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財閥家的小兒子第一集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財閥家的小兒子第一集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財閥家的小兒子第一集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財閥家的小兒子第一集產品中有5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20萬的網紅婷婷看世界,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印度為啥錯失工業化機遇?】 印度,這個有著4500年文明史,大英帝國南亞繼承人的國家。 在二戰後,有著第三世界最發達的工業體系:鐵路里程、鋼鐵產量、發電量、產業工人遠超中國,冠絕亞非拉。 1949年,印度鋼鐵產量是中國的近10倍。 1955年,萬隆會議召開,尼赫魯左手拉著中國,右邊跟著馬來...

  • 財閥家的小兒子第一集 在 婷婷看世界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2019-12-07 08:54:47
    有 387 人按讚

    【印度為啥錯失工業化機遇?】

    印度,這個有著4500年文明史,大英帝國南亞繼承人的國家。

    在二戰後,有著第三世界最發達的工業體系:鐵路里程、鋼鐵產量、發電量、產業工人遠超中國,冠絕亞非拉。

    1949年,印度鋼鐵產量是中國的近10倍。

    1955年,萬隆會議召開,尼赫魯左手拉著中國,右邊跟著馬來西亞,顧盼生輝,儼然第三世界領袖,亞洲追求工業化國家的領導者。

    1950年代末期,印度工業化初見成效,百萬噸級的魯爾克拉、比萊鋼鐵廠先後建成,自主制造汽車下線,進入全球十大工業國行列。

    印度人堅信:隨著工業化的推進,走上亞洲之巔,與美蘇三國鼎力,只是時間問題。

    然而,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印度先是在1962年邊境戰爭中,被解放軍的炮火摧毀了全球政治影響力,經濟競爭力也被日本、韓國甚至中國臺灣超越,更被完成工業化的中國甩出雲霄。

    那麽,占據先發優勢的印度為何錯失了工業化?在中美歐日即將開啟第四次科技革命的時候,印度還在為第二次工業革命的完成而苦苦追尋,是什麽導致了印度20世紀印度工業化的功敗垂成,印度山川稟賦和工業化歷史細節,為諸君解惑。

    【先天不足的山川稟賦】

    先天條件決定人成功的一半,國家也是如此。

    我們印象中的印度,和中國一樣:物產豐富、礦藏繁多;但事實上,印度的農業存在著嚴重的先天不足;而印度的礦藏資源相比同體量國家,可說是貧乏。

    由於印度大陸屬於熱帶季風性氣候,降雨極端的不均衡,在7-9月,幾乎集中了全年降雨量的90%,且水量極大,超過農作物的正常需求;其他時間則滴雨難求。

    這導致印度主要產糧區-恒河大平原雨季時澇死,非雨季時旱死;更可怕的是,恒河大平原地處高溫熱帶,土壤有機物分解極快(需要更多肥料施加)。

    相對於中國降雨均衡、氣溫合適的華北、長江中下遊平原;印度平原先天不足,一年只能一熟,畝單產糧只有中國的一半或三分之一,所以盡管印度平原總面積比中國多,但糧食總產量卻只有中國的一半左右。

    印度農業的先天不足,也是導致古代印度:分裂時間大於統一時間的最重要因素,占據平原的印度主體王朝,農耕能力低下(相比中國),實力不足以抵達印度南部,即使抵達了,統治不能穩定,亦不能持久。

    所以南亞歷史上的統一大王朝:孔雀、貴霜、笈多、莫臥兒等,基本都曇花一現,而所謂的統一,其外圍領土大多是類似附屬國的土邦,

    中央集權統治從未貫徹過。這導致印度邦國林立,小文化圈、小民族圈橫行,小圈的爭鬥,給印度獨立後的工業化目標,帶來了無盡傷痕(本文最後會詳述)。

    印度的礦藏呢,不能說少,但作為一個10億人口,就顯得貧乏了。

    印度石油儲量只有中國的三分之一,煤炭儲量是中國的二分之一,鐵礦是中國的60%,銅礦是中國的七分之一,印度幾乎沒有鉀鹽(制造鉀肥的重要原料),中國是3.6億噸。

    礦藏的貧乏,對印度工業化無疑是重大打擊,當中國1990年之前,還可以出口石油、煤炭、鐵礦等能源礦藏,換取工業化資金和先進設備時,印度從一開始,還要進口石油和煤炭,一進一出之間,加重了印度工業化的負擔,特別是重化工業。

    美國小說《了不起的蓋茨比》中曾有一句名言:

    “每逢妳想要批評任何人的時候妳就記住,這個世界上所有的人,並不是個個都有過妳擁有的那些優越條件。”

    當我們面對印度糧食產量低,工業化速度慢時,總是歸結為人種懶、文化頹廢,但是否考慮過印度先天條件不足造成的巨大不利條件呢?

    當然,有人會說,日本、韓國先天條件也不足,他們後天努力了,所以工業化成功了。

    下邊我們就看一看印度工業化的後天努力。

    【印度國民黨的‘紳士’革命】

    欲實現工業化,首先要實現民族、國家獨立。

    20世紀上半夜,反殖民、反帝國的革命洪流席卷全球,蘇聯、中國都通過暴力革命,實現了民族獨立;印度另辟蹊徑,走的是‘非暴力、小清新、不流血’革命。

    領導印度獨立的國大黨,類似四一二前的中國國民黨,代表了小資產階級、民族資產階級和所謂開明地主的利益,但團結了印度共產黨、農工等左翼力量,政策中亦有社會主義的因子。

    憲法規定:印度是一個主權的、世俗的、社會主義的、民主的共和國。

    由於二戰德意誌打殘了英國,日不落帝國全球統治力下降,印度得以不經過暴力革命,就獲得了獨立,並繼承了大英帝國在南亞的政治遺產和工業建設。

    這種從容不迫、文質彬彬的革命,被世人稱為‘紳士’革命,亦可以稱為‘小清新’革命。優點是避免了流血,國家政權平穩過渡;缺點是沒有滌除印度社會中的封建生產關系和落後階層,反而讓他們大量進入執政階級,成為此後印度社會改革和工業化的最大阻力和隱患。

    【蝸牛工業化】

    印度獨立後,在尼赫魯的領導下,也效法蘇聯,開啟‘社會主義’工業化,開始了第一、二、三....個五年計劃。

    1956年印度工業政策決議:基礎工業、戰略性工業、公益工業掌握在政府手中,私人企業在國家指導下發展。這和中國、日本、蘇聯的國家(計劃)資本主義如出一轍。

    於是,印度政府開支了龐大資金發展工業,由於優秀的國際環境,外國援建也絡繹不絕,社會主義、資本主義都來幫忙。

    亞洲一流,百萬噸級的魯爾克拉鋼廠,由德國克虜伯財團援建,杜加普爾鋼鐵廠,是英國鋼鐵制造財團貸款,比萊鋼鐵廠,是蘇聯援建。

    印度摩拳擦掌,一頓操作猛如虎,但當人們看到結果時,大吃一驚。

    直到1984-1985年,印度國有企業產值占GDP 比例才24.5%,尼赫魯時期,這個數值不超過15%。

    印度工業產值占GDP的比例,1980年之前,長期維持在25%以下,而中國1980年工業產值占GDP比例已經高達48%。而直到2018年,印度工業產值占GDP比例依然不超過30%。

    一個農業國的經濟發展里程:必然是工業產值大幅度提升,占據國民經濟的主導地位,實現工業化,然後再商業化,出現繁榮的第三產業,工業產值比例出現下降。

    從工業產值占GDP比例來看,在尼赫魯以及女兒英.甘地執政(19470-1984),實施國家(計劃)資本主義時期,印度的工業化成就相當潦倒。

    更騷的是:1969之前,印度還未施行大銀行國有化,14家最大的私有銀行,占據了全國存款的85%,貸款的84%。

    也就是說,印度政府雄心勃勃,制定了工業化的宏偉藍圖,結果手中的執行工具--國有企業,不在國民中占據主導地位;私有銀行的存在,讓印度政府也無法靠控制資金流向自己計劃的產業。

    那麽為什麽印度的工業化,速度是如此的蝸牛呢?主要有兩大原因導致:

    1. 印度在尼赫魯和英.甘地時期,是計劃經濟和市場經濟並行,但由於市場經濟過於強大(特別是塔塔集團這樣的財閥存在),大量私人資本、民營企業並不願意投資重化工業,而更喜歡回報快的消費工業(微輕工業),這導致稀缺的資本不能有效的投入重化工業;而對糧、糖、棉、布等消費品價格的不予管制,放任自由化,導致大量資本流入了商人和上層精英的腰包,這些階層為了享樂,大量進口高檔品,不僅浪費了大量外匯,也浪費了寶貴的再投入資本。

    2. 印度農地改革(土地革命)的半途而廢,功敗垂成。

    【半吊子的土地革命】

    我們應該知道,一個大國想要實現全面工業化,必然先實現農地改革(土地革命)。

    大規模投資基礎工業和重化工業,需要巨額資本、脫產的產業工人以及海量的糧食、原料,這些在一個落後的農業國家,都需要建立在提升農業生產效率的基礎上:用更少的人,更短的時間,生產更多的糧食。

    而在重化工業反哺農業,提供廉價的機械、化肥、先進種子之前,提升農業生產效率,更多的依靠以下策略實現:

    A、均分土地,讓每個農民都有自己的土地,讓土地和勞力得到更合理的資源配置。

    B、集約化生產:利用合作社的方式,動員集體力量,建設水庫、灌溉渠等農業基礎設施;集中農民的零散資本,進行機械購買、肥料種子研發、資本借貸等規模性投資,自我累積農業資本。

    C、減少地主、高利貸者等農業食利階層,讓更多剩余資本,投入工業和農業再生產。

    在印度獨立後,也進行了轟轟烈烈的農地改革,但由於執政黨-國大黨是小資產階級、民族資產階級以及地主的代表,官僚成員也絕大多數來自高種姓地主集團、企業家和商人,來自農民的幾乎沒有。

    所以,盡管國大黨在印度獨立過程中,為了聯合工農,宣稱要搞土地革命,但在真正執政後,政策起了變化。

    印度的土地制度被稱為柴明達爾制,柴明達爾(地主)的土地分為兩部分:一部分為國家代管,是收稅中間人,對土地沒有所有權;另一部分是自營土地,擁有世襲所有權。

    印度農地改革的策略是:政府贖回柴明達爾們代管的土地,允許保留自營地。

    但由於政策執行人本身就是柴明達爾階層,又遭遇印度右翼政黨強烈反對,用法院體系對抗(妄稱政府侵犯個人財產所有權,過低價格贖買等等),導致農地改革推行了10多年之久,給柴明達爾們留下了充分的時間:擴大自營地,把本屬於國家的土地大量侵吞。

    結果是,政府只收回了1.7億英畝土地,約占總耕地的48%。改革完,25%農戶依然沒有一分土地,25%的農戶只有土地的1%。而擁有1000英畝以上的地主仍不少見。

    尼赫魯的所謂合作社:也因為富農和大地主的反對,不能夠執行。

    印度農村仍然是落後的生產方式,一盤散沙,大規模的農村基礎設施建設也無法施行。

    【工農業惡性死循環】

    農地改革半途而廢,導致印度農業效率一直不能夠快速提升,更不能夠提高有效的資源(資金、脫產工人、剩余糧食)給工業;工業(特別是重化工業)不能夠快速發展,就不能反哺提升農業效率,印度的工農業陷入了惡性循環。

    更奇葩的是,印度農業在一些年頭,連自給都不行,要靠進口大量糧食滿足需要,1961-1966年,印度進口糧食2500萬噸,不僅浪費了寶貴的外匯,更造成印度外債高築(工業資金不足,也要向外國借款)。

    1966年,印度外債已達350億盧比,財政收入的約20%用來還債,印度內循環惡化,走上了依賴歐美和蘇聯的道路。

    【棄難求易的綠色革命】

    為了達到糧食自給,1965年之後,印度開始推行綠色革命。

    綠色革命的策略是基本放棄進一步改革土地制度,利用機械、良種和肥料增產。

    但機械、良種和肥料需要大量金錢,於是印度只得一方面從歐美獲得農業貸款,另一方面只能把有限的資金投入到土地肥沃,見效快的地區。

    中央政府提供的農業資金,僅能夠讓300萬地主受到普惠;但擁有小額田畝的農戶超過四千九百萬。

    印度綠色革命導致的好處是,糧食產量有所提高,並出現了小片工農業發達的飛地,但廣大腹地依然不能解決農業效率低下的問題,印度的人口和消費需求都得不到解放,工業始終不能形成強大規模。

    【劍走偏鋒的互聯網革命】

    等到尼赫魯(1947-1964執政)的外孫,英.甘地(1966-1984執政)的兒子拉吉夫·甘地(1984-1989)當選印度總理時,他深感印度工農業落後歐美太多,而當時全球互聯網革命風起雲湧,拉吉夫·甘地高喊:用計算機把印度代入21世紀。

    拉吉夫·甘地認為印度有世界第三的高等教育人才數量,要趕上世界潮流,當然拉吉夫拉的互聯網戰略,取得了一定成效,目前,印度已成為僅次於中美歐日的第五大軟件國,拉吉夫·甘地打下基礎的雄厚基礎功不可沒。

    不過,在25歲以上人口,73%文盲的當時印度,發展這種高端科技服務業對印度整體經濟實力的提升影響有限,反而更加重了印度經濟發展的不平衡。

    【基礎不牢,地動山搖】

    如果說尼赫魯(1947-1964執政)沒有徹底完成農業崛起,那麽英.甘地(1966-1984執政)用綠色革命劍走偏鋒,放棄了全面提升印度農業的戰略,而拉吉夫·甘地(1984-1989)再一次劍走偏鋒,把工農業都交給自由化市場,押註互聯網實現彎道超車,結果是舍本求末。

    這即是印度沒有徹底滌除封建生產關系,完成土地革命,執政層擁有強大保守勢力大背景下的無奈選擇,也是印度歷史上一直不能夠完成大一統,國內利益集團相互內卷的結果。

    在印度國內,有十四個語言集團(都宣稱有獨特的文化遺產),有占人口六分之一的穆斯林教派,有三千個婚內聯姻的種姓集團,他們都狹隘的效忠小集團。

    階級矛盾、種族矛盾、宗教矛盾橫雜交錯,非但無法對國家整體的目標形成合力,反而導致國家的目標一再變化和妥協,在無盡的內耗和謊言中,冷了英雄的血,麻了百姓的心。

    而在印度為清除封建生產關系和團結障礙,追求資本主義現代化的漫長過程中,他錯過了20世紀後半葉第二次工業化浪潮,錯過了20世紀70-80年代歐美的產業轉移,錯過了21世初的全球化,錯過了移動互聯網革命,也即將錯過第四次科技革命。

    基礎不牢,所有的機遇對印度來說,都地動山搖,把握不住。這就是現代印度面臨的最大難題,但一面補齊基礎,一面追趕,對印度來說,又好不辛苦。

  • 財閥家的小兒子第一集 在 洞見國際事務評論-Insight Post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2016-07-11 10:42:34
    有 38 人按讚


    [#台港論國關+#台港看電影] 寒戰II不只是一部港警片,更是一部政治劇

    洞見短評:近日寒戰II在港台兩地上演,裡面各種人物角色實際上是折射當下香港新舊政治勢力,也反映不同的政治文化。主流派(英政府時代菁英)的傲慢,改革派(新生代)對舊時代菁英小圈圈作風的反感。這些公務員體系內部的鬥爭反映著新時代下香港內部的折衝,然而這也只是大局之下的一角,也真是人在江湖身不由己,更大的政治戲劇:特首選舉即將到來,而未來的香港,再也不會同以前一樣。

    這部影評推薦給所有看過寒戰II的讀者,還沒看過的,也可以抱持更全面的視野來欣賞這部具有警世意義的電影。

    延伸閱讀:

    回不去的「東方之珠」
    http://goo.gl/RtZOXW

    [#MoviePick:本月電影評論] 《寒戰II》:解讀赤裸裸的香港政治預言書

    觀看《寒戰II》時,一直在想:到了第三集,還會怎樣發展?這系列電影不像《無間道》,情節雖然有不少犯駁之處,但明顯朝一個級別層層上升的方向推進,而且越是推進,越是開宗明義指向政治。要了解回歸後香港政治的變遷,這系列有不少神來之筆,而且有不少inside joke,相信有圈內人在溫馨提示。

    一、「主流派」Vs「改革派」,無處不在

    第一集原來的佈局,主要是香港警隊內部兩派的權力鬥爭,一派代表前線經驗豐富、也懂得警隊種種潛規則的「主流派」李Sir,他們有論資排輩的傳統,也有私相授受的文化,但同時精明幹練;另一派代表資歷較淺、重視現代科技、不滿警隊內部官僚作風的「改革派」劉Sir,背後有現任保安局長撐腰。一宗人為製造的罪案,就是前一派為了打擊後一派、「奪回」警務處長任命的陰謀。這樣的情節,的確在回歸後的公務員體系屢見不鮮,不少原來按資歷理應升遷的高級公務員,要麼提前退休、要麼被安置在閒職,或到了該晉升時反而仕途受挫(最新例子來自廉政公署),原因既是當事人接受不了政治掛帥、外行領導內行的「問責制」,也反映有一股希望「change」的勢力,希望壓抑香港傳統精英那些輩份、朋黨、會社文化,認為後者永遠代表既得利益,不能認真進行任何真正改革。

    值得注意的是不少身邊朋友,都會捲入局中而不自知。傳統精英容易產生互相包庇的潛規則,以及抗拒改變的因循文化,並依賴有自己生命力的官僚體制掩護,在政府、大學、企業、社會團體等工作的新生代,一般都會對這些老人政治反感。要是有人振臂一呼,要年輕才俊一起「為社會做點事」,「打破老人政治」,「改變出身論」,「救救香港」,「捍衛香港核心價值」,必然引起大量共鳴,因為傳統精英代表的,確實有一堆值得整頓的結構。例如我們在大學,有一天校委會主席親自拜訪,「共商大事」,部署一場「政變」,要把那些尸位素餐的高層拉下馬,幫助新生代奪回應有位置,但需要暫時屈就降三級換崗位掩人耳目,大概毫不猶疑承諾的,大不乏人。《寒戰》的改革派警員,大概如此。

    二、一切由港英開始:「主流派」的社會網絡

    問題是在現實政治,對傳統精英制度和既得利益的打擊,必然伴隨另一件事而來,就是新的(次級)精英階層和新既得利益集團的出現。然後他們也會建立自己的馬房文化,找到有利自己的官僚機器和「程序公義」加以利用,於是做的一切,也是「捍衛核心價值」。結果原來要改變的,除了改變了人,整個結構還是換湯不換藥。在《寒戰II》,警隊「主流派」的後台開始曝光,包括前警務處長蔡Sir,與及打算競逐特首的現任律政司,黨羽包括一些立法會議員和商界大亨,掌握的資源包括商界脈落、黑白二道、資訊科技(也就是能進行黑客、追蹤一類行為的編制)、網絡打手,他們要扶植根據論資排輩原則理應擔任警務處長的李Sir。千方百計讓李Sir登位,並非因為這個位置的級別有多重要,而是集團日後進行的佈局涉及非法事務時,必須有自己人關照。這是警局、廉署、海關、公務員事務局等位置忽然變得高度敏感的原因。

    「主流派」代表誰,其實呼之欲出,就是港英時代培養的傳統精英。他們對英國而言是可靠的,甚至被交待在回歸前的政治部有一定角色,也就是暗示和掌控政治部的英國人還有來往。律政司在英國讀法律,系出名門,能為主流精英接受,那些議員之間以英文名互相招呼(例如「Lydia」,即當年行政局首席議員鄧蓮如的洋名),前警務處長蔡Sir在機場使用英國護照,而傳統公務員(例如李Sir強調「2005年前入職那些」)明顯會傾向這一派(為甚麼是2005年也大有玄機,自行意會)。他們對新朝代打破舊日潛規則十分不滿,這裏有利益、意識形態、身份認同等諸般原因,所以不惜佈局,不惜一切爭奪特首位置。不少看似毫不關聯的社會事件,例如一些無頭兇案、神秘襲擊、人為意外,在這類框架下,就可能聯繫在一起了。

    三、另起爐灶的團隊:「改革派」的社會網絡

    被設局挑戰的「改革派」局長,是否就毫無還擊之力,或是否代表正義?自然不是,不過這些都在暗場交待。改革派的警務處長幾乎是空降直升,提拔他的人自然有宏觀佈局,電影交待他的後台是保安局長,他面對危機時,也是第一時間向局長求救,據律政司司長交待,局長又是有意競選特首的候選人。如此一來,一切就可以解釋:打倒改革派警務處長,其實是隔山打牛,同時在鬥競選特首的對手,但表面上,「司長」和「局長」依然在同一「有共同理念的施政團隊」。這就是毛澤東「鬥而不破」的鬥爭藝術,教人想起不久前,香港兩大問責局長忽然被免職的事,兩人背後各自代表的兩大勢力是誰,呼之欲出。

    「改革派」警務處長既然缺乏自己班底,也信不過舊人,似乎出身也不屬於傳統精英(片頭一段港式英文一出,立刻被身旁精英嘲笑,那是他不是「精英自己人」的強烈線索),自然只能不斷不按章程辦事。例如濫用權力,擅自決定組成編制外的「clean team」監控名人,繞過正常程序便宜行事,拉攏原來威望不夠、經驗不夠的新生代(例如公共關係主任),乃至其他部門的新生代(例如曾合作的廉署年輕調查員),組成一隊長期處於作戰狀態的秘密團隊。保安局長能夠把心腹在警隊提拔,在其他紀律部隊,自然也應該有類似佈局,所以警務處長建立的體制外網絡,可以在必要時協助特首選戰,不能小覷。

    四、真正的造王者與「境外勢力」

    到了這裏,差不多就是《寒戰II》的結局了。但比上集更明顯的是上述一干人等、包括那些疑似候選人、甚至背後的造王者,其實統統還是棋子,真正的幕後大玩家,似乎會在第三集露面。他們是誰?純粹按邏輯和劇情蛛絲馬跡推論,代表傳統精英的「主流派」容易為西方社會接受,和西方文化接軌,由港英培養,靈魂人物前處長蔡Sir除了有政治部經驗,退休後還在南非、以色列等擔任顧問,明顯在外國吃得開;那位負責溝通機密訊息的外籍洋妞,更令人以為在看《鐵金剛》。 但訴諸「外國勢力論」之餘,對「主流派」更有力的支持,只能來自內地某一派系,否則海歸司長一類傳統精英不可能不知道,在回歸後的香港,沒有任何北京「上線」,任何謀劃也不可能成功。這些內地支持者對香港「改革派」把他們在回歸前已圈定的利益也一併革掉同樣不滿,一直謀求翻案。這集團能把「借屍還魂」的前警員安全潛伏,不可能沒有內地某些關係支援,這條「線」聯上去聯到誰,對我們蟻民而言毫無分別,反正就是一個極小圈子內部的殘酷遊戲。因此強調「依法治港」的「改革派」局長,和保安局長商量後,對犯罪證據確鑿的蔡Sir也不敢硬來,只能提出讓他離境、不再干政的「和約」,明顯是對對方背後人物有所忌憚。假如只有「外國勢力」,處理反而可以直接得多(不過為了能通過電檢,相信第三集難免把明的一層推給外國勢力,內地部分只能讓人曲筆想像)。

    至於「改革派」的後台也不難猜度,有意打破傳統精英壟斷的人,不可能是昔日壟斷經濟的財閥,也不可能是和這些財閥合作有加的中國改革開放後第一批發跡的新貴,而必然是從前處於二線地位的次級精英。保安局長既有意競選特首(當然如有雷同實屬巧合),必然不會放棄這位置的工作需要,和內地對口單位建立聯繫,這裏可以借助的潛在網絡,可以相當驚人。這一派既以改革自居,對貪污賄賂的敏感度理應比另一派更高,但假如他們被指控涉嫌貪污,例如警務處長被指收取賄款「五千萬」(為甚麼是「五千萬」,當然又是如有雷同實屬巧合),就足以歇斯底里地反擊。《寒戰III》其實已不需要開拍,因為真正的特首選戰,快來了。

    五、周潤發飾演的大狀議員,與「舊香港人」的無奈

    說到這裡,我們就能明白《寒戰II》忽然加入的大律師議員「簡大狀」,動用到神級影帝周潤發客串飾演,角色設定充滿表面的矛盾(就像香港「一國兩制」充滿矛盾),就不是無緣無故的跑龍套,而是有深刻寓意的。周潤發代表的,就是那些重視香港核心價值、但對回歸後兩派作風同樣不滿的舊香港人,特別是舊香港最後的精英貴族。簡大狀是律政司司長的師兄,曾暗示論資排輩自己早已當了司長,也許因此之故,社會地位和潛能,似乎比一般律師和議員更高,也可能是代表法律界的議員。他幼年貧苦,苦學成才致富(令人想到一些被稱為「香港之子」的律政官員),根據傳統精英公式晉身議會,出入高級會所,喜愛舊式相機,有一群本身已是大律師的徒弟像家臣般隨時伺候(香港有這派頭地位的大狀屈指可數),在回歸前,肯定是眾人吹捧的天之驕子。

    他面對「主流派」律政司的拉攏不為所動,明確表示對這一派還在依靠昔日潛規則指點江山的反感。不過與此同時,他對「改革派」警務處長經常破壞規矩的作風同樣不滿,對重視程序公義的律師而言,那一派一旦全面掌權,又是導致樂崩禮壞、「特事特辦」的悲劇。他原來對大局模棱兩可,而且也不見得鐵面無私(例如出場時和犯罪外甥的交往就是明顯包庇),最在意的似乎是自己的派頭和面子。最終不得不介入,一來是律政司司長親自游說,他終究要服從社會資本遊戲,不願意太得失當權派;二來有「不願意當別人棋子」的自負,這更多源自對自己精英身份的驕傲,多於宏大的社會抱負。但當他捲入,加上有一定社會能量,人已在江湖,而江湖無情,就是很刻意的懂得獨善其身,大環境已不容許。

    六、三大主角的家庭宿命,與香港的宿命

    最終,簡大狀還是等到自己的愛徒為此慘死,才豁出去歸邊。愛徒那段莫名其妙的感情線,象徵了對舊香港的愛。這種無奈,唯有在香港切實生活的一代人,才能心領神會,乃至相視苦笑,領略到一切好像足以呼風喚雨的能量,在真正的權力面前,不過摧枯拉朽,到了最後,人生、理想、名譽、地位,不過如此。

    其實就是「主流派」的李Sir,也是由始至終極度清醒的。他原來辭職退休,拒絕四大地產商按「潛規則」邀請當顧問,未嘗不是真的希望退出江湖。他被逼「落水」後勸兒子「和這幫人距離越遠越好」,明顯知道政治黑暗,已不是舊日香港精英那套遊戲,不過又是因為兒子的不能自拔,連自己也不能突破宿命。就是「改革派」的劉Sir,自身同樣不見得有太大權力慾,只是要「為香港做點事」,但當被要挾、受傷的是妻子,激起他的男性英雄主義,也同樣不得不根據劇本演出。到了最後,主流派、改革派、中間派的精英,原來一律都是棋子,雖然本身一律能明見千里、精明能幹,也知道大局如何,卻也一律因為各自的最親家人卷進漩渦,而在泥沼中較量,活像希臘神話中,那些被天神操控的民間英雄的悲劇。沙盤推演下去,這寓言的終極結局,能不教人悲哀?

    沈旭暉 2016年7月

    #寒戰 #寒戰II

  • 財閥家的小兒子第一集 在 音地大帝 Indie DaaDee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2015-11-20 14:46:16
    有 34 人按讚


    其實我小時候就看過「為人民服務」了說,家裡還有它的VCD呢,馮光遠退選,徐玖經參選!!

    【選舉筆記:我退,吳OUT】

    2013年,有一天,黃國昌、林峯正等幾位朋友約我聊事情
    過一陣子,「憲法133實踐聯盟」便成立,我是發起人之一
    再過一陣子,在大家的投票下,吳育昇被列為這個罷免運動的頭號目標
    當時我便說,此決定與他的私德無關,他的問政才是主因

    罷免運動功虧一簣,差了1,686件連署書
    此事突顯出選罷法的一些內容不合理,需要修法

    然後,2015年「割闌尾計畫」接棒,還是把吳育昇列為目標之一
    吳育昇於是成為台灣政治史上第一個連續兩次被列為罷免目標的政治人物
    講這些,只是想鋪陳我參選吳育昇所在選區的重要理由:如果我們不能把吳育昇從立院拉下來,我們是不是換個角度思考,即,不讓吳育昇進入立法院?

    可是,在昨天,我還是宣布退選了
    這個決定很痛苦,我與時代力量黨的同仁們辯論了很久
    最後,我被說服,因為要吳育昇OUT,是我們大家共同的目標
    而兩個泛綠分食選票
    吳育昇將高枕無憂地打完這個選戰
    然後四度進入立法院,去做一些地方服務的工作
    (沒冤枉他,看他的「政見」,許多都是地方議員辛苦工作的成果,他整碗捧走)
    至於國家層級的立法、修法,他最在行的,其實只是護航馬金體制
    不然,提出立院成績單讓大家看看嘛

    同時參選的泛綠政營另一人,就是地方政客呂子昌的女兒呂孫綾
    大家都希望我們整合
    我們也「整合」了三、四個月
    可是一再破局,其間呂子昌女兒的反反覆覆,與會的民進黨代表應該最清楚
    可是他們也很無奈
    因為去年選議員落選的呂子昌是財閥、也是民進黨特定大老緊抱大腿的對象
    呂某為了捍衛家族利益,推出26歲、完全無社會經驗與立法概念的女兒出來「參與國家大法的設計、辯論,監督施政」,站在他角度想,也是人之常情

    整個「整合」過程,讓我想起去年初與連戰兒子「整合」的丁守中
    可是鷸蚌相爭,漁翁得利,要捍衛家族利益的一方不可能退讓時
    如果我們也堅持己見
    最終,就是吳育昇繼續在立院上班

    2016年開始,一個重要的工作就是清理馬金體制留下來的一堆垃圾
    立院是重要戰場
    可是如果立院裡頭還有吳育昇這種委員
    許多清查的工作勢必遭到攔阻與破壞
    要例子嗎?很多
    吳育昇他自己主導的國籍法修正案,遇馬英九即繳械
    封殺「反媒體壟斷」立法
    杯葛集遊惡法的修正
    太多了,吳育昇你自己大概也記不清楚了
    所以,吳育昇OUT,是頭號任務
    而我的退選,比較能保證這個任務的達標──吳育昇OUT

    雖然我確信自己是這個選區最好的選擇
    可是形勢比人強,時代力量黨的資源、知名度,都不及民進黨
    這是很無奈的事
    相較呂子昌所作所為,如,為了開發案、炒地皮,破壞淡水文化古蹟
    吳育昇會帶來對台灣的傷害,其層次更高
    兩害相權取其輕
    退選,背後的脈絡大概就是這樣了
    可是記者會上被問到,自己會投誰時
    對不起,我不能昧著良心回答
    這是為什麼我說,「該區立委,我會投廢票,除非有更好的人選」

    感謝今年一路走來挺我的朋友
    尤其是兩屆淡水鎮前鎮長郭哲道先生
    耿直的郭鎮長原本民進黨籍,但是在蘇貞昌引介呂子昌入民進黨之後
    因為不屑與之為伍,瀟灑退黨

    雖退選,我還是會用我的方式參與選戰、投身改革
    幫大家喜歡、值得支持的第三勢力候選人站台、宣講,會是我樂意做的事,請聯繫我,不必客氣
    2016年520之後,衷心期盼小英帶領台灣人匡正馬金體制齷齪路線
    重回以台灣人利益為依歸的台灣路線
    民主、自由、更高的文明生活,是我們奮鬥的目標

    (打個廣告,我的電影「為人民服務」今晚在信義威秀首映,于美人為女主角,飾徐玖經─就是我啦─的夫人,二十多位客串的真實人物包括蔡康永、李安、黎明柔等,今晚的票應該所剩無幾,可是電影會繼續上演,請至威秀網站查詢、購票,當然,也可以在現場買票
    線上訂票: http://www.vscinemas.com.tw/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