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財盟租車ptt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財盟租車ptt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財盟租車ptt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財盟租車產品中有23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112萬的網紅文茜的世界周報 Sisy's World News,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0702紐約時報 *【歐盟“電子疫苗護照”正式生效】 該護照將允許歐盟成員國的居民在完成疫苗接種的前提下更自由地出行,這對希望提振旅遊業的國家來說是一個期待已久的里程碑。但各國對何時何地由誰來核查仍未達成一致,其認證的疫苗種類也引發了一些摩擦,當前被接受的四種疫苗僅包括輝瑞、莫德納、阿斯特捷利康和...

 同時也有2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3萬的網紅SHIN LI,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Richart #GOGO卡 #信用卡 合作信箱✉️ : [email protected] ❗️影片未經同意請勿任意轉載、二次搬運、寫成新聞稿 ❗️每月45元幫助我創作更多影片|https://shinli.pse.is/PD4Q5 ————————————————————————————...

財盟租車 在 朱冠瑜? Instagram 的最佳解答

2021-09-03 16:04:00

英雄聯盟卡最近還新出現亮發光卡✨✨ 女生角色都好正唷 (我沒玩不認識她們呀~但是超好看阿) ⭐️指定電商、指定數位通路 最高10%現金回饋⭐️(至12/31止) 英雄聯盟卡的超高10%優惠又延長了~原本是到6月底又延了半年 從2、3月辦卡之後,到目前用了快半年 指定通路的10%真的很不錯,每個月...

  • 財盟租車 在 文茜的世界周報 Sisy's World News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2021-07-02 11:35:33
    有 2,591 人按讚

    0702紐約時報

    *【歐盟“電子疫苗護照”正式生效】
    該護照將允許歐盟成員國的居民在完成疫苗接種的前提下更自由地出行,這對希望提振旅遊業的國家來說是一個期待已久的里程碑。但各國對何時何地由誰來核查仍未達成一致,其認證的疫苗種類也引發了一些摩擦,當前被接受的四種疫苗僅包括輝瑞、莫德納、阿斯特捷利康和嬌生。
    https://www.nytimes.com/2021/07/01/world/europe/eu-digital-covid-certificates.html

    *【緬甸政變後疫情急劇惡化,感染人數飆升】
    翁山蘇姬此前的疫情遏制計畫被擱置,疫苗被優先供給士兵而非老人和醫護人員。緬甸正在為軍政府對大流行的忽視付出代價,根據軍政府公佈的數位,當前該國新冠檢測陽性率已達22%。專家指出,還有更多病例未被發現。更令人擔憂的是,該國與印度接壤的三個社區已經發現Delta變種。在已有大批醫護人員因抗議政變而罷工的情況下,緬甸的醫療保健系統可能會因疫情而崩潰。
    https://www.nytimes.com/2021/07/01/world/asia/covid-myanmar-coup.html

    *【嬌生公司稱疫苗可預防 Delta 變體】
    嬌生公司報告說,即使在接種 8 個月後,嬌生公司的冠狀病毒疫苗對高度傳染性的 Delta 變體也有效。這一發現應該會讓 1100 萬接種疫苗的美國人放心。該公司表示,與對原始病毒的有效性相比,該疫苗對變體的效力略有下降。但是這種疫苗對Delta變體的效果,比在南非首次發現的Beta變體更有效,這種模式也出現在mRNA 疫苗中。
    https://www.nytimes.com/2021/07/01/health/coronavirus-johnson-vaccine-delta.html

    *【Covid-19實時更新】
    #Delta變種正在蔓延的葡萄牙,在其最大的城市和旅遊中心重新實施了夜間宵禁。根據《紐約時報》數據庫,在過去 14 天裡,葡萄牙的平均每日病例數幾乎翻了一番,達到 1,600 多例,但仍遠低於1月每天超過 12,000 例的峰值。
    科學家認為,Delta 變體的傳播性可能是冠狀病毒原始毒株的兩倍。大多數現有疫苗似乎對 Delta 變體有效,但專家表示,隨著新變體的傳播,需要顯著提高疫苗接種率並採取持續的預防措施來控制大流行。
    #世界衛生組織表示,聚集在體育場館、酒吧和酒吧觀看歐洲錦標賽足球比賽的人群已推動整個歐洲的冠狀病毒病例增加,引發了對另一波病毒浪潮的擔憂。
    #數據顯示,Delta變體並未推動英格蘭的住院率激增。儘管最近幾週冠狀病毒感染人數急劇上升,但住院率仍然很低。6月21日至6月27日,每週住院率為每10萬人1.9人,與前一周持平。
    #美國整體上,無法達到拜登在7月4日提出的疫苗接種目標,但已經有20個州達標。
    #非洲聯盟Covid-19問題特使,敦促歐洲放寬對疫苗製造商出口的限制,以便非洲國家可以購買更多劑量,並試圖阻止主要由更具傳染性的Delta病毒驅動的快速蔓延的第三波大流行
    #印尼總統佐科威宣佈了對爪哇島和巴厘島部分地區的新限制,以遏制迅速蔓延的Delta病毒,包括關閉清真寺、學校、購物中心和體育設施。
    https://www.nytimes.com/live/2021/07/01/world/covid-19-vaccine-coronavirus-updates?type=styln-live-updates&label=coronavirus%20updates&index=0&action=click&module=Top%20Stories&pgtype=Homepage

    *【川普集團涉嫌稅務犯罪被起訴】
    該集團被控在長達15年的時間內,通過隱瞞大額津貼和獎金來幫助其高管逃稅;該集團首席財務官AllenWeisselberg被控逃稅170萬美元,並面臨重大盜竊、稅務欺詐等其他指控,已向當局自首。川普本人沒有受到指控,但川普集團及其高管的被訴將把針對這名前總統的刑事調查帶到一個新的階段。
    https://www.nytimes.com/2021/07/01/nyregion/allen-weisselberg-charged-trump-organization.html

    *【川普沒有被起訴,但指控仍然威脅著他】
    在所有的懷疑和預期之後,這並不是一個涉及俄羅斯的陰謀,廣泛的洗錢活動,也不是對敲詐勒索和腐敗的全面指控。相反,是一項調查揭露了所謂的濫用普通福利的行為,如租車、公寓和學校學費,讓川普的家族企業從房地產品牌帝國到刑事被告。這起針對前總統旗下企業的刑事案件,可能會給他的財政帶來打擊,而他仍然是紐約法院廣泛調查的焦點。
    https://www.nytimes.com/2021/07/01/nyregion/trump-organization-indictment.html

    *【美國提議15%全球最低稅獲130個國家支持】
    世界各國朝大幅改革全球稅收計畫邁出關鍵一步,有130國和地區同意設定最低企業稅率,並對臉書和Google這類大型跨國企業的稅收分配規則達成共識。
    經濟合作發展組織(OECD)歷經多年波折後,終於談成這項協議,為20國集團(G20)財長簽署原則性協議奠基。OECD表示,處理了稅務漏洞,將有上看1,500億美元的稅收。
    https://www.nytimes.com/2021/07/01/business/global-minimum-tax.html

    *【稱佛羅里達建築狀態良好的檢查員將接受調查】
    Ross Prieto2018年11月向公寓業主保證,儘管諮詢工程師表示擔憂,但他們的建築似乎“狀態非常好”,這是調查人員在試圖確定導致6月24日失敗的原因時可能要審查的許多事項之一,造成至少18人死亡,140多人下落不明。至於是什麼導致了坍塌,目前還沒有什麼線索,專家們希望調查人員能夠研究一系列的潛在因素,包括推遲按照顧問的建議進行修復;設計或施工缺陷;地下土壤的任何問題;還有一種可能性是,一些外力(例如,一輛撞到地下停車場柱子上的車輛)可能影響了建築的一個關鍵結構部件
    https://www.nytimes.com/2021/07/01/us/ross-prieto-surfside.html

    *【拜登與倒塌事故中等待的親屬見面】
    拜登總統週四花了三個小時慰問在邁阿密海灘附近倒塌公寓中遇難或失蹤者的家屬,由於擔心建築群的其他部分也可能倒塌,救援人員當天大部分時間先暫停搜尋,他們對痛苦的親屬說“等待是無法忍受的”。拜登在鄰近飯店舉行會面,他表示,和一位剛剛失去丈夫和小男孩的婦女坐在一起,她不知道該怎麼辦。另一個幾乎失去了整個家庭,看著他們,只能祈禱和懇求上帝讓奇蹟出現。
    https://www.nytimes.com/2021/07/01/us/politics/miami-building-collapse-biden.html

    *【威廉王子和哈利王子短暫重聚,為戴安娜王妃雕像揭幕】
    週四,這對疏遠的王子擱置分歧,在倫敦肯辛頓宮出席了一個戴安娜雕像的揭幕儀式,紀念她的60歲冥誕。不過,這並非是一個和解時刻,威廉和哈利仍然幾乎沒有和對方說話。
    https://www.nytimes.com/2021/07/01/world/europe/diana-statue-william-harry.html

    *【華盛頓州和奧勒岡州與高溫有關的死亡人數攀升至近 100】
    北美遭遇致命熱浪襲擊。近日以來,在美國的華盛頓州和奧勒岡州,與酷熱有關的死亡事件已攀升至接近100例。而從上週五到本週三下午,加拿大的不列顛哥倫比亞省至少報告了486例猝死事件,而該省往常的平均五日內猝死病例數為165 例。
    https://www.nytimes.com/2021/07/01/us/heat-wave-deaths-oregon-canada-washington.html

  • 財盟租車 在 台灣物聯網實驗室 IOT Labs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2021-06-13 13:41:48
    有 0 人按讚

    AI 助陣醫學、防疫,個人隱私難兩全?

    2021/06/09 研之有物

    規範不完備是臺灣個資保護的一大隱憂,《個資法》問世遠早於 AI 時代、去識別化定義不清、缺乏獨立專責監管機構,都是當前課題。

    評論

    本篇來自合作媒體研之有物,作者周玉文、黃曉君,INSIDE 經授權轉載。

    AI 醫療、科技防疫的人權爭議

    健康大數據、人工智慧(AI)已經成為醫療研發的新聖杯,新冠肺炎(COVID-19)更將 AI 技術推上防疫舞臺,各國紛紛串聯大數據監控足跡或採用電子圍籬。但當科技防疫介入公衛醫療,我們是否在不知不覺中讓渡了個人隱私?

    中研院歐美研究所副研究員何之行認為,規範不完備是臺灣個資保護的一大隱憂,《個資法》問世遠早於 AI 時代、去識別化定義不清、缺乏獨立專責監管機構,都是當前課題。

    「天網」恢恢,公衛醫療的新利器
    自 2020 年新冠疫情大爆發,全世界為了因應危機展開大規模協作,從即時統計看板、預測病毒蛋白質結構、電子監控等,大數據與 AI 技術不約而同派上用場。但當數位科技介入公共衛生與醫療健康體系,也引發人權隱私的兩難爭議。

    2020 年的最後一夜,臺灣再次出現本土案例。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警告,居家隔離、居家檢疫、自主健康管理的民眾,都不應參加大型跨年活動。而且,千萬別心存僥倖,因為「天網」恢恢,「我們能找得到您」!有天網之稱的電子圍籬 2.0 出手,許多人拍手叫好,但也挑起國家進行隱私監控的敏感神經。

    隱私爭議不只在防疫戰場,另一個例子是近年正夯的精準醫療。2021 年 1 月,《經濟學人》(The Economist)發布亞太區「個人化精準醫療發展指標」(Personalised-health-index)。臺灣勇奪亞軍,主要歸功於健全的健保、癌症資料庫及尖端資訊科技。

    國際按讚,國內反應卻很兩極。早前曾有人質疑「個人生物資料」的隱私保障,擔憂是否會成為藥廠大數據;但另一方面,部分醫療研究者卻埋怨《個人資料保護法》(簡稱《個資法》)很嚴、很卡,大大阻擋了醫學研發。為何國內反應如此分歧?

    中研院歐美所副研究員何之行認為,原因之一是,

    《個資法》早在 2012 年就實施,跑在 AI 時代之前,若僅僅仰賴現行規範,對於新興科技的因應恐怕不合時宜。

    健保資料庫爭議:誰能再利用我們的病歷資料?

    來看看曾喧騰一時的「健保資料庫訴訟案」。

    2012 年,臺灣人權促進會與民間團體提出行政訴訟,質疑政府沒有取得人民同意、缺少法律授權,逕自將健保資料提供給醫療研究單位。這意味,一般人完全不知道自己的病例被加值運用,侵害了資訊自主權。案件雖在 2017 年敗訴,但已進入大法官釋憲。

    民間團體批評,根據《個資法》,如果是原始蒐集目的之外的再利用,應該取得當事人同意。而健保資料原初蒐集是為了稽核保費,並非是提供醫學研究。

    但支持者則認為,健保資料庫是珍貴的健康大數據,若能串接提供學術與醫療研究,更符合公共利益。此外,如果過往的數據資料都必須重新尋求全國人民再同意,相關研發恐怕得被迫踩剎車。

    種種爭議,讓醫學研究和資訊隱私之間的紅線,顯得模糊而舉棋不定。何之行指出,「個人權利」與「公共利益」之間的權衡拉鋸,不僅是長久以來政治哲學家所關心的課題,也反映了現代公共衛生倫理思辨的核心。

    我們有權拒絕提供資料給醫療研究嗎?當精準醫療的腳步飛也似向前奔去,我們要如何推進醫學科技,又不棄守個人的隱私權利呢?

    「精準醫療」與「精準健康」是近年醫學發展的重要趨勢,透過健康大數據來評估個人健康狀況,對症下藥。但健康資料涉及個人隱私,如何兼顧隱私與自主權,成為另一重要議題。

    去識別化爭點:個資應該「馬賽克」到什麼程度?

    何之行認為,「健保資料庫爭議」短期可以從幾項原則著手,確立資料使用標準,包括:允許退出權(opt-out)、定義去識別化(de-identification)。

    「去識別化」是一道安全防護措施。簡單來說:讓資料不會連結、辨識出背後真正的那個人。何之行特別分享 Google 旗下人工智慧研發公司 DeepMind 的慘痛教訓。

    2017 年,DeepMind 與英國皇家醫院(Royal Free)的協定曝光,DeepMind 從後者取得 160 萬筆病歷資料,用來研發診斷急性腎衰竭的健康 APP。聽來立意良善的計畫,卻引發軒然大波。原因是,資料分享不僅未取得病患同意,也完全沒有將資料去識別化,每個人的病史、用藥、就醫隱私全被看光光!這起爭議無疑是一大教訓,重創英國社會對於開放資料的信任。

    回到臺灣脈絡。去識別化指的是以代碼、匿名、隱藏部分個資或其他方式,無從辨識特定個人。但要達到什麼樣的隱匿保護程度,才算是無從識別特定個人?

    何之行指出,個資法中的定義不甚清楚,混用匿名化(anonymous)、假名化(pseudonymised)、去連結(delink)等規範程度不一的概念。臺灣也沒有明確定義去識別化標準,成為爭點。

    現行法令留下了模糊空間,那麼他山之石是否能提供參考?

    以美國《健康照護可攜法案》(HIPAA)為例,法案訂出了去除 18 項個人識別碼,作為去識別化的基準;歐盟《一般資料保護規則》則直接說明,假名化的個資仍然是個人資料。

    退出權:保留人民 say NO 的權利

    另一個消解爭議的方向是:允許退出權,讓個人保有退出資料庫的權利。即使健保資料並沒有取得民眾事前(opt-in)的同意,但仍可以提供事後的退出選項,民眾便有機會決定,是否提供健康資料做學術研究或商業運用。

    何之行再舉英國國民健保署 NHS 做法為例:英國民眾有兩階段選擇退出中央資料庫 (NHS Digital)的機會,一是在一開始就拒絕家庭醫師將自己的醫病資料上傳到 NHS Digital,二是資料上傳後,仍然可以在資料分享給第三方使用時說不。畢竟有人願意為公益、學術目的提供個人健康數據,對商業用途敬謝不敏;也有人覺得只要無法辨識個人即可。

    近年,英國政府很努力和大眾溝通,希望民眾認知到資料分享的共善,也說明退出所帶來的社會成本,鼓勵人們留在資料庫內,享受精準醫療帶給個人的好處。可以看到英國政府藉由公眾溝通,努力建立社會信任。

    參照英國經驗,目前選擇退出的比率約為 2.6%。保留民眾某種程度的退出權,但善盡公眾溝通,應是平衡集體利益與個人隱私的一種做法。

    歐盟 GDPR 個資保護的四大原則

    健保資料庫只是案例之一,當 AI 成為大數據浪潮下的加速器,最周全之策仍然是針對 AI 時代的資料運用另立規範。 歐盟 2018 年實施的《一般資料保護規則》(General Data Protection Regulation,以下簡稱 GDPR),便是大數據 AI 時代個資保護的重要指標。

    因應 AI、大數據時代的變化,歐盟在 2016 年通過 GDPR,2018 年正式上路,被稱為「史上最嚴格的個資保護法」。包括行動裝置 ID、宗教、生物特徵、性傾向都列入被保護的個人資料範疇。
    歐盟在法令制定階段已將 AI 運用納入考量,設定出個資保護四大原則:目的特定原則、資料最小化、透明性與課責性原則。

    其中,「目的特定」與「資料最小化」都是要求資料的蒐集、處理、利用,應在特定目的的必要範圍內,也就是只提供「絕對必要」的資料。

    然而,這與大數據運用需仰賴大量資料的特質,明顯衝突!

    大數據分析的過程,往往會大幅、甚至沒有「特定目的」的廣蒐資料;資料分析後的應用範圍,也可能超出原本設定的目標。因此,如何具體界定「特定目的」以及後續利用的「兼容性判斷」,便相當重要。這也突顯出「透明性」原則強調的自我揭露(self-disclosure)義務。當蒐集方成為主要的資料控制者,就有義務更進一步解釋那些仰賴純粹自動化的決策,究竟是如何形成的。

    「透明性原則的用意是為了建立信任感。」何之行補充。她舉例,中國阿里巴巴集團旗下的芝麻信用,將演算法自動化決策的應用發揮得淋漓盡致,就連歐盟發放申根簽證都會參考。然而,所有被納入評分系統的人民,卻無從得知這個龐大的演算法系統如何運作,也無法知道為何自己的信用評等如此。

    芝麻信用表示,系統會依照身分特質、信用歷史、人脈關係、行為偏好、履約能力等五類資料,進行每個人的信用評分,分數介於 350-950。看似為電商系統的信用評等,實則影響個人信貸、租車、訂房、簽證,甚至是求職。

    這同時涉及「課責性」(accountability)原則 ── 出了問題,可以找誰負責。以醫療場域來講,無論診斷過程中動用了多少 AI 工具作為輔助,最終仍須仰賴真人醫師做最後的專業判斷,這不僅是尊重醫病關係,也是避免病患求助無門的問責體現。

    科技防疫:無所遁形的日常與數位足跡

    當新冠疫情爆發,全球人心惶惶、對未知病毒充滿恐懼不安,科技防疫一躍成為國家利器。但公共衛生與人權隱私的論辯,也再次浮上檯面。

    2020 年 4 月,挪威的國家公共衛生機構推出一款接觸追蹤軟體,能監控足跡、提出曾接觸確診者的示警。但兩個月後,這款挪威版的「社交距離 APP」卻遭到挪威個資主管機關(NDPA)宣告禁用!

    挪威開發了「Smittestopp」,可透過 GPS 與藍牙定位來追蹤用戶足跡,提出與感染者曾接觸過的示警,定位資訊也會上傳到中央伺服器儲存。然而,挪威資料保護主管機關(NDPA)宣告,程式對個人隱私造成不必要的侵害,政府應停止使用並刪除資料。

    為何挪威資料保護機關會做出這個決定?大體來說,仍與歐盟 GDPR 四大原則有關。

    首先,NDPA 認為挪威政府沒有善盡公眾溝通責任,目的不清。人民不知道這款 APP 是為了疫調?或者為研究分析而持續蒐集資料?而且,上傳的資料包含非確診者個案,違反了特定目的與資料最小蒐集原則。

    此外,即便為了防疫,政府也應該採用更小侵害的手段(如:僅從藍牙確認距離資訊),而不是直接由 GPS 掌控個人定位軌跡,這可能造成國家全面監控個人行蹤的風險。

    最後 NDPA 認為,蒐集足跡資料原初是為了即時防疫,但當資料被轉作後續的研究分析,政府應主動說明為什麼資料可以被二次利用?又將如何去識別化,以確保個資安全?

    換言之,面對疫情的高度挑戰,挪威個資保護機關仍然認為若沒有足夠的必要性,不應輕易打開潘朵拉的盒子,國家採用「Smittestopp」這款接觸追蹤軟體,有違反比例原則之虞。

    「有效的疫情控制,並不代表必然需要在隱私和個資保護上讓步。反而當決策者以防疫之名進行科技監控,一個數位監控國家的誕生,所妥協的將會是成熟公民社會所賴以維繫的公眾信任與共善。」何之行進一步分析:

    數位監控所帶來的威脅,並不僅只於表象上對於個人隱私的侵害,更深層的危機在於,掌握「數位足跡」(digital footprint) 後對於特定當事人的描繪與剖析。

    當監控者透過長時間、多方面的資訊蒐集,對於個人的「深描與剖繪」(profiling)遠遠超過想像──任何人的移動軌跡、生活習慣、興趣偏好、人脈網絡、政治傾向,都可能全面被掌握!

    AI 時代需要新法規與管理者

    不論是醫藥研發或疫情防控,數位監控已成為當代社會的新挑戰。參照各國科技防疫的爭論、歐盟 GDPR 規範,何之行認為,除了一套 AI 時代的個資保護規範,實踐層面上歐盟也有值得學習之處。

    例如,對隱私風險的脈絡化評估、將隱私預先納入產品或服務的設計理念(privacy by design),「未來照護機器人可能走入家家戶戶,我們卻常忽略機器人 24 小時都在蒐集個資,隱私保護在產品設計的最初階段就要納入考量。」

    另外最關鍵的是:設置獨立的個資監管機構,也就是所謂的資料保護官(data protection officer,DPO),專責監控公、私營部門是否遵循法規。直白地說,就是「個資警察局」。何之行比喻,

    如果家中遭竊,我們會向警察局報案,但現況是「個資的侵害不知道可以找誰」。財稅資料歸財政部管,健康資料歸衛福部管,界定不清楚的就變成三不管地帶。

    綜觀臺灣現狀,她一語點出問題:「我們不是沒有法規,只是現有的法令不完備,也已不合時宜。」

    過往許多人擔心,「個資保護」與「科技創新」是兩難悖論,但何之行強調法令規範不是絆腳石。路開好、交通號誌與指引完善,車才可能跑得快。「GDPR 非常嚴格,但它並沒有阻礙科學研究,仍然允許了科學例外條款的空間。」

    「資料是新石油」(data is the new oil),臺灣擁有世界數一數二最完整的健康資料,唯有完善明確的法規範才能減少疑慮,找出資料二次利用與科技創新的平衡點,也建立對於資料二次利用的社會信任。

    資料來源:https://www.inside.com.tw/article/23814-ai-privacy-medical?fbclid=IwAR0ATcNjDPwTsZ4lkQpYjvys3NcXpDaqsmE_gELBl_UNu4FcAjBlscxMwss

  • 財盟租車 在 文茜的世界周報 Sisy's World News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2021-05-06 22:21:08
    有 744 人按讚

    5/6 Bloomberg新聞摘要

    <美洲新聞>
    美國上周初領失業補助申請降幅超過預期 再次降至疫情以來新低
    從餐飲業到製造業都高喊請不到人 經濟學家和官方認為這只是短暫現象
    英特爾執行長上電視談晶片短缺 “恐持續好幾年”
    晶片短缺讓汽車製造廠為了維持產能 不得不放棄部分高端功能
    新車稀缺 汽車租賃公司大舉收購拍賣車維持供應量 租車價格恐上揚
    莫德納疫苗最新研究指出 12歲到17歲族群中有效保護率達96%
    美國單日疫苗施打人數比三週前減少逾百萬 當局稱將重心移往偏遠地區及小型診所
    美國總統拜登想要向富人和企業課稅來支持經濟計畫 美國國稅局得先擴編且審計恐花上好幾年
    Google鬆綁工作場所規範 讓員工可以彈性選擇上班地點包括在家工作
    紐約市暴力犯罪率上升 但該市的警政預算也同步增加

    <歐洲新聞>
    G7會議最終的共同聲明 各國用各種不同議題指責中國的不是
    氣候變遷進行式 歐洲四月平均溫度跌至2003年以來最冷
    德國目標2045達到碳中和 在全球排放淨零排放中領先群雄
    俄羅斯稱新研發的”輕量版”單劑型的史普尼克疫苗 有效保護率可達79%
    美國願意放棄新冠疫苗專利權的提案送交WTO 歐盟和中國都表示願意參與討論
    歐盟執委會主席馮德萊恩自豪歐盟是疫苗首要出口國 捍衛歐盟的疫苗接種速度
    德國下議院通過立法 凡是已完全接種新冠疫苗者可豁免所有的防疫措施
    尋求成為疫苗施打速度最快的歐盟國家 匈牙利將向民眾普遍提供輝瑞和莫德納疫苗
    土耳其央行維持利率不變 且認為通貨膨脹已經觸頂
    英國經濟復甦找到穩定腳步 英格蘭銀行開始減緩購債速度
    英國脫歐後英法兩國因漁權爭執不下屢派軍艦對峙 法國漁船開始撤離英屬澤西島海域

    <亞非中東新聞>
    G7各國聯手對付中國 中國反擊:西方應該去解決自己國家的問題
    中國2019年碳排占全球27% 已超越所有已開發國家碳排量的總和
    又一輪新的報復 中國無限期暫停與澳洲的部長級戰略性經濟對話
    澳洲又發現五例施打疫苗後出現罕見血栓副作用 全都與AZ疫苗有關
    雪梨出現兩例新冠病例正在疫調 紐西蘭暫停與澳洲新南威爾斯省的旅遊泡泡
    日本東京和大阪希望中央延長疫情緊急事態 日相菅義偉週五決定
    所有即將參加東京奧運會的運動選手 將獲得輝瑞BNT捐贈的新冠疫苗
    卡達檢方下令拘捕該國財政部長 罪名是濫權以及不當使用公共預算
    對政府的防疫以及疫苗接種計畫不滿 學生和青年發起”走出泰國”行動獲得迴響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