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談姓氏發音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談姓氏發音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談姓氏發音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談姓氏發音產品中有13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112萬的網紅文茜的世界周報 Sisy's World News,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梅克爾的童話故事》—文茜説世紀典範人物之二 她成長於童話般的森林小鎮。 那裡距離柏林開車約一個半小時,有著湖、運河、古老建築、綿延翠綠的森林與遼闊無邊的天空。 所有童話故事必備的佈景,都在她的故鄉。人們以為成長於德東地區的人,必然是孤寂拘謹或者不安的;但梅克爾回憶她的森林莊園成長史,「沒有陰...

  • 談姓氏發音 在 文茜的世界周報 Sisy's World News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2021-08-14 00:14:21
    有 2,726 人按讚

    《梅克爾的童話故事》—文茜説世紀典範人物之二

    她成長於童話般的森林小鎮。

    那裡距離柏林開車約一個半小時,有著湖、運河、古老建築、綿延翠綠的森林與遼闊無邊的天空。

    所有童話故事必備的佈景,都在她的故鄉。人們以為成長於德東地區的人,必然是孤寂拘謹或者不安的;但梅克爾回憶她的森林莊園成長史,「沒有陰影」。

    柏林圍牆於一九六一年八月十三日築起,當時梅克爾才七歲;但梅克爾並未感覺自己的世界被分割。

    她總是坐在學校廁所的馬桶上,偷聽收音機報導西德內閣誰當選誰上台的消息;在森林莊的家中,她們一家收看西德的一切,自小梅克爾即對西德歷任總理的名字倒背如流。童話故事的故鄉,使這個女孩習慣「慢慢且安靜的生活」,並「與生命和平相處」。

    梅克爾成為「主導歐洲」的女人之後,人們急著尋求她「領導魅力」的答案。

    自二〇〇五年出任總理至今,她度過了金融海嘯、歐債危機;當經濟崩潰沖倒世界多數執政黨時,梅克爾在上屆選舉時仍繼續高票連任,毫無對手。她成功的秘訣是什麼?

    她看起來如此猶豫,如此盤算,一旦出手卻堅定立場,不因外界聲浪而動怒或動搖;她的人物圖像一向讓外界抓不住,說不準。

    梅克爾和所有廿世紀我們熟悉的政治巨人如此不同,話語平淡,不以「勇者」自居,卻往往創造驚奇.... 她的政治有另一種想像,一種淡淡的香味,至今成謎。

    她太不像傳統政治人物。

    有的時候,我很想把丘吉爾從天上抓下來和梅克爾對話; 前者充滿熱情、勇氣、文采、智慧、滔滔不絕。丘吉爾留下了太多名言,而執政至今已經十六年的梅克爾,人們幾乎無法從她長達十六年的公開談話中摘錄一句,啟蒙人生。

    二〇一四年,梅克爾代表歐洲巨人的角色在中國清華大學演講,學子們對她充滿期盼。一個德東出身的人物、物理學家,女性;跨越了層層圍牆,統治著世界文明的搖籃: 「歐洲」。 尤其那些穿著體面的歐洲貴族們,例如薩科奇、卡麥隆,無論衣著品味多麼「優雅」,在梅克爾媽媽有點肥胖臃腫的身軀前,都像一群毛毛躁躁的「足球男孩」。

    清華大學的年輕人忍不住崇拜,等待著,等著她開口。結果除了德語發音的隔閡之外,她全無抑揚頓挫的口音,平淡的內容, 「可持續發展」「二〇一五議程」.... 提了二十多回,最終學子在梅媽媽平靜的演說中,一一沈入「搖籃曲」,一場「不可持續的昏迷」,半數學生半數時間睡著了。

    或許在一個快速且庸俗的媒體年代,這樣的政治人物,才能生存。

    你找不到一個標題,可以斷章取義她的話語。

    她極少表態,語焉不詳;商業又醜陋的現代媒體文化,在她身上真榨不出太多好處。

    於是研究梅克爾的書籍撰寫她的內容總是有若墜入迷宮,除了「猶豫、搖擺、小碎步」等形容詞之外,人們大概只能以討論她和普丁見面時「不喜歡他的狗」來吸引讀者的眼球。

    翻閲梅克爾的成長過程,我注意到這個女孩自小「正向」的特質。即使在東德禁錮的年代,她也不覺得自己少了什麼。

    是的,世界有一道圍牆擋住了前往柏林、巴黎、西方的路;但世界這麼大,另外半個地球已足夠一個森林莊長大的女孩探險。

    當蘇聯控制德東,甚至派軍駐防她的故鄉時,梅克爾在這個蘇聯境外最大基地感受的不是「母親的心臟被入侵者插了一根刀柄」,她利用機會與穿著制服的駐防士兵練習俄語;而且感覺頗有「異國情調」。

    梅克爾的俄語無懈可擊,這不只使她當上總理和普丁談話流暢無比(包括表達不喜歡普丁的狗),也使梅克爾獲得了「俄文最佳學生」的獎賞;小小年紀她被送到東德各地旅行,尤其「前進莫斯科」。

    在莫斯科,她買了第一張披頭四的唱片;十年級左右,和朋友背著背包於中歐四處火車旅行。

    才十五歲,她已去過布拉格、布達佩斯、保加利亞、以及黑海之濱巴圖米(Batumi)的海水浴場。即使對西方有所渴望,小梅克爾告訴自己:「倫敦大概和布達佩斯很相似吧!」

    對於東德的威權控制,高中快畢業的梅克爾,有了第一次田園態度外的「放肆」,她找了一堆同學共同演一齣戲: 「莫三比克自由運動」,內容反抗外來葡萄牙佔領者(諷蘇聯),而且故意以「英文」高唱國際歌,接著朗誦詩句:人應該追求自己,「否則只是一條坐在圍牆(柏林圍牆)上的哈巴狗。」

    她有技巧地「打著紅旗反紅旗」,但態度搞笑。這是小梅克爾政治上第一次的「表態」,方法:在政治敏感邊緣擦槍,但方式幽默。

    她佯裝可愛,最終完成安全的叛逆任務。

    閱讀梅克爾的一生仍然是有趣的,總可以在平凡中找到一點跳躍的煙火;好像在一望無盡的森林田園中,突然遇見了一匹色彩鮮豔的馬車。

    例如她的本名叫Angela Kasner ;如今舉世聞名的Angela Merkel,梅克爾(Merkel)姓氏來自於她的第一次婚姻,丈夫烏里西·梅克爾(Ulieh Merkel)。

    她很愛這個男人嗎?以致於第二次婚姻不改姓、一輩子也以「梅克爾」之名附身、名滿天下嗎?

    事實答案是她第一次結婚時年僅廿三歲,烏里西是一位物理學家,倆人認識三年後結婚;結婚的理由非常務實,按照當地規定只有結婚才能分配住房。這一段婚姻四年後破裂,倆人形同陌路,Angela回憶她「幾乎在一夜之間,從倆人東柏林共有的房子搬出去」,留下震驚的烏里西。

    這個看似「平穩」的女子,在處理個人婚姻事件時,可沒有許多人描述的「猶豫、搖擺、小碎步」。

    她直接,她了當。而她離婚了卻不改姓,因為:許多資料需要重填,麻煩。

    梅克爾這輩子最大的恩人是她的政治恩師柯爾,柯爾總理把她帶到了政治大位;但當柯爾後來陷入政治獻金醜聞時,向來「聽話」「安靜」「穩重」「小女孩」的梅克爾,居然向他發出了公開決裂信;並且以秘書長的身份從此一躍接任柯爾,當上基民黨黨主席。

    這正是「梅氏」童話故事的特徵。

    她看起來那麼乖巧,與俄羅斯士兵聊天,愉悅地學習俄語,遊歷莫斯科。但必要時,她會「咬人」。

    她和東德許多開放的人有不同也相同,渴望西方價值,但很務實地多數時刻妥協於既有框架。

    柏林圍牆倒塌前, 梅克爾惟一對西方的憧憬是:六十歲以後,盼到西方一遊;僅此而已。

    但她的一生平凡中始終藏著特例,如一隻隱居於森林中的豹子,必要時跳起來捕捉獵物;平日則安於餵養,表現不強求,不掠奪。

    而這正是她成功的方式。

    這「平凡的例外」 ,使她的政治對手總是低估了她。

    梅克爾把政治及人生看成如物理學般線性的過程,她常形容自己喜歡妥協勝於衝突,所以多數時刻沒有鮮明的個人色彩。

    但總有例外,而且每次都是例外讓她得分。

    例如處理敘利亞難民事件。

    在此之前梅克爾的形象是不近人情的冷酷撙節女王;但當歐洲難民湧入時,她改變了過去德國二十世紀「屠殺者」的形象。德國正在崛起,過去的包袱從此卸下,她使用各種手段結盟,阻止德國種族主義另類選擇黨崛起,公開斥責他們無恥:然後,她留下一個新名片給廿一世紀的歐洲領導國:德國。

    從此德國的代名詞是人道主義大國,在敘利亞危機時,德國共接納並安置了120萬難民。

    這並非天真。

    她深入思考德國國內穆斯林人口已佔4%,早有激進份子;於是她「例外」地放手一搏,決定開放近一百萬二十難民進入德國(佔約德國人口1%),他們可以合法接受教育,可以合法工作。

    從此「梅克爾」及「德國」是人道主義的象徵,穆斯林的朋友,柏林總理辦公室中的梅克爾才是真正的現代「自由女神」。

    她以物理線性的概念理解某些移民衝突仍會持續,但長期德國需要一個新的符號,一個溫暖的標籤;捨別一次大戰、二次大戰中侵略國的永久印記。

    她更明白穆斯林激進主義形成的歷史背景,梅克爾相信遏阻激進極端主義的方法不是佔領、戰爭、或是空襲;而是在最關鍵時刻,對穆斯林表現出愛、同情與包容。

    在國內,她聯合反對派,面對如此的困境。選後她慷慨地捐棄恩怨,與社會民主黨組成大聯合政府。

    當她決定放手一搏,她看的是長遠的歷史。未來的德國,過去的德國。

    地方選舉一輸,她先辭去黨主席,再表態不再尋求連任,化解當下排山倒百的壓力。

    當她再次站到平凡的對面,「例外」那一邊.... 責罵她的聲音慢慢小了。

    六年之後,難民不是危機,他們融入德國社會,提供人口紅利,補足工廠、服務業、基層勞動力不足。

    她不戀棧權位,16年的總理生涯,她知道何時該總結?用什麼方法總結!

    因此當2015年敍利亞難民危機導致德國民意分裂時,她不擔心政治後座力,她知道一旦勇於捨去權力,她會有足夠的線型時間與空間,證明接納廣大敘利亞等地難民,對德國是一件好事 。

    六年過去了,梅克爾把歐洲及西方已疲倦但應接不暇的反恐、反穆斯林,改成正向的童話故事;最終不只讓德國在國際形象中得到「了不起」的掌聲,並為德國高齡社會注入新勞動力,尤其與穆斯林關係達到一種可能的和解平衡。

    而大西洋另一端,美國正在棄守阿富汗。

    於是,那隻看似平凡保守,卻偶爾例外勇敢、精明的豹子,田園中,再次躍起。

    如今所有她曾創造的故事,已近尾聲⋯⋯留下六年前反對她、逼她下台的人開始恐懼:沒有梅克爾的德國,會是什麼?

    梅克爾教了我一件事:或許成功的民主政治就該多一點點無聊。因為那代表細膩、耐心、妥協、寛容與堅持併存:沒有也不該有簡簡單單的吶喊口號。

  • 談姓氏發音 在 偽學術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2020-10-24 16:37:00
    有 119 人按讚

    【認真看】 #竈門神社:太宰府的鬼門封、劍術與刃 | 關於炭治郎 // 李長潔 🔪
    .
    承鄭雋立的文化導覽,《鬼滅之刃》還真的是滿滿的文化脈絡。也不意外啦,日本動漫向來如此,永遠都可以讓傳統的事物重生成各種令人燃燒的敘事元素。於是,我也來超譯一下《#鬼滅之刃》好了。談談竈門炭治郎,一個帶著太陽耳飾,身著「市松」和柄紋樣服飾的男孩。主角的名字,「竈」指的是「用磚石砌成的生火做飯的設備」,與炭治郎的「炭」同時指向「火」。兩者當然指向炭治郎的父親,火神神樂與「日之呼吸」的代表—炭十郎,日語的火、日發音都是「ひ」,為火神的象徵。
    .
    ▓ #分離的驅力作為故事的推動
    .
    火之神在日本的神話《古事記》裡為「#火之迦具土神」,一出生就燒死了母親,象徵生死的「分離」。而《鬼滅之刃》的整體架構,受火神啟發,就是從一個「分離」開始,這個積極的分離,構成了推動《鬼滅之刃》的敘事力量,存在於炭治郎與禰豆子之間,是一種形成界限與抗拒界限的拉扯力量。
    .
    第二次在《古事記》裡記錄的「火」,是在神人時代的交接中,天孫與木花佐久夜比賣結合,在燃燒著熊熊烈火的宮殿裡,誕生下火照命、火須勢理命、火遠理命。「火」作為一種儀式,同時象徵人神的分離與結合(河合隼雄,1980)。
    .
    而火遠理命在之後的神話故事中,與海神綿津見的女兒豐玉姬結婚,生出「神武天皇」,不過由妹妹 #依玉姬 代為撫養。玉依姬在接下來的故事結構中,作為豐玉姬與火遠理命之間的斡旋,象徵力量較溫和的「#大地與海洋」的分離(河合隼雄,1980)。
    .
    ▓ #寶滿山竈門神社跟鬼滅有關係?
    .
    此外,寶滿山的竈門神社,因為名稱與主角相同,而成為「#鬼滅聖地」(又回到偽學術愛旅行😅)。竈門神社位於太宰府內山,是一個始於平安時代末期(673年)的古社,主祭玉依姫命(剛好也與前述的火有關連性)。如果大家有去過九州太宰府,就在天滿宮前的巴士站,搭乘往竈門神社的公車即可到達。非常快速。
    .
    寶滿山位於大宰府的鬼門的位置(東北方),所以竈門神社時常被認作為「太宰府的鎮守」,自古以來就受到人們的崇敬。與《鬼滅之刃》的「#鬼退治」敘事相同,竈門神社在古代存在的意義就是鬼門封。甚至,考察竈門神社修驗者裝束上的和柄,跟炭治郎一樣,都是「市松」的紋樣(見「#宝満修験道葛城入峯之図」)。
    .
    因此,雖然吾峠呼世晴並沒有公開表示,竈門神社是作品的舞台,但這些隱密的線索讓讀者們充滿愉悅的朝聖樂趣。
    .
    ▓ #修但幾勒 🙌 — #神道夢想流杖術
    .
    等等!還有一個線索,吾峠呼世晴在《鬼滅之刃》挪用了諸多的古劍術、杖術,也參考了宮本武藏的故事。而竈門神社這裡,就有一個傳說,即是宮本武藏的對手:#夢想權之助。他在輸給宮本武藏後,閉關於竈門神社,終得到杖術靈感,稱「神道夢想流杖術」,為現代「#居合流」的源起之一(平木茂,2014)。
    .
    竈門炭治郎、我妻善逸、嘴平伊之助,根本是劍術與武士的三位一體,除了許多與宮本武藏相關的暗示外,他們的某個部分也都跟竈門神社一地方有關連性:竈門的姓氏、我妻善逸的居合斬、嘴平伊之助的名字。就鐮倉時代的知名刀鍛冶工房遺跡與刀工「#金剛兵衛源盛高」之墓,都在竈門神社的參道旁。
    .
    你說吾峠呼世晴心中的「刃」與福岡的竈門神社無關,打死我都不相信!
    .
    好啦,我只是想要蹭一下前篇鄭雋立的《#鬼滅之刃文化導覽》(https://www.facebook.com/208541192666847/posts/1603622909825328/),順便介紹一下日本九州的竈門神社。我們將文本敘事動力中的原型與線索,聯繫到實際的宗教空間,或許這是作者的靈感來源,也或許是漫畫迷對崇拜文本的詮釋趣味,都好。其他鬼滅聖地,我們慢慢一個個研究下去。

    |

    📌 #竈門神社地址:福岡県太宰府市内山
    .
    📌 #官方網站:https://kamadojinja.or.jp/mt_houmanzan/
    .
    🗂 #參考文獻
    .
    1. 河合隼雄(1980)。神話と日本人の心(Vol. 6)。岩波書店。

    2. 平木茂(2014)。古伝武藝形の生成と徳性について─ 神道夢想流杖術を視点として─國士舘。大學武徳紀要,30。

    |

    #結合聖地巡禮
    #這裡也是戀愛神社哦
    #但完全沒用哼哼

    |

    文字 | 李長潔
    攝影 | 李長潔

  • 談姓氏發音 在 南南自語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2020-09-12 12:35:55
    有 27 人按讚


    關於花木蘭,八個顛覆三觀的歷史真相

    作者:馮學榮

    電影《花木蘭》將於9月11日在中國內地上映,今天,我跟大家說一些關於花木蘭的有趣歷史。本文無意吹捧、也無意評價電影《花木蘭》,而是借這個話題,和大家談一談一些有意思的歷史事實。

    木蘭姓「花」是徐渭杜撰

    是的,在歷史上,木蘭本不姓「花」。最早記載木蘭的歷史文字,就是《木蘭辭》,是一首敘事詩。在《木蘭辭》中,木蘭是沒有姓的,只有一個名字「木蘭」。翻遍古代的歷史資料,也沒有任何可靠資料,記載了木蘭的姓氏。
    也就是說,在中國的歷史上,沒有誰知道木蘭姓什麼。

    那麼,既然沒有人知道木蘭姓什麼,木蘭的姓氏「花」又是怎麼來的呢?答案令人啼笑皆非:是明代文學家徐渭,給木蘭安的姓。事情,原來是這樣的:

    木蘭的時代過去差不多一千年之後,到了明朝,出了一個文學家,名叫徐渭。徐渭將這首敘事詩《木蘭辭》,改寫成一個雜劇的劇本,名叫《雌木蘭替父從軍》。在徐渭的這個雜劇裡面,女主角木蘭有這樣的台詞:

    「……妾身姓花名木蘭,祖上在西漢時,以六郡良家子,世住河北魏郡。吾父名弧字桑之,平生好武能文,舊時也做一個有名的千夫長……」

    可見,在這個雜劇里,木蘭聲稱,她姓「花」。

    在明代,徐渭依據《木蘭辭》改編的這個雜劇《雌木蘭替父從軍》,非常流行,當時風行大江南北,而雜劇裡面的女主角「花木蘭」形象,也深入人心。所以,久而久之,中華大地的廣大老百姓,也就認可了:木蘭姓「花」。廣大人民群眾一旦認可了木蘭姓「花」,你再想去糾正,那就難了。這,就是木蘭姓「花」的由來。歷史,就是這樣有趣。

    木蘭是鮮卑人

    關於木蘭的另一個歷史事實就是:木蘭不是漢人。是的,你沒有看錯,木蘭不是漢人,木蘭是鮮卑人。

    在中國的歷史上,花木蘭生活的國家,叫做「北魏」。北魏不是一個漢族國家。北魏是鮮卑人的國家。鮮卑人,是當時的遊牧民族。木蘭,不是漢人,她是遊牧民族。木蘭是鮮卑人,任何漢化的木蘭形象,都和歷史事實,是不相符的。

    可是,儘管木蘭是鮮卑人、不是漢人,由於鮮卑族在後來的歷史長河裡,逐漸融入了中華民族,所以我們說,木蘭仍然屬於中華民族的女英雄,這樣說,大體上其實也是成立的。

    「木蘭」是鮮卑語

    然而,同樣有趣的是:
    不但木蘭這個女孩子不是漢人,而且即使是「木蘭」這兩個字,也不是漢語,而是鮮卑語。「木蘭」是鮮卑語單詞,拉丁化讀音是Umran,在鮮卑語裡面,是「富裕」的意思。而且更有趣的是:Umran在鮮卑語裡面,並不是一個名字,而是一個姓。

    換句話說,「木蘭」並不是那個女英雄的名字,而是她的姓,而至於她的名字是什麼,沒有人知道,已經失傳了。歷史,就是如此的顛覆三觀。

    木蘭服務的是鮮卑可汗

    木蘭當時參軍服務的,也不是中原的漢人皇帝,而是當時的鮮卑族皇帝。這一點,在《木蘭辭》裡面,是有明確記載的,我們來看看《木蘭辭》的原文:

    唧唧復唧唧,木蘭當戶織
    不聞機杼聲,惟聞女嘆息
    問女何所思,問女何所憶
    女亦無所思,女亦無所憶
    昨夜見軍帖,可汗大點兵
    軍書十二卷,卷卷有爺名
    阿爺無大兒,木蘭無長兄
    願為市鞍馬,從此替爺征
    ……

    我特意把「可汗」兩個字塗紅了,大家看到了嗎?可見,木蘭當時從軍服務的,不是漢族皇帝,而是當時的鮮卑族皇帝「可汗」。在中國的歷史上,漢人的皇帝是從來不叫「可汗」的。只有遊牧民族的皇帝,才會叫「可汗」。

    木蘭參加的是遊牧民族戰爭

    當年,木蘭代父從軍,她加入的,是北魏的國家軍隊,打的那場戰爭,是「北魏」和「柔然」兩個國家之間的戰爭。是遊牧民族「鮮卑」和另一個遊牧民族「柔然」之間的戰爭。憑什麼這樣說呢?

    目前大多數的學者認為:《木蘭辭》裡面講述的木蘭參加這場戰爭的路線,跟歷史上鮮卑族和柔然族的那場戰爭的路線,是一致的、吻合的,我們看看《木蘭辭》的相關原文:

    旦辭黃河去
    暮至黑山頭
    不聞爺娘喚女聲
    但聞燕山胡騎鳴啾啾
    萬里赴戎機
    關山度若飛
    ……

    是的,《木蘭辭》裡面的「黃河」、「黑山」、「燕山」等詞,記述了當時這場戰爭的地點,和歷史上鮮卑族和柔然族的那場戰爭的爆發和戰鬥地點,是一致的。

    所以,目前多數學者一致認同:木蘭所參加的戰爭,就是歷史上鮮卑族和柔然族的那場戰爭,而那場戰爭,和中原漢人的社稷,並沒有太大的關係。

    鮮卑族和柔然族的來歷

    那麼,鮮卑這個民族本身,又是從哪裡冒出來的呢?答案是:

    鮮卑族,起源於西伯利亞,遠祖遊牧為生,有不少學者認為,「西伯利亞」的「西伯」和「鮮卑」,其實是同一個詞源,這也正是它們讀音非常近似的原因。換句話說,俄國人嘴裡說的「西伯利亞」,很可能就是「鮮卑利亞」的意思。這也說明了鮮卑人的祖先,是生活在西伯利亞的。

    西晉滅亡之後,鮮卑族南下,占據了中國北方部分地區,建立了「北魏」這個國家。而鮮卑的死敵柔然,則是崛起於蒙古高原以及蒙古高原以北地區的遊牧民族,柔然強盛之後,和鮮卑打仗。不過,後來柔然滅亡,和鮮卑無關,柔然是被突厥滅亡的。

    柔然滅亡之後,它的殘留血脈,四處逃散,有一部分血脈和其他血脈混在一起,演化成後來的蒙古人。也就是說,柔然和後來的蒙古人,有血緣關係。

    柔然強盛的時候,侵犯北魏,這就是為什麼北魏的「可汗」,要徵兵打仗,而木蘭上的那個戰場,打的就是柔然人。

    北魏在哪裡

    那麼讀到這裡,讀者你也許會問:木蘭當年所報效的那個國家「北魏」,它在哪裡呢?答案是:

    歷史上的北魏,位於今天中國的山西、河北、河南、內蒙古一帶。或許你會說,山西、河北、河南什麼的,難道不是我們漢人的地盤嗎?是的,但是在木蘭的那個時代,鮮卑族統一了華北,並建立了北魏。

    換句話說,在木蘭那個時代,山西、河北、河南這部分區域,被鮮卑族占領了、被劃入了北魏的國土,那裡的漢人,也接受了北魏這個鮮卑族國家的統治。

    不過,依據北魏的國法,當時北魏國境裡的漢人,是專門務農的,不允許參軍。在當時的北魏,參軍打仗,都是鮮卑人「壟斷」的。當時的北魏就是這樣:漢人務農養國,鮮卑人騎馬保衛國家。

    再後來呢,北魏分裂了,所以後來在歷史上,這個國家就沒了,於是,山西、河北、河南這些地盤,才又回到了中原漢人政權的手中。

    鮮卑族為何消失了

    那麼,既然木蘭是鮮卑人,為什麼「鮮卑」這一支民族,後來在世界上消失不見了呢?答案是這樣的:

    在不斷戰亂的歷史長河裡,鮮卑族大體上,分裂為三部分:
    一部分融入了柔然、契丹等北方民族。
    一部分融入了漢族。
    一部分則演化成為其他的民族,例如我們今天的錫伯族。中國今天的錫伯族同胞,鮮卑人的後代

    是的,我們中國今天56個民族之一的錫伯族,多數學者都認為,應該是鮮卑族的後代。其實聰明人一看就明白了:「鮮卑」和「錫伯」,其實也是同一個鮮卑單詞的不同漢字音譯而已,你對比一下,發音是不是很像?

    而更重要的是,錫伯族他們也聲稱:自己是鮮卑人的後代。今天中國的錫伯族人口共有20萬左右,他們分布在黑龍江、遼寧、新疆等地。


    哪些漢人的祖先是鮮卑人

    舉個例子,大家都知道「慕容」這個姓,中國有許多漢人是姓「慕容」的。「慕容」,就是一個典型的鮮卑族姓氏。也就是說,中國姓「慕容」的,其祖先並不是漢人,而是鮮卑人。

    在歷史的長河裡,「慕容」姓,又分支出來一個「慕」姓,一個「容」姓。所以,你認識的姓「慕」的、姓「容」的,很有可能其實也是鮮卑人的後裔。

    還有一個很典型的姓氏,叫「尉遲」。「尉遲」,也是鮮卑人的姓氏。你比如說鳳凰衛視的主持人「尉遲琳嘉」,他的戶口本上寫的是「漢族」,其實,他是正宗鮮卑人的後裔。

    唐朝有一個將軍,名叫「尉遲恭」的,就是我們中國門神畫上經常出現的那個大鬍子武將,尉遲恭,也是鮮卑人。尉遲恭雖然是唐朝的武將,服務於唐王李世民,但是,尉遲恭不是漢人,他是鮮卑人。貴為門神的唐朝大將尉遲恭其實不是漢人,而是鮮卑人

    同樣,「尉遲」姓融入漢族之後,也有後人把「尉」字省略了,只留下一個「遲」字,作為姓氏。所以,中國姓「遲」的,基本上也是鮮卑族的後代。例如唱《鐵窗淚》的那位歌手遲志強,他,很有可能就是鮮卑族的後裔。

    ————————————————————————————————————————————————————————————————————
    作者介紹

    馮學榮,中國當代作家,男,1979年出生,廣東陽江人,現居香港。
    畢業於廣東外語外貿大學法學院。
    代表作品:《日本為什麼侵華:從甲午戰爭到七七事變》。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