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譚伊倫年紀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譚伊倫年紀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譚伊倫年紀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譚伊倫年紀產品中有6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0的網紅,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譚新強:今天美國培植塔利班 會否變成明天的拉登? 文章日期:2021年9月3日 【明報專訊】美國總統拜登宣稱歷史上最龐大的阿富汗「人道」空運撤退行動,終於在8月31日的死線前正式結束了,「拯救」出超過12萬人,包括約6000美國人、2萬西方盟友和10萬曾為美軍服務的阿富汗人。影像雖然有點混亂和難...

譚伊倫年紀 在 伊能靜 Instagram 的最佳解答

2020-06-18 02:44:10

兒子即將讀大學,米粒最需要媽媽的時刻,每天的接送、每一餐飲食,陪伴聆聽,對媽媽來說一天都不能少。 最初姐姐節目來邀約,我真覺得是天方夜譚,這三十個姐姐,都非常有魅力,也都很自我,訓練?比賽?組團?這是誰發的瘋提出的想法? 這其中,只有我是幾乎專職的家庭主婦。過去的榮景,我很少回顧,23張專輯,合...

譚伊倫年紀 在 時報思潮 Instagram 的最佳解答

2021-04-04 12:43:13

#東京奇譚集⠀ ⠀⠀⠀⠀⠀⠀⠀⠀⠀⠀⠀⠀⠀⠀ 我=村上是這篇文章的筆者。這個故事大抵上是以第三人稱進行,不過讓我這個敘事者在一開頭先露面。像舊時代的戲劇,站在幕前先說一段開場白,再鞠躬告退。因為花的時間不多,我想請各位稍微忍耐一下。⠀ ⠀⠀⠀⠀⠀⠀⠀⠀⠀⠀⠀⠀⠀⠀ 為什麼我要在這裡露面呢?因為過去我...

  • 譚伊倫年紀 在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2021-09-03 09:19:33
    有 95 人按讚

    譚新強:今天美國培植塔利班 會否變成明天的拉登?
    文章日期:2021年9月3日

    【明報專訊】美國總統拜登宣稱歷史上最龐大的阿富汗「人道」空運撤退行動,終於在8月31日的死線前正式結束了,「拯救」出超過12萬人,包括約6000美國人、2萬西方盟友和10萬曾為美軍服務的阿富汗人。影像雖然有點混亂和難看,有點落荒而逃的感覺,最後仍遭據說是ISIS-K所為的恐襲,炸死13名美軍和可能多達200名的可憐阿富汗平民。美國一如既往,馬上採取報復行動,以Predator drones(捕食者無人機)轟炸一些所謂ISIS-K基地,報捷宣稱殺了幾名ISIS-K高明,但當然就輕輕略過順帶連累殺害了十多名無辜老百姓。無論如何,總算在「9.11」恐襲20周年紀念日前,完結美國歷史最長的一場戰爭。

    熱哄哄的阿富汗新聞,相信即將急速冷卻下來,美國人將很快就會淡忘這個被他們蹂躪20年,殺害了數十萬甚至上百萬人的可憐國家。不少人認為美國是戰敗而逃、鎩羽而歸,花了可能超過2萬億美元,犧牲了近2500條美軍性命,仍一事無成。所謂nation building(國家建設)徹底失敗,連一條地鐵線都沒有建造過,更遑論建立什麼西式民主自由國度。最諷刺的是20年前,以反恐為名入侵阿富汗,推翻了塔利班政權,但20年後的今天,趕走美軍、奪取政權的正是捲土重來的塔利班。理論上是第二號人物(精神領袖為阿洪扎達(Hibatullah Akhundzada),但久未露面,生死未卜),但儼然是真正領袖的巴拉達爾(Abdul Ghani Baradar),正是塔利班的共同創始人之一。

    但美國在阿富汗之戰,真的一敗塗地?拜登在宣布「成功」光榮撤軍時,再次重申兩個重點,首先,入侵阿富汗的唯一目的就是反恐,消減美國堅持是在阿富汗的阿蓋達基地,以防他們未來再發動類似「9.11」的恐怖襲擊。以此為標準,美國的確任務完成,在2011年找出並殺死了拉登(Osama bin Laden),雖然是在鄰國巴基斯坦而非阿富汗,但有何相干?美國人地理科一向極差,哥倫布發現新大陸,以為去了印度,至今500多年後,處理美國原住民的政府部門仍是Bureau of Indian Affairs,吹咩?最重要的是過去20年,在美國本土,確未有再出現伊斯蘭極端主義發動的大型恐襲!誰說以暴易暴無效?當然每年仍有過萬美國人死於大小規模槍殺案,但這些並非邪惡、絕不能容忍的外國恐襲,這些槍擊案只不過是自由民主的體現,簡直值得歌頌!

    第二個重點,在演說中,拜登詫異地兩次提到中國,直接指出撤軍的原因之一正是必須把注意力和資源轉到與中國的戰略性競爭。他更再次重複,他認為最想美軍繼續泥足深陷阿富汗這個「帝國墳場」的就是中國和俄羅斯。

    他恐嚇國民,阿富汗之戰已花了2萬億美元,如留下來,每一天都需要再花3億美元。聽起來很嚇人,但在QE當道,近乎執行MMT的現今世代,每天3億美元真的很那麼重要嗎?即使不打阿富汗,美國的每年軍事支出仍超過7000億美元(每天近20億美元),領先全球,是後面9個國家的總和。

    美實質負利率 財赤佔GDP必跌
    按照克魯明(Paul Krugman)的說法,即使美國無端浪費地把1萬億美元拋到海中,財赤的確增加了一點,但因為現在的名義利率遠低於通脹,實質利率是前所未見的負2.2厘以下!所以即使什麼也不做,不加稅,不減支出,10年後的財政赤字對美國GDP佔比,仍必然大幅下降,何用擔心?他當然鼓勵放心大搞基建,大幅提升社會福利,但其實即使再花數萬億Krugman不支持的戰爭,也沒所謂。但Krugman唯一沒說出來的重要前設是,利率必須維持極低水平。為何會出現奇怪的嚴重負實質利率?當然是拜QE所賜,美國財政部與聯儲局一唱一和,長期操控整條利率曲線的水平和形狀。為何全球投資者不反抗,不大舉放棄美元,亦未出現所謂超級通脹,CPI仍只約5%呢?最主要原因是美國新媒體牢牢控制着全球大部分人所接受到的資訊和思想,已逐漸接受一個重要新觀點,QE和以財赤刺激經濟,已不再是一個「kick the can down the road」,終有一天要埋單的特殊時期短暫政策,這些已成為無限期的可持續政策。超級大國與個人、家庭,甚至小國都不一樣,小國、小家庭、小人物必須平衡收入與支出,但這些小心眼「婆仔數」,不適用於超級大國!

    西方勢承認塔利班政權
    你可能認為這些都是不分事非黑白、指鹿為馬、妖言惑眾之說,但這是千真萬確的事實,這就是操控全球新媒體平台的威力! 讓我們做個假想實驗,阿富汗已經歷20年的美國轟炸和佔領,但如果美國繼續他們的「人道」拯救行動,你猜4000萬阿富汗人民之中,有多少個會「認賊作父」,願意接受敵人的施捨,爭相上軍機去美國?我相信答案是遠遠超過1000萬。

    所以當大部分中國人,似乎仍沉迷於所謂實體經濟,仍然懵然不知在現今數據年代,打造全球互聯網新媒體平台,提升敍述故事話語權的重要性時,我要再次發聲提醒一次!

    如省錢並非撤軍的最主要原因,20年死了不到2500美軍,也不太可能是那麼重要吧,真正原因是什麼?從過去幾年的蛛絲馬迹或可看出端倪。巴拉達爾在2010年,在巴基斯坦ISI特工和CIA的一次合作行動中被捕,一直被關在巴基斯坦獄中,直至2018年,奇怪地美國突然要求巴基斯坦放人。然後從2019年起,特朗普政府已開始跟塔利班展開撤軍會談,然後在2020年2月達成協議。近日雖美軍再遇恐襲,但拜登指控是ISIS-K所為,與塔利班無關,且堅持ISIS-K乃塔利班死敵。很多人已發現美國不斷維護塔利班,彷彿在說他們是正義之軍,像我早前說,看來西方包括美國都可能在可見將來承認塔利班政權(當然中國可能更快)。

    美企圖培養塔利班對付中國
    很多人看不過眼(尤其印度)美國對塔利班太過友善,為何撤退時,還留下價值數百億美元的武器,包括先進的空軍,大量的火箭炮和自動步槍等等?希拉里都早已承認,塔利班的前身,阿富汗的Mujahideen(聖戰分子),就是美國40年前,精心培養出來對付當年入侵的蘇聯。現在不是已經明顯不過了吧?美國正企圖培養塔利班來對付中國,一方面不止把恐怖主義輸出,另外還有輸出COVID疫情和海洛英,阿富汗就是全球九成以上的鴉片出產地,現在國家更窮,估計未來毒品產量將再翻倍。

    更需小心的是被阿富汗的漩渦捲進去。最有吸引力的不是什麼銅、稀土,甚至鋰資源,而是可建一條從伊朗,經阿富汗直到中國的輸油管。中伊剛簽了4000億美元的投資協議,一部分仍必經海運到巴基斯坦的Gwadar港口,但肯定更直接的管道有極大吸引力。這條油管和其他基礎建設,也必定是非常大的恐襲目標。

    最後,美國也要小心這個如意算盤。從前的拉登也是美國培訓出來的,西方傳媒甚至表揚過他在阿富汗反蘇的表現。但後來他覺得被美國出賣,結果反噬美國主子,情况跟Jason Bourne(《叛諜追擊》主角)接近。今天的巴拉達爾,美國能肯定明天不會變節嗎?

    中環資產投資行政總裁
    [譚新強 中環新譚]

  • 譚伊倫年紀 在 從小天下看大未來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2020-10-20 20:00:33
    有 120 人按讚

    【為孩子存下的積蓄,是善良。】

    文|一起來彎樂。彎彎的語文遊樂園 彎彎老師

    好多人從小都想「#拯救世界、#征服宇宙」,聽起來很荒唐,幼時的我常常覺得這樣的夢想好可笑,隨著年紀漸長,走進孩子的世界,也同時接觸了很多大人的內在小孩之後發現,其實想讓世界變得更好,可能很簡單。

    #給需要的人一個微笑,#給親愛的人一個擁抱,#穩穩地接住墜落的人……這些都好簡單啊,#從小小的做起,當害怕時,因為有支持而有了勇氣;當孤單時,因為有擁抱而有了力量;當需要時,知道有人願意為你張開軟綿綿的墊子,穩穩地接住你。我想,在任何艱困的環境下,都能重新長出願意讓自己、讓別人更好的心念吧?

    當說故事的人,願意好好說出自己的故事,也願意好好聆聽你的故事,將每一個人小小的創作的善意集結起來,成就一個豐盈的 #善良罐,那些曾經在你兒時閱讀記憶裡存下的美好積蓄,就是讓世界更棒的能量。

    每一個人都能伸出援手,帶來改變!

    🏃‍♀轉分享+Hashtag起來!

    #kindbook #thethreepeas

    每賣出一本,就會捐一些給「三顆豌豆慈善基金會」。

    💁‍♀找找有沒有你認識的插畫家也在其中?
    👀艾賽爾.薛弗勒 Axel Scheffler 碧翠絲.阿雷馬娜 Beatrice Alemagna 史蒂夫.安東尼 Steve Antony 大衛.貝羅 David Barrow 羅陶.蘇珊娜.伯納 Rotraut Susanne Berner 昆丁.布雷克 Sir Quentin Blake 沙基.布勒奇 Serge Bloch 梅莉莎.卡斯崔隆 Melissa Castrillón 班傑明.修德 Benjamin Chaud 瑪麗安娜.科波 Marianna Coppo 凱蒂.克羅瑟 Kitty Crowther 佩帕.庫尼克 Pippa Curnick 潔達.登多文 Gerda Dendooven 麥可.富曼 Michael Foreman 露西雅.嘉吉奧提 Lucia Gaggiotti 英格麗.果登 Ingrid Godon 蘇珊娜.格里希 Susanne Göhlich 克里斯.霍頓 Chris Haughton 妮可.金尼爾 Nicola Kinnear 歐樂.柯內可 Ole Könnecke 安可.庫 Anke Kuhl 莎拉.麥肯泰兒 Sarah McIntyre 朵樂蒂.德蒙弗里 Dorothée de Monfreid 莉迪亞.蒙克斯 Lydia Monks 約格.穆勒 Jörg Mühle 湯瑪斯.慕勒 Thomas Müller 芭芭拉.納斯班尼 Barbara Nascimbeni 蓋伊.帕克里 Guy Parker-Rees 莫妮.波特 Moni Port 大衛.羅伯茲 David Roberts 尼克.夏洛特 Nick Sharratt 貝爾吉塔.希夫 Birgitta Sif 海倫.史蒂芬 Helen Stephens 麗茲.史都華 Lizzy Stewart 布麗塔.泰肯特拉普 Britta Teckentrup 菲利普.威希特 Philip Waechter 肯.威爾森–麥克斯 Ken Wilson-Max 吳欣芷 Cindy Wume

    《善良,我做得到!》
    博客來 https://bit.ly/34nP1HY
    誠品 https://bit.ly/2SrRonG
    MOMO https://bit.ly/3lbeqLJ

    🙌齊聲呼籲🙌

      ▲Shannon Ho|尼奧媽的新媽媽主義/尼奧媽的單身派對
      ▲李宣榕Sharon Lee|烤箱讀書會/神奇故事屋主持人
      ▲孟耿如|演員、藝術家
      ▲林蔚昀 (Wei-Yun Lin-Górecka)|作家
      ▲夏嘉璐|主播、主持人
      ▲陳子倢|扣扣老師的親子觀察
      ▲黃子佼之飛碟五子奇 |跨界王
      ▲楊沛綸|教育部閱讀推手
      ▲Yaffy Liu|繪本,生活練習
      ▲蔡明灑 (Mingsa Tsai)|新竹市共讀推廣協會講師
      ▲鄭麗君|前文化部長
      ▲盧方方|後青春繪本館主編
      ▲譚淑娟|小大繪本館 館長
      ▲蘇仰志|雜學校 ZA SHARE校長
      ▲彎彎老師|一起來彎樂。彎彎的語文遊樂園
      ▲龔忻平|蘋果爸比、蘋果媽咪和小蘋果的美滿生活

  • 譚伊倫年紀 在 Eddie Tam 譚新強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2020-09-25 06:06:37
    有 148 人按讚

    譚新強:RBG去世 一石激起千重浪

    上周文章總結了一下特朗普任內功過(當然功不多),本來有一段提到他成功提名了兩位最高法院大法官,和如果金斯伯格(Ruth Bader Ginsburg,RBG)在短期內去世,可能將給予特朗普再多一個機會。但後來因篇幅有限,和似乎不該在RBG病重時這樣寫,所以還是刪除了。但不幸RBG真的在上周五去世了,可說一石激起千重浪!

    外國人不覺得美國任命大法官是什麼大事,但因為大法官是終身制,所以其實對美國內政極為重要,足以定下未來幾十年美國的司法方向。雖說立法和司法是獨立的,但其實很多法律問題如墮胎、種族政策和槍管等,都充滿灰色地帶,經常需要最高法院作出法律的闡述。最有名案例包括保障女性墮胎權利的「羅訴韋德案」(Roe v. Wade),以及裁定黑白人隔離教育制度違憲的「布朗訴托皮卡教育局案」(Brown v. Board of Education of Topeka),這些判決的重要性甚至超過國會立法!

    美國最高法院判決重要過國會立法

    RBG是美國歷史上繼奧康納(Sandra Day O'Connor)後第二位女大法官,是一位終生努力為女性爭取平等待遇的「英雌」,近年更成為美國女權主義者偶像。2018年紀錄片《RBG》獲得好評如潮,得到奧斯卡金像獎提名。

    據她孫女兒說,RBG的最後遺願是希望總統特朗普高抬貴手,不趕在選舉前提名新的大法官,提名權應留給下一屆總統,這做法較合理和順應民意。但特朗普當然不會這樣做,他已講明將盡速提名替代RBG空缺人選,唯一「妥協」是預告將提名一位女性。暫時呼聲最高的是48歲的芝加哥上訴院法官巴雷特(Amy Coney Barrett),她的法律、種族、性別、宗教和政治觀點都傾向保守,極反對墮胎,支持特朗普的反移民政策,以及美國憲法第二修正案(2nd Amendment)下的槍械擁有權。

    無論特朗普提名誰,都需要經過參議院聽證會和投票通過。何時舉行聽證會尤其關鍵,決定權在參議院多數黨領袖麥康奈爾(Mitch McConnell)手中,而他是一個沒有原則,甚至可說沒有羞恥心的機會主義者。他絕非一個特朗普的「鐵粉」,只是在過去三年多見到民粹主義高漲,所以就順勢而行,支持減企業稅和幫手把多次被指控性侵的卡瓦諾(Brett Kavanaugh)推進最高法院。到了今次選舉,他眼見特朗普選情不妙,就絕迹於任何選舉集會,包括上月的共和黨全國代表大會。據聞因他擔心共和黨失去參議院控制權,所以暗中提醒參選黨友避開特朗普,不要被他牽連。

    麥康奈爾雙重標準 政治凌駕公眾利益

    但如能在短期內把再多一位保守派的大法官推進最高法院,那麼對整個共和黨的選情都大有幫助,所以麥康奈爾就答應將在最短時間內舉行聽證會。民主黨人為此非常憤怒,因為在2016年2月,大法官斯卡利亞(Antonin Scalia)去世後,奧巴馬提名法律界名氣極佳的加蘭(Merrick Garland),但麥康奈爾竟故意拖延一年至奧巴馬下台時,仍不肯舉行聽證會,雙重標準到離晒譜!

    麥康奈爾的唯一辯護是從1880年至今,當白宮與參議院由不同黨派掌管時,從未試過在總統任期最後一年通過總統大法官提名人。這個辯護當然不合理,我不知道類似情况在過去發生過多少次,應非常有限,但即使過去這樣做法,也不等於是對的,只能證明親疏有別,把政治放在公眾利益之上。

    雖然RBG是位值得人尊敬的女權主義鬥士,她的勤奮和不屈不撓精神亦令人敬佩。但她不永言退,工作至死的最後一天的這種做法就不敢恭維,似乎有點太過固執、自大和自私。她早在1999年已患過大腸癌,幸而復元,到了2009年又發現胰藏癌,經治療後又總算復元。她總共經歷過5次癌病,另外還有心臟問題,確是個勇敢的抗病勇士,但其間她的工作能力真的沒有受到影響嗎?無論她有多能幹,她真的無可替代嗎?

    RBG倘提早退休 利部署繼任人

    早在2010年起,已有不少人勸她退休,當年她已77歲了,在一般工作崗位,早已過了退休年齡。如她願意在奧巴馬第一任內至第二任的2014年中期選舉前退休,奧巴馬都可以成功提名另一名屬自由派的大法官,因為當時參議院在民主黨掌控中。即使在2014年選舉後參議院易手,但當時政治兩極化仍未到最差情况,所以仍有通過機會。但可惜RBG一直堅拒退休,我相信部分原因是她的丈夫在2010年過身,生命中失去重要支柱,感覺空虛,所以更全力寄情於工作。個人層面上可以理解,但其實想法自私,更種下今天禍根。她亦自辯如她退休,不容易找到比她更好人選,這想法就有點自大了。2016年特朗普當選後,她更知道闖禍,所以就加倍努力去健身房鍛煉身體,希望能夠活到特朗普下台,寄望下一次民主黨總統的來臨。可惜只差不到兩個月,等不到今年選舉,但當然仍未知道結果。

    RBG的去世對美國未來司法方向、11月大選、全球市場、中美關係和全球地緣政治,都有頗大直接或間接影響。第一場惡鬥當然是提名戰,共和黨擁有53個參議院席位,已有兩位女共和黨議員說明尊重RBG遺願,將投反對票,若再多兩名共和黨人倒戈相向,就將不夠票通過。民主黨那邊亦在盡力斡旋,暫答應不會關閉國會,但明顯已表態不合作通過CARES 2.0的第二輪紓緩國民困境的財政刺激方案。

    民主黨拒合作 第二輪紓困方案受阻

    CARES 1.0到7月底已完,停止派放每周額外的600美元失業金,影響消費頗大。但市場有如老卡通片的嗶嗶鳥(The Road Runner)與歹角威利狼(Wile E. Coyote),經常跑過了懸崖邊緣一大截,仍未跌下去,直至嗶嗶鳥殘忍地提醒威利狼腳踏空氣,才突然掉下深淵。

    8月全球股市牛氣冲天,Tesla和蘋果,在最古老、最經典、最無聊的股份拆細消息推動下,竟分別大升84%和43%!本來市場一直等待CARES 2.0的通過,但到了9月就開始擔憂,RBG去世後就開始絕望。

    對大選又有什麼影響?主要有三方面,第一是任何有助分散選民對COVID疫情注意力一點點的議題,對特朗普來說都是好事。美國死亡人數已超越20萬,多過一戰、韓戰、越戰、伊拉克和阿富汗等5場戰爭加起來的美軍總傷亡人數!早前有個別民調顯示經濟又重回到選民關心榜首位,但近日歐美又再擔心第二浪重回北半球,但怎可能真的不重要?第二,美國人,尤其保守人士,確關心大法官委任,他們極擔心被剝奪憲法第二修正案的權利。RBG未去世前9名大法官已有5名屬保守派,但首席大法官羅伯茨(Chief Justice John Roberts)是講道理持平的溫和派,經常成為平衡兩派勢力的搖擺票。但如再增一位極右派,最高法院將變成一面倒,可能更多保守派人士將因此而投特朗普票。

    總統大選或掀爭拗 最高法院主宰結果

    除此之外,今次選舉有機會出現特朗普對選舉結果不滿情况。特朗普早已指控或佔多數的郵寄票是騙案,暗示未必服輸。這情况非常危險,或將引起大量街頭暴亂,法律挑戰更無可避免。情况或將有點類似2000年選舉,不少人認為最後是由最高法院判決小布殊獲勝,是個政治決定,並非民意。所以如果今次選舉決定又要經最高法院決定,如再多一位特朗普提名的大法官參與,當然對他非常有利。即使他輸了,萬一各種法律訴訟排山倒海殺埋身,多一個自己人在位,亦大有好處!

    間接地,美國選舉結果,當然亦對中美關係有深遠影響,所以我們亦應留意這場相關的大法官提名戰。

    最後,我曾多次指出過美國古老過時憲法的漏洞,包括選舉人票制度保留黑奴年代的不公,傾斜幫助南方州份,亦有利於保守派共和黨。另外美國修憲制度極困難,所以無法彌補嚴重不適合現代文明社會的第二修正案。現在發現另一大憲法漏洞,大法官的終身制亦是個大問題,導致現今出現的危險。終身制亦導致法院司法跟不上社會道德標準,科技進步和其他社會變化的速度,最後變成一個陳舊兼故步自封的小圈子遊戲。RBG死前的9名大法官,6男3女,只有1名黑人,1名拉丁裔。更驚人和不健康的是9名法官,都只是由兩家法律學院(美國有237家)──哈佛和耶魯培訓出來!半個例外是RBG,最初考入哈佛,後來跟丈夫搬到紐約市,轉校到哥倫比亞法律學院。他們的法律觀念能不狹窄嗎?

    (中環資產持有蘋果及Tesla的財務權益)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