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這篇貝多芬的一生作文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貝多芬的一生作文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貝多芬的一生作文產品中有2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0的網紅,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平復了一下心情,想起之前承諾大家的4000字全文書評,趁這幾天書店有活動,買起來看! 誰的焦慮?當代國家與父母的育兒經濟學 在閱讀這本《育兒經濟學》第四章之時,陪伴著我閱讀的背景音樂,是由義大利著名指揮家Riccardo Muti在芝加哥交響樂團指揮的《貝多芬第九號交響曲》,著名的便是出自此曲。...
貝多芬的一生作文 在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平復了一下心情,想起之前承諾大家的4000字全文書評,趁這幾天書店有活動,買起來看!
誰的焦慮?當代國家與父母的育兒經濟學
在閱讀這本《育兒經濟學》第四章<不平等、教養方式與教養陷阱>之時,陪伴著我閱讀的背景音樂,是由義大利著名指揮家Riccardo Muti在芝加哥交響樂團指揮的《貝多芬第九號交響曲》,著名的<快樂頌>便是出自此曲。在我打字書寫這篇書評時,陪伴我的是輕快的,由Piazzolla 探戈輕歌劇《Maria de Buenos Aires》。
我1988年出生在台北縣新莊市(現在已經是新莊區)的一處住商混合區,我是家中的長女,弟弟妹妹陸續在2年、5年以及6年後出生。我的爸爸是做土水的泥水匠,媽媽曾經做過短暫的美髮工作,在弟弟出生後,轉為全職的家庭主婦,平時靠手工、爸爸給錢以及借貸過生活,日子非常辛苦。從我有意識開始,媽媽一直對我的教育非常在意,可以說是亦步亦趨的跟著。
在我幼稚園的時候,媽媽忙著做美髮,把妹妹送到鄉下給嬸婆照顧,我則從幼幼班開始上,每週媽媽會帶我坐著客運回北港,去看我很陌生的妹妹。直到二、三歲媽媽覺得妹妹的語言發展遲緩,才發現跟著語言機能障礙者(也就是當時俗稱的啞巴)嬸婆是學不會講話的。剛好媽媽的親妹妹搬到我們家隔壁巷子,媽媽也就把妹妹一起接上來了。一開始,媽媽讓妹妹跟阿姨的女兒一起去上高級幼稚園,有接送車的那種。我則跟著一群幼稚園小朋友一起讀離家裡走路10分鐘的幼稚園,媽媽說訓練我獨立。後來妹妹再大一點,媽媽沒錢可以讓妹妹繼續讀高級幼稚園,便讓妹妹跟著我一起上學,只是她都是媽媽接送,而我乖乖地走路上學。
幼稚園快畢業時,媽媽生了弟弟,一時之間成了家中的寵兒,地位隨之抬高。媽媽也為了我們的教育,找尋學區房。爸爸做泥水匠在1988年是相當賺的,只是我後來從書中才知道這件事情,在家中爸爸是幾乎不拿錢回家的。套一句爸爸那邊親戚常講的話,「給媳婦太多錢會拿回娘家,不行。」
在我國小一年級讀一半時,媽媽終於找到學區房了。挺著「生男的下一胎一定是男的」所以懷著的六個月妹妹的肚子,我們全家搬到了離學校走路只要5分鐘的地方,媽媽繼續做手工,對我的功課也是非常的看重,對妹妹倒是輕輕放下。媽媽常常說:「我以前沒錢讀書,很懊悔,我去借錢也要讓妳們讀到不想讀。妳是姊姊,是大家的榜樣,妳讀不好,其他妹妹們就不能讀書了,知道嗎?」秉持著這句話,我以前幾乎是少一分打一下,開口要買玩具沒有,但要買書一定成功。
媽媽偷偷買了一套百科全書在她的衣櫃,長大後聽媽媽說,這是她分期付款買的,為了不要被爸爸撕掉,我們只能偷偷看。國小我最常做的事情就是,鋪著報紙在陽台,邊跟我媽一起看《急診室的春天》,邊寫作業。雙語頻道永遠我們是開英語,這樣才能讓英文變好,以後才能坐辦公室吹冷氣。
「坐辦公室吹冷氣」成了我的人生最大的目標,好吧,其實是媽媽的人生。
我人生小小的三次挫折都在國小。
第一次遭遇挫折是國小二年級,我數學考80分,媽媽感到天崩地裂,立刻把我送去學心算。短短半年我從五級考到一級,最後沒錢了就中止。
第二次挫折是國小三年級,那時候要寫書法,我不會寫,因為我雙子座缺乏耐心,而且弟弟妹妹很吵,我很想去樓下跟鄰居朋友玩。被媽媽痛打一頓後,拿著一疊宣紙,媽媽握著我的手,一筆一畫教我寫書法。去學校交作業,老師說我書法寫得很好,派我去參加國語文競賽,當然我沒有得名。
第三次遇到挫折,是國小五年級。我們導師是一個22歲剛畢業的年輕女老師,一來就教我們很難很新的輾轉相除法,我學不會,回家大哭。媽媽某一天告訴我,她來教我。後來我成為班上永遠的前三名,六年級時老師結婚了,臨走前她告訴我:「慧慈,我剛來的時候,妳媽媽曾經中午午休來跟我問:『老師,妳可以教我什麼轉轉相除法嗎?我要回去教我女兒,她不會在家哭。』妳要好好珍惜妳媽媽,妳未來一定無可限量。」
回北港過年時,親戚常常在我們面前跟爸爸說:「你真的是歹竹出好筍」,但媽媽都在廚房獨自忙碌時跟幫忙準備的女兒們說:「我以前有考上嘉義女中,是外公外婆沒錢讓我讀。」言下之意,我們不是歹竹出好筍,只是正常發揮。
後來弟弟生病、最小的妹妹出生後,一夕之間我們變成全家族的罪人,媽媽也因此開始在夜班的工廠工作,我也撐起整個家庭的家務事。媽媽帶我跟妹妹去補習班,跟補習班主任拜託分期付款繳補習費,弟弟妹妹則去比較便宜且可以待很久的安親班。
唯一不變的,是對我的課業的要求,以及撥空在我做錯事的時候邊拿藤條問我哪裡做錯了,邊跟我講道理,然後在我睡覺時拿藥偷偷幫我擦傷口,邊擦邊哭邊說:「要好好讀書,不要做壞事,長大後才能不要像媽媽一樣只能嫁人在工廠工作。」
大學考上清大,但我家族只認識台大、師大跟因為地緣關係才知道的輔大。秉持著讀私立就沒書讀,我所有的學校只填公立。在媽媽的勸說下,把台北的學校填了一輪才填成大,清大是我偷偷填的。
當時我爸並不打算讓我升學,女孩子讀那麼多書沒有用。是一個留學美國的遠房叔公打來跟我爸說清大很好,比台大輸一點而已,再加上有助學貸款,我才順利去讀書。
大學當然是翻轉我一生的關鍵,也是我後來捍衛高等教育的主因。
跟同學比較熟以後,大家聊到家中的教育方式,那時候,我第一次聽到「教養」這個詞。家裡開工廠的有錢同學說,她父母不涉入她的選課以及選校,就連她只是因為想聽故事才去補歷史,父母也同意,有很多同學是這樣的家庭。也有父母其中一方是職業婦女或是全職家庭主婦,每天都會檢查功課,安排他們每天要做什麼,還會一週有固定的一天家庭日。總之,感覺感情很好,而且爸媽都是大學畢業,最差也有高中。只有一個同學跟我一樣,爸媽只有國中小畢業,媽媽很重視功課,還買了書在家裡。
後來上研究所跟藍佩嘉老師討論時,才知道工人階級的流動中,「媽媽」注重教育的角色至關重要。
媽媽從小都跟別人說她很忙沒在管我們功課,但對我的要求近乎苛求。沒有前三名就問我原因,粗心大意就打,沒好好複習也打,打完後是一個小時以上的「講道理」時間,在這個部分會把弟弟妹妹叫來一起聽,媽媽總是聲淚俱下的說自己小時候的故事,到長大後因為沒讀書何其不幸,最後一定會問:「要不要好好讀書?」
我們唯一的回答是:「要」。但這些苛求其實沒有放到弟妹身上,學心算、做科展、問老師怎麼教我數學、買一堆關於作文、未來科技等書在家裡,這些其實媽媽只在意我跟大妹有沒有做,認真來說,是我,媽媽把自己投射在我身上。
她很焦慮,我能感受到。之所以要跟別人說她很忙,是因為她擔心把我們教不好,把我們教壞變得跟她一樣,也因此,我在幼稚園就學了性教育,因為媽媽說未婚懷孕就「烏有去了」。媽媽在弟弟身體上操碎了心,在我課業上用盡了心。現在,她總是開心的跟大家說,她把兒子醫好了,把女兒教好了,我們成了她最驕傲的亮點。
《咬一口馬克思的水煎包》簽書會時,有讀者舉手問我說:「我該如何教小孩?」,旁邊有很多人也接著問差不多的問題,我打斷他們說:「我分享的是我的經驗,怎麼會問我呢?」一對皺著眉頭的年輕夫妻大聲的說:「我們都是工人階級出身現在收入不錯,但我們很怕教養方式不好,把小孩教壞,所以一直不敢生小孩。」
後來幾場簽書會、分享會中,陸陸續續有人提出這樣的疑問。我才發現,「拚教養」、「育兒」真的是當代社會最大的問題,也是讓夫妻不敢成為父母最大的關鍵。我曾經問我幾個夫妻月收入超過10~15萬的朋友,為什麼還不生小孩?他們總是回答「還沒準備好」。
台灣的出生率是世界第一的低,政府用盡了很多補助方法,就是希望更多人投入增產報國的行列。我的大學同學已經有許多是獨生子女,更多的是未婚人士。國家重視的是生育率,父母重視的是孩子的未來品質,重質與重量擺在一起,品質變成了關鍵。有些朋友生也只生一個,我說只有一個很寂寞長大沒人可以互相扶持,要不要多生一個?朋友總是回我:「一個我都養不起,兩個會恨我們的」。
養不起,不是吃不飽,是無法提供他未來足夠的選擇以及品質。我曾經跟一個年收入200萬以上的朋友聊到教養,不敢生怕以後小孩要出國我不夠錢,她冷冷地回我:「如果他以後結婚,你能幫他付多少首付?這比出國多太多了。」
教育是階級流動成本最低的方式,但當代教育成本越來越高,導致貧富不均的情形越來越嚴重。當貧富不均落差越來越大,教養落差以及所能投入的資本就會越差越多,使貧富不均更加惡化,導致階級陷入緩慢流動的惡性循環。本書提出的一個關鍵論點,就是「貧富不均」是影響教養的最重要因素,在當代台灣、美國、德國,甚至是歐洲國家,都有越來越嚴重的趨勢。排除掉極端父母,普遍來說全世界各地的父母最大的目的就是用最有用的方式,把孩子推向最容易成功的道路。也因此,兩位作者提出了四種教養方式,並告訴我們,父母將會花越來越多的時間投入孩子的教育,「密集教養」將成為世界各國的顯學。也因此我們看到很多爸媽平日買書、假日參加講座,手機裡面各種老師的Line,還要怕被說情緒勒索。為了提高教育的投資報酬率,「少生一點」是在所難免的趨勢。
事實上,這會持續使得國家的生育率惡化,導致教養落差,進而拉大貧富不均。國家要解決這個問題,不是祭出高額生育獎金、多種生育津貼,而是應該要在財政跟社會政策上,設立更多的公立托兒所、提供托育補助,減低女性因生育壓力影響職涯的風險。同時,對於弱勢族群的教育,必須要更早介入,提供足夠的資訊與資源給弱勢家庭,讓弱勢家庭子女可以獲得必要的支援,減少因為貧富差距產生的教養落差。我曾經跟朋友開玩笑說,政府一年如果提供弱勢家庭50萬的補助,可能花個幾億,就能夠少買好幾支監視器,少蓋一些監獄,少聘一些警察。更重要的事,我們必須要消除社會對於弱勢家庭的「刻板印象」,讓他們能夠自由運用這些補助,想買iPhone、想出國,都是一種經費的運用。只有當人不只為了生存而努力時,才有創造跟想像可以實踐的能力。
我很喜歡作者最後的樂觀,當代認為有用的教養方式,是投入大量心力、密集性的教育,這反映了有錢有閒階級可以更加鞏固自身的階級地位,而沒錢沒閒者注定停滯。但國家政策的介入,可以有效弭平經濟落差。只要選民選出適當的政策訂定者,拚經濟跟拚教養,可能不一定會畫上等號。
像我這樣的人,也能夠出頭天。
回到一開始提到的,我在《貝多芬九號交響曲》中閱讀,在Piazzolla的《Maria de Buenos Aires》的輕歌劇中書寫。貝多芬是學校教育會帶到,但Piazzolla 卻是一種品味的鑑賞。《育兒經濟學》一書告訴我們,教養的選擇是一生中最重要的決定,也是改善社會不平等最重要的因素。生育是經濟理性的選擇,教養是愛與經濟的成果展。金錢或許會影響愛與教養方式,但當我們認知到這一點時,做父母可以稍稍放過自己,你們對教養的重視,就是孩子最重要的助力。
📍《金錢如何影響愛與教養:貧富不均下的育兒經濟學》
📍購書連結:https://cplink.co/DBzxU0Tr
大家不要害怕養育孩子,也可以療癒自己。至少沒有孩子的我,看這本書也在告訴自己這樣的想法。
貝多芬的一生作文 在 洪仲清臨床心理師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有為數眾多的天才,不是成為挫敗連連的中輟生或提不起勁的大學生,就是變成大家眼中格格不入的怪咖,成為不符合社會規範的人。他們的學校成績大多不特別好,若投入職業訓練也表現一般,而在學院派國家考試方面,拿到優異成績的更少有。也就是說,多數這些人物,雖然豐富了我們今日的生活色彩,但他們自己都有個困難重重的童年…」
您的孩子,學業不好嗎?沒辦法適應學校嗎?這篇文章可以告訴您,古今中外有許多成就超凡的人,也有這樣的狀況!
學校教育,嚴格來說,只是教育的其中一種型式。西方的普及教育,做為工業化時代下的產物,其形成有其背景。
不過,天才不是憑空蹦出來,而是一直專注做著他們覺得重要的事,不見得符合他人的期待。期待我們大人,看了這篇文章,可以在思考上「解套」,讓我們自己與孩子,在不斷地考試與成績的綑綁下,能有更多呼吸的空間。
多給孩子幾條路走,讓孩子能選擇走他喜歡的路,能夠比較專注、快樂,也許更容易成功。或者,他人認定的成功,不是重點,自己覺得這輩子是不是成功,才是能不能對自己交代的關鍵!
----------------------------------------------------
【葛拉德.胥特、烏利.豪森】
…
假設,愛因斯坦的父母阻止他整天沉浸在堆紙牌屋的世界,逕自粉碎這害羞孩子的小小夢想,我們還會看到後來的愛因斯坦嗎?如果,愛因斯坦的老師,不曾允許小愛因斯坦在課堂上獨自苦思疑問,並接受他無法完成背誦功課的事實,結果會如何呢?這位曠世奇才,日後當他穿著招牌寬鬆大衣,告訴別人他成功的祕密時,也只說了一個讓人跌破眼鏡的答案──愛因斯坦說,自己其實沒什麼特別聰明之處,只是「超級好奇」而已。
說得多好啊。然而,我們究竟怎樣才能看出,一個孩子有哪些天賦被埋沒了呢?不過話說回來,在探討天賦之前,還得先釐清一件事,也就是:一項天賦並不必然能立即帶來特別的成就,也不盡然會馬上顯現特殊的能力與才華。一開始,天賦所代表的只是一種可能性,一種日後可能發展出某項特殊才能,並造就某種成就的潛能。而這種潛能,在各個領域都可能存在。
◆相信什麼事都是可能的
有一種專門找尋天才的專家,聲稱可以找出隱藏在孩子體內的潛能。尤其在講究表現能力的運動場上,更是處處可見這種球探的身影。他們從孩子很小的時候就開始觀察,細看他們的肢體動作,衡量他們的意志力,最後做出一個評估。經由這些評估顯現出來的所謂「亮點」,就是一種依據,可用來衡量這孩子在體格各方面的潛能,並預測他是否可能在某項運動上發揮頂尖天分。
話說回來,如果拿這種評估去對照檯面上一些頂級運動員的表現,例如世界足球明星梅西(Lionel Messi),就會發現,這種預估並不見得可靠,因為梅西的體型偏矮小,在足球場上根本一點也不搶眼。
換句話說,尋找天才這種事並不容易;而若想挖掘的是音樂、藝術或高智能方面的早惠天才,難度就更高了。因為這時評估的眼光與智慧還得更精準、深遠,不然絕對無法慧眼識英雄。
舉例來說,愛迪生(Thomas Alfa Edison)是人類史上最偉大的發明家之一,不過他求學期間卻經常是班上最後一名。法國大作家馬賽爾.普魯斯特(Marcel Proust)的老師,讀了他寫的作文簡直教人抓狂。還有,畢卡索(Pablo Picasso)永遠記不住字母的順序,義大利歌劇大師普契尼(Giacomo Puccini)在學校考試從沒及格過,大畫家塞尚(Paul Cezanne),還曾被美術學校拒於門外呢。
此外,如果想在孩子年幼時,就看出他往後能否在政壇或經濟版圖上占有一席之地,更是十分困難。而若想評估某人是否具有領袖人格特質,有朝一日能否成為大家的榜樣與標竿,更不容易。誰能料到,昔日的孩童會長成令世人景仰的曼德拉(Nelson Mandela)?同樣地,誰會想到,那個說自己的求學時期是「一生中最悲慘時光」的人,竟成為日後的甘地(Mahatma Gandhi)。而且,也沒有人會相信,一個來自阿爾巴尼亞貧窮農村的小女孩,長大後,將化身為救苦救難的德蕾莎修女(Mother Teresa)。還有,有人想到小矮胖子溫斯頓,日後將成為偉大的邱吉爾(Winston Churchill)嗎?然而,儘管分辨不易,但這些人物的種種事蹟卻告訴我們,什麼事都是可能的。他們全都是不可多得的天才,他們在各自擅長的領域發揮天分。他們的天分,就像貝多芬(Beethoven)的音樂天賦與亨利.福特(Henry Ford)的現代企業開創能力一樣無與倫比。關於福特,如果傳言可信的話,據說小福特七歲時,就能把一個時鐘解體又重組,而他在做這事時,簡直就跟孩童玩美勞、做實驗與堆積木的心情沒兩樣;玩著玩著,某天,他就在自家車庫組出一部帶有四個輪子的機動裝置。那四輪機動裝置,就是一輛汽車。
◆「怪咖」可能是日後的天才
綜觀以上事例,讓我們再仔細瞧瞧,這些人,是不是有某些共通點。是的,我們發現一個狀況,那就是,很湊巧地,大部分這些天賦異稟的人,小時候無論在幼稚園、中小學,或如果有上大學的話,成績多半不怎麼樣。甚至,有些人不僅不怎麼樣,還一蹋糊塗到令人難以置信的地步。
挪威作曲家葛利格(Edvard Grieg)說,學校讓他「在心中只滋長了壞的一面,好的部分則無暇顧及」。有為數眾多的天才,不是成為挫敗連連的中輟生或提不起勁的大學生,就是變成大家眼中格格不入的怪咖,成為不符合社會規範的人。他們的學校成績大多不特別好,若投入職業訓練也表現一般,而在學院派國家考試方面,拿到優異成績的更少有。也就是說,多數這些人物,雖然豐富了我們今日的生活色彩,但他們自己都有個困難重重的童年--例如約翰.藍儂(John Lennon),他讀幼稚園時就被趕出學校;伍迪.艾倫(Woody Allen)求學期間也大有問題,因為他上課時什麼都注意,就是不注意老師在說什麼。
◆做自己認為重要的事
如今回顧起來,我們除了讚嘆這些人的特殊才能外,其實也漸認知到,他們只不過一直在做自己認為重要的事,而不是做那些別人期待他們做的事。像達利(Salvador Dali),畫筆一揮,可畫上一整天;而畢卡索,則完全拒絕學習算術。他們作畫、研究、奇思幻想著,如此始終如一。而最後,他們也終於展現了遠超過父母、老師、師傅與校長所能想像的能力與成就。他們證明了自己的人格特質與毅力,也都極具創造力且堅持己見。他們一遇到問題,不找到答案絕不罷休。他們單純地做自己,滿足於對自我的要求。至於外界的期待,他們都不怎麼在乎。
http://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599649?loc=003_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