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調部門dcard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調部門dcard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調部門dcard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調部門dcard產品中有10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947的網紅去倫敦上插畫課,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我的大學三年級:從垂頭喪氣,到抬頭挺胸。 這篇文章,有點雜,字超多,或許大家不會讀完,但對我來說,會是一個充滿意義的紀念品。我想過了五年再來讀讀,應該會覺得既欣慰又可愛吧。將懞懂的即將踏入社會、職場的自己所經歷的過程化為文字,真的特別難寫,因為這段時間發生好多事,每個細節都是啟發,都想好好紀錄下來。...

  • 調部門dcard 在 去倫敦上插畫課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2021-07-07 12:49:21
    有 153 人按讚

    我的大學三年級:從垂頭喪氣,到抬頭挺胸。
    這篇文章,有點雜,字超多,或許大家不會讀完,但對我來說,會是一個充滿意義的紀念品。我想過了五年再來讀讀,應該會覺得既欣慰又可愛吧。將懞懂的即將踏入社會、職場的自己所經歷的過程化為文字,真的特別難寫,因為這段時間發生好多事,每個細節都是啟發,都想好好紀錄下來。

    --------------(以下正文。)

    「大家一天中會有最勇敢或「出頭」特別多的一刻嗎?」
    我發現,我常常在夜深人靜的時候做出瘋狂的決定,可能我是一個流著貓頭鷹血液的終極夜貓子吧XD。

    「我只是想稍微分心一下啦!」
    2020年末至今年初焦頭爛耳的趕畢業論文時,我除了私訊了B&D Lab說我要上他們的podcast外,(還沒聽過那兩集podcast的歡迎去聽喔!連結在留言。)
    還投了全校只有20個名額的Mentorship programme(業界師徒制計畫?!拜託如果有人有更好的翻譯請留言告訴我。)當初申請只是想稍微分心一下?!申請方法不複雜,只要填寫報名表,標示清楚在創意產業感興趣的崗位,和提交一份CV就行了,因此CV的脫穎而出很重要,不過我沒有寫過CV,所以當初就是把能寫的都擠上去了。

    其實投完申請後就繼續埋頭苦幹寫論文了,沒想到二月中旬收到了錄取通知,看著信件思索了一番才想起來我申請了這個programme。

    「我與我的業界導師:Lily Richards」
    根據我對出版業的興趣,主辦方將我與一位攝影師同時也是設計部編輯的業界導師牽線,Lily Richards任職於英國最大的出版社Penguin Book企鵝蘭登書屋旗下專門出版成年讀物的Vintage Books,我們將展開為期半年以上的師徒關係。

    第一次的Zoom會議,就討論出了清楚的目標、她將協助我的方向以及未來半年每次的會議大綱。令我們不解的是,當初我很清楚的在申請表寫上我對「童書插畫出版」感興趣,但主辦卻派了一位不同領域的人,雖都為出版業,企鵝蘭登書屋也以童書起家,但成年與兒童讀物有著天壤之別。因此,我們決定將輔導重心放在:如何結合興趣、如何行銷自己、畢業後五年內的就業規劃、出版社設計部門如何運作、作品集以及履歷輔導,Lily也承諾會將我引介給童書部的設計師,並會在最後一次會議邀請我帶著實體作品集參訪位於倫敦市中心的Vintage Books。

    這個業界師徒制計畫難能可貴之處是,它讓我知道我比我想像的更有價值、我的作品是能夠在市場上生存的,只要我妥善規劃以及用對方法。藉由業界導師引路,少摔幾跤,用著我的節奏往屬於自己的正確方向前進。

    「當你簽證即將到期的那一刻,你就知道下一步要通往何處了。」
    這是在Clubhouse一個藝術房,當我提出我想走高等藝術教育,不知道未來碩士畢業後要不要直接回國後,一位旅法的藝術家講者送給我的一段話。乍聽之下就是不要想太多的意思,更多的含義則是不要限制住自己,這剛好也是我跟Lily聊的最多的部分。我跟她分享了之所以想要回國從教的原因理想以及抱負,但她覺得為何不先在英國累積經驗後,回國會有更多更好的機會和待遇。

    「英國人會雇用我這個黃種人嗎?」
    當我提出了我的疑慮,得到的是正面的答覆。Lily說最近在英國出版界意識到種族聲音多元的重要性,有了很大的整頓以及改革。她任職的部門開始娉請更多非白人來當主管高層,也積極出版來自不同種族的書,所以我不用去擔心種族以及膚色的問題,相反的我會是個優勢。

    「我未來的受眾是誰?」
    在我用簡報跟Lily介紹了我的作品、強項、商業接案、如何經營社群平台推廣自己後,她給了作品高度的讚揚,但同時點出了許多我在推廣的不足。「你的受眾是英國人還是台灣人?」是她第一個丟出的問題。如果我選擇在英國發展,我的粉專、ig是以中文為主,要怎麼在英國行銷自己?Lily說她的部門很常透過Instagram來找合作的設計師,因此清楚完整的po文和hashtags是關鍵。再來,我一些很棒的商業接案作品都沒有標明清楚合作公司、合作內容,行銷自己作品的時候千萬不能謙虛,最響亮的一定要放在開頭!她給了我下次會議前要完成的任務,就是改善Instagram的po文,至於ig資訊欄的自我介紹,應該更清楚的寫下我是一名插畫家和擅長創作的主題,總之,越明瞭越好!

    「除了Instagram和Facebook,還有哪裡可以行銷自己,撰寫個人品牌?」
    在會議中我向Lily提出了我的疑慮,我寫作的平台Facebook用戶量正在減少,而且在社群平台越來越少人會耐心的看完長篇大論,Facebook粉專甚至刪除了網誌功能:(。如果我將這些文章記錄搬運到Instagram也不太合適,Instagram的主角是圖片而不是文字。

    然而,與其過於在意用戶會不會耐心的看完,不如繼續經營。Lily說,以她一個出版社編輯的角度,不管時代怎麼變,她都是熱愛文字的,所以她在茫茫社群平台找合作設計師時,閱讀創作者書寫的文字是她所好。當然,一定有平台是主打長文與圖,同時拓展到更多平台,曝光自己是必要的,所以她提供了另外一個她們會找合作設計師的網站:It’s Nice That。

    「勇敢嘗試,八面玲瓏,面面俱到,努力經營,堅持到底!」
    除了文章一開始提到的Podcast,我會常常在Dcard潛水,只要有人po了相關文章,就會去用心回答,並附上自己的平台連結。前陣子,Clubhouse開放給Android用戶,我終於可以體驗跟世界各地志同道合的人聚在一起透過聲音來即時討論同個話題的感覺,它是個很好的輸出與學習平台,很多前輩不藏私地提供好多建言。雖然開麥發言令人緊張,但我的社群平台粉絲數增加了不少!(歡迎大家到藝術相關房間來跟我透過聲音巧遇吧~)

    「教育是我明確知道自己斜槓的未來一定會走的其中一條路。」
    當我簡單的敘述了我在這個粉絲專頁書寫的內容,以及成立的初衷和目的時, Lily覺得我不應該只用中文書寫,因為全世界有那麼多想到英國學習藝術的國際生。Lily在每次會議中總能一語道出我的不足,而我也積極對她的建議做出一些答覆後向她會報。我開始結合插畫藝術與生態教育,發展為畢業專題,一些文章的出處為此平台,加以翻譯、潤飾以及補充後編輯成一系列的雜誌,其兼具了藝術性、商業性、知識性以及獨特性(完整作品在ig)。

    Lily建議我直接詢問系上教授在英國投稿的機會,跟教授聊完後,他開給了我名單,也很歡迎我寄文章給他過目,可是,發現我目前所寫的文章字數、專業度等等都不足以「論文」的形式來投稿,所以我到圖書館借了藝術教育的相關論文期刊來閱讀、學習,是未來要努力的方向之一。

    除了書,我參加了多場藝術教育學術論壇,大部分對我來說都很深硬,使用的英文不是我平常會講的,這點我需要精進自我來克服。

    「如果要在英國有工作就是要跟教授混熟!」
    前天我跟韓國朋友去吃炸雞時,她男朋友跟我說了那句話。「有,她有。」我朋友馬上幫我回答她男友。我為了未來要在英國高教界生存真的是付出了蠻多的。除了當了三年的班級代表積極為國際生發聲,還加入了畢業展團隊忙的熬夜做苦空刷存在感。比較特別的是,剛好我大學三年的努力教授們有看在眼裡,作品質量合格,論文拿A,很榮幸的受邀幫學弟妹演講了幾場,也幫申請我們科系的學生做了招生講座。教授只找了兩三個人,作為一位成功打入他們內心的國際生,我還蠻驕傲的。值得一提的是,我(通宵)做的簡報因為太棒了(自己講),現在已經成為教授間開會的材料咯!

    我的付出主要目的就是:我想成為下個學年度的系上職員studio fellow,有點像助教的角色,但我能夠根據我的專長在系上設計課程、帶課程,我認為是個必要的經歷。有好消息再分享給大家咯。

    「從Lily到Katy,終於跟出版社童書部牽線了。」
    聽從Lily的建議,與其紙上談兵,我應該要到實體書店去看、去翻我喜歡的作品以及它們的出版社,最重要是弄清楚,目前出版社都出了什麼樣的書。那趟到書店的考察彷彿幫我打了強心針,我一直對自己的作品風格不太自信,也不知道結合生態與插畫的市場有多大,結果現在英國的書店,滿滿的都是自然相關的書,尤其在童書領域,很開心的找到了好幾本符合我得強項的作品。

    在半年師徒會議結束前,Lily履行了她的承諾,把我引介給了企鵝出版社童書部設計部門的編輯Katy。Lily一直重複強調讓我直接與童書部門溝通的重要性,因為她真的對這個領域不了解,運作模式很不相同。

    我將簡單的作品集寄給Katy,她很喜歡我的作品並且親切的空出了時間與我進行視訊會議。長達一個半小時的會議,Katy給了我很多建議,包含如何強化作品集,以及我作品的市場性。其中一點,跟Lily持相反意見的是,Katy 認為我需要一位插畫經紀人,經紀人能夠更準確的篩選適合我的案子同時保護我的興趣,再者,因為她任職的童書部門幾乎都是透過插畫經紀公司找合作插畫家。(Lily說成年讀物部門是5:5)Katy也開出了一個適合我的插畫經紀公司名單。

    我鼓起勇氣問Katy,我的作品有沒有機會跟她們合作,她沒有正面答覆,但她說會將我放入以後的備選名單,也鼓勵我持續累積作品,並且定期回傳新的作品集給她。

    「結果Lily是系上教授老婆的下屬兼很好的朋友。」
    我知道他們的關係乍看下有點複雜,在畢業展親友夜當天,教授、教授的太太和Lily一起出現在畢業展,一起誇獎我,驚訝之餘,會心一笑,一切都連在一起了。(那天畢業展親友夜(無親無故的我)邀請了Lily出席。Lily千里迢迢趕來倫敦,還準備了一張卡片給我。)

    哇!有人看完嗎?這篇真的寫超久的,你應該也看得很久XD
    感恩~

  • 調部門dcard 在 US Taiwan Watch: 美國台灣觀測站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2021-02-21 09:54:07
    有 1,804 人按讚

    【美參眾兩院議員重提《防止台灣遭侵略法案》:「戰略模糊」討論持續!!】​

    去年大選期間曾有國會議員提出「防止台灣遭侵略法案」(Taiwan Invasion Prevention Act),但因為大選期間大家都很忙,法案沒有排上外委會議程。​
    沒通過的法案,在新會期就都不算數了,要重新來過。​
    而在2/18這天,共和黨籍參議員史考特(Rick Scott)與眾議員瑞森紹爾(Guy Reschenthaler)分別在參眾兩院重新提案。(2/18這天之內,國會一次提了五個台灣相關法案!!)​

    這個法案最重要的部份在於授權美國總統在特定目的下得以有限度地動用武力,以確保和保護台灣免受軍事攻擊。法案的目的之一在於避免當中共出兵時,國會反應不及、來不及授權,因此事先授權總統在滿足特定條件下可以先動用武力。​

    除此之外也有很多呼籲的部份,例如敦促美國貿易代表展開與台灣的貿易協定談判,鼓勵總統或國務卿訪問台灣,以及歡迎台灣總統在美國國會發表演說等等。​

    法案詳細內容可參考這篇中央社新聞整理:https://reurl.cc/Gde9RD。​

    ▍這個法案的性質是什麼?​

    我們先前曾經介紹過,美國國會的法案,以目的來說可以分成兩大類(參考文章:https://reurl.cc/o90ngg):​
    1、表態(Bill for messaging)​
    2、通過(Bill for passing)​

    「防止台灣遭侵略法案」的內容混合了這兩種性質,如果之後要在兩院外委會當中走得更遠,可能還需要經過許多的討論,尤其它會牽涉到目前的「戰略模糊」大辯論。​
    《台灣旅行法》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它從原本的表態為主要目的(裡面有很多大力支持台灣並且譴責中國的文字),修改成可以爭取更多人支持通過的版本。相對來說對行政部門的拘束力會下降,因為按照慣例,國會基本上會尊重行政部門在外交上的作為。但這樣的法案仍然是非常重要,因為可以敦促行政部門的政策調整,會放出代表民意的個重要訊號(signal)。​

    ▍「防止台灣遭侵略法案」代表什麼意義?​

    這個「防止台灣遭侵略法案」的重大意義在於近期許多關於「戰略模糊」的討論。​
    簡單來說就是有非常多人在討論說,到底該不該調整「戰略模糊」,意即,該不該明確表達美國會在中共出兵的狀況下出兵協防台灣?​

    我們認為美國在短時間內不太能明確做這樣的表達(龐培歐也曾經在去年十月份明白地表達過不會這樣做),但是其實戰略「模糊」ambiguity到「清晰」clarity之間是一個程度上的問題,並不是「有」或「無」的1或0。美國顯現出的跡象是:愈來愈認為清晰一點是重要的事。​

    目前不管是國會還是政策圈的討論都有愈來愈多人指出,由於中國擴張的野心日益增加,​
    美國需要更清楚地表達支援盟友、支持民主價值,​
    因此,幫助台灣增加防衛能力、以及想辦法嚇阻中國的侵略是相當重要的事。​
    而且大多數人都同意必須要跟中共清楚表達:侵略台灣是錯誤的事情,必須付出重大代價。​
    例如國務卿布林肯在聽證會上,被問到中國對台灣的武力威脅時,他說:「這會是中國最大的錯誤」(That will be a grievous mistake on their part)​

    我們當然很樂見這樣子的討論持續下去。​

    ▍戰略模糊的討論​

    在這個法案提出的同時,美國時間2/18,國會進行了一場聽證會,標題是「嚇阻中共對台威脅」(Deterring PRC Aggression Toward Taiwan。這裡有全場錄影:https://reurl.cc/YW82aO)​
    裡面也對戰略模糊做了很多的討論。​
    我們可以看到許多支持「更清晰」的人們是跨黨派的,像是民主黨籍眾議員Ami Bera。這可以再次印證,在台灣議題方面,國會裡的兩大黨具有高度共識。​

    這些討論基本上都將中共的擴張和侵略台灣視為不可接受的事情,而且重點在於,不管贊同或反對調整戰略模糊的人們,都是基於這樣的主張來討論到底「該用什麼手段」比較能夠嚇阻中共。並不是說反對取消戰略模糊就是對台灣不好,而是大家共同討論怎麼樣比較可以阻止中共。​

    同場加映我們先前文章​
    【美國「戰略模糊」辯論ing。台灣該做什麼?】​
    https://reurl.cc/Gde9RA​

    關於戰略模糊的說明,可參考這篇​
    【美國對台海「戰略模糊」政策的三個層次】​
    https://reurl.cc/xgQWlV​

    ▍補充1​

    本屆國會一個特色是提出的台灣相關法案沒有很快地提出來。一般而言,每屆國會開議(一般是在單數年的一月份開議)就會有幾個相關法案提出,但本屆第一個台灣相關法案是在1月28日才提出來的《世界衛生組織究責法案》。自1979年後,只有三屆國會所提出的第一項台灣相關法案比本屆晚(1985年99屆、1991年102屆、2011年112屆)。
    這其中可能有一個原因是在12月底時的《2021年綜合撥款法》一次包裹通過了像是《台灣保證法》這樣子意義重大的法案,還有一個原因是國會開議後就超級忙碌,還包括被攻陷,以及之後忙著彈劾等等……​

    不過雖說沒有「一開始」就有很多法案提出,2/18日就一次出現五個台灣相關法案。(有興趣的話可以在國會官網查詢:https://reurl.cc/4yoyMD)​
    我們先前文章有提到過,法案的數量與連署的人數並沒辦法直接推估對台灣的友善程度。​
    美國國會每年法案數量都在數千件以上,很多法案議員們並不會主動去關心,每個法案的連署人數都是各方勢力努力遊說之下的結果。衝連署人數,多半是Bill for messaging才會走的途徑;Bill for passing,就直接往推動立法的程序走,不會去管幾人連署。提案的多寡、連署人數跟最後會通過幾件法案,這之間並沒有直接的關聯。​

    ▍補充2​

    除了「防止台灣遭侵略法案」在參眾兩院提出之外,2/18眾議院裡面也有一個法案「要求國務卿擬訂策略協助台灣重獲世界衛生組織觀察員地位」​
    這個法案由眾議院外交委員會亞太小組成員薛爾曼(Brad Sherman,民主黨)和金映玉(Young Kim,共和黨)領銜提出,且獲得跨黨派的36位議員連署。
    重點在於,這個提案【獲得眾議院的外交政策要角們支持】,包括外交委員會主席米克斯(Gregory Meeks)、外交委員會共和黨首席議員麥考爾(Michael McCaul)、亞太小組主席貝拉(Ami Bera)、亞太小組共和黨首席議員卡波特(Steve Chabot),這四位眾議院外交政策的兩黨領袖。​

    參考新聞:https://reurl.cc/NX0Xmp​

    ▍補充3​

    2/18這些友台法案剛提出,隔天解放軍就派出九架軍機飛到台灣的空域(ADIZ)作為回應。​
    提醒大家,中共的心理戰和輿論戰持續進行,近日就有從Dcard上面傳出來的「假冒飛官」寫了一篇文章說備戰應對中共侵擾很累之類的,然後下一個結論說台灣應該要跟對岸和談。​
    這種失敗主義和把兩岸緊張怪罪在台灣方面的想法,實在是不可不防。​

    而親中統派們的說法一向就是「美國(和台灣一起)挑釁中國」,連美國執行「自由航行」任務(例如一月底派軍艦駛過台海,回應解放軍軍機侵擾台灣、以及二月在南海派出兩大航母艦隊演習)都可以說成是造成兩岸緊張,甚至還有國民黨高層公開說台灣附和美國的自由航行說法會「降低國格」(實在滿臉問號),這類說法的謬誤之處我們會再另外專文解說(文長每次都寫太長……)​

    ✨ 贊助觀測站:https://ustaiwanwatch.soci.vip。

  • 調部門dcard 在 股票財經日報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2021-01-04 10:20:28
    有 1 人按讚

    過年這時間要離職真的有點尷尬,好像要考慮的還是多一點?
    #台積電 #分紅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