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護理學導論 永 大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護理學導論 永 大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護理學導論 永 大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護理學導論產品中有3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2萬的網紅陳鈺萍醫師,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讀研究所,修性別研究導論時,就醞釀一個夢想,如果有能力當老闆,一定要創造親子友善的職場。本來還想,甚至再雇用一個褓母,讓大家安心帶孩子來工作。 工業革命後,現代生活方式改變,一開始只有男性與未婚的孩子就業,家裏一定有一個「家庭主婦」。隨著女性投入職場比例增加,幼兒的托育是都會生活核心家庭的大問題...

  • 護理學導論 在 陳鈺萍醫師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2017-07-09 20:34:06
    有 85 人按讚


    讀研究所,修性別研究導論時,就醞釀一個夢想,如果有能力當老闆,一定要創造親子友善的職場。本來還想,甚至再雇用一個褓母,讓大家安心帶孩子來工作。
    工業革命後,現代生活方式改變,一開始只有男性與未婚的孩子就業,家裏一定有一個「家庭主婦」。隨著女性投入職場比例增加,幼兒的托育是都會生活核心家庭的大問題。
    謝謝靜如願意與我一起嘗試,有孩子的工作環境。也謝謝這一年以來,到工作室諮詢或上課的朋友們,願意接受這樣的理念。
    以前接受中視《60分鐘》的訪問,記者關掉麥克風後問我「陳醫師,你不覺得是這個社會與體制,讓妳得辭職才能發揮母職嗎?」這題問點醒了我,如果有對孩子友善的職場,或許有很多母親可以不用完全離開職場。https://youtu.be/FLggRC6_yvQ

    工作室剛開始時,有著這樣的聲明:
    所有好孕工作室的夥伴除了我以外,都帶著學齡前的孩子上班,這是女性互助友善職場的體現,也就是夥伴們有可能一邊諮詢、講課或是陪產,同時需要餵奶或安撫小孩,孩子本來就是跟著我們一起生活,從生活中學習的。來諮詢或上課的媽媽們,也歡迎帶著孩子一起來。
    好孕工作室沒有哺乳室!我們都認同,只要孩子想喝,所有的地方都應該讓母親自在哺乳。
    如果不認同這樣的環境,不用勉強報名,也請不要來跟我投訴,帶著孩子工作太不專業。

    好孕工作室1週年活動之人物微專訪
    https://youtu.be/T_n9QSw1PWg
    護理師:靜如篇
    #好孕工作室週年慶
    #CJPAPA

  • 護理學導論 在 朱珍瑤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2017-05-18 14:07:34
    有 114 人按讚


    「紀念 SARS 事件殉職醫護人員」
    誰還記得這個名字?
    14 年前的今天,我還是一位實習的護校學生,我沒記錯⋯好像⋯剛剛實習完成和平醫院(好發的醫院),且正在萬芳醫院實習的樣子!

    那時候社會恐慌,人心惶惶,好像全世界大家都對彼此喪失了信心,人與人都隔了層牆(N95口罩);
    這種感覺,來的強烈。讓我想起還是覺得⋯難受!

    最偉大也最犧牲奉獻的莫過於已經是醫生護士了;那時候沒有人知道該怎麼杜絕,但醫護人員不怕感染,以病人生命為己任,也以社會大眾賦予責任為目標,積極解決!
    這種精神讓我想起唸護理時候的第一章節-導論,討論護理道德的問題⋯

    然而,現在,我離開了醫療院所,而還是有很多學姊妹、同學還在臨床努力、奮戰!

    讓我們為他們的日夜顛倒、
    為他們的捨我其誰、
    為他們的犧牲奉獻致敬,
    致上深深的感謝!🙏
    讓我們打造一個「優質的醫病關係」吧!

    #14年前的SARS
    #我是實習護士中
    #多多體諒醫護人員
    #因為有醫護人員才有好的治療關係
    #爭取醫護人員人道尊嚴
    #爭取醫護人員合理津貼

    【紀念 SARS 事件殉職醫護人員】
    誰還記得這個名字?14 年前的今天,一位初出茅蘆的年輕醫師,在照護 SARS 病人的期間,不幸染病殉職,成為 SARS 疫情中,第一位殉職的醫師。

    在這場與傳染病戰爭的過程中,不只是醫師,包含護理師、醫院清潔環保員、消防隊救護隊員、醫檢師、病房書記人員,共有 10人殉職。他們的名字,當被我們記住。

    在我們這輩醫師,剛進醫學院的時候,正好是 SARS 結束後的幾年,很多人都會讀過卡羅歐巴尼醫師的傳記。卡羅.歐巴尼醫師是最早發現 SARS 病毒,並立即透過世界衛生組織向全球發出警訊的醫師,透過他的努力,成功有效防堵疫情擴散。後來他持續奮不顧身在第一線救治病人,還是遭受感染,2003 年 3 月 29 日在曼谷過世,享年 47 歲。

    我們幾個同學,看著這些犧牲的同業,想著如果有一天,再度發生這樣的疫情,我們要怎麼面對?

    那時我們聊了好多,有關生命、家庭、人生觀,還有為什麼要來做這個工作。

    後來在這本書的筆記心得上寫下:

    「願這一天來臨時,我能帶著習得的知識和技術,大步向前,做好醫師該做的事,不想其他。死生有命,毋負初衷,莫枉此生。」

    這一天,我們想請大家一起在心底唸過這些名字。謝謝這些英雄的犧牲。

    林永祥 / 高雄長庚醫院內科醫生
    2003年5月16日殉職

    陳靜秋 / 台北和平醫院護理長
    2003年5月1日殉職

    陳呂麗玉 / 台北和平醫院清潔環保員
    2003年5月3日殉職

    胡貴芳 / 台北仁濟醫院護理師
    2003年5月7日殉職

    林佳鈴 / 台北和平醫院護理師
    2003年5月11日殉職

    郭國展 / 台北市政府消防局第三救災救護大隊延平分隊救護隊員
    2003年5月15日殉職

    林重威 / 台北和平醫院醫生
    2003年5月15日殉職

    鄭雪慧 / 台北和平醫院護理部副主任
    2003年5月18日殉職

    楊淑媜 / 台北和平醫院護理書記
    2003年5月28日殉職

    蔡巧妙 / 台北和平醫院醫檢師
    2003年6月13日殉職

    --
    一天不到 5 元,支持堅持實證,拒絕業配的新醫療媒體!
    美的好朋友 #訂閱集資計畫 ▶ https://backme.tw/ref/GsHuB/
    現在就動手,讓我們成為彼此的夥伴吧!

    更多實用的資訊:
    http://www.medpartner.club
    立即醫師線上提問(每天回覆但不即時喔):
    http://line.me/ti/p/%40wyt3898a

  • 護理學導論 在 毛醫師哺乳諮詢門診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2014-02-07 22:50:03
    有 99 人按讚


    毛醫師碎碎念: 實在看太多產後才懊悔產前沒做功課的哺乳媽媽了
    如果妳是個想哺乳的孕婦, 很想了解自己身體心理可能的變化, 很想少走一些冤枉路, 可是忙到平時沒空參加醫療院所開的媽媽教室或支持團體, 歡迎來參加陳醫師的產前哺乳課! 陳醫師的經驗和專業一定會讓媽媽們很有收穫的!

    陳鈺萍醫師,除了帶小孩與工作之外,於2012年重返校園,唸研究所。
    選擇人文社會科學的科技與社會研究所,是因為覺得母乳哺育的議題,牽涉層面很廣,想要更深入探討。
    與大家分享陳醫師上學期〈技術研究導論〉報告的一部分
    大家覺得「母乳哺育」是不是一種技術呢?

    課程報名2/10截止喔!
    請大家多多分享課程訊息囉!謝謝!
    =====================================================

    [南與北:不同的哺乳經驗]
    小敏是我大學時期好友的太太,好友是外科醫師,在南部醫學中心工作。我跟小敏同在2003年產下我們生命中的第一個孩子。前一年開始的SARS搞得人心惶惶,也在那年又突然消失得無影無蹤,雖然大家心裡還有著SARS隨時可能捲土重來的恐懼。不一樣的是,我在北部的醫學中心生產,工作的醫院通過母嬰親善醫院認證第二年,醫護人員原本處在配方奶典範中的知識與措施已在改變。小敏生產的醫院當時還沒有參加認證;我五月生產,小敏是年底,相差了半年。因為是婦產科醫師,又有哺乳的經驗,小敏生產前,問了我一些餵母奶的問題,她說如果可以的話,也想要餵母奶。但在醫院時,就因為小兒科醫師覺得寶寶體重增加不足,建議添加配方奶混合餵食,小敏也覺得自己乳汁不足,有多少就餵多少。後來配方奶越加越多,母奶越餵越少,到兩個月時,就沒餵母奶了。
    兩年後,小敏生了老二,生產的醫院也通過了母嬰親善醫院認證。小敏生老大之後就辭去校護的工作,專心在家相夫教子,也蒐集資料想了解母乳哺育是怎麼一回事,因為老大沒餵成功,老二出生後,想辦法全親餵,希望能餵久一點。或許有了第一胎育兒經驗,也或許做了功課的緣故,第二胎餵得相當順利,一直到6個月大都是純母奶全親餵。但是,六個月大時的健檢,小兒科醫師覺得孩子體重增加得不是很理想,建議小敏改餵配方奶。小敏當時就聽從醫師的建議,停了母奶。跟第一胎一樣,又是體重問題。
    兩年後,小敏產下老三,胎位不正的緣故,這胎是剖腹產。開刀的關係,在醫院比自然產多住三天。小敏覺得這胎在母乳哺育方面,因為住的天數多,學到更多。 當初老二全親餵,小敏覺得老二比較「黏」,與媽媽分不開。有朋友建議小敏這胎把母奶擠出來用奶瓶餵,一方面孩子比較不會一直黏著媽媽,一方面也比較知道孩子喝了多少。小敏覺得這樣的建議很不錯,就把母奶全擠出來用奶瓶餵。反正住在醫院的宿舍,租用醫院的擠乳器很方便。小敏說,這是產房護理長建議的,醫院級的擠乳器很厲害,雖然這胎全都擠出來餵,奶量卻一直維持住,到孩子6、7個月大,奶都很夠。
    我生第一胎時,產後2個月到診所上班,必須把奶擠出來,讓孩子在白天時也能有母奶喝。懷孕那年,剛好是醫院母嬰親善認證時的行政總醫師,要負責整理相關的資料與規劃認證事項。許多觀念與作法相較於以往,有很大的改變。有的同事認為這是新的政策,因為醫院這樣規定,我們就照辦。也有些同事認為這樣的改變很好,畢竟「母乳最好」的觀念,大家一直都有,但不知為何哺乳率很難維持,常常都歸因於當代大部分產婦坐完月子要回到職場的關係。也有些同事不以為然,認為這樣的改變很麻煩,哺乳是媽媽們自己的決定,為何要改變許多行之多年的常規。但總覺得此時還屬於孔恩所說常態科學中的「異常現象」,「危機」也還沒出現。與我同時期生產的女性朋友,產後需要回到工作崗位的,幾乎都選擇坐月子時盡量餵,工作後就餵配方奶。當時能買到擠乳器的選擇不多,我周遭能問到有職場哺乳經驗的,也只有一個在分院產房工作的護理同仁。當時的我,相當依賴網路上「寶貝花園」社群中母奶媽媽們的經驗交流,包括該選擇怎樣的擠乳器。第一次用擠乳器卻擠不出奶來時,我急哭了,餵了一個月,寶寶長得很好,不可能沒奶呀!擠了半個小時,一滴也擠不出來,趕緊打電話跟唯一能幫我的同事求救。
    擠乳並不輕鬆,當時只是很單純的想讓孩子盡可能全喝母奶,不要喝到配方奶,所以想盡辦法維持泌乳。因為門診時間不好中斷去擠乳,我只好用半夜擠奶來補足,孩子起來喝幾次,我就擠幾次。上午的診大概十點過後,就處在脹奶的狀況。常常聽到隔壁小兒科診間的嬰兒哭聲,奶就噴不停。奶瓶與擠乳器的清潔與消毒,是除了擠奶之外多出來的工作。當孩子一歲多白天不用喝奶,結束擠奶的日子時,很想去買一串鞭炮來放。
    生第二胎後辭去工作,全心在家帶兩個孩子。最開心的,莫過於不用再擠奶了。對我來說,用擠乳器把奶擠出來是上班媽媽不得已的情況下,需要用到的工具,可以在家讓孩子無限暢飲對媽媽對寶寶都是相當爽快的事。所以當小敏告訴我她第三胎是擠出來全瓶餵時,我覺得不可思議。
    2011年開始,我每周固定時間到月子中心訪視產婦。在月子中心,幾乎每個坐月子當中的媽媽都在使用擠乳器。有一次,一位堅持全親餵並且與寶寶一直親子同室的媽媽,沒有使用擠乳器的需求,護理人員問我:「陳醫師,我真的不用去教那位媽媽如何使用擠乳器嗎?」讓我意識到,對大部分的人來說,擠乳器似乎已成為母乳哺育的必備工具。在月子中心,第一次看到產婦拿著裝母奶的奶瓶餵寶寶時,心情非常複雜。是怎樣的過程產出這樣的畫面?對我來說,這樣的畫面並不美麗。母乳哺育,是希望媽媽與寶寶回到原初簡單的互動模式,卻如此扭曲。
    這篇報告,我將用SCOT(social construction of technology)理論來討論擠乳器這個技術物,從我2003年生第一胎到現在十年間的改變。除了我自身的經驗、小敏的分享之外,還加入這幾年在月子中心與產婦們互動的心得。使用擠乳器的媽媽們,要的是什麼?是想要母乳哺育進行得更有效率?是想要讓自己的奶更多?讓寶寶喝到母奶的方法有親餵、手擠與擠乳器,怎麼選擇?擠乳器這個技術物,已經封閉(closure)而穩定(stabilization)了嗎?使用擠乳器的媽媽們處在怎樣的技術框架(technical frame)中?不同的社會團體(relevant social group)如何互動?母乳哺育這個社會技術體(sociotechnical ensemble)將如何演變?

    photo from:
    https://www.facebook.com/kmberggrenfanpage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