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論語孝的語錄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論語孝的語錄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論語孝的語錄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論語孝的語錄產品中有1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0的網紅,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中國有一位學者,他在演講時被問及:「請問,水族的易經是不是遺失的易經呢?」 這位學者平穩的説:「我不知道,因為我看不懂裡面的文字…」 同樣的問題,有人問另一位中國的作家,這位作家卻很溫和説:「…(刪減了前面的推論)都說明是失傳的經典了,怎麼可能是真的…」 二人沒有火藥味,平穩「對壘」溫和的「針...

「論語孝的語錄」的推薦目錄
  • 論語孝的語錄 在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2021-04-08 12:05:28
    有 16 人按讚

    中國有一位學者,他在演講時被問及:「請問,水族的易經是不是遺失的易經呢?」

    這位學者平穩的説:「我不知道,因為我看不懂裡面的文字…」

    同樣的問題,有人問另一位中國的作家,這位作家卻很溫和説:「…(刪減了前面的推論)都說明是失傳的經典了,怎麼可能是真的…」

    二人沒有火藥味,平穩「對壘」溫和的「針鋒相對」。

    中國學者説:「我不走“輕易否定”的路線,但我包容懷疑的路線,我們是可以懷疑的,但,不是草率否定(省略刪減後文)……」

    「馬上否定」對我而言是太快下判斷了,跟「馬上肯定」一樣的,都是太快下判斷了。

    我現在「虛擬」三個案例給大家參考,互相比較,到底那種「懷疑的學習」是有機會走得比較深入。

    (1)中國的作家,沒有證據即否定,流行打假;
    (2)中國的學者,雖然懷疑,但,如果沒有足夠的「證據」来否定,也沒有足夠的「證據」来肯定,就要懸掛著懷疑,既不是相信,也不是否定,繼續考據,互相對敲;
    (3)這是我看古書,看到內修派儒家的「懷疑」態度。
    他們的「懷疑」態度可以分內外二層,如:
    《大學》可以是曾子述說子思記之的作品,也可以是子夏所作…如是類推,這就是「外層」的懷疑考證。
    這些「外層的懷疑」,他們都會下功夫做思考的;
    但是,他們也有另一個更加重要的「內層」懷疑,就是針對核心內容做詳盡的「好問」與「好察」:
    而我就取中庸的「只是」其中兩種態度說明之:
    (a)當問的,不知道,就要問出究竟,不能放手,審問到至善為止(可見怎樣提問是何等重要/而且問對關鍵要點尤為重要)…
    (b)當需要辨別的,辨別到不夠清晰,就不要放手,明辨出一個究竟,直到至善為止…

    他們這兩面的懷疑態度(內層懷疑與外層懷疑),是可以平行而不相悖的。

    所以,我試一試用虛構例子演繹模仿之(其中是模仿了他們的口吻)。

    如,我聽到程子説,有人讀《論語》——「有的人,讀了其中一句話終生修習之;有的人讀了,悟了之後,手舞足蹈;有的人讀論語之後,變成了另一個人……」
    ——你很懷疑這句話是不是真的?
    我先示範第一條路線:「《論語》第一句話説,學而時習之,學一樣東西就要不斷練習……」
    「所以,你看看,學而篇,一開章就跟你説學習之後要不斷溫習和練習,然後第一章第二段就突然變成講孝悌,到了第三段,就是巧言令色,跟學習沒有關係了…第一章第一段,跟第二段,還有第三段都沒有直接關係,很突兀,很像是合成品…」

    他的結論,這是「合成品」,但這個「合成品」是東講一點西講一點的合成語錄。

    如果用這種懷疑態度,對《論語》的理解「可能」就到這裡為止。

    因而認為《論語》集注説的,有的人讀了一句,終生修習之;有的人讀了有悟,開心的手舞足蹈;有的人讀了之後變成了另一個人…就可以直接否定了!

    我再示範第二條懷疑路線,也是「虛擬」的例子:
    到底那些人是悟了那一句?
    那些人是悟到了什麼需要終生修習?
    到底是從那個部分悟了之後,然後變成了另外一個人?
    據此,你就需要找證據做考據了,可能需要看先秦諸子百家有提過相關概念的文本來對照…然後是兩漢…魏晉…唐宋元明清是不是也有相同的說法,還是程子一個人説罷了。
    結果你每一個字都從那個時代的「慣用語」,還有那個時代的「慣用文筆」來考據,到底那段話是讓我們變成另一個人?變成另外一個人又是什麼意思?
    那些人到底是悟了什麼?
    宋之前的時代,用「悟」這個字到底是什麼意思?
    他們終生修習的又是什麼意思?
    那個時代的人終生是什麼意思,然後修習又是什麼意思?
    結果他「有可能」變成用其他的邊緣角度來研究《論語》,將這個邊緣角度變成浩大的學問。

    至於第三條路線的懷疑,先搞清楚內層的懷疑,再探討外層的懷疑:程子那些話,那些人到底是參透了什麼「內容」?
    故此,切入內容,層層剝開來看個究竟,到底裡面是有什麼可以悟的,可以樂得手舞足蹈,什麼內容可以將一個人變成另一個人?

    如讀學而篇:到底孔子説的學而時習之,是泛指,還是另有所指(專門指定的修習之「道」)?

    如果是泛指,這種精神如何一道而貫他後面的話呢?

    因為按照孔子反復強調的一句話,他的「道」是可以串聯貫通的,學而習之,是不是其中的一句關鍵話語?

    《論語》雖然是門人弟子合集,為什麼這麽多事蹟 ,他們專門收集這些部分?

    為什麼某些部分內容是有一正一反,兩面的故事,如救人收錢對比不收錢…有不少內容是一正一反說明的,這樣的編排目的何在?

    是隨意的,還是刻意的?
    如果是刻意的,學而時習之,會不會是説,這是專門的指定修習,而不是泛指的態度?
    (泛指的是指,你學什麼都好,都要不斷練習溫習的…)

    (儒家喜歡談心性/身心/性命的內在修養,這學而習之,會不會在「指定」跟這個有關?)

    如果這就是專門指定的修習,那麼,孔子所謂的學,到底是要「學」個什麼呢?

    「學」了這個什麼的,是需要時刻修習呢?

    然後,又如何用「學」得這個來貫穿整部論語呢?

    儒門道統不是常常説讀書不要散錢無串嗎?

    於是乎,他會上窮碧落下黃泉,不斷挖掘找資料…

    最後,可能看到愛新覺羅毓鋆,毓老説:「學」字是指覺悟,是覺悟後的道,能時刻修習……

    然後你也找到張岱用乾卦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來詮釋…
    然後又在尚書挖到儒家十六字真言…
    不斷順藤摸瓜挖料下去時,從新時代的白話文,到清朝,再到明,一直推前……積博推廣,又參考其時代背景,覺得四書皆是修身之道,而傳統說法,又挖到四書離不開用中庸和大學貫穿…
    最後,你連民間的儒家修行都找來看和閱讀…

    結果你大小材料都看,你發現到儒家很重視修煉心性,是要走「內聖外王」之路的…

    於是乎,你又發現到原來如果用中庸來貫通的話,是可以合成毓老和張岱的說法的。

    甚至乎可以從學而時習之這麽簡單的一句話,竟然可以貫通了後面的各種案例與說法。

    所謂的學而時習之是指「中庸」功夫!
    所以,學習中庸功夫,就是需要時刻修習的。
    在一靜一動中修習,靜中動修習,動中靜修習(第一段貫通了)

    中庸要發揮到人倫上就離不開夫妻父子…,
    父對子是「仁及孝」之發揮(所以第二段貫通了,因為仁是庸和的心地功夫)……

    同時也要言顧行,行顧言……
    (所以第三段又貫通了)

    雖然到最後,他未必考據出程子所説的有力證據,不過,這個人也許可能在汲取論語內容上有所新的發現或深的體悟。

    三個不同汲取資訊的態度,就有三個不一樣的收穫。

    (備註:從上述所論,大家也許開始察覺到,如果要我推薦四書,為什麼我都是喜歡先推薦南老,所以,我會在明天或者後天,或者再過幾天,談一談「學壞師」的小故事)

    (此文是承接之前這篇文章的,鏈接在這裡):https://m.facebook.com/story.php?story_fbid=10222339763261194&id=1180458461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