,但是因為選擇了自己喜歡也擅長的領域,所以讀得挺有興味,也非常的努力。
媽媽我反而要常常要提醒他,不要努力到都不睡覺了,媽媽會很心疼。
不指考,就沒有企圖心嗎?放棄指考,就代表孩子想混嗎?
真的未必啊!
除了我的兒子,我也看過不少孩子,雖然念的不是名校,但因為選擇了自己喜歡的領域而從此自動自發、用心投入學習,愈學愈開心,愈學愈有自信。
到了研究所,反而企圖心極度旺盛,非常拚命追求更上一層樓,而在研究所扳回一城。
我更見過因為準備大學考試時間又長、心極度疲累,反而一進大學就完全耍廢的例子。
當然,也有例子是,退而求其次的選擇了非心目中的第一校系,念到一半突然想通了,突然感到不甘心,因而自動休學重考的孩子。
但是,這些選擇,都只能等待孩子自己想通,自己想要,自我鞭策、自己去追求。
我們可以引導孩子、儘可能幫孩子撥開眼前的迷霧、讓他看清情勢,帶著他看看十年、二十年之後他想要的樣子,甚至,巧妙的在他身邊安排一些見證與案例,讓他眼見為憑、讓他起而效尤。
但是,做抉擇的還是孩子。
青少年威逼不來,威逼,只會有兩種結果。
順服的孩子表面上可能聽從,但真實的狀況是,他還是選擇用自己的方式過日子。
不順服的孩子,當然直接跟爸媽漸行漸遠、從此分道揚鑣,墊下成年後和父母之間的隔膜。
不選擇指考人生不會從此完蛋,因為,成長的路上,孩子會有機緣不斷的觀察與思考、和別人競爭和合作,然後,思考自己的未來。
而重要的是,我們也要在這個過程中,不斷賦予他們為自己的生命負起責任。
當有一天他突然覺得學歷不夠漂亮,因此吃了虧、矮人一截,他自然會生出動力進一步追求,自己就會想要拚更好的研究所學歷,或者,充滿企圖心地累積更扎實的工作資歷來贏得自己的人生。
但是,這一切過程,威逼,除了反效果,沒有半點用,完全都得由孩子自己通透。但通透,絕對只有靠時間與機緣。
孩子在這個年紀,爸媽可能要自我提醒:Less is more。
你想管愈多、你想做愈多,孩子愈是不領情、甚至更想唱反調,甚至,他們會覺得所有的事情與選擇都和他們無關緊要。
如果要不要選擇指考不是孩子能夠通透的機緣點,那麼,將來,總有一天,他們在人生旅途中,會遇到那個從心底啟動他們通透的機緣點。
【延伸推薦】家有青少年之爸媽的33個修練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887768?sloc=main
資工系排名指考 在 郭岱軒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去年(2019 年)的尾聲,因為追起 Netflix ,狂看韓劇《請回答 1997 》。 劇情從主人翁們辦在 2012 年的同學會開始,回溯到 1997 那一年。主角徐仁國和鄭恩地兩人合唱的主題曲《 All for You 》,好聽到爆炸!
他們回溯起 1997 那一年,青澀的高中生活,準備著要考大學,追夢也追星。那時,韓國當紅的偶像是 H.O.T 跟水晶男孩。
我也試著回憶 1997的台灣,我還是國中生,搖滾樂團五月天,在 1997 年的 3 月 29 日成軍,白曉燕被綁架,香港爆發禽流感。 7 月,香港移交,年底,中華民國第 13 屆縣市長選舉,民進黨第一次取得過半縣市長席次。總統是李登輝,他今年初則自人生舞台,下台一鞠躬。
接著,跨入了21世紀。千禧年沒有迎來世界末日,我們持續往前進, 2002 年,教育部廢除聯考,改成多元入學方案,我就是大學指定考科(簡稱指考)的首屆白老鼠。後來選填志願,進入政治大學新聞系( 66 級)就讀,我的學號是 91401035 , 意思是民國 91 入學,401 是新聞系的系所代碼, 402 、 403 是廣電系跟廣告系。現在,傳播學院的學生,大一、大二不分系,跟媒體現況一樣,數位大匯流,誰也沒想到,新聞自由的台灣,卻先後關了東森 S 台跟中天新聞台。
那年奧斯卡,最佳影片《芝加哥》,是我很喜歡的歌舞片,影帝艾德里安布洛迪才 29 歲,是奧斯卡史上最年輕的最佳男主角。台灣廣播金鐘獎,那年的主持人之一阿國哥,洪宗適,因吸毒上了媒體版面。電視金鐘獎沒有主持人,紅毯則由 #艾迪昇 的師兄姐,曲艾玲、蔣偉文擔綱。很巧的是,去年感恩節時,竟也品嘗到,1997年金鐘女配角得主潔玫姐,烤的可麗露與蛋糕。
至於金曲獎,周杰倫第二張個人專輯《范特西》獲包括最佳流行音樂演唱專輯獎在內等 5 項大獎,但男演唱人獎項,敗給了我堂姊的偶像哈林哥庾澄慶,女歌手毫無懸念,國語頒給了張惠妹,方言則是江蕙。五月天則「沒拿到」最佳樂團。
2004 年,有很多的「第一次」,滿 20 歲的我,成了首投族,中華民國史上第一次舉辦總統候選人的電視辯論會,跟目前中選會辦的政見發表會同樣,人身攻擊多於政策論述。而投票日的前一天,發生了 319 槍擊案,投票當天也有新聞台舉辦史上首度「出口民調」,可惜因拒訪率高達 3 成,讓結果失準,電視媒體也因為灌票現象,可信度大幅下降。
大學念 5 年,其中 1 年在香港浸會大學度過,修完了教育學程,但沒去實習,選的日文系雙主修,只考到二級檢定。後來碩士班推薦甄試,同時考取台大新研所、政大廣電所,我選擇留在政大,更展開了一段「全工全讀」的研究所生涯。
2008 年,第二次政黨輪替,可說是政治新聞的承平時代,總統是馬英九,但民選總統得票數最高紀錄保持人紀錄,被蔡英文總統打破。聲望如日中天的他,第二任期結束前,竟也演變為民眾遍地開花要拿鞋丟他。「利百代」的我,負責考試院、監察院、內政部等路線,立法院更是當廚房在跑,那時立院政治記者前輩們,每位都資深到「喊水會結凍」,要群訪立法院長時,都戰戰兢兢,仔細聽「姊」字輩」、「媽」字輩的記者問問題,深怕問了鳥問題,反而浪費大家時間。
記者生涯中,第一個颱風是「鳳凰」颱風,前有「卡玫基」,後有名字很難念的「辛樂克」,還因此到台中出差,超興奮。跑線第二年,更趕上截至目前為止台灣颱風降雨紀錄排名第一的「莫拉克」。
後來「記者」這份工作,跟便利商店員工一樣,要會的事情好多,因著手機功能越來越強,寫稿、採訪只是基本款,還得要會用手機直播、連線、錄影或偷錄影。
回憶很多,再次發文,在2020的尾聲,很多人走了,很多遺憾,當然也有很多開心的好事發生。
#韓劇 #台灣 #金曲獎 #金鐘獎 #金馬獎
#請回答1997 #紀錄 #小直人 #懷舊 #Netflix
#2020快走不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