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貝克憂鬱量表第二版pdf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貝克憂鬱量表第二版pdf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貝克憂鬱量表第二版pdf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貝克憂鬱量表第二版pdf產品中有2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0的網紅,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最近這些日子, 阿滴英文 、 理科太太 Li Ke Tai Tai、 路路LuLu ⋯⋯還有一些公眾人物都紛紛公開自己過去罹患心理疾病或者是相關症狀的事情,我覺得是很有意義的事,讓大家重新正視情緒疾患的污名化、標籤,還有我們可以怎麼和這些情緒疾患的當事人、甚至是這樣的自己相處。 在寫這篇文章...

  • 貝克憂鬱量表第二版pdf 在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2021-07-13 19:03:55
    有 6,338 人按讚

    最近這些日子, 阿滴英文 、 理科太太 Li Ke Tai Tai、 路路LuLu ⋯⋯還有一些公眾人物都紛紛公開自己過去罹患心理疾病或者是相關症狀的事情,我覺得是很有意義的事,讓大家重新正視情緒疾患的污名化、標籤,還有我們可以怎麼和這些情緒疾患的當事人、甚至是這樣的自己相處。

    在寫這篇文章之前,我要先聲明憂鬱跟焦慮有很多原因,尤其是到形成心理疾病,可能不是一朝一夕,也不會是單一原因。這裡所講的內容,也不是援引自心理學文獻,更沒有要試圖解釋「其他公眾人物為何容易得到焦慮跟憂鬱的症狀」,這裡我只想要講一個我最近體會到的事情;然後這裡指的焦慮跟憂鬱,並不是指焦慮症和憂鬱症,而是指焦慮和憂鬱的情緒。

    #好了我要開始講了

    不知道是因為論文,還是耳鳴這個陳舊的疾病困擾我已久,前陣子資格考結束之後,我陷入了一個非常漫長的人生無望感的時期(我老闆說這個是榮格心理學裡面的「創造性的退化」,然後就再也什麼都沒說了😂)。

    大概有一到兩個月的時間,每天早上起來的第一件事情就是討厭自己,覺得好像做什麼都沒用、做什麼都沒意義(不知道有沒有人曾經有過類似的感覺)。雖然還是會寫正向的內容,還是會錄音,但在陪伴大家的過程當中,那些話好像也是在鼓勵我自己。

    當然,這段時間我也沒有終止繼續接受榮格分析治療,但是幫助都很小,我就連打開論文的檔案都不想,每天過著渾渾噩噩的生活,也沒有心情打電動,血源詛咒、薩爾達傳說擺著都不想玩。沒錯,就是那種什麼都不想做的感覺。

    我意識到這件事情的嚴重性,是有一次在整理BDI-II(貝克憂鬱量表第二版)的時候發現,其中有一個題目是類似「過往讓我感覺到興趣的事情現在都讓我提不起勁」,我嚇到尿都要噴出來了!趕快拿起筆來填寫,只可惜我做完了整份量表,大概只有14分,連輕度憂鬱都不太算;於是我又去做了貝克焦慮量表(BAI),也不符合焦慮症的診斷水準。講雖然是這樣講,但是那種無望的感覺,還是很明顯。

    其實我已經吃SSRI吃了(用來調節大腦血清素藥物,通常用來治療憂鬱,但當初醫生是因為我的耳鳴開給我的,據說有幫助?)一段時間,情緒上面稍微有改善一點點,但是沒有很明顯,就這樣子持續了一個多月。

    突然有一天,雖然論文還是沒有動靜,但不知道為什麼,那種無望、覺得自己沒用的感覺,突然就消失了。我想起心理師小D十年前曾經跟我說過的一句話:「改變不會憑空出現,一定是這段時間,你做了什麼事情。」;左思右想了好久好久,後來我終於明白,那是因為我開始給自己一個生活空間(我弄了一個可以讓我寫論文、工作的獨立空間),這個空間不只是物理上面的空間,也是心理上的空間,更重要的是,我找到可以依靠、陪伴我的時候讓我覺得心安的朋友,這些朋友其實也沒有做什麼,他們就只是在旁邊而已,光是那個「在」本身,就會讓我覺得心安。而且,這樣的朋友不能隨便亂找,還要讓你覺得「你不會造成他的麻煩」。

    當上帝幫你關了一扇門,他就會為你開一扇窗——休蛋及咧,這是講給正向積極的人聽的。在我們這種悲觀的人眼裡,解釋的路線應該是反過來:當上帝幫你開了一扇窗,他也會幫你關一扇門。

    沒錯,好景不常,雖然無望感不見了,但是取而代之的是焦慮,每天會有滿多明顯的焦慮湧現,可能是會坐不住,可能是會常常覺得胸口悶悶的、呼吸不過來等等,抗焦慮藥通常就只是像頭痛藥一樣的效果,吃了之後有一段時間會覺得舒服,但藥效退了之後一切又回到原點(一般而言我的經驗大概是三個小時到四個小時)。至於我一天到晚夾在耳朵上的CES,有一些效果沒錯,不過幫助並沒有很大,有興趣的人可以去我的Medium看相關文章。

    #為什麼你會討厭自己
    一直到這幾天,我的分析師跟我在治療上有一個巨大的進展,細節我就跳過不說了,我想要分享一個很關鍵的發現,或許可以幫忙到和我有類似狀況的人。

    先講結論:有些時候你的焦慮跟憂鬱只是用來提醒你,過去一直以來你所習慣的那種生活方式,已經不能夠再支撐你現在的日子了。那些你所擅長的技巧,對過往的你可能有用;這些「技能」可能是防備、可能是穿盔甲、可能是壓抑自己的情緒、可能是在別人面前呈現出不錯的樣子⋯⋯老實說,這些方法以前真的很有幫助,也讓你度過了許多困難的歲月,但現在不行了,所以焦慮跟憂鬱就像是「使者」一樣,來敲你的門,跟你說:嘿,親愛的陛下,該換個方法囉!

    這幾天被分析之後,我突然有個體會是,原來 焦慮跟憂鬱有時候背後真實的原因是來自於背離自己,背離那個真正的自己。因為一些外在的原因、因為別人的要求、因為他人的期待、因為想要活成別的模樣,因為武裝,而把自己弄成其他的形狀,可是個背叛,對於內心那個被縮得很渺小的自己來說,是很心疼的,所以他用各種方式來提醒你——這樣做不對喔,你快點過來過來看看我,你怎麼會放棄真實的我呢?

    有了這一層了解之後,我才突然懂得,前陣子我覺得很無力,而後來覺得很焦慮,是來自於我一直在跟「那個自我」對抗——我內在的自我一直想要航向某個地方,但行為上的我一直跟他抵抗。我用我過去所習慣的方式在生活,但就像前面所說的,以前我習慣的那個方式已經不適用於現在的日子了。

    什麼是我過往所習慣生活呢?以網路上面的創作者來說,就是大家喜歡的樣子。這些創作者很多時候會面臨內心裡面的眾多情緒,是來自於廣泛的外在眼光和壓力。由於點擊數、追蹤數、討論數都來自大量的其他人的眼光,有喜歡你的人就會討厭你的人,所以心情會變得非常複雜。你可以想像一下在一個房間裡面,裝了很多台攝影機,你的一舉一動都被評價,你所做的事情都要考量別人喜不喜歡,雖然你也有鏡頭以外的生活,但你的心靈空間終究有一大部分被這些評價給佔據——想一想,那會是什麼樣的心情?

    我很喜歡的一個心理學概念叫做「關係依存自尊」(relational contingent self-worth),意思是說,你對自己的好惡、完全建立在你和其他人的人際關係當中,這些人際關係可能是你的伴侶、身邊很重要的人,或者是別人對你的眼光——簡單地說,就是當大家都喜歡你的時候,你就覺得自己有價值,讓大家討厭你的時候,就覺得自己一無是處。公眾人物經常面臨這種心理上面的波濤洶湧,如果心理強韌性不夠,就很容易被拉入這種起伏的漩渦。

    回到我自己的例子,原來前陣子我一直有種焦慮是,我自己覺得,好像早就過了臉書的時代,現在ig 與 YT才是大家習慣看的東西,有時候去大學演講我都覺得不好意思,因為年輕人都不認識我,我有一種被時代拋棄的感覺,然後這種焦慮會讓我很想要再抓住多一點東西,多貼一點文章(因為我不習慣拍影片,只習慣寫東西)、多錄一點Podcast,但卻忘記了,抓住這個東西其實是很虛幻的,就像浪花一樣,退潮之後就會變成空氣。過往的我習慣跟隨著這些浪花的生活,但現在的我,似乎更適合坐在岸邊,觀看潮起潮落。我之所以會有這些情緒,是來自於我的不習慣,我還習慣著在浪花上面馳騁,但我內心那個真實的自己,其實很想坐在石頭上面休息(這一段有點困難,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看懂)。

    #找到你不可取代的東西
    所以治療師說了一段話,我也想送給大家:「你可能需要思考的是,這世界上很多東西都可以被取代,但是你這個人本身,一定有什麼是無法被別人取代的東西。去到找到這個閃閃發亮的東西,把它當作你最珍貴的寶藏,花時間在上面深耕,就可以拓展出屬於你的一整片森林。」

    什麼是對我來講,屬於我自己不可取代、又很珍貴的東西呢?不論是在跟個案工作,或者是在接觸自己的情緒上面,我發現我都不是那麼擅長跟情緒一起合作,因為我的理性大腦太明顯了,就是喜歡整理步驟、因果邏輯跟推論,硬是要去處理那些模模糊糊的情緒,好像是要拿腳去踢石頭一樣。

    但是,我很喜歡閱讀知識,從知識裡面得到的快樂,常常會讓我快樂很久很久(真的是很久),也很喜歡整理一些我所知道的東西分享給大家,這才是我喜歡的、而且相對於其他人不可取代的部分。這個就是我的寶藏。

    這也是我這段時間,
    一直背離的那個,真實的自己。

    你呢?你喜歡那個真實的自己嗎?
    屬於你獨特的、不可取代的,和別人都不一樣的部分,是什麼呢?如果你胸口有一小把的火焰,這個火焰在提醒你,好久以來都沒有好好的看見他了,那個珍貴的火焰,會是什麼呢?

    「每個人各自擁有某個特定年代才能得到的特別的東西,彷彿是些許的火焰。小心謹慎的幸運者會珍惜的保存,將它培養大,當作火把般照亮著活下去。」——村上春樹。

    承認自己的有限,允許自己有些事情真的無能為力炸醬麵,是我們一輩子都要不斷練習的課題。

    願我們在今年夏天,都能夠找到心中的那把火焰,一起坐在篝火旁邊,煮酒烹茶,彈著吉他,跟星星許願,然後重新,和真實的自己靠近。

    #憂鬱 #憂鬱症 #焦慮 #焦慮症 #耳鳴 #自我厭惡

  • 貝克憂鬱量表第二版pdf 在 馬度芸諮商心理師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2018-09-07 11:55:37
    有 39 人按讚

    #心理師也愛追劇系列
    #延禧攻略為何火紅?
    #從延禧攻略看當今社會的集體潛意識

    在一片分析「延禧攻略」服裝造型、職場政治學的熱潮下,本文也試著從心理學的角度聊聊當今社會的集體潛意識,就跟韓劇歐巴流行一樣,「魏纓絡」的走紅,絕對有社會集體心理需求的投射。

    這齣戲主角初登場就撂狠話:「我,魏瓔珞,天生脾氣暴,不好惹,誰要是再唧唧歪歪,我有的是法子對付她。」面對同儕們眼紅嫉妒,她也會嗆聲:「自己不幫人,還不准別人幫,天底下有這樣的道理嗎?原本我不在乎,因為我入宮也不是為了交朋友。」

    這樣的出場舖陳了主角的性格與際遇﹕
    #保持善良卻不委屈,#甚至能阻嚇對方保護自己
    #被討厭的勇氣 #別人不喜歡也不要緊
    #克服逆境翻轉命運
    #保持心理上的高掌控感

    主角的鮮明性格恰恰是當今社會集體沉悶下,對於人際恐懼、自保無門,甚至在不景氣下,收入、事業、成就的掌控感都相對低的當今社會中,一個理想的集體投射;且真實世界往往不像魏纓絡那麼順利,運氣那麼好,多數人都在意人際間(包括社群網站上)是否被排擠,心懷善良往往就成為受害者,遇到危機往往只能束手就擒。

    而對自由以及掌控感的矛盾,在戲劇中得以融合。「宮廷」極度不自由的,但是有最大權威規則,遊戲規則清楚即皇上最大、宮規要守,規則清楚下的缺憾是缺乏自由與自我表現機會,只是女主角打破了這一點。

    威廉·尹迪克William Indick在他的書「編劇心理學」中提到,電影(下文以戲劇代稱)作為一種比生活還廣泛的媒體,其在視與聽方面的內在吸引力,使得它成為一種極有威力的心理力量。觀看者實際是被吸入其中,在情感上與螢幕中的腳色和情感密切連結,將之與自己的心理生活纏繞在一起,通過無意識的認同過程,觀眾實際上成為了他們在戲劇中所認同的腳色,而且他們經歷並代表了螢幕上腳色所經歷的同樣的心理發展與淨化。

    而在延禧攻略這齣戲中,能夠透過對主角的投射而發展出的是心理的一種掌控感及無懼感;而一般人在生活中擁有控制感,則有益於心理與健康。

    哈佛最受歡迎的人格心理學大師文布萊恩・李托(Brian Little)也很早就提出﹕喪失控制權,將危害健康與幸福。由艾倫・蘭格(Ellen Langer)與茱蒂絲・羅丹(Judith Rodin)在一九七六年所做的實驗研究顯示,做出最小的改變,給療養院的住民增加一點個人掌控的程度,就能帶來實質的好處。改變的內容其實相當簡單:在一些例如看哪部電影、房間裝飾與照顧院裡植物這類事情上給予住民更多控制權。與生活受到院方控制的住民相比,那些擁有個人控制權與責任的住民,不僅活動力增加、更健康快樂,甚至更長壽。fMRI 研究顯示,掌控感會激勵我們行動,當我們感覺自己能創造不同時,更可能投入。

    如果要了解掌控感在日常生活的重要性,可以看一看創業家。一份近兩千人的小型企業主調查顯示,超過50%的人每週工作40 小時以上,也就是說自己創業沒有比給人請輕鬆。

    然而各位知道嗎?高達79%的人滿意自行經營小事業,70%喜歡自己的生活方式,遠超過先前我們看過的非自雇者工作滿意度。所以說,創業者和受雇者工作時數差不多,壓力也差不多,但創業者快樂許多。為什麼?被問到為何創業時,最常出現的理由包括:「自己當老闆比較好」、「自己做決定」、「可以照自己的意思做」。換句話說,這群人想要掌控感。雖然整體工作時數與壓力沒發生太大變化,卻會比較快樂。(註一)

    給你一部智慧型手機,這部手機反應非常迅速,觸摸非常靈敏,你輕輕一點,就迅速準確執行你的操作指令。那麼這個手機會讓你擁有一種掌控感,時間長了,你會一種錯覺,好像手機已經成為你身體的一部分,你可以隨心所欲的掌控它。

    再給你第二部智慧型手機,這部手機反應非常慢,你點一下螢幕,要很長時間才有回應,而且響應的時間還很長,有時候,你點數字1,它會亂跳到數字8.這種感覺讓你非常惱火,你會覺得難以忍受。這個時候,你對它缺乏掌控感。

    如果你覺得自己的人生,完全不是自己想要的。那麼在你的人生中,你一定沒有做到有力的掌控。(註二)

    心理學家 Michael Argyle 和牛津大學的 Peter Hills 以貝克憂鬱量表 (Beck Depression Inventory) 為基礎所編製出的牛津幸福 (快樂) 量表 (Oxford Happiness Inventory, OHI),可讓你瞭解你目前幸福 (快樂) 的高低程度,共有二十九題,其中包含七個概念,分別為﹕樂觀 (optimism)、社會承諾 (social of control)、正向情感 (positive affect)、掌控感 (sense of control)、身體健康 (physical fitness)、自我滿足 (satisfaction with self) 與心理警覺 (mental alertness) 等。其中心理警覺(mental alertness)是指專注力與冷靜的意思。

    你再回憶一下,是不是魏纓絡都有以上特質?特別是凡事樂觀、正向、不求人靠自己,遇到任何狀況都冷靜面對因應的特質,以及不管腳色多卑微都呈現無與倫比的掌控感,是一般人都投射嚮往的理想啊!

    是不是看完了這齣戲,也覺得自己對於環境的掌控感多了些、無懼逆境的勇氣多了些?

    註一、摘自「成功不再跌跌撞撞」,天下出版
    註二、摘自為什麼你會對生活缺乏掌控感?原文網址:https://kknews.cc/zh-tw/news/gvbr2b9.html)

    【其他您可能也感興趣的文章-心理師也愛看劇系列】:
    【心理諮商系列】馬度芸心理師談看電影與諮商系列:人生處處需要完形
    http://blog.udn.com/dorisma0914690/112138469

    【心靈成長系列】日劇月薪嬌妻-觀後感之家庭主婦日
    http://blog.udn.com/dorisma0914690/87385505

    #台中心理諮商
    #台中婚姻諮商
    #台中企業諮商
    #親密關係議題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