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調情用語英文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調情用語英文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調情用語英文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調情用語英文產品中有5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4,749的網紅Ian討厭想標題,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最近很努力寫影評啊!這篇是刊載於風傳媒關於「賽博龐克」與「仿生人」的討論。 奧斯卡伊薩克、多姆納爾葛里森跟艾莉西亞薇坎德所共同主演的《機械姬》(Ex Machina)又翻譯作「人造意識」。這是2015年的電影,由英格蘭編劇亞力克斯嘉蘭,初試啼聲擔任導演之作。這部電影目前在IMDB上目前獲得了7...

  • 調情用語英文 在 Ian討厭想標題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2019-01-10 12:00:00
    有 35 人按讚


    最近很努力寫影評啊!這篇是刊載於風傳媒關於「賽博龐克」與「仿生人」的討論。

    奧斯卡伊薩克、多姆納爾葛里森跟艾莉西亞薇坎德所共同主演的《機械姬》(Ex Machina)又翻譯作「人造意識」。這是2015年的電影,由英格蘭編劇亞力克斯嘉蘭,初試啼聲擔任導演之作。這部電影目前在IMDB上目前獲得了7.7的分數。

    《醉鄉民謠》裡頹廢失意的歌手奧斯卡伊薩克,在這部電影裡飾演一個新創科技鬼才,而有「紅髮休葛蘭」之稱的英國小生多姆納爾葛里森飾演一個工程宅,而他愛上美麗卻一臉深邃憂愁的機械仿生人艾莉西亞薇坎德,三位大明星充滿懸疑氣氛的對手戲,當然是這部電影的主要看點之一。這部電影另外一個重點,就是由仿生人工智能所衍生出的諸多關於這部電影究竟是不是「賽博龐克」的討論。

    搜尋引擎、人工智能與仿生人
    這部電影描述多姆納爾葛里森所飾演的工程師加勒,在全球最大的搜尋網站工作,某天,他意外被公司抽中,可以到創辦人納森的別墅中跟他共度一周。

    加勒帶著期待的心情搭了數個小時的直升機,到達納森的別墅,但那其實是一座神秘的研究中心。原來,納森抽中他的原因,是希望能夠找一個公司裡的優秀年輕人,來幫他進行「圖靈測試」。

    而這個測試的內容,就是要幫助納森判別他所創造出來的「人工智能」是否能夠如同真的人類一般。

    然而,加勒對這個測試感到隱隱不安,原因在於納森是一個瘋狂的天才工程師,每日酗酒,還在森林裡蓋了一座研究堡壘,雇用不會說英文的日本女孩京子來整理他的起居,以免洩露了公司的機密,納森對這個女孩異常的惡劣。並且納森的人品似乎有些偏差,比方他透過自家公司的搜尋網站,偷取使用者的各種私人數據,來做為人工智能開發的資料庫。

    而加勒所處的研究中心,有許多神秘的房間,但納森並沒有授權他可以進入,每當夜裡總會發生無預警的斷電,當斷電時加勒就會被鎖在自己所在的地方,納森告訴他,這是安全措施。

    但當加勒進行測試看到人工智能仿生人艾娃時,他簡直不敢相信眼前這個女孩不是真實的人類。因為她除了身體存在人工的特徵外,她的臉、表情、聲音,最重要的是她的思考模式就是一個活生生的年輕女孩。

    而詭異的事,這個由納森所製造出來的仿生女孩,似乎在透露出某種警告加勒的訊息,最重要的,她要加勒千萬不要相信納森。
    神秘的研究堡壘、酗酒且瘋狂的天才工程師、沉默的日本女子、不停暗示這裡存在危險的可愛人工智能女孩。

    究竟這裡藏著什麼謎團,就請有興趣的朋友自行去觀看完整電影。(後面即將進入雷區)

    「圖靈測試」的標準
    熟悉「賽博龐克」的朋友們都知道,舉凡像是「攻殼機動隊」裡的素子的義體,以及透過虛擬介面的溝通方式,還是「銀翼殺手」裡的人造人,網際網絡與仿生人一直是賽博龐克系統中,非常重要的一個故事結構。

    在真實世界中,人類對於人工智能的研究早在上個世紀七、八零年代就已經開始。依照某些專家的說法,這幾十年來,所謂的人工智能研究並沒有太多的進步,直到互聯網的概念出現,透過大量的資料以及數據所建構出機器深度學習的可能架構,才讓這個議題在這兩年又成為相當熱門的議題。比方像是chat bot的運用,語意辨識系統的開發。

    當然,我們都知道這離「賽博龐克」(Cyberpunk)世界觀中的仿生人還有不小的一段距離。

    「機械姬」這部電影雖然是驚悚片,但是對於人工智能有很多非常有意思的討論,特別是透過網路收集使用者喜好,建構出電影裡的仿生人女孩的這個想法。然而這個故事設定的背後,我們認為作者或許隱含了許多對於人工智能的想像,甚至是警告。
    比方當加勒開始進行圖靈測驗,試圖測試艾娃是不是真正的人工智能,她發現這個女孩對他釋出不同的訊息,就像在對他調情,但另一方面,他也相當警醒的保持懷疑,認為這是納森的設計。

    回過頭來,當加勒跟納森討論到這個問題時,而納森的回答提出了一個很有趣的反問,究竟人是否存在先天的意識能決定自己的喜好?納森在這裡反問加勒,你能否說出你為什麼喜歡一個人,有哪些條件是必備的,比方膚色、年紀。

    加勒回答不出來,因為喜歡一個人沒有理由,所以納森說,艾娃會不會對誰有好感,這不是他所能設計的,人會喜歡一個人,也就是人對異性的喜好,是後天環境塑造出來的,正因為是人工智能,他無法預先寫定讓艾娃喜歡加勒。也正因為如此,才能真正測驗出艾娃是不是合格的人工智能。
    然而,電影的結局卻是納森真的設計加勒,因為他偷取了加勒的使用習慣,並且調查他,知道他單身、沒有父母,還觀察他平常都會關注那些外貌的女孩,甚至加勒還說,納森一定研究過他在搜尋網站上看過了那些A片。

    在電影的這一幕,似乎真正醜陋可怕的,還是人性本身。另外也暗示了真實世界之中,要建構出仿生人最為困難的部分,就是仿生人要如何才能具備有像人類一般的「情感」喜好與表現。

    真正的人與真正的人工智能之間的界線何在?
    最終,加勒也完全被艾娃給迷惑,選擇相信艾娃,甚至幫助艾娃逃脫,因為加勒發現,艾娃不是第一個人工智能,其他的人工智能的下場都非常的悽慘,因為她們是被人類製造出來的人,她們也渴望自由,但是納森卻虐待他們,甚至連京子都是納森製造出來的僕人兼性奴,並且最後實驗結束後,艾娃就要被銷毀。得知這件事的艾娃拜託加勒,一定要救他,並且跟她兩個人一起逃走。
    於是加勒趁納森喝醉,改寫了房間的安全設定,只要再次斷電,所有的房門就不會鎖起來,而是打開。

    最後加勒放出了艾娃,而艾娃跟京子聯手,殺死了納森,但京子也被納森給破壞,而艾娃在納森的實驗室中,找到其他實驗剩下的仿生人的身體。她將皮膚跟其他可用的器官取下後,把自己拼湊成一個完整的人類女孩。之後艾娃離開了實驗堡壘。並且,把還活著的加勒鎖在裡面。此刻加勒才明白,艾娃才是真正的威脅,可怕的是,艾娃不僅具備人類的智能,還懂得運用人類的情感來欺騙人類。而納森試圖在實驗中設下防火牆,就是要避免這個事情發生。

    電影就在艾娃像一個人類女孩一般,回到人類世界後,劃下了句點。
    不得不說,多姆納爾葛里森非常適合演這種純情蠢蛋小男孩的角色,然後整部電影有一種超現實的驚悚感,關於人工智能的討論也非常地有意思。但是電影並沒有說明「人工智能」的設計如何可能,而是站在一個更為倫理學的角度,去提醒我們試圖建構出這樣子的一個,具備有人工智能的仿生人,背後是有其危險性存在。

    當然這是很多科學哲學家或是倫理學家一再試圖警告大家的老掉牙話題。「機械姬」這部電影只是把這個話題包裹在愛情、性、人與人之間的信任這些話題之中,試圖去再次說明一回。所以站在這個角度上,如果硬要把這部電影跟賽博龐克拉在一起,大概就僅有仿生人能否跟真實人類一樣具有情感的這個脈絡相對貼近,其他包含像是反烏托邦、階級等等重要的賽博龐克元素,都沒有出現在這部電影之中。

    但這些都無礙於這部電影本身的可看性以及結局的令人驚訝的程度。在人類不斷嘗試各種可能性的未來,出現像是艾娃這樣的仿生人的日子或許不遠,但是在倫理學上的擔憂恐怕是比科技更為需要人們多多思考的核心問題。

  • 調情用語英文 在 紫丁香婦幼關懷協會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2018-10-17 12:03:00
    有 11 人按讚


    「女性與談判─溝通的藝術」座談會-與談精華分享
    【女性,為自己想要的生活談判】(上)
    -- 與談人 袁瑋(振興醫院身心內科主治醫師)--

      女性怎麼為自己想要的生活談判!談判到底是什麼?我們大部分聽到談判想到什麼?最近很紅的貿易戰、之前ISIS時人質的談判、商業上的談判,這是我們一般熟悉的談判。我媽問我怎麼會是我去講談判?她說:「不應該你講,應該請你阿嬤去講,為什麼?如果給你50塊叫你買高麗菜,你就只買高麗菜回來;你阿嬤買高麗菜人家還會送蔥跟蒜,連攤販的孫子最近上什麼大學、他兒子買了多少錢的豪宅她都知道!」阿嬤是個很會談判的人,她買東西會跟對方做朋友,帶回來很多的附贈品,的確,她是很成功在生活中談判的人。為什麼那是談判?因為談判就是不同立場的兩方或是多方一起解決問題或迎來大家滿意的結果,這就是我們生活中的談判。

      小時候,隔壁的小狗咬著我的洋裝咬著不放,當時我非常驚恐,我怕牠把我的洋裝撕破了,我該怎麼辦?我跟牠講也沒有用,兇牠也沒有用,牠就是要咬著我的洋裝,牠是喜歡我的洋裝嗎?當然不是,牠其實是想要跟我玩,所以後來我爸丟了一顆球給牠,牠就放開了。這就是談判,有時候我們表面上看到對方想要的,但未必是他想要的、需要的,就像這隻狗其實不需要洋裝,牠是要跟我玩。所以當我們找到對方的需要的時候,其實我們就可以做一個很好的談判者。

      今天會談到一些社會心理學研究,也看看社會上到底對女性談判是什麼樣的想法。刻板印象當然存在,舉例,2006的美國公開賽,第一次開放選手挑戰裁判的線判,選手如果對裁判判的界內、界外不滿意,可要求觀看錄影以求公正。美國公開賽統計下來,共78名男性說不滿意判決,女性將近1/3、28名球員不滿意,即使在歐美國家,這樣的差別還是相當的明顯,所以刻板刻板印象是全世界的問題,不光是台灣的問題。那怎麼會有這樣的刻板印象?我們的文化中,從小女性被教導要體貼,要為共通利益著想,要站在對方的立場想,有時候要柔軟,這跟我們印象中的談判,要很堅定立場,好像是不一樣的,那是不是真的不一樣?

      社會心理學研究發現,男女主管對於不同性別談判薪水的態度不同,如果一個女生來要求薪水、問很多關於福利的問題,主管會傾向不用她,但如果是男性,主管就會用他,因為覺得他會為自己爭取利益,期待在商業上也這樣做,但女性這樣做就不行,就會被認為是跋扈、霸道,這個新人得到工作機會的機會就會變小了。

      銷售行業研究153家車廠,發現賣最高的價格是男性、白人,最低的是女性、黑人,在房屋的買賣也是如此,當賣房子給你的人是女性的時候,對方比較容易針對用途說謊,但對男性銷售者大家比較不會說謊。

      這些都是實際上社會研究發現的狀況,但也不盡然,在以巴衝突的模擬實驗,傾向對女性談判者妥協、較容易感受到女性談判者善意也較易對女性談判者產生信賴感、女性談判者遇到較強勢、競爭型的對手說不時,較容易堅持願意磨下去。

      還有個有趣的研究,不同女性特質誰有效?溫暖、體貼、調情?答案是調情。這是研究,沒有任何性別歧視的意思,不過在商場上就是這個樣子。我們為什麼要談這些研究?其實男女生本來就是不一樣,社會對兩者的觀點也不一樣,其實當我們善用這些觀點,不見得會是壞事。

      女性面對談判會有矛盾,也比較容易受對方的反應影響,所以當對方今天變得很強勢,讓人覺得不合裡、霸道的時候,女性會變得比對方更強勢。研究結果發現是不好的,因為當女性變得太強勢的時候,研究發現對於她們職場將來的升遷會有後遺症,也會影響周遭對她的觀感,聽起來好像不是很有利,那到底我們該不該談判?什麼時候該談判?

      這些是大家都認得的傑出女性,陳文茜、蔡英文、Sheryl Sandberg、 Michelle obama、德國總理梅克爾,這些是檯面上很傑出很耀眼的女性談判者以及專業人員,那再來看看男性有沒有差異很大,普金、川普等等在世界各地點火,所以其實女性善用他們的特質的時候是個優勢,哈佛商業學院研究發現一些特質像是事先準備、保持開放心態、保持幽默感,對無論性別談判者加分,另外女性談判員如果可以善用語言表達、傾聽能力、同理心對女性談判是有利的。

    (….未完待續。明天繼續~~)
    #女性與談判
    #談判到底是什麼?
    #原來生活中處處是談判!

    *座談會的活動花絮請上紫丁香網站
    https://www.lilac.org.tw/activit…/…/activities_20180905.html

  • 調情用語英文 在 Penny 小麥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2016-01-30 07:20:27
    有 5 人按讚

    我為什麼喜歡你?

    在一段感情開始之前,總會有一段朦朦朧朧的曖昧期,感覺到對方對自己的「吸引力」,彼此試探、摸索。如果統計戀人之間的「愛情大哉問」,這句話一定勇奪前三名:「你最喜歡我哪裡?」

    其實,愛情開始時的關鍵,當然是兩人之間存在的莫名吸引力。問題是,這些吸引力是只能感覺、永遠捉摸不著的嗎?如何分辨什麼是一時意亂情迷、什麼是真心喜歡的某些特質?

    帥哥美女人人愛:身體的吸引力

    外貌絕對是我們第一個會感受到的部分。

    長得好看的人給人的第一印象、在第一時間都是比較有利的,就像在哆啦A夢裡,宜靜永遠比胖虎妹吃香,這根本不需要研究就知道—雖然研究也證實了。

    不過,我們應該要問:只要長得漂亮,人生的一切問題就會迎刃而解嗎?

    沒有這回事。真實人生才不像電視演得那麼簡單。

    一個人長得漂亮,在戀愛中可能比一般人容易拿到入場券,但你不知道你是坐在搖滾區還是四樓的最上面?除了給人的第一印象之外,人還具有其他的東西,外貌不是永遠都有好處,因為別人看到的你只有外貌。如果是女的漂亮,會得到美女多半沒有大腦、類似「金髮美女」的印象;男的帥氣、身材好,就說他頭腦簡單、四肢發達……不管別人是講得酸一點,還是真實狀況確實如此,至少常常容易落入這種刻板之中。

    有人會堅持:「至少我看得順眼!」我覺得你眼睛閉起來比較重要。眼睛閉起來你就會用心看,眼睛會蒙蔽你,心不會。至於其他長得不怎麼樣的也不用難過,長得不怎樣也是有辨識度,有辨識度至少也是一個特色嘛!

    讓我們變成更好的人:誘發

    另一個影響吸引力的因素,我們稱為「誘發」。

    電影「愛在心裡口難開」(As good as it gets)裡,男主角說過一句經典的電影台詞:「妳讓我想變成一個更好的人。」這就是「誘發」成為改變、進步的動力。不愛念書的男生,為了看喜歡的女生綁個馬尾,發奮圖強拚命讀書;討厭運動的女生為了讓校隊隊長注意自己,天天去跑操場運動兼減肥……愛情具有這樣的魔力,誘發一個人身心或行為的變化,給戀愛中的人一種特殊的動力,改變自己,甚至犧牲自己成就另一個更大的目標。

    愛情會誘發我們生命中最美好的部分,讓人想成為更好的人,這是愛情偉大之處,也是用來衡量吸引力的因素之一。

    近水樓台先得月:鄰近性

    談到「鄰近性」呢,不是說你跟他近水樓台就有所謂的「先得月」,照這個標準,大學裡的班對應該多到不行,一起上課四年還不能在一起,那誰跟誰能夠在一起呢?要是這樣,你應該跟你家對面的人結婚,如果是老鄰居那更應該結婚了!

    但事實並非如此,「鄰近性」比較正確的解釋是你一旦喜歡上一個人,就會希望經常黏在一起,一起去上班、一起吃飯、一起下班回家……想要時時刻刻在一起。所以下了班之後一起罵老闆,一起加班、吃宵夜再上演一段溫馨接送情的人,就是具有明顯的「鄰近性」。

    魚幫水、水幫魚:互惠

    愛情故事有一種經典老梗:瀟灑帥氣的戀愛高手(多半抱持只性不愛或遊戲花叢的態度),同情一個沒有什麼戀愛經驗、長相平凡又笨拙的女生,決定進行人生大改造計畫、幫她追到暗戀的男人……。

    所謂的互惠,指的就是這種「願意向對方付出、也期待對方有類似回應」的心情。但是這個交換是不等價的,或者很難等價的。有些男生幫女生上課、幫她抄筆記,女生應該回饋他什麼?陪他看電影、吃飯,這樣是等價嗎?那麼,抄筆記要怎麼算?累積幾個點數?看電影又算幾個點數……有人認為這是可以算出來的,尤其是念經濟學的,好像什麼東西都可以化成數值;但是對於念社會學的人來說,就算化成數字,也不一定就是等價,那只是「你認為」的等價。

    不過,人的付出雖然不一定在物質上相等,對於感情增溫的價值卻是不言可喻。

    相看兩順眼:相似

    有關相似性的論調,是很有趣的「二分之一理論」。

    有人說,差別愈大的人愈容易在一起;也有人說,相似度愈高的人愈容易在一起,反正就跟丟銅板一樣,是五十五十的機率,怎麼講都不會錯,這就是二分之一理論。

    不過實際上,兩種論述各說中了一半,有人發現了更精確的說法—兩人的關係,會隨著時間而逐漸轉變。剛開始認識的時候,相似性很重要,但是交往以後呢,因為時間長,互補性就取而代之變得很重要。家裡的保險絲壞了,要有人會換保險絲;怕蟑螂的負責尖叫,另一個就得拿起拖鞋一「啪」了事;比較不善交際的,需要另一半在聚會或人際上負責交際應酬;沒有人想洗碗也得洗,就會發展成一個人做飯、一個人洗碗這種相互合作的情況,也是造成相互吸引或開始戀愛的原因。

    所以,人要找的是一個跟自己大處相同、小處相異的人,而不是完全相同的人,因為連雙胞胎都不是完全一樣的,也不要想著會有跟自己完全相同的人。剛開始,彼此接觸的範圍小、面積小,可能會覺得:「欸,我跟他真的好合喔!」喜歡同一首歌、喜歡同樣一種電影、喜歡同一個明星、喜歡同樣某些菜色……看你們能同樣幾個?到後來總會出現「不一樣」。所以,要把「同」跟「異」在價值觀裡面放到什麼位置,就看你覺得什麼東西是最重要。

    但是別忘了,人是會成長的,年輕時你覺得重要的東西,可能過了一陣子就不重要;剛開始交往的時候,你覺得重要的東西,可能以後你也覺得不重要了,這就是一起成長、共同奮鬥。

    有些人說:「我希望跟他一起牽手、一起變老……。」變老不重要,變得有智慧比較重要,變老然後兩人呆呆的,要幹嘛?人還是要有智慧啦!

    先解決,再談情:阻礙

    最後,我們來聊聊對吸引力產生影響的最後一個因素,也就是阻礙。

    人和人之間的感情再複雜不過,光怪陸離的故事實在是多不勝數。有個常常會聽到的故事是這樣的:女生參加社團,本來只是想認識一些新朋友,結果認識了超帥、體貼、有能力又有個性的男生;男生對她特別好,連「我愛妳」這種三字妖言都掛在嘴上。

    問題在於男生已經有個相交已久的女朋友,每次聚餐吃飯,三不五時被大家起鬨來個公主抱啦、法式熱吻什麼的;然後酒酣耳熱、趁著沒人的時候,或是聚會散了,男的又跟女生說:「其實我愛的是妳。」

    這女生就傻傻地被騙了,卻從頭到尾認為自己的判斷沒有錯,男生是愛她的,只是因為女友什麼也沒做錯,這樣分手太難看。她認為時機成熟,自己就會被扶正—唉,時機永遠沒有成熟的那一天。

    更離譜的一些案例,就是出現在報紙的社會版上,像是研究生的已婚臨床指導教授,最後真的「臨床指導」,鬧到最後,老師夫妻和學生告上法院;或者是因為好姊妹搶走自己的男朋友,就憤而殺死好姊妹,還用硫酸混合鹽酸企圖毀屍滅跡……這些悚人聽聞、兩敗俱傷的故事,一開始,其實只是在遇上感情的阻礙時,沒有坦然面對、一起找到妥善的解決方法,而是採取忽略、說謊、自欺欺人的手段。

    記住:

    會說出「我和我太太已經沒有感情了,但為了小孩我不能離婚,妳要相信我愛的是妳」的人,並不是真的愛妳。

    會說出「在愛情裡,不被愛的才是第三者。他在我心中已經是前任,只是我還在找時機和他說清楚」的人,可能等到橘子都爛了,也等不到所謂的「成熟的時機」。

    要發展一段健康而穩定的感情,必須建立在兩個人彼此誠實、對「有關的其他人事物」也誠實的前提上。這時候,又該套一句老生常談來說明──

    別為不值得的人委屈,因為,值得的人不會讓你委屈。

    說起來很煽情,卻是再淺顯不過的道理。

    多年之後,那個女生還會問:「我當時真心相信他愛的是我……老師,他真的愛我嗎?」愛不愛只有當事人知道,但是,一個人真心愛你,應該跟另一半說清楚,要分也分得清楚;如果他的理由是分手會讓另一個人難過,那麼他選擇不讓對方難過,而讓你難過,這樣算是愛你嗎?

    聽到這裡,女生就哭了。因為這些年來,她一直相信自己的愛會得到回報。

    人就像一顆鑽石,具有很多切面,重點是你要先了解自己,在這階段的生命中最重要的切面是什麼?再去找一個能夠跟你互相輝映的人,無論那個人未來會是你的好朋友,還是成為你的另一半,才會是一個好的開始。千萬不要因為別人怎麼樣,就跟著別人走,你是你,別人是別人,你可以擁有自己的愛情模樣,將來就有機會再共造一個你們共同的模樣。

    怕的只是你不知道自己是怎樣的,沒有好好正視過自己對愛情的嚮往,更不知道自己要找到怎樣的人,而這樣的人生,不管有沒有愛情都是一場混亂。
    哪些影響感情的因素,會因為時間過去而越來越重要,或者越來越不重要:

    核心:越來越重要的特質

    隨著時間改變而越來越重要的特質是什麼?

    第一是共享的價值。一個人年華老去,可能不像以前那麼漂亮,正妹不夠正、帥哥也不帥了,但還有「共享的價值」,這是兩個人能夠走下去的重要特質。你看到他,還是像當初一樣,他的笑容、快樂都很珍貴,不會因為多了一條皺紋,在你心中就減掉一點重要性。

    第二呢,是願意回應對方做改變,表示你是愛他的,你願意為他改變自己,戒掉抽了好多年的菸、放棄買高價化妝品的習慣,不在半夜打電玩,不再看韓劇看到天亮……字面上看起來是犧牲,但也代表對感情的重視與維持的決心。

    第三是願意容忍對方的缺點,比如胖一點算什麼呢?胖一點就胖一點嘛,頂多衣服買大一號。這樣想開點,兩個人都開心。

    第四是適配的宗教信仰,這一點在歐美文化裡相對比較重要,在台灣,大部分的人有信仰但未必那麼虔誠,所以這個問題就相對地少一點。不是沒有喔,只是少一點,但也是看過小倆口都已經結婚了,卻為了對方家裡要上教堂、持香拜拜等事情吵到翻臉。這些看起來是小事,卻也可能傷害感情基礎。

    雞肋:越來越沒有存在感的特質

    相較之下,越來越不重要的是什麼?

    第一是「對於彼此的興趣」,很多夫妻看起來不像夫妻,而是共同過生活的人。例如你們在家裡看到爸爸媽媽,會特別意識到他們兩個人是夫妻、說不定也轟轟烈烈戀愛過嗎?他們現在一起經營這個家庭,雖然浪漫的特質已經不再,只是過日子,但也讓一家人都過得好。

    第二是「面對彼此的家長」。彼此家長關你什麼事?以前的人講「醜媳婦總要見公婆」,第一次和對方家長見面當然是如臨大敵,連打什麼領帶(還是根本不要打領帶?)、穿哪一雙鞋都要想個老半天。但結婚之後,第一年或許還是很重要,但越到後來,影響程度就越來越低了。

    第三是「專注的聆聽彼此」,這個特質也越來越不重要。不是說兩個人不需要溝通喔,而是溝通的形式和一開始不一樣了。你看,老夫老妻講話經常牛頭不對馬嘴,老公問:「狗餵了沒?」老婆回的是:「罰單昨天已經繳了。」外人也許聽得莫名其妙,但兩個人已經養成默契,此時無聲勝有聲啊……。

    七年之癢

    英文有個慣用語叫「The seven-year itch」,翻成中文就是「七年之癢」,說的是男人在戀愛或結婚之後的第七年,會開始胡思亂想、見異思遷來著—一段感情隨著時間過去也會慢慢變淡,滿七年就會「發癢」到想要找別人嗎?

    在美國的社會學研究發現,在婚姻裡,離婚率長得跟雙峰駱駝一樣,只是兩大高峰不在第七年,而是每一年略有變化。

    學者發現,結婚後的第二年跟第九年,是離婚的高峰。

    怎麼解釋呢?結婚的第二年還處於磨合期,如果磨合不成,也沒生小孩,兩人就離婚啦,下一個會更好。所以這是第二年的高峰成因。

    至於第九年是差不多小孩剛念小學,雙方開始覺得,唉呀,以前為了照顧小孩,夫妻之間疏於溝通,等到小孩子上學,兩個人要面對的時候,已經有一段很長的時間相互沒有交流,太慘了!兩個人忽然覺得比陌生人還要陌生—尤其美國受到浪漫文化的刺激,很強調情感交流。

    雖然這是美國而不是臺灣的研究資料,但我們還是可以從中找出一些規律和價值—兩個人感情的發展和變化,其實和「時間」本身的關係並不大。能夠保持讓彼此感覺溫暖、新鮮、快樂、被愛,主動經營感情,才是感情延長保固的方法啦,其他都是多想的。

    讓愛情常保如新

    所以,你要是曾經想過:「我跟他已經越來越沒感情了,怎麼辦?」可要好好經營,去旅遊、改變生活方式和相處的習慣,重新找回剛開始那種怦然心動的感覺、重新點燃愛苗,否則可能就是慢慢走向分手之途。

    不過要提醒大家的是,結婚通常不是重燃愛苗的好辦法,因為婚姻這件事本身並不能對關係帶來正面的改變。它應該是在兩個人準備好,能和對方好好相處,即使平淡也能重新找到火花和能量的時候才發生,而不是拿來當作火種。

    婚姻當然不是愛情的墳墓,但希望你也別拿它來喚醒愛情,結果失敗了,反而葬送了自己和對方的幸福。

    -------------------------------------------------------

    推薦一個網站
    我覺得裡面文章都可以給我們帶來正面能量跟方向:)

    商業週刊
    http://www.businessweekly.com.tw/

    撰文者-孫中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