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買房幾年才能轉賣ptt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買房幾年才能轉賣ptt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買房幾年才能轉賣ptt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買房幾年才能轉賣產品中有5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3萬的網紅地產秘密客 Ting & Sam,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房市殺手鐧 今天很多人在問「房地合一2.0」的影響,只能說這個草案來的又快又猛,首當其衝就是「預售屋」市場,以後持有預售屋至少要8年以上才能省稅。#預售屋的懲罰 這波房市殺手鐧來的又快又猛,行政院昨(3/11)通過《所得稅法》部分條文修正草案,房地合一稅修法規劃,將原先持有第1年出售45%稅率...

  • 買房幾年才能轉賣 在 地產秘密客 Ting & Sam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2021-03-12 20:45:21
    有 313 人按讚

    #房市殺手鐧 今天很多人在問「房地合一2.0」的影響,只能說這個草案來的又快又猛,首當其衝就是「預售屋」市場,以後持有預售屋至少要8年以上才能省稅。#預售屋的懲罰

    這波房市殺手鐧來的又快又猛,行政院昨(3/11)通過《所得稅法》部分條文修正草案,房地合一稅修法規劃,將原先持有第1年出售45%稅率,延長至2年內交易即課重稅45%,2年~5年內交易課徵35%,超過5年~10年課稅20%,超過10年課徵15%,比現有稅率來的更重、更猛。

    其實,房地合一2.0要調升「短期持有」交易課稅,業界早已時有所聞,但這一次衝擊最大的,卻是「預售屋」交易也要納入房地合一稅。財政部認為,預售屋這幾年炒作太過嚴重,是房價上漲元兇,因此將預售屋納入。

    以現階段預售屋買賣契約換約,獲利視為「年度財產交易所得」,應與各類所得合併申報個人綜合所得稅;但未來房地合一稅2.0上路後,預售屋自簽約日起,2年內換約也要課徵45%房地合一稅,而且持有期間不能跟成屋合併計算,也就是說,預售是預售、成屋是成屋,兩者分開計算。

    簡而言之,預售屋持有2年賣掉,將課重稅45%;若是持有預售屋3年,等成屋後第1年轉賣,仍算短期持有1年,須課45%重稅,時間一切歸零、重新計算!

    此草案消息一出,業界一陣哀鴻遍野,認為修正草案太過猛烈,簡直打趴預售屋市場。

    我認為,這將會深深重擊預售屋市場,加上近期缺工問題連帶延長工程的交屋時間,大部分建案抓3年完工,但也有大型建案必須長達4~5年才交屋,以後買預售屋,若轉手交易,預售+成屋期至少要持有8年以上,才能免於35~45%的重稅期。

    這個修正草案一出,已聽說有業者打算集體抗議,認為這法案根本就是懲罰預售屋,以後預售屋真的不用玩了!

    這對以「預售屋」占大宗的重劃區來說將首當其衝,今年拋售賣壓潮恐將瞬間湧現,讓建商、投資客實在凍未條。

    以目前房地合一稅制,持有1年內出售課徵45%,也就是獲利100萬就要繳交45萬,持有2年內出售稅率則為35%。

    其實業內都知道,最大的逃稅漏洞,就是設立人頭公司炒房,目前境內公司交易房地產,現行併入當年度營利事業所得額課稅,稅率約20%,比起一般民眾短期交易稅制更低,目前草案把交易稅率提高至45%,比照個人買房稅制辦理,避免人頭炒作。

    對於自住客來說,政府打房仍會大幅影響民眾買屋信心,甚至心態從積極轉向保守,就是擔心現在入手的房價會買在最高點,預期未來房價可能會下跌心態轉強,因而遞延買屋的觀望決定期,將會影響買氣隨即降溫。

    未來房地產要像過去短進、短出操作已難上加難,長線佈局才可能有獲利空間,對短期投資客確實影響很大,政府打炒房確實打到痛點,預期新法上路將會影響投資客進場意願。

    #房地合一升級版
    #預售屋首當其衝
    #地產秘密客

  • 買房幾年才能轉賣 在 我是崴爺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2021-01-23 21:13:29
    有 7,169 人按讚

    ■ 【還能買房投資嗎?】

    二十六歲,懵懵懂懂買下第一間房子。

    因為家裡缺乏投資理財的教育,我其實不懂買房的眉眉角角,只想在新北有個地方可以住。

    這已經是西元2000年的事了。

    當時買在汐止24坪的中古屋,房價300萬,房貸利率記得是7%左右;扣掉自備款80萬,我一個月負擔15,000元的房貸。

    那時候我正在創業,經營第一家火鍋店。

    /

    「投資買房」的啟蒙,是因為我第二家店的房東。

    2002年,我開了第二家火鍋店,這家店的房東大我二十歲,他是個創業的大叔。

    他和我說:「開餐廳,只能讓你賺小錢;想要有錢,一定要懂得投資房產!」

    大叔是經營五金門窗的生意,然後把本業賺到的錢拿去投資店面。

    他很熱心的算給我聽:

    “一千五百萬的店面,他和銀行貸款一千萬,租給我們一個月六萬;等於是房客在幫忙繳銀行的貸款和本金。”

    之前,他也是這樣的操作,用五百萬的自備款買了店面,租給別人做生意,四年後他把店面賣掉賺了五百萬,年化報酬率將近15%。

    大叔的眼光不錯,選到店面都增值不少;靠著店面的買賣,他賺了不少錢。

    聽到賺錢,金牛座青年的眼睛都亮了,開始對房產產生了興趣。

    /

    汐止那間房子,住了八、九年後我就賣掉了。

    那是第一次靠賣房賺到錢;我把這些錢,拿來當頭期款,買下台北市內湖的房子。

    隔年,我把開廣告公司賺到的錢,買了中原大學附近的兩間套房當包租公;每年的租金投報率有7%。

    兩年後,我把兩間套房賣了,賺了一倍。

    2014年左右,我又陸續買了汐止、桃園南崁、中壢平鎮的房子。

    不過,這兩、三年已經陸續把這些房子脫手了。

    26歲到現在,我買賣過九戶房子,菜鳥也熬成熟手了;一直到現在,我都還是把看房當成休閒娛樂之一。

    /

    有三十初頭的粉絲私訊我:

    「崴爺,我創業賺了一些錢考慮要投資房產,請問房產還可以投資嗎?」

    我想,我應該可以分享一些經驗值給他。

    /

    崴爺剛提到那些賺錢的往事,都發生在2014年前;現在房產投資的大環境,已經和2014年之前遍地是黃金的年代大大不同了。

    前面崴爺提到,房東大叔「買店面」的獲利模式,現在已經行不通了。

    在房東大叔那個年代,大部分的行業一定要有「實體店面」才能做生意;但現在的電商時代,對實體店面的需求大幅縮減,供過於求,到處都可以看到待租的店面。

    加上現在的「店面」也不知道在貴什麼,買店面的投報率根本划不來,也不好轉賣。

    我個人覺得,靠投資店面賺錢這件事,已經是北風北了。

    /

    那買個小套房、小宅當「包租公」呢?

    崴爺很愛做功課,查了很多北部「房價」和「租金」的行情,

    以西門町附近為例,五年左右的十多坪套房,每月租金在兩萬左右,房價落在八百萬左右;換算投報率大概3%左右。

    我之前中壢平鎮的房子,我的租金投報率大約也在3%左右。

    一般來說,現在當包租公每年的投報率大約是在2%~4%之間,只比銀行定存略高。
    (我省略了土地稅、房屋稅、租屋閒置期的費用)

    這樣的投報率水準,只能你抵銷通膨,說白了,只有「保值」的效果,並沒有高獲利的可能。

    /

    很多投資客,其實並沒有在care租金收益的;因為他們更在意「房價增值」。

    但是那種房價飆漲的時代紅利,早就沒了啊。

    2014年之前,沒有「實價登錄」機制,大家買房、賣房的價格有很大的灰色地帶。

    以前,你可能遇到一個菜鳥或不了解區域行情的買家,願意用高於實際行情的價格和你買房,讓你賺到很高的價差。

    但現在,實價登錄透明揭露中古屋交易的價格,讓投資者沒辦法偏離市場行情「賣太貴」,大大減少獲利的空間。

    最麻煩的就是「房地合一稅」了。

    2014年之前,你一買到房,看到市場價格不錯,就立刻脫手賺價差。

    但如果你是在2016年1月1日以後買入房子並賣出:

    持有房子未滿1年,獲利的部分要扣45%增值稅;
    持有期間1~2年,要扣35%增值稅;
    持有期間2~10年,稅率是20%;
    持有期間超過10年,稅率15%。

    例如:你用2000萬購入房子,持有一年半就用2100萬的價格脫手,雖然帳面上賺了100萬,但扣掉35%的房地合一稅,實際上只剩下65萬的獲利。

    這65萬還要扣除買、賣時的規費、手續費(十多萬跑不掉);還有銀行貸款的違約金、裝潢費;甚至如果你透過仲介賣房,還要支付仲介費用。

    扣除這些交易的隱性成本,你根本沒有獲利空間。
    (而且前提是房價要漲才行)

    /

    這樣一路看下了,是不是覺得投資房產真的沒那麼好賺。

    我們長輩們,年輕時只要買對了房子,就能一輩子不愁吃穿;但我們這個年代,已經沒有這樣的神話。

    現在把同樣的資本拿去投資股票或ETF,獲利可能都比買房還好。

    更何況買房之後,一大筆資金就被卡在那,要用錢時也沒那容易變現。
    (賣房之後,至少要一個半月以上才能拿到現金。)

    /

    「但是,崴爺你幹嘛還買房投資呢?」

    好,問到重點了。

    我這幾年在做投資的重新配置,把以前買在「蛋白區」的房子都賣了。

    把部分的資金配置在股市,把部分資金轉購入台北市的房子拿來出租。

    我當然知道,租金投報率頂多就是對抗通膨而已;但崴爺太了解自己的性格了!

    在投資上我蠻敢衝的,而且常常三心二意,缺乏長期投資的毅力;去年二月~六月的股災期間,我就發現自己這樣的投資缺陷。

    所以,我才決定把部分的錢,拿來買蛋黃區的房子。

    一、 因為蛋黃區的房子相對保值;我不用太擔心踩雷。

    二、 買了房子後,它沒那麼容易變現,還有實價登錄的緊箍咒,讓我不會短期就想賣房。

    這時候買房投資的「缺點」,對我而言變成了「優點」。

    /

    我買房的目的,是讓我「守成」和「保值」。
    (打從心裡已經放棄增值的可能)

    雖然股市投資更好玩刺激,也更有機會短期獲利;但股市如浮雲、看過很多過路財神的案例。

    另外,我的個性太浮動,所以買房投資是針對我自己個性缺失,所做的決定。

    所以,如果你想靠投資買房賺大錢,基本上很難啦;但如果你和我一樣,有點錢就手癢、愛亂投資,那就選一個蛋黃區的房子,好好地把錢鎖在那裡。

    #我寫太長了
    #看完的人真的太強了

  • 買房幾年才能轉賣 在 呱吉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2020-07-15 14:44:24
    有 16,863 人按讚

    讓我們來談談囤房稅。

    最近因為南韓通過了囤房稅法案,居住正義的問題又在台灣吵得沸沸揚揚。作為提案要求調高北市建商房屋稅(雖然案子還被卡在議會內)、並有出席多場居住正義活動的我而言,感覺必須要出來說些甚麼。這篇文可能有點長、也有點硬,但我希望正反方的支持者都能仔細讀完、才能站在可以溝通的立基點上對話。

    在討論囤房稅的問題之前,有幾個前提必須要確立,不然討論容易失焦。居住議題在台灣是不是個問題?台灣有沒有囤房的問題?這兩者有沒有關聯?然後我們才能來討論囤房稅本身對於所謂的「打房」或說是解決居住問題有沒有幫助。

    #台灣有沒有居住和囤房問題

    根據Numbeo數據庫的整理,截至今年六月時,台灣的房價所得比達到24.2倍,名列世界第九,這代表我們要不吃不喝24年才有機會買到一棟房子。而處境相似、同樣身陷囹圄是排名第三的香港,達43.5倍。我想,應該不會有人覺得台灣沒有居住問題。

    那台灣有囤房的問題嗎?如果根據內政部釋出的最新數據,台灣僅有5%的空屋掌握在四房以上持有者手中,看似不多。但是OURs則質疑,內政部的數據未進行「全國家庭總歸戶」,換言之如果你在新北和台北各有一棟房子、或是你和你伴侶各持有一棟房子,在統計上都是顯示「一人持有一房」2次。OURs主張的數據版本是,持有四房以上者所持有的房屋占空屋總數15%,這看起來就有些嚴重。

    這代表著有許多人持有多棟房屋,也沒有加以利用或出租,就閒置在那,可能是炒作、投資或是其他因素。而囤房稅主要就是針對這些「囤空房」的人,政府面對這些炒房或投資客,以及複雜的居住問題,也確實應該透過各種方式來因應。

    #囤房稅對解決居住問題有沒有幫助

    沒有人會覺得或主張單靠囤房稅就可以完全解決居住問題,但是,我仍認為囤房稅仍是多管齊下的「其中一管」,我完全認同民進黨政府在過去幾年做了很多事來解決居住問題,但並不能藉此說不用推囤房稅。但是,囤房稅本身也不是萬靈丹,仍有很多待釐清的爭議。

    課徵囤房稅對房市不外乎兩個目的:#平衡貧富差距,對於有能力、房子多的族群應該多繳稅,能力較低者應少繳稅;以及 #增加房屋的持有成本,抑制房市投機炒作,逼出市場上的空屋,改變多屋族的持有決策。依照許多國家或城市的實例,在良好法制及配套的運行下,確實有辦法逼出空屋以及抑制炒作。

    #台灣現行課徵空屋稅的問題

    然而,台灣現在如要開徵囤房稅會面臨到兩個主要問題,#如何認定空屋、以及 #稅基沒有調整。空屋如何認定,現在都是透過水電使用量,許多主管機關會主張如果要實體稽查、按現行人手根本無法因應。然而,依照有開徵空屋稅或囤房稅的國家作法,應該是要推定空屋、再讓屋主「自己主張不是空屋」,例如出示居住或出租證明、或表示其旅居國外或住院等,這樣會大幅減少行政成本。

    至於稅基,則是另一個大問題。台灣目前的房屋稅是「房屋現值乘以稅率」,房屋現值則是「房屋構造標準單價」(造價)、折舊率、街路等級調整率(路段率,由官方認定該路段繁不繁榮)與面積相乘得出,任一數值改變都會影響應繳稅額。換言之,你如果買了一棟1億元的豪宅,你的房屋稅並不是1億乘以稅率,而是其他複雜公式算出的房屋現值乘以稅率。

    這種算法也讓之前北市出現過一戶豪宅的稅率低於三戶小套房的詭異現象。現行的房屋現值(也就是稅基)並沒有太多調整,導致我們常把稅率拉很高,但仍然對房市沒影響,因為稅基沒有調整,導致實收金額很低,對有錢炒作的人來說不痛不癢。我們理應重新檢討如何建立一個與市場實價差距不遠的稅基、並讓稅基、稅率都合理化,才有辦法達成囤房稅「增加持有成本」的成效。

    #台灣囤房問題相當複雜且也多元

    只要有人囤房,蓋再多房子都會是「無效供給」,也對許多辛苦一生、壓力自己生活品質只為買一棟房的人不公平。除了蓋社宅、搞實價登錄等方法外,再多嘗試課徵囤房稅,我覺得並無不妥,也是台灣房市健全和達成居住正義很重要的里程碑。

    有許多人說,這些問題都集中在大都市,但若攤開近幾年房屋3-5年的閒置投資報酬率,前幾名都是非都會型縣市,如屏東、宜蘭、花蓮等,囤房稅可以幫助的不僅僅只有在大都會掙扎的人,也包含住在城鎮、偏鄉的一般購屋者。

    造成囤房的結果有很多原因,課徵囤房稅、增加持有成本也僅是解方其中一環。在過去,央行的寬鬆貨幣政策,除了救市外也導致熱錢湧入房地產市場。近二十年銀行放貸多集中在房貸、利率對於有錢的投機客來說又相當低,於是借錢買房、轉賣再買房的狀況屢見不鮮,建商蓋房也多半是如此。

    但房價過高回檔時,政府又為了金融穩定而出手護市,長期下來房市的風險和報酬具有極高的不對稱性,整個房地產市場早已扭曲。如果要解決囤房問題、甚至「回歸正常市場機制」處理,我們就必須先改變這個早已扭曲的房屋市場。

    #房子能算金融商品嗎

    我在幾年前為了創業把父母傳下來的房子變賣後,至今名下沒有房產,也是租屋過日。每當我想在上班地點周遭、合理通勤時間的範圍看房子時,我會發現連我的收入都難以在北市購屋。房子本來就不是一個「好買」的東西,我能理解存個十幾年款、加上貸款購屋的模式。但如果一個上班族都要不吃不喝存個二三十年,才能買到在公司合理通勤範圍內的小坪數房子時,我們就必須思考整個房市的結構問題。

    對我來說,房子並不是股票、也不是名牌包,並不是一件真正可以拿來操作和純市場思考的商品或物件。因為我們可能終其一身都不用買股票、也不用揹名牌包,但我們都需要一個可以滿足遮風避雨、在辛勤工作一天後放鬆和休息的地方,這也是居住正義想達成的唯一目的。

    我在去年提出了台北市版本的囤房稅提案,共同連署議員超過20位,橫跨所有政黨,顯見已經獲得社會多數的支持,只可惜目前尚未通過提案。但是這會是我下一會期努力的目標。

    感謝連署議員:
    苗博雅、徐巧芯、陳怡君、高嘉瑜、侯漢廷、簡舒培、洪健益、楊靜宇、鍾佩玲、李建昌、吳沛憶、許家蓓、黃郁芬、林穎孟、張茂楠、徐立信、陳永德、戴錫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