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諾貝爾大樓故事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諾貝爾大樓故事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諾貝爾大樓故事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諾貝爾大樓故事產品中有20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3萬的網紅少女凱倫,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今天榮幸有機會到《雜訊》新書座談會,聽前輩們分享書籍的精華。​ 其中有一段最有感,是會議應該要事前一天準備Slide,不是當場腦力激盪,做出有限的思考及有限的決策!​ ​ 再來是安排發言的順序,應該是資淺的先發表意見,接著依序往上,因為越有決策權的人,如果率先發言,極有可能讓整場會議定調,而達不到期...

 同時也有2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38萬的網紅台灣1001個故事,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五十三歲的林森茂,在進入房仲前, 在銀行工作20年除了會計業務外, 所有業務都摸得滾瓜爛熟, 銀行退休後轉戰房仲, 林森茂的成名代表作就是, 建商倒閉的諾貝爾大樓, 當時他承接下四百戶餘屋, 重新整理、裝潢、發傳單, 結果兩年內就賣掉兩百多戶。 ■台灣1001個故事 說不完的故事 每周日晚間9...

  • 諾貝爾大樓故事 在 少女凱倫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2021-09-02 23:52:14
    有 64 人按讚

    今天榮幸有機會到《雜訊》新書座談會,聽前輩們分享書籍的精華。​
    其中有一段最有感,是會議應該要事前一天準備Slide,不是當場腦力激盪,做出有限的思考及有限的決策!​

    再來是安排發言的順序,應該是資淺的先發表意見,接著依序往上,因為越有決策權的人,如果率先發言,極有可能讓整場會議定調,而達不到期望的決策。​

    向大師們學習真的很有收穫!在活動中也遇到了很多好友與前輩、大人物們!非常感謝高希均教授願意與我合照,感謝柏菁特別介紹我是 1號課堂 的老師,高教授很開心,也非常穩暖的說「那我要去聽」,真的很暖心~~~​

    希望自己也能更加精進,有朝一日在天下文化出書!!(許願)​
    今日演講直播:https://www.facebook.com/bookzone.fans/videos/2886991878189889/​

    ===先前寫過的書籍推薦文===​

    《雜訊》:「判斷」這個詞是大抵用在人們認為「應該」意見一致的時候。​

    基本上我認為這句話已經為《雜訊》這本睽違十年的經典著作,做了一個總結與畫龍點睛,也根本是當頭棒喝。當然書中還有非常多值得深思的故事與案例,然而「判斷」這件事情,總是出現在你我生活周遭,無論事情大或是小,無論它的先來後到。​

    人們都想準確「判斷」一件事情,卻忘了回虧思考「判斷本質」為何,而這本由天下文化出版的《雜訊:人類判斷的缺陷》就直搗核心的帶讀者反思再反思,對我來說可說是相當過癮,因為能再提高、放大自我的格局。​

    《雜訊:人類判斷的缺陷》是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丹尼爾・康納曼與麥肯錫資深合夥人奧莉維・席波尼合著,更是睽違十年集大成之作,看了前段之時,已經能深刻體會經濟學家的高度與深度為何,十分感謝這本書的著作,引領著自己可以有機會透過書中的各種案例,層層剖析個人思考的層次與維度。​

    首先,書中解釋「判斷」是假設如果判斷的人有足夠的能力,就能夠做出「正確」的判斷,但就概念而言,不得不承認「沒有人永遠能確定,一個判斷是否正確」,比如政策也可能受到「時空背景不同」而做出不同的決策。​

    什麼樣的時候才叫做「判斷」?​

    什麼時候又是「決定」?​

    什麼樣的事情又該是「常識」?​

    而你認為的常識,是否是他人的「新知」,這本書籍就有這樣的來回反思的魔力。前提是你要願意靜下來為自己反思與做功課。​

    我相當喜愛書中提到的概念​

    判斷問題是介於事實與計算之間,且允許有限度的分歧。​

    為何是「有限度的分歧」?因為當一群人意見兩極或大致上可以區分成明顯不同意見時,此刻並不叫做判斷,而是「決定」。然而判斷之間,有多少成分的分歧可以被接受?又是一件很主觀的事情,且如前面所說​

    永遠沒有正確答案,只能靠經驗​

    如果你會奢望世界上有標準答案,那麼去當機器人,也許會比較好過,但這是不可能的。「判斷」的難度,倒不只是「做判斷」,而是「判斷之後」為個人、為組織、甚至為周遭世界做起承擔與責任。​

    儘管他不盡理想,或並不完美​

    近期因為處於創業初期狀態,有多次需要判斷各種情勢的局勢,甚至是引導年輕夥伴去思考更全觀的面向。​

    雖然我所謂的判斷在資深人士眼裡大概會覺得這不過就是雞毛蒜皮的小事,但對陷入當下困境或局勢的人兒,總是覺得所有小事都是大事。​

    如要評估「為何我判斷不了」、「為何我的判斷老是與理想有落差」那麼很簡單,很簡單,就是「經驗不足。」​

    因為過往經驗無法帶領你判斷「我現在所放棄這件事情,是不是會讓我的人生陷入巨變?」、「我的人生會不會就此完蛋」(根本不會)​

    因為經驗不足,以致於人們因為擔心,因此為自己做最壞打算,在心理學上這叫做「瓦倫達效應」。​
    此效應的來由是一名高空鋼索表演者瓦倫達,一生做過非常多次的表演,走鋼索的過程中他不會因為觀眾的掌聲或是驚呼受影響,只是走好自己的每一步。但73歲那一年,他因為想為自己的一生留下特殊紀念,因此決定在波多黎各的兩棟20層樓高的大樓之間表演。​

    然而,他卻在這次表演中失足,氣絕身亡。​

    妻子事後受訪表示「我知道他一定會失敗的」因為表演之前,瓦倫達一直重複著「這次的表演很重要,我不能失敗」和之前成功的經驗不同在於​

    過去他只專注在做好細節的過程,絕少考慮結果的成敗​

    後來心理學家便打這種因把精神耗費在擔心出現成功錯誤上,忽略努力過程的心態為「瓦倫達效應」。​

    這樣的心態更影響了自己的「判斷能力」。一兩次的判斷大概能被接受,因為能「允許有限度的誤差」,然而「限度」又是相當主觀的感覺,每個人的限度不同,每個團隊限度不一致,如何「判斷」讓自己在各式各樣的情境適應、適配,且能好好的發揮能力,是每個人都必須迫切重視的問題。

  • 諾貝爾大樓故事 在 康Sir的編輯七力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2021-03-05 08:55:35
    有 41 人按讚

    【閱讀練習生】《天橋上的魔術師》消失的是什麼?
    **
    《天橋上的魔術師》裡,〈九十九樓〉是一篇難解的作品。

    「馬克」小時候在商場的女廁塗鴉,仿照電梯的按鍵畫上一到九十九樓。一天與父親的衝突後,馬克躲到女廁裡按下「九十九樓」,之後就消失不見了,成為他看得到別人,別人看不到的「遊魂」;三個月之後才恢復「人形」回家。長大後,馬克因愛妻離奇失蹤,苦尋多年後,自己在大樓的電梯地下室裡自殺了。

    這大可作為一篇靈異通俗小說來讀,但作者的企圖當然不止於此。故事的主題很明顯是關於「消失」──全文作者先後設計了多達七個有關「消失」的情節,層層鋪墊。

    1. 一開始,另一人物「湯姆」去赴約時,就找不到餐廳,「整條大路筆直,但二四二巷就是憑空消失,任他怎麼找都找不到」。

    2. 三人在聊天回想一些小學同學的近況時,湯姆說:「不知道,許多同學都消失了。」

    3. 馬克的父親與兩個兄弟北上工作,大哥第二年就病逝了,而「弟弟則是欠了一身賭債後不知道跑到哪裡躲起來了」。

    4. 魔術師把天橋的一段變不見了。

    5. 馬克按下「九十九樓」之後消失。

    6. 馬克的巴西太太「伊莉婭」失蹤。

    7. 馬克在電梯地下室裡自殺「兩個星期都沒有人發現」。

    終至小說結束,前六種「消失」都是無解的,沒有獲得交代──不知原因,沒有後來。連馬克按下「九十九樓」之後消失了三個月又回來的核心情節,敘述者也說:「湯姆忘了問馬克那時是怎麼回來的。」

    問題是,如果這不是一篇「史蒂芬‧金」式的驚悚懸疑小說,那作者要透過「消失」這個主題闡述什麼意義呢?

    答案可能要從第七個也是最後一個消失了解起。〈九十九樓〉裡的消失,無可避免地讓我們想到指涉的也是「中華商場」的消失;而這也是整本《天橋上的魔術師》圍繞的主題場域所在──作者如何反思中華商場的消失。

    所有的好小說,開頭與結尾都很重要,值得細讀。〈九十九樓〉的結尾,馬克自殺前留給湯姆的紙條說:「在你讀到這封信的時候,我已經到了九十九樓。說真的,九十九樓跟一樓,並沒有什麼不一樣,別擔心。幫我跟一樓的朋友任問好。」

    這進一步說明了作者對「消失」的看法:消失與存在並沒什麼兩樣。中華商場不見了,但它的意義並沒有消失。

    是嗎?但意義如何能不消失呢?答案也許就在開頭裡。

    一開始,赴約的湯姆,為什麼找不到餐廳呢,「整條大路筆直,但二四二巷就是憑空消失,任他怎麼找都找不到」?

    我們看看第一段湯姆赴約前的心情:「湯姆收到那個臉書上的訊息的時候,本來想隨便回個信,找個藉口推掉就算了。但那天剛好讀過J.M. Coetzee一本小說,喝了幾口從夜市裡玩拉瓶子遊戲贏來的劣質紅酒,情緒有點激動,再想起一些往事,就決定赴約了。」

    湯姆對赴約是意興闌珊的,沒有渴望、缺乏溫情、不願正視,也因此就看不到約會地點的巷子了。這裡指出了「消失」的反面:存在若沒有被賦予意義,它也相當於消失。

    不是嗎?我們對歷史、對記憶、對我們身邊的人事物,不也正是如此嗎!

    **
    註:J.M. Coetzee(柯慈),2003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南非作家。維基百科說:柯慈的書「是關於人在歷史中的地位,更是關於人是否能逃離歷史」。

  • 諾貝爾大樓故事 在 屏東縣議員宋麗華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2021-03-02 22:29:40
    有 54 人按讚

    德蕾莎修女
    人間菩薩的一生

    美國國務卿希拉妮曾說,我幫德蕾莎修女提鞋都不配

    德蕾莎修女生於1910年8月26日,12歲時,她立志當修女。19歲時她進入修道院,被命名為德蕾莎修女。後來她被派往印度。

    德蕾莎修女18歲就來到印度,之後就再沒有離開那裡。1952年夏,為窮人找到愛與尊嚴,她在印度加爾各答建立「垂死者之家」。

    一個18歲的姑娘,自己都居無定所,而她每天做的事,就是推著小車在垃圾堆裡、水溝裡、教堂門口、公共建築的台階上,去揀回那些奄奄一息的病人、被遺棄的嬰孩、垂死的老人,然後到處去找吃的餵他們,找藥給他們治病,求醫生來幫助他們……

    許多人親眼看見德蕾莎修女從水溝裡抱起被蛆吃掉一條腿的乞丐,看見她把額頭貼在瀕死的病人的臉上,看見她從一條狗的嘴裡搶下還在哭叫的嬰兒,看見她把愛滋病患者緊緊地摟在懷裡,告訴他:耶穌愛你,他在天上等你……  

    1979年,德蕾莎修女獲得諾貝爾和平獎。她身穿一件只值一美元的印度紗麗走上了領獎台。不論是和總統會面還是服侍窮人,她都穿著這件衣服,她沒有別的衣服。台下坐著珠光寶氣、身份顯赫的貴人,她視而不見,她的眼中只有窮人。台下立刻鴉雀無聲。

    「這個榮譽,我個人不配,我是代表世界上所有的窮人、病人和孤獨的人來領獎的,因為我相信,你們願意借著頒獎給我,而承認窮人也有尊嚴。」德蕾莎修女這樣說。以窮人的名義領獎,是因為她一生都以窮人的名義活著。

    當她知道諾貝爾獎頒獎大會的宴席要花7000美金時,她懇求大會主席取消宴席,她說:「你們用這些錢只宴請135人,而這筆錢夠15000人吃一天。」宴會被取消了,修女拿到這筆錢,同時還拿到了40萬瑞幣的捐款。那個被所有人仰慕的諾貝爾獎牌也被她賣掉了,所得售款連同獎金全部獻給了窮人。對她來說,那些獎牌如果不變成錢為窮人服務就一錢不值。

    從1928年德蕾莎修女隻身到印度到1980年,她的同工超過了13.9萬,分布於全世界。她的同工沒有任何待遇,連證件都沒有,他們不需要這些東西,他們唯一要做的就是犧牲和奉獻。  

    她創建的仁愛傳教修女會有4億多美金的資產。但是,她一生卻堅守貧困,她住的地方只有兩樣電器:電燈和電話。她的全部財產是一尊耶穌像、3套衣服、一雙涼鞋。她努力要使自己成為窮人,為了服務最窮的人,她的修士、修女們都要把自己變成窮人,只有如此,被他們服務的窮人才會感到尊嚴。在她看來,給予愛和尊嚴比給予食物和衣服更為重要。

    她在全世界的127個國家有600多個分支機構,她用最快的速度、最高的效率在全世界發展慈善機構,僅在1960年一年內,她就在印度建起了26所收容中心和兒童之家。

    但是她的總部只有兩個修女和一台老式打字機。她的辦公室裡只有一個桌子,一把椅子,她接待全世界的來訪者總是在她的工作崗位上:平民窟、棄嬰院、臨終醫院、麻風病院、收容院、愛滋病收容所……在她那裡服務的有銀行家、大企業家、政治家、大學生、演員、模特、富家小姐、美國加州州長……  

    台灣大學校長李家同也千裡迢迢去那裡,做了他一輩子沒有做過的事情:洗碗、給病人穿衣服、餵水餵飯、洗衣服、送藥、搬運屍體……之後,他寫道:「現在我才知道,我一直在躲避著人類的真正窮困和不幸,其實我從來沒有真正愛過。

    後來南斯拉夫爆發科索沃內戰,德蕾莎去問負責戰爭的指揮官,說戰區裡的婦女兒童都逃不出來,指揮官跟她這樣講:「修女啊,我想停火,對方不停啊,沒有辦法。」德蕾莎說:「那麼,只好我去了!」德蕾莎走進戰區,雙方一聽說德蕾莎修女在戰區,雙方立刻停火,當她把戰區裡的婦女兒童帶出後,兩邊又打起來了。  

    這個消息後來傳到了聯合國。聯合國秘書長安南聽到這則消息贊歎道:這件事連我也做不到。之前,聯合國曾調停了好幾次,南斯拉夫的內戰始終沒有停火,德蕾莎走進去之後雙方卻能立刻自動停火,可見德蕾莎的人格魅力。德蕾莎在印度逝世後,她的祖國塞爾維亞希望她能回國歸葬,印度總理特意為此打電話給塞爾維亞領導人,讓她安葬在印度,後來塞爾維亞同意把她安葬在印度。她的去世,被印度人視作「失去了母親」。印度總理說:她是少有的慈悲天使,是光明和希望的象徵,她抹去了千千萬萬人苦難的眼淚,她給印度帶來了巨大的榮譽。  

    印度為德蕾莎舉行了國葬。出殯那天,她身上覆蓋的是印度國旗,就在她的遺體被12個印度人抬起來時,在場的印度人全部下跪,包括當時的印度總理。遺體抬過大街時,大街兩旁大樓上的印度人全下樓來,跪在地上,向這位愛的天使表達最高的敬意。  

    特蕾莎修女的人生信條:

    人們經常是不講道理的、沒有邏輯的和以自我為中心的

    不管怎樣,你要原諒他們。

    即使你是友善的,人們可能還是會說你自私和動機不良

    不管怎樣,你還是要友善。

    當你功成名就,你會有一些虛假的朋友和一些真實的敵人。

    不管怎樣,你還是要取得成功。

    即使你是誠實的和率直的,人們可能還是會欺騙你。

    不管怎樣,你還是要誠實和率直。

    你多年來營造的東西,有人在一夜之間把它摧毀。

    不管怎樣,你還是要去營造。

    如果你找到了平靜和幸福,他們可能會嫉妒你。

    不管怎樣,你還是要快樂。

    你今天做的善事,人們往往明天就會忘記。

    不管怎樣,你還是要做善事。

    即使把你最好的東西給了這個世界,也許這些東西永遠都不夠。

    不管怎樣,把你最好的東西給這個世界。

    你看,說到底,它是你和上天之間的事。

    而決不是你和他人之間的事。

    她的人格、精神力量、以及純粹的心靈,早就超越了任何文化屬性和人性的存在,她是全世界所有愛與美的化身!她將永遠是我們學習的榜樣!

    至誠祈禱,願我們有一天能象她一樣的慈悲與慷慨!願我們終有一天能象她一樣,為他人貢獻我們全部生命的價值,找到生命的意義……

    在此誠邀你,我的朋友,請將這個偉大的靈魂介紹給你身邊善良正直的人,相信特蕾莎修女的故事將帶給他巨大的精神力量,生命從此不同。

  • 諾貝爾大樓故事 在 台灣1001個故事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2016-05-31 17:08:13

    五十三歲的林森茂,在進入房仲前,
    在銀行工作20年除了會計業務外,
    所有業務都摸得滾瓜爛熟,
    銀行退休後轉戰房仲,
    林森茂的成名代表作就是,
    建商倒閉的諾貝爾大樓,
    當時他承接下四百戶餘屋,
    重新整理、裝潢、發傳單,
    結果兩年內就賣掉兩百多戶。

    ■台灣1001個故事 說不完的故事
    每周日晚間9點,請鎖定東森新聞【台灣1001個故事】唷!

    更多精彩內容鎖定《台灣1001個故事》
    https://www.youtube.com/user/ettvtaiwan1001

  • 諾貝爾大樓故事 在 台灣1001個故事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2016-05-31 17:08:07

    ☞獨創薑絲超人披薩 中西文化引爆舌尖
    介紹這家手工柴燒Pizza店,
    不但堅持傳統窯烤,
    而且好吃到絕對不會注意到,
    裡面沒有大魚大肉,
    老闆還獨創口味,
    甚至還發明了薑絲鹹蛋Pizza,
    沒想到大受歡迎!

    ☞全台獨一無二 榴槤巧克力蛋糕
    全台第一位推出榴槤創意蛋糕,
    五年前他靈機一動,
    把營養價值豐富的榴槤以及香蕉,
    結合了巧克力蛋糕,
    變成了網路上面非常熱門的商品,
    曾經一個月可以賣出十萬個蛋糕!

    ☞10年釀成梅好滋味 老梅膏入菜 提味不搶味
    從小業務做到科技業大老闆,
    排名全球第二亞洲第一!
    簡添旭十多年前父親罹患癌症,
    從發現到過世才短短兩個半月,
    醫生建議他們多吃鹼性食品,
    一次到日本開會的偶然機緣,
    簡添旭吃到老梅膏,
    比他以前在台灣吃過的梅精
    好吃10倍以上!

    ☞物美價廉烤肉食材 中秋節狂賣十萬份
    中秋烤肉似乎變成全民運動,
    有業者看準了忙碌的現代人,
    推出代客準備烤肉食材服務,
    而且幫你送貨到府,
    而且一個人大概一百塊錢,
    就能夠吃到各種的好料。

    ☞耐學!43歲轉戰房市 引領日租新風潮
    五十三歲的林森茂,在進入房仲前,
    在銀行工作20年除了會計業務外,
    所有業務都摸得滾瓜爛熟,
    銀行退休後轉戰房仲,
    林森茂的成名代表作就是,
    建商倒閉的諾貝爾大樓,
    當時他承接下四百戶餘屋,
    重新整理、裝潢、發傳單,
    結果兩年內就賣掉兩百多戶。

    ■台灣1001個故事 說不完的故事
    每周日晚間9點,請鎖定東森新聞【台灣1001個故事】唷!

    更多精彩內容鎖定《台灣1001個故事》
    https://www.youtube.com/user/ettvtaiwan1001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