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這篇貝坦利健保給付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貝坦利健保給付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貝坦利健保給付產品中有1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112萬的網紅文茜的世界周報 Sisy's World News,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天下雜誌》好文選讀 「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塞勒:研究非理性行為,才能讓經濟學更人性化」 〜〜現年七十二歲的塞勒是今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行為經濟學之父」,更被客戶暱稱為「全球唯一臨床經濟學家」。塞勒談的「行為經濟學」到底是什麼?為什麼與氣候變遷、肥胖問題、甚至退休金都有關係?塞勒在經濟學領域裡...
貝坦利健保給付 在 文茜的世界周報 Sisy's World News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天下雜誌》好文選讀
「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塞勒:研究非理性行為,才能讓經濟學更人性化」
〜〜現年七十二歲的塞勒是今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行為經濟學之父」,更被客戶暱稱為「全球唯一臨床經濟學家」。塞勒談的「行為經濟學」到底是什麼?為什麼與氣候變遷、肥胖問題、甚至退休金都有關係?塞勒在經濟學領域裡,一向被歸類為離經叛道的「非主流」,擅長從心理學角度分析人們的不理性行為,挑戰主流經濟學的「理性經濟人」假設。
我在《不當行為》這本書裡提過,二○○一年初,有個記者為了寫一篇關於我的文章,找上我的導師兼好友康納曼教授(Daniel Kahneman,二○○二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
那天我剛好在他家,他閒聊一半突然想起,「哎呀,這下糗了,有個記者等下要打電話採訪我,主題是你,而你就坐在這裡,該怎麼辦呢?」他想了想說,「你留下來吧,不要出聲就好。」
於是我待在旁邊,隨手翻閱雜誌。然後,我聽到康納曼跟那個記者說著說著,竟然冒出一句,「塞勒最大的優點,也就是他最與眾不同的地方是,他很懶。」
我拚命向他揮手和搖頭,「我也許很懶,但這怎麼會我最大的優點?你想不出其他答案嗎?」直到今天,我們還為了這件事不時抬槓。但他是對的,如果丹尼爾.康納曼說我懶,我一定是。
所以,寫這本書時,我的原則就是,只寫那些讓我覺得有趣、吸引我的東西,這樣寫起來就容易多了。
當年念書時,我對傳統經濟學並不是那麼擅長,連我的論文指導教授羅森都承認,「我們對他沒多大期待。」這或許是因為,我根本不相信學校教的經濟學理論。
那些理論假設的對象,有如稀有的獨角獸:他們都跟經濟學家一樣,聰明的不得了,而且意志力超強,吃東西有節制,還會乖乖存錢,他們是我所謂的「理性經濟人」(econs)。
問題是,我從沒見過這種人。大部份的人類早就放棄要收支平衡,因為做起來太痛苦,我們很難存夠錢養老,也很難抗拒美食的誘惑;我們就是「普通人」(humans)。
所以過去四十年,我的目標就是要把真實的人類,納入經濟理論中。我研究行為經濟學,就是要凸顯真實的人類和主流經濟理論中的理性人,有多麼不同。
「一碗腰果」的故事
大家都聽過牛頓和蘋果的典故,我也有我的「一碗腰果」故事。多年前,我邀請了幾個經濟系研究生到家裡吃晚飯。飯前的雞尾酒時間,先端出一大碗腰果當點心,結果大家吃個不停,我擔心再吃下去會影響他們吃正餐的胃口,所以把那碗腰果拿走,放在廚房。
等我回到客廳,兩件事發生了。第一,每個人都很高興我這麼做;第二,因為我們都是經濟學家,當下就開始分析,按照主流經濟理論,我們不該感到高興的,因為對「理性經濟人」而言,選擇愈多愈好,他們一定會做出使自己利益最大化的選擇;拿走腰果等於選擇變少,怎麼還會開心呢?
在主流經濟學家眼中,這就是人們的不當行為。我那時正在寫博士論文,當我把這個有趣的發現告訴指導教授時,他完全不當一回事。不過,我卻因此有了興趣,開始蒐集各種不符合主流理論的「反常」行為。
人類容易衝動,所以需要我所謂的「推力」來幫助他們決策。以存錢養老為例,如果你每個月都拖到月底,才來決定要存多少錢,那你肯定失敗,因為那時錢早就花光了。真正能存到錢的方法,是每個月固定提撥一筆錢到你的退休帳戶裡。
這時,我們就可以「推一下」。我在一九九四年寫過文章,建議企業採行自動加入的四○一K退休金制度,讓所有員工都預設為加入,但是也可以選擇退出。
卡內基美隆大學的經濟學家羅文斯坦曾提出「冷熱情緒溫差」理論,大意是說,人們有兩種情緒狀態。例如,當我在早上想著晚餐要吃什麼,因為我並不餓,所以我會想,吃魚和沙拉就好,這時的我處在冷的狀態;但是到晚上,我會很想吃大餐,於是點了肋排和義大利麵,這時的我就是處於熱的狀態。
他的論點是,人們往往高估了自己在衝動狀態下的自制力,因此,我們應該對自己的弱點有所提防,例如,選擇去比較健康的餐廳吃飯,或者在逛街前先寫好購物清單,只買你在冷靜狀態時決定要買的東西。同樣地,如果你沒有儲蓄的習慣,那麼,一個幫自己存錢的方法,就是預先做出提撥薪資的承諾。
這些年來,我受邀擔任英國政府內部「行為洞察小組」(BIT)的顧問,每次開會,我一定不斷重複兩個重點:第一,想要鼓勵人們去做某件事,就要把它簡單化(Make it easy),讓這件事做起來很容易;第二,沒有證據,我們就無法做出以證據為本的政策。每當我們提出一些想法時,都要先進行測試,因為沒有證據,再多的想法也只是想法罷了。
小組最早的實驗之一,是鼓勵更多人按時繳稅。我們花了快兩年時間,不斷測試各種催繳信的效用,發現最有效的方式,是告訴欠稅民眾一個簡單的事實:將近九○%的人都會按時繳稅,你不這麼做,就會成為少數異類。這一招對理性經濟人大概不管用,但對常人來說,社會規範還是有影響力的。這個實驗也幫英國國庫增加了數百萬英鎊稅收。
所有經濟學都會是行為經濟學
行為經濟學在很多領域都大有潛力。例如,氣候變遷跟人們的行為有關,如果你告訴民眾,他們的用電量比鄰居還多,往往可以誘導民眾改變用電行為,減少耗電。肥胖問題、醫療健保成本問題也都跟行為有關,政府不妨多徵詢行為經濟學家的想法,然後進行測試。
如果要我指出一件最自豪的事,我認為,行為經濟學對於退休金計劃,產生了最大的影響。以美國為例,多年來,雖然我們早已從過去的確定給付制,改為確定提撥制,卻只有一半民眾加入這些計劃,而且就算加入,存的錢還是不夠。
後來,我們鼓吹的三種行為干預,帶來了很大的幫助。第一種方法就是前面提到的「自動加入」,只要更改預設值就好了,這個方法大幅提高了員工參加率,選擇退出的人佔不到一成。
第二種干預,是我所謂的「明天存更多」(save more tomorrow)計劃,讓民眾可以逐步增提退休金。第三種干預,則是讓退休金可以投入一些比較好的預設投資標的,例如目標期限基金(Target Date Fund)等。美國現在有一半的大公司都採用了這三種方法,對鼓勵員工儲蓄很有幫助。
我希望五十年後,行為經濟學這個領域將不復存在,因為到那時,只要有需要,所有的經濟學都會是行為經濟學。前景是樂觀的,現在有不少優秀的年輕經濟學家都在研究行為經濟學,我已經看到了大勢所趨。
更多內容請上連結點閱,網址:
http://www.cw.com.tw/article/articleLogin.action?id=5086266
畫面來源:RT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