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譫妄症死亡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譫妄症死亡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譫妄症死亡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譫妄症死亡產品中有30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3萬的網紅寶瓶文化,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新書上市📖|#死亡癱瘓一切的知識​ ​ 《死亡癱瘓一切的知識──臨終前的靈性照護》​ ◎張明志​ ​ 幻聽、幻覺、發燒、做惡夢、自言自語,​ 看見地獄、黑衣人、已逝親人──​ 血液腫瘤科主任逾四十年的臨床觀察,​ ​ 現代醫學難以解釋的「靈性困擾」,​ ​...

譫妄症死亡 在 寶瓶文化 Instagram 的最佳貼文

2021-09-03 20:03:24

#新書上市📖|#死亡癱瘓一切的知識​ 《死亡癱瘓一切的知識──臨終前的靈性照護》​ ◎張明志​ ​ 幻聽、幻覺、發燒、做惡夢、自言自語,​ 看見地獄、黑衣人、已逝親人──​ 血液腫瘤科主任逾四十年的臨床觀察,​ ​ 現代醫學難以解釋的「靈性困擾」,​ ​ 陪...

譫妄症死亡 在 默默_看書 Instagram 的精選貼文

2021-07-28 03:03:25

【解體概要】 ◎ 蕭沆 #摘 生命在瘋狂中創生,在倦悶中解體。 你純潔時懷念著污穢,骯髒時冥想著廉恥,沉思時惦記著粗獷。你將永遠只能是你所不是,以及是你所是的哀傷。 ——— 華麗詞藻堆砌出譫妄癲狂,對世界與自身的終極復仇。 蕭沆,患有重度失眠症的哲學家。所謂的解體,花了三個月一字不漏的看到最...

譫妄症死亡 在 伊藤英哉 Instagram 的最佳解答

2020-05-11 20:49:09

もうすこし、コクランライブラリーについてはなすと、半日分早く解熱はやくすむってデータがあるけど、飲むリスクと半日だけはやくよくなりたいの。 どっちとる?笑 インフルエンザなんてただの風邪。 なんかなるのは、親が子どもにきちんとした栄養を与えていないから重症化しやすくなる。子どもがインフルエンザなのに...

  • 譫妄症死亡 在 寶瓶文化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2021-08-25 08:30:36
    有 452 人按讚

    #新書上市📖|#死亡癱瘓一切的知識​
     ​
    《死亡癱瘓一切的知識──臨終前的靈性照護》​
    ◎張明志​

       幻聽、幻覺、發燒、做惡夢、自言自語,​
         看見地獄、黑衣人、已逝親人──​
       血液腫瘤科主任逾四十年的臨床觀察,​
        ​ 現代醫學難以解釋的「靈性困擾」,​
         ​ 陪伴瀕死親人走過生死難關。​

    ▍死亡是身為人的最後考驗,一場漫漫人生的總清算。​
    ▍此時需要的是信仰、是靈性對話,與安住彼此身心的陪伴……​

    有些人一路走得自在安穩,​
    有些人愈到生命末期,愈是焦慮惶恐。​
    現代醫學難解的心靈困境:​
    醫者、患者與家人如何面對即將迎來終點的生命,​
    給予顧全「身、心、靈」的照護?​

    科學有其盡頭,醫學也非萬能。曾任馬偕醫院血液腫瘤科主任十五年的張明志醫師,觀察到許多癌末病人所經歷的症狀,皆屬現代醫學無法解釋的「#靈性困擾」。​
    諸如 #無名發燒、#吼叫、#看見黑衣人、#聽見怪聲、#夢見自己死亡 等,許多容易發生在臨終病人身上的譫妄現象,在先進的影像檢查中,結果往往顯示一切正常;既無法以特定病理解釋,也難透過精神科藥物及治療手段解決,因而時常被誤判、忽視。病患的苦痛和恐懼真實存在,卻因科學的極限與家人的避而不談而被否定。​
    此問題的根源,要回溯到患者與家屬本身如何看待生死。張明志醫師大量列舉臨床個案為例,以其多年經驗,揉合古今各派別宗教、哲學與生死觀,引據聖經、佛典,也及老莊思想,為讀者提供安定身心、一路好走的解方──​
    死亡可以癱瘓一個人的德性或修為,但也能將一個人的思想拉回到「神」的大能上。與「神」共好,便能在信仰中求得撫慰與力量。​

    ▩■▩■▩■▩■▩■▩■​

    ▍血腫科主任的靈性解惑,知生也知死的生命課題​

    Q:何謂靈性困擾?​
    A:意識或潛意識、自主或不自主、他人可察覺或不能察覺的,精神或肉體上的痛苦。​

    Q:怎樣的人容易有靈性困擾?​
    A:正在生死交關處,安寧病房或瀕臨死亡的病人較為多見。​

    Q:如何看待靈性困擾?​
    A:靈性的困擾,與病患個人的人文背景較有關。它不是大腦顳葉、額葉、枕葉的問題,也不是血管、多巴胺,或腦內啡的問題,而是病人面對生死關時所呈現之心理與靈性上的問題。​
    奇特的靈性困擾,多數是在提醒我們,在漫長的人生馬拉松賽跑裡,已搖響最後一圈的鈴聲:是檢討成績的時候了。​

    ▩■▩■▩■▩■▩■▩■​

    ★-專業推薦-★​
    張醫師以其多年陪伴末期癌症病患所體悟的靈性關懷經驗,不分宗教信仰的理論及體驗,撰寫出最接近癌末病患的臨床關懷。藉由個案討論的帶領,讓讀者可體會各種癌末生理現象的靈性表達,合理解釋各種靈異的環節,以宗教關懷的理念去完美闡釋,對專業的醫護人員也可啟發其靈性領域的教育。​
    其實,這些都是課堂上學習不到的體驗,是照顧癌症病患的過程中才能有的親身體會及經歷。​
    ──#何景良(三軍總醫院副院長)​

    我們不能總是看著外國人的死法,來幻想自己將來必然的死亡情境。張明志醫師的這本書,正是極少數台灣本土化「臨死覺知」與「靈性陪伴」的紀錄,值得安寧療護工作人員、安寧志工,以及未來必然會成為家屬與末期病人的我們閱讀參考。──#許禮安(安寧緩和醫療專科醫師)​


    ★-專文作序-★​
    何景良(三軍總醫院副院長、台灣癌症安寧緩和醫學會理事長)​
    許禮安的安寧療護與家醫專欄(高雄市張啓華文化藝術基金會執行長、台灣安寧緩和醫學學會理事)​
    黃軒醫師 Dr. Ooi Hean(胸腔暨重症醫學専科醫師)​

    ★-醫護聯合推薦-★​
    朱為民( 民醫晚安。朱為民醫師 老年醫學、安寧緩和專科醫師)​
    李春杏 (自由工作行動護理師)​
    張正雄(彰濱秀傳紀念醫院醫療副院長)​
    楊育正 (前馬偕紀念醫院院長)​
    鄭安理(台大醫院癌醫中心分院榮譽院長)​
    蔡兆勳(台灣安寧緩和醫學學會理事長、台大醫院家醫部主任)​
    謝瑞坤(前馬偕紀念醫院癌症中心主任)​


    #現代醫學難以解釋的靈性困擾​
    #陪伴瀕死親人走過生死難關​
    #死亡癱瘓一切的知識8月25日上市📣

  • 譫妄症死亡 在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2021-08-04 07:30:45
    有 31 人按讚

    『護理師!我爸爸前幾天不是還能跟我聊天說笑,怎麼現在語無倫次,還被綁起來了,怎麼辦!是不是病情加重了』您心中一定常有這些疑問,這種情形就叫做是『加護病房症候群』[1]。
     
    《加護病房症候群(ICU Syndrome , ICU症候群)比你想得更常見、更危險》:新冠肺炎不止要關注患者身體狀況,身心情緒也要留意,台北慈濟醫院就驚傳染疫者全裸跑出病房,但自己卻渾然不知,對這種患者本身無意識但舉止脫序的行徑,醫學稱之「加護病房症候群(ICU Syndrome)」,且在臨床上並不算罕見。
     
    ■加護病房症候群發生率不低
    據台北慈濟醫院新聞稿表示,近日有一名出現呼吸喘促、咳嗽帶痰的患者到急診篩檢,當時發現他血氧量偏低,且肺部X光片顯示已有浸潤情形,隔天安排入住加護病房插管治療,接著再轉往專責病房。期間,病患卻出現脫光衣物、奔出病房的狀況,且事後根本不知道自己做過這件事。
     
    對此,「台北慈濟醫院急重症管理中心」吳燿光主任指出,患者經身心科醫師確診後,為加護病房症候群,而事實上有這類型相似症狀的病人,在專責病房裡就有好幾個。也就是說在臨床上並不算特殊情況,但也會增加原本就繁忙的醫護,所需要付出的心力。
     
    ■太多不確定性,患者易恐慌
    新冠肺炎不僅會造成肺部急性的病變及身體損傷,在心理上也有一定程度的影響,尤其疫情期間,染疫者一旦確診後,多需要在短時間內立刻進行隔離。
     
    根據「台北慈濟醫院身心醫學科」陳益乾主任的說法,隔離就是與外界斷連的狀態,無法與人面對面溝通、資訊取得也不容易,患者面臨的未必只有病情的不確定性,還包括生活習慣、人際連結的劇變。
     
    此外,有些患者需要住進陌生的環境,如症狀較重的患者會被安排住進加護病房,但無法自由活動、封閉的空間,以及時間感的淡忘,都加深了病患的無助感,也是「加護病房症候群」發生的原因之一。
     
    當患者的身心壓力無法承受或藥物的作用下,就有可能引起「譫妄」和「記憶斷片」等問題。陳益乾主任表示,「譫妄症」會促使大腦功能急速失調,因而有混亂、無意識的反應,且導致患者的病況不穩定。
     
    ■「加護病房症候群」也會有死亡風險,協助認知重建、關心是額外解方:有研究指出,加護病房患者發生「譫妄」的機率約22.4%至81.7%,而有接上呼吸器的患者更高達8成,多數為年紀65歲以上的年長者。譫妄症的問題如果沒有得到妥善的處理,會延長病患治療的時間,甚至是死亡的風險[2]。
     
    ■「加護病房症候群(ICU Syndrome),ICU症候群」是什麼?醫:身心健康的人也會發生;急性精神混亂又稱為ICU症候群,精神科醫師楊聰財說明,由於住進加護病房通常已是嚴重疾病,如肺炎、腦部外科術後等,因為單調且封閉的環境,加上可能服用止痛藥物、心理壓力、術後感染、大量失血、電解質失衡等,都會造成心理及行為異常。
     
    這類急性譫妄症狀,患者會對人、事、時、地、物產生混亂,或是意識不清、出現幻覺、幻聽、妄想、定向感偏差等,楊聰財醫師指出,若患者年紀大於65歲,本身有慢性疾病、服用多種藥物或是身心狀況不穩者、失智者,出現的機率更大。有時候常會表示看到不存在的人、胡言亂語,讓家屬反而誤會是否迴光返照。
     
    楊聰財醫師同時也表示,身心健康者一旦長時間被迫待在單調的環境且無法下床,也可能會出現ICU症候群[3]。
     
    ■『ICU(加護病房)症候群』會有什麼症狀呢
    1.焦慮:焦慮反應若處理不當,會轉變為焦慮性精神官能症。
    2.憂鬱:反應降低、拒食、不合作、拔除治療器械等,甚至想自殺。
    3.否定作用:拒絕治療或要求自動出院及十分依賴像小孩一般,甚至出現攻擊性
    行為及不合作的舉動。
    4.瞻妄症:這是一種特別在晚上會更加的嚴重的症狀,可能有不安、易怒、睡眠
    障礙、躁動、語無倫次、視幻覺等的症狀[1]。
     
    ■疾病好轉後多半可緩解,三點避免ICU症候群
    ICU症候群通常都是短暫現象,疾病好轉後轉往普通病房多半可以緩解,若情緒躁動無法安撫時,醫師也會視情形給予精神安定藥物。楊聰財醫師指出,若要避免ICU症候群,可以做到三點:
    ▪ 首先:就是穩定患者病況並改善。
    ▪ 第二:是布置簡單安全的環境,允許的話可以放些音樂。
    ▪ 第三:是在患者身邊放置一些熟悉的事物、人物照片,以降低不安全感[3]。
     
    ■家屬您該如何幫助病人避免『加護病房症候群』的發生?
    1.建議您主動告知醫護人員,病人過去面對壓力、焦慮的能力、藥物使用等資料,提供照護參考。
    2.探視時多仔細傾聽病人的困擾疑問,協助協助安撫病人情緒。
    3.多與病人討論他所感興趣的話題,並可攜帶病人熟悉的物品,如:照片、喜愛的音樂、書本、報章雜誌等。
    4.您可以與護理人員討論,在不影響治療活動下,提供彈性的會客時間,因為家屬的陪伴可降低加護病房症候群的發生。
    5.在環境周圍提供看得見的大型鐘、月曆,可以協助病人維持對時間的定向能力,並定時清楚的告知正確的人、時、地。
    6.充足的睡眠,夜間睡眠時可為病人戴上耳罩或眼罩,以減少外在的刺激[1]。
     
    ■醫療單位該如何避免「加護病房症候群」呢?
    除穩定病人病理狀況,我們可從改善加護病房的環境著手,例如:
    1. 依晝夜調整室內燈光。
    2. 適當地安排訪客與探病時間。
    3. 探病時應克制悲傷及不安等負面情緒。
    4. 保持安靜,避免噪音。
    5. 設置屏風或布簾,讓患者保有隱私的安全感。
    6. 儘量固定醫護人員,減少患者的適應問題。
    7. 在病況允許下儘量讓患者自由活動。
     
    「加護病房症候群」是因為病人之生理及心理壓力所導致的疾病,所以常常只是短暫現象,許多患者在轉往普通病房之後便能緩解。但我們對「加護病房症候群」應該適當的認知,適時地給予家人或朋友陪伴及鼓勵,如此才能避免病人患上加護病房症候群[4]。
     
     
    【Reference】。
    1.來源
    ➤➤資料
    [1]( 戴德森醫療財團法人嘉義基督教醫院門診中心 )「認識加護病房症候群」:http://www.cych.org.tw/ndsec/health_education/V021%E8%AA%8D%E8%AD%98%E5%8A%A0%E8%AD%B7%E7%97%85%E6%88%BF%E7%97%87%E5%80%99%E7%BE%A4.pdf
    [2]( 早安健康 )「新冠確診者裸身奔出病房!ICU症候群比你想得更常見、更危險」:https://www.edh.tw/article/27440
    [3]( NOWnews 今日新聞 )「ICU症候群是什麼? 醫:身心健康的人也會發生」:https://www.nownews.com/news/5287798
    [4]( 國軍高雄總醫院 )「談加護病房症候群」:https://802.mnd.gov.tw/ListP0003102.ShowItemListState.do?StateEvent=InitEvent&QueryRecord.ArticleId=2015-11-03%2013:41:13
     
    ➤➤照片
    ∎Hospitals struggle to address terrifying and long-lasting‘ICU delirium’:https://www.statnews.com/2016/10/14/icu-delirium-hospitals/
     
    2. 【國衛院論壇出版品 免費閱覽】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出版品-電子書(PDF)-線上閱覽
    https://forum.nhri.org.tw/publications/
      
    3. 【國衛院論壇學術活動】
    https://forum.nhri.org.tw/events/
      
    #國家衛生研究院 #國衛院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 #國衛院論壇 #衛生福利部 #國民健康署 #加護病房症候群 #ICU Syndrome #ICU症候群 #譫妄症
     
    衛生福利部 / 國民健康署 / 財團法人國家衛生研究院 /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

  • 譫妄症死亡 在 無論如河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2021-06-28 14:47:41
    有 245 人按讚

    書店女工日記:疫苗有限,生命無價。

    端午前夕,衛福部一公布日本贈送的AZ疫苗開始配送到各縣市的訊息。連假後,無論如河AZ快打部隊出征了,打疾苗像打仗,加上剛打完疫苗,自己身體還承受疫苗副作用,回家都有一種很深的疲倦感,休息幾天終於有點力氣來寫日記。

    疫苗快打部隊之旅,像一場冒險,有些機構連聽都沒聽過,是這輩子不可能走過的足跡。我們只能先依循著google地圖找出大概的位置,確認每天執行的任務。

    有別於到大型疫苗站的定點支援,機構施打需要很強的機動性因應場地的限制,一個新的機構像開闢一個新的戰場,適當的安全距離和感控的考量…等,需要很多臨場判斷,讓注射流程安全流暢,避免不必要的感染。

    不論是傳統的施打方式(住民自行前來)、日本的「宇美町式」打法(長輩不動,我們動)、或是有些臥病在床的住民,得另外推著小推車,到床邊看診評估再決定是否打針,這些都難不倒身經百戰,有豐富施打流感疫苗經驗的淡水衛生所學姐。

    機構裡狹小的空間裡共用空調、無處可去的住民們,沒有條件的獨處空間,群居生活很容易造成群聚感染。第一階段主要以機構為主,舉凡精神復健機構、養護機構、護理之家等等都是我們施打的對象。每次出去的團隊約4-5人,衛生所一人負責核對名冊及行政處理;醫師負責評估;女工一人負責抽藥;一人負責打針兼衛教。

    下針多達幾百人的情況下,會累積一種奇妙的手感,針頭打進肌肉的那瞬間,老弱婦儒的「針」感都不同,滑順的穿過人體組織,「快狠準」的打完,個案除了比較不痛之外,流暢迅速讓個案離開,可以減少接觸感染的機會。

    到了精神復健機構打疾苗,有幾位住民讓書店女工一度懷疑,到底是皮太厚還是針特別鈍,下針難以插入。原來許多住民長期施打長效針,三角肌都已硬化變形。

    長照機構裡盡是長期臥床攣縮的瘦弱老人,拉著治療車一一的到每位長者床邊檢查後施打,意識不清的長者需要照服員固定,否則一扭動針頭不長眼,都不知道會往那兒扎,過程中有位長輩譫妄咬了協助固定的外籍照服員一大口,雖然照服員口中喊著沒事,在場的人都感受到痛得令人心疼。

    接種疫苗死亡的負面新聞影響一些長輩施打意願,機構有少數老人拒打,粗估有1/20,身邊的長輩不打也大有人在。書店女工這一兩週順利施打完畢,去第二趟時都沒有聽到不良反應,其實施打前的評估很重要,例如:有病人血小板才九萬(正常值為 15~40 萬/mm3,)一直吵著要打、臥床病人當下沒發燒,但近日壓瘡增加、傷口不佳滲液多又髒、前天還發燒,這些狀況通通都被醫師評估退貨不能打。還有遇到更扯的為了想打疾苗,硬是隱瞞自己的病況,幸好機構工作人員都夠機警,隨時反映住民病情。

    張一成醫生每次出動都是大包小包的,裡面大多是急救裝備與藥物,他擔心要是疫苗發生急性過敏性休克,等到救護車來還是有點時間,怕搶救不及。只要病人或是機構人員提出服用某些藥物時,他會謹慎地跑去搜尋資料再三地確認後才放行施打,專業的態度讓人感佩。

    打完疫苗整理環境、盤點疫苗數量也是大工程,病人還會在旁擔心的問著各種問題,像是疫苗可能副作用的處理情形,又或是問著疫苗是哪一款…等,好在施打後的三十分鐘內都沒有發生急性的副作用,總算能安心地離開機構,脫下身上被汗水浸濕的防護衣。

    幾百劑的大量抽疫苗也是特別的經驗,每瓶疫苗平均可以抽10.7支,在不混瓶的狀況,謹慎點一瓶催到11支沒問題,運氣好還會多剩一些,有時候泡泡太多稍微靜置消泡抽到那0.1也覺得可貴,以前考試抽藥都還沒那麼認真,回家後除了手酸還覺得有點鬥雞眼XDD。

    疫苗隊冒著風險去打疫苗,卻發現衛生所並沒有防護衣的經費,用的是獎勵金採購,一個禮拜只能換一套,大家把焦點放在醫院裡的重症照護,然而及時守住社區前線,就可以減少社區感染的風險是很重要的。

    女工除了自己購置防護衣每日更換,也想辦法幫衛生所募集。感謝 來書店辨過活動的作家陳文玲一聽到消息,介紹了Emmy追劇時間之友會捐贈了200套防護衣,女工已轉交衛生所。在這疫情時刻,書店女工閱讀大塊文化出版社教宗方濟各寫的《讓我們勇敢地夢想》(Let’s Dream), 特別有感:

    「COVID-19帶來的,其實是一個讓事實終於由濁而清的瞬間,把我們從置身險境卻習以為常的麻木中驚醒過來。它也在邀請我們共同思考一些問題:我們把追求的目標從經濟成長換成人際關係的革新,反而可以創造出條件與空間,讓我們擁有一種前所未見,一種可以在地球能力範圍內滿足所有人需求的經濟模式?」

    這也是無論如河書店兼居護所,一直摸索著實踐的道路。書店這個月沒有收入,幸好房東減免五千不無小補,非常感謝他。路很長前方兇險,無論如河一起走下去,邀請大家加入河親支持書店。

    ps:圖為Akinori Oishi Drawaholic為書店創作的壁畫,支持河親方案於留言處~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