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21一周年 】
_
幾年前,有感知識乾涸,決定報讀嶺南大學文化研究碩士課程,在緊湊的學習課程和海量的參考文章中,有一個理論極之深刻,翻開自己寫的論文功課,才知道本來的理論名字 ── 那是20世紀德國猶太裔思想家懷特班雅明(Walter Benjamin)提出的Now of Recogniza...
【 7.21一周年 】
_
幾年前,有感知識乾涸,決定報讀嶺南大學文化研究碩士課程,在緊湊的學習課程和海量的參考文章中,有一個理論極之深刻,翻開自己寫的論文功課,才知道本來的理論名字 ── 那是20世紀德國猶太裔思想家懷特班雅明(Walter Benjamin)提出的Now of Recognizability ── 他指出「歷史」其實有兩個「時間」,第一個是發生那一刻,第二個是那件事的意義獲得辨認時。之所以深刻,是因為離開校園,回到現實世界,我發現這個理論幾乎可以應付在任何事情的分析之上,不論自己的,還是社會的。
_
2019年7月21日晚上,過百名白衣人在元朗鳳攸北街一帶和西鐵站襲擊黑衣人,透過無間斷的直播畫面,震撼全球,兩名別過頭離開的當值「縮縮」警員、那位向時任《立場新聞》記者何桂藍正面施襲的「小牛農場西瓜佬」陳志祥、幾位在南邊圍外跟防暴警察搭膊頭的白衣人、元朗區八鄉分區指揮官李漢民總督察回應港台記者提問時的囂張態度、當晚帶隊搜查南邊圍村的警司游乃強,他說村內無人持械時的嘴臉,所有荒謬所有醜陋,一次過盡現眼前。
_
元朗是我經常去吃宵夜的地方,包括鳳攸北街和阜財街,無他,美食選擇多,水準高,又近屋企。我記得,當晚本來打算乘巴士經元朗轉車返家,結果因為擔心自身安全,要老遠的從荃灣乘港鐵,經九龍塘轉乘東鐵綫。回家路上,元朗的襲擊仍未平息,各樣未經核實的消息從四方八面傳來,有指白衣人會分別在屯門、大埔、上水襲擊身穿黑衣者。我乘坐的是最後一班列車,乘客寥寥無幾,當列車駛至大埔墟站的時候,車門準備打開的一剎那,我的內心出奇的突然冷靜,再望望手上的雨傘,心想如果萬一真的被打,我應該要怎樣做,但另心房的某個角落,那種虛怯的情緒快要爆快,那是繼幾年前採訪泰國曼谷四面佛爆炸案之後,再一次覺得自己跟死亡如此接近。
_
平安到家,繼續看直播,心驚膽跳的感覺,夾雜憤怒和悲傷絕望的情緒,支配身體髮膚,我不知所措,好想隨意伸手的找些東西來安撫自己,卻只能夠抓到空氣,好想打開窗口大叫,卻因為夜深而無法如此,複雜的情緒無法安放,直至看到去年7月29日播出的《鏗鏘集》,我才明白,自己最需要的,是了解整個襲擊事件的來龍去脈 ── 愈是恐懼,愈要勇敢面對。
_
一年後,經歷《頭條新聞》「被斬」、政府借「顧問委員會工作小組」試圖干預港台編輯自主,再加上《港區國安法》實施,香港電台腹背受敵,如此艱難時間,《鏗鏘集》團隊仍然能夠製作出規模如此龐大的偵查報道,除了感動,還是感動。其中一位編導鄭思思早前在《星期日明報》撰文,直言今次製作過程相當艱巨,「我們最終決定,把所得的閉路電視片後每一秒每一格畫面認真看一次,試圖掌握案發過程。看甚麼?坦白說我們也不知道要看甚麼,就是『LOG』帶,把畫面任何有意義或可疑的事記下來:白衣人的行為、可辨認的白衣人模樣、有關的車輛等。每人負責不同的鏡頭,把天光到天黑,閉路電視片後的任何綫索填入Excel表格,再試圖整理出甚麼,再試圖觀察甚麼。」單單是這一段,只要受過專業訓練的記者和編導都會明白,他們做的事情是有幾黐綫,面對龐大資訊,大海撈針式尋找蛛絲馬跡,而更癲之處,是他們讓涉事者有回應機會,而不是對方認為記者總是帶有立場、總是想抹黑捏造甚麼,受訪的包括當晚在鳳攸北街跟白衣人握手的何君堯,直頭擺好錄影機,讓他好好的說清楚,如果要「老作」,何需勞師動眾?
_
另一個值得敬佩的地方,是撇開記者身份,純粹以觀眾視角出發,透過鏡頭,設身處地的去想,前往圍村,向當事人問回應,就算烈日當空之下,也會感受到那股恐怖寒氣,我就會想,如果要去採訪的是自己,是否真的夠膽?是否有心理準備被打人到見血?當然鄭思思在文章中也不諱言「話唔驚就假嘅」:「我還想記下自己通宵在元朗西鐵站拍攝有人用噴槍噴黑連儂牆上的文宣,我拿着 手機追問噴槍男,他幾次用噴槍指向我,而我當時心裏叫『不要噴面,不要噴面』,而經大腦說出來的問題非常拙劣:『阿哥,點解你要噴嘢呀,講兩句啊……』」除了鄭思思外,尚有兩位編導(蔡玉玲、楊月芬),以及一位助理編導(陳琬蓉),而負責攝影的包括李俊華、何超元、曾義生、尹仲然,他們都是勇字當頭,為了找尋真相豁出去。
_
豁出去是「當下」的感受,也是去年7.21事件的(第二個時間)「意義驗證」,透過23分鐘的密集式資訊舖排,你會明顯感覺到,說謊的人為了不讓自己看上去是在說謊,於是試圖用更多謊話掩飾,愈說得多,那種虛怯的語氣愈見顯露,繼而揭開更多謊話和謎團(警方在這集報道播出後兩天,在社交媒體承認7.21當日曾派出便衣警員到人群集結地方視察,便是一例),反而兩位提供綫索的人(蘇先生和提供CCTV片段的James)說的時候,那種無所畏懼的態度背後,是作為一個有良知的人的誠懇,而這集《鏗鏘》的意義將來獲得確認時,大概就是「時機成熟」,真相揭開的時候了。歷史告之,真相通常很遲來,但勝出的一定不會是邪惡一方,每個在自己崗位努力的人,都有能力令黎明提早降臨,抵抗「洗白」,在此多謝《鏗鏘集》團隊的努力。
_
(22072020)
_
#游大東 #游大東影視筆記 #鏗鏘集 #港台電視31 #元朗黑夜 #721元朗黑夜 #元朗 #偵查報道 #香港電台 #RTHK #RTHK31 #yautaitung #22072020
論文表格製作 在 新思惟國際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有些人論文看得快,有些人卻很慢。#你是哪一種
⠀
有些人能整理數十篇既有文獻與亞洲現況,制訂 guideline,有些人卻連論文都看不完。
⠀
有些人能整理數百篇文獻,一年發表 10 篇 meta-analysis,但有些人卻連一個主題都讀不完。
⠀
因為,論文是作品,得讀沒錯。
但更重要的,是你帶著怎樣的「目的」去讀這些作品。
⠀
要晨會報告,讀的重點是,與科內臨床工作相關的細節,以及從文字中看出不同醫院的資源與文化不同。要整理 guideline,論文閱讀重點是各篇的 indication、outcome 與普遍的適用性。要發表 meta-analysis,重點當然就是研究設計、評估量表與該文章的特殊意義。甚至,同是實證,要做 EBM 競賽,與要發表 meta-analysis,所閱讀的重點,也有所不同。
⠀
缺乏這種「目的」感,看 paper 只好逐字逐句、鉅細靡遺的讀,自然速度就慢,而且 #連重點都抓不太到,更別說本來想完成的成果,品質不佳,甚至半途而廢。
⠀
這堂課,曾秉濤醫師將與你分享,如果帶著「我要發表 meta-analysis」的目的,論文該是 #怎麼找、#怎麼瀏覽、#怎麼篩選,以及最後挑出來的精華,又該 #如何精讀?
⠀
#用對方法,發表不卡。一起向曾醫師學,「我是怎麼搜尋文獻的:以發表為導向」。
⠀
🎯 克服經費與資源稀少的困境,帶您踏入統合分析的領域。
⠀
☑ 統合分析研究規劃技巧
☑ 正確拆解論文架構
☑ 必學的重要專有名詞
☑ 互動實作:完成一套 Meta-analysis 圖表
☑ 以發表為導向的搜尋文獻
☑ Meta-analysis 圖表優化重點
☑ 給初學者的起步建議
⠀
🔸 11/7(日)統合分析工作坊 #全新梯次
➠ https://meta-analysis.innovarad.tw/event/
起步真的不難,PGY 課後發五篇統合分析論文的課程!
⠀
👨🏫 講者陣容
⠀
#張凱閔,知名復健醫學與超音波學者,台大流病與預防醫學博士,SCI 論文超過 190 篇,並有 25 篇以上為 meta-analysis,探討臨床常見議題。
⠀
#曾秉濤,專業精神科醫師,擅長從臨床工作找到發表議題,並組成研究團隊,SCI 論文超過 85 篇,並有 70 篇以上為 meta-analysis。
⠀
#蔡依橙,專業課程開發與整合者,能迅速理解學門架構,並以初學者能理解的方式,建構學習流程。生涯被 SCI 期刊接受的圖表,已超過 500 張,熟悉學術審閱過程與要求。
⠀
🗣️ 學員回饋
⠀
「由於我只是 PGY,很擔心報名後,會聽不懂而浪費錢,結果發現,我的擔心是多餘的!整堂課深入淺出,講師們都把重點講得清楚明白,連新手都可以輕鬆聽懂!包含了如何擬定主題、如何收集文章、如何把題目設定好,使得查詢到的文章量是合適的、如何用軟體分析數據、統合分析的重要觀念、表格要如何呈現才會美觀,一整天下來,資訊和知識的密度極高,完全值回票價!」
⠀
「這次的統合分析工作坊,集合幾位對統合分析很熟悉的老師,藉由指定論文的實際例子,配合互動實作,讓我可以了解完成一篇 meta-analysis 所須經歷的過程。透過老師們的引導,也可以知道整篇論文從構思、搜尋文獻、文獻評讀、資料整理、統計運算、製作圖表到完成文章的脈絡。」
論文表格製作 在 新思惟國際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有一個聲音在心中不斷鼓動著:「既來之則安之,這一年並不會是停滯不前,反而可以好好沉澱過去剛升主治醫師所碰到、沒有好好思考過的問題,整理後寫論文,why not?」(奇美醫院 神經內科 李佳維 醫師)
⠀
🖌 有這麼一段時間,或許是專心寫論文的時候了。
⠀
因為醫中支援計畫的緣故,在科內的安排下,即將在十月中被調到澎湖支援一年,之前工作閒不下來的腳步開始趨緩,而與家人分隔兩地、聚少離多的情況,讓接下來充滿未知的這一年充滿變數。
⠀
在剛當主治醫師的摸索過程中,也逐漸發現自己的興趣在偏頭痛、巴金森症,以及深腦刺激術領域。因緣際會下,看到奇美的團報新思惟的誘因,更加深我想在這些領域好好學習精進的動力。
⠀
⛏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接著就是來組隊做研究。
⠀
在緊湊的課程中,首先了解到張醫師對於示範論文,當時的時空背景介紹以及想法、構思。面對實際的臨床困境,有別於以前找 systematic review,現在是自己來實證分析證據等級,並自己寫出最高實證等級的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突然覺得,若能達成這樣的能力,#這堂課真的是價值連城!
⠀
而曾醫師的 #論文架構拆解 以及 #文獻搜尋技巧,還有自信面對提問者的回應,著實反映出豐富的寫作經驗。在中午的實作課程,真的像蔡校長所說,從中感受到從零到有的感動,也著實體會到統計圖表的過程並不難,難的是在論文構想、文獻收集的部分。
⠀
儘管自己在製作圖表中犯了許多錯誤被蔡校長點醒,不過心中的充足是真實的,覺得能做出這樣精美的表格指日可待,也期待接下來能跟奇美的其他同仁組隊完成論文寫作!
⠀
🎯 克服經費與資源稀少的困境,帶您踏入統合分析的領域。
⠀
☑ 統合分析研究規劃技巧
☑ 正確拆解論文架構
☑ 必學的重要專有名詞
☑ 互動實作:完成一套 Meta-analysis 圖表
☑ 以發表為導向的搜尋文獻
☑ Meta-analysis 圖表優化重點
☑ 給初學者的起步建議
⠀
🔸 11/7(日)統合分析工作坊 #全新梯次
➠ https://meta-analysis.innovarad.tw/event/
免收案、免 IRB,突破資源缺乏困境的機會!
論文表格製作 在 新思惟國際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 #醫學論文與寫作工作坊 上課囉!】
五種研究必學統計一天搞懂,SCI 發表在望!
⠀
#針對新手設計,這堂課直接站在「剛起步研究者」的立場,重新思考統計,留下真正會用到的知識,並用實際的範例讓您理解。並延續到之後的互動實作時間,親手操作。
⠀
#不再害怕統計,其實我們也曾經這樣,但寫過數十篇論文後,回頭看才發現,其實害怕是被「製造」的,而如果用正確的方式教,上手更容易,恐懼也能歸零。
⠀
用學「開車」來比喻的話,傳統的教法,從汽車的歷史、內燃機原理、空燃比與活塞行程依序教下來,我們背了許多公式與細節,經過了許多考試,但卻依然不會開車。在這個學習過程中,我們留下的,是對「汽車」的敬畏與恐懼:「統計好難喔、統計好深奧喔、統計好多公式喔。」
⠀
有 Google 的時代,我們不需要大量背誦。有 #MedCalc 的時代,我們不需要記得統計公式。懂得怎麼 #正確使用工具,就行。
⠀
我們的教法,在安全的環境下,帶各位盡情的上路練習,讓你真的踩油門、真的享受駕駛樂趣,在卡住的時候,還有教練立刻示範給你看「這樣做就可以避開問題囉」,讓你真正懂開車,然後才把用得到的各種背景知識,適度地分享給你。
⠀
⭐ 跨出論文發表第一步,最適合新手的研究課程。
⠀
☑ 入門稿件寫作與準備要訣
☑ 統計的實際應用讓你不再害怕
☑ 親手畫出漂亮的數據圖
☑ 投稿期刊選擇策略
☑ 研究計畫申請的管道與訣竅
☑ 還是寫不出來?過來人時間安排建議!
⠀
🔸 9/12(日)醫學論文與寫作工作坊 #台南班僅此一場
➠ https://mepa2014.innovarad.tw/event
(配合國家防疫政策,室內空間降載五成以上,名額有限請把握。)
⠀⠀
【📥 課後學員回饋】
⠀
🗣️「這堂課印象最深刻的是統計圖表製作,把 Excel 上龐大的數據,透過 MedCalc 瞬間就產出圖表,照著互動實作手冊的步驟,竟然就變成超精美的圖表!期刊上才看得到的圖表,我竟然也畫得出來,原本抽象遙遠的統計出現在面前時,變得很平易近人。」(童綜合 游粱田 醫師)
⠀
🗣️「課程在短時間內就讓我熟悉新的軟體,而且 MedCalc 的製圖功能,可以依照自己喜好做得非常美觀,使用上也很直覺,容易上手。另外也透過講師整理的表格讓我理解到,常用的這些統計方法該如何挑選,減少對於統計的恐懼感。」(台北榮總 徐湘婷 醫師)
⠀
【🪄 資深講師陣容】
⠀
#陳一銘:與科內的實驗室、國衛院、老人醫學 與 健保資料庫 的團隊均有合作,主題圍繞著老人醫學與免疫風濕專長,發表超過 160 篇 SCI 論文。四度獲得「青年醫師論文獎」。
⠀
#吳爵宏:連續兩篇 original article 於頂尖期刊 Radiology 刊登,並獲邀與雜誌主編連線訪問,錄製 Video Podcast,向全世界讀者介紹研究成果,發表超過 60 篇 SCI 論文。
⠀
#蔡依橙:SCI 文章超過 60 篇,聚焦在自己的專業核心、投稿命中率高達八成、標竿論文引用超過 100 次的策略型研究者。曾指導多位醫師發表 SCI 論文,並登上國際舞台。
⠀
【🎖 近期學員快訊】
⠀
▪ 曾秉濤醫師團隊,關於施打 COVID-19 疫苗後,產生暫時性耳鳴與耳蝸病變之個案研究,獲 QJM 刊登!
⠀
▪ 蘇子佩醫師團隊,關於 FDG PET 與 FLT PET 對轉移乳癌治療效果與預後之研究,獲 BMC Cancer 刊登!
⠀
▪ 吳靖農醫師團隊,關於 COVID-19 疫情前中之遠距耳鼻喉科互動看診適用性研究,獲 Biomedical Journal 刊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