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論文引用ppt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論文引用ppt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論文引用ppt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論文引用ppt產品中有1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2萬的網紅陳鈺萍醫師,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近期網路瘋傳的乳房圖,其實不那麼正確的。 https://www.livescience.com/65346-milk-duct-image-explained… 第一張是用現代影像技術模擬的泌乳期乳房乳腺管分佈,期刊點進去還有其他的圖。我講課時會用來提醒大家,乳腺管這麼細,請溫柔對待,任何...

論文引用ppt 在 carrie, a law major (inactive) Instagram 的最佳貼文

2020-07-02 19:04:38

20200627 #latepost #大二春季學期總結 6.15就正式完Sem了! 今個學期好像未開始就結束了 莫名感覺白賺半年gap year 上堂摸魚、hea睇reading 偶爾簽個到就繼續倒頭大睡 幾乎每次功課都趕在deadline前幾分鐘交 喺屋企攤得越耐就越唔想讀書orz 呢半年寫了...

  • 論文引用ppt 在 陳鈺萍醫師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2019-04-28 12:18:30
    有 412 人按讚


    近期網路瘋傳的乳房圖,其實不那麼正確的。
    https://www.livescience.com/65346-milk-duct-image-explained…

    第一張是用現代影像技術模擬的泌乳期乳房乳腺管分佈,期刊點進去還有其他的圖。我講課時會用來提醒大家,乳腺管這麼細,請溫柔對待,任何「推」「壓」「擠」都有可能造成傷害。
    http://www.infantjournal.co.uk/pdf/inf_014_lbt.pdf

    第二張是我講乳房的PPT,Cooper醫師是第一個解剖泌乳期乳房的醫生,改變了以往對哺乳期乳房的想像,是個實體的乳房解剖。

    第三張是取自美樂(擠乳器廠商)官網的超音波模擬圖,其實跟第一張圖引用的是同一個研究,內容有蠻不錯的分析。不是葉佩雯喔!研究所時做訪談,覺得美樂是一家嚴守哺乳規範守則的公司,深深感到佩服,有機會想去瑞士拜訪。
    https://www.medela.com/breastfeeding-profe…/…/breast-anatomy

    ==============
    節錄自己的碩論
    [寶寶優先]
    雖然我沒用過美樂(Medela,瑞士公司)的擠乳器,但是無論在醫院或是期刊論文上,總是以美樂為擠乳器的領導品牌。查詢擠乳器的專利登記,許多設計專利都屬於美樂公司。究竟是母乳哺育率提升,才造成擠乳器的普及,還是因為擠乳器取得方便,所以也維持了母乳哺育率,我想是「雞生蛋,蛋生雞」的問題。在台灣這些年來擠乳器的普及,也超乎我的想像。對於美樂在台灣銷售情況一直很好奇的我,跟美樂公司銷售許經理約了時間訪談。

    許:總公司對我們有兩個要求,一個是任何產品都不能凌駕於寶寶之上;另一個是任何產品都不能凌駕"breastfeeding"之上。
    萍:指的是親餵這件事嗎?
    許:是的,總公司希望所有媽媽學會親餵之後,遇到像是工作必需與寶寶分開的情況,才使用擠乳器。
    (訪談逐字稿,2014年12月24日)

    Cowan認為工業化之後,原本是夫妻、小孩、雇用的人一起協力分工的家務工作,變成男人與小孩外出工作,女人獨立挑起所有的家務工作。所有家庭內的工具,都是以每個家庭會有一個女主人的想法來設計的。隨著女性主義、婦女運動的興起,女性開始也大量進入職場。家庭從「製造」(production)的功能,轉變為「消費」(consumption)的功能。哺(擠)乳是家庭中女性的再生產勞動,屬於製造功能。為了維持這個製造功能,「擠乳器」同時是家庭內使用的工具,也是職場上使用的工具,並無法二分,而哺(擠)乳也成為橫跨家務與職場的一種勞動。但是「育兒」這件事情,目前看來還是屬於家庭內(家人)或是機構(托兒中心)的,有沒有可能在一切內/外、家庭/職場、製造/消費的二分鬆動之後,有更多符合人性的選擇方式?我認為「寶寶優先」的想法推到極致,從生物性來看,應該是寶寶與媽媽一直在一起。

    許經理從民間企業的角度來看,認為政府開始推母嬰親善政策之後,對母乳哺育是很大的推力。除了媽媽們的觀念改變之外,改變最多而從「最大阻力」成為「最大助力」的,是醫療專業人員。許經理強調公司提供的服務並不止於提供產品,很多時候其實是在做「心理諮商」。平時與媽媽們互動的經驗,她發現媽媽們下定決心要餵母奶其實很早,通常在懷孕初期就已經決定了。然而她們卻常常得不到家人的支持,產後常因家人覺得「餵得那麼辛苦不要餵了!」而放棄。這裡的「辛苦」,指的是上班要擠奶,職場卻不友善。回到家還有忙不完的家務工作,讓家人們覺得母乳哺育是「多出來的工作」。所以無論是打電話來詢問,或是親自到公司來的母親,「就是給媽媽支持,讓她們能餵久一點,讓她們知道餵奶並不是『疼痛』與『辛苦』。當初公司就是本著讓台灣的媽媽也可以用到好工具的初衷,不要讓擠奶一直與痛連結,才開始進口這些產品的。」許經理這麼說。

    在月子中心工作時,我發現其他擠乳器廠商的業務跑得勤勞,有的還提供月子中心媽媽們「免費」的母乳哺育課程,或是在媽媽入住時,床頭已經擺著廠商免費提供試用的擠乳器,但不曾看到美樂這麼做。原來是因為公司有著「寶寶優先」的考量,「月子中心的媽媽們,我們還是希望經由護理專業人員,視臨床上有這樣的需求,才建議並教導她們使用擠乳器。」許經理這麼說。這是這家公司的自律與企業精神,然而從研究田野中,我發現護理人員並非依媽媽的需求,對媽媽們做使用擠乳器的建議。如前面一章所提,月子中心護理人員的處境,陷入一種兩難。必須配合媽媽們要求要有「獨立」不受寶寶干擾的休息時間,而使得提早使用擠乳器成為多數媽媽的「理所當然」。

    母嬰親善政策的推行,規範了配方奶的行銷,但是擠乳器的行銷,卻因為與母乳推廣的結合而不受任何規範。在台灣擠乳器是一個「商品」,不屬於醫療器材,所以不需要受到衛生福利部食品藥物管理署的規範。但是擠乳器的使用,並不是如同一般商品般無害。如果設計不良,有可能造成母親的乳頭受傷、感染。而從乳汁擠出進到奶瓶,放到冰箱儲存,再回溫給孩子喝,這一路牽涉到多種繁複的「技術」。先前國外也發生過因為擠乳器設計不良,導致擠出的乳汁回流而造成細菌汙染,危害到寶寶健康的事件。近年來在一些民間舉辦的媽媽教室講座,經常看見將擠乳器當作獎品贈送。在美國擠乳器目前屬於醫療器材,受食品藥物管制署(FDA)的規範。我們若以「寶寶優先」應該要先學會親餵,讓母親泌乳達到平衡為考量,就應該要規範擠乳器的使用。這對哺乳婦女與寶寶來說,並不是一種限制,而是一種保障。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