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財富流桌遊購買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財富流桌遊購買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財富流桌遊購買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財富流桌遊購買產品中有18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5萬的網紅蔡至誠。PG財經筆記Simple Is The Best,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你想過什麼樣的生活呢? 我舉三個案例來跟大家分享,你可以思考這些人是不是你周遭的人,也順便思考一下,你是哪一種? 📌負債的機車族:小陳 小陳在資訊業服務,剛遇到他的時候是傍晚,他騎著機車來公司找我,等把安全帽放桌上後我簡單開場,我請小陳告訴我他的狀況,這樣我才能給出一個規劃的方向。 小陳說,...

 同時也有9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4萬的網紅啟點文化,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線上課程】《專業有價》~幫你兌現個人價值,讓客戶自動上門 課程連結:https://www.koob.com.tw/online/tk08 第一講免費試聽:https://youtu.be/gzZ4gloxB9M 不定期推出補充教材,讓學習無限延伸:https://pros.is/3ch4rm ...

財富流桌遊購買 在 企業精英 Elites Insider Instagram 的精選貼文

2021-07-11 09:09:26

帶貨王李佳琦又一次上了熱搜。這次是因為他在直播間勸退15歲未成年孩子時說的話。 4月9日晚,李佳琦在直播時,有一位15歲的女生,留言稱自己很喜歡看李佳琦直播。一般人看到這樣的留言都會感到欣慰,得到了認可與喜愛。而李佳琦卻反問:“15歲你看我直播幹嘛?”還直言:“你不能在我直播間買東西,除非是媽媽讓...

  • 財富流桌遊購買 在 蔡至誠。PG財經筆記Simple Is The Best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2021-07-08 09:12:00
    有 184 人按讚

    你想過什麼樣的生活呢?

    我舉三個案例來跟大家分享,你可以思考這些人是不是你周遭的人,也順便思考一下,你是哪一種?

    📌負債的機車族:小陳

    小陳在資訊業服務,剛遇到他的時候是傍晚,他騎著機車來公司找我,等把安全帽放桌上後我簡單開場,我請小陳告訴我他的狀況,這樣我才能給出一個規劃的方向。

    小陳說,自己過去希望讓收入快速的增加,所以在網路上研究了許多賺錢方法,甚至有借錢來做這些「賺錢項目」,我聽了聽後請他繼續說下去。

    小陳說道:「當時我投幾個國外的投資項目,做的是保證金,我一開始有賺到一些錢,但是過一陣子這筆錢他說我是因為操作失誤把這筆錢虧掉了,現在還在還貸款」。

    小陳已經三十多歲,存款只有幾萬塊,但是銀行還有接近幾十萬的貸款等著他要分期償還。

    小陳感嘆自己運氣不好,但事實上,過去的他是在鋼索上跳耀,透支自己未來的同時也錯失了自己的時間紅利。

    📌花錢族:綠小姐

    我曾經遇過客戶是這樣的,他來的時候開的是很好的進口車,年收入兩百多萬,自己一個人租新北重劃區新蓋好的大樓三房,一個月的花費接近十萬元,想買什麼就買什麼,不管利率多少就申辦貸款購買車子,對他來說,想購買的東西只要能透過信用卡支付,就可以購買。

    每年也想要出國旅遊,由於收入負擔得起,也沒想太多就用信用卡支付旅費。

    「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愁來明日憂」這句話便是他的縮影。

    到最後,他想要的一切基本上是靠著工作收入來支付,好多年過去了,生活是好的,但財務卻沒有多大進步。

    四十多歲的綠小姐,跟我碰面時存款不到百萬,只有數十萬的存款。

    再加上因為Covid-19疫情導致他的收入銳減,讓他頓時驚覺原來收入是會減少的,更恐怖的是,收入減少,但是該還的債務不會少。

    由於積習已久,短時間也難以改變,綠小姐能節儉度日已稱幸運,未來每個月還要償還信用卡分期、車貸、房租,期盼疫情早點過去。

    像綠小姊這樣的習慣,隨著時間過去,他們增加的不是財富,反而是會帶來現金流出的債務。

    綠小姊比小陳好的在於他沒有太多的負債,但是他們的財務狀況同樣脆弱,只要遇到失業、意外或生病,就可能面臨可怕的財務後果。

    他們沒有足夠的現金做為緩衝,也沒有達成財務獨立的長期計畫,只能一直在工作、花費、生活的循環中,直到他們退休或是不能工作為止,當主動收入一減少,他們就被迫得領著政府給的基本保障,過著簡樸的生活。

    📌儲蓄族:藍小姐

    藍小姐在科技業服務,工作很棒,收入好、工時也彈性。

    她習慣一賺到錢之後,第一件事情就是把錢轉到別的帳戶中,對於她來說,把薪資的一部分拿來儲蓄、投資已經變成習慣。

    雖然也有信用卡,但是她會定期檢視自己的帳單是否有太多不必要的消費,另一方面是因為工作忙碌,也沒太多時間去花費,所以工作的收入也就放在銀行先存起來,相比前兩者,她其實是把錢拿去購買自己未來的財富自由。

    有趣的是,藍小姐說台灣人做大的理財方式都不理財,年輕的她也是一樣,只用一己之力存錢,雖說是高儲蓄率沒有錯,但是卻沒有讓錢幫他賺錢,特別是只傻傻存錢,只是把錢存下來而已。

    直到現在,她回顧覺得自己沒有找了一個好投資管道,錯失了許多時間紅利。

    投資,就像是「給錢長一對翅膀」,他也說到,早知道就不要讓錢用走路的,即使不飛,也要讓錢先坐高鐵,畢竟「人兩腳,錢四腳」,總是走得比人快。

    藍小姐現在並不會一直死存錢,他開始會對自己好一點,給自己好吃的食物,購買好的食材,更會上瑜伽課,對自己的身體好一點。

    「身體是這樣,你怎麼對他,他就怎麼對你」。

    她擁有一間貸款快繳完的房子,穿著舒適的衣服,有彈性的工作時間,有時間可以出去旅遊、度假。

    比起小陳或是綠小姊,藍小姐並沒有比他們知道更多事情,她只是知道並執行被前兩者忽略或是不知道的事。

    他靠著長期有紀律的儲蓄,堅持累積財富的計畫。

    從這三個人的例子,你會看到截然不同的生活型態。

    這邊幫大家總結三個重點:

    1⃣做好穩健的理財,不要輕易透支自己的未來,不僅浪費時間,更錯失了運用時間紅利的機會

    2⃣隨著時間過去,除了收入增加之外,也要讓財富增加,賺到的一塊錢不是錢,存下來的才是

    3⃣人兩腳,錢四腳,錢走得比人快,要讓錢長翅膀,為我們工作

    接下來,我請你思考一下,你是比較接近文章中的哪一個人呢?

  • 財富流桌遊購買 在 Elites insider 企業精英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2021-07-06 12:22:48
    有 103 人按讚

    帶貨王李佳琦又一次上了熱搜。這次是因為他在直播間勸退15歲未成年孩子時說的話。

    4月9日晚,李佳琦在直播時,有一位15歲的女生,留言稱自己很喜歡看李佳琦直播。一般人看到這樣的留言都會感到欣慰,得到了認可與喜愛。而李佳琦卻反問:“15歲你看我直播幹嘛?”還直言:“你不能在我直播間買東西,除非是媽媽讓買的,否則這就和背著媽媽玩電腦遊戲充錢一樣,是不太行的,因為這不是你賺的錢。”甚至還非常可愛地稱15歲孩子的娛樂應該在院子裡踢毽子、跳橡皮筋就夠了。隨後小助理提到了李佳琦的表妹劉柏辛在15歲時就很有錢,對此李佳琦則表示:“如果你15歲有經濟能力的人,那麼你可以。”

    這一系列操作遭到網友的刷屏,紛紛點贊評論稱李佳琦三觀正,媽媽們也稱這樣的主播才讓人放心。15歲的孩子尚且沒有形成正確的消費觀,容易跟風買東西。網絡上也常有未成年受主播誘導打賞禮物、隨大流購買奢侈品等五花八門的新聞。

    正如賈樟柯曾在一次採訪中說的:“20歲有20歲的經濟模式,25歲有25歲的,不必試圖去跨越它。16歲的女孩沒必要因為沒有LV或者迪奧的包而焦慮,現在很多年輕人,都有跨越他年齡段的慾望。”誠然,每個年齡段都有其特定的經濟模式。並不單單是未成年孩子才的慾望,甚至於成年人或中年人都有這樣的傾向。因為處在這樣一個物慾橫流的時代,我們很難擁有得之我幸,失之我命的豁達。

    1、繁華升騰慾望,慾望供養迷茫。

    很多人在物質上有很迫切的渴求,這是人之本性,無可厚非;他們追求完美以期達到極致,讓自己看起來光鮮亮麗,這是人之常情,同樣無可厚非。但問題就在於,很多人在追求物質的道路上有點操之過急。

    我們處於一個萬物互聯的時代,太容易接收到各類資訊,因而迫切地想要迫使自己跟上這個時代的繁華。於是奢侈品成為了身份、地位的象徵;車子、房子成了衡量一個人的最終指標。在這樣的時代浪潮下,很難有人能真正做到不去升騰自己的慾望。

    從進化生理學的角度來說,慾望已被寫進基因的生物本能。慾望來自於靈魂本身,無法避免。似乎從這個角度看來,那些網絡上勸導人們對自己好一點,引導人們“買買買”的所謂心靈雞湯並沒有什麼不妥。但實際上這樣的超前慾望導向卻讓我們每個人都活在了焦慮與迷茫的裹挾之下。

    美國著名心理學家瓦爾特.米歇爾曾做過一個有趣的實驗,他給一群幼兒發了一些糖,並允諾不吃糖的人可以得到更多。剛開始,所有孩子都能忍住不去吃糖,可隔了一段時間之後,個別孩子開始抵擋不住美味的誘惑,結果接二連三,大多數孩子都吃掉了糖,只有很少幾個孩子忍住了慾望。後來發現,吃掉糖的孩子長大後多碌碌無為,而那幾個忍住慾望的孩子都創造出了一番輝煌。

    馬卡連柯說過:“意志——這不單純是慾望和慾望的滿足,同時也是慾望和制止,慾望和放棄。假如你的孩子僅僅受到自己的願望的訓練,他是不會有最大的意志的。”

    能夠具有強大的意志去制止那些跨越了年齡段的慾望,才能讓自己不陷入焦慮與迷茫的怪圈。

    大一的時候,有位室友曾說過她深信的一句話是:“女孩子一定要有好的口紅。”因此在她的桌上擺著一排顯眼的聖羅蘭、YSL、MAC等等,而她的家裡對她又比較嚴格,一個月1000的生活費,扣除名牌口紅的開銷,隨之而來的結果是一月過半就開始節衣縮食。用身體健康換來慾望的滿足,值得嗎?年輕就應該擔心自己的見識、知識夠不夠,何苦要跨越本年齡段的慾望。

    阿蘭.德波頓說:“生活就是用一種焦慮代替另一種焦慮,用一種慾望代替另一種慾望的過程。”我們唯一能做的就是學會把控自己的慾望,讓慾望鞭撻自己,而不是被慾望反噬,這樣才能從慾望所衍生出的焦慮與迷茫中走出來。

    2、找到自己的經濟模式,慾望才會適時實現

    吳昕在一次採訪中談到自己大學時的一次經歷。她說自己曾有一次機會參加電視台的面試,寢室的朋友對她說可以買一件好的裙子去面試,於是她們在逛街時找到了一條大概四百五十塊錢的裙子,而當時吳昕的生活費是一個月500塊錢。

    寢室的朋友勸她買下這條裙子,自己可以把錢借給她,並承諾等面試成功了她就可以賺錢,賺了錢就可以把錢還給自己。而吳昕站在那條裙子的面前,想了很久,最後也沒有向室友借錢買這條裙子。

    採訪中吳昕說的這句話可以讓很多人都找到自己的焦慮之源到底從何而來,吳昕說:“我覺得有很多事情,它不是靠你外在的東西來支撐,它是靠你自己的信念和你自己的自信。”

    每個人都應該在自己的年齡段內,清楚地認識到自己當下的經濟模式是怎樣的,而非15歲為了買LV和奧迪包包發愁,25歲為了買下套房而苦悶。 有多少錢辦多少事這句俗語,很少有人能夠真正做到。

    賈樟柯說:“應該隨著我熱愛的工作和事業,來改善財富的狀態。你一定要想辦法讓想做的事情為你帶來財富,而不是迷失在追逐財富的過程裡。”

    生活富足其實來源於自我認知的幸福感滿足。與其拿著4000的月薪,分期去高檔餐廳打卡,刷爆信用卡只為買下一個LV包包,不如將精力放在如何提升自己、如何獲得長遠發展上。

    前段時間一條新聞中有一名36歲女子為了買奢侈品欠下170萬的巨額債務,十幾張信用卡來回刷,這名女子稱刷卡的時候並不覺得花的錢多,只想著自己總會還掉債務的。最終的結果是,她為了還掉債務想要賣掉父親唯一的房子。得不償失,擺著一床的名牌包包,卻讓忙活大半輩子的父親,落一個無家可歸的結局。

    尼採曾說過:“使慾望得到昇華才能防止慾望的泛濫。”很多人卻囿於慾望止步不前,迷失在追求財富的過程裡,永遠無法改善財富的狀態。

    有一段很有意思的話是這麼說的:

    紐約比加州時間早三個小時,但加州時間並沒有變慢;
    有人22歲就畢業了,但等了五年才找到好的工作;
    有人25歲就當上CEO,卻在50歲去世;
    也有人遲到50歲才當上CEO,然後活到90歲;

    世上每個人本來就有自己的發展時區,身邊有些人看似走在你前面,也有人看似走在你後面,但其實每個人在自己的時區裡有自己的步程,不用嫉妒或嘲笑他們。

    我們在人生的每個階段都有其特定的經濟模式,處在這個階段就不必去張望下一個階段的人所達到的的經濟水準,更不應該盲目又費力地跨越著不屬於自己年齡段的慾望。從今天開始,在自己的時區裡,找到屬於自己的步程,克制骨子裡的慾望,該得到的會在合適的時候出現。

    【跨越年齡段的慾望,正在毀掉你的人生】

    #elitesinsider

    加入群組:https://www.facebook.com/groups/2026540257666105/

  • 財富流桌遊購買 在 我的紫袍夢-3年9月的檢察官日誌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2021-04-07 21:56:39
    有 201 人按讚

    【襯衫飲宴門案】法務部新聞稿
    (新聞稿全文請見:https://bit.ly/3sYtPmW

    先說結論:
    法務部的新聞稿第六點的「檢討策進作為」廢到好笑,#小學生作文都寫得比這些坐領高薪的官員還好。
    每一點開頭都是空泛的四個字,諸如:「痛定思痛」、「強化考核」、「汰劣存優」、「全面檢視」、「風險管理」,
    這種四六文誰不會寫?
    #我還以為回到清朝
    但是具體改革措施呢?

    這整篇新聞稿的主要重點是這個:
    (一)與案件有關者1人:
    前調查人員李錨,其於96年間擔任調查局經濟犯罪防制中心主任,曾辦理翁茂鍾之佳和、映華公司炒股案,仍與翁員有飲宴及收受襯衫等情事,有無涉及不法,將移送檢察機關分案調查,釐清相關刑事及行政責任。

    值得討論的爭議是以下幾個:
    (二)與翁案無關,但與翁父另案有關者1人:
    時任臺南及臺北地檢署檢察官之楊國宏,雖查與翁案無關,但疑涉與翁茂鍾父親另案遭偵查案件有關,而有違反公務員服務法及相關倫理規範之虞,將移由原任職機關續查釐清有無涉及不法或行政責任,依法處理。
    (三)與案件無關,但其配偶疑似購買翁員公司股票者1人:
    時任臺高檢署檢察長及最高檢察署主任檢察官之吳英昭,經查與翁案無關,惟其配偶疑似購買翁員公司股票,將移由原任職機關續行查處,並依職務監督程序辦理。
    (四)與案件無關,但曾與翁員 #飲宴 及(或)#收受襯衫較為頻繁者 計8人:
    包括時任臺高檢署及最高檢察署檢察官之游明仁、#時任最高檢察署主任檢察官之曾勇夫 及前調查人員莫天虎、潘鴻謀、陳義生、劉新太、周有義、湯克遠等共8人,其等與翁員飲宴及受贈襯衫較為頻繁,有無逾越相關倫理規範或一般社交禮俗範疇,尚待細查,均將分別移由其等所屬或原任職機關首長進行職務監督(檢察人員部分)或由調查局考績會行政議處。

    至於翁茂鐘是什麼樣的商人呢?
    熱中周旋在司法人員(含司法警察)之間、發名片、送禮,而後作筆記。
    面對這樣的富商,其實在司法官訓練所/司法官學院受訓時,講座前輩都會提點「應對之道」、要如何才能避免瓜田李下。
    遺憾的是,在講台上講得振振有詞的前輩,卻落入富商死亡筆記本的這張大網中,成了負面的應對示範。

    更遺憾的是,不要說富商餐桌、根本連襯衫是什麼樣子都沒看過的年輕一輩,卻必須承受「共業」,成為全民不明究裡胡亂謾罵的稻草人。

    前人種樹,後人乘涼。
    然而司法界的前人種的卻是毒樹,掉下來的毒果要後人吞下。

    --------
    ▍追伸:〈為何醜聞連環爆?法律人「職業倫理」實踐上的人性考驗〉:https://bit.ly/3rk2pH4

    〔 令人費解的是,這些「老前輩」們行徑荒唐如此,仍可一路攀升到高位且屹立不搖多年,對比之下,近來則有年輕的基層法官「排隊領免費便當」,沒有涉及任何利益迴避問題,卻遭到法院院長以「損及司法形象」告誡處分。為何會有如此雲泥之別?

    再看到同樣也是近幾年爆發的「前法務部長邱太三及桃園地檢署檢察長彭坤業『陳情轉知』關說案」,該案經高檢署調查認定違反〈行政院及所屬各機關處理人民陳情案件要點〉相關規定,然而當事人卻還可以「升官」到高等檢察署當主任檢察官。兩相對比,便可以知道在體系結構中,職業操守因官職與後台而異,由此可知,為何有司法人員明明在受訓時被諄諄教誨「法官與檢察官倫裡」,卻難逃「攀附權貴」、升官與財富地位的誘惑。〕

    〔 近年來,國家考試不斷呼籲加強「法律人倫理」的考訓,國家考試門檻也節節上升;對於基層司法人員與公務員的「廉潔」要求也不斷提高,甚至對於基層的日常生活與交遊要求到吹毛求疵的地步。

    但是如我們仔細思忖這幾件震撼社會的司法人員重大負面事件,背後所涉及的盤根錯節金權勢力與升官議題,真的只是「公開調查」、「加強法律人倫理」這麼簡單而已嗎?牽涉其中之人,又豈會不知道這麼簡單的道理?這些議題如果放到試卷上面,誰不是寫得義憤填膺、振振有詞呢?

    問題在於,寫完考卷後,進入官場,除了要面對高層腐敗已久的結構問題,還要面對外界的不明就裡的撻伐,只能如入鮑魚之肆久而不覺其臭、隨波逐流、逐漸消磨鬥志。如果人們只是看著膚淺的新聞表象,不去思考改變結構的問題,又要如何奢望白蓮花永遠年輕純淨?〕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