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誰會說故事誰就是贏家kobo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誰會說故事誰就是贏家kobo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誰會說故事誰就是贏家kobo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誰會說故事誰就是贏家kobo產品中有3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0的網紅,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灰階思考》部落格文末抽書 x2 本 你聽過 股癌 Gooaye 嗎?過去一年多來,這檔長踞各大 Podcast 排行榜的投資理財節目,儼然成了很多人的通勤良伴(包含我!)。我身邊很多朋友也因為聽了節目,開始對投資產生興趣。今天就來幫大家介紹這本塞滿了股癌風格的著作。 部落格圖文 https://...

  • 誰會說故事誰就是贏家kobo 在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2021-07-28 20:52:08
    有 176 人按讚

    《#灰階思考》部落格文末抽書 x2 本
    你聽過 股癌 Gooaye 嗎?過去一年多來,這檔長踞各大 Podcast 排行榜的投資理財節目,儼然成了很多人的通勤良伴(包含我!)。我身邊很多朋友也因為聽了節目,開始對投資產生興趣。今天就來幫大家介紹這本塞滿了股癌風格的著作。
    部落格圖文 https://readingoutpost.com/grey-thinking/
    Podcast 用聽的 https://readingoutpost.soci.vip/
    .
    【這本書在說什麼?】
    《灰階思考》這本書的作者是 Podcast「股癌」的節目製作人謝孟恭,這個談投資的節目上架數週內就成為台灣 Podcast 各平台總排行榜第一名。節目的內容比較偏大眾向,尤其適合股市「菜雞」(投資新手)收聽。

    在這本書中,作者彙整了之前在節目上分享過的精華,搭配許多財經界的故事和各路投資大師的觀念,寫出了這本同樣適合投資新手的投資書籍。書中分成三個段落鋪陳,首先是排除人們常見的思考偏誤,接著是廣納多元思考的心態,最後是實際付諸行動的叮嚀。

    對於投資老手而言,這本書稍嫌簡單和淺薄,但我覺得這正是作者厲害的地方。起初我聽股癌的時候,也認為怎麼都在說一些簡單的入門知識。後來我漸漸改觀,為什麼這些晦澀的財經知識從他口中說出來就這麼「直白好懂」又「平易近人」,真的要換成我自己說的時候,卻如同有鯁在喉、難以開口?

    原來,把艱深的觀念,用三歲小孩也能聽懂的方式說出來,其實就是一門「表達的藝術」。作者的投資觀念和策略對投資新手很有幫助之外,我更喜歡觀察的是他如何把這些事情用白話文說出來的方式。以下我整理這本書的九個重點,以及一些我的延伸想法。
    .
    【排除思考偏誤】
    .
    1.打破常見的迷思

    物極不一定必反。「漲多必跌、跌多必漲」這句投資人琅琅上口的順口溜不一定總是成立,實際的情況是:(1) 漲多不一定必跌,有些公司的護城河就是夠深,能夠持續、穩定地長期成長、(2) 跌多不一定必漲,當一家公司的營運和競爭力都持續出狀況時,可能直接一跌不回頭。

    別跟股票談戀愛。根據美國市值前3000大企業加權計算出來的「羅素3000指數」,自從1980年來漲幅已經超過七十倍,但是驚人漲幅的背後,僅來自於7%企業的貢獻。反而有40%的企業,市值下跌了七成以上。選對股票的報酬很驚人,但選錯股票的懲罰也很嚴重,別單壓、重壓單一企業。
    .
    2.別盲從大神

    小心股海牛鬼蛇神。媒體和網路上有許多財經專家會把自己包裝成能夠預測股市走向的神人,但是你仔細觀察就會發現這些所謂的「老師」最後要賺的就是學費。很多人面對投資選股的壓力時,往往會希望抓到一隻浮木,甚至是起了貪念想要找一夕致富的方法,卻往往落得適得其反。

    站在大盤的肩膀上。股癌節目裡總是不厭其煩地提醒,大盤是很難被打敗的存在。根據數據指出,美國市值前500家企業市值的「標普500指數」已經連續十年打敗85%以上的主動型基金經理人。因此初踏入股市的新手很適合從「定期定額投資大盤市值型ETF」的策略著手,站在大盤的肩膀上先勝過絕大多數的投資人,再逐漸提升自己的投資眼光和技巧。

    別把思考外包出去。作者譬喻地很傳神,人們常常有病急亂投醫的情形,誤把路邊邪廟當神廟。但是,最重要的是要去瞭解自己的「投資目標」和「風險承受度」,所謂專家或老師給的建議必須要自己消化吸收,找到最適合自己的方式。如同《思考外包的陷阱》這本書提到自主思考的觀念:「讓專家和科技隨侍在側,而非讓他們主導大權」。
    .
    3.當心同溫層陷阱

    避免深陷同溫層。人類長久演化下來的「群性」,讓我們對群體內的人緊緊團結,對群體外的人毫不手軟,甚至恨意濃烈。投資方法和策略千百種,如果太過於執著於某一種策略,然後又跟同溫層內的人一起取暖,往往會忽略了其他多元的觀點,錯過了潛在的警訊,這對投資不一定是好事。

    加入新的同溫層。意思是跳出原本的舒適圈,針對不懂、不熟的事物,先去瞭解,而後評論。如同美國作家費茲傑羅曾經說過的:「檢驗一流智力的標準,就是看你能不能在頭腦中同時存在兩種相反的想法,還維持正常行事的能力。」有時候要刻意讓自己擺脫意識形態上的枷鎖,試著去理解「反面」立場的觀點,讓自己能夠同時掌握不同面向的看法。

    讓大師成為你的同溫層。這讓我回想起另一本《知識的假象》書中提到:「人類並非完全獨立思考和評論事情。更多的是我們借助著人類知識共同體,建構起自己的知識地圖,進而形塑而出自己的價值觀。」只有當我們看得夠廣,踩在更多巨人的肩膀上,才能描繪出更完整的知識地圖。
    .
    【廣納多元思考】
    .
    4.謹慎面對加工資訊

    如何善用加工知識。隨著數位時代蓬勃發展,資訊的爆炸已經不單是用洪水氾濫可以形容,我們每天接觸的「加工知識」也越來越多。作者提醒,「只」吸收加工知識可能會造成偏食和營養不良,必須懂得把加工知識當成一種「索引」,用它們來找到資訊的源頭。

    懂得找到資訊源頭。許多優良的加工知識產出者,會把資料來源檢附在文章內、文章末、影片註解中,如果要避免「斷章取義」的速食現象,就必須真正投入時間,找到資料最源頭的「原型食物」來吸收。與其聽別人說巴菲特今年又說了什麼,倒不如直接找他親筆寫的股東信。

    大師之所以是大師。作者舉例像是投資大師霍華.馬克斯(Howard Marks)、瑞.達利歐(Ray Dalio)都擅長利用備忘錄跟投資人溝通自己的想法,這些備忘錄的觀點之犀利、視野之遼闊,而且他們總是在修正自己的看法,學習新的東西。我很喜歡的俄國詩人普希金(Pushkin)曾經說過:「閱讀是最好的學習。追隨偉大人物的思想,是最富有趣味的一門科學。」因此,要培養和提升自己的閱讀能力,從大師的眼中看到不同的世界。
    .
    5.贏家的特質

    樂觀,但不天真。這邊指的不是天真浪漫型的樂觀,而是要瞭解「風險」的本質,預期前方一定會有許多「驚濤駭浪」,但心底清楚在長期趨勢的發展下,人類社會將持續「進步」和「成長」的樂觀態度。我們必須瞭解什麼是短期的波動,什麼又是長期的成長。

    耐心,穩中求勝。耐心這個特質放在現代的社會環境,只會越來越稀缺。巴菲特曾經說過:「我一生99%的財富,是在50歲以後獲得的。」他深知投資的報酬來自於「時間」加上「複利」,也就是他著名的「雪球理論」(找到濕的雪和一條長長的山坡,讓雪球越滾越大)。當投資人越是急著殺進殺出,這顆雪球就越是滾不大。

    行動,承擔風險。最近我讀到德州撲克冠軍選手吳紹綱寫的《致富強心臟》這本令我印象深刻的書,作者提到成功就是要「承擔多一點風險」(Take more risk.),而且把風險控制在「安全邊際」之內。應用到投資也是一樣的,我們要認識到「風險」是比「報酬」更加重要的一環,承擔你可以承擔的風險(但別失控),才有機會獲得甜美的報酬。
    .
    6.總是保持質疑

    質疑是一種求知的態度。作者認為保有質疑的態度,就如同幫自己繫上一條「安全帶」。2020知名交易平台Robinhood有一位二十歲美國青年,誤以為自己交易失策負債73萬美元,選擇結束自己生命。事實上,他並沒有賠這麼多錢,只是因為他搞不清楚遊戲規則,也沒向券商再詢問細節,結果才讓憾事發生。

    求證是必要的行動。資訊發達的現代,人們習慣看網美打卡美食、推薦景點,甚至有時候連投資標的都要「跟風」一下。問題是,當我們沒有對細節仔細求證,連自己再跟什麼、買什麼都不清楚的時候,往往會淪為股票市場裡的「韭菜」(大戶眼中容易被收割的散戶)。懂得綁上一條質疑的安全帶、自己採取行動去求證事實的人,可以在投資這條路上走得更穩、更安全。
    .
    【實際付諸行動】
    .
    7.從認識自己開始

    認清自己是誰。書中提到一個作者去面試特斯拉業務員的故事,面試官要求在場的面試者試著「賣給他一輛特斯拉」。結果每個面試者都使出渾身解數背出特斯拉的性能、規格、特色。竟然沒有一個人問面試官買車的用途是什麼?家裡有幾個人?如果我們在投資之前,沒有認識自己投資的「目標」,會很容易迷失方向、心猿意馬、心慌意亂。

    投資沒有萬用答案。每種投資方式的風險和報酬可能都彼此不同,每種年齡層、每種職業屬性的投資方式,也不一定完全相同。投資沒有完美的「公式」,只有最「適合」自己的方式,以及最「符合」自己投資目標的策略。與其問哪種投資標的最好,倒不如問怎樣的投資策略最適合自己。

    別輕視風險接受度。我們都知道股市大起大落,卻時常輕視了當自己辛苦賺的血汗錢在帳面上「大跌」時的心理感受。這讓我回想起探討頂尖投資家如何追求報酬、管理風險的《投資超級英雄進化論》書中有一句話書說得非常好:「投資人無法管理報酬,但卻有能力管理風險」。重要的是拿出自己賺來的真金白銀,真正投入到市場中實際感受那種起伏帶來的情緒,你才會知道自己對於風險的承受度如何,再進一步思考如何管理風險,採取適合自己的策略。
    .
    8.別把雜訊當訊號

    財經界亂象多。在這個大多頭年代,冒出許多號稱可以「事前預測」和「事後驗證」的投資專家,或者把任何意見都說得「模能兩可」的投資大師。這些雜訊常常會引起人的貪念,想說賭個一把,說不定這次就被這個專家大師說中,能夠翻身翻倍呢!結果,雜訊始終是雜訊,跟隨雜訊行動的後果好一點是載浮載沉,差一點就直接溺水滅頂。

    接受多元持續修正。即使我們選定了某一種投資策略,也不要讓自己故步自封,要記得讓自己保持接收最新的市場訊息(前提要懂得區分訊號和雜訊),對策略作出微調和修正。我很喜歡的《跨能致勝》這本書中提到:「最成功的策略是能把乍看不同的各種情況連結起來,看見深層結構的相似之處。」持續接收多元意見,異中求同,是打造成功策略的不二法則。
    .
    9.炒股前先炒人生

    人生如骰子,很難一次就豹子。有在投資的朋友或許都聽過這句玩笑話「本多終勝」,一開始有龐大「初始資金」的人,都透過一樣的投資報酬率,往往會遠勝過初始資金較小的人。如同前文提到,你雖然無法管理「報酬」,但你能控制的是「提高累積本金的能力」,無論是加薪、轉職、創業,都能幫你帶來更多的銀彈,讓你在市場上擲出更多骰子。當你能骰出更多次、骰得比別人更長久,相對就提高了骰中豹子的機率。

    投資自己,是最重要的投資。因此,與其心心念念在投資報酬率這種「不可控」的因素,倒不如努力投資自己,這才是唯一「可控」的因素。在《財務自由,提早過你真正想過的生活》這本書中有一個很棒的投資觀念:「真正擁有無限成長潛能、讓你可以更快達到財務自由的,其實是創造更多的收入」,也就在專業和事業上持續「開源」。投資自己,才是真正最重要的投資。

    |黑白之間都是灰,找到無限價值的所在。

    【有聲書讀後感想】

    我當初第一次要讀《灰階思考》的時候,雖然自己已經有這本的電子書了,但那時候在「1號課堂 App」看到這本書竟然也出了「有聲書」?而且全暢聽會員還可以直接聽整本?當下超興奮!可是仔細一看,竟然不是主委本人的原音重現,而是找來 Podcast 百靈果的凱莉操刀演出。

    雖然當下有一點期望撲空,可是真的給他聽下去之後,我就改觀了。因為這本書的文字很淺顯易懂(股癌風格,晦澀金融投資知識直白講),加上凱莉的說書口條真的很流暢,我一邊開車一邊聽這本書,就像是平常在聽股癌一樣暢快。

    值得一提的是,當時我是最早開始聽的讀者之一,整本有聲書都還沒錄製完成。接下來就變成每天推出一個小章節,然後我就很像在「追劇」一樣,每天上班通勤時聽一個新的段落。這也是我第一次把有聲書當成追連續劇來聽,是個很有趣的經驗!

    總結來說,這是一次非常特別的聽書體驗,我雖然聽過許多 Audible 英文有聲書的經驗,卻都是同一性別的作者+說書人,沒有聽過這種作者和說書人是不同性別的組合。對於這本有聲書的組合,我很欣賞1號課堂的操作手法,除了噱頭十足之外,也確實帶給我很獨特的體驗。

    有興趣聽這本書有聲版的朋友,可以參考我的1號課堂使用心得文章,你也可以聽 YouTube 上面的試聽版感受一下。新書發表的時候他在台北簽書會也有一段現場分享,你可以聽聽看他怎麼說。
    .
    【後記:保持思考的多元性】
    .
    如同這本書的核心觀念:「零到一之間,有無限個數字,黑與白之間,也有無限個色階。」與其說這是一本談投資的書,不如說這是一本談「思考方式」的書。真正深諳投資的大師,也都是善於思考、熟捻人性、多元吸收、持續改善自己的終身學習者。

    這本書的心得分享是我花了「最久」時間寫出的一篇文章,前後總共寫了三個多禮拜才陸續成型。或許這也是對我自己最好的鍛鍊,時常腦袋裡想得太難、太深、太複雜,以至於要用白話文說出口的時候,卻難以開口。

    寫這篇文章的過程中,我逐漸克服原本的知識枷鎖,也不斷去思考如何將艱深的觀念,轉換成絕大部分讀者都能聽懂的語言。我還想在文章裡偷偷告白,我一開始錄製自己的說書 Podcast「下一本讀什麼?」遇到瓶頸的時候,總是會聽股癌的節目來獲取靈感,從他流利又不用呼吸的節奏裡找到單口秀的信心,從他直白又流暢的閒話家常裡找到豁出去的釋懷。

    回顧起來,股癌節目在去年異軍突起之後,不但讓投資和財經知識更為普及,也扮演起一個社群平台,讓許多不同的財經資訊能在上面廣為流通。「投資」這個被許多老一輩人視為洪水猛獸的東西,也以更加親切好懂的形式出現在我們身邊。

    如果你對投資這件事還抱有一絲疑慮,那麼這本書能帶給你一些穩定內心的力量和學習的方向。如果你已經有投資經驗卻還心浮氣躁,這本書能帶給你一些老生常談的經驗和智慧。或者,你也可以從類似我的視角切入,學習怎樣把晦澀知識講到讓人直白懂。

    這個世界現在最需要的,不是大是大非的二元論觀點,也不是充滿仇恨和傻樂觀的偏激言論,而是懂得軟硬兼施、多元並蓄、異中求同的灰階思維模式。
    .
    Kobo 購書連結:https://bit.ly/3ySfEm3
    Kobo 電子書7折代碼:WAKIGREY
    使用期限:7/28~8/3
    .
    感謝 天下文化 提供抽獎贈書

  • 誰會說故事誰就是贏家kobo 在 小瑪王妃的世界視角 / Luna's World Vision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2018-05-15 14:34:27
    有 17 人按讚


    我被超級歪 SuperY評選五月新書,難度一顆星,不暴雷的情況下五十部印度電影選片指南
    重點是電子書現折兩百,大家快點去買
    ➧➧➧
    #超級歪五月好書推薦 (六本) +電子書優惠+分享抽書

    電子書優惠:感謝樂天Kobo電子書的熱情贊助,他們提供了《用電影說印度》 跟《知性對話必備!讀懂世界的生存之書》兩本電子書的優惠。我自己多習慣閱讀紙本書,但看了 Kobo 的平台有很多人文社科的電子書,通勤時用手機看,很是方便,不管在哪都可以當邊緣人了呢!
    ➧➧➧
    💻輸入歪粉優惠代碼:KOBOSUPERY 就有五折優惠呦!(5折優惠期限:5/14-5/27)
    用電影說印度:https://goo.gl/SFBVpk
    知性對話必備:https://goo.gl/bYA2Zn
    (註冊首購第一本電子書自動折$200)

    #超級歪五月好書推薦 (六本) +電子書優惠+分享抽書

    電子書優惠:感謝樂天Kobo電子書的熱情贊助,他們提供了《用電影說印度》 跟《知性對話必備!讀懂世界的生存之書》兩本電子書的優惠。我自己多習慣閱讀紙本書,但看了 Kobo 的平台有很多人文社科的電子書,通勤時用手機看,很是方便,不管在哪都可以當邊緣人了呢!

    💻輸入歪粉優惠代碼:KOBOSUPERY 就有五折優惠呦!(5折優惠期限:5/14-5/27)
    用電影說印度:https://goo.gl/SFBVpk
    知性對話必備:https://goo.gl/bYA2Zn
    註冊首購第一本電子書自動折$200(5折優惠結束後還會繼續)

    🎉額外加碼:分享本貼文就有機會抽《知性對話必備!讀懂世界的生存之書》一本!

    -

    1.《用電影說印度》 / 黃偉雯 / 難度:★☆☆☆☆ / 285頁 / 創意市集

    這是一本喜愛印度文化的人可以一讀的輕鬆小書,裡頭介紹了印度電影背後的小知識,一個知識點大概4-5頁,從《少年PI的奇幻漂流》男主角小時候住的動物園所在的朋迪榭里背後的歷史故事,到《來自星星的傻瓜》中PK學習acha(印地語「好」的意思)所反映的印度語言的多樣性,很生動地帶領讀者進入印度一場電影之旅。在《我和我的冠軍女兒》中,在兩位女兒開始練習摔角之後,父親開始要求他們吃肉補充蛋白質,但是母親非常不能接受,因為他們家原本是吃素的,這反映了在印度素食家庭的普遍性。作者從這點來切入介紹,足以展現作者對細節的關注。順帶一提,這本書的另一個好處是可以在不爆雷的情況下當印度電影的選片指南XD

    2.《知性對話必備!讀懂世界的生存之書》 / 蔡社長(채사장)/ 難度:★★☆☆☆ / 378頁 / 圓神出版.書是活的

    自從啾啾鞋拍了某支影片後,我演講時就常被問:「對你影響最大的三本書是什麼?」好啦,我心裡當然有一個排序,但我認為這個問題有點偷懶,這彷彿是在說讀了這幾本書就可以變得如何一樣,我不想提倡這種觀念,但這種提問不正反映了現在的人過於忙碌,希望能花最少力氣達到最大效益的想法?真的沒時間就看這本吧!《知性對話必備!讀懂世界的生存之書》,裡面包含了「歷史」、「經濟」、「政治」、「社會」、「倫理」五個人文領域,我在這本書裡寫的推薦語是:「清楚明瞭!從馬克思主義史觀到各種經濟制度的比較,再從政治意識形態到社會與倫理學的探討,作者用最淺顯易懂的語言,帶領讀者穿梭於各種人文知識的基礎,為當今處於複雜世界的人們提供了一個簡潔的框架。」

    這本書算是一本人文知識的速成手冊,但既然是速成,也就只能作為建立知識系統的基礎,所以不妨把這本書當作一個起點,從書中能夠激發你興趣的知識領域去做更深入的延伸閱讀吧!

    3.《人類的起源:最受美國大學生歡迎的22堂人類學課》 / 李相僖 / 難度:★★★☆☆ / 331頁 / 三采文化Suncolor

    近十年來人類學有逐漸引起大眾興趣的趨勢,這也許要歸功於《槍炮、病菌與鋼鐵》的作者Jared Diamond,我自己的知識啟蒙也是人類學(尤其是李維史陀),人類學的分枝很廣,從社會文化到考古生物只要是跟人類有關的都無所不談,台灣目前出版的書明顯前者多於後者,畢竟對於異文化的想像始終較能激發大眾的興趣,而死人骨頭的故事就像它講述的內容一樣變成了死人骨頭。

    最近出版的《人類的起源》是一本很值得推薦的人類學科普書, 作者李相僖是加州大學的人類學系教授,本書一共分成22個主題,如「誰是最早出現的人類?」「人為什麼愛吃肉?」「人類還會繼續演化嗎?」,一個知識點大概10-15頁左右,深入淺出地介紹考古跟體質人類學,就舉第二章為例,作者比較了人、黑猩猩、大猩猩的交配模式,指出除了人類有醫學技術可以驗DNA以外,其他類人猿雄性都無法保證雌性生下的是繼承自己基因的幼子,所以雄性類人猿不會照顧小孩,也不會跟雌性組成核心家庭,作者總結:除了人類以外,自然界裡的類人猿都沒有爸爸!這實在太放蕩了!這樣我要怎麼教小孩!我們要高度譴責這些不遵守家庭價值的黑猩猩,大家一起來連署「還給類人猿爸爸!」Everybody舉起手來!

    所以到底是誰的家庭結構不自然呢?又到底什麼是自然?看了這本書,你就會發覺人類真的很~奇~異~

    4.《轉角遇見經濟學:改變現代生活的50種關鍵力量》 / Tim Harford / 難度:★★★☆☆ / 408頁 / 木馬文化-熱門好書搶讀團

    暢銷書《親愛的臥底經濟學家》的作者Tim Harford又來啦!這本《轉角遇見經濟學》源自作者2016年在英國廣播公司BBC所主持的同名節目,原本以為只是將各種發明的故事集結而成的一本書,結果作者反而是把發明當作引子,試圖討論發明背後錯綜復雜的經濟網絡所帶來的影響,例如:犁的發明帶來農業文明卻也造成了兩性不平等的起源?美國殖民者拓荒西部的刺鐵絲網背後竟牽扯到洛克與盧梭的政治哲學辯論?1970年代美國未婚女性開始使用口服避孕藥竟然造成高等教育與高階職位的女性比例大幅提升?

    在這本書的結論中,作者認為他看到一個趨勢:新的發明解決了人類的問題,但也使人類社會的利益分配越加不平等。簡言之,一定會有輸家跟贏家。並因此做出兩項預言:我們應該鼓勵人類發明,同時自問如何將好處極大化並降低風險。問題是這如何可能?作者訴諸了法律規範與教育,甚至討論到無條件基本收入,為此書增添了延伸思考的廣度,同時亦可以感受到作者對於跨學科知識的熟悉度。

    這本書是我認為近期寫的最通俗又不乏深度的經濟學書籍,很適合一天讀一篇,看完這本書就像看了50集的啾啾鞋呢!

    5.《為什麼我們會這麼想、那樣做?》 / John Bargh / 難度:★★★☆☆ / 351頁 / 皇冠文化集團

    這本書系統性地介紹了過去40年來心理學界對於無意識的相關研究,作者是耶魯大學的心理系教授John Bargh。整本書的架構非常清楚,以過去、現在、未來三個時間分界為經,微觀的個體層次到鉅觀的社會、文化層次為緯,經緯交錯地闡述人們日常生活中有意識的行動是如何受到看不見的無意識影響,意識又是如何為無意識的行為做事後合理化,讓讀者知道我們為什麼會這麼想、那樣做。

    首先必須指出,作者對於無意識的心理學定義不同於精神分析,是指自己意識不到或不用意識得到的自動化歷程,例如在街上閃車的反射動作,就是先做了才意識到。其中有兩個研究讓我印象深刻,一個是,女生數學不好的觀念是如何在小學前就深耕於美國人心中,以致於只要在數學測驗前提示受試者的性別就能夠無意識地促發刻板印象,造成女生數學測驗結果較低的效果。這個研究的意義在於指出,學校教育,跟一般人所期待的正好相反,並沒辦法改變刻板印象帶來的不平等,病根在無意識。另一個是,2014年,臉書研究人員進行一項實驗,刻意篩選七十萬名用戶可以看到的貼文,一半的人會看到多出20%的負面貼文,另一半則會看到多出20%的正面貼文,結果發現動態較多正向貼文的用戶,之後會有較高比例被感染而發布正向的貼文,這種無意識的影響可以長達三天。所以各位不要再看超級歪的貼文了,你們會長歪的!

    不過儘管研究資料豐富,有些地方我並不贊同作者的推論,例如在社會變革上,作者將政治意識形態的開放或保守也歸因於生物學上的基因決定論,過於放大了無意識的影響力,難道一個人因為遺傳到較強的恐懼基因就決定了他會在18歲時無意識地傾向投給川普?這樣的因果關係是否過於粗糙就交由讀者判定了。另一方面,這本書也充滿許多科學心理學家對於精神分析的典型偏見,作者如同他的同行一樣很喜歡調侃佛洛伊德,有趣的是這本書裡卻引介了許多已經被當代心理學實驗證實為真的精神分析假說。不過這些都不影響這本書的價值,因為光是裡面介紹到的社會、文化心理學的知識含量,就使這本書非常值得一讀了。

    5.《叛離、抗議與忠誠》 / Albert Hirschman / 難度:★★★★★ / 253頁 / 商周出版

    Albert Hirschman,社會科學經典《反動的修辭》的作者,經濟學大師海耶克的學生,幫助猶太知識份子逃離納粹的引渡人,他最重要的著作《叛離、抗議與忠誠》中譯本問世了!如果2018年上半年你只能閱讀一本社會科學的書籍,《叛離、抗議與忠誠》會是最合適的選擇(挑戰?)。

    這本書基本上從一個問題意識出發:在什麼樣的情況下員工、消費者會繼續選擇抗議,表達自己的不滿?而什麼時候會選擇叛離,直接跳槽到其他公司?這樣的劃分很清楚顯示,叛離屬於經濟範疇,抗議屬於政治範疇,試想:家長如果不滿學校的公共教育,應該將子女轉學還是與學校溝通請學校改進?前者就是用叛離的方式表達自己的不滿,儘管看來極端,卻是Hirschman以前的經濟學家典型的思考模式(書中以Milton Friedman為例),排除了政治討論的可能性,幾乎是在對民主說不,直接擁抱市場機制。而這正是本書的立論:一旦有了叛離選項,往往會使抗議這門藝術的發展萎縮。這本書就是要將政治行動的面向拉回經濟學裡,考察兩者如何交互作用,這裡不妨想想看臉書的壟斷或者台灣兩黨的政治選項,人們如何叛離與抗議?Hirschman的分析完全提供了我們新的視角。

    我得承認對於非經濟學專業的我來說這本書真的很難,交叉彈性係數?無異曲線分析?累加型數列?終於理解當我在講康德、黑格爾哲學時朋友一臉黑人問號的感受,大概需要足夠的個體經濟學基礎才能進入這本書的脈絡,但是撇開這些模型計算不談,光是考察Hirschman在推論以及例證的方式就足以感受到這位思想家的博學與細膩。

    這是對一般大眾來說很有挑戰性的一本書,前半部第一~五章較容易閱讀,後半部的模型推論無法理解也並不大影響掌握這本書的核心概念,不過如果你沒有興趣,千萬不要輕易嘗試😂

    #原本只想快快寫完回去寫劇本結果一不小心就寫了3000字😅
    #所以到底有沒有人要看超級歪直播讀書六小時?

  • 誰會說故事誰就是贏家kobo 在 洪雪珍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2018-04-04 06:00:00
    有 351 人按讚


    【你正在讀一本價值三億元的書】

    我是個中年人,生活中有個重要活動是開同學會,從小學開到研究所,特別能感受到「時間是最後的贏家」這句陳腔爛調是多殘酷的真實,硬是把人改了個樣兒,跟學生時代的記憶完全脫了形。

    如果不是同學會,不只跟有些同學是活在兩個世界,永遠不會有相見的一天,就算在路上擦肩而過,也不見得認得。

    比如:我有一名同學,小學時成績殿底也罷了,奇怪的是班上有人東西不見了,老師第一個便是去搜他的書包,把他列為最大嫌疑者。多年之後開同學會,他竟然是一位大學教授,差如此之多?原因當然是他在畢業之後,發憤圖強,努力向學,家裡也支持,到美國拿了個常春藤名校博士學位。

    再比如:另一名同學正好相反,班上第一名,長相可愛,家裡有錢,他爺爺在二十多年前過世時,光是繳稅就是幾億元。同學會再見到時,卻是一名外表邋遢、神態失志的大叔!一問才知道他中學失戀,嚴重受創,沒考上大學,於是更加頹廢自棄,也沒做過工作,又逢家道中落,勉強靠著收租度日。

    像這樣的人生故事太多太多,可是當時年紀小,誰又會想像得到?這就是時間的魔力!重點來了,十年或二十年後,你會成為什麼樣的人,現在就可以想想。

    也因此,我想跟你推荐一位我個人很喜歡的作家:李笑來,他有個外號有助於你記憶,叫作「中國比特幣首富」,但是他對於社會尤其有貢獻的地方是,他是個暢銷書作家。從第一本起,教大家背TOEIC英文單字,就已經財富自由。而我最推崇的是這兩本:

    1. 《把時間當作朋友》
    2. 《通往財富自由的路》

    如果要用一句話形容作者李笑來是一個什麼樣的人,我會說,他很真!

    認真而真誠。

    認真地去把他相信的道理想通,再認真地身體力行反覆實踐多年,然後認真地每天勤奮不懈筆耕,寫下厚厚一大本書,真誠地獻給每一位想認真過這一生的人。光是這個真,真到如此徹底,這世上能有幾人?這應該也是李笑來做什麼事都成功的原因吧!

    《把時間當作朋友》這本書,開宗明義說清楚了,它不是一本談時間管理的書,因為時間一分一秒流逝,誰管得了?但是時間管不了,人卻管得了,說起來,這是一本自我管理的書,談的是紀律二字,教人培養良好習慣。

    李笑來這人長得挺叛逆的,腦袋也一個樣,不愛說教,所以如果你厭倦長輩文的大道理,或是不屑坊間的管理指南,那麼讀李笑來的書,一定臭味相投,甚獲我心。

    怎麼說?

    李笑來討厭聽訓與說教,卻是一個窮究竟的人,特愛說道理,他會將每項需要及早培養的良好習慣說出一番道理,讓人明白這不是因為大人教你這麼做,你才這麼做,而是有腦袋的人一定要這麼做,如此一來,是不是有說服力多了?

    再來,他熱愛實踐,想著、想著,認為有道理的事,捲起袖子就幹了,看看道理在說得通之後,能不能也行得通?行得通,才是真道理啊!行不通時,他也會知道一般人都在哪個環節卡關,於是再思考、再調整,直到通暢可行為止。

    李笑來這個人過日子,像極了科學家在做實驗,反覆驗證,有再現性才敢來跟你拍胸脯說,哈哈,我發現了,這可行的,你也來試試,按照我的步驟一定行!為自己的言論負責到這個地步,這一款作者挺少見的,是不?

    還有,他就怕你讀不懂,掏肝挖肺地把他知道的全說了,配上精彩的故事,再拿出經典的理論,一寫十幾二十萬字。有多熱血?一般來說,台灣的書大概在兩三百頁,李笑來的書實打實,都在三百多至近五百頁,這還不打緊,請注意他的書在字體上比別人硬是小一級,排得緊密,簡直是賣鹽的不怕鹹死人!

    可是你知道,這些字有多珍貴嗎?

    他在大陸訂閱平台「得到」有十五萬人訂閱時,算過自己拿到的「稿費」,大約一字是新台幣兩千元,而一篇在兩千字左右,等於一篇的稿費是四百萬元!假使這本書有十八萬字,花幾百元買下來,得到的價值是三億元!更何況他現在的訂戶超過二十萬人…

    在《把時間當作朋友》這本書,李笑來倒不是鼓勵大家投資致富這檔事,而是提醒大家珍惜時間,努力學習,將自己的作業系統保持在不斷升級的狀態中,在這個知識經濟的時代,運用知識與技能賺到與價值相符的收入。

    至於怎麼珍惜時間,書裡有巨細靡遺的闡述,我沒法超越,不過看看一開頭我提到的兩位同學的故事,就可以見證到時間具有多大的魔力!

    可是,年輕在努力打拼的時候,套句李笑來的用詞,還在積累的階段,時間未到,看不見複利效應將會帶來的驚人收益,經常會有放棄的念頭。之所以會有這類灰色想法,是因為站在眼前這個時間點看努力這件事,倘使拉遠五年或十年,努力勢必出現巨大的差異,就像我的兩位小學同學一樣。

    人生走著走著,有時候不免徬徨茫然,還未看到長長隧道之後的那一線曙光,何不把李笑來這本書放在床邊,睡前翻幾頁,跟自己說:

    把時間當作朋友,不急,一起再走一段試試。

    *** *** ***
    《把時間當作朋友》,在博客來有賣:
    http://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783146

    攝影Teresa Shih
    ----------
    洪雪珍的最新力作《哪有工作不委屈,沒有工作你會更委屈》
    在各大書局及網路書店都可以購得:
    ●博客來 https://goo.gl/iBHnHV
    ●誠品 https://goo.gl/eMDCME
    ●金石堂 https://goo.gl/QqWDPA
    ●TAAZE https://goo.gl/BCywDe
    ●時報悅讀網 https://goo.gl/7miwRC
    電子書獨家預購
    ●樂天KOBO https://goo.gl/GajNts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