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這篇貪得無饜意思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貪得無饜意思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貪得無饜意思產品中有2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5萬的網紅Z9 的看板,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bj4 #莫忘督割 -- 無知的人被操弄 知道的人選擇沉默 台獨機關槍這種現象真的就是你我都推了一把 有句中國成語叫食髓知味 意思就是得到了好處就會貪得無饜 督割案是他第一次的獵物 改名叫台獨機關槍去看阿扁是正式上陣 再來是議會洩密案 這次就台大草皮案 ...
雖然這篇貪得無饜意思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貪得無饜意思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貪得無饜意思產品中有2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5萬的網紅Z9 的看板,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bj4 #莫忘督割 -- 無知的人被操弄 知道的人選擇沉默 台獨機關槍這種現象真的就是你我都推了一把 有句中國成語叫食髓知味 意思就是得到了好處就會貪得無饜 督割案是他第一次的獵物 改名叫台獨機關槍去看阿扁是正式上陣 再來是議會洩密案 這次就台大草皮案 ...
貪得無饜意思 在 Z9 的看板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bj4 #莫忘督割
--
無知的人被操弄
知道的人選擇沉默
台獨機關槍這種現象真的就是你我都推了一把
有句中國成語叫食髓知味
意思就是得到了好處就會貪得無饜
督割案是他第一次的獵物
改名叫台獨機關槍去看阿扁是正式上陣
再來是議會洩密案
這次就台大草皮案
貪得無饜意思 在 Mona's Running Lab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我的活動報名表裡面,“性別”那一欄總是有三個選項:女性/男性/礦物。
因為我相信其實一定存在一些人,對於女性/男性的二分法,感到不太自在,或是有點尷尬:畢竟真實世界不是非黑即白,怎麼可能總是要把所有人塞進兩個僵硬的框架呢?
"不夠成功的男人" "不夠成功的女人"
男人該過怎樣的日子,女人該過怎樣的日子
有多少東西是社會去定義的?為了死守這個框框,發生了多少悲劇?
”這個故事內含的基底,是極度的父權,並且喚起父權規則下無法獲得成就感的男性憤恨:就是有這種貪得無饜的女人,才搞得男人過得這麼辛苦。他們不會去想,這套規則是不是對女性不公平,對自己也不公平。他們只會把自己的不夠英雄、不夠菁英的憤恨感,轉移到他們幻想出來的那些功利女子上頭。“
上週五我等高鐵時,閒著沒事,買了本壹週刊。因為關注的事情太多,我不是很常看雜誌的人,對壹週刊的以通俗八卦軼聞衝買氣,餵養少部份具有文化及公共意義內容的策略,一直以來都是感慨萬分……如果專心做後者不是很好?但那在市場上還能存活嗎?在這樣的糾結中,我意外的看到一個有些印象的名字:「蔡佳芬」。
嚴格來講我根本不認識她。她是我高中隔壁班的、永遠的自然組全校第一名,毫無交集,一句話也沒講過。幾乎都是笑笑的素顏,像個鄰家女孩,在學校裡稱不上是亮眼(多年後我反覆觀察,才確知原來我就讀的這所私立學校,不論男女,在外貌基因上優位性是多麼驚人,這讓我省思到:很多時候,外表也是階級優位下的產物。)
壹週刊描繪的這個故事很是驚人。(http://goo.gl/Ee0HXP)
簡單的說,蔡佳芬這位「美女名醫」,擁有高薪、賓士、柏金包還不滿足,為了錢,為了享有「不必工作的貴婦生活」,被一個虛報身價的澎風商人拐騙,原本以為外遇可以獲得兩億,結果發現被欺騙之後,又試圖重返丈夫的懷抱。
當下我看了之後,就覺得這個故事的說服力有些瑕疵。首先,沒有任何一張女方與第三者商人的牽手或出入賓館照片;其次,沒有詢問女方意見的平衡報導(一般來說都會意思意思打電話過去,然後被掛電話……)最重要的是,這個故事立基在一個很傳統落伍、扭曲壓迫的價值觀:
一個女人的幸福,只跟一件事情有關:丈夫的財富與社會地位。除此之外,不管這個女人多努力多優秀,工作能力有多高,社會貢獻有多大,都不可能打從心裡感到滿足,因為唯一令她們嚮往的,就是不必工作只需享受人生的貴婦生活。
這個故事內含的基底,是極度的父權,並且喚起父權規則下無法獲得成就感的男性憤恨:就是有這種貪得無饜的女人,才搞得男人過得這麼辛苦。他們不會去想,這套規則是不是對女性不公平,對自己也不公平。他們只會把自己的不夠英雄、不夠菁英的憤恨感,轉移到他們幻想出來的那些功利女子上頭。
在這類的敘事手法當中,沒辦法促進任何的觀念溝通、社會進步、更別提人性幽微的情感理解。那只是呼應並且強化既有的歧視:看吧,就連台大畢業的名醫,也是這麼功利、這麼噁心。
在這套「魔女論」當中,蔡佳芬不愛丈夫,也不愛富商,甚至也未必愛孩子,她只愛錢,而且不愛自己賺,愛等待別人豢養。
這是怎麼樣的人生,怎樣可怕的生活?
我抱持著這樣的懷疑,到了幾個小時前,蔡佳芬的聲明出來了:https://goo.gl/ga0EeD
嚴格說來,這篇聲明稿的技法並不純熟,文藝腔太重,太強調自己對丈夫曾經的感情,以此獲得某種道德上的優位性:我曾經那麼愛你,是你愛出軌、家暴、逼迫流產、以孩子為由強迫離婚後又再結婚……才導致今天的局面。
但另一方面,丈夫台大外科醫生陳克誠先前的文章,更是矯情的可怕:http://goo.gl/6BpBsT
一方面表示自己對妻子與孩子的深情,另一方面又指控妻子為了跟富商要錢,算好排卵日去找他……
這些因愛生恨,你來我往的槍林彈雨中,我只閱讀出殘留的恨,那些真實的令人難以割捨的情感,貌似一點也不剩了。但是,雙方還是得要裝作曾經真愛、依然深愛卻不得不離……那被某種道德制約下所做的自我辯解,顯示了這個社會不允許情慾流動,不允許不愛了便說個坦白,好聚好散。非得要強調,不是我不愛你,是我真的沒辦法……
最恐怖的是,如果女方的說法為真,那這篇敘事技巧「有失水準」的壹週刊報導,竟是出於男方姊姊陳函謙,運用曾在壹週刊任職的媒體私用。也就是對壹週刊而言,大眾愛聽甚麼並不重要,大眾該聽甚麼也不重要,我想要整誰、毀滅誰,比整個媒體品牌更重要。
我不會說這是壹週刊的全面失守,但平心而論,這是一篇不夠完整的爆料,並且加深了社會上既存的歧視與仇恨女性情結。
這對我來說,比感情婚姻中誰先愛誰、誰更愛誰、誰先變心更重要,因為人的感情難以控制,但社會的價值歧視可以解決。不管仍否相愛,只要坦承以對、負起責任就好。畢竟,除了純愛電影,誰又能百分百控制自己終身只愛一人?
但是助長仇恨、加深歧視,是人為的災禍。
女性應該有著追求自身價值的天賦權利,女性的價值,不必依附在男性的成功身上。助長這種價值觀的敘事,是必須被時代割除的腫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