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這篇貝多 芬 影片鄉民發文收入到精華區:因為在貝多 芬 影片這個討論話題中,有許多相關的文章在討論,這篇最有參考價值!作者yuhung (MimiBao)看板clmusic標題[請益] 關於貝多芬!!!!時間Fri J...
貝多 芬 影片 在 我是江老師 Instagram 的精選貼文
2021-09-17 14:51:24
江老師上大師班來囉!!! 一直以來知道諸大明老師詮釋貝多芬非常的有名, 這次特別鼓起勇氣彈了貝多芬Op.53 No. 21 Waldstein sonata, 『華德斯坦』奏鳴曲, 從學生時代以來演奏貝多芬的曲目都戰戰兢兢, 整場音樂會不論有多難的現代曲目, 我都覺得最難的還是貝多芬😂 這次希望透過...
這問題我本來是PO在電影版的!!!不過看來電影版對貝多芬有研究的人不如本版多!
因此有人建議我轉過來!!!因為聽說古典音樂版有很多魔人等級的音樂強者!!!
文章問題有點長,但簡單來說是「電影中的貝多芬」困擾了我!!!!
我不懂,為什麼那麼多電影創作者偏好貝多芬~~甚至文學創作者、革命家也是!!
前一陣子無意中看見HBO播放的《The year of Yao》,讓我產生興趣的不是這部作為姚明
宣傳電影的紀錄片,而是片頭一開始講述姚明生長的中國,提到的:文革時期人民燒毀貝
多芬的唱片、破壞很多西洋藝術品……。文革時期破壞的東西何其多,為何特別指名貝多
芬的音樂做為「範例」?
因為這一句旁白,讓我連想起很多電影,可以很輕易發現貝多芬經常被用在共產背景的電
影裡面,最近最有名的就是《竊聽風暴》,因為列寧曾說過貝多芬的音樂太過熱情,如果
他經常聽一定無法完成革命運動。如果是單就這個理由,那麼貝多芬出現在共產電影中我
不覺得意外,像是《我的左派哥哥》、《巴爾札克與小裁縫》都是大量使用貝多芬作為電
影元素的作品。
但為何除了共產背景的電影,連納粹也愛?例如:貝多芬和希特勒?單純只是因為希特勒
對於貝多芬的「偏愛」嗎?所以我們才會看見貝多芬穿梭在大量的納粹電影中?
記得在《窗外有藍天》裡,海倫那波漢卡特也曾提起母親不希望自己太頻繁演奏貝多芬,
因為母親認為貝多芬太過熱情,認為不是一個家教良好的千金小姐該熱衷的,而這個故事
卻是發生在一向資本主義掛帥的英國,一個從沒有歷經納粹或共產極權的國家。此外,托
爾斯泰的作品裡曾提到貝多芬的音樂,因此在改編他的文學作品為影像作品時,經常都會
將貝多芬的音樂放進去,但托爾斯泰在進行這些創作時,列寧都還沒出來革命呢!為何托
爾斯泰也這麼偏愛貝多芬?甚至連他過世後,妻子都曾由貝多芬的作品中懷想對於托爾斯
泰的記憶?
而羅曼羅蘭的三巨頭傳記裡就有一部《貝多芬傳》,他的的巨型小說《約翰克利斯朵夫》
也處處都是貝多芬的影子,為何貝多芬的身影如此纏繞在創作者的思維裡?
我的問題是:若貝多芬的音樂放在一部「革命」或「共產」背景的電影,我大概可以藉由
一些歷史讓的蛛絲馬跡得到理解。但為何貝多芬出現得如此頻繁?如此廣泛?甚在在許多
「非納粹非共產」的電影裡都可以看見貝多芬的影子?
電影怪才庫柏力克的《發條橘子》講述的是「性與暴力」,但是那個具有性暴力狂的男主
角Alex卻是一個懂得貝多芬音樂、喜歡欣賞貝多芬音樂的人。他不但每天以《第九號交響
曲》作為一天的結尾,在入獄並強迫接受治療後,卻因被迫聽貝多芬的音樂,受不了而跳
樓自殺。我不懂,為什麼這裡又是貝多芬,貝多芬究竟有什麼魔力讓電影創作者(或說劇
作家?)如此愛好他?
前幾天看《這個男人來自地球》(The man from earth,這部小成本科幻電影十分好看,
最近在網路上很紅,但可惜台灣沒有版權)時,在電影後面男主角選擇的音樂也是貝多芬
,而且還是貝多芬第七號交響曲的第二樂章。為什麼?其實在此我真的不懂為何導演選擇
要放第七號交響曲的第二樂章?我知道不少年來,費城交響樂團現任或退任團員死亡時,
會在團練時演奏第二樂章,因為最初這首曲子就是在維也納為哈納戰役的受傷士兵演奏,
最後甚至用來追悼國殤,因此長久以來第七號交響曲的第二樂章更是被用來當成亡靈的送
葬樂。但為什麼又偏偏在這裡選擇第七號交響曲的第二樂章呢?而不是田園或命運?這部
電影真正在探討的並不是生命的死亡或衰老,而是對於時間、歷史與哲學人生的辯論與探
討。安排貝多芬第七號交響曲的第二樂章的目的又是為何呢?
很抱歉我的敘述過於凌亂,但我想表達的好奇和疑問在於:為什麼許多電影配樂裡會大量
出現貝多芬的作品(印象中應該不只我提過的那些,應該還有更多)。貝多芬在整個音樂
史或藝術史上的地位究竟對電影創作(或說文學與藝術創作)產生了甚麼重要的化學變化
?為何惟獨他的作品得天獨厚呢?大約是同時期(最起碼貝多芬和莫札特的時代有所重疊)
還有一個被稱為天才的莫札特,但是在電影與文學上提到莫札特或「使用」莫札特的比例
卻大大低於貝多芬。連貝多芬的「同鄉老前輩」巴哈也沒有被如此廣泛討論的機會。
不是其他的音樂家不重要,而是相形之下貝多芬變得太頻繁。因此,是否在創作者的眼中
,貝多芬還具有其他的意義呢?
以上是我的問題,還盼望古典音樂版的魔人強者們為我指點迷津!! ^^
--
美麗新世界 http://blog.pixnet.net/mimibao
誰控制過去誰就控制未來
誰控制現在誰就控制過去
O brave new world, that hath such people in it.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61.216.213.176
※ 編輯: yuhung 來自: 61.216.213.176 (01/18 14:09)
> -------------------------------------------------------------------------- <
作者: holoo (喵喵喵) 看板: clmusic
標題: Re: [請益] 關於貝多芬!!!!
時間: Fri Jan 18 22:58:04 2008
古典音樂之所以稱為古典音樂,
就是因為禁的起歷史和各種流行的考驗,
古典音樂不僅只存在於古典樂迷心中,
更是存在在我們的周圍!
古典音樂史上有多位流傳千古的音樂家,
他們的作品正是因為百聽不厭而使作曲家留名,
每位能留名的作曲家,都有自己獨特的風格,
正如你提到的貝多芬,貝多芬的厲害之處,
在於你一聽到他的音樂,就知道"喔~這一定是貝多芬寫的!"
但是每使用的手法和技巧一首又都不同,這正是貝多芬的迷人之處!
絕對不像周滷蛋的歌曲,一聽也知道是周滷蛋寫的,因為:"每一首都一樣"!
正因為貝多芬的獨特性,讓你馬上在電影中知道這是貝多芬的作品,
但這並不表示其他音樂家的作品使用的少啊!
從巴洛克到後浪漫樂派甚至國民樂派,
都時常出現在20世紀的新興產業:電影之中.
1.我認為只是你的耳朵對貝多芬的辨識性較高,所以你覺得貝多芬的作品常用,
我覺得從巴哈~莫札特~蕭邦~拉赫曼尼諾夫........都常常出現在電影中啊!
2.也或許是你看電影的風格吧!
貝多芬的作品,很有鼓舞人心.帶給人勇氣的力量,
所以只要是"從痛苦迎向希望,從黑暗走向光明"的影片,
來首貝多芬都不會出錯吧!甚至可以達到相當震撼的效果.
所以你回想看看你是不是偏好這類型的影片?
所以才常常聽到貝多芬?
3.貝多芬不可否認,的確是相當偉大的音樂家,
他的樂曲很戲劇性(走向標題音樂),卻沒有任何情節刻化(卻仍是絕對音樂)
所以適用範圍很廣泛,
而浪漫派之後的許多音樂都太標題(加入太多作曲家既定的想法)
所以除了劇情剛好符合該作曲家描述的內容,
不然很難使用在電影中吧!
而古典樂派之前的作品,則是較缺乏戲劇效果,
所以要在電影這種強調快狠準直擊人心的聲光效果中,就比較難以使用吧!
但其實我覺得巴哈的作品很常出現啊!
***********************************
以上三點,只是個人淺見啦!
若有不贊同也歡迎討論!
--
http://www.wretch.cc/blog/hsioa
不愛上班愛放假,但網誌還是要寫!
歡迎參觀留言!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23.110.20.181
> -------------------------------------------------------------------------- <
作者: fideleo (ithaca NY) 看板: clmusic
標題: Re: [請益] 關於貝多芬!!!!
時間: Sat Jan 19 02:07:04 2008
文藝復興的時代背景
浪漫樂派時代的開啟者
這些或許 可以讓我們更加瞭解 貝多芬音樂的深層意義與內含
文藝復興 與浪漫樂派
簡單的說可說是 個人主義的開始
對個人的探討 個人情緒 理想 的關注與表達
都反應在貝多芬的音樂裡
而這也是許多電影 或是情境 所想要表達與傳遞的
這樣的需求之下 也增加了浪漫樂派類型的音樂 的某種使用性
聽過許多音樂的人都可以感覺的到
貝多芬的音樂 對於他自己的想法與感覺
是相較於其他浪漫樂派的作曲家
來的直接了當 或許也可以說愛恨分明
比較貝多芬的音樂 跟 布拉姆斯的 跟 馬勒的
可以很容易的觀察到 誰的音樂會比較快的被理解
(註 被理解 並無關於音樂本身的美與好)
如果你有機會放這些音樂給剛會說話的小朋友聽
你會發現 整體來說 小朋友們對於貝多芬的接受度 會比較快 也蠻直接的
這對應出 貝多芬音樂 整體風格 的特別處
簡單的元素 直接的表達個人的愛與浪漫與理想與恨與苦
這些或多或少都增加了貝多芬音樂在電影 或是許多情境的可用性
貝多芬音樂元素與組成的相對單純 以及在他的生活在兩個單純的端點的劇烈的來回
除了說出大部份普通人 理想中的單純兩極
也交織出社會邊緣人的相對極端的內心世界
這也增加了這樣的音樂 對於有那樣需求的電影個感染力
此外 他的生平傳記 在西方世界 也是有不可少的影響力
音樂 本身就是一種語言
她的復雜 看起來並不比我們日常生活中的語言精確
但是 用來表達 傳遞 人類內心的情感與感受
確又比我們所用的各種語言 來得更為清楚
以上僅為個人非專業的愚見 :)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28.84.72.163
> -------------------------------------------------------------------------- <
作者: fideleo (ithaca NY) 看板: clmusic
標題: Re: [請益] 關於貝多芬!!!!
時間: Sat Jan 19 03:11:44 2008
: 電影怪才庫柏力克的《發條橘子》講述的是「性與暴力」,但是那個具有性暴力狂的男主
: 角Alex卻是一個懂得貝多芬音樂、喜歡欣賞貝多芬音樂的人。他不但每天以《第九號交響
: 曲》作為一天的結尾,在入獄並強迫接受治療後,卻因被迫聽貝多芬的音樂,受不了而跳
: 樓自殺。我不懂,為什麼這裡又是貝多芬,貝多芬究竟有什麼魔力讓電影創作者(或說劇
: 作家?)如此愛好他?
這部電影我並沒有看過
我也不確定 你所提到的第九號交響曲 是指哪一個樂章
不過 我猜 蠻有可能被使用的片段 應該是最後一個樂章
如果真得是這樣用的話 那真得是一種蠻美妙的用法
貝多芬的生活裡面 充斥著各種極端
愛與恨的情緒分明
人際關係 一直是一個話題
第九號交響曲 的最終一個樂章
除了明顯的講出了對人世間的愛 博愛 與浪漫
更反應出 他心理面的渴望
渴望的是一種依靠 愛與被愛的依靠
一個獨立於上帝的人 對一種 類似於 宗教信仰的心靈依靠
這或許
是一個 內心是浪漫的 是個人的 是獨立的 人
在自身的晚年 在不一種因不被了解的辜寂 的情境下
最後的 最深層的 吶喊
這對應到電影上
這音樂 道出了一個不被了解的內心世界
就電影的技術上來說
要演出不被瞭解 無法被看見的 一個 對愛 對依靠 有渴望的內心世界
用音樂 來畫出那種內心與外表的反差 應該是最好不過的方法了
不過 前提 是要用對音樂語言吧 :)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28.253.38.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