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這篇負笈從師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負笈從師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負笈從師產品中有87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4萬的網紅立法委員葉毓蘭,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有駕照應成為安全駕駛的保證 #新鮮人照過來 #駕照不應只是能騎車上路的許可證 又到一年一度的開學季,是許多大學新鮮人學習離家生活的新里程,作為老師,我要給予這些新鮮人最誠摯的祝福,但也要提醒同學與家長,務必注意行車安全。 每年的開學季,許多新鮮人開心拿到了駕照,騎上了屬於自己的摩托車,但考照過...
同時也有6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790的網紅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本集主題:「我的名字叫甜甜」繪本介紹 訪問作者:朱勵雯 內容簡介: 「縱使面對死亡,我們總是心碎; 但背後留下的愛 卻是永恆。」 生命終究會走到盡頭,但愛卻能延綿不絕。 學習面對死亡的生命課題,安慰每個曾經受傷的心靈。 女孩的名字叫「甜甜」,是外婆幫女孩取的。外...
負笈從師 在 看得見的記憶 How Memory Sticks Instagram 的最佳貼文
2020-05-09 16:00:23
【秘「笈」?】 「秘笈(粵音:吸)」大家聽得多,是否知道「笈」其實指讀書人所背負的書箱呢? 隨着紙質書的普及,讀書人出門遊學時不再需要用車裝載沉重的竹簡,而是可以負在背上,非常方便。後來有成語「負笈從師」來形容人不懼險阻,負書求學的精神。 香港電影《倩女幽魂》中寧采臣負着笈的形象深...
-
負笈從師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2019-12-30 20:00:11本集主題:「我的名字叫甜甜」繪本介紹
訪問作者:朱勵雯
內容簡介:
「縱使面對死亡,我們總是心碎;
但背後留下的愛 卻是永恆。」
生命終究會走到盡頭,但愛卻能延綿不絕。
學習面對死亡的生命課題,安慰每個曾經受傷的心靈。
女孩的名字叫「甜甜」,是外婆幫女孩取的。外婆是女孩最喜歡的人,女孩很喜歡這個名字。
曾經有段時間,外婆像睡美人一樣,睡了好久好久。媽媽告訴女孩,外婆睡著的時候,醫生幫外婆動了很多次手術。當外婆終於從夢中醒來時,所有的語彙能力卻如同空氣蒸發般消失了!
唯一記得、唯一會說的,就是女孩的名字。
「甜甜、甜甜」外婆用這個平凡的名詞表達著每一個想法,訴說所有的悲傷、幸福、痛苦或喜悅。這單字成了外婆唯一表達的方式,也成了女孩最珍視的詞語。
有天晚上,女孩做了一個夢,外婆在夢裡,笑得好燦爛、好開心。隔天,女孩的爸媽說要帶女孩一起去看外婆,但是,當女孩見到外婆時,外婆卻又像睡美人一樣睡著了。
只是,和女孩小時候讀的童話故事結局不一樣的是,這次女孩知道,外婆永遠不會再醒過來了……
● 作者創作歷程
《我的名字叫甜甜》是我就讀劍橋藝術學院時所創作的繪本之一,也是我心中最重要的創作。那時在思索故事腳本的同時,我想起了外婆,以及那環繞著她對整個家族,還有我自己而言格外深刻的經歷,最後我才決定將這個被我內心深處上鎖的記憶編寫成這個故事。
對我而言,「甜甜」這名字雖然平凡卻也極度特別,因為它與外婆的人生緊密的連結著,也緊緊的牽動著我去思考生命中最深刻的議題:疾病、死亡和失去,還有超越這之上的-人與人之間的愛與羈絆。
『接受失去,才能更珍惜回憶』
完成這個繪本是對「失去」的理解和接受。在外婆走了十餘年後,我仍舊會時不時的想起她,但是目睹生命消逝的過程總算不再是逃避的空白,我終於可以舒坦的與這段經歷面對面,也讓我更加珍惜每段曾經與外婆一起度過的回憶,我想這就是這本書最重要的意義!
「我們都在流淚過後漸漸成長」
面對死亡後的故事,每個人都不同,或許有些人不願意面對,或許有些人停滯在那個時刻很久,或許有些人輕輕地拿起卻沉重地再也放不下。
寫這個故事時,很期待大家能在這個故事中被同理,帶給大家更多的溫暖和安慰。
作者簡介:朱勵雯
半個嘉義人半個花蓮人,從小喜歡在山林與田野間奔跑,
大自然成為她作品的基調。
2011年負笈倫敦藝術大學進修插畫。
2015年畢業於英國劍橋藝術學院兒童繪本插畫碩士班。
喜歡繪本、花草樹木、旅行、聽別人的故事,也寫自己的故事,更喜歡把他們畫出來!
求學時期,曾因不擅長術科技法,認為自己畫不好而暫時放下畫筆 ; 之後在高中導師的建議下轉而學習服裝設計,不過大學四年卻讓她發現,畫圖仍是自己最喜歡的事。於是赴倫敦藝術大學就讀插畫課程,期間漸漸對繪本創作產生莫大的興趣。畢業後即申請入劍橋藝術學院,主修童書插畫碩士。
在大自然間嬉戲成長的童年,對她日後的創作有很大的影響,花草樹木成了作品中不可或缺的元素。而曾在倫敦當中文保母的打工經驗,讓她有機會更近距離觀察孩子們,也是她日後創作的養分之一。
喜歡以水彩混合不透明水彩、壓克力、鉛筆及色鉛筆、電腦拼貼及繪圖等等方式創作。溫暖繽紛的色彩,細緻的線條是她作品一貫的調性。現為上班族兼接案插畫家,並仍持續地在創作路上探索前進。
作者粉絲頁: Li-Wen Chu illustration
出版社: 布克文化
粉絲頁: 城邦讀書花園
請大家支持,我全部六個粉絲頁
李基銘主持人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lee
李基銘的亂亂分享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happy
李基銘的影音頻道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video
漢聲廣播電台「fb新鮮事」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vhbn
漢聲廣播電台「快樂玩童軍」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scout
漢聲廣播電台「生活有意思」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life -
負笈從師 在 誠品eslite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2018-01-30 17:15:31他,是42歲的默劇導演姚尚德。
刨挖人生後深深體認,每一顆閃爍的星斗,最後都能串起一片燦爛星圖。「謝謝你,你也講出了我的故事。」如果你也和他一樣,曾經跌跌撞撞、迷失方向,相信你一定會在他身上,看見希望、得到啟發。
看更多閱讀光影:https://reurl.cc/vDNzDa
誠品以「閱讀光影」為引,誠心記錄生活實踐者們的吉光片羽。
用品一盞茶的時光,交換一次心靈探索的鳴響。
#默劇 #閱讀 #小丑 #月讀一冊
#誠品閱讀光影 #每個人都是一本大書 #每個生命皆是一項創作
光影的延伸閱讀:《小丑不流淚》 http://www.eslite.com/product.aspx?pgid=1001116172427755
"There's a kind of reading that exists in in and around life; it consists of sections and paragraphs that cannot be found in books, and it springs from the people that appear in life."—Eslite Founder Robert Wu.
The book of life can never be finished, and each punctuation mark is a moment in human life. Each paragraph and section represents a transition in time.
Eslite is now crossing over into the audiovisual content channel for the first time. Taking "reading light and shadow" as a appeal, we are sincerely recording fragments of practicers of life, and hope that those heart-warming everyday stories will be our landscape poetry.
Each month, one short film; each film, a perspective; and each the time of a cup of tea, transformed into the sound of a spiritual journey of exploration.
閱讀光影 I _ 默劇導演姚尚德(小丑不流淚作者)
十二歲的暑假,是一個孩子從國小即將升上國中,開始課業壓力前可以盡情玩耍的一段時間。那年暑假,尚德到國中暑期輔導途中,因為迷路,卻不幸被陌生老人誘拐性侵,這件憾事,迫使尚德從無憂無慮的孩子變成不快樂的大人。
尚德出生於台北縣樹林的一個六口之家,身為么子的他,與兄姐歲數差距頗大,父母忙於經營家中雜貨店,無瑕陪伴。從小因為胖胖的身材與內向孤僻的氣質,常成為被同學取笑的對象,轉為以搞笑和表演來防衛自己。大學畢業後在補習班教英文,在課堂中拼命地想各種教學笑點來抓住同學注意力,交了兩年之後,驚覺這不是自己想要的生活,毅然辭職,追尋戲劇之夢。
帶著理想與對未來的不確定,負笈法國巴黎,幸運的申請上巴黎第三大學戲劇系,但因為媽媽認為念戲劇的都會去吸毒,只好騙家人到法國讀的是企管,才得以成行。在巴黎的第三年,無意間接觸到默劇,透過默劇老師的引導,他開始意識到自己身體的獨特性與輕盈感。從小被戲稱「姚豬」「Fat Cat」的他,第一次覺得「自己的身體也很美」。
留法六年回台後,對姚尚德才是挑戰的開始,先是家人終於知道他念戲劇的真相,讓彼此的關係降到冰點。另外,戲劇在台灣生存不易,默劇更是小眾,從事自己所愛的戲劇工作,讓他虧損連連,負債累累。
轉捩點在2011年,姚尚德獲得了雲門文教基金會的「流浪者計畫」獎助,三個月中遊走了中國大陸八個省分、二十二個城市。本來的計畫是去蘇州學崑曲身段,但最後他嘗試以充滿不確定性的街頭默劇作為表演的形式。上了馬歇馬叟的黑白妝,走入常民生活,打破戲劇台上台下的疆界,這一秒的觀眾有可能下一秒加入演出。尚德從這趟中國之行中找到了自己想走的戲劇之路。
回到台灣後,尚德挑戰卸妝後的自己與觀眾的互動,希望自己的表演不只是短暫的幾十分鐘,而是更深入在地的習俗、故事。「台灣小角落」計劃,尚德去了許多偏鄉之處,還造訪了許多迷你國小。巡演期間,除了表演也隨性開默劇工作坊,來報名的大小朋友都有。迄今,姚尚德有了兩三位一起工作的夥伴,仍在台灣各處不斷地散播溫暖與歡樂的種子。 -
負笈從師 在 HKFEEL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2015-04-28 21:00:05K.C.,專業婚禮攝影師,之前從事銀行業嘅佢自「雷曼爆煲」之後毅然離開本業,白手創辦婚禮攝影事業「www.chankichun.com/ 」,至今已經六年,更獲唔少海外攝影團體推選為亞洲前列的婚禮攝影師。
K.C.自少就好鍾意影相,當時亦只係十幾歲嘅佢係「菲林」年代已經拎住相機四圍影相。後來負笈外國,回港後任職銀行。K.C. 分享當年正值金融風暴,好多銀行界朋友都覺得今日唔知聽日事,已經有同事問起,如果唔做銀行自己想做咩呢?就係呢條問題令K.C.首次萌生念頭另起爐灶。當時同事結婚、同事仔女生日派對,K.C. 都會毛遂自薦做攝影師,累積唔少經驗。之後重會出外跟隨其他攝影公司做攝師,有時仲係做義工,都係為了整理好自己的「攝影履歷」。適逢二零零九年,「雷曼爆煲」,銀行真係裁員,身邊已經有唔少朋友「先行一步」。K.C. 諗著用半年時間,睇下攝影師會唔會成為自己事業。
「Banker」到攝影師
之前做銀行,都係「月光族」,月頭出糧,月尾就用光。無咩積蓄生意又如何開始?K.C.憶述「依個年頭可以無鋪頭,但唔可以無網站」,所以網站點都唔可以無,佢唯有日夜自行研究,最後一蚊都唔使就製作好自己網站;幸好依門生意有工先有本,投資亦唔算多,因為相機、鏡頭都有,其他就用「技術搭救」啦!此外,當時重有喺雅虎落少量廣告,由於網上廣告未太流行,每月只係用兩三千,咁就開始自己事業喇。
開頭半年其實有一半時間留意金融人力市場,睇下會唔會入返行;不過箇半年係冬季開始,正值係婚禮旺季,當時令K.C. 睇到依行幾有前景,只要自己努力足以追上。K.C. 重獲外國攝影師團體揀選為出眾攝影師,對事業頗有幫助。婚禮攝影除左「影」,K.C. 重會同新人溝通,畀下意見,例如場地燈光等等。有時客人做海外婚禮,都會跟著去。初期一兩年,婚禮事前事後都係自己一腳踢,後期再將其中外判,K.C.主要保留攝影。
創業二三事
K.C. 座右銘係「做好一件事,唔好怕蝕底」,每件事盡力做好,自然有人見到,「我地只係攝影師,其實關於婚禮攝影以外嘅事,好多人問我都可以唔答」,但K.C.覺得自己須要熱誠待人,新人亦會覺得自己真係認真辦事,畢竟「飯日日都食,但人地結婚就一生人一次」,所以K.C.幾乎有問必答,盡力為新人做到最好。創業從來唔係易事,特別比起朝九晚五坐辦公室既銀行生活,攝影師工作無定時,例如當時「每次活動工作由八點半開始,一直做到凌晨兩點,正常都十六個鐘」,K.C.講得重好輕描淡寫,而高峰期K.C. 有一個月工作廿三日,每次都係差唔多咁長時間,可以用「搵命摶」來形容。但將自己興趣轉為事業其實好幸福,加上較為彈性工作時間亦可令KC選擇係旺季時博盡,淡季則休養生息。
K.C.提醒年輕人創業最重要係「居危思危」:今個月做夠生意額先有糧,完成目標之餘,重要設法生存,「飢饉令我地創新、進步」。現時K.C.仍然好積極留意公司收支、顧客、市場脈博等等,一般「打工仔」完成工作就可以等出糧,但自己創業就唔可以喇,隨時係做咗好多野都無糧出。打開門,做生意,最重要都係一個字「誠」,K.C.強調唔應該呃客戶,要待人以誠。現時公司已經有幾隊人,K.C.主管其中一隊。此外,除了攝影重會拍攝影片,加上好多舊顧客都係中小企老闆,有時亦會搵K.C.團隊幫忙製作小型廣告。
寄語年輕人
如果年輕人覺得對現時所做既工作崗位無咩興趣,其實應該諗清楚自己條路到底想點。讀書同做生意雖然無咩關係,但K.C. 舉例如果佢英文叻,就可以做到外國人生意,呢一點就可能比行家優勝。K.C. 更寄語年輕人對著老闆,係要交「解決方法」,而唔係將問題拋返畀老闆,因為有時K.C. 有時交託一些工作畀佢下屬,但好多時同事都會話唔係自己工作範圍然後拒絕老闆。 最後節目主持人Laurence亦希望同K.C.合作,將來舉辦一些慈善攝影活動項目例如攝影展等,回饋社會。
pt 1 of 4: https://youtu.be/zynXEE6UkFM?list=PLXCaM4OKoNRUK_N7uRJIN3qGFB4sSn6pj
pt 2 of 4: https://youtu.be/UscIXeUlErU?list=PLXCaM4OKoNRUK_N7uRJIN3qGFB4sSn6pj
pt 3 of 4: https://youtu.be/dUe1oh64xM0?list=PLXCaM4OKoNRUK_N7uRJIN3qGFB4sSn6pj
網站; http://hk-feel.com/
facebook page: https://www.facebook.com/hongkongfeel
負笈從師 在 立法委員葉毓蘭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有駕照應成為安全駕駛的保證
#新鮮人照過來
#駕照不應只是能騎車上路的許可證
又到一年一度的開學季,是許多大學新鮮人學習離家生活的新里程,作為老師,我要給予這些新鮮人最誠摯的祝福,但也要提醒同學與家長,務必注意行車安全。
每年的開學季,許多新鮮人開心拿到了駕照,騎上了屬於自己的摩托車,但考照過程沒有告訴他們如何安全駕駛,考試淪為過場形式,讓新鮮人正式上路時面對極大的交通風險。尤其看到年輕人交通事故死亡人數逐年增加,在去年(109)上升至356人,日益嚴峻的少子化與青年人的無辜犧牲,讓我感到憂心與不捨。
台北市政府也注意到了這個問題,因此提出要對年輕族群加強宣導以及補助駕訓班,同時建議機車考照應比照汽車強制上駕訓班,我覺得立意良好,但還是沒有抓到問題的重點,現行的機車考照方式在通過考試取得駕照後,沒有足夠安全的駕駛能力,只是能騎車上路的許可證。
所以我在立法院多次提出質詢,主張交通部必須要改革考照制度,並且與國際接軌,參考日本與澳洲,合理提高考照難度,強化路考結合真實情境測驗。
我想起1985年我初次負笈美國,雖然已經在台灣考了駕照,我的老師還是帶著我認識環境,了解當地的駕駛文化,從開車ABC學起,重新考照;1990年再到芝加哥,我的警察朋友們一樣放不下心,開車載我大街小巷穿梭,告訴我所有可能發生的情形,以及如何應變,然後再協助我購車。我感謝當年的師友們,也感謝他們為我辦的新生訓練。我認為所有的大學新鮮人也應該要有類似的洗禮,或許這樣也可以減少不必要的傷亡。
孩子不只是父母的心頭肉,更是我們國家未來的希望,身為老師也身為母親,我要求政府不能為討好年輕人而不重視機車考照制度的落實補強,雖然蔡英文政府不重視交通安全,但我重視,我堅持駕照考試應成為安全駕駛的基本保證,青年人不能因蔡英文政府怠惰而犧牲。
孩子們,願你們都能快樂學習,平安成長!
負笈從師 在 立法委員葉毓蘭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我的母校 #中央警察大學 今天85歲生日!
我是她40歲時入學,在她的孕育下,告別我的慘淡少年時期,成為一個允文允武的安內幹部,也在負笈美國深造後,在回到她的懷抱,把我從師長、學長們身上所學到的,傳承給我的學弟、妹們,讓他們可以在步出警政奠基大門後,成為國家可以倚靠的棟樑楨幹。
今天,我回到母校參加校慶,也陪榜接受傑出校友的表揚,我很以警大為榮!45年來,不論我是以學生、教職員,或是校友的身分進出,峨然的警察救人的雕塑總是提醒我,這是一個可以懲兇除惡、又可以幫助弱勢的志業。
站在已經被改名為大禮堂前和首任校長蔣公銅像合影,力行樓前的朱銘雕像,以及警政奠基的大門,這些都是在警大40多年來的回憶,也是人生的重要足跡
很榮幸可以從內政部徐國勇部長手中接過傑出校友的榮耀,更可以跟在場的學弟妹們一起見證警大85周年的光榮歷史,也祝福母校『生日快樂』!
後記: 典禮前向徐部長請命,希望能為在校的1500多位學生爭取疫苗施打,因為他們早在6月22日就已經造冊列為第七類名單,沒想到第二類的高官權貴們不斷長高長胖,警大警專學生的第七類已經被甩鍋遺忘,雖然徐部長當場應允會立刻解決,但是指揮中心的副指揮官陳宗彥仍然堅持警大生就像一般大學生,應該上1922預約平台去登記,完全忘了警大生在開學後,一起吃喝拉撒睡的群聚,周末放假時又外出擠公車捷運火車高鐵返鄉,萬一感染後再回校,發生群聚感染的風險極大,陳副指揮官難道忘了他是內政部的次長嗎?!
#警大85歲生日快樂
負笈從師 在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職人群像】築夢踏實體現城市美學 生活建築師 #關惠尤
文/謝鎔鮮
秉持文化生活理念,關惠尤將「#桃園市立圖書館龍潭分館暨鄧雨賢台灣音樂紀念館」館內設計結合音樂與自然,充分展現龍潭在地特色。更在2020年榮獲德國 if 設計獎(If Design Award),這項全球重要指標設計獎項的肯定。
關惠尤為尋求突破,她毅然負笈留學海外,轉向深造城市設計,走入陌生的文化環境。「還記得第一天進到義大利老城區,我隻身將100公斤的行李從車上拖下來,轉身抬頭望向街邊大樓的窗內,就是千年壁畫,非常震撼。」關惠尤在歐洲體驗到,建築在城市文化裡深刻地影響市民生活,啟發她將空間與文化生活融合的設計思維,也讓思路更寬廣。
#桃園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