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豪胥韓 三 千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豪胥韓 三 千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豪胥韓 三 千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豪胥韓產品中有5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1萬的網紅李姓中壢選民,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師父,是指傳授技藝的人。#新竹市長 #林智堅 的政治師父,政壇說是 #民進黨 #立院黨團總召 #柯建銘。最近林智堅在第二任期結束前甘冒大不韙,大膽倡議大新竹合併,還宣稱要留下參選大新竹市長,展露了「#司馬昭之心」。林智堅為求連任市長發起修改遊戲規則,讓林智堅脫不下魔戒的師父,真的只有柯建銘這位?...

  • 豪胥韓 在 李姓中壢選民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2021-09-18 10:55:16
    有 34 人按讚

    <柯總召捲入馬王政爭時說了句名言:「能笑到最後的才是贏家。」#為求連任 #修改遊戲規則 的眾 #政客們,為了「于右任、吳三連、趙麗蓮、伍子胥」的政治續命,顯露出 #權力慾望 的 #醜陋嘴臉;林智堅的這場 #大新竹 豪賭, #利用民主偽裝術,巧妙變身成了修改權力遊戲的人,想用偷吃步贏在起跑點,仍難保能成為「笑到最後」的那一位!>

    師父,是指傳授技藝的人。#新竹市長 #林智堅 的政治師父,政壇說是 #民進黨 #立院黨團總召 #柯建銘。最近林智堅在第二任期結束前甘冒大不韙,大膽倡議大新竹合併,還宣稱要留下參選大新竹市長,展露了「#司馬昭之心」。林智堅為求連任市長發起修改遊戲規則,讓林智堅脫不下魔戒的師父,真的只有柯建銘這位?

    林智堅第一個政治師父,應該是 #中國國家主席 #習近平。習近平2012年上任來加緊集權、反腐立威、個人崇拜、箝制輿論,打破了鄧小平立下「#集體領導」、「#隔代指定接班」的政治繼承潛規則,已牢牢掌握黨政軍大權的「習核心」還不滿足,2018年3月修憲取消國家主席的 #連任限制,為 #政治續命。習近平的國家主席連任屆滿是2023年,中共在2018年修改憲法,提前五年修改遊戲規則,為「#終身主席」鋪路。林智堅連任新竹市長7年間對此按下不表,悄聲無息,到了明年即將地方選舉的此刻,突然倡議新竹縣市合併,修法時間如此緊迫,難怪被批 #吃相難看。

    林智堅的第二個政治師父,要算 #俄羅斯總統 #普丁。最早任職於蘇聯國家安全會議(KGB)的普丁,1999年獲時任總統葉爾欽任命為總理,隨後贏得2000年總統大選,並連任2屆至2008年。之後受到憲法任期限制,普丁與親信梅德韋傑夫輪流出任總統與總理,任期屆滿後雙方再「交換」。2012年普丁再度競選連任,隨後修改憲法,將總統任期由4年延長為6年,2018年又順利連任,普丁的任期將於2024年屆滿。但普丁今年4月簽署一項法案,允許自己卸任後再度連任2屆,為掌權至2036年鋪路。屆時他將是84歲,任期超越執政長達29年的前蘇聯獨裁者史達林。

    林智堅的第三個政治師父,是# 日本前 #首相 #安倍晉三。安倍從2012年9月當選自民黨總裁,日本首相是行政職,沒有任期限制,但作為自民黨的總裁,任期就有上限。自民黨黨章規定,原本僅允許總裁2連任,也就是連續2屆擔任6年總裁;但在自民黨幹事長二階俊博主導下,自民黨於2017年3月修改黨章,讓總裁可三連任,也就是連續3屆擔任9年總裁。因此經修改黨章,安倍能在2018年連續3度出馬角逐總裁並獲勝,成為日本連續任期中擔任最久(8年)的首相。

    林智堅的第四個政治師父,是 #南韓 總統 #文在寅。文在寅2018年3月提出「#總統四年連任制」修憲草案,現行南韓總統任期5年且不得連任,若是修憲成功,再連續2次大選中獲勝的話,就會形成「5年、4年、4年」,最長可以長達13年的執政時間,無疑為自己 #長期執政鋪路。韓媒當時有兩派爭論,一派全面抨擊文在寅想學習近平當「帝王式總統」;另一派則是同意修憲,認為文在寅 #連任 也拿不到任何好處。當年5月,在野黨強力杯葛下致使修憲失敗,但文在寅已惹了一身腥。

  • 豪胥韓 在 知史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2021-09-02 20:00:26
    有 249 人按讚

    #試論馬陵之戰中孫臏的軍事指揮藝術
    孫臏是繼孫武之後中國歷史上又一位偉大的軍事家。他一生歷盡艱難坎坷,但卻身殘志堅,史稱「孫子臏腳,《兵法》修列」。他的人生歷程極富傳奇色彩,他的精神品質極具誘人的魅力,他創造了輝煌的業績,《孫臏兵法》的思想博大精深。發生在西元前341年的馬陵之戰,是齊國與魏國為爭奪中原霸權而進行的重要戰爭,是戰國中期著名的一次戰役,歷來被稱作克敵制勝的光輝戰例而載入史冊。孫臏作為這次戰役的主要指揮者,具體運用和實施《孫臏兵法》主要的軍事思想,集中反映出孫臏超群的智慧和軍事才能,充分體現了孫臏高超的軍事指揮藝術。我現在就這一戰役的情況結合我和一些同事的想法試論一下孫臏的軍事指揮藝術:

    一、以計為首謀在全域

      西元前342年,魏惠王為懲罰不聽話的韓國,命龐涓率兵攻打韓國,韓國向齊國求救,當時齊國有兩種意見:鄒忌主張不救,田忌主張早救。而孫臏則認為:在魏、韓雙方軍隊還未疲勞的時候就也兵參戰,無疑是代替韓國去承受魏軍的打擊,而且也是被動地受了韓國的支配。魏國此次出兵的目的在於試圖一舉滅亡韓國,謀求中原的霸權,韓國在生死存亡之際必定求救於齊國,只要暗地裏深深結好於韓國,晚一點發兵救韓國再攻擊疲憊的魏軍,可以獲大利又而得到尊名,韓國仗有齊國相援,全國上下必定拼死抵抗,結果韓國五戰都失敗,韓國沒有辦法了不能看著自己亡國,又向齊國求救,此時齊威王才命田忌、田嬰、田盼為將,以孫臏為軍師前去救韓國。孫臏乘魏國內部空虛,採用「批亢搗虛」、「疾走大樑」、「減灶誘敵」、「設伏聚殲」等戰術方針,取得了戰爭的勝利。孫臏在馬陵設伏,妙在先度其行,料定龐涓在暮時進入陵。國為不謀全域者,不足謀一時。
      遠謀方有深韜略。孫臏在這次戰役中,正是表現出了一位軍事家具備的戰略頭腦,能夠統攬全域,不計一時得失,才取得了光輝的勝利。如果不能全域在胸,就無法把握戰局朝有利於我的方向發展。兵書中有一句「善除患者,理於未生;善勝敵者,勝於無形」。勝於無形的高深謀略,對於戰爭的勝負是至關重要的。

      二、假裝不敵,利益誘敵

      在馬陵之戰中,孫臏是如何戰勝強大的魏軍呢?孫臏在這裏提出了驕敵的策略。孫臏利用三晉之兵的方法引誘魏軍窮追不捨。第一天挖掘了十萬人造飯的軍灶,第二天減少為五萬人用的軍灶,第三天再減少為兩萬人用的軍灶,龐涓尾追齊軍三日,錯誤的認定齊軍膽怯畏戰,剛入魏境三天就逃走了一大半的逃兵,於是丟下步兵,只率輕銳騎兵車騎兼程窮追,被設伏聚殲,導致失敗。
      《六韜發啟》中有這樣一個故事,雄鷹惡鷂之類的凶禽準備向獵物發起攻擊,先收縮翅膀盤旋低飛;兇猛的野獸準備捕食時,先抿着耳朵把身子貼俯在地上不動;聰明的人準備進行大的動作,常常表現出一副愚笨無為的樣子。孫臏指揮的馬陵之戰就是很好地體現了「能而示之不能」的戰術思想。還有一個這們的故事:春秋戰國時期,吳國名將伍子胥的朋友要離,個子又瘦又小,卻是個無敵的擊劍高手。他在和別人比劍時,總是先取守勢,待對方發起攻擊時,眼看那劍鋒快挨着他的身子時,才輕輕一躍,非常靈巧的避開敵人的劍鋒,然後突然進攻,刺中對手(現在看來就是叫防守反擊)。伍子胥向他請教取勝的訣竅,要離說:「我臨敵先示之發不能,以驕其志;我再示之發可乘之利,以貪其心。待其急切出擊而空其守,我則乘虛而突然進攻。」從擊劍到用兵,有條共同的道理;想要戰勝別人,必得先示之以不能勝人,使人心驕志懈而自己則積極準備,伺機乘隙而攻之。
      一般來說,兩軍對壘,好漢都是想逞英豪,能而示之不能,常在造成敵人輕視自己的同時,也會使自己隊伍裏的人看不起。為將者如果只是圖一時虛榮,便很難成此大謀(就像我們土地革命戰爭時期、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初期時一樣假作潰敗引敵人上鉤,再集中優勢兵力殲之一樣)。

      三、直搗黃龍,攻其必救

      當時,魏國攻打韓國之時,精銳主力都是韓國打仗,而魏國本身內部空虛。孫臏不直接去解韓國之圍,而是率兵攻打內部空虛的魏國,這實在是高明之舉。因為不去救韓國而去攻打魏國,是以強擊弱,容易取勝。等到魏軍疲勞、力量削弱,再去設伏聚殲。但是,擊虛並不是進攻無關緊要的地方,而是攻擊既虛弱而又是要害的地方,直搗大樑突襲魏國國都,那是因為只有大樑才是魏國最緊要的地方,魏軍不得不回救。在進攻戰中,如果主動進攻敵軍的主力,形式上固然是主動的,但把選擇戰場的主動權交給對方,其結果,不是碰到了釘子,就是陷入圈套之中。如果採取攻其必救的策略,讓敵人主動來尋我決戰,表面是被動了,但選擇戰場的權力就操在自己的手中了。齊魏馬陵之戰,孫臏靈活的運用了「批亢搗虛」、「攻其必救」的謀略,從而創造了輝煌戰例。自此,這種避實擊虛、敵進我進的「攻其必救」的打法就成了歷代軍事家轉換戰場局勢的常用之策。
    「攻其必救」。運用之妙就在於掌握好一個「必」字,處理「攻」與「救」的矛盾關係,特別是在具體戰役戰鬥指揮上,作戰目的和用兵手段常常既有聯繫又有區別,指揮員尤其是要胸懷全域,隨機應變。

      四、出其不意,攻其無備

      出其不意的作戰方略,就是自己的行動要搶在敵人的前面。在馬陵之戰中,孫臏採用了「直搗大樑」的作戰方針,這也是這次戰爭中最驚人的一個舉動。但是,直搗大樑並不是齊軍的真實意圖,而是以奇示正,使自己的奇讓敵人看成是正兵,虛晃一槍,形似攻心,以期調動龐涓,迫其就範,擊其惰歸。事態的發展恰如孫臏所謀,直搗大樑這一大膽、果斷、精彩、出其不意的行動,使整個戰局立時出現了急轉之下的變化。魏惠王慌亂不堪,不得不急令龐涓回師;龐涓怒不可遏,既捨不得放棄韓國,又不能不回救大樑。孫臏因勢利導,減灶誘敵,馬陵設伏,全殲魏軍,創造了一個出其不意、攻其不備的光輝戰例。
      在馬陵之戰中,魏軍由鄭(現在的河南新鄭)從西向東回救大樑,距離比齊軍近。齊軍從東向西直趨大樑,只能調動魏軍回大樑以解韓國之危,沒有截擊魏軍的可能性。而且魏惠王已經調動十萬之師迎敵,準備在齊軍立足未穩之際,以其「武卒」之優勢痛擊齊軍。在這種情況之下,齊軍要想戰勝魏軍是沒有什麼條件的。孫臏善於因勢利導,用退軍減灶的手段,製造齊軍怯戰、逃兵過半、不堪一擊的假象,促成了龐涓殲滅齊軍的必勝之心,又一次調動了龐涓,使之丟下重裝步兵,只率輕裝騎兵兼程追趕。因為只帶輕銳,便將魏軍的優勢變成了劣勢;因為兼程式急追,不但將魏軍變成了疲勞之師,又為齊軍在馬陵設伏、以逸待勞、發動突然襲擊的大好機會。這就註定了龐涓失敗的命運。太子申後軍繼至,在龐涓覆滅、軍心大亂、沒有指揮的情況下,也就相繼被齊軍所殲了。孫臏出其不意、攻其不備、退軍減灶設伏的戰法,是孫臏用兵的精髓,也是進攻作戰發起階段謀略運用的要旨和戰術選擇的總則。古今中外的戰爭史表明,在敵人失去戒備或料想不到的時間、地點突然實施襲擊,能在軍事上和心理上取得巨大的效果,並使對方在慌亂中分蘖節和出錯誤的判斷,制定錯誤的計畫,採取錯誤的行動,以致慘遭失敗。
      總括來講,戰略上攻其不備,是在於迫使敵人實行錯誤的計畫和方針,採取錯誤的戰略行動,以保證首次打擊成功的效果。其做法多是通過政治軍事欺騙,包括歪曲事實真相,迷惑敵人的情報,使對方在思想上陷入混亂而無法採取正確的作戰行動。戰術上的攻其不備,常指戰場上採取大膽而堅決的機動,巧妙的利用天時、地利、人和和空間,以創意的戰術使用現有的兵力、兵器,抓住戰機,乘敵之隙。在這裏,戰術手段的創新是最重要的。大凡新的第一次使用的東西敵人是難以料到的。那些在戰場上創造奇跡的英雄,不是新的手段的創造者,就是創新的方式使用某種手段的第一人。孫臏就是一個這樣的人。
    (本文由「歷史春秋網」授權「知史」轉載繁體字版,特此鳴謝。)
    -----------------------------------------------------------
    #知史 #中國歷史 #孫臏 #龐涓 #馬陵之戰

  • 豪胥韓 在 知史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2020-08-09 14:00:02
    有 487 人按讚

    不可一世的匈奴最早完敗於哪兩個「私生子」將軍手中?|知史百家

    歷史春秋網

    匈奴這個民族,很早時就與中原為敵,他們生活在現今西伯利亞的苦寒地帶,司馬遷認為其是「夏後氏之苗裔也,名淳維」。夏後氏,就是大禹。大禹的後代。如果這樣說起來,也是龍的子孫,炎黃傳人。還有一種說法是夏桀的後人,說夏桀的兒子叫獯粥(也即匈奴,別稱),這個不孝的兒子跟老爸的妾私通,被夏桀發現後逃跑到了西伯利亞,成為匈奴的先祖。西伯利亞是苦寒之地,不利於生存,所以匈奴人千百年來便與中原爭奪生存權,對中原的國家安全形成巨大威脅。 

    對匈奴的戰爭,是從戰國時代就開始了。秦朝的蒙恬,被譽為「中華第一勇士」,曾率兵三十萬北擊匈奴,致使匈奴不敢南下牧馬,舉世聞名的萬里長城,就是蒙恬為防匈奴而修建的。不過,蒙恬並未根絕匈奴的攻擊。他活著,匈奴只懼蒙恬一人;他死了,匈奴便又如脫韁的野馬,大肆侵犯中原。英雄如漢高祖劉邦,手下強將如雲,率兵三十萬軍隊抗擊匈奴,也遭遇了「白登之圍」,差點要了老命,最後不得不請客送禮,採取和親政策懷柔之,屈辱地維持大漢帝國。就連強勢的呂后,也被匈奴羞辱,如果不是推托年老色衰,也要成為匈奴單於的小妾一枚了。

    漢朝反擊匈奴,是經過漢高祖、漢惠帝(呂后)、漢文帝、漢景帝、漢武帝五代帝王的「臥薪嘗膽」的。武帝時,一代英雄橫空出世,他就是大英雄衛青。要說這個衛青,實際是不應叫衛青,而應叫鄭青。因為他是一個「私生子」,親生父親叫鄭季,是一個縣吏。親生母親叫衛媼。媼是舊時的一個稱呼,「老夫人」的意思。衛青名義的父親姓衛,他的母親自然就被稱為衛老夫人了。衛老夫人不守婦道,已經是四個孩子的母親了,還與人私通懷孕,生下了衛青。

    衛老夫人與丈夫衛公共生了一子三女:衛長君、衛君孺、衛少兒、衛子夫,衛青與這四位是同母異父。少時家庭貧困,衛老夫人便將衛青送到了他親生父親鄭季那裡養活。沒想到這個鄭季和他的親生孩子們,都不把衛青當親戚。鄭季讓衛青去放羊,衛青同父異母的哥哥們把衛青當做奴僕畜生一樣虐待。衛青沒辦法,又回到母親身邊,當了平陽公主的一名騎奴。身份低劣到一名家奴的程度。

    衛青命運的改變,是從他同母異父的姐姐衛子夫被漢武帝寵幸開始的。正所謂一人得道,雞犬升天。衛子夫後來因為有了身孕,遭到漢武帝正妻陳皇后的嫉恨,想法設法加害她的弟弟衛青。不過,漢武帝已經不再寵愛曾有過「金屋藏嬌」誓言的陳皇后。最終陳皇后非但沒能加害衛子夫姐弟,反而因為「惑於巫祝」的罪名遭到廢黜。衛青因禍得福,更加為漢武帝信任。先後被任命為建章監、侍中、太中大夫、車騎將軍、大司馬大將軍之職,擔當起遠徵匈奴的重任。

    另一位與衛青同時受命遠徵匈奴的將軍名叫霍去病,是衛青的外甥。說起來這個霍去病,和衛青可說是「同病相憐」,也是個「私生子」。他的母親,是衛青同母異父的二姐衛少兒,其親生父親,叫霍仲孺,是平陽縣的一名小吏,不敢承認與衛少兒有私,所以霍去病少時不知親生父親是誰。衛少兒後來嫁給西漢開國功臣陳平的曾孫陳掌,霍去病和衛青一樣,因為衛子夫的關係,而得到漢武帝的重用,十七歲就被任命為驃姚校尉,十九歲就升職為驃騎將軍。舅甥二人後因軍功同為大司馬,顯赫一時。

    衛青和霍去病雖因姻親關係上位,但最後權傾天下卻是因為軍功。初伐匈奴第一戰,車騎將軍衛青、騎將軍公孫敖、輕車將軍公孫賀、驍騎將軍李廣各率一部同時出兵,只有衛青取得龍城大捷,另外三路,兩路失敗,一路無功而返。「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實際上龍城大捷是衛青的大捷,跟李廣沒什麼關係。龍城之戰是自漢初以來對戰匈奴的首次勝利,意義非常。隨後,衛青率漢軍主力七戰七捷,遠徵漠北,未嘗一敗,是真正的常勝將軍。

    霍去病是討伐匈奴的另一支生力軍,十七歲時隨衛青遠徵漠南,斬捕首虜過當,斬獲敵人2028人,其中包括相國、當戶的官員,斬殺單於的祖父輩籍若侯產,俘虜單於的叔父羅姑比,勇冠全軍;十九歲兩次率兵出擊佔據河西地區的渾邪王、休屠王部,殲敵4萬餘人。俘虜匈奴王5人及王母、單於閼氏、王子、相國、將軍等120多人;二十二歲率軍北進兩千多里,越過離侯山,渡過弓閭河,與匈奴左賢王部接戰,殲敵70400人,俘虜匈奴屯頭王、韓王等3人及將軍、相國、當戶、都尉等83人,封狼居胥。使得「匈奴遠遁,而漠南無王庭」,匈奴為此悲歌:「失我祁連山,使我六畜不蕃息;失我焉支山,使我嫁婦無顏色。」

    強大的匈奴,竟然慘敗於兩個「私生子」將軍之手。漢武帝曾經為霍去病修建過一座豪華的府第,霍去病斷然拒絕入住,說:「匈奴未滅,何以家為?」,與陳湯的「犯強漢者,雖遠必誅」同成為漢人的豪言經典。衛青與霍去病,都是作戰勇敢,但性格不同。衛青雍容大度,霍去病有仇必報。李廣的兒子李敢,將父親的自殺歸結於衛青不重用,曾經刺殺衛青,罪當夷族。對待此事,衛青大度隱忍不報,霍去病卻找個機會射殺了李敢。同是軍人,處理方式不同,卻都贏得了各自的美名。

    至於匈奴,被衛青、霍去病戰敗以後,終於領教了大漢的鐵拳。衛青、霍去病激起了漢人抗匈的雄風,二人之後,匈奴一度退出漠南,撤回漠北。隨著與漢將的幾次爭鋒失敗,一部分慢慢漢化,一部分遠走中亞,匈奴作為一個民族的名字,竟然消失在茫茫歷史長河之中。(作者:陸棄、孫玉良;作者為歷史春秋網專欄作者,版權所有,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本文由「歷史春秋網」授權「知史」轉載繁體字版,特此鳴謝。)

    網站簡介:
    歷史春秋網(www.lishichunqiu.com)成立於2010年6月,是一個以歷史為核心的文化資訊門戶網站,提供中國古代歷史、政治軍事、經濟文化、中醫養生、書畫藝術、古董收藏、宗教哲學等內容。致力於傳承國學經典,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