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諮商技巧反映技術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諮商技巧反映技術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諮商技巧反映技術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諮商技巧反映技術產品中有6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0的網紅,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要怎麼面對焦慮呢?昨天晚上在clubhouse(CH)跟 Chloe 等人一起討論這個問題,加上今天念了一整天的書,好像在心裡漸漸形成了一些答案。 從存在主義的路線來看,焦慮是人生的必須,你只要活在世界上就會有焦慮,也因為焦慮,你才有動力去克服生命當中的許多問題。但是,如果你的焦慮超過了「正常的...

諮商技巧反映技術 在 海苔熊 Instagram 的最讚貼文

2021-02-19 17:00:28

要怎麼面對焦慮呢?昨天晚上在clubhouse(CH)跟 Chloe 等人一起討論這個問題,加上今天念了一整天的書,好像在心裡漸漸形成了一些答案。 從存在主義的路線來看,焦慮是人生的必須,你只要活在世界上就會有焦慮,也因為焦慮,你才有動力去克服生命當中的許多問題。但是,如果你的焦慮超過了「正常的...

  • 諮商技巧反映技術 在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2021-02-12 21:40:31
    有 1,479 人按讚

    要怎麼面對焦慮呢?昨天晚上在clubhouse(CH)跟 Chloe 等人一起討論這個問題,加上今天念了一整天的書,好像在心裡漸漸形成了一些答案。

    從存在主義的路線來看,焦慮是人生的必須,你只要活在世界上就會有焦慮,也因為焦慮,你才有動力去克服生命當中的許多問題。但是,如果你的焦慮超過了「正常的幅度」(例如神經質焦慮),可能反而會影響你的生活、工作、甚至身心都出現反應,沒有辦法好好休息、身體很僵硬、關節很緊、晚上睡不著等等。

    為什麼會這樣呢?存在主義就會說,有些人恐懼死亡是因為擔心自己沒有真正活過,所以有一些恐慌症的患者,表面上看起來是害怕那個很接近死亡的感覺(那個真的很可怕你體驗過一次就知道了),但實際上是透過恐懼死亡來逃避生命當中其他的事情,比方說學業、感情,或者是和家人的關係。唯有當事人為自己的人生負起責任,才能擁有真正的自由。

    可是聽到這些話,你並不一定會覺得比較好受,所以人本取向的心理治療更在意陪伴你的人「能不能夠接住你」,透過仔細聆聽你的話、像鏡子一樣反映出你的心情,並且相信你自己會在痛苦的故事當中,找出自己的解答。

    這就是為什麼,有些時候透過跟一個朋友好好的分享自己的感受,心情就會好了許多。事情一樣沒有解決,但是腦袋當中的打結似乎慢慢就會被鬆開了。

    不過,要能夠好好的聆聽對方其實是不容易的事,比方說昨天Chloe在回答的過程當中,注意到一位提問者講話的聲音有一點「浮浮的」,指出可能他沒有紮紮實實地「踩在地上」(grounding),這其實也是很多焦慮的人常常會有的感覺,有一種浮躁、飄飄的、沒有辦法靜下來的fu,心臟感覺被懸吊在半空中。好像想要做很多事情,可是又覺得做什麼都沒意義,很多東西都放不下、很多擔憂都在前面,可是不論未雨綢繆得再多,都沒有辦法緩解當下的緊張。

    我也是讀書才知道Chloe 當時正在做的是「注意到提問者的背景訊息」(figure ground)。有時候一個人的聲音顫抖比其他的內容本身告訴你的更多,這時候陪伴在身邊的人不只要聽他說什麼,更要去聽他「怎麼說」。這些非語言訊息往往透漏著「他想要告訴你但是他並沒有在文字裡面告訴你」的秘密。完形取向的心理治療為這件事情提供了很不錯的洞見,只不過因為礙於時間,當時也不是在做諮商,我們不可能在CH上面操作完形治療的一些技術,只能夠點到為止。可是,光是「你覺得你的焦慮在告訴你什麼?」這樣的問句,就足以讓當事人好好的去感受,在焦慮背後所藏著的其他訊息。

    如果你跟我一樣也是很容易焦慮的人,昨天又錯過了這個房間,那麼今天晚上大概9:45還有機會;如果你是被CH排擠的Android用戶😭😭,或者晚上有其他的事情,那麼在這裡也可以提供行為治療取向的一些方法給你參考。這邊筆記的是正念減壓(MBSR)的三個核心觀念,我覺得很好記,英文字開頭剛好是MAC:

    1. Mindfulness :正念。透過調整呼吸和行走禪,練習活在當下、感受此時此刻。有很多相關的書籍可以參考,這裡不贅述。

    2. Acceptance:接納。焦慮如我,這個是我到目前為止覺得最有效的方法,我幾乎天天都練習。比方說我經常跟自己說「OOO也沒關係」,OOO裡面可以填入各種你難以接納的行為、想法或者是情緒。那如果你還是沒有辦法接納自己的焦慮該怎麼辦呢?那你可以說「就算我暫時還沒有辦法接納自己的焦慮也沒關係」,一個接納自己不接納的概念😛。

    3. Compassion:關愛。又可能翻譯成慈愛,這裡指的是可以關愛自己也關愛別人。聽起來很抽象,我覺得比較好的翻譯或許是「心疼」,這就是為什麼我常常說, #愛自己就是從每一天練習心疼自己 開始,典型的做法是,你可以跟自己的身體某個部位說說話(結合完形的技巧),比方說「親愛的肩膀,我心疼你過去一年來這麼辛苦的幫我扛下很多的責任」或者是「我很心疼五歲的時候的我,年紀還那麼小就被丟掉、被迫長大⋯⋯」

    #懶人包
    把上面這些學派全部結合起來就是:覺察自己身體的感受、發現讓自己感覺到焦慮的情境,透過跟別人訴說、被聆聽,或者是跟自己對話、甚至做出具體行為,來減緩焦慮。

    如同前面所說,只要是活著就得面臨種種的選擇,而所有的選擇都涉及承諾與責任,因為要負起這些責任,難免就會有一些焦慮的心情產生。既然焦慮是人生的必須,那麼練習和焦慮的情緒共處,就是每一天的功課。

    就像一個長年受焦慮跟憂鬱所苦的朋友跟我說,在他最糟糕的那個時候,他發現做什麼都沒用。有一天,他硬是把自己拖出去散步,每天漫無目的快走兩個小時,每次都要走到流汗為止,沒想到慢慢喜歡上這種感覺。這一走就是兩年,不但情緒得到舒緩,而且圓滾滾的身材還因此瘦了一圈。

    所以最後我想說,如果過年這段期間待在家裡面看電視很煩,一邊滑手機一邊又覺得焦慮的話,不如去走走吧。一邊調整自己的呼吸,一邊邁開步伐,說不定你的腳下,會開出一朵又一朵的蓮花(完蛋了一定是今天看太多長輩了)。

    #讀書筆記 #諮商與心理治療理論與實務
    #好偷懶四個章節筆記在一起
    #今天的房間在這裡 許常德的地下手記 吳姵瑩Chloe Wu 心理師 #張宇傑心理師

    https://www.joinclubhouse.com/event/m744QbAo

  • 諮商技巧反映技術 在 幽樹的療癒客棧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2020-11-10 17:44:58
    有 56 人按讚

    【把每一次療癒,都當成第一次】
    最近對於自己在諮商與催眠的實務工作有了些反思,投入諮商工作將近10年,一路從催眠師晉升為催眠督導,我發現自己在等待當事人來到會談空間之前,似乎總會有種說不上來的感覺,曾經我以為這是一種「表現焦慮」,是擔心自己做不好、對當事人沒有幫助,或是當事人對我提供的專業支持沒有感覺,然而當我運用自我催眠陪伴自己穩定下來之後,卻發現心中仍然存在隱約說不上來的感受,於是我明白這種感受一定不完全來自於內在焦慮或期待。

    【每一次的催眠相遇,都是獨特經驗】
    「每一次催眠,都是替對方量身打造的」,這句話被我當成催眠專業中的座右銘,在還是新手的時候,我經常會感到困惑,覺得催眠技術不就這幾種,就算已經學過幾十幾百種技巧了,最常使用的仍然是某幾種套路,那要怎麼幫當事人「量身定做」?

    如今我慢慢可以感受到,就算是我很熟悉的當事人,在上一次跟這一次相遇的經驗裡,仍然存在著許多不同的落差,雖然這個當事人可能存在一些很難改變的潛意識模式,然而要如何進入這個模式進行改變,又或是這次當事人催眠的焦點,經常會隨著天氣、體力、工作、家人關係、感情、心情等因素而有不同。

    當我越來越能培養出細膩的觀察力與感受力,就越能夠清楚知道當事人這一次走進會談室裡的狀態是什麼,於是有機會運用當下呈現出來的心理素材進行催眠,這正是「量身打造」的真正意涵!

    【每一個生命都是獨特的,每一次催眠也是獨一無二的】
    這幾年我越來越有機會陪伴願意透過6-12次催眠歷程,來療癒深層課題的當事人,因為晤談次數增加,陪伴的時間延展到半年甚至一年,我發現隨著關係逐漸變得越來越厚實,當事人的敞開程度越來越高,許多深層議題也比較有機會在催眠過程中被一一釐清。

    於是現在的我越來越不會用單一理論來框架當事人的反應,而是觀察每個人在催眠中細微的獨特反應,有些人擅長分析、有些人有覺察習慣、有些人對情緒感受豐富、有些人認真專注.....然而即使兩個同樣具有專注特質的人,身為工程師與業務員所展現出來的氣質也不一樣,甚至即使同為老師身份,同樣認真的兩個當事人,因為原生家庭經驗不同,面對相似議題所需要的陪伴方式也有所不同。

    【等待時的微妙感受,反映出我面對未知的態度】
    當我一一整理著自己在每一次催眠之前的感受時,發現自己之所以微微感到焦慮,其實是因為我不再理所當然認為這一次的催眠應該要如何進行,隨著專業知識與經驗增加,我反而越來越能感受到每一次相遇時的獨特性,當我允許自己敞開心去面對未知的情況時,確實是會有一些不安的!

    當我穩穩陪伴自己這份波動的心情時,很奇妙的是一顆心也默默安頓下來了!因為我承認並接受了自己不是「掌握」催眠發展的這個人,我只是表面上看起來好像可以主導催眠進行的過程,事實上當事人選擇用什麼方式進入催眠、願意在催眠中經驗什麼、在離開催眠後會做出什麼樣的改變.....這些都不是我們有權力干預的。

    正因為如此,我需要允許自己在過程中清空自己,設法跟隨當事人的步伐去見證他帶來的挑戰與資源,運用我的催眠專業去陪伴他與潛意識對話,催眠技巧是我非常有把握的,然而療癒能否發生卻不是我可以掌握的。

    「所以,這份不安其實反映著我又更深一層的在面對生命時,以謙卑態度迎接與陪伴的態度呢!」

    與潛意識對話之後,對於自己的心情有了一些整理,於是整個人身體都放鬆了下來,其實想想這個過程,也與我陪伴當事人走入催眠的歷程是相同的呀!

    (圖片取自網路)

  • 諮商技巧反映技術 在 烏烏醫師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2020-11-08 14:00:49
    有 5,194 人按讚

    關於同志伴侶,我的想法很簡單,我有的權利他們也應平等擁有。基於這立場,我百分之百贊成同性婚姻。只不過,原本我一直以為人工生殖法也在法案通過時同時修改,讓女同志和異性戀(先生精蟲稀少、無精症)一樣可接受捐精,藉由人工授精或胚胎植入受孕。

    直到她們走進我的診間:

    「沒有心跳,看起來是萎縮的胚胎,需要藥物流產,下個週期再努力,你們是找哪位醫師做人工受精啊?」我說。
    「我們是DIY!」聽完我的話,她們兩這樣回答。

    我這才發現,她們的努力和別人不同。原來,因人工生殖法目前僅適用於異性戀夫妻,女同志們若想懷孕,多半只能藉由居家「自體滴精」的形式,透過無針頭的針筒將精液打入陰道。沒有專業技術的協助,和在醫療院所執行的人工受精相比成功率肯定低了許多。再加上自行取得的精液未經洗滌,注射進去後更容易引發收縮悶痛。每一次流產、每一次失敗、再找一次精子的無助,對他們來說都是一次疼痛與煎熬。

    更令人無奈的是,人工授精若失敗多次,我們一般會建議病人改採試管療程,在排卵刺激後取卵,讓精卵在體外受精、再植入體內。這個方式醫療介入更多、成功率更高。但技術上雖可行,礙於法律規定目前只有異性戀夫妻適用。
    她們是被排除在外的。對於我來說,有種「明明有更好的方法和藥物可幫助她們,但法律卻規定我不能」的荒謬感。

    為了瞭解此議題到底「卡」在哪裡,我又能做什麼,上個月分別參加了綠黨舉辦的「談到生育,平權的路有多遠?」以及輔大性 /別研究社主辦的「幸福快樂然後呢?專法週年後,婚姻平權的困境與未竟之路」座談。

    先說結論,我認為,除了參加遊行、在網路上發聲,最省力的就是,將「是否支持生育平權法案修改」視為妳在選擇政治人物的重要指標,並且一定要去投票。因為各項法案要通過與否,決定權就是我們一票一票選出來的立法委員,這也是最簡單可直接為她們發聲的機會。

    講座中,同家會黎璿萍秘書長分享更多同志求子的困難。

    疫情前,同志伴侶為了求子,除了先前提到的滴精,只能遠渡重洋去國外接受試管療程。除了上百萬費用,還得面臨語言、文化上的隔閡與不安。從醫師的角度,我完全可同理。因為即使是較單純的婦科疾病,我心理上也會抗拒語言不通的外國病人,除了解釋上更耗時、效率差,也可能因解釋不清,影響到治療效果。更何況人工生殖療程複雜、需溝通的地方更多。

    而疫情後,安排好的試管之旅只能取消,自體滴精失敗的伴侶只能在國內繼續一試再試。當然,疫情終究會過去,世界還是會重新運轉,但是時光流逝,高齡女人的「卵子」有機會等到那時嗎?
    最讓人心酸的是,這些同性伴侶來到不孕症診所求助,卻不得其門而入,卻眼睜睜看著外國夫妻特地到台灣接受試管療程,感覺就像是被這個國家遺棄了。

    或許有人會認為,讓孩子在只有爸爸或媽媽的家庭長大很自私,以後肯定會被歧視。我認為綠黨張竹芩秘書長提出的說法很值得參考:

    『相信我們都同意人不應該因性別、膚色、種族、階級受到差別待遇,甚至遭受歧視,但對於孩子呢? 不管是隔代教養、單親、多元成家的孩子,我們都應該打造一個零歧視、友善的環境,而不是反過來問,為什麼你會被生出來?為什麼會生在這個「非典型」家庭』。這段話對於單親的我感觸特別深 ,在過去那個年代,歧視固然有,但我姑姑、奶奶毫無保留地對我付出與照顧,比起典型家庭,我從不認為我缺少了什麼。因此,我一直認為,對孩子來說最重要的是用心陪伴與無私的愛,和家長的數量、性別完全無關。

    更何況,為了協助同志成為親職,相關團體也提供許多資源,比如兒童心理諮商相關成長課程、親師座談、志工輔導培訓等,讓同志家長們學習用什麼方式告訴孩子你從哪裡來、怎麼調適母代父職、父代母職。當孩子面對歧視、不公平時,也教他如何應對,爭取權利為自己發聲。

    我得老實說,同志決定生兒育女金錢文化門檻相對高,還得拿出更多勇氣去面對這個相對不友善的社會,比如,爸爸該如何帶幼童上如廁?兩個爸爸牽著孩子走在路上可能會頻繁被問「媽媽呢?」。

    因此相較起只是「不戴套」就意外懷孕的異性戀,他們對於婚姻、養育的決定,我相信是更加深思熟慮、步步為營的。
    同時我也認為同志婚姻其實是一面鏡子,反映社會在性別平權上可以改進的還有很多。我的內心也不時在吶喊,在少子化的時代,,為什麼我們不能給所有想要生育的人,一樣平等的機會呢?

    參加完講座,對於這群同志朋友,除了同理,我更多的是敬佩。她們為了爭取自己應有的權利,從學生時代就投入相關領域(社會、法律、人權、傳播),為了爭取大眾的認同,也變得更圓融、包容接納不同意見,面對阻力時,也不斷調整作法重新出發。想想自己身為異性戀,深感可不受限制地結婚、自由選擇要不要生兒育女,是如此幸運。但同時,也因他們無法公平被對待而感到內疚、難過。

    我也很佩服林昶佐委員在這個吃力不討好、又會掉選票的議題上一直努力付出。在講座上聽到他反思,經過2018年的挫敗,在溝通議題上我們應該用理性的模式爭取對方認同,不是用吼罵、辯論、甚至是瞧不起對方的態度讓反對者認輸。他認為這樣不但沒用,反而引起反感、遭致更多反撲。
    我認為這樣的態度在其他方面也很受用,好比說服長輩重訓、破除孕期迷思,與其情緒性地回嘴「叫你運動你就聽啊!」、「不要管我,你老了不懂」、「年代不同了,跟上好嗎?」,或許我們可以更有耐心地去和他們說明運動的好處、提出科學的數據、解釋迷思的盲點。在一次一次理性溝通中,不僅個人的信念會更堅定,說服對方的論述和技巧也會越來越好!

    「結婚都一年多了,什麼時候計畫生小孩?」這句有點熟悉、卻又惱人的話套用在同志族群目前不適用。婚姻是不是戀愛的終點我不肯定,但能確定的是,婚姻只是平權的起點,跨國同婚、生育平權,破除性別刻板,還有許多的議題需要關切,「同志們」讓我們繼續一起努力吧!

    小補充:「她們」後來成功懷孕了,目前規則產檢中。

    #讓生育成為自主的選擇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