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談憂慮作文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談憂慮作文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談憂慮作文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談憂慮作文產品中有8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14萬的網紅每天為你讀一首詩,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落葉 ◎莫那能 我的心就像一片落葉 在春天還沒來到之前就已經 腐敗了 是的,朋友 彩虹已從山谷出走 山谷裡的大合唱 也離開了部落 只剩下落葉般的記憶 那些纏繞著百步蛇般的記憶 在憤怒的血液中飄盪 沉沒 一吋吋地 一吋吋地沉沒 終於把我捲進罪罰的漩渦 族人的榮耀已從遙遠的傳說 出走,...

  • 談憂慮作文 在 每天為你讀一首詩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2021-01-16 21:01:58
    有 176 人按讚

    落葉 ◎莫那能
      
    我的心就像一片落葉
    在春天還沒來到之前就已經
    腐敗了
      
    是的,朋友
    彩虹已從山谷出走
    山谷裡的大合唱
    也離開了部落
    只剩下落葉般的記憶
    那些纏繞著百步蛇般的記憶
    在憤怒的血液中飄盪 沉沒
    一吋吋地 一吋吋地沉沒
    終於把我捲進罪罰的漩渦
      
    族人的榮耀已從遙遠的傳說
    出走,傳說中的土地精靈
    也已被漢人俘虜
    只剩下落葉般的嘆息
    那些交織著梔子花影的嘆息
    在哀傷的淚水中墜毀、散落
    一滴滴的,一滴滴的散落
    終於將我化成痛苦的漣漪
      
    我終於在黑暗中看見一條路
    一條原住民的命運之路
    路上佈滿落葉般的足印
    一印印蠻橫深踩的異族足印
    沿著不可知的未來和方向
    發出惴惴不安的輕響
      
    唉!朋友
    我的心就像一片落葉
    在春天還沒來到之前就已經
    腐敗了
      
    --
      
    ◎作者簡介:
      
    馬列雅弗斯·莫那能(Malieyafusi Monaneng),臺灣原住民族排灣族詩人,臺東縣達仁鄉人,1989年出版第一本臺灣原住民漢語現代詩詩集《美麗的稻穗》。積極參與社會運動。曾自言:「參與社會運動,讓我深深體會到自己的有限。而且必須說,我是運動的受益者。如果不是運動的啟發與滋養,或許自己早已成為第二個湯英伸。正是帶著這樣的體會,我始終抗拒主流政治勢力的收編。曾經,有兩個政黨願意把我列為立委選舉不分區的安全名單,都被我拒絕了。」
      
    --
      
    ◎小編 怡璇 賞析:
      
    這首〈落葉〉選自全華出版的高職國文課本104版第五冊,主題為〈現代詩選之五──鄉土詩與原住民詩〉。作者馬列雅弗斯·莫那能,臺灣排灣族人,被譽為第一位用漢字寫出臺灣原住民詩歌的原住民詩人,也是臺灣第一位盲詩人。代表作《美麗的稻穗》,本詩作亦出於《美麗的稻穗》。
      
    全詩共五小節,首先以腐敗的落葉比擬詩人的內心,充滿著對於未來的沉重憂慮。這樣的心情其來有自,在第二節揭示了一座幾近被掏空的山谷。彩虹出走了,就連大合唱也離開了部落,在漢人侵門踏戶之後,只剩下「落葉般的記憶」被留在原地。
      
    文中也提到了「百步蛇」的意象,百步蛇在眾多版本的排灣族傳說當中,無論是身為祖先或者是照護者,都具有崇高的神性與地位。詩人面對家鄉受到糟蹋,卻只能感到憤怒與無力,這樣的憤恨「一吋吋地\一吋吋地」帶來如同被蛇絞緊的痛苦,只因一己之力無法反抗漢人強勢侵入,油然而生的內疚與自責,像是降下的罪與罰百般地折磨自己。
      
    第三節開始提到,不但昔日祖先們的榮耀不再,就連土地都一併失去,違論是存在其中的泛神靈,面目全非的原鄉只剩下原地凋零的命運。而梔子花在排灣族的文化當中,常帶有女性(少女)的意象,若身為男性的詩人全詩中以落葉自況,那麼梔子花興許可以聯想為族裡的vavayan(女人)。這些同樣受到剝削,且通常是性剝削的女人們,只能無聲地用淚水控訴。
      
    最後四、五小節「我終於在黑暗中看見一條路/一條原住民的命運之路/路上佈滿落葉般的足印/一印印蠻橫深踩的異族足印」決定挺身而出來對抗的「我」,雖身為盲者,卻掙脫了生理的限制,從清澈的心靈看見一條前路。然而這卻是一條跌宕難行的命運之路,不但滿佈著前人抗爭的痕跡,且這些過去往往也如同落葉般不受重視,甚至遭受踐踏,最終依舊淹沒於由漢人所主導的歷史洪流之中。如此一來,又如何教人不感到灰心呢?
      
    這首詩是以原住民族的角度,回首漢人對原住民族所造成的傷害。來自阿魯威部落的莫那能經常書寫原住民的困境,曾經被有色眼光大作文章的〈鐘聲響起時——給受難的山地雛妓姊妹們〉談雛妓問題,而這一篇則主要聚焦在原漢之間的不平等關係。
      
    漢人長期主導了史觀,往往不覺自己所取得的優勢是經由傾斜的原漢族群權力關係而來,雖然直面這樣的矛盾難免令人感到困窘,但不可否認這是尋求轉型正義時亦應一併努力的方向。
      
    --
      
    美術編輯:泱泱
    圖片來源:泱泱
      
    --
      
    #每天為你讀一首詩 #國語課本詩選 #技職教育課本詩選 #莫那能 #落葉 #鄉土詩 #原住民詩
      
    https://cendalirit.blogspot.com/2021/01/20210116.html

  • 談憂慮作文 在 瑪格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2020-05-31 23:45:18
    有 354 人按讚

    #我與誠品敦南 再見了我的青春
    這似乎是個作文題,繳卷deadline在今天結束之前,當然,沒有人逼你寫,我一向也不是愛蹭熱門話題的人。只是隨著死線倒數計時,我那最近因跌倒內傷鬱悶的胸臆,竟也隱隱酸楚......所哀悼的,或許只是青春之「如花美眷 似水流年」罷了!關於我在誠品敦南貢獻過的「文藝稅」(書本/CD/商品)族繁不及備載,但有件事我很少對人說,之前跟小孩聊天才想起來:誠品(當時只有敦南)是我人生唯一應徵過的工作。記得那時剛從某家公司離職,雖有些機會與我洽談,我卻超想去誠品工作,經由朋友介紹,投遞了人生第一份也是唯一的履歷表,之後還參加面試。在等候通知期間,誘人的精品行銷工作希望我盡快上任,我等不及就去上班了,沒想到隔天接到誠品來電說妳已錄取......
    回想我輩文藝青年有多少人的姿態腔調,不是被誠品餵養出來的呢?那時的文青比較操勞,要讀書看電影聽音樂跑展覽,「在書與非書之間,我們閱讀。」。還記得以前香港朋友來台灣,飯後行程就是敦南誠品與美華泰,當時的敦南誠品完全是台灣的驕傲。台北最美風景之一。
    寫這篇跟風文時,我試著在粉絲專頁搜尋「誠品敦南」關鍵字,以為可以找到很文青的照片,竟只找到這個糖果色的寬版手環,根據紀錄這是在敦南誠品逛地攤買的。照片攝於2011年,扛姐掌鏡,那陣子我們每天都在搞怪......話題似乎扯遠了,但我本來就只想閒扯淡,誠品家大業大,實在沒有什麼好憂慮的,文字閱讀的式微比較令我傷感,以及越來越遠的青春與越來越胖的身材,讓我連搞怪都不能夠了。
    #這張照片很有趣101躲在雲裡不見了
    🎯 關於瑪格→https://margaret.tw/margaret1122/
    🎯 Telegram 👉 http://t.me/margaret1122
    🎯 Instagram的ID 👉 margaretlai1122
    Margaret Lai

  • 談憂慮作文 在 蔡依橙的小孩教養筆記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2019-05-09 11:04:14
    有 221 人按讚


    「10. 不管,教育必須要有社會責任,讓窮苦家庭有翻身機會。
     
    答:又來這種不管統計只管個案的,每一項指標都顯示,多元選入的學生「平均」表現比純考試的好,這結合了興趣跟性向,以及大學教授的眼光,不是只看成績。
     
    再說,談社會責任跟階級翻身,這些人有幾個念通社會學跟階級理論?我猜一百個裡面不到一個。真的要階級翻身,就前面說的,公立學校優先錄取窮苦人家,醫科等畢業後平均薪資高的科系,必須要有低收入戶跟偏鄉的保障名額,然後只要住在台北市家戶收入高的,一律不准入學。
     
    顯然沒人願意嘛,真正有意義的階級翻身做法都不要, #說穿了就只是自己小孩考不上很憂慮而已,扯那麼遠。說來說去,就是希望小孩可以在自己家階級複製成功,更可以翻到更上一階,其他人最好都不要複製,醫院院長不傳子而要傳徒(我兒子)。」

    來跟風講點例行公事,每年學測結果出來後,照例的瘋狂迷顛聯考症候群。

    因為每年都講,實在很煩,所以把幾個常見的用問答來回。

    1. 教改三十年害死小孩。
    A:沒有意義的廢言。十年前我聽到的是教改十年,後來馬上任後變成教改二十年,理由都很簡單,要牽拖特定人,扁時代要牽拖李遠哲,馬時代除了牽拖李遠哲,還要把李登輝拖下水。

    12年國教的啟動時間,是九年國教實施後的隔年,只不過每年開會都做個樣子,根本沒在推。但不代表研究沒有做,直到大概是30年前,才開始有比較正式的會議,黃武雄老師他們推動教改,那已算是當時教育界有研究的人的共識,然後嫌改太慢對國家發展不利。

    2. 教改急就章,根本沒有深入研究,貿然實施把學生當白老鼠。
    A:一樣是廢言。當國家教育研究院的人是死人就對了,數十年來領乾薪混吃等死。研究一直有,配套一直做,而且任何影響大的政策,都會先在試驗學校去推,確定影響還好,才會推到全國。

    大概是因為希望教改更快的團體聲音太大,才會讓人以為教育界沒有人在推教改。

    3.教改的題目難度沒有鑑別度...
    答:逼逼,別靠邀了啦。說這話的人有幾個把三十年來的題目看過一次?題目難度不是逐年下降,是平均起來逐年下降,會下降的理由是因為教材修訂,你總不能考教綱裡面沒出過的吧。

    為何要變簡單?常態編班下一個班只有3隻貓聽的懂的課程,叫哪門子教育。你覺得你家小孩天賦異稟,麻煩自己請家教加強,不要叫國家出錢幫你兒子在學校補習。

    4. 教改之後,弱勢家庭更難翻身,階級無法翻轉。
    答:把報紙丟掉,講這話的專家打X。教育的目的從來就不是階級翻轉,更不是讓弱勢家庭翻身,那個叫做教育的副作用。

    真要依靠教育達成階級翻轉,最簡單的做法就是,以後義務教育根據職業與收入做差別性收費,公立學校依照過去的志願序反過來收學生,家境越窮處境越悲慘的,優先且免費還給補助金讓他進建中北一女,越有錢跟社經地位越高的,強制去念5C的職校。

    大家說,好不好啊?

    5. 多元入學=多錢入學
    答:能不能去問問大學教授,他們看不看這些才藝跟科展成績?物理化學系教授,比較相信大安區菁英國中的科展第一名,還是山上不知名的學校某個用竹子做出科展佳作的人是真貨。少把教授當溫室花朵的智障好嗎。

    個人跟統計不能混為一談,就像我個人接觸到的學生,絕大多數都跟報紙雜誌那些「磚家」說的不一樣,但我可不會拿個案去證明制度的錯誤。多錢入學的盲點在於,你根本沒有統計資料可以證明,多錢跟零元一定是多錢的優先。

    6. 努力被證明是無用的。
    答:我以前有同學家裡很窮低收入,弟妹念私立高職學費沉重,可以貸款但收入低,做哥哥的打工養家養弟妹,白天拖著沉重的眼皮念書,連個研究所都沒辦法考。

    然後我們現在聽著一堆補習到大,不愁吃穿的人說他家小孩的努力被否定。我想,我教出去那些背景不夠硬,想辦法畢業就出來工作的學生,應該會幹字連連。(不過他們會連這些憂心的文字都看不到就是了)

    7. 醫科有酋長效應,這是很明顯的。
    答:是啦,所以台灣只有醫科需要注意就是了,為何我就沒聽過理學院有啥酋長效應,物理系主任堅持他家小孩要念物理系,化學系大老逼他孫子去讀化學?為何只有醫學系會被拿來說嘴,動腦想想不就知道了。

    再說,真的這麼擔憂,那不如規定凡醫學系就獨立招生,不看學測指考,自己考自己的,如何?信不信酋長之子一樣考得比較好。真的擔心酋長世襲,希望考試解決。

    你好安安,聽過波波回來接院長嗎。

    8. 公平是唯一的...
    答:那以後用磅秤來分流好了,越胖越有福氣越可以念醫科。

    最公平的就是抽籤,給上帝決定,要不要?不然學我聽過的提議,把台大這些指標科系,開放大家競標,價高者得,我們來看看大家願意付出多少價錢,買到一個入學資格(不是畢業資格)。

    公平必須要有依據,你依據什麼來判斷公平。答到最後如果就是依照分數決定,那不過就回到之前講的聯考病。大學挑人是教授在挑,還是分數在挑?為何教授不能依照自己的偏好挑人,憑什麼「我才是對的」。

    9. 教改跟多元入學加重負擔...
    答:你不要送小孩去學才藝不就得了,不要去先修啥作文班不就好了,不要送去科學班補就沒壓力了啊。然後又要罵不要才藝拚成績就好,直到20年前,南陽街那邊依然是抽籤繳大錢補習的,說的好像我那年代不需要補習人人上台大一樣。

    10. 不管,教育必須要有社會責任,讓窮苦家庭有翻身機會。
    答:又來這種不管統計只管個案的,每一項指標都顯示,多元選入的學生「平均」表現比純考試的好,這結合了興趣跟性向,以及大學教授的眼光,不是只看成績。

    再說,談社會責任跟階級翻身,這些人有幾個念通社會學跟階級理論?我猜一百個裡面不到一個。真的要階級翻身,就前面說的,公立學校優先錄取窮苦人家,醫科等畢業後平均薪資高的科系,必須要有低收入戶跟偏鄉的保障名額,然後只要住在台北市家戶收入高的,一律不准入學。

    顯然沒人願意嘛,真正有意義的階級翻身做法都不要,說穿了就只是自己小孩考不上,很憂慮而已,扯那麼遠。說來說去,就是希望小孩可以在自己家階級複製成功,更可以翻到更上一階,其他人最好都不要複製,醫院院長不傳子而要傳徒(我兒子)。
    ========

    如一些教授所說學測成績已經大致把學校分流了,我可以補充一些。國中會考也把學生做了一次分流,5A跟1A的學校,可以把家長背景都拿出來統計看看,教育部為何不敢公布這種會讓人瞎眼的資料?

    做了兩次分流,到了教授手上都是差不多的人,他們才不會管你備審資料作多細,決定的通常是個人特質跟適性,也不要以為你可以騙過教授,一個中學生透過演講訓練,就可以矇騙混了這行幾十年的教授,家長的想法真的很有趣。

    要我來看,我會看的是成長幅度,以及他本質的優劣,而不是最終成績。很殘酷的現實,人是有聰明才智的差異,還有個性的適才適所,想要透過一套單純的分數來決定未來,這種想法絕對錯誤。

    目前的制度不完善,可以修正,增加各科系的辛勞,但絕對不是走回頭路。走回頭路,對中產的上層最有利,他們最有資源透過反覆操作跟練習,操練到考試高手。

    不相信?去把階級理論念通啦,真的會煩死
    每個人都在我覺得、我認為、我三叔公的小孩花錢準備資料上大學制度好壞壞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