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變形金剛第一集女主角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變形金剛第一集女主角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變形金剛第一集女主角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變形金剛第一集女主角產品中有46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0的網紅,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幾個月前看到第三次拿到奧斯卡最佳女主角獎的Frances McDormand,在訪談裡說,自己是在2014年監製並主演影集《Olive Kitteridge》之後,才意識到「原來自己是想成為主角的」。 ⠀⠀⠀⠀⠀ 《Olive Kitteridge》可於 CATCHPLAY+ 觀看:https://...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萬的網紅廖人帥,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廖人帥導演 *影像工作邀約來信請至 (Outerspace studio) Any work invitations please mail us: [email protected] --------------------------------- *關於 / 第54屆金鐘獎視覺設計 / ...

變形金剛第一集女主角 在 筋肉爸爸 Instagram 的最讚貼文

2020-10-08 04:16:42

童言童語 看著奶諾小時候的樣子,及現在的樣子,實在是我的複製人,不過他的個性實在跟我差異很大,他的個性很外向,而且很直接。 以前我還在健身時候,手上長滿了繭,奶諾總是會說爸爸手上長滿盔甲,然後一直摳著我的繭。 現在暫時不能健身了,過了七八個月,手上的繭慢慢褪去,手變的好光滑啊,奶諾握著我的手說,...

變形金剛第一集女主角 在 HBK Instagram 的最佳解答

2020-05-03 22:21:12

大家,聖誕節快樂!  因為不知po什麼照片,所以今天又到了出賣我家老大的時候了(在秋葉原唐吉軻德拍的),在這個既沒有放假,氣氛也感覺越來越淡的聖誕節,來簡單聊聊一趟東京行,我真的進化為二次元老肥宅男的領域了.....  之前就跟大家說想分享一下去東京的旅遊心得,也一直想生活化一點,不過以目前...

  • 變形金剛第一集女主角 在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2021-07-23 19:47:22
    有 231 人按讚

    幾個月前看到第三次拿到奧斯卡最佳女主角獎的Frances McDormand,在訪談裡說,自己是在2014年監製並主演影集《Olive Kitteridge》之後,才意識到「原來自己是想成為主角的」。
    ⠀⠀⠀⠀⠀
    《Olive Kitteridge》可於 CATCHPLAY+ 觀看:https://bit.ly/3x07cjb
    ⠀⠀⠀⠀⠀
    讀到她這句話時,有點小小的不以為意。畢竟她在2014年的十八年前,就憑《冰血暴》拿到第一座奧斯卡最佳女主角了,影后耶,那是需要撐起整部作品的演技大獎,也不是說得就能得的吧,更不用說,在《冰血暴》裡,她將警長演得這麼處變不驚,中後段才出場的懷孕警長,捉拿前半段窮兇惡極的殺人犯時,竟然可以這麼慢條斯理(觀眾應該都很替她捏把冷汗),演得非常有趣。
    ⠀⠀⠀⠀⠀
    翻閱她的資料,確實不難發現Frances McDormand的演員生涯,在2014年的HBO四集迷你劇《Olive Kitteridge》之前,在各種商業大片及獨立製片以配角為主:《烈血大風暴》、《魔俠震天雷》、《成名在望》、《北國性騷擾》、《變形金剛3》、《馬達加斯加》等等。
    ⠀⠀⠀⠀⠀
    2015年以《Olive Kitteridge》拿到艾美獎視后後,作品數少了許多,除了在Neilman Gaiman的《好預兆》聲演「上帝」之外,再來就是兩部電影作品《意外》與《游牧人生》了。這兩部作品應該也不必再多說,可以說是為她量身打造:強悍的堅毅母親,以及內斂的游牧族。所以,這樣看來,《Olive Kitteridge》確實就是她演員生涯的重大轉折。
    ⠀⠀⠀⠀⠀
    好奇一追,完全可以理解,Frances McDormand為何會這麼認為。
    ⠀⠀⠀⠀⠀
    ⠀⠀⠀⠀⠀
    ⠀⠀⠀⠀⠀
    這齣HBO四集迷你劇的英文片名,就是女主角Olive Kitteridge的名字,雖然臺灣的正式譯名為《愛,當下》,不過,出版原著的寶瓶文化將這本小說名稱譯作「生活是頭安靜的獸」──我比較喜歡「生活是頭安靜的獸」這個譯名。
    ⠀⠀⠀⠀⠀
    因為女主角的生活,雖然看起來安靜平淡,實際上卻波濤洶湧,像是靜海底下的伺機而動,那些不安與燥動,總是會在不經意時跑出來,咬她一口。Frances McDormand在故事時間跨度有25年的《Olive Kitteridge》,將那種「痛」,演得太傳神。
    ⠀⠀⠀⠀⠀
    一臉固執,不給別人好臉色,待夫待子都尖酸刻薄,身為一絲不苟的數學老師,學生與小鎮裡所有小孩都叫她「老巫婆」,剛好與待人和善,也喜歡直接表達愛意的藥劑師老公(Richard Jenkins飾演),有天差地遠的對比。
    ⠀⠀⠀⠀⠀
    所以在看的過程中,你會懷疑他們到底為何結婚,但四集看下來,他的包容與她的苛刻,在一次次掀出秘密(那些未果的情感),你會驚覺,Olive Kitteridge那不坦率、到哪都像隻刺蝟總在不經意間刺傷他人──其實我們身邊常有這種性格的人吧──的女性,感到最痛苦,最難以忍受這種個性的人,其實是她自己。
    ⠀⠀⠀⠀⠀
    擅長固執角色的Frances McDormand,除了讓個性不討喜的Olive Kitteridge變得更不討喜(其中加上一點點她特有的冷幽默感),最重要的是,她演出Olive Kitteridge的脆弱。
    ⠀⠀⠀⠀⠀
    當她感受到任何迎面而來的溫暖感情時,她絕對不會表露出任何一絲愛意回饋,冷言以對(但其實那裡頭是她自己感情的「壓抑」),在共有四集《Olive Kitteridge》,你幾乎可以在每集裡看到這種令人糾結的部份,在一次又一次的修羅場,看到這位難以用好與惡來定義的複雜角色。
    ⠀⠀⠀⠀⠀
    若你喜歡她這幾年的得獎作《意外》與《游牧人生》,喜歡她在裡頭的表演,那我覺得你一定也會喜歡《Olive Kitteridge》,因為她將「生活是頭安靜的獸」這句話演得真實,就好像你也能在她身上感受到,自己也被生活靜靜地咬了一口,只是我們渾然不知。

  • 變形金剛第一集女主角 在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2021-01-06 11:28:21
    有 2,267 人按讚

    【超危險演員:羅素克洛怎麼了?】#葉郎電影徵信社

    “ No f**king way! “

    我們完全可以理解 Russell Crowe 羅素克洛讀完《Unhinged 超危險駕駛》劇本時的直覺反應。

    誰都看得出來其中的微妙。他的職業生涯以失控的脾氣著稱,而且原本日正當中的事業已經因為多次擦槍走火的暴力事件而低迷許多年。找他演這個劇本的人顯然不只知道他和劇中這個恐怖角色之間的微妙連結,更有意用這部電影幫我們提出一個放在心裡很多年的問題:

    羅素克洛怎麼了?


    ▉ 我想變成馬龍白蘭度

    幾個禮拜前求好心切的 Tom Cruise 在片廠暴走咆哮的新聞,讓娛樂媒體又開始回顧起歷來在片廠失控的明星清單。而羅素克洛毫無爭議地永久佔據了這個名單上最顯著的位置。

    不同於《The Dark Knight 黑暗騎士》的 Christian Bale 失控一兩次就非常節制地不再犯,羅素克洛的失控就像踩不了煞車的長銷式續集電影,每隔一兩年就會再次上檔。和《Transformers 變形金剛》的 Shia Labeouf 的乖張行為可以千變萬化成各種樣貌(有時候甚至能視為一種行為藝術)也不太一樣的是,羅素克洛萬變不離其宗地堅守一種態樣:難相處。

    盤點好萊塢拍攝現場的血淚史,可以找到一個和羅素克洛的難相處有87分像、眾人避之唯恐不及的好演員。他的名字叫做 Marlon Brando 馬龍白蘭度。

    除了兩人先後都演過超人的爸爸之外,羅素克洛和馬龍白蘭度最大的共同點就是他們職業生涯中數不清的片廠暴走故事和各種難搞謠言。

    巧合到不能再更巧的典故是:

    1980年代才十幾歲的羅素克洛曾從澳洲回到出生地紐西蘭追求音樂事業,和紐西蘭著名搖滾樂手 Tom Sharplin 展開合作。後者協助羅素克洛以當時的藝名 Russ Le Roq 錄製了他人生第一張單曲——

    ” I Just Wanna be Like Marlon Brando” (我就是想變成馬龍白蘭度)

    羅素克洛說18歲的時候自己寫下這首歌之前,其實從來沒有看過任何馬龍白蘭度的電影,也沒有料到自己日後會跟馬龍白蘭度一樣變成全世界家喻戶曉的演員。當年只是大約知道他很有名,於是就把這個名字填進歌曲裡。

    沒想到,這首歌真的一「曲」成讖......


    ▉ 羅素克洛 vs 馬龍白蘭度

    羅素克洛擱下音樂事業,專職當個電影演員之後,許多馬龍白蘭度身上的各種特質開始陸續找上門:突出的表演才華,一樣突出的乖張性格,日益失控的身形,以及把一整個劇組變成地獄的恐怖能力。

    盤踞在電影史不同年代的這兩人簡直像在進行一場「難相處」界的料理東西軍比賽:

    回合一、他們都對對台詞很有意見

    馬龍白蘭度以拒絕背誦台詞而在電影史惡名昭彰。為了避免他完全仰賴即興演出而說了一大堆不連戲的台詞,劇組每每需要專門為他製作大字報,貼在攝影機拍不到的地方。比如《The Godfather 教父》中的大字報貼在同場和他有對手戲的師爺 Robert Duvall 的肚子上,而《Superman 超人》的大字報則貼在搖籃中的超人北鼻身上。

    羅素克洛對他的成名作《Gladiator 神鬼戰士》的劇本也大有意見。他曾當著編劇 William Nicholson 的面囂張地說:「你的台詞真是垃圾,還好我是世界上最偉大的演員,就算是垃圾我也能讓它們聽起來言之成理。」有些羅素克洛堅拒唸出來的爛台詞,導演 Ridley Scott 必須再三懇求他,以「備而不用」當藉口要他至少按照劇本一字不改地拍幾個鏡頭。

    回合二、他們都曾對他人暴力相向

    除了讓他演藝事業重傷的毆打旅館門房事件外,羅素克洛也曾在《Cinderella Man 最後一擊》拍攝現場(不過正在進行派對)出手打人。奇妙的是被他暴力相向的還是他自己的保鏢。羅素克洛後來坦誠那次出手完全來自誤會,保鏢其實是好意想轉告老闆其他人的說三道四,但老闆話沒聽完就怒氣上身而動了手腳。

    馬龍白蘭度暴力相向的對象則多半是狗仔隊。他曾在狗仔隊的故鄉羅馬被狗仔拍到他家小孩的照片。非常重視家人隱私的馬龍白蘭度立刻拿著破碎的酒瓶飛奔上去追殺拍照者(但沒追上)。幾年後他則在美國扎扎實實地揍了美國狗仔隊先驅、著名的攝影記者 Ron Galella。「請問一下還有什麼你沒拍夠的畫面嗎?」攝影師似乎沒聽懂話中的挑釁意味,直率地答道「不然來個拿掉墨鏡的畫面如何?」。然後他就被揍了。

    回合三、他們都有能力讓劇組變成生不如死的地獄

    馬龍白蘭度人生最後一部電影是評價慘不忍睹的《The Island of Dr. Moreau 攔截人魔島》。近年陸續曝光的口述歷史顯示,他在體重完全失控、劇本一個字都沒讀的狀態下抵達片廠,除了送餐的外送人員之外,誰也進不了他休息室的門。製片和導演焦急地想各種理由誘騙他走出休息室,並且一邊持續修改劇本和拍攝日程,以便電影能在主角不願現身的狀態下繼續往前進。這部電影最後幾乎毀了每一個參與者的職業生涯。

    羅素克洛則是為了私人助理的費用和《神鬼戰士》製片撕破臉,半夜三點打電話恐嚇高齡77歲的資深製片 Branko Lustig,說要親手掐死你這個龜兒子。這位曾經歷納粹大屠殺且在全世界電影圈備受尊敬的資深製片則是立刻打電話給片廠老闆、曾一起領取《Schindler’s List 辛德勒的名單》奧斯卡最佳影片獎座的 Steven Spielberg,直說老子不幹了。稍後羅素克洛在領取英國影藝學院獎最佳男主角時,也曾因為得獎感言中用來紀念已故演員 Richard Harris 的詩句被剪掉,而在慶功宴上痛罵製作人垃圾,威脅要讓他在好萊塢混不下去。

    這當然只是這兩位火爆浪子各種爭議事件的冰山一角.....


    ▉ 羅素克洛怎麼了

    羅素克洛原本毫不猶豫地回絕了《超危險駕駛》這個以失控的憤怒情緒為主題的劇本。可是他事後跟幾個電影圈的朋友提到這個故事時,他驚訝地發現每個人都對該劇持正面看法,建議他應該要接演這部電影。

    「我開始思考『為什麼我自己反而看不到這個面向』。我發現自己就是很單純地不想面對這部電影背後的真相。這就是為什麼一開始我會完全不想跟這部電影有任何瓜葛」他今年受訪時說。

    電影中的主角對可說是無冤無仇的路人施以極度失控的暴力。他在電影中不僅沒有任何事由跟動機,甚至連名字都沒有。這個可以帶入任何人的角色,意在逼迫觀眾思考:

    他為什麼會這樣?

    馬龍白蘭度的性格悲劇來自於他成長在一個父親長期對母親和小孩施暴的家庭。而他自己一方面在某種程度上繼承了父親的狂暴個性,另一方面又極力追求保護自己的家庭,希望能避開另一個家庭悲劇。然而最終仍然發生兒子因謀殺罪入獄、女兒自殺的人倫悲劇。

    羅素克洛的性格悲劇則來自隨著《神鬼戰士》而來的一夜成名:

    「那種生活非常極端,就像活在一個充飽氣的泡泡裡頭。你片刻都無法逃脫。壓力到了一定程度之後連那些最枝微末節的惱人小事,對你來說都會變成越來越巨大的存在。事實上我恨透了那種事業成功的狀態,無時無刻想說『去你的,拜託你們放過我吧!』論事業,那是我職業生涯的黃金時代,可是現在回想起來真的是很艱難的經歷。」他說。

    接下來,羅素克洛的職業生涯和馬龍白蘭度還是有一點明顯的差距:馬龍白蘭度在狂暴性格和家庭悲劇的壓力中,仍起起伏伏地多次開出了表演事業的花朵;羅素克洛則在十多年前的旅館門房暴力事件陰影中,距離好萊塢第一線越來越疏遠.......


    ▉ 最好的社交距離是隱居

    私生活面向上,羅素克洛和馬龍白蘭度的極端性格也使他們走上同一條隱遁的路。

    1960年馬龍白蘭度在大溪地拍攝《Mutiny on the Bounty 叛艦喋血記》時,發現了原屬於大溪地王室、由13個島嶼組成的 Tetiaroa 環礁,隨即被該地與世隔絕的獨特生態給深深吸引。幾年後他買下這13個島嶼,使用當地的建材如椰子樹和茅草興建了12間簡單的平房,作為他和親友逃離好萊塢生活的隱居之所。其中部分房舍和他出資興建的簡易機場也提供給生態學者和考古學者使用。

    長達20年期間,馬龍白蘭度只要沒有拍戲就盡可能飛來此地,以避開各種紛紛擾擾。直到他過世後,當年留下的荒廢房舍才被重建為一個以馬龍白蘭度為名的渡假旅館。

    羅素克洛則在1999年於澳洲新南威爾斯州的一個小村子買地開始,逐年擴充他的農場規模。在沒有拍戲的時候,他的工作已經是一個全職的農場主人。

    少為人知的是《神鬼戰士》中羅素克洛被飾演羅馬皇帝的 Richard Harris 問到「告訴我你家鄉的事」時,他接下來的台詞完全是用自己的農場生活為基礎即興演出:

    「我的家在 Trujillo 的山丘上。那是一個非常純樸的地方。緋色的石頭在陽光下發暖。花園中的廚房白天洋溢著香草的氣味,晚上則吹送著茉莉的馨香。穿過大門外,可以看見高聳的白楊樹、無花果樹、蘋果樹和梨樹。那裏的土壤豐厚黝黑有如我妻子的頭髮。南邊的坡地上種著葡萄,北邊則種了橄欖樹。附近的年輕野馬經常在我屋外嬉戲奔馳,不斷誘引我年輕的兒子,讓他終日夢想著化身為一匹馬加入他們奔馳的隊伍。」

    接演的電影數量減少之後,羅素克洛的生活重心更加往農場傾斜。「少一點舟車勞頓、少一點在其他場所的工作責任」對他來說是一種有益無害的改變。2020年的疫情,甚至還讓他覺得自己其實非常幸運:「到頭來我人生最好的30年時光當中我已經反覆練習了『隔離』這件事,因此說起啦我還滿得心應手的」羅素克洛說。

    附帶一提,羅素克洛和馬龍白蘭度這兩條平行線十多年前也曾微妙地相交:

    2004年馬龍白蘭度過世之後,一名受到他託付的女性友人透過管道找上了羅素克洛。沒有附帶任何理由地,馬龍白蘭度生前指定要交付一本詩集給羅素克洛。詩集中還夾帶了一張他的字條,大方地讚美羅素克洛在電影中的演出。

    對羅素克洛來說,剩下的職業生涯能否能變成和馬龍白蘭度一樣屢創高峰早就不是重點。他已經得到最棒的獎勵,而且還是來自桀驁不馴的電影表演教父本人。

    ______________

    @myVideo影音隨看 租借《超危險駕駛》:https://pse.is/3andhr

    想看更多火爆的羅素克洛:https://pse.is/38yncj

  • 變形金剛第一集女主角 在 老爹談影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2020-11-07 10:06:58
    有 490 人按讚

    【為什麼台灣的大人不喜歡看漫畫?】  

      《千年一問》是一部很好的紀錄片,但面對現實,它的票房確實是失利了。

      台灣人究竟重不重視漫畫?在不在意漫畫?這個問題很複雜,可以說是,也能說不是。

      台灣讓人比較印象深刻的漫畫現象,是每年世貿舉辦的漫畫展,每個販售日本漫畫的攤位前大排長龍,銷量非常驚人。但大部分的焦點還是在日本漫畫上,本土的創作很難被注意到。

      《千年一問》是台灣第一部以漫畫家生評當主角的紀錄片,鄭問的一生是台灣漫畫產業現象的縮影,影片裡記錄著他不甘心的眼淚、不被認同的才華,以及多次奮力一搏得疲憊。每一次立圖振作的頹敗,都在磨蝕著他的靈魂。

      影片裡鄭問總是再反覆的問自己「哪裡不好」,這也是台灣當前漫畫界許多作家在反問自己的問題,我們的作品真的比不過日本漫畫嗎?

    『紀錄片在台灣的市場反應』

      王建民和林義傑的紀錄片,在台灣有不俗的票房成績,然而以鄭問個人生平拍攝的《千年一問》表現差強人意,全台不到兩百五十萬。究竟為什麼會造成這樣的差異?

      運動類型的紀錄片,比較能給人勵志的感覺,而且運動選手大部分都會參與大型國際賽事,一個人的成功就會讓整個國家的人民覺得自己被代表了,換句話說就是「台灣之光」。「台灣之光」在媒體的推波助瀾下,人物的知名度能快速擴展。

      台灣人或許真的愛看漫畫,但對於這個職業並不是很理解,因為漫畫家這個職業的生活經驗離大家都太遙遠。一來漫畫家這個職業很難常出現在螢光幕前,也不常在報章雜誌這種資訊媒體廣泛的流傳,漫畫家的知名度就被侷限在一個媒體的範圍內

      比起籃球員、運動選手,漫畫家這個職業在大眾眼裡更陌生。運動選手因為有許多國際賽事,所以他們的鎂光燈就比較密集。但漫畫家除了圈內人知道的國際展覽活動,我想真得很少有高曝光度的國際活動能引起國人的注意。

      早在《千年一問》問世前,鄭問老師的作品就已經在故宮博物院展出,參觀人數有十萬人次,然而票房的反映上似乎沒有跟這些參觀人數有太大的重疊。因為故宮算是台灣國際性的景點,這十萬人之中有多少人只是暫時過境的觀光客我們無從得知,或許有不少人是到了當地才知道鄭問展的存在,這也需要經過詳細的客群數據分析,才知道展覽受眾與電影受眾究竟重疊了多少。

    『我們太在意成人對漫畫的看法』

      近年來漫畫圈很常呼籲「漫畫不只給小孩看,還能給大人看」的說法,但我覺得漫畫問題的癥結點絕對不是年齡的差異,而是我們社會對於漫畫這個載體是否有感情。

      還記得我學生時代的時候,總是在網路上疾呼漫畫本來就不只是給小孩看,但那時候有個網友給我一記當頭棒喝:「就算是給小孩看的又怎樣?一個大人想要重溫小時候的回憶,哪裡有錯?」所以那時我才開始不斷的反思,我們不斷強調「大人看的漫畫」這件事情是否全然正確?

      編劇大師Howard Suber曾出過一本書《電影的魔力》,裡面闡述就算是主打兒童向的迪士尼動畫電影,因為有消費能力買票的人還是大人,為了吸引父母願意帶小孩進電影院看,所以還是有吸引成人的元素在,就像當初小時候我爸因為喜歡《風中奇緣》的配樂,才藉口買一捲錄影帶當作我的生日禮物,甚至他自己也跑去收藏了原聲帶。

      就算漫畫內容再怎麼充滿社會議題性,如果受眾從小時候就對漫畫這個載體沒有感情,那個既存的門檻就很難讓他們跨越過去,好比像是民歌無法吸引周杰倫之後的世代。

      因為以前父母輩認為玩樂是沒意義的事情,所以很少願意讓自己的子女投入到這個行業,再加上過去審查制度的關係,因此台灣這個產業的基礎相當薄弱。然而近年台灣在推廣漫畫的時候刻意主打大人的市場,或許是因為大人的消費能力比較穩定,但是「漫畫不只是小孩看」的共鳴,或許只能在當年被日本漫畫滋養得我們這群人裡能有迴響吧?但我認為從來沒接觸過漫畫的市場眾,很難對於「大人的漫畫」這件事情有感覺。

      我並不會責怪為什麼台灣成人不喜歡看漫畫,因為那牽扯到很複雜的文化背景因素。如果大人強迫我們必須接受他們年代的老歌會不舒服,那站在同樣的立場,我也不會去強迫別人接受陌生的漫畫。

    『小孩其實是動漫產業很重要的市場』

      日本有不少成人漫畫作品,例如以《二十世紀少年》聞名的浦澤直樹、以畫政治漫畫聞名的川口開治等,但他們之所以能有生存的市場空間,是因為這群消費者從小時候到青年就已經習慣了漫畫這種載體的存在。

      日本的《數碼寶貝》今年適逢二十周年紀年,當年收看第一部作品的人已經是日本中堅的社會人士,動畫裡的主人翁們也從小學生們長大成社會人士。他們跟隨著主角們一起成長,經歷了社會殘酷的洗禮,螢幕與現實有了同步的共鳴。

      美國的《變形金剛》系列出現在80年代,那時候還只是低年齡向的孩之寶的玩具商品,後來西元2007年的時候被改編成高年齡層的電影,裡面還夾雜不少青少年跟成人的玩笑,三部作品為派拉蒙帶來可觀的收益。

      另外動畫《鋼彈》一開始的訴求便是以賣玩具而設計的,雖然一開始因為沉重的政治元素而讓收視率不太理想,但之後隨著口碑的傳遞而讓魅力日漸發酵,最後產生龐大的產業鏈。

      上述的這些IP都會讓當年的受眾有一起長大的感覺,玩具與動畫一起經歷了社會的更迭,產生各種形式的蛻變。就算數碼寶貝當年瞄準的是十二歲以下的幼童,但二十年之間也會跟隨不同年齡層設計不一樣的產品,變形金剛後來也出現成人消費為主力的電影作品。因此無論或日本動漫電影產業,他們都是從小孩的市場就是開始培養十幾年後的成人產業。

      所謂大人看的動漫這個基礎,是必須經過經年累月的歲月去堆積的,並不是用藝術訴求就能輕易達成的。最近的《鬼滅之刃》現象更凸顯了小孩與青少年市場還是有很重要的地位。

      針對小孩或青少年設計的動漫作品,並不是以低估他們年齡層的方向去進行製作,而是讓作品產生一種能陪伴他們成長的作用,理解他們面對求學與家人之間的尷尬,理解他們想要獨當一面的渴望。

    『動漫是否為藝術,是否為最迫切的事情?』

      或許是因為面對商業市場的困境,台灣一些漫畫作品反而會追求藝術性的認同,想要用更高層次的認同來爭取台灣大眾的認識,這也回到了前面一直強調「大人的漫畫」這件事情上。

      但就我個人而言,那些讓人回味再三的《七龍珠》、《爆走兄弟》、《絕對無敵雷神王》、《幽遊白書》等作品,一開始日本的編輯絕對不是為了刻意獲取藝術的認同而進行製作。這些占據許多人童年很重要的作品,都是能讓讀者某段歲月引起很大的共鳴,這些漫畫就像是夜市的小吃或是海港邊的熱炒店,那些能讓異鄉工作或求學的人們能在寂寞時馬上懷念的味道,我很難想像哪個人會藉由故宮裡的翠玉白菜或清明上河圖解鄉愁吧?

      啟發畢卡索畫風的是非洲土著的雕像,但這些雕像在當地人都是很稀鬆平常的景象,那些留名青史的藝術作品,反而是從他人的日常獲取關鍵的力量所產生的。我很喜歡十八世紀至二十紀初的藝術運動,在工業革命的衝擊下,藉由觀察巴黎日常景象在藝術上找回人性,台灣近年的有些漫畫創作也頗有這樣的感覺,我很讚賞這樣的意圖,在日常細節的堆疊裡反思本土文化與國際性衝擊的關係。

      然而我覺得刻意追求藝術性,反而會讓受眾對於漫畫這個載體更有距離感。縮短漫畫跟受眾的陌生,是目前很重要的事情。就如前面所說,小孩其實是動漫眾要的市場,動漫除了能成為小孩認識社會的緩衝外,它更能成為親子溝痛的話題,讓動漫發展的領域更為寬闊。

      很多的事物並不是因為它是藝術而變的偉大,而是因為它親近許多人的生命經驗而偉大。

    『生不逢時』

      《千年一問》是一部很好看的紀錄片,它沒有枯燥的嘮叨,更沒有情感勒索的呼籲,我們只看到一個藝術家在不屬於的他年代裡,短暫的輝煌發熱,然後在寂寞裡消逝。很可惜大眾對於漫畫這個載體還是很陌生,很難對這樣的坎坷產生共鳴。雖然在票房上不盡理想,但卻為台灣留下珍貴的文化痕跡。

      《千年一問》票房的失利問題並不出於電影本身,而是整個文化的脈絡,身為喜歡電影與漫畫的我,覺得很痛心與無奈。鄭問孤寂的背影,是許多創作者無聲的眼淚。希望這條孤寂的路不用走得太久。

  • 變形金剛第一集女主角 在 廖人帥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2019-10-07 00:06:04

    廖人帥導演 *影像工作邀約來信請至 (Outerspace studio) Any work invitations please mail us: fxxkleo@hotmail.com
    ---------------------------------

    *關於 / 第54屆金鐘獎視覺設計 /

    [ 已知範圍的全球首創 ]

    最酷的是,典禮當天播放四十多個看似互相無關的入圍影片,集結起來,竟然能拼湊組合成一部完整的”微電影”。

    可想像劇本編寫是極度燒腦的過程,因為必須讓入圍影片一個個獨立存在,且切題,同時又必須讓它們組合在一起時劇情通順,而這應該是全球典禮首創的全新模式,至少在我們的已知範圍啦(笑) 。完整微電影內容講述: 電視人誓死挺身對抗反派(大環境)的故事。

    我們相信不斷創新,才是創作人應該做的事。

    [ 平面設計概念 ]
    這是金鐘獎存在54年來,首次改變”金色巨鐘”造型外觀,科幻風格重新定義詮釋金鐘,巨大且莊嚴營造信仰感,它的形象既古老卻也前衛科技,也許正因它的包容個性。它像精神堡壘,它更像艘太空船,牽動觀眾的喜怒哀樂,讓我們想像力天馬行空。

    [ 數字不是重點! ]
    長期關心典禮的朋友會發現,不管是金曲.金馬.金鐘,歷屆視覺大多都會將重點擺在第幾屆.第幾屆”大大的數字”設計上,但在我看來,數字不應該是設計的第一重點,因為歷久不衰的經典,重點不會擺在它幾年了,而是它(金鐘)存在的意義;不然每個都大大數字設計,你遮住LOGO,搞不好你會以為金曲是金馬,金馬是金鐘…..這次視覺上的改變,希望我們能更加聚焦在金鐘獎本身的精神。

    [ 電視人&廣播人 ]
    碩大金鐘下,圍繞的守護者,正是各位電視人、廣播人,我們將” 電視人、廣播人”這樣的身份具象化,一起對抗險峻環境,一起追求電視與廣播製作的最高榮譽,金鐘54!金鐘我是!

    [ 54標準字 ]
    如果電視.廣播是為了傳播資訊,那麼傳播最常見卻最小的獨立單位那可能是LED了,這次54屆的”54”字體就是由一顆顆LED構成,象徵電視.廣播工作者,團結合作才能發光發熱,組合創造出有趣有價值的內容。也因為團結,我們擁有54年的歡笑與感動,我們一起走過54年…未來呢,一起走吧!


    [ GBA-54 微電影完整劇本 ]

    時空:未來,晴空萬里的美好城市,早晨的傳統菜市場 (*人文紀實節目獎_1)(自然科學及人文紀實節目主持人獎_2),公園,男子愜意地餵食鴿子 (*生活風格節目獎_3),突然整座城市震動著,反派巨型外星飛船從厚厚的雲層飛出,

    P.S : 反派設定: 反派其實就是”大環境”,所以我們可以發現,從反派首領的服裝到巨型飛船上都有著”大環境”的相關文字圖騰,例如: 預算.收視率.酸民.嗜血…等等,而電視人一直在對抗的就是糟糕險惡的大環境。

    反派的巨型飛船壟罩在城市之上 (*電視電影獎_4) ,兒童堆著的積木也因隨之而來的震動倒塌(*兒童少年節目獎_5) (兒童少年節目主持人獎_6),巨大影子吞噬著”日晷紀念碑廣場”(*自然科學紀實節目獎_7),路人驚訝抬頭看…

    某客廳電視也因反派飛船受到嚴重外星雜訊干擾(*綜藝節目獎_8) ,反派首領在巨型飛船艙內帥氣行走著(*戲劇節目男配角獎_9) ,反派首領走到控制台前

    按下紅色攻擊紐(*戲劇節目獎_10)(*非戲劇類節目導播獎_11) (*戲劇節目男主角獎_12) (*戲劇節目導演獎_13)(動畫節目獎_14)(迷你劇集_電視電影_導演獎_15),巨型飛船發射出眾多光束,光束散落城市各地(*動畫節目獎_16),西門町6號出口廣場戶外螢幕,紛紛出現雜訊後斷訊,人群之中,女孩驚恐表情(*戲劇節目女主角獎_17),從巨型飛船飛出眾多小型無人戰機(*迷你劇集獎_18) ,準備發動第二波地毯式攻擊;

    霓虹的黑暗巷弄(*美術設計獎_19),三個”電視人”害怕藏匿著,電視人打開地圖,地圖標示”金鐘廣場”(*益智及實境節目獎_20)(益智及實境節目主持人獎_21),一個手勢,他們快速跑到下個藏匿點(*非戲劇類節目攝影獎_22)(*戲劇類節目攝影獎_23),就在此時,其中一位電視人被無人戰機發現(*戲劇節目新進演員獎_24),鎖定,無人戰機機器手臂拿著電視遙控器,無人戰機冷酷無情地按下電視遙控器,遙控光束射出,電視人被關機,應聲倒地;

    P.S : 隱喻: 電視遙控器按下關機鍵,就像扣下板機,當人們不看電視,對電視人來說就是冰冷的死亡。

    無人戰機發射”關機光束”瘋狂掃射,倖存的電視人們奮力狂奔(*綜藝節目主持人獎_25),他們終於來到了“金鐘廣場”,奮力一跳!!將關鍵金鑰匙插入(*迷你劇集電視電影新進演員獎_26),巨大金鐘被啟動,一個個光點有氣勢地亮起(*燈光獎_27) ,發出閃耀光芒,招喚了整個城市的電視,電視從家家戶戶飛出(*非戲劇類節目剪輯獎_28,一個個電視團結組合成超巨大電視人(*戲劇類節目剪輯獎_29),如變形金剛般,超巨大電視人拿著槌子(也是由電視組成的) ,奮力一揮,敲響巨大金鐘,發射出排山倒海的衝擊波,巨大的聲響與光明(*音效獎_30) ,將反派艦艇們吞噬粉碎,城市回歸原有的光明。

    ----------------------------
    [ 沒有他們,沒有這次的創造 ]

    視覺總監 Art Director: 廖人帥OUTERSPACE Leo 、吳建龍 FKWU

    導演 Director :廖人帥 Outerspace Leo

    劇本 Script:廖人帥 Outerspace Leo

    影像統籌 Art Coordinator: 提摩西影像TimothyMotion

    平面設計 Printed Literature Design:建龍吳 FKWU

    3D 視覺設計 3D Visual Design: 蔡弘翊Jonni

    文宣設計 Graphic Design:吳建龍 FKWU

    專刊設計Special Issue Design:黃端亭 Tuan Ting Huang、廖一豪 I-Mor Liao

    影像製作團隊:提摩西影像 Timothy Motion

    動畫導演 Animation Director:提摩西 Timothy Chang

    副動畫導演 Co- Animation Director:@沈家緯 Parker Shen

    專案經理 Product Manager:劉穎仁 Ryan Liu

    視覺設計 Visual Design:提摩西影像 Timothy Motion

    場景設計 Scene Design:
    沈家緯 Parker Shen、黃靖傑 Ian Huang、吳嘉進 Ka Chon Ng、提摩西 Timothy Chang、朱智顯
    Osborne Zhu、游家廳 Tommy Yu

    角色設計 Character Design:
    林志鴻 Chih Hung Ling、黃靖傑 Ian Huang、梁若嘉 Ruo Jia Liang、提摩西 Timothy Chang、黃海恩 Gloria Woñg

    船艦概念 / 設計 Spaceship & Drones concept / Design:
    提摩西 Timothy Chang、黃俊安 Kabi Vong

    道具設計 Prop Design:
    朱智顯 Osborne Zhu、黃靖傑 Ian Huang、陳立偉 Henry Chen、盧長禧 Bonnie Lu

    打光 Lighting:
    提摩西 Timothy Chang、沈家緯 Parker Shen、蔡弘翊 Jonni、林志鴻 Chih Hung Ling、梁若嘉 Ruo Jia Liang、陳仲威 Chen Jhong Wei、吳修維 Hsiu Wei Wu、吳佳叡 Chia Jui Wu、吳嘉進 Ka Chon Ng、朱智顯 Osborne Zhu、賴俊傑 LOiSUP、陳立偉 Henry Chen、黃靖傑 Ian Huang、黃俊安 Kabi Vong、劉奕宏 Solar Liu、游家廳 Tommy Yu、黃海恩 Gloria Woñg

    城市規劃 City Planning:
    吳修維 Hsiu Wei Wu、吳佳叡 Chia Jui Wu、賴俊傑 LOiSUP、梁若嘉 Ruo Jia Liang

    招牌設計 Signboard Design:陳立偉 Henry Chen、朱智顯 Osborne Zhu、賴俊傑 LOiSUP

    字體 / UI設計 Type / UI Design:吳建龍 FKWU、提摩西 Timothy Chang、陳立偉 Henry Chen

    合成 Compositing:
    沈家緯 Parker Shen、提摩西 Timothy Chang、林志鴻 Chih Hung Ling、梁若嘉 Ruo Jia Liang

    特效 Special FX:提摩西 Timothy Chang、黃靖傑 Ian Huang、林志鴻 Chih Hung Ling

    獎項統整 Awards Consolidate:盧長禧 Bonnie Lu、提摩西 Timothy Chang

    標準字動態製作 Logotype Motion Design: 紀昀 Asking Gee

    循環動畫製作 Loop Animation Design:
    紀昀 Asking Gee, 黃鈺嵐 Beryl Huang、梁若嘉 Ruo Jia Liang、陳立偉 Henry Chen

    獎項模板製作 Awards Template Design:
    紀昀 Asking Gee, 黃鈺嵐 Beryl Huang、盧長禧 Bonnie Lu

    音樂製作 Producer:崔欽翔 A-Flight Tsui

    混音 Mixing:菲立普 Felipe Cheng、洪祥修 Hung Hsiang Hsiu

    音效 SFX:蔡友彬 Ban Tsai

    特別感謝 Special Thanks :陳曉婷 Hsiao Ting Chen、王致妮 Julie Wang、賴宣羽 ShuanYu Lai、柯瑋倫 Allen K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