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這篇護理專業問題研討永大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護理專業問題研討永大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護理專業問題研討永大產品中有4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2,689的網紅王郁揚 WHO FCTC 菸草減害專家,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台灣中藥產業發展、人才培育與中醫藥管理108/12/04 壹、中醫醫療照護與人才培育 為促進中醫優質發展,近年來本部朝四大面向努力: 一、建立中醫師臨床訓練制度: 自 98 年推動「中醫醫療機構負責醫師訓練計畫」,103年起正式實施中醫醫療機構負責醫師訓練制度,於 107 年...
護理專業問題研討永大 在 王郁揚 WHO FCTC 菸草減害專家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台灣中藥產業發展、人才培育與中醫藥管理108/12/04
壹、中醫醫療照護與人才培育
為促進中醫優質發展,近年來本部朝四大面向努力:
一、建立中醫師臨床訓練制度:
自 98 年推動「中醫醫療機構負責醫師訓練計畫」,103年起正式實施中醫醫療機構負責醫師訓練制度,於 107 年 研訂中醫內科、針灸科專科醫師訓練規範,並自 108 年推 動專科醫師制度試辦計畫,遴選 11 家合格醫院進行試辦, 以培育具急重症處置、中西醫合治及中醫實證研究量能之 人才。自 105 年起至 108 年止,已輔導 7 家教學醫院建置 臨床技能測驗中心,培育優質人才。
二、推動中醫多元特色醫療:
102 年起輔導 6 家教學醫院,建立中西醫整合照護模式及 5 家醫院建立 11 種病種中醫日間照護模式;104 年起 輔導中醫團體及機構,建立 2 種不同場域(護理之家及老 人之家)之中醫參與長期照顧模式;105 年起完成 3 種(耳 穴貼壓、雷射針灸及經皮穴位電刺激)中醫參與戒癮治療 及標準作業流程,促進多元發展。
三、確保中醫醫療品質:
依醫療法第 28 條及 95 條規定,本部滾動檢討辦理中
醫醫院評鑑及中醫師職類教學醫院評鑑。迄 107 年底,經 評鑑合格之中醫醫院計 5 家;教學醫院附設中醫部門,經 中醫師職類教學醫院評鑑合格醫院計 43 家。另中醫診所 部分,則由地方政府衛生局依法辦理督導考核。
四、健全中醫服務團隊:
辦理教學醫院中藥指導師資培育及中醫護理基礎訓練(七科九學分)課程,並規劃教學醫院中藥人才培訓及中醫 護理進階訓練課程,期能提升中醫團隊人才素質,增進服 務品質與量能。
貳、中藥品質管理與產業發展
一、強化中藥(材)品質管制: 為提升中藥材品質管控,訂定中藥材含二氧化硫、黃麴毒素及重金屬通則性限量基準,並協同各地方政府衛生 局執行市售中藥品質監測,以保障民眾使用中藥之安全。 又為強化邊境管理,執行中藥材邊境查驗制度,針對黃耆、 當歸、紅棗、人參等 21 項中藥材實施書面審查、抽批查 驗,以阻絕不安全中藥材於境外,保障消費者用藥安全。
為精進中藥濃縮製劑指標成分含量測定規範,選定中 藥濃縮複方製劑指標成分,開發指標成分含量測定方法, 訂定中藥濃縮製劑指標成分含量標準,作為規範中藥製劑 品質之依據。
二、扶植中藥產業升級: 為推動中藥製藥產業與國際接軌,本部於 107 年 9月 20 日公告「中藥優良製造確效作業基準」及實施期程, 生產濃縮製劑之中藥廠自 109 年 1 月 1 日起分四階段實施。 為輔導中藥廠執行確效作業,成立專家輔導團隊,實地赴 廠進行訪視輔導,並辦理相關教育訓練及完成確效作業指 導手冊,以強化中藥廠執行量能,提升其國際競爭力。
為開拓中藥製劑海外市場,協助中藥產業爭取外銷訂 單,本部研擬修正「藥品查驗登記審查準則」中藥章節條 文,鬆綁中藥外銷專用之審查規定,以利廠商拓展國際市 場,促進產業發展。
三、滾動編修中藥典規範 中藥典係我國中藥品質標準與檢驗方法之技術規範,亦為中藥產業之遵循依據。為建立中藥材及中藥製劑品質 管制規格,因應世界各國藥典中藥品質規格與檢驗方法更 新及法規要求,滾動編修中藥典規範,業於 108 年 6 月 1 日起實施臺灣中藥典第三版。為促進中藥製造產業外銷擴 展,出版臺灣中藥典英譯版,提供國際專家學者及中藥廠 外銷藥品參考,強化臺灣中藥典國際影響力。
四、協助中藥產業佈局南向市場 配合行政院「新南向政策推動計畫」,本部積極協助中藥產業全球策略佈局,開發新南向市場。為突破我國中 藥外銷新南向國家註冊障礙,修正藥品查驗登記審查準則
第 92 條之 1,並彙編馬來西亞、新加坡及越南中藥註冊登 記輔導指引,以利中藥廠外銷新南向國家之藥品及早上市 ,並與各國建立官方聯繫管道及合作夥伴關係。
參、中醫藥研究發展與人員訓練交流
一、培育中醫藥專業人才與提升中藥執業人員專業知能: (一)國家中醫藥研究所協助國內各大學培育本國及國 際碩、博士研究生,養成具有掌握中醫理論、熟悉 現代科技研究方法的專業人才;同時亦指導短期實
習生從事中醫藥相關之研究工作。
(二)為增進中藥執業人員專業素養,本部結合產、學界團體辦理中藥材辨識能力訓練培訓、中藥廠品管人 員訓練及中藥販賣人員訓練等課程,檢討藥師修習 中藥課程標準及中藥實習問題,以精進中藥藥事執 業人員之中藥專業知能及實務能力,提升中藥藥事 服務品質。
二、強化中藥品質分析: 配合「臺灣中藥典」政策,建置國內中藥品質管制規格,提供標準化的中藥材(含製劑)品質分析方法,做為中 藥廠製造之規範,以確保國人用藥安全。
三、推動預防醫學研究與創新傳統中藥研發: (一)提倡中醫「治未病」的精髓,透過科學與實證研究,帶動傳統醫藥之預防醫學應用及提升附加價值。
(二)積極整合本部國家中醫藥研究所植物、化學及生物 活性專長之研發團隊,以實證研究與創新開發倂進 的科學舉證,研發傳統中藥應用於國人代謝異常、 中風及神經功能退化之治療,促進傳統中藥的再開 發,並推動生技產業發展。
四、加強國內、外傳統醫藥合作交流: 積極參與國際性傳統醫藥組織、爭取主辦國際學術研討會、建立研究人員短期交流機制,並配合「新南向政策」 建立與南向國家之傳統醫藥研究合作關係,擴大國際影響力。
肆、未來展望
一、訂定「中醫藥發展法」並落實施行: 為落實憲法賦予國家應促進現代及傳統醫藥研究發展之義務,以及因應世界衛生組織呼籲各國應重視並制 定政策管理傳統醫藥,制定我國管理傳統醫藥之法律政 策,本部已擬具「中醫藥發展法」草案,以確立國家中 醫藥發展之基本原則,保障財務及行政資源,促進中醫 藥永續發展,增進全民健康福祉。該項草案業於本(108) 年 11 月 27 日獲貴委員會審查通過。未來本部將積極推 動相關政策,以永續中醫藥政策發展,完善中醫藥醫療 照護,提升中藥品質管理及產業發展,精進中醫藥研究 發展及人才培育,彰顯臺灣中醫藥特色及發揮國際影響力。
https://www.mohw.gov.tw/dl-57929-da2c369d-e711-48f2-bbd0-f9…
護理專業問題研討永大 在 護理立委 陳靜敏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謝謝中華民國護理師護士公會全國聯合會在第11屆第2次理監事聯席會議正式通過推薦我續任民主進步黨第十屆全國不分區立法委員的提案!從去年11月遞補至今,誠惶誠恐,#努力彌補16年來立法院沒有護理代表的缺憾。然而政策推動並非一蹴可及,亟需專業代表在國會持續監督!懇請大家連署支持並幫忙分享表單,讓我能夠續任繼續為大家服務👉👉https://forms.gle/4P8fhmZpEwXDJdPWA(非護理人員也可以填喔!!!)
高齡社會來臨,老人及慢性病的照護需求日益增加,如何連結產官學資源,為我國的健康與長期照顧服務體系發展努力,是我進入立法院給自己的期許。為達成這個目標,#醫療與照顧團隊的投入和合作缺一不可,而在這其中,護理師無疑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因為護理師不只是健康促進、疾病預防與治療的關鍵人物,更是連結生活照顧、深入社區的健康照護專業人員。為此我期待能夠透過全力改善護理人員的執業環境,來全面性強化我國的照護品質🆙🆙🆙
護理同仁承擔的業務包山包海,#然而護理薪資漲幅卻十年如一日,從未高過我國平均值。醫療暴力、執業環境惡劣、不受尊重一直發生在我們護理同仁身上,護理人的苦,我感同身受。
一上任後,我不斷透過社福衛環委員會的質詢,以及召開專科護理師勞動條件改善、校護請假職務代理問題、公職護理師高資低用問題、籌組護理工會、研擬護理人員最低薪資、護病比成效之追蹤等協調會,並同步修正《護理人員法第二十條及第三十七條條文修正草案》,以落實護理同仁的權益。
除了在國內持續捍衛護理人的權益外,我亦以台灣護理學會副理事長的身分出席國際護理協會國家代表會議,除了透過積極發言、宣揚我國護理優勢來增加我國的能見度外,我更揭露了中國代表在國際舞台欺壓台灣代表的無禮行為,#不論在國內國外都堅決捍衛護理權益與尊嚴💪💪
不僅如此,#我還為習慣有苦往心裡吞的護理同仁發聲,為因公殉職的蘭嶼護理師爭取最高等級的「冒險犯難」撫卹金,為部北醫院附設護理之家的被起訴護理師爭取無罪判決,發起「天使救人,護理無罪」連署,帶著將近15萬人的廣大連署民意,提出《消防法第十三條條文修正草案》。
本著「護理專業」、「老人長照」、「社區健康」,落實我國長期照護和在地老化政策是我的重要使命,#因此我也相當努力在為全國長照與醫事人員的權益發聲。一上任即召開「六都長照政策大體檢,給新任市長就職前的一封信」記者會,除了督促政府盡速針對六都長照資源布建不足提供因應措施外,也呼籲建立一套質優量足的高齡長照服務體系。
過去半年,我除了著力在長照法規的制定及預算審核外,更以我在護理、社區健康及長期照護的專業優勢,不斷透過社福衛環委員的質詢來推動相關政策,包括召開護理之家與健保特約辦理急性後期照護、照服員人力訓練及顧病比、長照與高齡者的性等 #12場協調會,並同步修正《所得稅法第十七條條文修正草案》、《中高齡者及高齡者就業促進法草案》、《醫療法第十一條條文修正草案》、《藥師法第十八條條文修正草案》、《營養及健康飲食促進法草案》等法案。
在社區與居家慢性病照護需求激增下,我除了持續推動高齡社會新型醫療服務模式納入健保總額支出服務等相關措施外,我為了提昇臺灣及長期照護相關人員的專業知能及專業精神,並發掘人才及資源共同投入長照產業,我特別與社團法人台灣長照護理學會舉辦了「打造完整永續長期照顧體系的發展與前瞻」國際研討會,邀請國際長照專業專家德國 Gerhard Naegele 教授及日本秋山正子理事長到台專題演講,分享長照專業知識與實務經驗,藉此增進台灣長照領域在國際間的交流,#以助於發展我國醫養整合高齡長照體系之建構指針。
台灣達成醫養整合之理想尚有一段路,如何成功使老人安養照護服務與醫療體系配合,並結合社區支援的長照服務,打造「醫養合一」的完整永續高齡及長期照顧體系,這是我們共同奮鬥的目標🎯
我一定會發揮我在「醫護專業」、「老人長照」、「社區健康」的專長,絕對捍衛護理專業價值及執業安全,把關政府的醫療及照顧政策,為民眾營造一個更為友善的健康社區!然巧婦難為無米之炊,打造「醫養合一」永續發展的高齡長照體系是一條漫長且艱難的志業,其中保障醫護、社工、照服、醫事人員的專業價值、執業安全、薪資以及推動新穎照顧模式的建構非一蹴可及,#亟需專業代表在國會持續監督。
國會不能沒有專業的聲音,在此,誠懇拜託各位朋友們支持一同聯名向民主進步黨推薦續任靜敏為第十屆全國不分區立法委員,謝謝!
護理專業問題研討永大 在 高雄好過日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融合代替恐懼康復代替隔離
#期待精神障礙長期照護政策持續改進
文/陳信諭 醫師
近幾年,如台北的小燈泡案、隨機擄童案、高雄兄長殺害精障妹等精神病患或照顧者涉及的社會案件均受到媒體大幅報導,但輿論往往只強調「這些人是不定時炸彈」,甚至炒作「精神病患犯罪能否判死,是否裝病脫罪」等辛辣話題,但對於實際上病患與家屬的負擔,多半冷漠看待。
實際上,長期來看精神障礙者的犯罪風險並不比一般人來得高,反倒是在缺乏適當照顧與資源協助下,健康風險更高,往往讓病人很早失能、家屬燃燒殆盡,造成更多社會成本耗損。不論你從健康人權或社會安全角度切入,都是政策上要優先解決的。
上週五,在衛生局有場精神病患健康權利與長照政策研討會,會中提到許多現存社區照護體系的侷限,非常值得主政者參考。
#精神障礙者對家屬的照護負擔
台灣的醫療與公共衛生水準,屬於世界前列,遠超過國家經濟水準。而台灣精神醫療經過百年發展,醫療水準也屬世界一流。然而,生理-心理-社會層面的全人照護,大家都朗朗上口,但實際資源的投入,卻有很大的落差。
2017年,全國有1,167,450人為身心障礙,其中10.8% (約12.6萬人)為精神障礙,以高雄人口來說,大約1.4萬人為精神障礙者(失能嚴重到一定程度者)。傳統上,家庭是精神障礙者最大的後盾,但在病人出院後資源無法妥善銜接,而屢屢反覆發病下,照顧者往往有體力、情緒、經濟耗竭的問題,最後只想把病人遠遠送離家庭。
儘管台灣未經過「去機構化」階段,至1980年代仍持續利用社會褔利基金擴建治療床及養護床。但「龍發堂」到21世紀仍然繼續存在,顯示現有精神醫療體制仍未滿足病人與家屬的精神醫療需求。 這時,我們不該單純站在「你不負責任」、「遺棄病人禍害社會」的立場指責家屬,而更該思考照護者為何沒有得到足夠支持。
#現有社區照護體系的不足
雖然在身心障礙者權益保障法中規定,各級政府應提供個別化、多元化服務,涵蓋家庭、工作、就學、社會福利、社區資源、照護系統等需求。但針對不同的障礙,服務方式不同則無並未分化。
而在照護體系權責劃分中,也存在曖昧之處,例如不同分級精神病人醫療復健和社福主管單位不同,存在行政協調不一問題。而有些機構如康復之家,雖然屬於「復健機構」,但常有病人長期滯留也沒真的在復健的問題,到底屬於醫療還是社會福利? 在理論和實務上也會有所落差。
另外,現行雖已有「制度」,但不一定獲得執行。例如精神衛生法修法後雖已納入強制社區治療的制度,但對比強制住院來說,實際執行件數相當低(2017年強制社區審查58件,強制住院818件)。在心理-社會層面,由於資源不足,對於特定疾病有實證療效的許多治療模式無法照搬到台灣實行(如主動性社區治療,ACT)。而精神障礙者長照雖已納入長照2.0體系,但仍面臨照服員短缺(不到滿額一半),經費短缺等問題。
#差異化精神長照策略
在研討會中,台灣精神醫學會前理事長周煌智教授提出台灣精障者長照策略,特別強調精神病人社區長照應有與一般長照的「差異化策略」並應包含:世代互助、家庭共照、社區融合、與職業重建等四個大項。
目前許多慢性精神疾病面臨的是照顧者(父母)和病人的「雙老」現象,當父母老化,不但不能照顧病人,本身還需要長照資源。若能訓練病人在家生活,照顧父母,年輕時雙親照顧精神病人;雙親年老時訓練病人照顧雙親的日常生活,雙親則注意病人的服藥。則可大幅替代照服員的人力需求,將資源直接挹注於病家。這就是世代互助、家庭共照。
而在未來精神照護體系中,落實社區精神病人管理及追蹤關懷,包含到宅定期訪視與評估,提供精神醫療資源,疾病衛教,資源轉介,家屬心理諮詢等服務,住院只做危機處理,延長病人在社區時間。並在社區銜接職業復健,和支持性就業機制,提供較長的收案輔導時間,不要一找到工作就結案。良好的就業支持,研究顯示不但能減少思覺失調症患者負性症狀,還能降低死亡率。這就是社區融合、職業重建。
#精神醫療資源再分配
周教授也提到,隨著藥物療效與社區照護資源改善,越來越多病患留在社區,精神醫療的健保門診費用已經超過住院費用。由於每個住院病人花費大概是門診十倍左右,若省下的錢可以投資自殺防治、家性暴、物質濫用等領域,將能協助處理更多社會困境。但因健保總額制度問題,現有耗費的減少無法轉至新興領域,專業人員吃力不討好,失去鼓勵醫學解決社會問題的制度誘因。
我們認為,面對長期窘迫的人力與經費,以及僵硬的健保制度,除了持續呼籲政府正視問題調整政策。我們也希望透過「#健康科技替代勞動力」(例如)以及「#社會企業替代政府支援」的方式,一方面在現有基礎上進行制度的轉譯研究,另一方面透過法令鬆綁和適當誘因,開闢新興商機,降低長照財政負擔,以達永續經營目標。
研討會舉辦地的衛生局,一旁正是西部最大精神專科醫院:市立凱旋醫院。目前,凱旋醫院附設新康復之家即將完工,興建中樓高8層的長照大樓也將囊括精神長照機能。凱旋醫院體系本身集住院、門診、日間病房、社區復健中心、精神護理之家等機能於一身,同時支援監護處分、多項成癮防治計畫、自殺防治中心等業務。一方面,我們樂見市立醫院成為高雄市民心理健康的專業後盾;但另一方面,我們也看到「社區復健」業務仍呈現高度集中化,雖私立機構日益增加,但品質難以與公有機構比肩。社區對精神病患的排斥仍在,更讓社區復健走不進社區。
心理健康是動態概念,對於慢性精神障礙者,運用優勢能力,正向態度,促進「康復」,而非單純與社會「隔離」,已成為精神醫學界的一般看法,但未必被社會充分了解。 政治人物不該再以「不定時炸彈」、「大數據監控」的社會病理化角度誤解濫用醫學與公共衛生。而該進一步協助盤點各級資源,做好行政協調,引入新想法新技術,增加社區治療人力,避免家庭功能耗竭,實現促進健康,在地老化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